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3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三集)  2009/11/27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7-0013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为政篇第二」,第十七章。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段是孔老夫子教导他的弟子子路。这个『由』是子路的名,子路姓仲,名由,仲由,字子路。这个『诲』就是教诲;『女』,这个女字是通三点水一个女的「汝」字,就是你的意思,就是教你。『知之』,第一个知是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知都是讲知道;『是知也』,最后一个念知(音智),就是讲智慧。孔子在这裡呼着子路的名字跟他讲,就是着重的提醒他。呼着他的名字来讲这个话,一定是非常重要,对他非常契机的。我们学《论语》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当作是孔老夫子面对面对我教诲,这样才能够得到受用。

 

我们来看孔子教子路,他说,我教你,你能知道吗?『知之乎』,你能知道吗?你知,就是你知道这个事,就说知道;你要是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智者。所以孔子在这裡不只是教子路知识,是教他怎样得到真知、得到智慧。这个智慧,自心中本有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这叫做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大学》讲「明德」,必须要用真诚的心,不能够自欺欺人,用真诚才能够打开自性的宝藏,才能够让自性智慧流露出来。孔子教子路是教真智慧,所以,圣人重在启发弟子的智慧,对知识都是在其次。

 

朱子的解释说,「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朱子的分析也非常有道理。因为圣人教学必定是因材施教,子路的个性是好勇,他很勇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可以在危险中不畏牺牲,他有义气、很果决,这是他的优点;但同时也会有一个毛病,他很冲动、很好强,过于自信,这就有的时候强不知以为知,他不能够服输,所以孔子教导他戒除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告诉他,「我教你知之之道」,我们如何求学,如何做君子、做圣人,如何求知?方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你所知道的,你能承认这是我知道的;所不知道的也坦然的承认,这是我不知道的,不要不好意思,不要争强好胜。争强好胜的心,本身是障碍我们性德的,所以圣人教诫弟子戒除这种心态,做一个诚实的人,同时也要能够谦虚,能够放下虚荣心。

 

虚荣是学业很大的障碍,人如果有虚荣,肯定就会强不知以为知,一知半解就冒充自己全知了,那是什麽?自欺欺人,自己德行学问就不能长进了,因为你已经把自己封闭在那个境界上,你再不能提升。这样去欺骗人,只能欺骗比自己差的人、比自己愚蠢的人、比自己境界低的人,这可以;比自己水平高的,德行学问好的,你怎麽能够欺骗他?他一眼就把你看穿了。你这麽好面子、好虚荣,强不知以为知,他只是澹然一笑,也不会揭穿你,为什麽?给你留面子,你好面子,没必要把你面子给撕破,但是他会不会再教你?不会,因为你没有真正好学的心,诚敬的心没有。古德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没有诚敬的心,你把所学的只是来为自己装饰装饰,甚至自己不足之处你还去掩饰,你这哪能进步?而且,你所知的都虚浮,那就不是实学。所以孔子这裡教诫子路,教诫得非常中肯,因为不仅子路可能会有这种毛病,很多人都会有,我们读《论语》这条,要反省一下自己,自己有没有?

 

果然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敬好学,绝不容虚浮之气生起来,掐死这虚荣之心,那麽,这裡讲「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你虽然不能够尽知,你不是全知全能,你有所知,当然必定有所不知,这个很正常,没有什麽觉得不好意思的,这使我们不断的要学习,要求知。连孔子本人都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他说,「圣与仁,则吾岂敢?」我不敢担当圣人和仁人的名号。圣人才做到尽知,无所不知;我们有所不知,又有什麽觉得不好意思呢?我们承认自己有所不知,才会更加努力勤奋的学习,我们进步才能快。我们绝不自欺,不自欺就没有障蔽,这个蔽是一种障碍,蔽就是把自性覆盖住,让自性的性德透不出来。我们能不自欺,自然就不会欺人,我们所知的就踏实,然后我们在所知的基础上继续求新知,这个对自己的学问只有益处,没有害处。所以,由已知的基础上去继续探寻新知,这才会得到真知。所以朱子在这裡提醒我们,要诚意而不自欺。

 

蕅益大师在这裡的分析又是向上一着,他的《论语点睛》真的是处处指归自性,完全是让人回归自性,得到真知,真知是真智慧。大师这段话说到,「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故今直向本体点示,只要认得自己真知之体,更无二知。此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旨参看,方见圣人道脉之妙。若捨此而别求知,不异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骑牛觅牛矣」。

 

这段话充满着向上机关,禅意极浓。「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一向以来,他的求学问之道都是在能知、所知上用心,这有能知、有所知,有能、有所这是个相对的概念,能知者谁?我,子路。所知者何?外面一切的人事物,圣贤道德学问,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天文、地理、历史等等。全在这个能知、所知上用心,也就是他没有离开心意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27: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18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