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4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蕅益大师更加发明了这点,把这点阐发得更明瞭,他讲「临庄,从知及仁守发源。知及仁守,只是致知诚意耳。孝慈,举善教不能,皆是亲民之事,皆是明德之所本具。可见圣门为治,别无岐路」。这是教导我们处处回归本性,蕅益大师《点睛》注解处处指归自性。临庄,这是《论语》讲「临之以庄」,对待人民要以庄严的外表。庄严是从知与仁守发源,也就是知和仁守是他临庄,庄严临民的源头,根本。这是出自于《论语》裡面一段话,在「卫灵公第十五篇」讲到,「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裡夫子为我们讲到未善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这个知是智力,及之这个之讲的是天下、国家,就是用智力而得到天下国家。当然得天下的天子、领导,肯定是智慧超群,他靠智力得天下,但是不能以仁守之。我们讲打天下容易,保天下难,守天下难,守天下要以仁守,仁爱。我们看到历史上很多君王,他有超人的智力、有强悍的武力,他夺得天下,但是他没有仁爱心,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煳涂,人民百姓都很怨恨,而有怨不敢言,这个时间维持不久。你看秦朝建立,秦始皇也是智力超人,得到天下,没多久他这个天下就失掉了,为什麽?不仁。他以苛刻的法律进行强权政治,不仁,就不能守天下,「虽得之,必失之」,得到天下也必定丧失掉。所以,要保全天下,必须以仁守之,就是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否则守天下不容易。「知及之,仁能守之」,你又达到智,又有仁了,以仁来守天下;「不庄以莅之」,不能够庄严的面临民众。这是特别讲到国家领导人,自己要修身修得好,从内心到外表都是庄严出现在人民百姓面前,人民百姓才会尊敬你,这第二层次。第三个层次,「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智力他有,又有仁爱心,又能够庄严的去面对民众,但是「动之不以礼」,你的行动,你所做所说没有能够完全符合礼,这也是「未善也」,不能尽善尽美。譬如说恭敬人,这是好事,但是「恭而无礼则劳」。你没有一个礼度,恭敬没有礼度,这也属于失礼,而且自己变得很劳累,所以要懂礼就很重要。所以夫子是提倡以智得天下,以仁守天下,以庄敬对民,以礼治国(礼治比法治要强),这才叫尽善尽美。

 

所以蕅益大师讲的「临庄,从知及仁守发源」,知与仁守出自于孔子的原话。知和仁守是庄敬的根本,没有智慧、没有仁爱心,怎麽可能有真正的庄严?庄严是个外表,智慧、仁爱是内心,仁爱也是慈悲,慈悲跟智慧,这是人境界的一个标准,看我们境界高不高,就看这个,这都是自性中本有的。怎麽得到智慧、仁爱和庄严?只是致知诚意。致知和诚意前面有格物,格物就是真正放下物欲烦恼,然后才有致知,才有诚意。致知是你能够良知现前,诚意是你真正大公无私,表裡如一,这才是庄严。

 

孝慈和举善、教不能,都是亲民之事,《大学》之道裡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你如何明明德?你能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能明明德。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亲民,帮助众生。怎麽帮助他们?用孝、用慈,这都是性德,教他孝敬,教他慈爱。举用善人,教那些不善的人,教和举都是对民众的仁爱心。这些事情统统都是明德所本具,明德裡头,明德就是性德,本性中本有的德能,自性无所不具,含容一切。所以这裡讲的所有的这些德能,临庄、知、仁守、致知、诚意、孝慈、举善、教不能、亲民,全都是明德裡本来就具有的,统统是性德,只要你能证得自性,这些都能够圆满落实。所以可见得圣门为治,别无岐路,这讲到圣治,圣人治理天下没有别的路径,只是自己明明德。你明明德了,这些性德统统都能够流露出来,自然天下大治。

 

蕅益大师下面又讲,「此节三个则字,上节两个则字,皆显示感应不忒之机,全在自己」。这又导归自性,这一节讲到三个则字,就是「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三个则字,跟前面一章讲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都是教我们如何治理天下,治理天下跟治理自己不二。所以「感应不忒之机,全在自己」,怎麽治国平天下?就是个感应之理,自己身修好了,家国天下全都修好了,一个则字就讲到因果同时。因和果不爽,没有差错的,这就是「感应不忒之机」,感应道交。这个做法还是从我自己做起,全在自己,一个全字,没有外在的,全是自己分内事。这是又一次的教导我们,从我做起,我修好了,天下就修好了。圣人千言万语,反覆强调说明的不外乎就是这个道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个身修好了,一切都好了。我们再来看下面一章,第二十一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个『或』就是有人,问孔子,问他『子奚不为政?』这个奚当何字讲,子是对孔子的尊称。他问孔子,您为什麽不去为政?因为这个人是以为当官才叫为政,见到孔子不当官,所以他就怀疑,为什麽你这一身的德行学问,你却不去当官为政?或者说,没有这个机会去为政?孔子回答得很好,『子曰,书云孝乎』,这个书是《尚书》。书云孝乎,就是讲《尚书》说孝,孝应该是怎麽样的?底下就告诉我们,底下的话『惟孝,友于兄弟』是出自于《尚书.周书》。《尚书》有四部分,「虞」、「夏」、「商」、「周」,讲四代的历史和社会的情况。这句话是孔子引用《尚书.周书.君陈篇》。「君陈篇」第一句是这麽说的,「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这一篇「君陈篇」,君陈是周成王的大臣。我们知道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没长大之前,周公摄政,后来成王长大了,又把政权交还给他,周公是大德、圣人。王若曰,这个王就是周成王,「若曰」这个若当如此讲,就是如此说,周成王是这样说的。这一篇在《古文尚书》裡面有,《今文尚书》就没有了。

 

这裡讲的君陈,就是周成王的大臣,周成王对着君陈说的。当时君陈奉成王之命,在洛邑这个地方治理殷商的顽民,过去是周公在那裡治理的,现在成王委派君陈去治理,当然希望君陈也能够继承周公的德政。讲他「惟尔令德孝恭」,就是唯有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这讚歎他。「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你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你有孝悌心,你就拿这个来从政,「克施有政」,这个克是当能字讲,你就能够用你的孝悌心,施展在你的政治上,这就是所谓移孝作忠。《孝经》讲的,「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你在家能够有孝悌,对于从政来讲不难,自然用孝心来从政,那就是忠臣、贤臣。孔子是引用《尚书》这段话来讲的,所以『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就是把孝友的美德用在日常生活中,这不是等于为政一样了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29:4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19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