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7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不思议智慧天王。】

 

我在这裡统统称菩萨,诸位要听懂,这些人全都是佛菩萨化身的,他们以天王的身分来出现,以神众的身分来出现,那是示现的,应以什麽身得度就示现什麽样的身分,实际上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所以我们统称菩萨。『不思议智慧』,这个名号裡要紧的就是「不思议」这一句。凡是落到思议就不是真实智慧,般若智慧是我们自性裡面本来具足的,哪裡需要思、哪裡需要议?思是思惟,议是议论,这是说明真实的智慧绝不通过思惟。如果像我们平常一般人,遇到有什麽事情,让我想一想再告诉你,想一想就思了;想明白之后再来跟你说,说就是议论,就是议,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决定不落思惟,在我们佛法裡面讲不落在意识。不但不落在意识,离心意识,法相宗讲的「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也包括前五识。离心意识怎麽离法,这个问题很重要。你不能离心意识,你就是凡夫;你要果然会离心意识,你就是佛菩萨,佛菩萨跟众生不一样就在此地,这是法相宗所说的。

 

这个事情很难懂,我们从它作用上来看,比较容易明瞭。我们从下面往上说,识管分别,第六意识分别的功能最强;末那称为意,它是执着的功能最强,它执着;阿赖耶识含藏种子,用我们现代话来说落印象,我对于某某事情印象很深,是阿赖耶那个种子力量很强,印象就很深。离心意识之后是什麽现象?不分别就离第六意识,不执着就离末那识,不落印象就离第八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锻鍊。见色闻声我不分别,我不要分别,你有没有离第六识?没有离。「我不要分别」,已经在分别了,「我不执着」,你已经执着了;你执着一个「不执着」,你分别一个「不分别」。你看看,这个事情难!

 

怎麽样才能做得到?禅宗裡面叫坐禅,用坐禅的方法。禅堂裡面堂主,堂主拿一个长长的香板,你起心动念落在心意识裡,供养香板,狠狠的打你,把你的妄想执着打掉;你没有妄想执着了还要打你,为什麽?你落在无明。换句话说,有念也打,无念也打,那是禅堂的办法。不过堂主很慈悲,一定打到你开悟为止;如果打死都不开悟,他不会打你的,为什麽?看你没用处,你不会用功夫。这是堂主的慧眼,他是过来人,他能够看得出来,你会不会用功,你功夫会不会得力,他有善巧方便诱导你。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个具眼知识,他也学堂主的样子天天打你,那叫造罪业,你被他打得很冤枉,他打人造罪业。所以这个事情很难。而在念佛堂当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当你念头一起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归到阿弥陀佛,这个法子妙!除了阿弥陀佛之外,再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妄想分别执着就一个,阿弥陀佛。这叫带业往生,因为你带着妄想分别执着阿弥陀佛,行,能往生,这是淨土宗裡面阿弥陀佛特别开的方便法门。

 

如果说是真的离心意识,我们太难做到了,不容易!诸位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都不能违背这个原理。所以佛门裡面有三种功课是共同科目,第一个是戒律,无论你修学哪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你不能不持戒,戒律是基础,共同科目,一定要遵守。基本的戒律是什麽?大家都知道是五戒,其实不是的,五戒还高一层,五戒还有基础,基础是三福。《观经》上世尊说得多麽明白,这三种淨业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成佛,都是以这个为基础。这个基础,真正的基础是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才是基础,从这个基础上先修十善,十善是做善人,断恶修善,然后才受戒,到第二福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你才晓得五戒的基础是十善,十善的基础是孝敬,你要不把这个搞清楚,你怎麽能入门?我们看到多少学佛人,出家、在家,修行几十年功夫不得力,什麽原因?没有打好基础,很可惜!要在佛经裡面讲,很可怜!可怜在什麽地方?没有人教他。《无量寿经》佛也很感叹的说,「先人不善」,没有好好教,不能怪他;在家裡面父母没教他,在学校裡面老师没教他。

 

古时候教,父母教、老师教,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看不到父母教,也看不到老师教,你说现在世间人多可怜!尤其看到儿童、青少年,我们看到很同情、很怜悯。这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之所在,谁注意到?谁能够体会到?所以我们今天说我们教育很特别、很特殊,其实这种教育在古时候很平常、很普通。在古时候世出世法,家庭跟老师都是教孝、教敬、教忠、教仁、教义,从小培养。儒家教人修养,道德仁义礼,从最基本的礼节、礼貌表达我们的孝敬,然后从礼再往上提升,提升到义、提升到仁、提升到德、提升到道,这一生他真的有方向、有目标,他人生有意义、有价值,这一生决定没有空过。

 

我们的修学既然达不到这种境界,佛菩萨教给我们一个方法,转变。淨宗的方法,在所有法门裡面最方便、最稳当;稳当就是不会出毛病,出毛病在现在人讲着魔,念佛人不会着魔。什麽原因?念佛人有阿弥陀佛加持,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加持,不容易着魔。我们看,最容易着魔的是学密跟学禅,最容易着魔。尤其是心裡面不清淨,喜欢神通、喜欢感应,这是最麻烦的事情,要知道喜爱是烦恼,烦恼会跟魔相应。你看世尊在《八大人觉经》裡面跟我们讲的四种魔,有烦恼魔、天魔。内有烦恼,外面很容易招惹天魔,天魔就是外面的妖魔鬼怪,他跟你起感应,这个东西一惹上身,麻烦就大了。你心地清淨,他贴不上身,没有办法沾惹你;慈悲还能够感化他,那就更好,纵然我们不能感化他,我们也要有能力保护自己,不让他贴身。所以自己有清淨心,一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是说念佛人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就离心意识,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起心动念都想着阿弥陀佛,不一定念在嘴上,你心裡真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这就是不思议智慧,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样的智慧,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诸佛讚歎,天龙善神恭敬护持。

 

这部经就叫「大不思议经」,而这部经,古大德告诉我们结归淨土,《华严》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隋唐大德们跟我们讲,《华严》、《法华》也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如果我们用佛经的体例来说,佛经有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华严》、《法华》是序分,《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小本《阿弥陀经》是流通分。前清彭际清说得不错,他讲《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是他说的,《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这三部经裡面内容完全相同,只是说得有简略、有详细,讲得最详细的是《华严》,讲得最简单的是《阿弥陀经》,一而三、三而一。这是不是彭居士的创见?未必。何以见得?明朝时候莲池大师注解《阿弥陀经》,我们去读《阿弥陀经疏钞》,这是莲池大师的着作,裡面解释几乎完全是《华严经》的境界,可见得莲池大师早就肯定小本《弥陀经》跟《华严》没有两样。他拿《华严经》来注解《阿弥陀经》,所以《疏钞》不好懂;看《阿弥陀经》的经文好像不难懂,看看莲池大师《疏钞》反而就难懂。都是说明这个法门是真正不可思议的智慧。第七尊: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18:30:1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89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