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彙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13/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9
▲视频链接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彙编》,请看经本第六十六页第一行,这一段仍然是讲「刑祸随之」这一句经文。
【汉梁统。乞增重法律。朝廷不从。统后梦神曰。虽幸朝廷不从尔言。阴府已录尔过。尔今欲以刑毒人。子孙之报。能免乎刑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统子皆死于非命。至冀。罪恶愈深。竟灭族。】
这个故事是讲,在汉朝有一个官员叫『梁统』,这个人当年也掌握了朝廷的重权,他向皇帝建议要加重刑罚,用严刑、酷刑来防止人作恶,希望用法治、用严刑来达到政权的巩固。这裡『乞』就是乞请,乞请皇帝『增重法律』,就是加强刑罚。要知道法律是用来辅助道德的,人民如果能够遵守道德规范,法律就用不上。因为人不守道德、违法乱纪,不得不採用刑罚,所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孔子曾经说过,如果能够用道德和礼治,人自然就能够自觉防范过失了;如果只是用刑罚,不重道德教育,虽然可能人民勉强、不得已,怕遭受刑罚而遵守法律,但是会流于没有羞耻心了。孔子的原话是讲,「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个耻就是有羞耻心,懂得道德、懂得礼,他知道做坏事是羞耻,他自然就能够格正自己,这个格当「正」字讲,不会去作恶。如果是「齐之以刑」,用刑罚,那就「民免而无耻」,虽然免于刑罚处治,但是他没有羞耻心。所以法治是用于辅助礼治的。古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当时皇上没有採纳梁统的建议,『朝廷不从』。可是梁统这种心是用加强刑罚来毒害人,已经震怒了鬼神。
所以『统』,梁统后来作梦,梦到神明对他讲,「虽然很幸运,朝廷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没有加重刑罚,可是阴府裡头已经记录了你的过恶。你现在希望用严刑毒害人,违反了天心,因为天心是仁爱的,所以你子孙的报应岂能得免于刑罚?你起心动念要用刑罚毒人,那麽你的子孙也会遭到如此的报应」。然后又说了一句,『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句话是《论语》裡孔子讲的,是《论语.八佾第三》裡面的一章经文,原文是,「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孔子跟王孙贾的一个对话,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这人也是个小人。卫国当时的国君卫灵公非常赏识孔子,所以邀请孔子到卫国来。可是卫灵公也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的夫人南子长得很美貌,深得卫灵公的宠爱,于是南子专权,她能够控制卫灵公。但是南子品行又不端,所以在朝廷裡面就为所欲为,满朝文武都不得不屈服于她的淫威。南子见孔子来了,想借孔子的声名来壮大自己的声势,所以想笼络孔子,就召孔子来见面。孔子一开始没去,后来她连续的召请,孔子最后不得已,还是去见了。王孙贾这个人跟南子又不和,见到孔子去见南子,就误会了,以为孔子也想巴结南子,想求个一官半职,所以就说出这句话,「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说话很含蓄,就是问孔子这句话是什麽意思。这句话大概是一句俗话,当时大家流传的,这个媚是谄媚,奥就是房屋裡面的一个神明位,一般古人把他供在西南角,所谓的中霤神;灶就是灶神,他是主饮食。王孙贾告诉孔子,「你与其去谄媚巴结那个中霤神,不如来求媚于灶神」。这个话什麽意思?实际上他的意思就是希望孔子不要去巴结南子,来巴结他,他把自己比喻成灶神,虽然没有像南子那样得宠,但是他有实权,南子就比喻成中霤神、奥。结果孔子回覆他说,「不然」,不是这麽说的,「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如果获罪于上天,向哪个神祈祷都没有用。这个天实际上就是天理,如果违背了天理,你谄媚巴结哪个神灵又有何益?
这个神在梦中教训梁统,意思是说,你虽然现在深得皇上的信任,你大权在握,但是你的心不善、不仁,企图用严刑来毒害人,已经获罪于天,违背天理了,天心仁恕,所以你再怎麽祈祷也没有用了。这也是双关语,就是你即使现在有富贵、有权力,但是因果逃不了。后来梁统的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到了他的后代梁冀,梁冀当时也有福报,也做了一个大官,可是梁冀很骄横。他当时也是兵权在握,依仗权势,多方搜刮财物,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甚至诛除异己,凡是反对他的,都被他弄死了,他假借一个罪名就把人给腰斩、屠杀。所以满朝文武对他是痛恨到极点,连皇帝对他都很不满,只是他大权在握,就没有办法来收拾他。最后皇帝,当时是汉桓帝,跟几位宦官一起密谋,就发动了一次诛梁冀的一个行动。当时是突然派兵把梁冀府邸给围起来,收了他的大将军印绶,梁冀跟他的妻子见事不妙,结果就自杀了。他的儿子和所有这些家族裡的老老少少几十人全都被斩头,就是灭族了。他过去曾经用过的这些门人、党羽也全部被罢黜,罢黜了三百多人。朝廷和百姓都拍手称快。梁冀所有的家产也非常的多,全部充公。这就是『罪恶愈深,竟灭族』。你看,祖上梁统因为起心动念不善,虽然没有得到实施,他建议要用严刑,但是没有得到实施,而这种心态已经招感了将来会后代被灭族,所以起心动念的果报都是很可怕的。这就是「刑祸随之」,家族整个族都遭到了灭族。这就是《易经》所谓「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而神明对这些因果的报应看得非常清楚。下面又讲了一个故事:
【刘甲。凡与人交。必有祸。王建未信。延之谈。未终日。建遂失火。因目为鸺鵩。见之无不速避焉。】
这个故事讲,有一个人叫『刘甲』,这个人没有太多介绍,但想必是一个心裡很多恶念邪思,或者甚至恶贯满盈之人。所以他的磁场都不好,凡是跟人交往,人家都会遭祸患,这个人是上哪都带来灾祸的,简直就是个灾星。有一个人不信,这个人叫『王建』,他不太相信,于是把刘甲请来跟他谈。谈完之后,就在那一天,『未终日』,那天还没有结束,王建的家就失火了。所以,从此以后大家把这个刘甲都看作是『鸺鵩』,这是种不祥之鸟,鸺鵩古时候称为是不吉祥的鸟,现在很多有认为乌鸦也是不祥,就是这一类的,上哪儿就把灾祸带到哪儿。所以见到刘甲,『无不速避焉』,立刻就赶紧逃避,怕见到他。这是说明一个人前生或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所以他所带的整个磁场都是不好的,身边围绕的都是所谓的凶神恶煞,走到哪裡就把不祥带到哪裡。下面引枚乘的话,枚乘是西汉一位辞赋家、文学家,他说:
【枚乘曰。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安从来。旨哉。】
枚乘讲,福的出生有一个初基,就是有一个预兆或者是基础,祸的产生也有一个根源,这个『胎』可以当作根源讲。福基、祸胎,我们应该接纳福基,福之基要接纳;要『绝其胎』,杜绝祸胎,意思就是断恶修善。能够断恶就杜绝了祸胎,能够修善就接纳了福基,所以『祸安从来?』这裡讲「刑祸随之」,刑是指官刑、法律的制裁,祸是指天殃,刑祸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都是自己感召的。枚乘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旨哉』就是讲得太好了。再看下面一句经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