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69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所以传统文化一开始没人知道,大家尽力的去传播,这是推广期,是播种的时期。接着要有榜样,要真干,个人要有榜样出来,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团体有好的企业、好的学校、好的教育中心这些榜样出来,人家信心才不会退。每一个时期什麽是关键、什麽是根本,我们都看不出来,这个时候要真正知进退就难。所以宣传期过了,更重要的是扎根期,我们要真干、要落实,要给后来的人、要给整个社会大众落实五伦八德的榜样,「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假如这个时候我们沉浸在:你看多少人听了课以后,人生完全改变,家庭全部改变了。有时候我听到这个话,会有点冷汗直流。除非他是颜回转世,哪有听一堂课,自己全部转变、家庭全部转变了?我们在讲这个话都要慎重,这个话不客观。这个话裡面带着什麽?可能带着希望大众马上相信我,马上相信中华文化。那个相信不是赶出来,也不是逼出来的,也不是说服出来的。成人的世界裡他会一直观察的,他会一直看的,也不是我们很激动讲了,他就相信的,理有顿悟,事要渐修。

 

古人很有学问的,像薛瑄先生他谈到,自己对治自己的怒,对治了二十年,他还不敢说他的脾气完全调伏。他说到「始知」,真正明白到克己不容易,但是知道克己不容易,却能够百折不挠的去对治自己习气,这也是给社会大众榜样,毕竟很真实不自欺的去调伏自己的习气。「知进不知退」,退到哪?退到齐家、退到务本、退到格物。真正明白到还是要从这些根本去努力,你该调整、该退,那要做出调整。这个退不是不负责任,这个退是更用理智去弘扬传统文化。现在有一个现象,比方团体裡有一些讲课的老师提出来:我觉得我修身不足,我觉得我这当太太没当得很用心,所以我课要减少一点,我应该在修身、齐家当中更下功夫。假如在我们单位裡,这一位女老师这麽讲,我们当单位领导应该怎麽回应?好多学生在排队,几千人,你不教不慈悲了!有没有道理?所以这道理有时候得要从务本、得要依经教讲。今天自己孩子都没有教好,拼命教外面的孩子,后面的流弊就会产生。而且你拼命去付出,夫妻之间沟通愈来愈差,最后家庭都出状况。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能只看眼前。

 

我们假如面对干部他要务本,我们反而不支持他,我们也在搞急功近利,要业绩:你看我们的中心,每个礼拜五百人上课、七百人上课。那不是也在随顺习气,在搞功利主义,在跟人家比业绩。实实在在讲能做得扎实,不在大,在你做的是务本,在你这个榜样是可以让人家效法,可以长久,是正确的示范,是依教奉行的示范。哪怕你一个礼拜才五十个学生来上课,才五十个家长来上课,他都能放大光明。为什麽?所有接触的人,都能学到非常正确的,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如何修身、如何齐家,不在多。我们虽然走在这条弘扬文化的路上,我们的一些思想观念,是不是还固着在以前的方式、态度上?还是真的时时是以经典的这些道理,君子务本来思考、来走好每一步,这都是进退存亡的关键。而且每个地方、还有国家它的局势都不一样,要「度德量力,审势择人」,这八个字都是存亡的关键。德行能力还不够,是好事答应了,最后做到一半出状况,这反而是坏了事,所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度德量力。

 

审势,比方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儒释道都是教育,雍正皇帝他昭告全天下,「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他明白告诉我们儒道释三教的圣人,教化神州大地已经几千年,那皇帝他是通这三教的教育,他很明白儒释道是教育。但是你现在去跟人家讲道家是教育,佛家是教育,人家听得懂吗?人家能接受吗?这个时候你进得太快了,佛家也是教育,你在学校裡面大谈佛教,那学校裡他在形势上、在认知还不够,那造成误会。家长开始打电话投诉:怎麽在学校裡讲宗教?你不就把一个好的因缘给搞砸了吗?所以审势要循序渐进,了解大众的认知,不可操之过急。

 

择人,成就一件事,你不能答应事情了,这个人的德行能力是不是具足?你很着急了,赶紧,好事,人派出去,最后在当地作威作福,到时候你就情何以堪。这些情况都发生,这都不是空想出来的,现在这些状况都有。因为他名利心没有去除掉,他真的到那个地方去,就生活跟人家要求,薪水要多少,最后就没有真正的德行,这个缘分就夭折了。而一方的缘分,它可能又是大众的支持,又是政府的支持,最后夭折掉不是失信于政府,又失信于大众。所以人要明辨是非善恶,也要知进退,人生才能经营好每个因缘。

 

接着我们看下一个德目,第八是「谨慎」,一百三十三句: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这一句话在《尚书》当中,这句话的意思彰显了圣人跟狂人,『狂』就是一般凡夫俗子,其实只是一念之间而已。因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明德。孟子也说「有为者,亦若是」,就是每个人都有,只要肯下决心、下功夫的都能恢复明德。人人都有圣明的本性,但一旦邪念生起,妄念生起,这『罔念』。而且这邪念、妄念起来了又相续不断,贪念、傲慢、嫉妒这些念头一个接一个。那人他这个圣明的本性,就被习性给障碍住,而且就被这些烦恼所缠缚住了,就「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但是假如他能下定决心克制自己的妄念、邪念,保持住正念,那他就能从凡夫变成圣人。本有明德、本性一定可以恢复,但是这得要下真功夫,不能再随顺妄念跟习气。人能时时保持正念他就是戒定,保持正念他就不会说错话、做错事了。定到一定程度,定就开智慧,因戒得定,因定生慧,生慧就是恢复圆满的智慧、德能。所以这一段话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修身从根本下手,就是起心动念,就是对治贪瞋痴慢疑这些妄念、习性。体会到这裡了,修行就不是装一个样子给人家看,得在自己的念头当中不自欺。

 

古代有一个人叫曹鼎,他是明英宗的大臣,最后做到英宗的宰辅,属于宰相这个身分的。他在当一个地方的派出所所长的时候,抓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非常漂亮,他动心。他自己洞察到自己动心,他赶紧一直写字写「曹鼎不可」。写了这四个字然后拿火把这四个字烧掉,烧完以后再写一条,曹鼎不可,整晚写了几十遍「曹鼎不可」,写到天亮,天亮了他自己也调伏了这个欲念。古人这很有修养的人,在面对境界的时候他不敢掉以轻心,所以「狂克念作圣」,重要。我们有时候都会觉得:没问题了,我有把握。那是还没遇到境界,我们有时候是很容易会错估自己的状态。你看《论语》裡面子贡说,我不愿意人家这样对我,我也不会这样对人的。孔子马上提醒他,「赐也,非尔所及也」,你刚刚讲的境界,不是你做到的境界。所以我们在看这些例子,是提醒我们不要掉以轻心,随时要战战兢兢对治邪念。

 

在宋朝有一个榜样很好,赵阅道先生(赵抃),他是铁面御史。他每天都会把自己的念头、所做的事情写下来,昭告天帝。假如觉得很羞耻不敢给天地讲的,他就不敢起这个念,不敢做这个事情,每天这样焚香告帝。所以他对治自己的习气,是这样下功夫,时时如有天地鬼神在侧,他后来功夫很高,他是坐着没有丝毫的病痛就善终了。所以古人他在念头上下功夫,念头刚起来,他那个情欲、习气还没有整个爆发,他只有一个念头刚起来,这个时候就懂得用力去调伏它。这用力微,收效非常大,所以这叫防微杜渐。以后我们邪念一起来,赶紧去读《弟子规》,赶紧听经、读经,就把这念头给伏下去,就不可能有错误的言行。

 

在历史当中很多读书人,真的还没有在念头当中下功夫,然后自己还看不到问题。像有一个俞麟,人家都称他孝子,他功名都考不上,后来才了解到他被人家称孝子,可是内心裡面对父母还有埋怨。这就不是在念头当中下功夫,在相上下功夫,内心对父母有埋怨这叫腹诽,那是折自己的福。而且他被人家称孝子,事实上不是孝子,都在折福,这个叫「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你这个名声也是福报,你没有那个德行,被人家这麽称讚,这个福报都在折损掉。

 

另外俞淨意公他也是积德行善几十年,到四十七岁穷困潦倒,他也不觉得自己错。他还每年写疏文:怎麽上天对我是这样的待遇?最后仙人指路,点出了他的问题,意恶太重。意念裡面贪念、淫念、褊急念、嫉妒念,高己卑人是傲慢,忆往期来是贪婪,都想寄望未来。明理的人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哪去寄望未来?还有恩仇报复念这瞋恚心很重,有仇必报,都记在心裡。「意恶太重,专务虚名」,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发自自己的至诚慈悲的心。「满纸怨尤,渎陈上帝」,都是怨天尤人,这是对圣贤、对天地的不尊重。所以从这些事例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修身、修行从根本修,从起心动念处修。而且对自己的习气,要赶尽杀绝,宁可损性命都不忘失这个正念。连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这样才能「狂克念作圣」。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裡,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0日10:25: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15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