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0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诸佛所行无上道。一切众生莫能测。示以种种方便门。淨眼谛观能悉了。】

 

这是淨念眼天王的讚颂。他所得的法门,「得」就是我们平常讲得道,他是用什麽方法得道的?他是「忆念如来调伏众生行」。这句话要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他忆念佛陀怎样教化众生,收到教学殊胜的成果,这个忆念好。说到这个问题,这裡头最殊胜的(他只是给我们讲了个原则、讲了个纲领,没有指定是哪个法门),剋实而论,淨宗法门是第一殊胜。一切诸佛都劝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淨宗称为第一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它简单、容易、稳当而又快速,只要我们常常忆佛念佛。忆是想,怎样想佛?我劝同修们,学佛第一步要把《无量寿经》念熟,你要不念熟,你就没有办法忆佛。忆佛,常常想佛在经中的教诲,特别是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面对着一切人事物,我们起心动念,我们要想怎样做,你立刻就想到佛在经上教我们怎麽做。你的经教不熟,你怎麽能提得起来?念熟的作用在此地。我的思想,我想说话,我想做什麽事情,想一想佛在经上准不准许我这麽做?佛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佛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能做,常常想到这桩事情,这叫忆佛念佛,这叫如教修行,我们总要懂这个道理。

 

『诸佛所行无上道』,佛所行的都是无上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无上道。无上道不是指特别一门,如果指特别一门,法门就有差别了。佛在《金刚般若经》上给我们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所以此地讲「所行无上道」是指一切法门。布施是无上道,持戒是无上道,忍辱是无上道;六度万行,行行皆是无上道。宗门裡面说,穿衣是无上道,吃饭是无上道,赵州和尚叫你「喫茶去」也是无上道,你会麽?会了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不会,你不得其门而入。『一切众生莫能测』,众生不知道,不晓得诸佛如来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皆是无上道。什麽原因?为什麽说它是无上道?我们在这个讲席裡面说得很多。在古时候,古来大德一般都不肯说,我跟诸位报告过,为什麽古德不肯说?古德慈悲,说出来怕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不忍心说,希望你能够悟入,你自己能够开悟、觉悟。我现在没有慈悲心,我给你们说出来,为什麽说出来?看看大家一辈子也不会开悟,那就算了,说出来算了。可是说出来之后你要去求证,证实认知那是自己的,你才能得受用,否则的话你不得受用。我这些话说了,这一句还用不用解释?实在讲还是要解释,这个道理就是他念念与法性相应,法性是无上道。在《华严经》上也说是与法身相应,念念与法身相应,点点滴滴都相应,所以它是无上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与心性相应就是无上道。穿衣与心性相应,吃饭与心性相应,喝茶也与心性相应,举手起步没有一法不与自性相应,无上道。

 

「一切众生莫能测」,测是测度、思量;没有办法推测,没有办法去思量。所以佛的境界,经论上总而言之说了一句叫「不可思议」,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麽?思是思想,议是讨论,一落到思议就落到第二义,就不相应,所以真的是不可思议。这句话是个双关语,对于已经开悟的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莫能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一切众生);如来境界,等觉菩萨也搞不清楚,这是一个意思。另外一个意思对我们凡夫,我们凡夫迷惑颠倒,诸佛菩萨之所行,我们完全不觉不知。为什麽我们不能够觉察,不能够证知?我们起心动念是念念行行跟烦恼相应,不是跟法性相应。什麽叫跟法性相应?经上给我们举了个例子,见性,跟见性相应就是跟自性相应,就是跟法身相应,那就是无上道。如果我们用见性见外面所有一切色,那就不叫色尘,叫色性,「性成无上道」。见性是清淨的,见性是平等的,所以见外面的色性,外面色性也是清淨平等的,那就叫所行无上道。我们今天用什麽见?用眼识,眼识见外面是什麽东西?色尘。眼识不清淨,色尘是污染。这就是你会不会用心,你会不会用功?会用功的人用六根根性,接触外面是六种尘性;不叫尘性,眼见的是色性,耳闻的是声性,叫明心见性。我们不会用,眼识见色尘,这个好看、那个不好看,这个中意、那个不中意,全搞错了;耳听的声尘,耳识对声尘,乃至于意识对法尘。这是一切众生莫能测,所以这句话是双关语。

 

可是佛毕竟是大慈大悲,他的智慧圆满,方法巧妙极了,就是善巧方便。『示以种种方便门』,佛以种种方便的门径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够理解诸佛所行的无上道,使我们也能够契入诸佛所行的无上道。淨念眼天王就是谛观这个法门,他见性了,他证道了,我们也要学习。清凉大师在这首偈裡面,他解得很好,他说第一句,高,第二句「一切众生莫能测」是佛境界深,第三句「示以种种方便门」是广,清凉大师纯粹从如来德行上说的,德高、德深、德广,符合菩萨讚颂的意思。我们所说的,是落实在我们自己现前的生活当中,应当怎样来学习,也不违背菩萨讚佛的德义,这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学习。正如交光大师在《愣严正脉》裡面所提倡的捨识用根;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起的,如何保持第一念,第一念是性见,第二念就变成识。佛菩萨的本事就是永远住第一念,不会变第二念;我们凡夫善变,变得很快,第一念是真心,第二念就是妄心,第三念就更不得了,愈迷愈深,诸佛菩萨的高明处,他不迷。怎样下手?怎样才做得有效果?唯一的方法要把心量扩大,起心动念念众生。心裡面只要有想,想众生的福德因缘,不要想自己。念念利益广大的众生,而且心量一定是包虚空法界,这个样子就相应。请看下面一首,第六偈:

 

【如来恆以总持门。譬如刹海微尘数。示教众生遍一切。普照天王此能入。】

 

这是可爱乐普照天王的讚颂。前面两句就是普门陀罗尼的意思,因为他所得的法是「普门陀罗尼海所流出解脱门」,他的讚颂必定与他自己所学的法门相应。第一句『恆以总持门』,总持就是陀罗尼,普门陀罗尼,他所得的法叫普门陀罗尼;恆以,永远掌握到这个原则。『譬如刹海微尘数』,总持是纲,刹海是目,掌握了菩萨修学大总持法门。到底哪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总持法门?这个没有定法;如果要有个定法,法门就不平等,不平等就不称性。诸位要晓得,自性是平等的,自性裡面没有高下。法门称性,哪有不平等的道理?所以说一个法门是总持,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是任一。我们在《华严》裡面看到,十玄裡面讲的,我们举这一个例子说,「主伴圆融」,谁是主?谁是伴?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譬如我们以人来说,释迦牟尼佛为主,诸佛如来就是伴,就好比讲堂,释迦牟尼佛升座讲经,诸佛如来都坐在底下听;毘卢遮那作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所以个个都是主,个个都是伴,这才平等,不是作主独一那个人作主,没有这个道理。在佛法裡人人做得了主,人人都是伴,主伴圆融。人如是,法也如是,我们今天在此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主,一切经都是伴,都是《华严》的辅助;如果我们讲《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为主,《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是伴。显示出法门平等,法法皆可以作主,法法皆是作伴,这是真平等。所以佛法裡讲一绝不是独一,绝不是专一,一定要懂得这个意思。所以才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话才讲得通。

 

《华严》到最后结归到淨土,文殊、普贤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给我们做榜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个什麽意思?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讚颂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讚歎,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讚歎,这样一说,阿弥陀佛确实是诸佛如来当中第一。阿弥陀佛是谁?每一尊诸佛如来都叫做阿弥陀佛,这个意思你能懂吗?「阿弥陀佛」这是一句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诸位想想,哪一尊佛不是无量光、无量寿?你们诸位大众现在在此地才开始学,将来你们成了佛之后,个个人也都是无量光、无量寿。这样一说来,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德号,不是专指一个人。诸佛如来讚歎阿弥陀佛,真正的意思是讚歎这个法门,弥陀法门。弥陀法门特殊在哪裡?忆佛念佛,直接教导你一个成佛的方法。《华严》上跟我们讲的理论,法界从哪裡来的?宇宙从哪裡来的?生命从哪裡来的?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把这个问题答桉说出来,是心所现的、识所变的;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从心想生就是解释唯识所现,什麽叫唯识所现?就是从心想生,心想是识。本这个原理,你心裡想佛就现佛,想菩萨就现菩萨,这是把佛法无量无边法门,修行的大总持法门教给我们。想什麽现什麽,那你为什麽不想佛?念佛法门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根据这个原理来说的。

 

一切众生想什麽?想名闻利养,想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变现什麽东西?变现饿鬼、畜生、地狱。佛给我们说,三恶道的业因当然很複杂,在複杂的因素裡面总有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主要的因素是贪瞋痴。饿鬼贪心重,天天起心动念想贪,贪名、贪财、贪色;只要是个贪,你是想鬼道,你将来就会变成饿鬼,贪心重的人鬼头鬼脑,他将来就会变饿鬼去了。好,我不贪五欲六尘,不贪财色名食睡,学了佛法贪佛法,贪佛法还要到鬼道裡面去。不是说你贪心换了对象,是要把贪心断掉,你才不落鬼道。鬼裡面也有很享福的鬼,你贪佛法可能是变个有福报的鬼,你贪别的世间法大概就变饿鬼,鬼种类很多,不一样。佛法也不可以贪,《般若经》上讲得好,「法尚应捨,何况非法」,不可以贪。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变畜生。岂不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为什麽不一天到晚想佛?所以念佛堂裡不可以有另外的字样,看到会叫念佛的人起分别心。只有一尊佛像,而且一尊佛像用一个模式来做,不要说好多种不同的佛像,看到这个好,看到那个又起分别心,又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了。念念为大家想,希望大家能够得清淨心,能够得平等心,一心称念,你容易成就。

 

第三句讲『示教众生遍一切』,遍一切就是称性,如果不称性就不能遍,只要称性就遍一切,就是前面一首偈裡面所讲的无上道,遍一切才是无上道。「示」是指示,「教」是教导,教导众生;示是指示法之邪正,示之是非善恶,教是教他怎样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意思一定要懂,行是我们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我们的行为不善,常常会造恶,心裡想的是恶、说的是恶、造的是恶,把恶修正为善,这是修行,这是不了义的修行。什麽叫了义修行?身语意三业都能与自性相应,那是真修行,那就是前面讲的无上道,此地讲的遍一切。《华严》是大经,是法身大士的修学,所以它的标准是与自性相应、与法身相应,它是以这个,但是这个我们学不到,我们必须把这个水平降低,降到善恶、降到邪正,于我们有利益。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21:27:0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96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