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1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这是讲第二个,这是显现一个敬上尊贤的榜样。对于社会上贤能的人,我们也要对他敬畏。譬如说我们见到恩师,我相信每一个人见到他,自然就生起那种尊敬的心,这是他老人家德高望重,威德摄受大众,人家一见到他就生敬畏。那我们敬畏他,其实自己得到利益。向他求学,最重要的要有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对这些长老、贤人没有诚敬心,你跟着他在旁边也学不到东西。所以畏大人这个「畏」字也是个关键,要恭敬,十足的恭敬,乃至于好像是有畏惧的感觉,实际上不是畏惧。譬如说在《周礼》裡头就讲到,《礼记》裡面就讲到,说在老师面前,在尊长面前,孩子不能够笑,大人对小孩可以笑,小孩不能对大人笑。从小培养这个敬畏心,一笑就等于是放肆了,不恭敬。这种细节,我们就能够看到古人对于培养孩子的敬畏心,真是尽了苦心,规定得那麽细,这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说禁锢儿童、禁锢年轻人,不是,是让他们从小培养敬畏。

 

第三是「畏圣人之言」,《皇疏》,就是皇侃的《义疏》,有解释说,「圣人之言,谓五经典籍圣人遗文也。其理深远,故君子畏之也」。圣人是已经觉悟了,已经见到本性的人,恢复了性德,证达了天命。他们所说的话都是真理,这个真理是他的自性自然流露出来的,他不是靠学的,他是自己亲证的境界。那麽后人把他所说的话记载下来就是经典。儒家圣人孔老夫子,他是集大成者,孔子他说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孔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所讲述的尧舜的道理,他所提倡的文武的礼法制度,都记载在五经当中,儒家的五经。再广泛一点有十三经,再广泛有《四库全书》,都有这个典籍,很丰富,圣人的遗文,圣人遗留下来的教学。它的道理非常深远。这些道理都是真理,也就是说亘古不变的,超越时空的,古今中外必须要遵守的。如果谁要是违反了这个真理,他自然就会有灾祸。你能够随顺这种真理,自然就能够得到幸福吉祥。所以君子不得不畏,敬畏是不敢违背。这是讲君子的三畏。我们现在对古圣先贤的典籍要有一颗敬畏、诚敬的心来学习,不能够把这个文化、这些典籍当作一般普通的书籍来看。更有甚者,有的人把学习这些传统圣贤文化当作一种消遣,把文化当作一种用来给自己耳目享受的东西,而没有对于文化产生敬畏的心理,这就不是君子了,君子畏圣人之言。有的还要批判圣人之言,那就更加大错特错了,说什麽「这些圣人的话都已经是过时了的,都什麽年代了,还要搞那个老旧的、封建的、迷信的」,他全都不懂,不知道自己说这些荒唐话,造作多少的罪业!那就不是君子,是小人。

 

所以下面说『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道德经》上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是讲的因果,这个定律是错不了的,即使人犯了罪,能逃了国法,但是逃不了天理的惩处。所以天的网比国法的网要更加严密,真的疏而不漏。作恶的人没有能够逃脱天法的,所以懂得这个道理的君子,怎麽敢随意妄为?只有小人没有道德、没有学问,他不知天命,也就是不知因果,所以他不畏天命,他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等到果报现前,他就害怕了,可是害怕已经晚了,来不及了,报应现前,只有去受。所以小人畏果,君子畏因。小人造作恶因的时候他不怕,他不想到后果,等到后果现前了他就害怕。君子反之,他在因上防范,不敢造恶因,自然他就不怕有恶果。即使是过去生中恶因所感召的恶果现前,君子也不忧不惧。就像孔老夫子陈蔡绝粮七日,这不是他这一生造作的因感来的果,不可能,肯定是前生。譬如说又遇到宋国司马桓魋要杀他,结果孔老夫子幸好逃离得快。这些,孔老夫子都不忧不惧。果现前了,那甘心承受就好了,君子畏的是因,不是畏果。

 

这裡讲到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畏天命,换句话说,他的症结在哪裡?就是在「不知」,不知所以成了小人,所以知就很重要。为什麽我们要学习圣贤之道,为什麽要一起深入研读圣贤经典?就是求知,做一个知书达理的明白人。这个达理的理,我们把它改成天理那个理,道理的那个理,知书达理,这是明白人。明白道理,懂得天命了,就不甘心做小人,就乐意做君子。所以知是最重要的,君子和小人不是说天生下来就分开,不会,没有人刚生下来就注定做小人的。你看在医院裡刚刚生下来的婴儿,你能鑑别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吗?你看不出来,人本性本善。为什麽后天出现有君子、有小人之分?那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君子知了,知天命,所以他做君子;小人不知天命,所以做小人。所以受教育就十分重要。我们从小可能没有受过这种教育,或者所受的教育甚微,现在就得补课,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不补课,还是煳裡煳涂的,那就是做小人做一辈子了,我想一个有志气的人绝对不会甘心。所以难得大家能够一起这样学习,证明大家是不愿做小人的,愿做君子。下手处就是求知,就是好学,学而不厌,没有厌足的时候。听这些圣贤的教理,没有说这是讲得这麽腻味,不爱听,算了;或者说,这古文那麽难懂,读得那麽拗口,不要读了。那就等于什麽?自狭其量,自拒其福,你自己把自己的量给限制住了,很狭小,把福报都拒绝在外。本来你量很大,你能装那个福报,圣贤教诲你能够力行就有福报。现在我们不学,更不能干了,不能照做,所以没有福报。所以听经闻法就非常重要,我们这个「知」掌握了,就能够做君子、做圣贤。

 

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知很不容易,是很难的,行起来很容易,你只要一明白,你就知道该怎麽做。那就是你日常生活,你把心态转了,那你就是君子、就是圣贤。不是让你改变现前生活境界状况,你就在现在的状况境界当中你就能做君子、做圣人。但是会不会转你的心,会不会转凡成圣,就看你知不知。懂得这个道理了,我们也要晓得,自己要学而不厌,还要诲人不倦,自己知了还得让大家也知,先觉觉后觉,这是圣贤事业。《大学》裡面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自己明白了,把明德显明了,就是恢复你的性德,你成就了,你还要亲民,也就是让大家也一起来明明德。你自己跟大家一起都觉悟,都明明德了,你就止于至善,就圆满了。所以教育这个事业就很神圣,护持教育的这个事业也就非常伟大。现在我们的社会看到很多人不懂得做人,原因也不能怪他,他不知,他不明白,所以做煳涂事。他只要明白了,怎麽可能做煳涂事?所以我们现在真正帮助社会,最重要的就是推广、传播圣贤教育,让大家都知了,小人就少了,君子就多了。

 

下面又说『狎大人』,这个狎字是狎侮,就是轻视、忽视的意思,狎大人就是对大人的轻视无礼。见到大人,就是在位的人,在高位的,这个高可以是位高,也可以说是德高、名高、年高(就是年龄比较大的)等等,这些都属于大人,我们的尊长,都应该去敬重他们。但是小人却是轻侮他们,对他们显得傲慢无礼,内心裡没有真正的尊重。那麽大人,真正的有德、有学问的人,他不会在乎这一点,见到你无礼,他知道你没学过,你无知,他不会跟你计较。所谓人家是器量大,不跟你一般见识,也不得罪你,只是笑笑算了,修养很好。那自己就没有办法改进,对于这些尊长、老师没有诚敬的心,他怎麽能学到东西?君子好学就在于对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诚敬心,所以三人行就必有我师。三个人在一起走,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跟我在一起,三个人,那两个都是我的老师。为什麽这麽说?因为我有诚敬心,我好学。见到善人,我向他们学习,见贤思齐。见到那不善的,我要内省,我不会去责怪他、批评他,不讲他的是非,而是反求诸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跟他同样的不善。如果有,赶快改;没有,谨防不要再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君子的存心。所以君子到哪裡都是学习,到哪裡都是保持那种恭敬心。小人因为不知天命,所以他也就看不起大人,不知道这个因果之重。忤逆长上,这个因果很重,就跟不孝父母一样的罪。对老师如果是背师叛道,这个罪业就跟杀父害母没啥两样,将来都是堕地狱。

 

底下说『侮圣人之言』,这个侮是侮慢,欺侮。小人不知因果,自己无德无学,又自以为是,所以不知道圣人的话是真理,因此侮慢圣人。说圣人的这些教导已经是封建迷信过时的了,要破四旧,要把它打破。这都是欺侮圣人,他自己必定会感来灾殃。如果一国的人都是在欺侮圣人之言,这一国就肯定有灾难。《雪公讲要》裡面就提到,说民国以来,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中华民国是一九一一年建立(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一般的文人都在讲什麽?要破四旧,废弃经书,文化革命,打倒孔家店,等等,这都属于侮圣人之言。现在可以说是否极泰来,慢慢的我们看到转机,国家现在也在提倡要复兴中华文化。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的报告当中就明显提到,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否极泰来。中华文化果然能够复兴的话,中国将来一定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汤恩比博士,伦敦大学的历史学家,学术界的泰斗,他就讲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必须靠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就是圣人之言,所以我们要心存敬畏来学习。

 

这章前后两段,前段是讲君子,后一段讲小人。前面君子的三句都是有个畏字,「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面这段小人,句法就有变化,仅仅说「不知天命而不畏」,然后接着就说,「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个句法的变化让我们得到一个启示,就是什麽?天命、大人、圣言,这三者是连在一起的,一而三、三而一。譬如说大人,过去讲大人是天子,替天行道之人,就叫天子。古代帝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那都是圣人,所谓「一言而为天下法」,他说一句话,大家都要效法学习。所以大人跟圣言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如果说这个帝王他自己吃喝玩乐,追求享受,不去管人民生活疾苦,这是昏君。昏君注定要灭亡,他也就叫德不配位。每个朝代的末代帝王都是如此,德不配位,所以就被人给推翻了,他也不能称为大人。所以大人是有德、有学、有位的人,他们的言语都叫圣人之言,这都是出于天命,对宇宙人生的明瞭,所以他能够讲出圣人之言。小人就是因为没有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不知因果,不知又不畏,因此对大人、圣言也不知不畏。从这裡可以看到,君子三畏,实际上一而三,三而一。这是《雪公讲要》裡面所提到的观点,非常的好。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14: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