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 2019/5/24 檔名:16-003-0013 来源:成德法师分享平台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我們師長也講到,我們學習要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要重視這個領悟。就像講到這個「忍作殘害」,它是不對的行為。小乘的戒強調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它強調的是止惡;大乘佛法,它的戒就進一步還強調什麼?更積極的要利益眾生。所以我們吃素、放生,這是更積極的救護眾生。《大智度論》有講到「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為「上帝好生,物皆戀命」,眾生最不能捨的就是牠的生命,你殺牠是牠最痛苦的事情,所以你放生,諸佛歡喜。
師父講解的時候有講到,慶生不能殺生,進一步還延伸,過年、祭神、宴客、餞行種種,這個都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甚至於我們佛門強調的,尤其大乘強調什麼?心地戒。心地戒就是從心地下功夫。這個不殺生,祖師很慈悲,強調了一個詮釋,叫不惱害眾生,你看這個就更從心地深處去下功夫了。當然我們相信,所有的學長這一生不可能殺人,是吧?但是不可能殺人,是不是不犯殺戒了?那這一句開示就重要了。要了脫生死輪迴,那得把報復的念頭、把傷害眾生的念頭完全怎麼樣?能伏得住,最好能斷掉,所謂不惱害眾生。尤其我們共住的時候,這一句就是重點,大家住在一起,在一起學習,我們有沒有哪一些習慣去惱害到眾生,去干擾到別人的學習、生活種種,這個都屬於惱害眾生。
當然,你也不能學了這個「不惱害眾生」,然後在寢室裡隨時隨地都緊張兮兮,生怕惱害眾生。比方說你讀經,你怕影響到別人,「我這樣的聲音會不會影響到你們?」人家表示不會,那你就不用這麼罣礙。因為修學聖教的人,「君子無入而不自得」,哪有愈學愈拘謹、愈恐懼,那這個方向不對了。我們隨時要勘驗我們自己的方向、目標有沒有偏掉,這些經句就是很好的勘驗。
我們昨天又特別從這個重視悟性,我們延伸到一以貫之。比方說忠恕之道,比方說大家問題這麼多,大家相不相信所有的問題這兩個字都能回答?這個時候不表演一下好像不行,那我們就抽問題。我先把理講完,這個忠恕是一以貫之。還有我們佛門特別強調的「萬法因緣生」,其實就是因、緣、果。這個道理搞清楚了,哪一件事離開因緣果了?所以以後不用寫問題了,以後問題自己解決,什麼都離不開這一法。
我們再打開來,用佛門的教導我們來體會一下。佛門裡面強調因果裡面有四個: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還有增上緣。大家聽過嗎?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
我們昨天還聽了師長的一段很重要的開示,叫「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這個善裡面也包含了善於去領悟,善聽、善思惟、善言、善行。有沒有感覺昨天師長老人家這段開示好像把我們這個修學的觀念跟心態做個總結,有沒有?
親因緣,我們再具體做個比喻,我們小時候都種過豆子吧,紅豆、綠豆,然後它就長起來了。真的長起來以後,還要把它從棉花裡面再換到哪?土裡面,不然怕營養不夠了,它就長不上去了,是吧?所以那個種子就是親因緣,種子是因,叫親因緣。再來所緣緣,就是它一直在接觸的。比方說這個種子一直在接觸什麼?陽光、空氣、水。當然,你有時候水不給它,它就沒得喝了;但是,比方說隔天你又給它,它又可以喝了。所以這個所緣緣就是它一直在接觸或者它有接觸。無間緣是它的接觸沒有間斷,比方說一隻豬,你一直給牠吃,牠吃吃,牠就長得特別胖;你三天才給牠吃一頓,牠就比較瘦。所以這個無間,它的頻率就是沒有間斷。但是這些統統是緣,因是什麼?親因緣。
增上緣也是一個外在的因緣。增上緣還分逆增上緣,比方我們之前舉的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是個緣分吧,這個緣分好不好?好不好?好!會不會修是重點,會不會修是親因緣,所以這個親因緣才是最關鍵的。所以佛法重視念頭,你會不會轉念,要會轉念,最不好的緣就轉成最好的增上緣。所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禍福無門」,沒有一定的門路,「惟人自召」。禍能變成福,福也能變成禍。享福的人,他不珍惜、不惜緣,他開始糟蹋,驕奢淫逸都起來了,那福就變禍;他在禍當中,他高度的警覺,戰戰兢兢,不敢絲毫的有妄念、邪念,那這個禍提醒他,禍就變成福了。
我們以這個念佛來講,念佛是成佛的種子,所以親因緣;然後我們很珍惜念佛法門,這是所緣;而且我用功不間斷,這無間緣;然後師長老人家,這是我們的善知識,是個增上緣;我很珍惜他老人家的教誨,念念放在心中,這個是珍惜增上緣。好,請問結果是什麼?當生成佛。這個就不用懷疑了,一定是這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不會把自己的成敗歸咎在哪裡?外在的緣、外在的條件。所以為什麼儒家也強調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他都明白這個道理。
「君子居易以俟命」,這個「居易」,他就是很能夠安住在每個當下。這個「易」是什麼?「素富貴行乎富貴」,這是我修來的,可是我不能糟蹋;「素貧賤行乎貧賤」,我自己修來是貧賤,沒關係,我還可以改命;「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患難來沒關係,報掉了,好事,說不定還可以鍛鍊、激發我很多潛能。所以,「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這個因、緣、果真正搞清楚了,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就這一法整個都解決了。你過去很懊惱的事情,明明就是你過去生造的業,報掉了有什麼不好,還在那裡鑽牛角尖,在那裡懊惱多少年,過去煩惱把它放下。現在呢?現在因緣果我還在相續。佛門有一句話很重要,「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句話很警覺我們,雖然萬法是剎那生滅,可是我們感覺還是很真實,還在相續,夢裡面還在尖叫,是不是?痛不痛?還痛,還難過。夢裡尚且還在那麼難過,現實生活中呢?更受不了,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所以佛法是很可愛的,你們不要學得很恐怖。你看佛門很柔軟、很慈悲,不會都說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人。
你看師父說,身體健康跟心念有關。你看我們前天看的「此生不能不看的實驗」,是不是?那證明了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看意念改變水,那意念當然改變身體。身體有多少水分?佔了百分之六七十,嬰兒佔了差不多百分之七八十都有。理上這麼講,所以心念好了身體就好了。結果我們一看完,人家要去看醫生,「要看什麼醫生?老法師說的,心念對了身體就好了,你還看什麼醫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可是你這個嚴以律己可不要撐到出問題,最後還是別人,你的父母跟團隊還得給你收拾殘局。
所以我們什麼時候都要用適合自己程度的法,也不要太逞強。為什麼?逞強本身也是習氣,性格特別固執、不柔軟,硬撐。我是說我自己,這個是我特別明顯的習氣。師長老人家說,依報最近的是身體,隨著我們正報轉,可是每次到香港去,有醫生去了,師父的第一句話都說,叫蔡老師來看病、來調理。你看師父他很柔軟,然後很有人情味。經教,師父所面對的這個大眾的根機有多廣?師父不是面對人講經而已。師父講經的時候有沒有法身大士在聽?很可能有。講《華嚴》的時候誰在聽?不知道。他的機很廣,但是他在處世待人當中是非常有人情味,都是應每一個人的狀況。
我們剛剛拉回來,過去煩惱這一法可以治。現在煩惱,首先你在進退當中的判斷也要依據這個。比方說我要去漢學院,我要領獎學金,你發心純不純正?這因是自己,是吧?現在父母支不支持、緣分成不成熟?
我們自己發心發到什麼程度?你緣分不具足的時候,你父母跳起來了,然後打電話給你:「你再不給我回來,我死給你看」。我好像講得太嚴肅了。那你還定得住嗎?「沒關係,父母出事了,一人得道,九祖升天。」這個是禪宗開悟的祖師的話。什麼也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度德量力就是親因緣,自己的部分;審勢擇人是外在的緣分,你家庭是不是你的形勢?
說到這裡,要回答一個問題。有個學長問到了,有兩個問題提出來,第一個:若是申請獎學金的女生,要發心終身奉獻給傳統文化教育事業,所以不結婚。這個也是對緣的分析,比方說一個女眾,我們學傳統文化,一結婚,她的重點在哪?在她的家庭。她一生孩子,要陪這個孩子多久?不一定,除非她生一個曾子來投胎,很乖,都不會吵,然後帶三年以後,是非、善惡、邪正、利害全部分辨清楚。好了,三年以後她就可以去分享經驗,這個no problem。這個不是不可能,你們要注意有一句話很重要,叫「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所以我剛剛講了,佛法是很可愛的,是你懂不懂怎麼學佛。
我們在家人不可避免的三個問題:學業、事業、婚姻問題。尤其女眾,比方說妳不結婚,妳這個親因緣可要夠硬。女眾,女子身也是業報。什麼業報是女子身?其中有一個,感情重。我們古人他通達情理,所以他說「男有分,女有歸」。你不能要求女人,來,龍女八歲成佛,來,馬上成佛,不可能。她情執重,她也要慢慢慢慢去用功、去提升。可是她畢竟還在這個社會當中,她的情感有了一個依託,她就穩定下來。可是大家注意,要找好對象。妳說,好,找一個,一拉,冤親債主現前。大家要知道,起心動念,《感應篇》就是這個道理,你起個念頭叫感,就會有應來了。
我們就不說別的,我們成長的過程,自己有這些念頭,就會有很多緣出現。尤其我們過去生中跟多少人有情感的業緣,有多少?不好算。古人離婚的很少,出現第三者的非常少。為什麼?難道他們過去生情緣少嗎?差不多,都一樣,都是無始劫的輪迴了。可是為什麼他們都沒有情況?內功好,他倫理道德,他想到:「哇,出什麼事情,不是等於是要我父母的命嗎?要我家族人的命嗎?我家族人怎麼在這裡立足?」他有這個念頭,他警覺性就很高。再加上女子也潔身自愛,是吧?你看,以前的人那穿著這麼端莊,讓男眾一看都肅然起敬,這是外在的緣不一樣。以前沒有這些引誘人的媒體種種,現在你一上手機,哪有不看得到的。所以不簡單,在這個時代不受污染,真的佛菩薩跟聖賢人都佩服。
所以這個時代真的警覺性要很高,而且一定要很聽師父的話;不聽,很難護得好自己。比方師父說,他老人家不看電視、不看報紙。舉一要反三,除了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還不看什麼?所有會讓我們起邪念的東西,連碰都不能碰,非禮勿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功,這個四勿;還有曾子之三省,「吾日三省吾身」;蘧伯玉之寡過知非,日日知非,月月知非,每一年都知道自己的問題,每一天都知道。
為什麼說「女有歸」?就是她的情執有了歸宿。所以假如從實質上去看問題,不是說女人一定要找一個男人,而是女人妳要有一個家給她安定下來,她情感有個依託,她不會起伏。所以家文化也很重要,是吧?也有學長問我,可能他都已經超過四十歲了,說我父母叫我一定要結婚。我就跟他講,視思明,聽思聰,你父母叫你結婚,用意在哪?那我請問你,你真找一個找得不好,你父母的煩惱減少沒有?更多。所以人面對境界要很理智,然後要很明白。修行是當個什麼人?明白人。
比方說以成德來講,我父母,我跟他表達一個態度之後,他從此以後不跟我提婚姻的問題了。甚至於還有親戚在給我爸爸催,說你兒子怎麼還沒結婚?因為我在家族算長曾孫,身分、地位還不錯。講到這裡,忽然覺得念頭不對,因為傲慢。為什麼會有傲慢心?因為恃己所長,然後面對別人的時候,有那個我比人家高的念頭,這個就是傲慢的體,傲慢就因為這樣起來的。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比人家高?比方說覺得自己的學問高、才能高,還有身分高,這個身分說我是愛新覺羅的,這個慢心就會起來。所以不簡單,什麼緣都有可能變成我們起傲慢的緣,你警覺性高就不會。
這個在佛陀時代,有一個故事你們聽過嗎?「優波離的出家」。優波離是一個算是奴隸,專門幫人家剃頭、削鬍子的,那個卡通裡面有,「佛典故事」很好看,你們可以回去看一下,日本拍的,挺好看的。結果他就在給一個算是很有錢的人剃頭、刮鬍子,然後那個人就在聊佛陀,聊聊聊,他就被吸引,太專注了,刀子就把人家的鬍子削掉了,他就趕快跑掉了。結果他聽了很感動,居然有佛陀這樣的人,他就去出家,後來也有成就。
結果他是最低的,他一去出家,後來很多皇族就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皇族就說,你們派誰誰出家,就是一起去護持釋迦牟尼佛,就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所以全部都是皇族的人去了。他們晚出家,都要跟前面出家的人禮拜。結果皇族看到這個優波離,以前都是幫他剃頭的,他要給他禮拜,哇,氣得半死,然後就罵那個優波離,優波離也很害怕。結果佛陀就藉這個機會點,說不是優波離讓你生氣,是你的什麼?內心的傲慢。這麼一點,這些皇族很有善根,馬上內省,就給優波離磕頭,感謝他,就是因為他讓他看到了他最嚴重的習氣,就是這些習氣障礙他不能解脫。
所以你看連身分,還有你的財富,還有你的權位,甚至於你的容貌,這個再延伸就講不完了,學歷也會,你的字寫得比人家漂亮也會,你的頭髮比人家黑也會,你是雙眼皮也會笑單眼皮,再延伸出來就是好像覺得自己比人家高,人家低了。所以這個慢心不簡單。比你低的你會傲慢,跟你一樣的你會不會傲慢?跟你一樣的,你覺得他比你差,也是傲慢;比你高的,你說跟我差不多,也是傲慢;再來,明明比你高的,你說他比我低,這個在佛門叫慢過慢,叫傲慢到極點。
還有一個叫卑劣慢。所以慢這個東西,瞋恨的核心,得下大功夫才行。什麼叫卑劣慢?就是他明明就比人家低,他也承認,他說我比你低,可是你高你的,我低我的,有什麼了不起。他就是不跟人家學,這叫卑劣慢。
還有一種叫邪慢,這個邪慢也很有意思。比方說有一個人被關到監獄裡面去了,關了好幾年,突然有一個新犯進來了,然後他走到他面前:「我跟你講,我可關了五年了」,邪慢。他以什麼?以被關很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個有,很多人殺人殺到最後,他覺得我是英雄,他覺得他是英雄建立在殺人上面,這個都是邪慢。
還有一種我們修學過程也很容易遇到的,增上慢。比方說一個寢室裡面,有人睡到四點,有人睡到四點半,有人睡到五點,有人是動作特別快,五點半起來,五點五十就進教室了。結果你是那個四點起床的,你在那讀經,讀讀讀,「睡那麼晚」。增上慢,你很用功,就瞧不起人家。
佛門有一個公案很有意思,有一個也是祖師輩的,他下定決心要成就,因為他自己常常會昏沉,結果他下大決心在懸崖壁打坐。夠厲害吧?一打瞌睡就萬丈深淵掉下去了。然後他就坐在那,很用功,但是畢竟還是習氣。所以習氣伏不住是太正常,他一打瞌睡就掉下去了。在半空中,韋馱菩薩把他接起來,護持他,把他接起來,托上來,他就安全了。他起了一個念頭,「韋馱菩薩,像我這樣能得到你護持的人有幾個?」韋馱菩薩:「你起這個念頭,我幾世不護你了」,就走了。結果他一聽很慚愧,覺得無地自容,怎麼自己起這個慢心?這個叫增上慢,起這個念頭。但是畢竟韋馱菩薩走了,他還是下定決心又坐在那,坐在懸崖當中修行,還是打瞌睡,又掉下去了,韋馱菩薩又把他托起來了。他說:「你不是走了嗎?」他說:「你剛剛那一念懺悔,我又回來護持你了。」這個故事你會聽,佛菩薩還跟你計較說你過去造啥業,你一念真誠就感通。
你看我們講佛陀這個故事,我們親因緣是我們內心有傲慢了。那優波離是什麼?優波離是個所緣,是個增上緣,然後讓我們的傲慢現前。而不是說優波離造成的,你就把責任推給優波離了。所以因緣果搞清楚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再說回來,剛剛跟大家講,成德在家族當中確實是受到三代人的關愛、照顧,我爺爺輩那些叔公、姑婆對我都非常好,很看重我,所以遇到我爸就會催。我爸講了一句話說:「我兒子沒有時間結婚。」因為我們都在忙,根本連回家的時間都沒有。重點是跟父母有表達過。其實父母的心就是希望你好,你不要著在他要你結婚那個相。所以其實人容不容易著相?你自己不要著,當你的父母著的時候,你可要恆順。別人著是正常的,自己不要著,「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當成德一表達,不一定要走婚姻,我還是可以生活得很好。因為父母覺得你要婚姻以後才會怎麼樣怎麼樣,才會安定什麼。我這麼一表達,從此以後不會再跟我提這個事情,因為他就安心了。
所以話說回來了,我們已經上了年紀的女眾,妳父母一直還在催妳的,妳要了解,他怕妳晚年沒人照顧。這個時候假如妳很善巧的,當然妳要先表現好,妳表現得不好,說「我女兒就是被那一群人給帶壞的」,那這個戲就不好唱了。這個戲當然要從妳自己轉變開始,妳一轉變,「妳怎麼變那麼好?」某某同事都怎麼愛護我、怎麼幫助我。「改天找她來吃飯。」這個叫造緣,正己化人,正己了,人家看到了歡喜,妳就造了很多緣。然後父母又來接觸所有這些同事,一看,哇,妳們這麼重情義,比親人還要親。那妳父母還逼妳嗎?可能就不逼了。可能,我講得太絕對,到時候妳又生煩惱了。
印光祖師也是強調,女子假如不走出家的路,早點結婚好。不走出家的路,不走修行的路。不走修行的路,我補一句。不走修行的路,還是結婚好,而且要早一點,妳等到四十歲了就不好找人了,是不是?這也是個緣的狀態,妳年紀太大了再來找,妳怎麼找比較好的對象?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場專門的演講,針對送要去日本讀博士的留學生,要去的時候跟他們談,你去了以後怎麼修行,談學業、事業、婚姻問題,裡面就強調,你找對象要很理智、要很冷靜。然後標準是什麼?第一個,明白。俗話講的,寧可跟明白人打架,不跟糊塗人說話。跟糊塗人說話很累,跟明白人打架還增長見聞,是吧?因為打完以後他會跟你分析,不是因為我讓你生氣的,是你內在的瞋恨心。也對。這第一個,明白。假如你要走修行的路,你找一個不肯修行的人,那你是跟你自己過不去,同時你也給對方帶來無量無邊的痛苦。第一個,明白。
第二個,良善,善良。這個女人糊塗在哪?糊塗在自我感受太強,他只要對我好就好了。橫批,死定了。因為她沒有判斷力,哪個男人他要得到妳,他不對妳好?他鐵定使出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這個跟《大學》裡講的不一樣,「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是為了愛護老百姓,動機不一樣,一個是愛民,一個是他有目的的。
所以看事要看到透,看到心地深處,看自己要這樣,看別人也要這樣才行。教學的人沒這個功夫也教不成。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對,你都不了解這個學生的情況,就好像善學傳統文化,你給他的藥都跟他的症狀不一樣,那他不是吃出問題來,愈學愈鬱悶?你給他的都是「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他程度就在這,你都開這樣的方法給他,他就很沮喪。你要循序漸進、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甚至於你要相觀而善,善於用他們同儕之間互相學習的力量,不能你一個人唱獨角戲。
第二個,良善。良善在哪裡看?你看他怎麼對一切人,尤其要看對底下的人。我們其實也有這樣的習氣。「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所以一般我們對長上、老師都很恭敬,對同學甚至對學弟妹就不是這樣,對下屬不是這樣。假如是這樣,請問他對領導的好跟對老師的好真的假的?諂。有時候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諂,因為這個都是無始劫帶來的,可能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已經習慣了。所以你觀人,甚至於觀察自己。
我這個都曾經經歷過。有一個同仁,他也是主管,他跟我講話輕聲細語,笑得很開心。突然有一個下屬進來給他報告事情,他看著我,突然一轉臉給他罵,罵得很凶,轟他走,回來又對著我笑。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然後他自己都沒感覺。所以我們這個觀照這些很重要。
不知其父視其子;不知其君視其臣;不知其地,這個地到底是什麼土質,視其草木。就是你不了解這個父親怎麼樣,你看他教出來的孩子如何;你不知道這個領導人怎麼樣,你看他帶的底下的人是什麼狀況。這樣你就夠冷靜了吧?不會說他對我好就好了吧?你就很冷靜在看。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可是你又要進一步更客觀。比方說你到一個團體裡面來,你覺得這個人很有問題,怎麼在這個團體裡面?原來他剛到半年。那你就要客觀判斷,他才剛到而已,他還不是融入這個團體。可是你很有可能因為這個人,你就對這個團體有意見或者喪失信心,那你沒有判斷正確,你的機緣就過去了。甚至於說這個人很有問題,可是他待在這裡已經五年了,有沒有這個情況?但你又要更清楚的是,他已經待五年了,請問上面的人清不清楚他的問題?所以其實我們很容易相信自己、很容易著相,不容易客觀的看因緣。所以意氣用事的事,在我們人生當中太多太多了,除非我們已經吃了很大的虧,懂得很冷靜的去分析。這個人在這裡待五年了,很有問題,上面也知道,還讓他待。那你要去分析,是不是成德法師的表弟?你看皇親國戚。假如一點關係都沒有,又很清楚,還讓他待,那這個就值得思考了。
告訴大家,佛陀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有沒有調皮搗蛋的?佛陀有沒有轟他走?再說一個最徹底的,魔王來聽法,佛讓不讓他聽?
學生:讓。
成德法師:對。最後魔請釋迦牟尼佛滅度,你講的法夠多了,你趕緊滅度吧,那意思就是你趕緊去死吧。這麼惡劣的要求,佛怎麼說?佛恆順他。佛跟他講人情,恆順他,感什麼結果?這個魔在末法時期破壞佛法也會什麼?留點情面。當然,前提是什麼?佛該講的經也怎麼樣?也講完了。他八十歲滅度,本來應該多少歲?應該是一百歲,而且佛把這二十年的福報,壽命、福報,護持往後所有出家的眾生、修道的人。所以我們現在修行不愁吃穿,誰在護我們?佛。所以佛是這麼做的,師長老人家也是這麼表法。你看師長老人家說,有年輕人願意發心,怎麼樣?我老人家給他做護法,不都也是在給我們表演嗎?
這個講到了第二點,善良。第三點,誠實,不要油腔滑調,搞心機,這不好。第四點,要正派,不要亂搞男女關係。黃老提了這四點,提供大家做參考。我不知道大家記下來用意如何?你假如記下來是為你自己,心量太小。你會不會遇到很多會要面對婚姻問題的人?對。比方說我們聽印光祖師說「求子三要」,反正我又不結婚,反正我又不要孩子,那你不會遇到人家有家庭的?你一記起來了,隨時有緣你就可以供養他。怎麼今天都在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你上去打「印祖講求子三要」,非常精彩。首先是你要積德、修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而且你積功累德的時候,你能感應來好子孫,「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第二個,「保身節欲,以培先天。」夫妻身體要調到很好的狀況,才能要孩子,不然他先天的基因就不好。最後,「胎幼善教」,尤其三歲以前,「以免隨流」。你要把他三歲以前的根基扎好,他就不會隨波逐流。
講到這裡有沒有覺得佛法是很可愛的?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所以你看印祖他是一個出家人,他都時時體會眾生的狀況,他才開示說,你假如沒有堅定的話,你還是不能年紀大了以後再來找對象。包含女孩子生產,印祖在《文鈔》裡面提了好多遍,感受到什麼?慈悲。再來,我還感受到一點,印祖開悟了,不然女人生產他怎麼知道?那講得可細,你看那個《文鈔》裡面分析得太細了。
我們回答這個問題。這位學長她面對這個情況,她想法如下:「若要真心發心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要真正將全身心精力、時間放在修學上。若成家,尤其是女子,必定會為家庭所累,如此如何能將傳統文化利益眾生?而且師父上人也很慈悲,不希望吾等後學背因果,因為獎學金等皆為十方供養,唯有真正成就真實道德學問,利益眾生,才不負一切人的付出。」
有沒有人一聽到十方供養壓力又來了?壓力好不好?壓力要變動力。就是我們這個修行不要出現執著點,我們就有同仁,他上有老下有小,給他多拿點錢硬是不拿,這個就執著。孔子有沒有教?有,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就是孔子要給他多拿點糧食回家鄉,原憲,孔子要多給他一些糧食俸祿,他都不拿,因為他自己很清苦。然後孔子就提醒他,你不是有家屬嗎?鄰里鄉黨,是不是?這個都是太只考慮到自己的角度。所以你看我們七個及時為什麼都沒想到?都考慮自身、自己的感受而已,沒有考慮到整體或者主事的人、對方。所有的問題都在哪?我,沒了這個我就圓了。
所以那天有念一句話給大家: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知真空。瓦盆要不要把它打破?就像那個金碧峰禪師,那個缽要不要摔破?這個是表法的。要把什麼摔破?我執,尤其是這個什麼?身見。這個身是我,錯誤認知。所以佛很慈悲,好像是在《楞嚴經》比喻大海。其實大海是什麼?宇宙。結果這個大海裡生了一個小水泡,在說誰?說我們每個人,誤以為這個身是我。還有人程度稍微高一點,叫「我思故我在」,他就認阿賴耶識的見分的一分為自己的精神,誤以為阿賴耶識的相分的一分,一分就是這個身體。其實我在哪裡?遍一切處,法身才是我們的真身。整個宇宙是我們的心變的,所以我在哪?會用功的人,一切眾生就是我。我不能恢復法身是誤以為這個身是我,所以我從今以後把我放下,念念為他人,慢慢的法身就恢復了,心量就愈來愈寬。所以這個瓦盆要打破,不要為自己,為一切眾生。
我們現在理上明白了,今天師父又講了,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你有這個心,你的真誠現前,你平等的愛護、平等的關懷,怎麼樣?現前。所以明理重要。我們這幾天探討一個恕道,恕道的人才能契入仁愛,其實就是大愛。求仁之要在行恕道,請問大家,行恕道要在哪裡下功夫?心量。這個心量要怎麼打開?有個讀書人講「窮理」,其實就是明白真相,明白這個身不是我,一切眾生是我。真明白了,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所以這個不是一家,是什麼?一體,同體的大悲提起來了。所以窮理的人他一定心量大,因為他明理了,窮理則明理,明白真相,他就不用糊塗的思想觀念,他明白了,所以他知道要心包太虛。明白之後他就寬宏大量,寬宏大量就有恕道,恕道做著做著就契入仁愛了。這是剛好成德翻《德育古鑑》,有個讀書人分析的,你看他一層一層,讓我們知道怎麼用功夫。
你看師父教我們,學佛第一件事擴寬心量。尤其最嚴重的污染是什麼?自私自利。你們「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沒聽過的舉手。請放下,那個下個禮拜有。師父有一段很精彩的開示,師父說:「他說他愛你,聽聽點點頭,假話,別當真,當真你麻煩就大了;他說他恨你,也是假的,過兩天他就好了。」你們現在聽是笑,有一些人真正經歷過了,他就覺得師父講得太對了。你們現在知道了,有沒有免疫力?那得要真正聽進去。有時候我們都覺得好像聽懂了,也不見得。有時候往往體會過了之後才知道很痛,就不要再幹傻事了。
世間人有沒有真愛?世間人跟真愛相近的,父母的愛。一般男女之間什麼愛?情義是很高級的,一般是什麼?佔有的愛,是不是?尤其男女夫妻的,這可不能跟別人分享的,就抓得很緊。所以誰有真感情?無我的人有真感情,佛菩薩有真感情。當然,男人裡面他很有責任心,這個就已經很不簡單,他對家庭非常負責,他這個都是屬於情義了。所以只有無我才有真感情。而大家要知道,感情這個東西是最會變化的,情易逝。我們都覺得別人變心很殘忍,其實我們會不會變心?我們也常常在變心,甚至對父母的心都會變。可是父母對我們的心沒有變。所以為什麼佛經裡面都是用父母來譬喻佛菩薩的愛,而父母是一生一世,佛菩薩呢?生生世世。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說:「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個超過父母的愛了。
所以師長是提醒我們,你不要聽到人家說愛,你一下情識都被他調起來,你還是要很理智。請問六和敬用在哪裡?佛教團體。你學呆了,六和敬用在哪?組織、家庭。六和敬最核心是什麼?見和同解。請問六和敬跟你做事業有沒有關?當然有關。第一,見和同解。所以開的條件,看對象第一個什麼?明白人。那他明白人他就走修行了,這個見解就比較相同。
我剛剛講到說這個同事,這個例子,舉了原憲,他不收孔子給他的俸祿,孔子就提醒他。大家要了解,他假如酸溜溜、苦哈哈的回去故鄉,故鄉的人看到他,「這個人跟孔夫子在一起混成這個樣子,不要去跟孔夫子學」,那他會不會斷了別人跟孔夫子學的機緣?對。假如他一回去了,鄰里鄉黨都送禮、都幫助,「哎呀,跟孔夫子可好了」。人情事理考慮不能只考慮自己,要考慮整體、方方面面。
所以我就跟他講,我說你不能執著,到時候家裡都不安定。而且你說這個是十方的錢,那你拿這個十方的錢養你的兒子,不就讓你的兒子跟十方的人結緣嗎?你不花他們的錢還跟他們沒緣,有沒有道理?對。所以很多人到道場去,那是道場的東西,十方的東西,不要吃。你吃個甘肅定西縣來的東西,你就跟定西縣有緣,改天就到定西縣去說《無量壽經》,你們住在定西縣,就代表你們這一生定生西方。佛門講要結緣,你看師父不是說他在慈光圖書館的時候沒錢,一毛錢有沒有?兩毛錢有沒有?有,買個花生米。再沒錢,買一包花生米,跟多少人結緣?幾十個沒問題,對。你用十方的錢跟多少人結緣?重點在你要告訴兒子,是十方護持你成長的,讓他從小就念眾生恩、念施主恩,多好。
然後你就一直在那裡固執,甚至於還有很嚴重的,有一些修學的人,然後就對著大眾很激動,我要做終身義工,不拿薪水。結果後來一打聽,家裡又有孩子,然後都不拿錢回家,太太很苦。你看,這是不是修出執著了?就是他是義工,義工就是不領錢叫義工?那也太著相了吧!義工的意思是時時是道義的心。所以他用道義來做義工,這個團體用道義來護持他的家庭需要,統統是義。我們現在太著相了,一談錢好像就不是義了。請問以前的皇帝給這些大臣俸祿,難道就是利?那是國家的道義,把這些為國家奉獻的人照顧好。我們這些理一執著了,障礙自己又障礙家人,甚至障礙別人都有。
第二個問題,「自己雖發心希望傳承傳統文化,但是終身奉獻傳統文化事業,乃至不結婚,家人其實是不同意的。」我們回到因緣果,還有回到昨天的忠恕之道。恕道,要不要體諒父母家人不同意?他不同意有沒有原因?他真正的原因在哪裡?那就是我們要做的功夫。因緣會不會變?你懂得惜緣、懂得造緣,那緣一直在變。所以很多人都在想未來,假如我父母怎麼樣,假如怎麼樣,那都叫未來煩惱。未來會怎麼發展?相續不斷,因果相續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果循環不空。所以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你現在的努力就是因。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會有未來煩惱。這個叫現在煩惱,我們分析完,不會有現在煩惱。局面、自身跟他人客觀條件你分析清楚,你就知道怎麼進退了。
「其實是不同意的,所以該如何告知父母、外公外婆,乃至進行勸諫?」
先不要急著勸諫,先體諒比較好。「君子信而後諫」,「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為什麼我們進退都失措?我們沒有知所先後,我們都一學要勸諫別人,就急著要勸諫別人。勸諫別人的條件、因緣要具足什麼?信任。怎麼取得信任?付出、改變,讓家裡的人對傳統文化生歡喜。你說這個要有一段時間,又不一定是我現在能做到的。統統是未來煩惱,有沒有?哪裡是道場?每一個念頭都很容易發現我們思惟跟言行的慣性。其實有時候這個問題你自己問問,自己內觀,可能問題你自己解決了。你往內看到自己的心念偏在哪,一調整,沒問題了。
那好,我真的肯安住當下,我很努力、很努力,假如努力到要去讀的時候,他們還是反對呢?這一點要不要講?也要講。首先我們要相信佛菩薩,你只要發的是真心,要相信佛菩薩。老法師的信到什麼程度?餓死我都相信。一天沒飯吃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師父說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代表什麼?我不用在這裡那麼辛苦了,趕緊回老家。有沒有罣礙?沒有。師父講經的時候,成德印象最深的,有一次師父講經講到說,要相信佛菩薩會照顧,只要你真的為眾生。假如你真心為眾生,沒有飯吃的話,師父還比了一個手勢,韋馱菩薩撤職查辦,因為剛好附近就有一尊韋馱菩薩。我當時候聽了很震撼,震撼什麼?師父對韋馱菩薩、對佛菩薩的信心達到滿滿,沒有絲毫懷疑。
所以你假如那個時候家裡還不接受,盡量最好不要用騙的,我很不贊成講一些騙的話,因為你實在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陰錯陽差,到時候知道你騙他,那就更麻煩,以後你要讓他信任就很不容易了,不要騙。
除了獎學金以外,漢學院還有助學金,大家知道嗎?助學金就是你申請,當然,你的成績、德行方面都要合格。助學金就是你先給基金會申請助學,讀完以後,你自己出來工作了,幾年之內還,那家裡這邊就不用困擾了吧?這個助學金誰送來的?韋馱菩薩送來的。所以大家只管安住當下,好好努力,以後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
接著她講到她自己的想法,「先不告知,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學問,待今後機緣成熟再一點點告知」。
念到這裡就是法沒有定法,這位學長看著辦。但是妳不告知的話,就不要又變成,突然妳媽媽哪一天去買菜,遇到一個淨宗學人,然後跟他聊得很開心,說:「我女兒去漢學院讀書。」「我女兒也是。」「我那個女兒發心不結婚。」「啊,要不結婚嗎?」結果妳媽媽那天就失眠了。所以什麼方法又很好又沒有流弊問題,自己再充分考量一下。
說「若家人慢慢理解傳統文化於今世的利益,也會支持」。
一定的,絕對的,他真正明白現在這件事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都會支持的,因為父母也是希望子女幸福。這個是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好像那天有跟大家念了一段印祖的開示,我想再念一遍,大家聽完這個之後,再思惟這一段開示就很有味道了。「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這個事成或者敗,「皆其因緣所使」,都是因緣造成的。「雖有令成令壞之人」,令成令壞是什麼?緣,不是親因,是緣。「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就最關鍵的,「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我發的心是不是真心。發什麼心?「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師父就是一個榜樣,他遇到那麼多的惡緣、毀謗,把他趕出,沒地方住,都遇到了,可是他的果怎麼樣?他的增上緣很不好,他的果好不好?現在在聯合國上班,聯合國送他一個道場,這已經是這個世界上最高的位置了吧?弘揚文化教育最高的,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了吧?給他一個道場。所以「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不在他們身上,甚至統統都是來成就我的。會修的人,惡緣都是最好的增上緣。
我已經跟大家有講過,釋迦牟尼佛遇到歌利王,這麼惡劣的,他提升得那麼快。所以後世的所有佛弟子一想到佛陀,我們現在遇到這些境界是什麼?小巫見大巫。假如忍辱仙人沒有出現,後世有沒有這樣的公案可以效法?沒。所以遇到惡緣好不好?恭喜你,老天爺瞧得起你,是吧?你們沒什麼反應,我也講不下去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他做到了,後世的人就效法他。所以我們有志氣,給這個世間一切有緣的人樹一個修行的榜樣,這個就是菩提心。
所以祖師講,「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這個素位而行就是敦倫盡分,安住當下,「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所以這個叫理得心就安了。
我們最後再複習一遍,師長老人家在「因小果大」這個專題當中有提到,因果有五個重點歸納起來的。
好,我再回答一個問題,好像有學長他在思考因果問題,後來他爸爸說,你去西方極樂世界就知道了,你找釋迦牟尼佛講才能清楚。沒錯,因果太複雜,因果很複雜。我們現在明白因果沒有?也算明白。這是什麼?整個原理原則。可是假如細到無量劫又無量劫,那個因因果果超級電腦都跑到爆掉,可是佛都清楚。所以能完全通達因果的,佛。
請問大家,淨土法門是不是因果?可是淨土法門的因果只有誰能講?「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九界眾生都不可能講明白淨土法門的因果。就像昨天跟大家講的,是吃饅頭的法門,不用去開荒種地,是吧?請問大家饅頭吃了沒有?要積極的吃,無間斷的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相繼就是沒有間斷。所以你看講《無量壽經》的時候、講《阿彌陀經》的時候,智慧如舍利弗,舍利弗都搞不清楚,只有佛能講,他連問都不知道怎麼問。
剛好這個專題裡面講到目犍連尊者,就有學長說了,目犍連尊者假如沒有遇到他那個不好的老婆,是不是他就不會這樣了?是不是?那是代表把責任推給誰?他老婆了。請問唐玄宗造成安史之亂,誰造成的?是楊貴妃還是唐玄宗?他是皇帝,不在彼之現緣,而在什麼?自己的因。所以必然是目犍連尊者那個時候還是有對父母的不敬,這個緣才能起作用。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曾子娶了個太太,好不好?不理想,煮東西蒸梨給他媽媽吃不用心。他也是遇到不是很好的太太,可是你看他的孝心也是達到極處,他不受這個緣。他太太會不會吹枕邊風?他沒有受影響,是吧?
這一段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目犍連尊者為什麼對他父母不孝,打父母這個才半個小時左右的話,為什麼感得是在地獄那麼久,在畜生、餓鬼,甚至於出來還五百世,每一世都是被打到骨頭碎掉?這個因果不好講。
所以告訴大家,通達教理的大善知識,明白人不好找,而且明白到怎麼開解道理讓我們印象深刻。我感覺師父真的是善巧到極處了,你看師父把因果跟《菩薩處胎經》一結合,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個念就是一個親因緣,就是一個種子。「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那一念裡面有物質、有精神,那個種子一種下去了,什麼時候報?因緣到了就報。三十分鐘乘以六十秒,然後乘以我們四次就好了,乘以四,乘以三百二十兆,這樣多少?不好算,你們自己算,這個太多了。你看那些種子都要起現行,所以他才感那個果報。我們一聽,念頭不能亂動,看起來是動一念,已經動多少念了?可能都幾兆了。所以真正明白念頭的人,看破就什麼?不好玩,不能亂動,他克念作聖,他就想起夏蓮居老居士說,「寧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念頭的力量太大了,趕緊念佛,強者先牽。
我們說到這裡,最後跟大家講一個重點,人這一生要遇到一個完全明白透徹的人不容易。成德在台灣,請問大家,台灣的佛法盛不盛?謝謝你們的鼓勵。當時候一九九九年,集集大地震很嚴重,死了好像兩千多人。結果台灣同修就跑,因為師父在新加坡,跑到新加坡:「師父,台灣的寺廟,你看光是南投,那個多少寺廟,怎麼還有災難?這佛法不靈,佛法那麼旺。」師父馬上回他一句話。他說那佛法不靈,怎麼倒得那麼厲害?他說:「你去問一下懺雲法師的道場有沒有事。」沒事。真修的人他那一個地區不遭難,這很有道理。他在那待了二三十年,老百姓不會送點菜上去?講經的時候老百姓會不會上去聽?那是很自然的,近水樓台,老百姓不知不覺他就接受教化了。一接受教化,共業當中有什麼?別業。所以他那個地區不嚴重,其他很多地區很嚴重。要信佛!確實如此的。
台灣的寺廟那麼多,可是所有修學的人真正遇到明白的人可不容易。成德曾經就親自問師父,因為我知道某某大修行人,持戒那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他後來不是很有成就。可是他影響力那麼大,為什麼後來沒有成就?他持戒這麼嚴,他用不用功?他精不精進?他的精進幾乎沒幾個人比得上,這個是成德有客觀去了解的,這樣的人居然沒有當生成就。我就請教師父,因為師父也認識這個人。師父回了一句,「他這一生沒有遇到真正的明白人。」給成德印象非常的深。修行人很多,也很認真,但是他畢竟還在修行。可是師父講這個明白人是什麼?修行已經什麼?成就了。
所以師父有沒有遇到明白人?章嘉大師是明白人,還有李炳老,李炳老應該差不多,這個我不能亂猜,那個很早以前就已經暗示弟子他隨時可以走了,後來弟子怕他走,趕緊叫他講《華嚴經》,那要講幾十年才講得完。但是說實在的,啟請講那麼長的經,更重要的是什麼?不是在相,是什麼?請佛住世要用什麼請?真幹,有一個真幹的他就不走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人真幹,還跟他有緣,他不走。你說那李炳南老師為什麼走了?該度的都度了。再來更重要的,他已經有學生了,有承傳他的人了,那他的度緣已經圓滿,就讓弟子們去發揮了,他就可以走了。所以佛法我們要相信它是不捨一人,是真的不是假的。
為什麼成德跟大家供養這一段?因為我看到師長老人家開解目犍連尊者,把這個三十二億百千念來開解,都覺得師父真的是太用心了。我們能遇到一個大修行的明白人,就是我們這一生成佛的緣成熟了,我們要好好把他掌握住。現在老人家不只指導我們修行,還指導我們怎麼樣弘法利生、積功累德,這個太難得了。
好,時間也到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