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7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孔颖达《正义》,孔颖达有注解过《毛诗》,《毛诗》就是《诗经》。《诗经》是大毛公蒐集的,叫《毛诗》,孔颖达有注解,叫《毛诗正义》,说到「王道始衰,政教初失,而有变风变雅之作」。这种怨刺的诗歌都是因为王道开始衰落,政教出现了误,所以就有变风变雅之作。风是国风,雅是小雅、大雅,这都是《诗经》裡面的体裁。变风变雅,本来风和雅都是歌颂君王的,变风变雅就变成讽刺了。那时候因为周朝周王的品德开始渐渐衰落,但因为周朝的子民们尚且知礼,所以他们不会用那种极端的手段,而是用这些诗来表达。他们很懂礼,因此用礼来救世,作这些变诗来讽刺王政。因此这种怨是属于变诗,它不属于违礼。所以夫子在这裡讲可以怨,可以怨就是懂得怎麽样来劝谏当政之人。

 

底下又说到,『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迩是近的意思。就是近可以事父,远可以事君。事父就是尽孝,事君就是尽忠。无论是尽孝还是尽忠,都需要懂得劝谏他们的过失,他们父母有过失、君王有过失,懂得劝谏。《弟子规》上也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就是劝谏。劝谏要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才有效果。譬如说闵子骞遭到他继母的虐待,「闵损芦衣」,继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女用棉花做棉衣,结果给闵子骞拿芦花做棉衣,不暖和。后来让他父亲知道了,父亲很生气,要休了他这个继母,闵子骞就跪在地上,代他的继母求情,说了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就是母亲在,只有一个儿子受寒冷,这个儿子就是闵子骞。母亲要是走了,那三个孩子都要变成孤单。因为继母还有两个亲生儿女,加上闵子骞,总共三个孩子。这两句话就感动了他的父亲,打消了休太太的念头,而且还感动了他的后母。最后一家人都变得非常的和睦,这个母亲待闵子骞也像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这就是懂得怎麽来事父母,侍奉父母,特别是要懂得劝谏。如果父母有过,我们不能劝谏,或者不善于劝谏,而使父母不能改过,这就让父母陷于不义,这就不是孝。孝道还要懂得几谏,「事父母几谏」。几就是极其微小的过失,我们看到了要善于劝谏。劝谏最重要的是「怡吾色,柔吾声」,不能太刚硬,直裸裸的这样揭发、批评,这肯定没有效果,反而会让父母生气,他就改不了过失。事君更是要这样,对领导,因为君跟父之间有不同的地方,君更有威严,而父母更多一分亲情,所以相比起来,谏君比谏父更难。特别在古代,所谓伴君如伴虎,讲错话了被杀头的都有。所以要懂得劝谏,这个很重要,这都是要通过学《诗》才能够做到。《皇疏》裡头引江熙的话,《皇疏》是皇侃的《论语义疏》,也是注解《论语》的一部书,裡面说,「言事父事君以有其道也」,所以读了《诗》就懂得如何来事奉父母、如何来事奉领导,你就有其道,道是方法。这是又一个好处。所以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懂得事父事君之道,这五个好处。

 

最后还有一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识,这个不念「食」,念「智」,识是记忆,就像《论语》「默而识之」那个识,一样的意思,就是你能够记得很多鸟兽草木的名字,这是属于常识。所以《诗经》裡面还有这些科学,自然科学成分,不仅讲人伦、讲道德,而且它裡头有自然知识,有动物学、有植物学,用我们现在话来讲。所以学《诗》有很多的益处,可以增广见闻。因此学《诗》的好处,孔子跟我们讲出来,对自己的道德、学问、知识有很大的裨益。

 

蕅益大师讲,「今人都不曾学诗」,这个话很有讽刺味道。现在人都不曾学《诗》了,所以是什麽问题出现?不懂得兴、不懂得观、不懂得群、不懂得怨、不懂事父事君之道,甚至常识都很少,这都是因为不好学的缘故。现在人确实从其他渠道也可以学来常识,但学来的只是常识,不像读《诗》,他还懂得人伦道德,懂得这些言语进退、做人的学问,现在人学不到了。因此不懂得事父母,跟父母怎麽相处,不晓得,跟父母在一起不和谐;不懂得跟家裡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交往;出去外面也不懂得跟领导来交往和打交道;跟同事也不知道怎麽相处。家不和谐了,那社会也会不和谐,原因就是不肯好学。

 

因此前面那一章讲好学,后面这一章教学《诗》,连在一起看,我们就懂了。学《诗》,我们要知道,它也可以泛指一切圣贤的经典。今人都不曾学圣贤经典,所以做人都不知道怎麽做。我们自己希望得到幸福的人生、和谐的社会,得要去学习圣贤经典,要认真的学习、虚心的学习,不能够看不起古人。现在人比古人,除了多了一点常识、科技以外,其他都不如古人,所以我们怎麽能不谦虚?怎麽能说古人的经典裡面很多糟粕,要批判?错了!什麽叫糟粕?你自己看不懂的,你就把它定义成糟粕了。如果它真有糟粕,这经典能传几千年吗?传到几千年之后的今天,给你发现这是糟粕,古人这几千年没人发现它是糟粕,你是全历史上最智慧的人,这未免太狂妄了!所以今人不曾学经典,读都没读,就去说它是糟粕,这很可悲,我们不要做这种人,我们要好学。好学就能得到夫子在这裡讲的种种益处,前面一章讲到的,你就能够得到德行,仁、知、信、直、勇、刚,这都是德行。这一章,刚才我们讲的,是懂得言语、政事、文学。可以兴,这就是言语;可以观、可以群,这就是政事;可以怨,也是言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也是属于德行。还有鸟兽草木之名,这都是文学、常识。所以好学,孔门四科都从好学中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我们再看底下一章,第十章: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牆面而立也与。】

 

孔子在这裡跟他的儿子伯鱼说,伯鱼叫孔鲤,鲤鱼的鲤。前面我们有提到,「鲤趋而过庭」那章有介绍过他。孔老夫子在这教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有的注解把这一章跟前面一章合在一起,因为前面说到要这些弟子们学《诗》,「周南」、「召南」都属于《诗经》裡面的部分,所以合在一章讲也挺合理的。分为另外一章也可以,因为这是孔老夫子专门对伯鱼讲的。前面我们读《论语》看到,孔老夫子教伯鱼要读《诗》,「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所以皇侃的《论语义疏》认为,孔老夫子讲这一章,「女为周南、召南矣乎」,是就在当时孔鲤「趋而过庭」,夫子告诉他学《诗》那个时期。女就是汝,跟三点水那个汝是一个字,通假字,就是你的意思。为,可以当学习来讲,就是你学了「周南」、「召南」了吗?

 

在《诗经》裡面有十五国风,风、雅、颂,「国风」有十五个单元。「周南」的诗和「召南」的诗,「周南」有十一篇。像「关雎」这一篇就是「周南」裡面的。还有「召南」的诗,像「鹊巢」等等十四篇。还有其他各国的国风,以「周南」、「召南」为主。周就是周公,召就是召公,这两位是兄弟俩,同是武王的弟弟,他们都是圣人。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以后,封周公和召公封地。南就是这二公的封地,这地方是属于现在陝西岐山以南,当时称为南国,所以周南、召南是当时的地名。周公和召公将周文王的教化从北方带到了南国,在那些地方就有这些民谣、这些诗歌。所以在那些地方採来的诗,孔子就命名为「周南」、「召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34: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2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