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37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三七集)  1999/5/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137

 

请掀开经本,上一次讲到妙光幢王的讚颂,偈颂裡面提到「十力」,我们必须要将这个名相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佛果十力,这十条介绍了四条,今天我们从第五「欲智力」看起,欲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欲望,「知他众生种种欲乐」。十法界有情众生爱好不一样,这个事实非常明显,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能够观察得出来。即使是在人道,不要说十法界,我们说一个法界,人道,在人道,侷限在我们一个小地区,像我们现在居住新加坡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有四个不同的种族,这边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有华人,他们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西洋人喜欢吃很酸很甜的东西,我们实在是吃不习惯;马来人吃辣的东西。从这上面,饮食方面我们来看,就是爱欲确实是不一样,这是举这一个例子。从十法界众生来看,那当然就更複杂了。佛要度化众生,如果不知道这些众生的爱好,你就很难跟他接近。中国谚语有所谓「投其所好」,这就很容易亲近,对于观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一定要晓得众生欢喜什麽。

 

众生的爱欲,实在讲也不稳定,常常会有变化。大的变化,譬如在我们一个人一生当中,少年时候、壮年时候、老年时候是有非常显着的变化;而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也有不同的变化;乃至于一天,早晨喜欢的跟晚上喜欢的也不同。所以很複杂,你要能够观察入微掌握住,是一套大学问。如来有这个能力,所以他接引群机,十法界一切众生,为什麽众生见到佛都能生欢喜心?一般人做不到,就是佛有这个能力,圆满的能力,能够观察入微。我们虽然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知道这桩事情,要学习。你能够多一分的学习、多一分的了解,对于你发心要帮助别人,就会有多一分的机会、多一分的成绩,这门学问不能不讲求。可是佛教给我们,刻意的去求不是圆满的,但是也不能够说是无意的去求,这个事情的确是很难。还是永嘉大师那句话,我们细细的去揣摩,细细的去体会,「分别亦非意」。他说的是没错,我们还是不好懂,我们再换一句话大家多想想,真诚心利他去求,这就对了。如果是为自己,成就自己的功德,成就自己的福德,成就自己度化众生的事业,只要沾上一个自己,就不是真实,你有意、无意都不是圆满的。纯粹是利他的心,决定没有自利的心,你有意也好、无意也好,都是正确的,都是智慧。利他,纯粹利他是智慧;带一点点自利,纵是智慧也掺杂了,也不圆满,我们从这上面去观察、去留意,对自己才有真正的好处。一切是为利益众生,如来果地上念念都是为众生,没有一丝毫是为自己,所以有这十种殊胜不可思议的能力。

 

第六条是「界智力」,「知世间众生种种界分」。界分在我们习惯上讲是界限,界限从哪裡来的?分别执着产生出来的。在现前社会上,社会的组织也有所谓各行各界,行业不同界限就不同,行业相同裡面也有界限。以我们佛教来说,大家都出家了,是出家人,可是每一个道场跟每一个道场还有界限,这是不应该有的,但是它有;每一个法门跟每一个法门又有界限。在佛菩萨,觉悟的人,这个界限没有了,没有觉悟的人他执着,八万四千法门有八万四千个界限。甚至于在一个道场裡面住的一些出家众,各人还有各人的分别执着。在现代的现象裡面,我们曾经见过,各人有各人的信徒,好像一个道场裡还分成很多派别,这是某法师的,那个是某法师的。由此可知,界限的差别也是无量无边,种种界分。这些界分往往裡面有很多禁忌,他所喜欢的、他所讨厌的、他所忌讳的,我们也要知道,避免众生心态上面的矛盾,这也就能消除一些障碍。如何消除障碍?忍让就能消除;你要是坚持不肯忍让,最后吃亏是自己,不是别人。俗话常讲「得势不饶人」,是好事情吗?不是好事情。古德教给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你能有个宽恕的心、容忍的心,你会有成就,不但你少跟人结怨,而且令一般人对你尊敬,所谓是量大福大,器量小的人,成就毕竟是很有限的。佛菩萨成就大就是量大,一切都能够包容,都能够容忍,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计较,这是佛菩萨。

 

底下一种,第七种是「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这一句是了解世出世间一切理论方法所能够达到的境界,至处是到达的处所,能够到达的境界。世间我们举一个简单的比喻,好像你现在念书,你的学历能够达到某一个境界。现在一般学校是分三个等级,学士、硕士、博士,古时候所谓功名,这是至处。在修行证果上来说,这个境界层次很多,小乘有四向四果,大乘我们这个经是圆教,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五十一个阶级怎麽来的?是定慧的至处,你修定修慧。定,浅显的定伏烦恼,没有断;慧能把烦恼融化掉,转烦恼。其实烦恼说实在话,决定断不了的,所谓断,实在讲是融,把烦恼转变成菩提,烦恼没有了,转成智慧,这叫做断烦恼;不是真的断,烦恼变成智慧,那是要靠慧。

 

定慧功夫浅深不相同,因此它至处就不一样。最浅的定功能伏见思烦恼,这才能证得初信位的菩萨,这是圆教。我们今天定慧都达不到这个境界,初信位的菩萨我们都没分。《华严》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伏住了,他有这个能力,叫伏断,智慧开了。从断烦恼的功力来说,等于小乘须陀洹,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初果,可是智慧比小乘人殊胜太多了,绝不是初果能够相比的。如果我们以《愣严经》为证明,你就能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愣严会上阿难尊者是初果,他听佛讲经开悟了,说偈讚佛,这在《愣严经》第三卷的末后;而当时在会的富楼那尊者,这是四果罗汉,四果罗汉听佛讲经没开悟,阿难初果开悟了。这是说明两桩事情,定慧不均等,两桩事情。阿难慧多过定,所以对于大乘教义他听了欢喜,他开解,但是断烦恼不行;换句话说,烦恼习气很重,断不掉。富楼那尊者禅定功深,能够将三界见思烦恼断尽,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能断尽,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迴,可是在智慧上不如阿难尊者。也可以这麽说法,阿难尊者烦恼障重、所知障轻,所以他的慧比定高出很多;富楼那尊者恰恰跟他相反,烦恼障轻、所知障重,虽然能断烦恼,智慧不开。这就是修行,他的定慧到什麽程度,能达到什麽境界,佛知道,佛清楚。每一个层次、每一个境界有个名称,像十信位菩萨,初信、二信到十信;再往上去,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这都是位次,就是至处,他到达那个处所,佛知道。这是举一个例子。

 

世出世间一切道,就是一切修行的道门,这裡面当然包含所有不同宗教,凡是修学的方法,他能到什麽地方,佛都清楚。这个样子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达到他的希望,而且让一切众生彻底了解,哪个处所是究竟的,哪个处所是不究竟的。一般人确确实实没有闻到佛法,都是以为天道是究竟的,这种观念的人太多太多了。天道也只是含煳笼统的一个天道,对于天道裡面的状况又不能够了解。佛给我们说天有二十八层,每一层裡面也很複杂,并非究竟。为什麽?天人纵然到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这不可思议。诸位没有细细去想一想,佛在经上讲,我们这个世界成住坏空是一个大劫,他的寿命是我们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你想想这个寿命多长!我们通常念八万大劫,都含煳笼统念过去,没想一想,这个世界成住坏空八万次,这麽长的寿命。但是还是有到头的时候,寿命到了,因为不能再上去,这到顶点了,不能再上去,那就要往下坠落。经上讲得很多,四禅天、四空天的天人,寿命到的时候都往下堕落,而且都是堕地狱,真的是中国人常讲的爬得高、摔得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07:27: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0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