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62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1阅读模式

 

请看上首表法,『所谓善慧光明天紧那罗王』。这个德号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慧」这两个字,如果没有真实智慧,要想把教学带到高度艺术的境界,那很难,不容易。世间法也有将表演的技巧达到了高水平,我们看到许多中国、外国的电视节目,令人赏心悦目,可是内容不善,内容我们可以说它很好,但不善;善的标准是令人觉悟,那才善,看了这个表演之后有所觉悟,这就善。佛法的表演决定是帮助观众破迷开悟,这就是善慧。给你欣赏之后,使你自己明瞭前途一片光明,这是「光明天」的意思。唯有觉悟之后的人前途是光明的,迷人前途是黑暗的;黑暗,所以他害怕,他有恐怖。看出自己一片光明的前途,他心裡面喜悦快乐、不惊不怖,就像经上讲的,远离恐怖颠倒妄想,他真的远离。都在善慧。

 

第二尊,『妙华幢紧那罗王』。舞台的表演决定离不开花、离不开幢,这是我们讲它必须要有的道具,连我们讲经的讲堂都离不开花。这个地方讲的「华幢」代表菩萨的六度万行,代表他的行门。这一句裡头关键的字眼在「妙」,你怎样能够演出来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能令人观赏之后体会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悟入这个境界。这个地方讲的十尊名号,我们可以统统落实在舞台表演上必须遵守的十个原则,那你这个表演是成功的表演。这种歌唱、舞蹈、表演是菩萨度众生的方法,善巧方便。小乘法裡面决定不许观听歌舞,小乘法不许。为什麽原因?自己没有定慧,这种方式会引起你的烦恼。这个烦恼是什麽?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会引起你感情的冲动,小乘不许。大乘法裡面为什麽用这些方法?大乘菩萨他有定功、他有智慧,他可以欣赏,他不落痕迹,高明就在此地。大乘法中这一切娱乐不是不能享受,可以享受,但是享受不可以执着,你一执着就造业,就坏了。小乘人还没有离开执着,大乘人对一切法不执着,不但不执着也不分别。所以不分别、不执着,一切歌舞可以观听、可以享受,甚至佛菩萨也可以上台去表演。大、小乘不一样,小乘法保守的教初学,大乘法是开放的,与民同乐,与一切众生同乐,大乘法是开放的。所以一定要懂这个原则,他有个「妙」,有个妙那就没关係。

 

第三尊,『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庄严」是美好,美好之物太多太多了,「种种」。像表演整个舞台,无论是道具、角色,没有一桩不是最好的,表演演出唯妙唯肖。「种种庄严」是形容表演的全部,演出的全部,无论是前台、后台都包括在其中;无论是演员,乃至于配合演员一些工作人员,也都包括在其中,舞台整体的美才能够表现出来。美裡面有真、有善,那就妙。世间可以表演到美,可以表演到善,真很难表演,很难显示出来。大意虽然是如此,是给我们说到演艺,表演的艺术,实际上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要晓得人生就是在演戏,每个人都是在演戏,社会就是我们的大舞台。我们自己在表演,除自己之外都是观众;他们也在表演,他表演的时候我当观众。互作演员,互作观众,实际的状况就是这麽回事情。人生如戏,我们要能够真正体会到。看你演的是什麽角色,你演的是哪一齣戏,你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是菩萨,你觉悟你是在演戏;你不知道自己是在演戏,你是凡夫,迷惑颠倒。

 

我们知道演戏是按照剧本来表演,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演戏,是不是也按照剧本在表演?没错,确实按照剧本在表演。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剧本是什麽?因果。因从哪裡来的?因从自己造的。所以前面说过,我们要想真正认识自己,一定要从往昔历史裡面去找寻,你要细细去观察过去生当中,生生世世造的是什麽因,这一生受的是什麽果报,丝毫不爽。可是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又再造因,这就是因蔓不断,因果循环。如果我们这一生在受果报的时候不造因了那就好办,问题就解决了,戏演到这裡可以收场、可以结局。但是你在受报的时候又造因,这一幕落掉,下一幕又起来,永远在这裡演,演不完,这个麻烦就大了。而且我们所演的剧,说老实话喜剧少、悲剧多;造恶业搞三恶道演悲剧,造善业在三善道那是喜剧,喜剧少、喜剧短,悲剧多、悲剧长,我们是干这麽一桩事情。所以佛在经上有的时候笑话我们,称我们叫「生死疲劳」,永远不得休息。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也进入我们的剧场,也进入我们的舞台,帮助我们觉悟,所以佛菩萨也夹在我们中间,他也表演。如果我们发现,发现有这麽一种人,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不一样,他比我们自在,他比我们幸福,那我们就要留意;再仔细观察,应当向他学习,这是菩萨在世间为众生表演。

 

菩萨示现什麽身分?什麽身分都示现,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示现。不但示现有情众生,还示现无情众生,树木、花草这些植物,乃至于自然现象,有的时候也会令人在欣赏之馀豁然大悟,所以是情与无情他都示现。他也不是盲目的示现,也不是有意的示现,怎麽示现?与一切众生感应而示现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他是应现,我们有感他就应现。我们自己心裡面有感,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为什麽不知道?我们的妄想多、杂念多,但是确实妄想杂念裡面有一分感。这分感像电波一样很微弱,而我们的妄想杂念这个波很强,但是波同时发射出去。一般人只感受到强的,弱的没感受到,诸佛菩萨对极其微弱的感他都能够收到,极其微弱的感佛菩萨也应,这所谓感应道交。佛菩萨既然应了,对我们来说能不能产生效果?可以说效果是决定能产生,效果的大小不一定。对内要看你的善根福德,对外要看你的缘分,假如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感应的效果就会扩大;扩大也是从小逐渐逐渐的扩大、逐渐逐渐的延伸,也就是说,你这个境界会逐渐逐渐往上提升,这是感应的道理。所以依正庄严种种示现,显示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能,救护一切迷惑众生。

 

第四尊,『悦意吼声紧那罗王』。「悦」是欢喜。「悦意」这两个字非常重要,这两个字浅而言之,佛法裡面常常教导我们常生欢喜心。欢喜心怎麽能生得出来?这裡面真正缘由就是一个爱心,我们世间人讲感情。我早年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方先生告诉我,凡是哲学家,都是感情最丰富的人;如果不是感情最丰富的人,他没有能力学哲学。哲学上的成就,哲学上的造诣,基础就是在爱心。我们知道哲学是智慧,智慧从哪裡来?从爱心裡面来的。这个话一般人听起来很不容易理解,为什麽一个爱心能够生智慧?在我们一般人讲,爱心生烦恼!没错,爱心的确生烦恼,生烦恼是你裡头有执着就生烦恼,爱心裡头没有执着就生智慧。执着是迷,不执着是觉,觉悟的爱心生真实智慧。「悦意」就是爱心,清淨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永无止竭的爱心,爱一切人、爱一切物、爱一切事,乃至于爱一切的动植物、爱山河大地,这才叫真正悦意,我们佛法裡面叫一片慈悲。一片慈悲这句话我想很多人听过,一片慈悲怎麽讲?就这个意思,真实、清淨、平等、普遍的爱心就是一片慈悲,所以佛法才讲「慈悲为本」。我们修学,我们成就,根本是什麽?就在这个慈悲,你没有这分慈悲心你怎麽能成就?

 

弥勒菩萨就表这个意思,就现这个样子来给我们看。古大德说,弥勒菩萨所现的相,两句话:「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笑咪咪的,对谁都是笑嘻嘻的,喜悦相。喜悦相从哪裡生的?平等心裡面生的。所以他是大慈大悲,弥勒表慈悲,在中国道场裡面把他放在大门口,象徵着「慈悲为本」,就这个意思,这是悦意。我们学佛要特别留意,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一团欢喜。有些人说,我一天到晚烦恼都烦不够,哪能生欢喜心?想欢喜,喜不出来。这什麽道理?这裡头不无道理。你没有在人事物裡面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只看到它丑陋的一面,当然你的欢喜心生不出来,你生的是烦恼,那个就麻烦。你如果能在人事物裡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不就生欢喜心吗?哪一面美好?你要仔细去欣赏,你会发现一切事物统统美好。这是修学关键,修学的入门。如果整体裡面看不出美好,你就从部分看,看局部。你看这棵树,这棵树长得不好看,你看它的枝,很美的枝,你看它的叶、看它的花,你从这裡下手,然后慢慢把它扩大。花很美,花长在枝上,再仔细欣赏枝,然后你才发现整棵树都很美,你的喜悦心就生起来了。看人、看事亦复如是。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17:30: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86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