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0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有的人好名,那就要学谦卑。好名的人通常都比较骄傲,都比较高调,要低调、要谦卑。有的人好吃,好吃的人有少年、有中年、有老年,都有,要节制饮食。尤其是老年人,如果饮食不节制,身体又不能消化,那三寸之舌很喜欢吃,结果整个身体负担又很重,常常会出现三高症状,什麽血压高、血糖高等等,这些病多数都是吃出来的,病从口入。

 

有的人贪睡,贪睡也是个麻烦事。睡眠我们要求质量高,睡得好、睡得安稳,精神体力能够很好的恢复,不是说睡得愈多愈好。睡得愈多,质量反而会下降。那就要自己掌握好时间,晚上早点睡,最好是十点钟左右睡,不要超过十一点钟睡。晚上超过十一点钟睡,往往睡眠质量就会受影响。为什麽?十一点钟以后是子时,十一点到凌晨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子时、丑时这两时,四个小时,肝胆经开。肝胆经开的时候需要用睡眠来调理,这时候睡眠才能够比较容易促进它的新陈代谢。如果那时候不睡眠,就会伤到肝胆经,第二天早上就没精神,你总觉得睡不够,总觉得很疲劳,实际上你睡眠的时间没调好。睡眠前不要想太多东西,不要做很强力的脑力活动或者体力活动,要安静。打打坐、念念佛,你可以听听经。有的人说,一听锺老师的讲课他就爱打瞌睡,那这个时候你最好睡觉前可以放放锺老师的光盘,该睡的时候就可以睡了,让你的心情安稳下来。所以睡眠质量要保证,但是不要太过。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要澹,这样就好。

 

这裡讲到的少年、壮年、老年三个时期,讲戒色、戒斗、戒得。看起来好像是养身,其实是养德。不仅是养身,养德和养身是一不是二,你的德养好了,身自然就养好。所以《大学》裡面讲的,「富润屋,德润身」,你富贵了,你可以拿钱去装饰房屋,让房屋很好看。但是身体不好,那个房屋好看没啥用。应该是什麽?好好修德,让身体好看,德润身,滋润你的身体,让你的身心健康。纵然你没有房屋,你自己也是会快乐。就像我现在这样,我没有房产,没有什麽财产,我只能靠德润身了,我是贫,不能富润屋,但是我也很快乐。所以修德最重要,其实修身就是修德。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有一段注解,「有戒,则能御血气。无戒,则被血气使。一部《易经》,三戒收尽」。这是讲有戒,就是不管戒色、戒斗、戒得,这都讲戒,人只要有戒就能够御血气。御是调御,让血气调理得非常的顺畅,所以身体健康。儒家讲礼,佛家讲戒,礼和戒实际上都是有益于我们的身心。不是说圣人故意拿这套规矩来规范我们、约束我们,让我们好像被绑着手脚一样受束缚,不是那样。这个戒和礼都是帮助我们身心达到最健康的状态,血气流畅而充盈,那就是百病不生,长生不老。所以你看《黄帝内经》裡面就讲这个道理,你的血气充盈顺畅,就是群邪都不侵。你能够养身就能够治国,所以《黄帝内经》不仅帮助你治身,它也帮助圣人治国,可以平天下,因为是一个道理,都是以养德为根本。孔子讲「为政以德」,所以治国平天下跟调理自己的身心道理是相同的。无戒就被血气使,使是役使。无戒是什麽?自己没有节制、没有戒律、没有礼节,放纵自己,骄奢淫逸,这样就被血气役使,血气做了主宰。血气是习性当家,自己的本性就被埋没掉,所以本善就出不来。因此戒是帮助我们把习性压伏住,让本性彰显出来,是这样的一个做法。不是说圣人来故意约束我们的,是让我们通过这样的一种修行彰显本性。彰显本性的人就是圣人。所以被血气使,简单的来讲,我们讲被欲望驱使,被欲望所奴役,这个人就很苦。

 

一部《易经》,三戒收尽。《易经》,孔老夫子有注解,《易经》是伏羲画的八卦,文王作的卦辞,周公作的爻辞(一个卦裡面六爻,作爻辞,爻辞就是注解那个爻的,爻是什麽意思)。一个卦,文王作的卦辞是讲整个卦什麽意思;周公作爻辞;孔子又注解卦辞和爻辞,合在一起叫《易经》,也叫《周易》。因为是周朝文王、周公、孔子,孔子也属于周,东周春秋时期,所以《易经》叫《周易》。这部《周易》,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一个传承古圣先贤智慧的宝典,完全是将天理给我们彰显出来,我们读了之后能够帮助我们改过,帮助我们成圣成贤。《易经》,你看蕅益大师有注解,他注解的是全都注了,卦辞、爻辞、孔老夫子的《注解》,叫十传,有十个传,注解经的叫传。蕅益大师对《易经》研究得很深。《易经》我们研究它,不是把它只当作一个好像算命、算卦的这麽一个典籍,你把它用小了。《易经》是帮助人成圣人的经典,怎麽样能成圣人?改造习气,革除习气,回归本性,这就是成圣人。《易经》裡头三戒收尽了,换句话说,涵盖了戒色、戒斗、戒得的教诲,它能够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因此孔老夫子在《论语》裡面说,他晚年学《易》,获得了《易经》,如获至宝,说了一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如果说天再给我几年寿命,五年也好,十年也好。数年,举了个例子,可能五年也好,十年也好,我学这个《周易》就可以无大过了。孔老夫子发出这样的感叹,证明什麽?孔子深得其要领。他从《易经》裡面获得的智慧,观照自己的言行和起心动念,从言行、起心动念裡面预知吉凶祸福,所以能够趋吉避凶,可以能够防止大过失,可以避免灾难。所以《易经》讲的是天理,讲的是因果,告诉我们,你动一念、行一事,这个卦象必然招感什麽样的果报。所以懂这个义理的人他就能推算,有这个因必有其果,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一点不会差错的,所以能算得很准。

 

我们再看江谦先生的补注,「是即贪瞋痴三毒也」。江谦先生把这三戒归纳成戒三毒,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贪是贪欲,瞋是瞋恚,痴是愚痴,三种极重的烦恼,一切的烦恼都从这三毒当中产生的。「自少而壮、而老,一切时皆当戒之」。少年,戒之在色,色是贪,贪爱;及壮,壮年的时候戒之在斗,斗是瞋恚,有瞋恚心才会跟人家斗;到老,戒之在得,得是愚痴,不量力。所以贪瞋痴,实际上每一时都要戒,不能说我每一时期只戒一个,其他两个不用戒,不是这意思。所以一切时皆当戒之,这个皆是包括三戒。「分举三时者,以其易犯耳,语偏而意圆也」,这说得就很圆满。为什麽孔子分举三时来讲,少时、壮时、老时?因为分别在这三时当中都有易犯的过失。少年的时候容易犯色,色欲;壮年的时候容易犯跟人斗狠的过失;老年的时候容易犯贪得、贪求的过失。所以孔子讲的语言虽然像是偏了,三个过失,每一时只讲一个,但是意思是圆满的。所以我们读《论语》不能够读死书,学呆了,要体会孔子的话中之话,言外之音。

 

「知三毒皆由血气所为,则知非本性所有」。所以贪瞋痴这三毒烦恼怎麽来的?血气使然,血气就是习性、习气。这个是无始劫来养成的,不光是这一生,过去生就已经养成。过去生中喜欢发脾气的,这一生还喜欢发脾气,习气。或者是胎教的时候,母亲喜欢发脾气,孩子出生以后他的性情就很暴躁,这都是血气所生。它不是本性,本性纯淨纯善,没有那些贪瞋痴。佛家讲的自性,自性本自清淨。你看六祖惠能大师明心见性之后说了五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是自性的体相用,这裡头没有贪瞋痴。

 

「能悟性者,戒之非难。性体虚空,何有于色?性量一如,何有于斗?性具万有,何事于得?是之谓顺性修戒」。佛法裡面重视修戒,儒家重视修礼,礼和戒意思相同,这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证得本性的人,他自然就是这样的一个语言行为,他不是刻意说「我遵守什麽规则」,没有,他是自然就是这样的。我们没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得先从这些戒,先从规矩学起,等我们学到自然了,自然合规矩。就像孔老夫子到七十岁了,从心所欲不踰矩,就契入到自性。那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去守戒、去守礼,自然都符合。所以古圣先贤他的修学目标是悟自性,明心见性。能悟性者,戒之非难,戒就不难了,为什麽?他自然就是这样一种行为。圣人他是这麽做的,你把它记录下来那就是戒,那就是礼。你问他是不是刻意这麽做?他说没有,他自然就是这样。所以,能够悟明心性、自性的,那个戒自然就守得住,自然就能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非礼是跟自性不相应。这个戒叫道共戒,那是开悟了以后,他的行为自然符合戒律。没到道共戒,我们自己要遵守那个戒,持戒就能得定。得了定就心地清淨,那叫定共戒。心地清淨的人,他的戒律也都能够符合。这裡讲的是道共戒,更高。

 

性体虚空,何有于色?性体,底下讲性量,还有性具,这个是江谦先生用佛法来做诠释。性体虚空,性体,这是天台家所谓的「一境三谛」,三谛就是真谛的谛,性体是中谛。三谛是讲空、假、中,或者是真、俗、中,有真谛、有俗谛、有中谛。一心三观是讲空、假、中三观,对应三谛。性体就是中谛,就是儒家讲的中庸。真谛、俗谛、中谛,我们介绍一下。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12: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61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