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学的正知正见(第12集)成德fashi主讲

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 2019/5/23 檔名:16-003-0012    来源:成德法师分享平台

MP3下载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回到課程當中,昨天是講到第九點,重視領悟、重視悟性。在《論語》當中,子貢問夫子一個問題,說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說,這樣是不錯了,但是更好是什麼?「貧而樂,富而好禮」,這樣境界更高。結果子貢回答到,老師你這個意思是不是就像《詩經》一樣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這個意境?那你看,子貢能做這樣的一個領悟、回應,代表他不是知識性的學習,他是用心去感悟的。那他這麼回應,孔子就很歡喜,跟子貢說,從今天開始可以跟你談什麼?《詩》,「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個意思就是他可以舉一反三,他有這種悟性,可以去聯想、可以去推理、可以去反觀。

比方說我們《詩經》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這一篇就是指雎鳩這個鳥類,那牠表的法就是牠找伴侶只有找一個對象,牠不會找很多對象,那它就是表夫婦的相處,夫婦之德。那它延伸就是,他用鳥類來提醒我們人,讓我們懂得去反觀、去領悟。

就像《大學》裡面有一句說道,「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其實「關雎」的意境跟《大學》這一段經教,它的意境都是一樣的,它在表一個法,讓我們去反觀,甚至於進一步讓我們去效法學習。所以這個是懂得領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我們又有一句俗話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假如是用這樣的心境去學習,「人同此心」,他是這個感受,可能很多人都是一樣有這樣的感受;他是這個經歷,所以很可能也有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那就懂得在一個地方領悟到一切的地方。

我們《華嚴》裡面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舉一個例子,師長老人家講經的時候有說到,夫婦相處之道有一句真言。這一句真言大家熟悉吧?「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就是這一句教誨,可以讓夫婦白頭偕老、和樂相處,就一句。所以有時候不在多,這一句能時刻不離,就能達到夫婦的和樂。這一句好不好做?不好做,這一句也是普賢行,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

我們看普賢十願,他是一願一願提升上去。第一願是最重要的基礎,你沒有這一個基礎,後面要幹幹不起來。基礎是什麼?禮敬諸佛。我們為什麼會見另一半的過、會見他人的過?因為我們不相信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不相信本覺本有,我們不相信不覺本無。我們現在相信什麼?我們的相信剛好顛倒,把他的假的當真的,把他的真的都覺得沒有。你看他那一副德行,氣死我了。他那個德行是什麼?習性,是妄心。佛家用這個字好不好?妄心,妄是什麼?假的,沒有的。

所以達摩祖師的雕像,一般這個木製品刻達摩祖師,都是哪個姿勢比較多?就是這樣。你們沒看過嗎?我家裡有一尊,很早以前到一個佛寺去把它請回來。它那個手就是這樣,這什麼意思?把心拿來。虛妄的東西怎麼會有,所以拿不出來,「覓心了不可得」。所以師長老人家說,我們這個時代認假不認真。所以這個必須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為什麼很難做?因為我們還沒搞明白這些道理。好像理上都懂,但是這種理解領悟的不夠深刻。為什麼我們要長期薰修?愈薰這個金剛種子愈堅固,遇到境界可以起觀照,它就有力量了。

所以「禮敬諸佛」是第一個重要。真正相信這一點,看另一半、看一切的人提起來,他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你不會放在心。因為你相信他本覺本有,在這個信的基礎上,他有什麼優點出現了,你就很容易看到、發現。所以這個時候是「稱讚如來」,就容易提起來。師長老人家指導的是,「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其實也是做一個我們慣性的轉變。

《弟子規》上說,「恩欲報,怨欲忘」。我們本來的習慣是恩容易忘,不是故意要忘的,怨容易放在心上。甚至於是幾年的交情,可能一件事,我們就只盯著這一個不歡喜,只盯著這一句不順耳的話,前面幾年這個朋友對我的好統統都提不起來了。但是這樣的心態是很薄福的心態,所以我們要修福從哪裡修起?心量要大,要能包容,面對別人惡意要能善解。所以量大福大。

我們今天師長老人家的課程,講的是「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而在這兩集的開示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你對道理要圓融的明白,你不能著相的去明白。黃念祖老居士常常都會提到,他說一個人圓解,經教圓解,他修一天超過一個沒有圓解的人修一劫。一劫長不長?很長。所以聽經明理非常重要。比方說修布施,著相的人他可能布施一文錢,他等著我要求那個果報。他絕對會有果報,但是果報就可能是財布施得財富,回來一塊一毛錢。但是你圓解以後,那你懂得三輪體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你修的都是滿善。就好像昨天我們鄧學長,他分享的是要省水省電。生活的一個小事情,但是你用的心是為了整個地球的人著想,為了虛空法界的人著想,那你省一滴水跟省一度電,功德、福德都非常大。所以圓解很重要。

我們再拉回來,我們剛剛講到的普賢行。我們修普賢行重不重要?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只要不修普賢行,就跟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我們學貴立志,我們立了什麼志?「現生優入聖賢之域」,還有另一個重點,「報盡高登極樂之鄉」。這一件事可不是開玩笑的,為什麼?師長老人家說的,你不往生西方,你傳統文化只可以做一世。因為你沒求生西方的話,那你這一生做傳統文化會修滿大的福報。今天師父也講了,哪個功德最大?亡國不怕,怕什麼?文化斷絕,人類必須重新摸索。你看我們一生很多人都到三四十歲,都會感嘆一句話:假如人生可以……那可不可以再來一遍?不行,人生的經驗歷練、智慧的積累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文化傳承?因為傳下來了,那我們所有炎黃子孫的人生都是在五千年智慧之上來經營。所以很多老實聽話的人,二十幾歲就開悟的,在我們歷史當中還不少,他們就有大福報。所以文化承傳最重要。

我們現在來做這一件事叫五千年來頭等好事,為什麼是叫頭等?因為以前還沒有出現文化斷絕的危險,以前沒有,現在出現了。剛好我們就遇到這個文化危急存亡之秋,就遇到了這個時機點,那我們當仁不讓來承擔起來。只要這一生全心全意為文化承傳,以此功德迴向西方,決定往生。這個是師父講的,不是我講的。這一段話是不是師父給我們授記?就像印光大師說的,「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印祖講這一段話前面的開示不長吧?「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就這一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然後「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一段話可能才一百多字,不長,但是接下來印祖說,能照這樣做,「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授記了。告訴大家,這些大修行人講話,他是性德流露,它都是跟經典相應的。我們不要小看印祖這一段話,裡面有什麼?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都是性德,這五個科目都是性德,都在裡面。

往生西方是成佛了,那成佛的《法華》,《法華經》,當生成佛的經典。「唯有一乘法」,一乘就是成佛,「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說二乘、說三乘、說五乘是方便說,一乘才是徹底究竟。《法華經》的精神有四點。所以師父老人家說,你這一生弘揚傳統文化,以此功德迴向可以往生,這個是符合《法華經》的當生成就的教理,這不是隨便說的。《法華經》的精神,你當生成就四法。哪四法?第一個,「接受諸佛護念」。我們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接受諸佛護念。這是正修,其他三點是助修。印祖剛剛那開示,念佛講得最長,那是正修;其他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是助修,正助雙修都講得很圓滿,接受諸佛護念。《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而且這個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黃念祖老居士他是理工科的教授,他常常都用我們理工科的語言來詮釋經教,他說這一句佛號就是數學裡面的無限大。很多人一學佛:「我以前造的業不少,那個都是種子,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愈看愈害怕。好,我們待會再來分析因緣果。

剛好有同學問到,那你所有的業它是有量的,這一句佛號怎麼樣?無限大,所有的有限遇到無限大都會怎麼樣?消融掉。For example:阿闍世王,佛陀那個時代的,殺父害母,罪業重不重?非常重。那殺父害母是一個五逆罪,他還迫害佛陀,五逆他幾乎都犯了。他臨終懺悔,然後念佛。所以兩種人可以往生,一種就是懺悔的力量很大。「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真心裡面有沒有六道輪迴、有沒有罪業?他懺到他的性德透出來了,這個消業是力量非常大,這懺悔。但是他也念佛,他念,念很短的時間,他就上品中生。你懺悔不念佛也不能往生,你一念佛,跟佛的四十八願相應了。那請問大家,他從地獄被拉去成佛,念了就幾聲佛號,這個佛號功德有多大?不好算。

這個是印度佛陀時代的,我們拉回來中國唐朝,唐朝的張善和,一生殺牛,臨終地獄相現前,所有的牛頭要跟他討命,他嚇得大叫。剛好有一個出家人經過,聽到那個聲音就進他們家,勸他趕緊念佛,他念了十聲就往生了。所以請問佛號的功德有多大?

師長老人家很喜歡思考,所以我看有一些學長也很喜歡思考。然後他們也有一個困擾說:「我這樣算不算胡思亂想?」其實只要你的思考不離因果在思考,那不是胡思亂想。你在把什麼?原因給它找出來,這個不是胡思亂想。你那個毫無道理邏輯亂想一通,那個是胡思亂想。

我們再拉近一點,因為現在人你給他說東他會說西,你給他說古,他說那是古代的,現代做不到。然後你就拉回來,在文革前夕,那是一九六O年代,江蘇有一個人大代表叫某某人。對不起,我年紀大了,沒記起來,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講記》有講。人大代表他是一個很有名的中醫,那看的病人排隊排得很長,一天賺一兩黃金的錢,你看他醫術多高。結果他有一個弟弟,因為家裡富有,他那個弟弟算是他父親的妾生的,然後就喜歡吃喝嫖賭這些都有。後來他這個弟弟母親去世了,他都是吃喝嫖賭玩樂,就是闊少爺。只是他母親去世了,因為他自己的哥哥學佛,就有幫他這個算庶母念佛送終。他這個弟弟就留下一個印象,要死的時候念佛。結果等到他自己業報現前,看到地獄了,趕緊叫他哥哥來。他哥哥說,你趕緊念佛。他因為看到母親有種這個種子,他就趕快念佛。念了很短時間,見到阿彌陀佛,把他接走了。

我好像了解我們學長當中也有很親的親人,也是業報現前,後來劉素雲老師給他護持,他也是很短的時間念佛,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些更近的公案。你們假如說那是幾十年,一九六O年代的,那你就再端一個熱騰騰的公案給他。所以大家的故事跟公案要多準備一點,給大眾起信。所以這個是無限大。

不管你有多大的罪業都不怕,不管你是善根福德因緣都不具足都不怕,你只要老實念佛,善根福德因緣的增長,那是快速的增長,很多念佛公案裡面都有。不是念佛的故事裡面有一個智商有問題,很可憐,有一個道士就看他可憐,收他為徒,是吧?王呆頭。這個都是真的,都是記錄的,《淨土聖賢錄》這些記載的,王呆頭。然後那個道士就覺得他很可憐,就收他為徒。他什麼也不會,什麼字也不認識,讓他做做內務,然後就教他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樣。他就這樣一直念一直念,突然有一天就大笑,哈哈哈一直笑。然後他那個道長,他的師父就覺得他不守規矩,就拿那個棍子要打他,就要打他。他說:「你今天不能打我了。」他開悟了,就念到開悟。平常他哪些動作不對了,他那個師父就拿棍子敲打他。所以那一天他笑了,可能他師父:「你發什麼神經?」就要打他。他說:「你今天不能打我了。」然後就勸他師父,你不要學那麼複雜了,就念佛就好了。所以什麼都不怕,你已經遇到,就是我們俗話講的,你已經中了佛門的第一特獎,你好好抓住這個機緣,所有的遺憾都不是遺憾。

這是第一個,接受諸佛護念,一念相應你就一念佛。這個法門叫他力門、果教派,是他力,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諸佛加持;而且是果教派,什麼是果教派?其他的法門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是直接從果起修,所以這個法門的標誌是蓮花。一般樹都是什麼?開花,然後最後才結果,它是先有因,先開花後結果。這個法門用蓮花來代表因果同時,花開了,蓮子也長在裡面了,因果是同時的。從果地上修,就是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他依正莊嚴的功德,拿到我們因地上來修。這個就是即修即果,等於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果實,拿到我因地上來修。所以我念一聲佛,就攝阿彌陀佛圓滿的功德成我自己的功德。所以叫名召萬德,他這一個阿彌陀佛佛號裡面含攝萬德,所以叫萬德洪名,那是他修出來的。然後他以這個果實,讓我們在因地上修。所以我們念一聲佛號,就攝他老人家圓滿的功德為自功德。所以念一句,蕅益大師說,念一句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在其中。

黃念老他講得更具體,他做比喻,他說比方你今天要吃饅頭,你要開荒、你還要挑種,然後你還要耕耘、還要施肥,然後把麥子種起來了,就要收割,然後有經驗的人配合一下,我連麥子都沒看過,收割製造成麵粉,還要揉。最後你看多少工序,饅頭做好了才能吃一口,這個叫自力法門。他力法門是怎麼修?直接饅頭給你,你就吃下去。當然要咬一口,你不咬,營養進不去;你不咬,佛功德不能攝為你的功德。所以這個法門它簡單、直截、方便,就在這個道理。這個就是我們了解了這些事實真相,就接受諸佛護念。

第二個,「植眾德本,積功累德」。所以我們做這個弘揚文化,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這個功德大。這第二個,「植眾德本」。當然,就如我們《太上感應篇》講到的,積功累德。積功累德裡面有一個公案,好像當事人叫葛繁是不是?人家去請教他怎麼修行。其實他只是每一天都做幾件善事,比方說這個椅子歪掉了,可能有人走過去會撞到,他把它擺正;比方說他看到一個大石頭在那裡,可能有人過去了會踢到,他就把它移開。就是只要他碰到隨手的事情,他就去舉手之勞,都盡心盡力去做。都是一件小事而已,但是他每一天都做很多。其實就像我們班風說的,念念為……這個心能保持,請問大家一天能幹多少好事?你在打飯的時候都想著,後面還有人要吃,那你吃飯也有功德。你都去替人家服務,統統是功德。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應酬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是念佛,統統都是功德,因為你是用佛心去做的,你是用三輪體空的心去做的,你是用你的真心去做的,這個功德都很大。所以這個植眾德本,隨時隨地都能修功德。

第三個是「入正定聚」。入正定聚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沒有變。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弘揚文化,但是要知止,止於哪裡?極樂世界。你只要有求其他的果報,那就已經不是功德了。有求的心做的不是功德,是福報。那你就有福了,你就要去受報了,但是不一定去三善道,因為去三善道,你要不貪不瞋不痴。貪瞋痴有,可是修了很多福報,到哪裡去享?畜生道龍王也很有福報,還有畜生道裡面狗也很有福報。

我們看很多外籍的勞工牽著一條狗,牠那個毛都很漂亮的,那個都去洗spa的,很乾淨,漂漂亮亮。告訴大家,那一條狗每天有一個人伺候。請問在座的同仁,哪一個人每天有一個人伺候的?我們的福報都比不上那條狗,你知道嗎?可是牠福那麼大,牠在畜生道,牠還愚痴。所以真正修行人,看懂宇宙人生的真相,絕不求世間的福報,絕不求來生。輪迴路險,走的都是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一享福就暈了,第三世就墮落。什麼叫墮落?三途一墮五千劫,這佛在經上講的。不是一墮下去像潛水就上來了,一下去就上不來了,五千劫那麼長,這不是開玩笑的。所以蕅益大師說,「歸命大慈父,早生極樂國,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閻浮提不好玩,一不小心就下去了。所以入正定聚很重要,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最後一個,「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是第四點,這是《法華經》的四法。而且諸佛加持你是平等的,可是為什麼每個人的受用不同,甚至還有一些是根本加不上去?他有業障,他不肯念佛,佛法擺在他面前他不肯學,他有業障。這個加持力跟什麼成正比?跟後面這三條成正比。他積極積功累德的人加持力大,因為他跟佛同樣的志願,以師志為己志,那加持當然大了。第二個,他的目標完全都不動,這加持力大。為什麼?你一直想去,那個感應力可強了。「黃金臂晝夜常垂,唯許行人獨委」,阿彌陀佛那隻手什麼時候伸出來?你想去,很快就接去了,你就感應了。當然,假如你有利益眾生的緣,那佛菩薩會跟你再留幾年,那個到時候阿彌陀佛會跟你講,不用操心。跟後面這三個成正比,住正定聚,然後發度一切眾生之心,這個心要發出來,同體大悲的心要發出來,這樣得諸佛加持就大。

我們剛剛是提到師父的話,包含印祖的開示,其實都是給我們授記,也都是掌握了當生成就的這些教理的、這些行門的。我們再回到剛剛講到的普賢行,這個也是當生成就,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第一個,「禮敬諸佛」,這個是心跟佛一樣廣大,諸佛,那就是一切眾生都是佛,他沒有差別。第二,「稱讚如來」。第三是「廣修供養」。廣是什麼意思?廣不是多的意思,廣是平等的意思,廣是沒有邊界的意思。所以俗話講的,佛法無邊,有邊那它就不叫廣了。所以這個剛剛跟大家講的你要圓解,廣不是多,多跟少就是相對的,廣是絕待圓融,它沒有相對的,一有相對的就分別了,分別了接著就產生執著。有好有壞,喜歡好討厭壞,有美有醜,你看對待出現了,接著執著就產生了。所以這個普賢行我們也要圓解。所以聽經重要,你把道理聽明白,你就是用圓解的這種心境去力行,那修的功德是不一樣的。

剛剛我們講,這個夫妻關係也是落實普賢行,我們禮敬諸佛,那就看不到他的妄心,看不到他那些缺點;然後稱讚如來,就是都看到他的優點,這個確實是做一個轉變。《弟子規》上講的「恩欲報,怨欲忘」,其實我們真的深刻體會到「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做起來確實就不難。我們看到師長的行誼,連陷害他的人來找他,我們都知道的事,然後師長對他很親切,坐坐坐,然後拿東西給他吃。我們站在旁邊都傻了,因為事情剛發生不久,那個人還敢來。然後師父就真的是啥事都沒有發生過,對他還是很恭敬。那我們還在那裡氣得牙癢癢的。所以不依教奉行,師父怎麼表演我們也不得力。所以成德很多這種好的機緣能看師父表演,看不懂的話福報就折掉了。確實也看不懂,後來是因為跟大家分享,一上台這個有加持力;下台就不一定了,下台只要有妄念,是非人我一起來,加持力就上不來了。台上沒其他念頭,你看沒其他念頭,有時候還想不起來,現在忘性太大;還有其他念頭,就不知道該講什麼了。所以在台上沒其他念頭,好加持,就容易想到一些師父的行誼,就有所感悟。所以還是感謝大家,不然我還悟不到這些地方。真的都是講課的時候,突然那個情景就有那個領悟。

我們遇到師長,不效法他老人家,這個叫自暴自棄,是不是?「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所以《弟子規》的根我們要不要扎?要,這都是《弟子規》上教的,做人的根基。請問大家,只有夫妻關係這樣相處可以白頭偕老,其他的不是嗎?朋友相處是不是這樣?有一句話講「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有沒有道理?有道理!為什麼有道理?他點出了我們人與人相處,大部分容易什麼?見人過,落印象。一開始的時候都有剛認識的那種,用哪個詞?一般男女相處叫熱戀期,就是剛認識的那種新鮮期,都看對方的好。慢慢有看到一個不好,他就開始發作用了、作用了,作用到最後可厲害了,啥都不好了。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不是境界有問題,自己有問題。

我曾經有一次在珠海講課的時候,我說夫妻相處的一句箴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結果有一個女士她就說:「沒有優點」,喊得很大聲,坐在前排。然後我就看著她說,我說這位女士妳真不簡單,妳先生沒有一點優點,妳還嫁給他,妳有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她也聽了在那裡一直笑。那我請問大家,她先生她認識的時候,說他沒有優點,她會嫁嗎?不可能的。假如她先生沒有優點她還嫁,她是第二個劉素雲老師,她功夫可了得。你看劉素雲老師她先生什麼情況?精神有問題。你看劉老師單純到什麼程度?她的同學說,「妳看我們某某同學這麼可憐,妳就嫁給他吧。」她說:「好啊,嫁給他吧。」

當然,諸位女同胞,這個要效法,因為剛剛說「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妳要傻到那個分上,妳才去練這個功夫,不然到時候嫁了以後來找我,說都是被我害的。所以說話不容易,講完之後要在另外一面補一下,不然到時候人家出事了,也是有連帶責任。所以有一句話說:心地淳厚近道易,世智辯聰得道難。心地淳厚,那個厚在哪裡看到?完全不見人家的過,甚至人家在講自己過的時候他難受,趕緊給人家台階下,厚道。我們現在是恨不得好好痛快的罵他一頓,人家是見到人家在批評自己他心裡難受。誰給我們示範不彰人短?許浚醫生,他在片子裡面出現好多次。比方說他不是留下來給那些病人治病嗎?他要去看病以前,不是跟著兩個同伴嗎?結果治完病,這兩個醫生就開始,你看就這樣給他看一場病,結果也不拿點錢來,總挖一點可以出來。你看許浚聽了馬上:「我們趕路吧。」就不忍心聽那個批評人家的話,他們在批評老百姓,「我們走吧。」不要讓這個批評繼續下去。再來你看,當時候後來他留下來,是不是有一個陪他,後來那個朋友也是為他好,「你會趕不上的」。結果老百姓急了,「你要走你自己走」,轟他走。結果那個醫生說:「你們這些人,我已經一天一夜都沒合眼了,你們竟然這樣對待我。」結果你看許浚怎麼說:「你不要生氣,你不要在意,他們也只是一時心急而已。」他聽到別人批評了,他很厚道,馬上把它轉掉,或者給對方什麼?台階下來。

再來還有一幕,那個阿石把他挾持到他們家去,有沒有?他已經趕不上了,最後挾持他:「你一定要到我家來」,看他那個老媽媽。他眼看著就要毀掉我的前程的人,你看他馬上專注的幫他的母親治病。治完以後還從自己口袋裡掏了一些錢出來,然後對阿石說:「我開的這個藥,因為你媽媽身體比較虛弱,必須吃一點補的東西,不然怕扛不了,所以你買一些給你母親吃。」說到這裡,阿石怎麼樣?痛哭,被他的德行感動了,「都是我害你的。」你看許浚大夫說什麼?「沒有關係,我媽媽說死了以後可以好好的睡。其實我只要再加緊腳步,可能還趕得上的。」你看還給阿石台階下。所以這個「心地淳厚近道易」,容易。所以我想,像劉素雲老師這種善根,一輩子絕對沒有佔過人家一次便宜的,厚道。

所以剛剛跟大家講到的,這個女士說沒有優點,其實真的都是她自己變現的世界,從情人眼裡出西施變成沒有優點,都是自己的心造的,跟別人沒有關係。這是夫婦相處,事實上延伸到整個倫常,甚至於延伸到團體與團體、國與國,都是如此,都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就對了,這樣都一定能和睦相處。我們舉這個例子,就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再來孔子又強調「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是完全理解,所以他回應。因為同學們不了解,請教他,他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事實上,忠恕我們再給它往深處,就是一個字,叫「愛」,就是性德,愛就是性德,自性第一德就是親愛。比方說忠,盡己之謂忠,推己及人之謂恕。盡己之謂忠,那你要全心全意。反求諸己就是忠,他的忠就是心都沒有偏,他沒有往外,他沒有指責,他沒有著相,他只是往內。自己的心統統不要有雜念、邪念,不要有分別執著,忠。所以反求諸己,推己及人,這個是恕道,一個是往內,一個是往外。

《中庸》又說:「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合外內之道也」,外內,內聖外王。內聖一個字代表,忠;外王一個字代表,恕。忠,自愛;恕,愛人。那是不是一個仁愛之道?愛己愛人。好像是子貢,子路、子貢、顏回跟夫子在一起,夫子問他們,什麼是智?什麼是仁?子路說道:「仁者使人愛己,智者使人知己」;結果子貢講:「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到了顏夫子,顏回夫子說:「仁者自愛,智者自知」。這個公案就挺有味道了,就是務本。「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你要去親民,要用什麼去親民?「明明德」去親民。你沒有格致誠正的功夫,習氣做主,怎麼去修齊治平?那不可能,做不到。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在親民,在接觸有緣眾生的時候,還要把什麼擺在第一位?成就自己要擺在第一位。只有自己是學生,內學,藉這個緣反觀內心。所以這個「一以貫之」,一個「愛」字貫穿世出世法,一個「忠恕」貫穿世出世法。

那我們拉回來,剛好有學長問到:請法師為眾學生闡明「好為人師」、「不見世間過」、「教不嚴,師之惰」、「親有過,諫使更」、「過不規,道兩虧」五者之間的關聯。這個想得可周到了,這是有心人。當然,成德看到這裡就知道,問問題的人是明白人,講課的人不咋明白。為什麼?因為講,我可能講講講,講了這個角度,另外一個角度沒有顧及到。所以可能這個問問題的學長,他已經看到有人聽得有點搞不清楚了,所以他趕緊寫上來,再補補其他的角度。因為這幾天成德都一直在強調,「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然後強調強調,最後「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人都不看了,不敢看了,不見世間過,一看我又要見了。所以有時候講課,講講講,你講得不圓融,人家要不偏到這邊,要不就偏到那邊。結果這個問題一問,方方面面就顧及到了。

因為這個「不見世間過」強調,到時候大家又偏到「過不規,道兩虧」也不幹了,因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所以法是圓融的,假如你覺得這一句跟另外一句是衝突的,我們的理解一定不對,佛法是圓融的。所以你只要這樣去思惟,然後你會往深處更去看,因為一般會覺得矛盾是著相了。

所以其實這個回答,《了凡四訓》一開頭,有一些儒生去問中峰和尚,他說打人、罵人是惡,禮敬人、讚歎人是善。中峰禪師怎麼說?「未必然也」。所以最重要是什麼?心,心是根本。

那我們也再複習一下,文殊菩薩不是跟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學生。善財童子的善是善良的善,好像有學長以為是拿著人民幣刷刷刷,善財童子他是表一個當生成就的學生的榜樣。文殊菩薩說:「什麼是藥?取將來。」善財童子說:「統統是藥。」每一個東西都有它的屬性、都有它的作用,你把它用對了,砒霜也是什麼?好藥;你用錯了,人參也會殺人。然後他說盡所有都是藥。接著文殊菩薩:「什麼是藥?取將來。」又講了一遍。善財隨手摘了一個草藥交過來,「此藥能殺人,也能救人」。所以每一個法我們有沒有自受用、有沒有他受用,關鍵的就是我們心用對了沒有。心用錯了,這個法藥就變毒藥,自己生煩惱,親人也痛苦,因為被壓迫得很難受;自己心態對了,有自受用,自然有他受用,自他不二,依報隨著正報轉。

所以我們學佛了,你的另一半都笑不出來,鐵定我們有問題。一個巴掌拍不響,只要有摩擦、只要有對立的氣氛,兩個人是一般見識。所以我們成語裡面說半斤八兩、五十步笑百步。程度差很多的對不起來,比方說一個明白人、一個糊塗人,他不會對立。

大舜是明白人,他的父母、弟弟糊塗,有沒有對立?沒有,「負罪引慝」。所以我們這個修行就怕什麼?吃虧。「為什麼不是他承認錯誤,就得我承認錯誤,他錯得比我還嚴重。」「為什麼不是他退是我退,我已經忍了多久了。」不管是錯多少了,其實都是錯了。而且換一個角度講,就是因為對方讓我能看到我有這個習氣。發現自己的過失叫什麼?開悟。所以對方讓我們開悟,不然我們今天空過。「一日不知非,則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則一日無步可進。」所以我們見到這個人會生煩惱,這個人是我們的大善知識。有可能我們見到善緣的人,相處了十年,他還沒有說我們一個問題,我們還察不到自己的過。這個人一出現,我們馬上情緒就波動了,這是真正的善知識,我們還沒往生西方,說不定是普賢菩薩來護你的,觀音菩薩來護你的都說不定。

不然,當前我們身體還健壯,這個習氣都伏不下去,臨終能得力嗎?對,現在身體還硬朗都伏不下去了,還等到哎喲、哎喲,那個時候就更沒有功夫了。人一生病,躺在病床上三天才知道,生病的時候要念佛可不容易。對,所以這些我們看了會起心動念、會有情緒的人,真善知識。所以師父也是教我們怎麼修?怨親平等,把那個怨擺在前面。但是這樣的因緣往往都是比較親近的人,其實他們對我們都有很多恩德的。時時提起來,慢慢的那些怨慢慢就下去,就轉過來了。所以我們要做個轉變,對父母、對一切人,對親近的人做個轉變,念恩忘怨,這個才跟普賢行相應。

所以這個藥要會用。跟大家舉個例子,佛法講「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又說「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這裡有沒有衝突?「只聞來學」,他來,「未聞往教」,我不能去。另外一句話是眾生沒請自己來,「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兩句有沒有矛盾?沒有。那大乘佛法一個字:愛,愛的教育。請問,「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有沒有自愛?有。代表什麼?我們不要好為人師,覺得自己可以教別人。其實客觀的來講,我們都是成年以後才學傳統文化的,要調伏到「智如泉源,行可以為表儀者,人師也」,要到這個境界容不容易?不容易。假如我們起一個念頭:我可以當人家的老師。當然,這個是指在修行方面。你說你今天教幼兒園,那你教的是小朋友,那當然,說到這裡,其實教幼兒園也要防止好為人師。為什麼?有時候那孩子心很清澈,他沒啥面子,他也沒有分別心。有時候他那種性德亮光點,你會欣賞的話,你會愈來愈年輕,愈來愈有赤子之心。當然,他行為錯了,那個你要糾正他。

假如是在修行,在傳統文化、佛法的領域,我們起個念頭說,我們可以當人家的老師,這個念頭很可能就會增長慢心,而且會不自知自己的程度。那成德說到這裡,你們可不要有些是團體的負責任人,一回去了,「從今天開始統統不要叫我老師。」那你的學生就憋得很。要隨緣,但是要明白,要清楚自己的狀態。人家叫老師,那是成全他的恭敬心,可是自己要戰戰兢兢,不能對不起他,不能對不起他的父母。所以那一聲老師是提升自己,也是利益到對方,自他都受用。假如這一聲老師一叫,我們愈來愈貢高我慢,那自己習氣現前,請問這些學生會得利益嗎?貢高我慢會在哪裡顯現?絕對會在講話的時候不經意就出去了。那你的學生尊重你,你講錯了,他還不能判斷的時候,他也覺得對,所以他就不知不覺在學。所以我們為什麼強調家文化裡面,師父講經的時候說,在大家庭裡面,所有的長輩都有一個態度、有一個共識是什麼?小孩子在,不能給他們不好的影響,一言一行都要做榜樣,就是這樣的一個責任感很重要。

所以任何的經句你拉回來,自受用跟他受用,那個義理就出來了,那個正確的心態就可以提起來。所以今天「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就是我們不要「好為人師」。然後學生是什麼?他主動來學的他就珍惜。你主動過去的,他又不珍惜,然後你講講講他又不入心,「原來佛法只是這樣」,把他佛法的緣提早給報銷掉了,結果你熱心還幹了壞事,緣不成熟,你去攀緣。他主動來的,他恭敬心現前,他受用;然後你也不好為人師,你也自受用。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它對治什麼?對治我們自己就是慈悲心不夠,不夠熱心,只顧自己。明明你那個臨門一腳一踢他就受用了,你還不去,這不對。對治我們這個只顧自己小乘人的習氣,所以「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那對方也得利了。

我們再來看「不好為人師」,那是對治我們的傲慢。可是當有機會出現了,對方信任你,然後你又看到他有這個問題,他也信任你,你不跟他講,那個就是對不起人,「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所以「人皆好為人師」是提醒我們,結果提醒到你最後變成恐懼了,「我不能好為人師了」,然後連可以勸他的時候你也不勸了。那不就把這個藥都用錯地方了,那這個藥的功效就用不出來,反而有反效果了。所以每一帖藥是對治我們什麼?我們明白,不是著在這個行為上面,「依義不依語」。

比方「不見世間過」,這個也是對治我們見人家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也是對治我們當老師的人,要很勤奮,不能懈怠。「親有過,諫使更」,「過不規,道兩虧」,這個都是強調我們都有這一分道義,應該去勸善規過。教師指出學生的過失,幫助學生成聖成賢,尤其是這個學生肯受教,此種行為是否算是好為人師?這個就不算了。亦或長輩對能受教的晚輩,是否算是好為人師?這個也算是愛護、護念,這個不叫好為人師。但是這個要看實際情況,就是你勸了之後他真得受用,那這個算。因為最後的判斷都是自己判斷,這個時候是自我,你還要客觀看對方有沒有受益。不然你當領導或者當老師,你的學生跟底下人事實上跟你生活在一起壓力特別大,然後我們還自己覺得,我在「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自己看不到內在給人的壓力的時候,所有的經教都是照自己的意思去領會、去解釋了,那就又入了一個誤區叫什麼?合法掩護非法,其實我們心念偏了,但是我們都用經教把我們偏掉的心態合理化。這樣的情況要破掉沒有別的,真的肯聽別人的勸諫。

其實實實在在話,在我們這樣的團隊裡面,你說他要謀私利、勾心鬥角,要達到他什麼名利,這個是很少的。當然,大家都還在修行,都還有習氣,有時候講話沒顧及你的面子種種,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還是一個什麼?提醒你、成就你的心。

而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昨天念那一段范純仁的話:「人雖至愚,責人則明」,看別人缺點,他是旁觀者,看得很清楚;「雖有聰明,恕己則昏」,我們假如寬恕自己,慢慢就看不到自己問題了。所以只要別人肯提,你真正肯接受,都會有受益。我們學唐太宗,我們幹五千年第一等好事,要成就千年盛世,這個功業不比唐太宗小,要不要學唐太宗的胸懷?要。唐太宗不是納諫,唐太宗是什麼?求諫,求人家勸諫。而且求諫,人家指正他,指正完下去了,旁邊有聽到的臣子說:「陛下,他批評得太過了,你看你根本沒有這些問題,他還批評你這些問題,你怎麼沒有給他糾正?」唐太宗說:「我假如糾正他了,他以後勸我他就有顧忌了,他就不敢講了。甚至於我糾正他了,他一出去又說,我講什麼陛下給我否定掉了,這個一傳出去,有可能影響別人放開膽來勸我。」所以人家勸他錯誤了,他還不去制止對方,他包容到這樣的一個度量。唐太宗是誰?歷史當中這些有成就的人,我們都應該怎麼?效法他們。這是世間的聖王,還不是出世,我們現在要當生成佛,這些都得效法。

有成家的學長,你們假如內功練得差不多了,回去就請你的另一半給你勸諫。然後你先念一天佛再做比較好一點,加油加多一點。你假如真幹的話,可以這麼去做。你真幹、真接受了,從這裡下功夫,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你假如說:「你看所有的人都認同我,就我那另一半挑我而已,我應該是做得不錯了。」《華嚴經》上講: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因為看得最清楚的,外面的人還沒看那麼清楚,裡面的人看得最清楚。

我們就不說別的,歷史當中范仲淹先生、司馬光先生,唐朝這些宰相、名相,請問大家,他的太太對他佩不佩服?這世間的聖賢,佩服!會不會頂他?不會。而且他出去在外十幾年,一句怨言都沒有,因為他的德行感動了他的另一半。我們現在是當生要成佛,感動不了另外一半的話,很難這一生成就。所以這個十八銅人陣要不要打出去?關關難過關關過,就挑最難的一關下手,這叫真幹。

成德講得不一定對,就再聽我一句,假如另一半不認同,我們在外面形象又很好,人家都認同,很有可能是「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這個是很無形的。所以假如我們沒有好名,就是沒有面子的話,另外一半講我們,我們是不會生氣的。所以這些東西看不到,外面的好像人家又讚歎更多,有可能是讓我們更不看清自己的狀況。

所以拉回來佛法講,佛法講的都是究竟徹底之法。我們為什麼佩服佛菩薩?因為他講那個理我們想破了腦子都想不到,它完全是徹底圓滿的。佛門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相不相信?要信佛!所以李炳南老師那一隻手指著誰?指著我們這些寶貝徒孫,你不要說指著老法師,都是在護念我們後世的人。你看他老人家講了兩句很重要的修學指導,李炳南老師說:「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好像都逃避家庭責任,流弊很大。「白衣學佛,不離世法,必須敦倫盡分;處世不忘菩提」,你處事待人接物不忘菩提,「要在」,最重要的是什麼?「行解相應」。

今天師父又強調解行,強調「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個都是強調一定要解行相應。而且李炳老還把這兩個字怎麼樣?換了位置,行解相應。提醒我們不能離開五倫修行,不能離開本分。而且一定要重行,不然又掉入了學知識的慣性。這個行就提醒我們,體會得一句,就好好的幹一句,真學佛。

我們有時候冷靜想一想,學了這麼多年,勘驗我們自己,老法師講的一句我們都沒做到,佛講的我們一句也沒有做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假如我們真的體會我一句都沒做到,那怎麼還有得傲慢?我們就慚愧我們糟蹋佛陀、糟蹋師父的教誨了。那個慚愧心很深,不可能去見人家過了。

那我們再拉回來,佛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信嗎?我們真的信了,那最近的依報是什麼?身體最近。所以成德就做得很不好,身體不健康,慢慢要痛定思痛來調整。身體,最近的依報。再延伸,家庭是依報;家庭還大了一點,夫婦是依報,自己的心是正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他是不是真的君子風範,怎麼勘驗?夫婦關係就勘驗出來了。團體是依報,你的家庭就是正報,你的心就是正報。再這樣慢慢延伸出來,這樣我們才是真的相信依報隨著正報轉,不容易。

真正面對情況發生問題出來了,能夠不互相指責也不容易,都容易是看別人,不是看自己。別人只是我們的什麼?依報。所以不是堯舜要有這樣的心境,每一個修行人都要有像他們一樣的心境,叫「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增廣賢文》講的,「賢人爭罪」,大家聽過這句話嗎?「賢人爭罪,愚人爭理」。這一句話尤其是家庭的關係,家庭是講情義的地方,家庭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在家庭裡面一講道理,感覺怎麼樣?傷情。《德育故事》裡面表演得好好,都不看別人錯。大家有沒有聽過「少娣化嫂」?她四個嫂嫂吵起架來衝突很大,還抄傢伙,都出來了。她還沒嫁過去,人家說妳嫁過去就完蛋了。她嫁過去了,她很堅定「人之初,性本善」,嫁過去了。一年的時間,她四個嫂子說:「五嬸大賢,我等非人」。我這個五嬸是大賢人,我們跟她比真不是人,都被她感動了。包含「繆彤自撾」,他的弟弟要吵著分家,他覺得自己做不好,自己給自己打臉,後來他家裡人很慚愧。「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這個學長講:「修行人是否應該以『好為人師』、『不見世間過』來時時警策自己?」是的,因為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都是傲慢的表現,要把它調伏,而非用其評價他人。那當然你不能說,他好為人師,他見人家過。當我們說別人好為人師的時候,我們也在怎麼?好為人師。我們討不討厭別人好為人師?討不討厭?討厭。當我們察覺我們也好為人師的時候,以責人之心什麼?責己,對自己修養幫助就很大了。所以應該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希望別人好為人師去壓別人,我們自己也不要好為人師去壓別人。

若他人指出我們的過失,我們是否應以大心量、感恩心來接受指正?對的。甚至於他講錯了,你都能包容。他提你三點有一點對的,你就感恩那一點。「可是另外兩點不對」,另外兩點還要感恩,因為他幫你練忍辱。人家批評你不對你還能忍,這個才有功夫。

接著學長講,「『存心』二字是否在詮釋『好為人師』、『不見世間過』時最為重要?」對的,這看到根本了。「不放在心上,是否也很重要?」當然,要不放在心上,才能不見世間過。可是這個不放在心上也不要用錯了。什麼不放在心上?別人的過不要放在心上,分別執著不要放在心上。那可不能責任都不放在心上,那就叫不負責任了。所以這個法不能用錯了,這個不放在心上是指邪念、妄念,這些錯的東西不要放在心上;對的東西,「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要時時能提得起來,不能不放在心上。那當然,不是讓大家時時都把一大堆經典就在那裡背叫放在心上。你平常不讓妄念進來,時時保持清淨,你所讀過的這些經教,在適當的時機一出現,很容易正念就提起來。當我們把很多雜念、這種別人過失放心上的時候,遇到境界,經教提不起來。清淨心生觀照,清淨心會生智慧。這個問題跟大家回到這裡。

最後有學長問到,如何能夠降伏恐懼心?當然,因為什麼事而生恐懼,這個要先了解。我們也要謹防一點,不要好為人師。別人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要先把它搞清楚客觀狀況再回答,不然有時候人家一問,我們很多大道理啪啪啪都過去了,可能還沒有講到他的那個點上去。可是你問一下,是哪一些恐懼心?是什麼樣的情況你會有恐懼?這就把客觀狀況給問得比較精準。

總歸一句話,不管你是有恐懼心還是有煩惱,師父今天講的,理得心就安。你用哪一個理來調伏你的情識,調伏你的恐懼心,調伏你的妄心,調伏你的分別執著,你只要找到這個教理,就可以對治它,就可以對治。這個對治的法自己找到了,比別人跟你講更好。你自己靜下心來讀這些《弟子規》的經典,或者佛經的經典,或者回想上師、師父教導的這些,可能就有對治的法。那當然,對治的法當中還有淺深不同、功夫不同。可是你不能說功夫淺不好,他現在的程度只能用淺的,那你讓他用深的,他用不出來,反而出事了。比方說一個好色的人,你說歷事練心,那你讓他在女人堆裡練練看,不練出事才怪。

所以忍辱對治瞋恨,黃念祖老居士開出六個忍,都是忍辱的功夫。力忍,壓下去。壓下去症狀解,症狀解總比出事好。後面的功夫我們還沒到,先用力忍也對,最契機。「力忍,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不要見他的過,算了吧,忘忍。「反忍」,反省自己。「觀忍」,觀他的因緣,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觀忍。再來「喜忍」,所有的人都是來成就我的,歡喜,看到每個人都是佛菩薩,歡喜。最後一個「慈忍」,同體大悲的慈忍。這六忍。

抱歉,今天時間過得太多了。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2年3月18日15:34: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