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72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白方礼老先生,请问大家,他有学历吗?他不识字。他有财富吗?他是踩三轮车的,可是他的精诚却成为民族的嵴梁。他当时候踩的那一台车,现在变成博物馆裡面,大家缅怀他的德风,缅怀他为整个民族培养下一代的这分忠心。你看他踩绕赤道十八圈,就踩了几十年几十万统统去帮助大学生,帮助这些在校的学生,他们贫困读不起书的,你看这个白老先生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人。之前也有跟大家提到,东北有一位人士,被封为现代的活雷锋,郭明义先生。他只是个普通的工人,可是他倾其所有去帮助别人,最后感动了认识他的人,现在有几万人跟着他的精神在做义工。所以大家不要小看自己的至诚心,那可以请出很多志士仁人。这个不忧当中,就是也要信任自己有明德、有本善,不可以看轻自己,等待时机成熟义无反顾去做。

 

接着说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为无咎也』,他怀着进德修业,怀着自己的责任,然后「乾乾因其时而惕」。乾乾也就是非常积极不懈怠,而且勤奋当中,还谨慎去做。我们有时候很积极做事,可是粗心大意,甚至于是做了好事,有点强势,没有顾及到他人的感受。比方我们出去做义工很积极,结果孩子、家裡的事情都忽略掉,这就不够谨慎了。谨慎具体表现在哪?做什麽事情,要依照真理去做、依照经典去做,不可以随顺自己的意思去做。为什麽?因为我们还不够智慧、理智,得要对照对照经典我这样做对不对?「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有时候我们就说反正这是好事,赶快去做。首先我们身修了没有?我们家齐了没有?怎麽一下子就跳到国治、天下平?身没修虽然在做好事,对人很凶、很傲慢,很多人被我们骂完以后,就不敢来做义工,我们还觉得我做的事是对的,其实已经在添乱,断了很多人学传统文化的机缘。「因其时而惕」,时时保持一个慎重的态度,不敢轻忽了,这是身修。家齐,你学习传统文化到最后家裡的人都不支持,甚至于我还听说,有讲课的老师,他的母亲说,都去讲孝道给人家听,也不回来孝顺我。这真的不是假的,这都是给我们警惕,这时时要依照经典来进德修业,不然可能顺着自己的意思,最后流弊、副作用会很大的。

 

有勤奋谨慎的态度,『虽危无咎』,虽然处在险境当中,也可以免于灾祸、免犯过失。我们看到这危险,其实我们现在家庭危不危险?现在外面的诱惑多不多?很多。所以这个时候要赶快,真的要勤奋谨慎,勤奋进德修业,谨慎护念好自己、护念好下一代、护念好所有的同道之人。有这样的存心,大家善友为依,就不会有灾祸,不会有过失了,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弘一大师墨宝当中有一段话说到,「以慎重之行立身,则道风日远」。这一段话我们看谨慎、慎重,这个行持来利益众生,我们有这样的心境,说我现在要给大众做好的榜样。我们所有的学长们都是算学传统文化,学得比较早的,在很多地方我们都有在教化、有在讲课。所以我们是走在前面的人,做得愈好这好的影响就更长远,假如我们起头起得不好,可能这个道就传不下去了。

 

我们看朝代,秦朝秦始皇杀太多人,他第二代就完了。宋朝赵匡胤尊重读书人,他后面就很多尽忠的读书人效忠他这个朝代。所以往往一个朝代一开头的君王,就决定了这个朝代后面的命运。同样的我们一方的教化,一开始带头的人,也可能影响到那一方整个正法的弘传。弘一大师这一段话,也是护念我们,要慎重的来做教化的工作。再拉回家庭,父母也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影响他一生的思想观念,也要谨慎护念孩子的人格。所以我们现在民族文化的承传,也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我们这一代不传,就断在我们这一代。虽然是危急,但是我们也得非常稳重的、非常慎重的去承传这个文化,不要让它断掉。而且欲速则不达:赶快复兴起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时候我们一急,忽略了修身齐家的功夫,到时候真的会流弊很大了。

 

我们来看一篇孔子教育他的学生子贡,子贡要到信阳县去当官,而这个教化当中,就体现出来夫子抓住机会点教化学生,「修辞立其诚」。而且这整文当中,展现出来一个为官者,最重要的德行,所谓仕宦芳规「清慎勤」,当官的很重要的家道清廉、谨慎、勤奋。诸位学长,您的孩子、晚辈要去念大学,你有没有抓住这机会点教育他读大学的本分,读大学应该怎麽去利用这四年的光阴?慎于始。没有教,可能他正确的心态没有建立,几年的光阴就这麽浪费掉。包含要去当官,这叫面授机宜,这老师给学生的提醒,他时时放在心上,他这个官就做得好。同样的你要嫁女儿的时候,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点教育?你儿子要娶太太,要不要抓住这个机会点教育?所以大家看我们没有这些智慧的话,遇到这些机会点也不会教,所以要进德,才能修业。这些重要的道理,「修辞立其诚」,我们才能非常真诚的去劝告学生、劝告我们的孩子。

 

我们来看,「子贡为信阳宰」,要去信阳当官,将走的时候「孔子曰」,叮咛他「勤之慎之」,你看我们刚刚看的经文,乾乾就是非常勤奋的,夕惕若这就很谨慎,所以慎之。「奉天之时」,他要治理老百姓,要顺着自然的规律,「无夺、无伐、无暴、无盗」,不要夺取、不要破坏、不要残暴、不要窃盗。子贡听了这段话有疑问,这很好,一有疑问马上问夫子,不能夫子讲了不明白也不问,他就没有办法依教奉行。所以这裡也体现出来,夫子跟学生沟通没有问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甚至于听懂了,这是不懂,听懂了要不要回应?要。回应什麽?夫子您这句话是什麽意思?他懂了是自己觉得懂,有时候一讲出来,悟错了也有可能。比方有个学传统文化的人,他夫妻之间关係处理得不是很好,朋友就关心到他,你那夫妻关係怎麽样去面对?他说我不想那些,我时时安住当下。诸位学长,他讲的有没有道理?没道理,敦伦尽分不做,然后拿着安住当下四个字来当自己的挡箭牌,你说这理有没有领悟错了?错得很离谱。可是你看他觉得自己对,安住当下。

 

所以纵使觉得自己好像体会了,也要讲出来,夫子看看你悟得对不对,悟偏了就麻烦了。误了自己,还把这些道理去讲给别人听,误了别人。我们听到这一句话的时候,他不知道已经讲给几个人听了!所以体悟的东西没有经典印证,没有善知识印证,不能你看我的体会是这样、这样,拼命讲给别人听,言语都要负责任的。有一个同修讲,我这个人就是学老实,学老实挺好,学老实,老实听话。他看到别人去请教师长,他说你不老实,请教师长不老实,他的意思就是他很老实,别人问师长不老实。当然我们听他这麽讲,也明白他的意思,什麽意思?他曾经听师长说,你问那麽多问题不老实。你看听经不容易,你听不能着在那个相上,师长说你问那麽多不老实,是针对那个人,那个人给他讲了一大堆道理,都不去落实,尽在那裡想一大堆问题。就告诉他,你不老实,明白了先做,问那麽多问题,并不是说他不能问问题。他一听了问问题都是不老实,结果人家问师父问题,不能问,不老实。《弟子规》说「心有疑,随札记」,那这句话怎麽解释?那套他的话,问问题都不老实,这句话就不用做了。所以你就看听什麽道理,那都要从他客观的因缘当中,把意义领会到而不是学那个相。执着那个相,又拿着这个因缘去套另外一个因缘,把人家搞得都不知道怎麽做好了。所以「馀力学文」这很有味道,但力行,不学文很容易任己见,要依照经典来对。

 

子贡马上把疑问讲出来,「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说老师,我这麽早就能够亲近你,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事君子就是事奉孔子。明了这些理,我怎麽还会去犯这偷盗的过失?我不会这麽做。「孔子曰,汝未之详也」,你对我刚刚讲的话还没有通透的明白,大家看这就是盗这个字着在哪?拿东西叫盗。不该是我们的拿过来都是盗,不是东西而已,你功劳往身上揽也是盗。接着,夫子解释他刚刚说的话,「夫以贤代贤,是谓之夺」,你去当官了,当官的人最重要的,是能帮当地发掘人才,举孝廉,用对了人他就去造福老百姓。你去了以后拿贤德的人去取代贤德的人,那是错误的,为什麽?贤德的人你把他换下来,他这麽用心你把他换下来,那不就没有积极性了吗?被否定了吗?你又把一个新的贤德的人换上去,他假如了解情况,人家本来那人是贤德的人我还佔了他的位子。那他也很难过是吧?有德行的人,他也不想去佔人家的位子。这些人情事理都要很敏锐,他看不到,可是随时在影响每个人的人心。所以变成夺,把人家利益人的机会都给搞掉了,这个用人是大事要很慎重。人家假如在请问你:可不可以用这个人?可不可以换那个人?谨慎对待。

 

「以不肖代贤,是谓之伐」,你以没用的人取代贤德的人,这是破坏了整个地方的吏治,那就真的是给人民祸患,没德行的人来了,老百姓就受累。「缓令急诛,是谓之暴」,你看这都解得很细微,你假如从相上来看,我又没去抢,我又没有去伤害老百姓。用人不对了统统会发生,而且更严重你抢只是抢个东西,你把一个贤德的人换下来,那影响的是一方百姓,比直接的意思深远太多!暴:我也没有对老百姓很凶暴。可是你在执行法令的时候,这个法令很慢才公布,却非常严苛的就开始执行,要求老百姓,老百姓都被你吓坏了,那你不是暴吗?都没有设身处地到老百姓的情况。而且法令太晚公布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到老百姓的身上去。所以我们现在做领导的人,当下属有情况不能马上先批评、先指责,首先我们教他了吗?我们安排妥当了吗?他家裡有没有特殊情况了?你看这些角度都要考虑。不然直接错误行为就开始指责,这个暴我们也很难避免。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0日10:41: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155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