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02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们想要真正达到儒家所说的成人的标准,成人是圣人,再降一等,君子的标准,这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是君子的标准。对颜回说的是圣人的标准,对子路第一次说的是贤人的标准,再降一等是君子的标准,三个等级,三等成人。你要做到最低标准,都要对因果的道理明瞭,因果教育就比什麽都重要;光靠伦理道德,他不愿去做。你看见利思义,如果是利很大,诱惑很大,他就会动心,他不明因果肯定会动心。你看为什麽那麽多官员被抓起来?贪污、受贿,难道他不懂得义吗,不知道不应该受贿赂吗?他知道。那为什麽他不能这麽做,不能够拒绝诱惑?诱惑太大了,前面的财富诱惑很大,或者美色,财、色这两个关难过,英雄都难过美人关。他为什麽把持不住自己的原则?还是不懂因果。懂了因果,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丝毫都不会差错,他哪敢去越雷池一步!这可要对自己负责任。所以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前几个月,八月六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採访的时候说到,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用什麽态度?第一要有敬畏心,第二要有感恩心。这两个心说得太好了!敬畏心怎麽培养?必须得懂因果,人才会有敬畏心。他不懂因果,他就可以无法无天、肆无忌惮。因果道理不是说信则有、不信则无(没有),不信也有,信不信都有。而且摆在我们面前,不都是因果报应的事实吗?你只要稍微留心一点,岂能不相信?因果教育培养人的敬畏心,伦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感恩心,这两个心必须要通过大力弘扬、推广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才能实现。

 

底下又说,「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个要字当作约字讲,就是跟人有约,虽然这个约已经很久了,但是不忘平生跟人所约的言语,就是很守信用,无论处于什麽样的境遇,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诺言,跟人家的这个相约能够永久的信守。这个信很重要,民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人的根本,夫子讲的,一个是忠,一个是信,这很重要。

 

这裡讲到次一等的成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三条,这个三条合在一起,就是讲道义和忠信,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又次一等。虽然次一等,但是你能够力行,那也了不起。这次一等成人的标准,如何能够落实?你把儒释道三个根落实,这就落实了。《弟子规》教你孝道、教你感恩心,这是儒家的根;《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根,教你生敬畏心;《十善业道经》教你心地纯淨纯善,这个三个根你落实了,你也能成为「成人」,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了。所以这裡夫子给子路讲了两段成人的标准,第一段是讲智、廉、勇、艺,还要加上文之以礼乐,第二段是讲义和忠信。

 

蕅益大师注解裡面讲,「卓吾云:知廉勇艺,是铜铁。礼乐,是丹头」。这是引用李卓吾的话,李贽,他是明朝的一位大儒。李贽讲的智廉勇艺实际上就是概括了夫子第一段所讲的臧武仲之智、孟公绰之廉、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这合起来叫铜铁。铜铁还没完全炼成,还是比较粗糙的,只是有个本质,再加以修鍊才能成器,这就是用礼乐来修鍊,礼乐是丹头。丹头是道家裡面精炼而成的一种灵丹妙药,比喻经过反覆的精炼之后,就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你看用这个标准来看,我们想想自己真的离成人的标准还很远。首先要有智廉勇艺,最重要的就是智和勇,还有廉、艺,六艺百工裡头,我们选一样深入就好。前面的智慧怎麽来?你得读圣贤书、得明白道理。读圣贤书也不要读很杂,读得很杂,未必能够悟得通,不通不行,智慧你得通了才会有;读书读得多,你只能说知识很丰富,不一定有智慧。你怎麽才能通?你要去用,学了就要去力行。力行之后,这是你自己的了,不是「这是圣贤人讲的、是圣贤人的境界,跟我无关」,那就不是你的智慧;你自己真正力行,你有体验,那是你的智慧了。而且最重要的,你要学一门,六艺百工裡的艺学一门就行了,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譬如说你学《论语》,就学一门《论语》,一直鑽到底,你智慧开了。智慧是从清淨心中得来,清淨心是你的心专注了,专注以后,它就会通,而且是触类旁通。这个是学习的方法,我们老恩师反覆强调。他是过来人,今年八十四高龄,学传统文化学了将近六十年,他懂,传授给我们,我们得真干,那你就有智慧。所以,譬如学文、学经典,我们就学一部,一部经通了,经经都通。

 

『礼』和『乐』,礼是规矩,这个我们得学。最基础的礼就是《弟子规》,待人处事接物必须遵守的。儒家讲的礼很多,佛门裡面也很多,佛门裡面讲的戒律就是礼,还有威仪。我们抓住根本,所有的威仪、包括儒家裡面讲的所有的礼,都是同一个根本出来的,儒家的《弟子规》就是所有的礼的根本,你就从这根本上落实。把这根本落实,其他的都是展开、细化,就不难做到。就像佛家裡面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所有的戒律都是这五戒的展开,你抓住根本,不难。如果不讲礼,那不可能成人。就好像佛家,你要不能够修戒、不能持戒,那你就不可能在佛法裡成就,「戒为无上菩提本」,戒律是成就菩提的根本,正如礼是成为圣人的根本一样,非常的重要。乐是讲养我们的心,让这个心能处于和谐的状态。乐,真正的音乐会让人和谐,所谓乐是天地之大和,让你心平气和,你能得清淨心,这个是雅乐。不是像现在这个音乐,咚咚咚咚的让人心烦意乱,或者是靡靡之音让人潦倒不振,那个东西不是真正的乐。这裡讲的乐是真正雅乐,调和我们的心,调身、调心,让我们身心清淨,你就能开智慧,智慧开了,你才能够成圣人。所以,这个是夫子讲的成人条件。

 

底下蕅益大师又引「方外史曰:四子若能文之以礼乐,则四子便各各成人,非要兼四子之长也」。这是更为突出礼乐之重要,礼乐就是圣贤的教育。一个人想要成圣贤、成人,必须要接受圣贤教育;靠他自己自悟自修,可以说基本不可能,孔子都不是这个根性,孔子还得去学礼乐。这裡举出四子,就是前面讲的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和冉求这四个人,这四个人若能文之以礼乐,他用礼乐来调和自己的身心,就是接受圣贤的教育,那麽这四个人各各能够成人。他们四个人各有所长,有的有智慧、有的有勇勐,各人长处不一样,但是只要接受了圣贤教育,他就能成人。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接受圣贤教育,光是有这个长处,也不能成人,可见圣贤之教多麽重要。非要兼四子之长也,这裡给我们点出来,你要想做圣人,是不是必须要像他们这四个人的长处样样都有,才有资格成为圣人?也不必。这样看来圣人也就不难做到了。你说,兼四子之长,这个确实不容易做到,那做圣人是没有指望了。孟子说得好,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能做圣人。如果说一定要具备这四个人的长处,这人才能做圣人,那我看做圣人的人没几个,那就孟子说错了,不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了。其实,你可能这四个人的长处一样都没有,但是你能接受礼乐的教化,你也能成圣人,圣人是教出来的。

 

下面说,「礼,是此心之节文;乐,是此心太和。诚于中而形于外,故名为文,非致饰于外也」。这裡讲的礼、乐,给我们做了个定义。礼是此心之节文,节文是礼节、仪式,外在的、表现出来的形式。当我们的心跟圣贤的心合而为一了,你就入了圣贤人的境界,你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言谈、待人处事接物的仪容、方式都符合礼了。换句话说,礼是自性中本有的性德,当你成圣人的时候,你就本来具足。那现在不是圣人呢?不是圣人,还是本来具足,但是现在你又用不上。为什麽?你自性性德没显露出来,那就得学,先学礼。就是怎麽样?圣人是怎麽做的,我们就学着他怎麽做,先学那个样子,用圣人的行为标准来规范自己,学着学着,你学习惯了,你不知不觉也成圣人了。等你成圣人之后,你还需不需要这套标准?不需要了。但你不需要这个标准,你所行、所做的全是符合这套标准。这就是孔子自己说,到他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心所欲是他很自然、不刻意,他心裡也没想到要去遵守什麽规矩,但是他所做出来的都不踰矩,样样都符合规矩、都符合礼。所以我们才知道,原来礼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让你回归自性的、让你证悟「此心」。你明心见性了,你肯定样样都符合礼。就像佛家讲戒律,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戒全部都守了,这叫道共戒。

 

乐也是,乐是心之声,此心太和。太和是讲本来和谐,宇宙本来是和谐的。宇宙怎麽来的?宇宙是你的心变现的,你的心本来也是和谐的。那现在不和谐了,现在会闹对立,你看夫妻两个人都会闹对立,最小的一个家庭裡头都不和谐,那更不谈这个宇宙是大和谐了,太和已经断了,没有了。可见得我们这个心多麽的偏离自性!那现在要回归,回归到太和上,儒家用乐来调你的心。所以真正对乐深入的人,他的心就很和谐、他的行为也很和谐,绝对不会跟任何人有冲突。所以你看到某个人说很懂音乐,你看看他,他经常跟人吵架、跟人有口角,你就知道他懂的都是皮毛,没真懂。为什麽?他没得到太和,他心都不和谐。即使是他懂音乐,他所作的音乐,那孔子说的,叫做郑声淫乐,那都不是好的音乐,把人导向不和谐的。所以,乐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让人能回归到和谐上来。

 

佛家往往用禅定、用念佛,念佛也是乐。这句佛号,你看不就是音乐吗?你可以唱出来,一句一句唱的,别看它很单调,儒家很多古老的音乐都很单调。你看过去只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就五音;西方加两个半音,就是七音。加两个半音,半音就不是正的,不是正音。所以一首乐章要是半音很多的,一个是Fa,一个是Si,这两个半音很多的音乐通常比较像靡靡之音,正气少。中国真正那些圣贤乐章都是用正音,就五个音,就是Do、Re、Mi、So、La,这五个音就是宫商角徵羽。愈简单的音乐,愈能够让人的心调和。所以佛家它也用梵呗,梵呗就是佛家的那种唱诵的乐章,都很简单,很容易唱,一唱你的心也就安定下来了,定才能够回归太和。要是让心绪很躁动的,像现在西方什麽摇滚乐,让你心很躁动。你看看江本胜博士用摇滚乐处理过后的那些水,那个结晶都好像一个人晕眩的那种状态,它就不能太和。所以乐是让人心定下来,心能够安静,这才能够入太和。真正到太和是什麽样的境界?心中一切对立、一切矛盾、一切冲突,全部都化解掉了、没有了。所以我们自己要修自己的心,音乐是一种手段,最重要的,在我们待人处事接物当中化解一切对立冲突。当你要起冲突的时候,「某人对我怎麽这样!」有不满情绪了,立刻你可以提起阿弥陀佛的佛号,这就是乐、太和之乐,让你一下把心绪定下来,「我怎麽能破坏宇宙的太和?人跟我是一体的,我怎麽能够起对立?」所以回归到一体上,太和就实现了,这是修心之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8:03:2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