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1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所以这个「畏天命」是讲敬畏因果。人真正懂得了因果,他就有敬畏心,他就不敢造作恶业。所以因果教育比伦理道德教育还要有效果,帮助人防非止恶,因果教育更有效。伦理道德是让人耻于作恶,他有耻心,知道干坏事是可耻的。但是在大的诱惑面前未必能够保得住。懂得因果他就不敢了,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恶肯定有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有这个心,人怎麽敢做坏事?他自然就能够慎独了,自然就能够修身正心。所以孔子教我们「君子三畏」,第一就是畏天命。

 

在二OO七年九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一首诗,叫做「仰望星空」。这首诗写得挺好的,其中有一句话这样说到,「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国家领导人提倡我们要生敬畏心,这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就是敬畏。「仰望星空」,它的意义很深远。在去年八月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当中就谈到,我们对传统文化要第一有敬畏心,第二有感恩心。我们很高兴看到领导人这麽样来提出来。学习传统文化什麽内容?归纳归纳,一个是伦理,一个是道德,一个是因果,还有哲学、科学,这五大内容。前面三条是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因果,那是教做人的,哲学和科学帮助人性的提升。懂得伦理道德,他就会生感恩心;懂得因果,他就能生敬畏心。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浦东等三大干部学院开学典礼上面说到,说「当干部的」,当干部的要做君子,君子包括在位的人,和不在位的人,那尤其是在位的人,那就是当干部的,「要有敬畏之心」。李部长说,「第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第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第三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这三条是组织部部长提出来的。这跟孔老夫子讲的三畏就很契合,组织部部长也讲到三畏,异曲同工。所以首先要敬畏因果,然后做事、动念就不敢造那个恶的业了。这是第一条,敬畏天命。

 

这裡顺带提一句,我前天在北京应公安部邀请,对消防武警部队的一千多名官兵做了一场演讲,讲孝道的课程。在跟那裡的领导谈起来的时候,忽然他们提出一个词,我感觉到很新鲜,他说「要做一个君子干部」,这个太好了!干部如果都是君子,这社会肯定就太平了。就是过去讲的做官,做干部就是做官,做官的都要做君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只想到自己的道义、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能够捨己为人,他不想自己的利害。小人只是关心自己的利害,所以小人喻于利。那做君子要有这个畏心,敬畏心,君子有三畏。《论语》裡面教我们如何做君子,讲的内容很多。将来我们有机会可以把它归纳一下,凡是《论语》当中提到君子的,都把它合在一起,可以出一本小册子,教你如何做君子。譬如说君子有三达德,这裡讲君子有三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把这些都归纳起来。至少我们学完一部《论语》要懂得如何做个君子,才能够谈得上如何做圣贤。所以《论语》是用来给我们做的,不只是读一读,觉得挺有意思的,念念就过去了;而是要用到自己的生活上,待人处事接物上。

 

第二个畏是「畏大人」,大人是指在位的人。《刘氏正义》引郑康成的注解说到,「大人,谓天子诸侯为政教者」。这是属于大人,换句话说,国家领导人,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当然这是为政者,还有为教者。教是什麽?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为人师表的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这是为教者。自古以来,中国的历史,我们看到各朝各代其实都是政教合一。这个教不是宗教,是教育。为政者他所肩负的使命就是教育。《礼记.学记》上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国家领导(君位),到民间普通老百姓,君到民,都是以教学为先。一家要管好,你要教学;一国要管好,你也得教学。用什麽教?就是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最重要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到。所以教育者先受教育,自己要是做不到,那你用语言来教没有什麽效果,所谓「身教则从,言教则讼」。你身教带个好头,做个好榜样,大家就跟从你了。如果你光用语言,不用身教,你没有做到,你只是教别人做,自己不肯做,那对不起,只能引来争讼,大家只会互相对立、互相指责。所以教育一定是从我做起,尤其是为政者,在位的人。

 

曾经季康子问政,孔子告诉他,「政者正也」。为政是什麽?就是正,把自己修正就行了。「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孔老夫子讲的,你自己做一个正的表率,谁还敢不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正了,下面就正了。这是为政之道,所以为政也是为教,政教合一。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凡是那个皇帝英明、自律、奋发图强、孝亲尊师、仁民爱物的这种人,他治理天下可以说是垂拱而治,不用他很操心,天下就太平了。从远古看到,尧、舜、禹这是大同之治,天下为公。为什麽?领导者自己大公无私,他们都是圣人。大同之治到了后来,禹的儿子启继位了,就变成家天下,夏、商、周小康之治,这三代。到周朝文武之治,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是圣人,他们都孝亲,都爱民,因此都是天下大治。

 

到汉朝文景之治,汉文帝对他母亲特别的孝敬,《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就是指他,汉文帝。他妈妈是薄太后,他妈妈本来不是正室,是后宫裡面一个很不起眼的女子,结果生了汉文帝。汉文帝很多兄长都没有办法继位,德不配位,结果大家都拥戴汉文帝继位,所以汉文帝把他的母亲立为太后。他母亲病了三年,汉文帝衣不解带,侍奉床前,令文武大臣都非常感动。所以整个朝廷、国家,自上而下都是孝治,汉文帝用孝心来治理天下,天下大治。他的儿子景帝,文景之治。

 

到了唐朝我们看到贞观之治,唐太宗他自己也是非常能够修身自律,很好学。你看他叫自己的这些文臣,魏徵、褚遂良这些大臣,给他编了一部《群书治要》。唐太宗十六岁就带兵打仗,帮他父亲打天下建立唐朝,二十七岁继位。所以他继位之后他想到自己原来读书不多,「我现在要治理天下,我得要学习」。所以命魏徵这些大臣,给他把所有古圣先贤经典裡面关于治国大道这些经文全部摘出来,摘成一套书,包括经、史、子三部分。经典类的,圣人讲的;史类的,从上古时代一直到隋朝的历史;还有诸子百家的,经、史、子三部分部共五十卷,六十五篇经典,《群书治要》。现在师父老人家非常提倡这部书,让大家,特别是治国治家的人,你当一个老闆,当一个领导的,需要看看这部书。我们也参与做文字编辑工作,将来有机缘,我们也来提倡,我们也要讲这部书,给大家来参考。所以唐太宗好学,之所以有贞观之治,得力于这部书。所以从历史上我们看到这些皇帝,只要是英明的,他自己修好了,这天下也就治好了。

 

一直到清朝,你看康熙、雍正、乾隆,康乾之治,这些皇帝都是很了不起的人物,都是热爱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那麽大自天子,小到诸侯,乃至大夫、士人,不管你是做什麽样级别的领导,乃至你是领导一个小小的团体,乃至是一家的家长,都要懂得这些道理,就是自己要行得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老夫子教给我们的。

 

这些是大人,在位的人,他们是领导,所以君子对他们敬畏,不能够干犯领导。如果是干犯天子,这就让天下动乱。要知道自己行一事、出一言,都是会影响社会的,假如我们对领导不恭敬,那就会为社会带一个负面的头,造成负面的效果。尤其是现在的媒体,它这个影响力是特别大。譬如说现在如果我们骂国家领导人,你看台湾,我们就看到很多人骂他们的领导,议会裡面也是常常吵吵闹闹,畏大人的心就没有了。对大人没有敬畏,对领导不敬畏,那每个人贡高我慢的心就很强,谁都愿意当领导,结果到最后谁的眼裡都没有领导,社会就变成散沙。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领导人要有敬畏的心,他在位,他在为国为民服务,我们就要敬重他,不管他做得怎麽样,我们都要敬重,他在其位。如果是在其位而且有德,那我们更要敬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14: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