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11集|视频MP3文字|蔡礼旭老师主讲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3/8/24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3-0011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360》的课程,这几节课刚好是谈到我们「为政.纲纪」当中尊师的句子。二百五十九句提到,「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而圣人教导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老师不因身分而尊贵,而是因为他的行为而尊贵。所以他人对我们的尊重、敬爱,不是去要求来的,不是去指责来的,是自然感召而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为人师表者,自己做出来的行为值得人家尊重,自自然然实至名归。

 

刚好七月初,在南京居美馨中心他们办了一个振兴师道的课程,当时参加的有一百多个校长、幼儿园园长、教育界的同道参与。刚好跟我们这一句非常相应,所以谈了几个礼拜,都是以「做孩子一生的贵人」这个主题跟大家交流尊师、师道。从这个题目我们就感受到,假如每个当老师的人,他着眼的都是学生一生的幸福、一生的成就,他看得很深、看得很远,这一念心就值得学生、值得大众尊敬他。

 

我们上节课谈到的是第六个大项:教育工作者的典范——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夫子教导我们「仁者爱人」,夫子一生的教诲都离不开仁爱之道。「仁」字,两个人,想到自己就想到他人。所以仁者特别能体恤别人的需要,就像大家今天看我戴这个头戴麦,跟以前不大一样,好像看起来像歌星(开玩笑)。这个头戴麦是我们信息部的同仁,他们确实也是力行仁道,感觉我们讲课的老师们拿麦克风,有时候拿一、二个小时,怕我们手酸。他们观察入微,看到我们在台上上课,上到下半节,可能都是这样快要没力气、都托着,然后又看我们常常要站起来写黑板,拿着麦克风再这样写,有时候还拿着课本,不是很方便,所以就替我们准备了这个头戴麦。这个用具背后就是他们力行仁爱、替人设想。所谓「知行合一」,所了解的道理,必然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他的工作,他工作要服务人,他体贴入微、观察得很细腻,落实在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这个叫实学。夫子教诲我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最后就是笃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知,笃行是马上去落实。

 

上节课我们谈到夫子治学这些态度,我们上次一起学习了十句经文。这十句,我们有没有学的过程当中转变我们的心态,跟我们的灵魂结合在一起?这叫「随文入观」,这个「观」就是马上变成我们的态度,这个就善学了。不然听了十遍、二十遍,道理还是道理,我还是我,那就学成知识了。

 

比方举个例子,夫子治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我们学习了,从此以后,对古圣先贤的经典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这个「信」,入心了;「好古」,这个「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古圣先贤的智慧、慈悲,手不释卷,一分一秒都不浪费,有时间就学习,「信而好古」。我们的态度就因为学习转变过来,所以叫修身、修行。修正我们的态度,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叫修身,叫修行。「述而不作」,所讲述的话语,决定都是古圣先贤教诲的东西,不能随便讲自己的意思。因为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按自己的意思讲,假如跟真理不相应,那就误人子弟。所以这个「述而不作」一学完,每次开口要随顺圣贤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想法看法。您看这个治学,言语谨慎的态度,恭敬、谨慎。对于学生,讲一堂课,我们要对得起这一堂课的缘分,绝对不能误导他人。圣人治学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程度远远不如古人,更应效法。

 

我们效法孔子怎么当学生,治学的态度。今天一开始,我们继续从夫子的行持、从古代的经典当中,找到夫子为师的风范。我们第六个大项,教育工作者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上礼拜我们先谈到孔子治学值得我们效法、学习的地方,今天我们谈夫子为师的风范。首先第一点,智慧。夫子在《中庸》当中有提到,「天下之达道五」,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这五种,那真正要圆融、和谐这五个关系,要靠三达德去落实。这三达德包含师生关系,古代讲师徒如父子,这个是在父子关系,但是现在又讲,现在的师生只能像朋友,那当然还是离不开这五伦的关系。事实上,缘分,是多少缘分尽多少力量,但是这颗一心一意成就学生的心是亘古不变的,但缘分有浅深。

 

要圆满五伦、圆满师生关系,首先第一个,我们用三达德来学习。智慧表现在哪里?「务本」,找根本。在《论语》当中教诲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会爱父母,进而会爱他人;人会敬兄长、敬姐姐,爱护兄弟姐妹,进而去爱护同学、朋友。林则徐先生留了「十无益」,非常精辟。这个「无益」的意思,假如人生没有遵循这十条道理,那可能这一生没什么意义,都是做表面功夫。这十无益当中提到,「父母不孝,奉神无益」,所有的神圣都教我们从孝道开始做起,每天拜,都不落实,根本是糟蹋圣贤人的教诲,怎么会有福报?当然无益了。「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连你最亲的手足你都不爱护,你那交朋友都带目的,不是真正的情义,这个都是务本。

 

做人要务本,不然就本末倒置。现在很多人对客户好得不得了,对自己的父母不理不睬,这个在社会当中人家瞧不起,他不能立足,甚至他的事业不可能长久。「他现在好像还赚不少钱。」那是他祖上的福报庇荫他的,他还不懂得做人,那福就要折光了。所以大家冷静去看看,没有本的事业,是不可能长久。所以整个社会呈现企业的寿命愈来愈短,我记得好多年前看到的数字,可能现在更严重了,应该差不多十年前的数字,中小型企业平均二点九年。一个企业不到三年就关闭了,那不就好像扮家家酒一样?胡闹了。大型企业平均七到八年,大型企业要牵动多少资产,牵动多少的员工?可是才七到八年就倒闭了,那会延伸很多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事业不能长久是结果,因是什么?没有德行的根本。赚一点钱,外面的诱惑一来,兵败如山倒,所以这个务本就非常非常的重要。

 

其实我们看到这个企业这么短,跟我们教学的人有没有关系?有,那老板可能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所以任何的家庭问题,团体、社会问题,全部都是人心的问题,全部要靠圣贤的教育才能改变人心。现在家庭社会的这些乱象,都得靠教育才能够解决。所以我们看到《论语》这些句子,确实可以体会到,「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就看这一句就好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孝顺了,就爱护别人,就移孝作忠,那好多问题都解决了,哪有冲突?哪有不忠于国家、不忠于领导的事情?悌,爱同学、爱朋友,种种矛盾就化解掉了。所以真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们看到这个「务本」,对一个教育工作者太重要了。我们总不能教了一辈子,结果是什么?本末倒置,甚至忘本,那我们不是好心做坏事?教育界非常多的同道非常认真,但是他们眼看着学生的素质愈来愈差,找不到根本,我也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我也着急。结果祖宗加持、祖宗保佑,刚好让我翻到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看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务本的句子,「夫孝,德之本也」,德行的大根大本找到了,「教」是教育,「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假如不从孝道开始教起,就不叫教育。这个对我们太重要了,我们不能搞一辈子,连「本」是什么都不知道。

 

有人会想,现在的学校这么多,而且从幼儿园学到大学,十八年的时间都有,这个算不算教育?假如不教孝道,叫知识传习所,教了他很多知识,但是做人不懂。这个我们翻开报纸就看得出来,现在不孝子,不是说没读书的人是不孝子,学历读得很高,父母还没下葬就开始争财产了。大家冷静去看很多大企业家,他那些孩子都是留美、留法、留德的,为什么他去世之后,那棺木一、二年都下不了葬?摆不平。他培养了这么多的子孙,全部都读一、二十年的书,但是不懂得孝道,只懂得money(钱),拜金主义。拜金主义怎么是教育?功利主义怎么是教育?

 

夫子讲「君子喻于义」,培养君子是让他了解道义,做人的本分,义是应该的。家的本分是什么,团体的本分、对国家民族的本分是什么,这是培养君子。「小人喻于利」,从幼儿园就教他竞争,那是培养小人出来了,会伤父母的心,会伤领导、会伤他人的心。他纵有二十年知识的积累,他还是不可能能去利益人,因为心坏了,才干愈高,所产生的副作用愈大,这个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体会得到。我曾经听同道们讲,有才无德叫危险品,还有讲的更绝的叫毒品,那变毒害社会了。《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先生花了十九年写的,有篇文章叫「才德论」,就提到「才胜德谓之小人」。跟孔子讲的,「小人喻于利」,那小人他都想自己多了,就很难去利益到别人。

 

所以当时在《孝经》看到这句话,好像眼前一片光明,在我们家,所谓手舞足蹈,实在很难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在家里面跑了好几圈,拍桌子,太好了!太好了!终于找到本了,心就安了,安在这个真理上。全天下的人都不教,我们一定教。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不起孔老夫子的真知灼见。儒释道的圣人都让我们从孝道开始做起,这是做人的本。老子也讲忠孝友悌,都是从这里做起。

 

这个务本的智慧,我们复习一段话,大家就知道了,就是我们《群书360》其中一个句子。鲁哀公问孔子,房子往东边建吉不吉祥?孔子说有五件不吉祥,房子往东边盖不算在内。这五个不吉祥,全部都是务本的智慧。「损人自益,身之不祥」,这样的心念,念念都折自己的福,怎么会吉祥?都要去损害别人,利益自己,这个叫愚痴,损人决定不利己,这个对自身来讲是最大的灾祸,不吉祥。接着谈到家庭,「弃老而取幼」,孝道没有了,「家之不祥」。国家团体「释贤而任不肖」,贤德的人不要他了,讲真话都听不进,把他贬得远远的,用一些溜须拍马的、奉承的人,「国之不祥」。「人存政举」,你有真正的正直、无私的干部,才能成就事业,现在人才不要了,您看夫子这每句话都讲根本。

 

我们再复习一句,因为我们一起学古文,诸位学长,我们已经进入第几个年头了?第四,从二O一O年开始。时间过得很快,我们背这句是决定不能忘本,哪怕四年过去了都不能忘。「出师表」,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这千古文章,忠臣泪写下来的,其中有一句点出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治乱兴衰的关键。孔明先生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后汉桓帝、灵帝那个时候,宦官当政,民不聊生,就是有德的人都被贬掉了,甚至被杀害了。所以夫子这段话非常有智慧,「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

 

「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社会风俗愈来愈差,为什么?父母不教孩子,老师不教学生,领导不教下属,长辈不教晚辈。以前的社会风气是看到小孩子不守规矩,不认识的小孩,都会教导他。因为每个小孩都将是社会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假如不懂事,对社会的危害都很大,所以您看当时每个成年人的责任感是如此。结果现在的风气变成,「小孩有小孩的想法,学生有学生的想法,我们管不了了。」讲这句话要负因果责任,所有听我们讲这句话的人,都觉得对,你就误导了他们的人生态度,这个要下十九层地狱,误导大众的思想观念。「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每个人人生的身分、本分背后都是责任,怎么会管不了?怎么会没有我们的事了?这个太没有责任心了,这不行。难怪下一代失教,愈来愈狂妄,父母大人的话都不听了,那可能是我们的态度偏颇了。

 

第五个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圣人不出来了,都是这些急功近利的人当权,把整个世界的潮流都带往追名逐利去了,这就「天下不祥」了。现在为了赚取眼前的利益,把整个地球母亲破坏得体无完肤。从环境上,这是天下的不祥;从思想观念,残害下一代的身心。这个「愚者」是谁?错误的书籍那些作者。现在很多畅销书排行第一名,那是邪知邪见,那就变「愚者擅权」。包含一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主抓教育的人,他对教育的认知本末倒置,「愚者擅权」,下一代就培养不出来,这个就是「天下之不祥」。

 

所以现在能把老祖宗五千年教育的智慧、理念、经验、方法、效果,得要做出成绩来,因为现在人不相信老祖宗这些教诲,你不做出成绩来,他还是怀疑。现在全世界的教育比较重视知识技能、考试,没有重视最重要的孝、品德这个部分。所以哪个学校落实德行教育,成为国家、成为天下的样板,这个功德太大了!现在这个时代,「你说这个好,拿证据来!」你没做出实验还不行。所以在二OO五年底,我的师长在庐江办了一个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对当地四万八千镇民推行伦理道德、《弟子规》、孝道的教育。一年的时间,离婚率、犯罪率大大下降,证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社会大众,包含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我记得二OO八年的时候,有一期的课程,马来西亚的校长、老师,还有家长去了一百四十七个人,那台飞机差一点就被他们给包了,全球华人对整个文化非常的珍惜。一个地方做出实验来,大家很有信心,起而效法。像我们现在在巴生,兴华华小,还有几个实验的学校做出一定的效果,现在很多包含我们海峡两岸这些教育界的人,他来了,主动要去请教、要去吸收这些学校的经验,这个都是做出效果才能给人家信心。

 

所以,怎么让圣教能够发扬光大,师长老人家有一句话点到底蕴上了:「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们自身做起。「人能弘道」,我是一个老师,我把老师这个本分尽到;我是一个父亲,我把一个父亲的本分尽到;我是一个太太,我把太太的本分尽到。就在自己的这个身分当中行大道、行仁道。接触我们的人,看到我们的人,统统受感动,这个道就弘出去了。

 

我们接着看第二个,展现智慧是夫子看事情看得非常的深远,不是在眼前。套一句《了凡四训》上面的经文,能展现这个看得深远的角度在哪里:「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在社会风气问题出在哪?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夫子当时的威望非常高,他的学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弟子当中子路勇猛第一,好像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比得上子路的勇猛;以治国的智慧,可能没有人能够超过颜回;还有理财的能力,冉求很强;子贡的外交口才,那是无人能出其右,这历史当中都有记载。当时两国要交战,子贡出面,给他们晓以大义,战争就平息掉了。有这么多的人才、这么多的弟子,但夫子为什么当时没有发动革命?发动革命,他自己治理一个国家,给天下做样板,不是很好吗?老人家干嘛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十四年,还遇到很多危难?可能我们会这么想,但夫子看得很远。夫子看,现在的国家领导人,还没有坏到要起革命这个程度,他又不是像夏桀、商纣鱼肉人民,还没到那个情况,假如发动革命,以后没有夫子之德的人,动不动就要谋取政权,就民不聊生了。所以夫子考虑的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在《论语》里又有,夫子讲「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夫子看得很准,看到那个做假人去陪葬,夫子说,做假人的这些生意人,以后会断子绝孙、没后代。为什么?把假人做得像真的一样,会造成以后有人拿真人去陪葬,果然被夫子讲准了。所以圣贤人他会防微杜渐、洞察机先,这个都是他们看得很深远。所以「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要给当世跟后世的人做榜样,不可以随性,不可以马虎,一心恭敬、谨慎。

 

《了凡四训》里又有一个例子非常具体,夫子学生子贡,当时去把鲁国的百姓(因为在其他的国家做俘虏),子贡花钱把自己的国人赎回来。按照当时的法律,鲁国政府会拿赎金给子贡,子贡说不用了,他很慷慨,说不用了。结果这个事情孔子知道了,孔子就责备子贡。因为这么做好像很高尚,但是鲁国人民都不富裕,都不像子贡是大商人,可是子贡不领赎金,以后想救人的人就有点犹豫了,我也没啥钱,把人赎回来,又不好意思领赎金。他一犹豫,就有可能因为这个犹豫,没有把人赎回来,那不是断了一个人重要的人生机缘了吗?你把一个男人赎回来了,他的父母、他的妻儿有人照顾。所以当时孔子抓住这个机会点教育子贡,你做任何事,得要考虑整个社会、国家的情况,不能只是你一个人率性,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圣人举事」,圣贤人做一件事,是要移风易俗,这样才能教化百姓。

 

另外又有一天,子路在路上看到人快淹死了,非常勇敢,跳下去把那个人救起来,那个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太激动了、太感恩了,把自己家里的牛送给他。大家知不知道一头牛换作现在是多少钱?比方说你办厂,一头牛就是一台大机器的成本,要靠这个吃饭的。很高兴,把牛送给他,子路也接受了。孔子赞叹子路,你「拯人于溺」,人家差点就淹死了、差点灭顶,你把他救起来,对方感激送牛给你,以后鲁国人都说好心有好报,行善的风气就带动起来了。一般人来看,子贡不受赎金比较高尚,子路收了人家的牛好像比较低俗,但孔子看事不是这样的,他看整个面,看整个长远的影响,所以这个看得深远。那我们当老师也要看得深远,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智慧。

 

第三点,怎么看出夫子的智慧?以下几点都跟我们《礼记‧学记》最重要的教学法相应,「禁于未发之谓豫」,有智慧的人教育自己、教化他人,他是用预防法,不是等他染上坏习惯了,然后再来教,那个叫亡羊补牢。夫子说「少成若天性」,《易经》讲「蒙以养正,圣功也」,所以教育的智慧就体现在「禁于未发之谓豫」,不只是教育他人,还要教育自己。自己没有染上的坏习惯,「未生恶令不生」,不能再习染了。「已生恶」一定要把它马上改掉,「过则勿惮改」。

 

第三点在哪里体现?在非常多夫子的教诲里面都有体现,我们举一句就好了。夫子说,「君子有三戒」,这个戒就是预防,「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所以保护青少年的心灵非常重要,「非圣书,屏勿视」,现在全世界的青少年非常惨烈,都被这些邪恶的书籍障碍他的清净心。父母、老师不能不懂,尤其是国家要管理好这些出版物、这些光盘。人民是需要保护的,孩子是需要保护的,还让他们有判断力,要隔绝这些污染源。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斗是什么?好胜心、嫉妒心、见不得人好。大家有没有发现,同年龄的人竞争性比较强?比方我们现在四十岁,看到另外一个跟我们年龄差不多的人,表现比我们好很多,我们可能就觉得,有什么了不起,运气好而已。或者是就要跟他拼个高下,不懂得「道人善,即是善」,这个都是严重的习气。真会教育孩子,从小就让他戒色、戒斗,让他「见人善,即思齐」,就不斗了。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所以人的患得患失之心,一般都随着年龄增长愈来愈严重。除非这个人活得很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灵性、提升智慧,不是要去贪求更多的东西,因为愈贪求,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所以这个世界上,不明白人生意义,走错方向,愈活愈笑不出来,占大部分。我们不要说别人,我们就说自己,请问我们现在的笑容跟二、三岁的时候比起来,啥时候多?好,这个是「禁于未发之谓豫」的教育智慧。

 

第四点,因材施教。你很了解他的程度,你很了解他的心态,你才好指导他。《礼记‧学记》说,「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孙」就是循序渐进法。他的程度是这样,你跟他谈孝道,就以他能理解的。他程度还不能体恤父母,你就跟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他云里雾里,太高了,所以说循序渐进。《礼记‧学记》里有一句话,也是这个因材施教非常好的批注,叫「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你知道他心态偏颇在哪,你才能把他导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最重要的两个纲领:长善、救失。「知其心」,知道别人的心态哪里不对,可以帮助他。

 

但我们想一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去知道别人?所以我们要知人、助人,首先我们还是要自知、自助。孔子有一次问三个学生,什么是智者?什么是仁者?子路说,「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有智慧的人让人能了解自己,仁爱的人让人能爱护自己。子贡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最后是颜回讲的,「智者自知,仁者自爱」。这个也是务本,一个人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乱七八糟、颠三倒四,他如何、拿什么东西去爱人?有,现在这样的人不少。比方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事业搞得乱七八糟,然后看到一个心仪的人就说,「我一定让你幸福」,横批:骗人。他连自己都爱不起来,他拿什么观念、态度去爱别人?

 

这个因材施教是第四点,我们举一些具体的例子。首先举,教孝道,夫子怎么因材施教?观察每个学生的心态跟他现在的家庭情况。在《论语‧为政第二》连续好几句都是教孝道,跟为政有什么关系?大有关系。《孝经》开篇就告诉我们,「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所以整个国家推展孝道,天下就治了,国家就治了。所以「为政」里面连续好几次都是谈孝道,孝道跟为政大有关系,是为政的根本。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又以孝为先。

 

经句里首先提到「孟懿子问孝」,孟懿子是一位大夫,也是孔子的学生,他的父亲孟僖子临终以前交代他们兄弟两个,我死后,你们一定要向孔老夫子学礼、求学问。孟懿子向夫子请教孝,孔子回答:「无违」。回答完了,这个因缘聚散了。樊迟驾马车带夫子回去,在这个过程里,孔子就对樊迟说,我刚刚遇到孟孙问孝于我,我跟他说「无违」。结果樊迟驾马就问说,「夫子,无违是什么意思?」那大家想一想,假如好学,应该不等孔老夫子问。请问大家,我们回到春秋时代,能帮夫子驾马,幸不幸福?幸福,可以当面请教问题。可是你看,真正在身边不主动问,还得夫子主动问。这个也看到夫子的慈悲,抓住每个因缘启发他的学生,学生不主动问,毕竟他在身边,问他,第一个意思。

 

坦白讲,夫子应该在讲话的时候,看学生的表情就知道有没有听懂。眼睛虽然瞪很大,但是那个不是明了的眼神,明了会放光的,不明了有点呆滞,但是点头。第一层意思是樊迟不懂;第二层意思是孟懿子可能也不懂,他又不主动问,透过他这个同学,再确定一下他有没有懂。结果樊迟说,「无违是什么意思?」孔子具体告诉他,「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为跟夫子学习是孟懿子的父亲给他的临终交代,你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就是礼敬自己的父亲。「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要礼敬,这就是尽为人子的本分。

 

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因为夫子崇尚周礼,所以当时要让三家恢复礼制。他们的城墙都建得太高了,应该要打掉,要符合礼制。结果只有孟懿子不听话,没有遵守。所以夫子这个言外之意,也都是要提醒他们,德行偏颇的地方在哪里。所以在夫子的《弟子传》当中没有孟懿子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是夫子的学生,但为什么不列入?古人在处理这些事情很有智慧,他一个动作把实质的东西显现出来,为什么?不是跟夫子几十年叫弟子,夫子的话你不遵守,实质上不是弟子。

 

这些做法有没有教育后世?包含司马迁编《史记》,把孔子摆在那里?「世家」,那是贵族!这么一写,不就把夫子对整个民族的贡献凸显出来了。「孔子世家」,所以孔子叫「素王」,虽然是平民,他的影响力超过君王,贡献超过君王,所以司马迁也不是普通人。又把项羽拉在「本纪」,本纪是皇帝,怎么项羽摆在本纪?启发后世的人,项羽有绝大的时机可以成为皇帝,可是他最后为什么自杀?启发后世的人,他太傲慢了,连死以前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还怪老天爷,「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不是我不会打仗。所以这些圣贤人,他们的用意确实都能启发后世。

 

第二个学生又问孝的问题,刚好是孟懿子的长子,「孟武伯问孝」。孔子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为什么这么指导他?一定是了解他的情况,而这一句很有含义。「唯」,唯一。「其」就是指孩子,父母唯一担心孩子是在他生病的时候而已。人吃五谷杂粮,很难说一辈子从来没生过病,父母只在他生病的时候担心,其他都不用担心。代表这个孩子德行、家庭、事业、嗜好,都不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为人子尽孝,立身行道那个先不讲。我们都成年了,言语、行为、习惯还让父母常常挂心,又抽烟了,又喝酒了,又乱发脾气了,这都是不孝了。所以这段话,给我们的省思就很多了。我们马上冷静下来,我们的父母现在还担心我什么?我就不及格了。赶紧把父母的那个担心去除掉,才是尽孝,养父母之心,不要让父母再操心。

 

接着下一句,「子游问孝」。孔子回答,「子曰:今之孝者」,现在的孝子,「是谓能养」,就是觉得可以养父母、吃得饱、穿得暖,这样就叫孝了。「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犬马」,狗帮主人守夜,马拉车代劳,牠们也是在奉养主人,儿子在奉养父母,都是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是那个奉养假如没有恭敬的心,那我们的奉养跟犬马的奉养不就差不多吗?所以人跟动物的奉养差别在哪?发自内心的恭敬。所以夫子这一点就点出来,当时人尽孝太表面,没有观照自己的态度。

 

我们拉回来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可能我们的标准觉得,有拿钱让父母过日子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们拿钱给父母的时候,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跪下来,把这个钱放在额头上,供养父母?还是语气,「妈,拿去了!」那父母更难受!坦白讲,我们很多为人子女拿给父母的钱,父母都存起来了,提供我们以后甚至孙子们用。重要的在哪?那个感恩、恭敬的心。所以夫子这些教诲,超越时空提醒我们。

 

第四句,「子夏问孝」,孔子讲「色难」,和颜悦色奉养父母,难。刚刚一开始,第一句跟大家讲到「无违」,要顺父母的心意,不要违逆,所以「孝顺」,这个「顺」字就在这里。父母讲得对,赶快去做;父母这个做法不是很妥,不要马上顶撞,要顺势而为,再规劝就好。所以这个顺字很重要,毫无那种让父母不欢喜的态度出现,因为一顺,父母的心才能宽。

 

比方,假如妳的父母,她年纪大了,白头发很多,每天叮咛妳,「女儿,我想染头发。」妳这个当女儿的说,「妈,染头发,那个东西对肾脏不好,会影响妳的身体。」结果老太太一而再、再而三,讲了几个月,我们就是不做。可能老人家很不舒服,甚至于她可能知道她的日子不多了,她就是希望自己离开的时候,染着发,看起来比较庄严,这是她的心愿。因为刚好昨天听到一位学长,他的外婆就是这个情况。他的母亲也是为妈妈好,但是没理解到母亲的心。老人家看女儿没帮她染,自己染了,结果听到女儿的脚步声上来了,躺在床上装睡。老人跟小孩一样,很可爱的。这个女儿体会到了老人家真的很想要染,马上态度非常温和,「妈,我帮妳染。」结果真的染完没多久,老人家走了。所以女儿想起来,幸好有染,不然真的她这个女儿会留下一生的遗憾,没有顺。当然,你假如买那个染发的是天然的更好。

 

所以当老人家很想吃什么,你就不要先以营养学的角度,维他命V多少,怎么样怎么样,这个时候不要用这些道理来压,要能体会得到老人家的心意,这个是顺。心地柔软,和颜悦色。而那个和颜悦色不是装出来的,是什么?能够有照顾父母、老人的机会,觉得是自己最大的福报,我能报恩,所以那个和颜悦色是没有丝毫的勉强。

 

我们昨天跟学长们,他们看大陆一位孝子王希海老师照顾父亲二十六年。他这二十六年,他觉得人生非常充实,看到父亲睡得香、吃得甜、吃得欢喜,就是他最大的欣慰。因为尽孝跟人的性德相应,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真正能照顾自己的父母,比方在医院当中,五天、七天没有办法排泄,王希海老师就讲到,一个为人子,怎么忍心可以在那里等着父母这么多天排不出来,你必须主动采取方法,他就马上想到方法。所以人的种种好方法,从哪里来?从孝心、从真心出来的。一个人有百折不挠的真心,方有万变不穷的妙用,方法就出来了。他就帮父亲整个肚子很仔细的按摩,还用热毛巾去热敷,然后用热毛巾在肛门处给它温热,他父亲就排泄出来了。当他看到他父亲那种放松、舒服,他觉得是他人生最大的快乐。孝子心中只有父母,父母乐,就是他的乐。

 

就好像我们成长过程当中生病的时候,我们病好了,父母比我们还高兴;我们生病了,父母对天地发誓,把这个病移到我身上,不要让孩子这么痛苦,这就是父子有亲。王希海老师天性终身保持,没有改变。因为王希海老师出入医院的机会比较多,他就讲到,父母生病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操心孩子。我们都知道,人的身体不好,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情绪影响。父母因为操心我们生病了,可是,父母生病以后,又特别怕麻烦孩子,很自责。孩子没有体会到父母因我们生病,又因我们内心难受,怕麻烦我们。照顾父母怎么能说是麻烦?回报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我们为人子女又没有体恤到,甚至照顾个一、二天,发脾气、不耐烦了,在医院里面骂老人,走到走廊上去骂,父母都感觉得到,那不是让老人更难受?

 

所以看到这个「色难」,我们体会到,不管是古代的孝子还是现代的孝子,那一份心境令人感佩,念念只想着怎么样让父母欢喜,没有想自己。对我们来讲,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想法:二十六年,那多辛苦!孝子不是这样的。孝子给我们提醒到,你照顾父母还起一个念头,「要忍耐,要忍耐,要撑」,这个心已经是自私了,想到自己才会有撑,念念是父母,决定没有「好辛苦,好累」,没有这个念头。因为只要有这个念头,慢慢变什么?我好累,我好辛苦,变我怨、我不耐烦,最后就我恨,那就麻烦了。所以孝子跟我们的差别在哪?存心不同。我们会自私自利,他们念念为父母想。所以和颜悦色是最可贵的,这个「难」,是难能可贵。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是指学生,「服劳」,服务老师很勤劳。「有酒食先生馔」,有好的食物,先奉养老师,「曾是以为孝乎?」假如只是「服其劳」、「酒食,先生馔」,这样还不能算是很细腻的尽孝。因为对老师最重要的是尊敬,但对父母,他有一份父子有亲的天伦的亲爱,还要和颜悦色。因为父母跟我们连心,我们做的是不是心甘情愿,父母都能感觉到。甚至于互动的过程,还会撒撒娇,还会有这些亲昵的动作,这个是父母跟子女之间有的,跟老师之间主要是庄重、恭敬。这个是谈到问孝的部分,这是因材施教。

 

再来,问君子。学生很多也都问君子。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举太多例子,我们举一个子贡。子贡问君子,子贡口才是第一名的,孔子针对他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自己先做到的这些事情,再去讲,这样才能言行相符,这是君子的风范。那子贡讲话讲得快,口才又好,所以夫子针对他提醒:你要落实君子,契入君子,首先「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包含学生还有问仁怎么落实,仁爱的「仁」怎么落实?学生要去当官了,问怎么为政,怎么治理这个地方?夫子对每个学生的指导都不大一样,这都是体现因材施教。

 

智慧第五点,叫抓住机会教育,体现夫子的智慧。《礼记‧学记》里面说到的,「当其可之谓时」,这个时节因缘可以了,刚好发生了,学生也信任老师,这个时候可以指点他,他会印象深刻。比方,我们接着刚刚讲子贡,子贡有一天在批评人,「子贡方人」,孔子知道了,马上提醒他,「赐也贤乎哉?」端木赐,你很贤德了吗?还有时光、闲工夫在那里批评人?「夫我则不暇」,我对治自己的习气,用功时间都不够了,你怎么那么多时间在批评别人?那子贡口才好,他犯了这个批评人的坏习惯,孔子马上机会教育。

 

包含有些机会教育是什么?看到学生的状态,知道他领会错了,领会错了会愈偏愈远,主动提醒他。子贡,你觉得夫子是强记,很博学、强记这样治学的人吗?「多学而识之者与?」是这样的人吗?那代表子贡对自己的夫子,觉得他是博闻、强记。子贡一听,「然」,对,不是吗?你看他把自己的老师看错了。夫子看得出来,主动给他提醒,「非也,予一以贯之」。夫子治学是「吾道一以贯之」,忠恕之道贯穿整个学习的,而不是强记一大堆东西,那是知识。

 

又有一次,我们得感谢子贡,跟夫子这些互动对于我们学习圣教很有帮助。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他把自己的心声讲出来,我不想别人这样对我,我也不会这样去对人。夫子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端木赐,不是你的境界,你没有那么高。」能做到这一点叫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已经不简单了。我们不希望人家误会我,我们也不误会人家;我们不希望人家怀疑我们,我们也不怀疑人;我们不希望人家给我们发脾气,我们也不能对人家发脾气,那就没贪瞋痴慢了。一个人学习假如误认自己的境界,他要再进步就很困难了,而且,误认以后容易贡高我慢,所以要及时提醒。

 

另外一个学生冉求跟夫子讲,夫子,我不是不好乐你的教诲,「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实在是能力还很不够。夫子告诉他,「力不足」,能力不够是什么?「中道而废」,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没力气、没能力了。你现在还没走,「今女画」,你是画地自限,你不是能力不够。我们往往很多事还没做,「不行、不能」。刚好冉求这个问题,夫子马上给他点出来。而且另外还点了冉求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他求道之心不够切,但是很喜欢才艺,他就陷在喜欢才艺里面。所以《论语》里面有说,「小子鸣鼓而攻之」,冉求一些行为不好了,夫子说,你们可以去指正冉求。我们有看到,喜欢才艺,求道的心不够切,才艺愈高,会不会偏掉?会。所以我们刚刚讲《资治通鉴》,司马光这个见地很重要,「德胜才谓之君子」。所以这个画地自限,就知道他心态错了,赶紧「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

 

又有一个学生子路,刚好孔子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夫子是对着颜回讲,假如有国君用我们,我们就行礼乐大道、仁爱大道;「舍之则藏」,没有人用我们,我们好好提升自己,不强求,我们还是乐在道中。而且我们看夫子跟颜子,他们虽然没有被政治人物重用,可是那个贡献不亚于政治人物。因为他们删诗书,定礼乐,赞明易道,作春秋,那对后世的影响最大。所以有机缘没机缘都不强求,没有机缘也有没有机缘贡献的方法。夫子跟颜子这么一讲,我们不被用,也能够欢欢喜喜,乐在道中,我们两个做得到。

 

结果子路在旁边听完以后就插一句话,「夫子,你假如带领三军,你会带哪个弟子跟着你一起去?」夫子就抓住了这个机会点,教育子路,「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空手渡过很大的江河,这种匹夫之勇的人,我才不跟他一起去,我才不带他,「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个「惧」是非常戒慎恐惧,很谨慎去对待,临事而惧。这个「谋」就是能够集思广益、客观分析,然后再来做决策,「好谋而成者」。这就是谦虚、慎重的人,不是逞匹夫之勇,才能成得了事。好,这是夫子对几个弟子机会点的教育。

 

第六点,是相观而善的教育智慧。「相观而善之谓摩」,所谓「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我们看《论语》里面,夫子赞叹尧帝、赞叹大禹、赞叹古人、赞叹管仲,让学生学习;赞叹今人,比方晏平仲,当时的圣贤人,让他们效法,「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子产有君子之道四」,举那时候的人让大家效法。再来还举什么?同学之间,「有颜回者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所有的同学要效法颜回。这个在自己带一个班,或者主掌一个学校,把这些优秀的学生、榜样举起来,也可以相观而善。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第11集|视频MP3文字|蔡礼旭老师主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31日20:16: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20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