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修學的正知正見 成德法師 2019/5/22 檔名:16-003-0011
諸位家人,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段時間的課程,都在談如何建立修學的觀念和心態。我們談到第七點,只有自己是學生。第八點,用心如鏡。對,昨天講到用心如鏡。
再來第九點,學習聖教重視領悟。重視領悟,用心去感悟,我們走的是開悟的路,不是走知識堆積的路。知識愈堆積,那變所知障了。所以我們假如以自身來反思觀照,剛學佛的時候特別謙虛,都看別人的優點。比方說我們到了一個團體、到了一個道場,我們很謙退,看每個人都是優點。過了兩個月,這個謙退的心可能有退了,發現每一個人好像都有問題。所以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因為人還是那些人,樹還是那棵樹,景還是這些景,但是因為我們的心變了。所以有一句法語叫「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要不要用心去感悟?「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我們沒有去感悟它,它就是一個知識,我們這個學習的慣性它就突破不了。每一個慣性其實再講得具體,壞習慣,就是它已經養成了,要把它突破,那都不知道要幾百回合的勝負才有可能把它突破過去。
《弟子規》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這個句子裡面可不能有中間地帶,不能僥倖,他鐵定「長浮華」,因為他路走錯了。應該師父講經有講到,煩惱的根在哪?俗話講擒賊怎麼樣?
學生:先擒王。
成德法師:這句話我們從小就讀了,背得可熟了,有沒有用上?事實上我們還沒遇佛法以前,我們曾經學過的文章,甚至是聽過的成語,能不能讓我們開悟?「擒賊先擒王」這句話夠不夠用?夠用,但是我們沒有用上。師父也開示了,煩惱的根在哪?我執。接著師父怕我們不了解,又做了什麼詮釋?四大煩惱常相隨,這樣又把「我執」這個執著又更具體了,我們好去反觀:這個是我執,要打掉。
所以我們常常強調修學蕅益大師「淨社銘」這四點,不可須臾離也。它第一個就是「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持戒為本」,這四個它是交融在一起的,你不要又把它當知識背它四個東西。其實「觀心為要」跟「淨土為歸」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一念起,九界生因;一念淨,佛界緣起。我這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什麼緣出現了?淨土。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念,西方極樂世界蓮池裡面長出一朵蓮花,上面還寫著名字,有沒有?這一念就是這樣感應。一念染,這一念是染污,九界生因,這個還講得客氣一點,一念染,三惡道就生因!
所以祖師說,世之最可珍重者無過於精神,最可愛惜者無過於光陰。為什麼精神要珍惜?你一念就是十界的因,我們到底要怎麼用心?所以師長老人家說,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可能往生,輪迴心是造輪迴業!所以真正知道這個念頭、精神不可以濫用,就念念執持名號。所以為什麼說看破的人一定放下?他完全看明白了一個念頭的力量有多大,他那個警覺性、敬畏心、恐怖心就上來了。所以這一句「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懂得去感悟啊!那個修行的警覺性就上來了,甚至於不可能去指責別人,為什麼?不干別人的事,整個宇宙哪裡來的?心想生。《華嚴經》講,知一切法即一念,一念頓現宇宙,都是自己變的。這個道理一明白了,那還有誰我們要去指責?跟別人一點都不相干。當然,在「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老人家常常會講一個故事。
講故事也是一門學問,大家聽師父講經,內行人看門道,你可不要聽成師父怎麼又來了?又在鍋漏匠,又在修無法師,又在哪個人,那你就真的是人在福中不知福,這麼大一個大善知識,講經己經爐火純青,結果我們卻聽出來不耐煩,那不是很沒福報?要知道師父重複是什麼意義?重複就代表,你聽煩了,我們就是慣性的知識學習。你是內學的時候,就像「達摩祖師傳」,它跟性德相應的東西——「貫攝常法」,它這個東西它有法味,世間的東西就沒有這種攝受力量,那個攝受力很強。貫、攝,攝受力,你一遍有一遍的味道,遍數愈多法味愈濃。你說世間的報紙,有沒有人說我看過一遍我很想再看第二遍,沒有吧?不一樣在這裡。你一直重複,真正心用對的人愈聽愈有味道,才知道每一個故事的事理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有時候你二十歲聽有二十歲的悟處,三十歲聽,怎麼以前沒有這樣的體會?隨著你的人生閱歷,它的味道都不一樣,無量義。所以師父為什麼重複?不也是在提醒我們:可不要學成知識。當然,現在成德在跟你們分享,也沒有標準答案,那只是成德個人的一個體會。
師父老人家說,在佛經當中,釋迦牟尼佛重複最多次的就是什麼?最重要的。你看在佛經裡面講念佛求生淨土,講了幾百次,好多經典都有。還有人特別用心,出了一本書叫《阿彌陀佛聖典》,他就把《大藏經》裡面所有勸求生淨土的全部把它蒐集起來,讓我們起信,怕我們不相信,說佛一再講一再講。請問大家,《金剛經》佛講了幾遍?基本上就是講那一次,所以翻譯的沒有差別。《無量壽經》有十二次翻譯本,只留下五種,五種的內容差異都很大,那代表什麼?多次宣講。能領會到這裡,可能你腦中浮現一句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是最重要、最直接、最方便、最了當,而且專為在家人說的,它好修,末法時期很難修行。他不能接受了,才跟他講其他法門,恆順眾生。若人識得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你肯老實念佛,一切諸佛給你鼓掌,乖孩子乖孩子,他不跟你講其他的話了。
再拉回來,一切法從心想生。剛剛是說重複很多次,我們才會被深深的提醒,這些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從這些地方下功夫。
師父最常講的一個故事,就是章太炎大師到陰間去上班,做東嶽大帝的祕書長。你看他早上要忙,晚上還得上班,就去了。章大師他也很慈悲,他接觸佛法,說那個炮烙之刑很恐怖,他去了之後就跟東嶽大帝說:「可不可以把這個刑罰廢掉?太殘忍了。」這東嶽大帝也很有智慧,他笑一笑,我先讓這個獄卒帶你去看一下,就把他帶到炮烙之刑的現場。他一到,啥都沒有,突然領悟了,原來不是東嶽大帝設的,不是閻羅王設的,是什麼?業力變現。其實這個故事當中,東嶽大帝有沒有智慧?他也很善巧,他再給他講一堆道理,那道理可能當事人也知道,他體會沒那麼深,讓他自己去領悟,他一看,突然悟到了。
所以重視領悟很重要,我們從事教學的人,甚至於護念你的小孩、護念你的屬下、護念你的學子,都要重視悟性。還有,掌握不了這個度,會把人家的悟門給堵了。所以走教學是一門藝術,這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尤其面對現在這個社會的大眾,他們所經歷的家庭環境、社會背景,複雜度比一百年前的人如何?可能十倍、百倍不止。所以我們的內功、我們的慈悲、我們的善巧,真的是要比古人多十倍、百倍才行,不然利益不了眾生。
說到這裡,一切法從心想生,地獄的刑罰都是我們自己的業力變現的。而地獄十因六果在哪裡講的?在《楞嚴經》裡面。我們佛門有兩句話,開智慧是《楞嚴》,成佛是《法華》。《楞嚴經》很重要,尤其《楞嚴經》給我們講,上一次跟大家舉的「清淨明誨章」,那個很重要。後面還講「五十陰魔」,修行的路上境界太多了,一不小心就到邪路上去了。尤其「清淨明誨章」講的,殺心不除,塵不能出;淫心不除,塵不能出;盜心不除,塵不能出,就講五戒。你沒有從起心動念處對治的話,你要出離六道輪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楞嚴經》還講「攝心為戒」,什麼是持戒?我們身口意三業能攝受住,不讓它妄動,這個是攝心、是持戒。表面上我們持得很好,內心裡面看到別人有過了,「你看這個人沒持戒,那個人怎麼樣」,戒己經破掉了。持戒的人只要還見人家過,他己經實質上戒都破掉了。
所以佛門有一個公案,南山律祖道宣律師,他持戒持得好,好到什麼程度?天人來供養。結果剛好窺基大師也很仰慕他。窺基大師叫「三車和尚」,他要出家談條件,一車金銀財寶,一車書,一車美女伺候他。統統滿足他,這個叫祖師的善巧,先把這個人引進來最重要,他看得懂他宿世善根,他一出家了,他這個緣就能喚醒他很多善根,自然而然三車就放下了。我們的師父,還有這些祖師們都有這個功夫。
成德就不舉遠的,李炳南老師功夫可了得。江逸子老師大家認識嗎?「地獄變相圖」、「西方極樂妙果圖」,還有「論語畫解」,成德敢講,無人能出其右,在藝術界。為什麼?總在遇緣不同,他遇到的緣太殊勝了。一生的畫作,有沒有人知道多少的?我是不知道,幾千件我看有,都是寶。十幾歲在台灣,那個作品就是全台灣的一等獎,他的作品還被進入故宮博物院,少年得志。後來有機緣知道有李炳南老師了,他去拜師。然後第一次見面就說:「我跟你老人家學唐詩,學詩,我不跟你學佛。」你看李老的年齡比他爺爺還大,你看他年輕人一見面:我只跟你學詩,我不跟你學佛。你看你收不收?你說毛頭小子,口氣這麼大,還談條件?你看人家李炳南老師,「沒問題、沒問題」,善巧接引他。然後,這個一講可能這節課又講不成了,他那個細節太精彩了。
李老就唐詩一跟他講,引人入勝,江逸子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講講講了一段時間,李老說:「下一次你講給我聽,不能都我講,也挺累的,下次你講給我聽。」他一聽:「好。」他也很認真準備,就找了一個杜甫的詩,下了很大功夫,下一次來講給李老聽。講講講,講了一段時間,李老說:「你有沒有聽到什麼聲音?」江老師說:「我那麼認真講,你還不專心?」他還有點不高興。接著又講一段時間,李老師說:「真的有聲音,你沒聽到啊?」他這個念頭,他想是不是有什麼東西,這個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接著李老跟他說:「你真的沒有聽到杜甫在哭的聲音嗎?你把他的詩講得這麼爛。」你看把他的慢心給調伏掉。
後來又過一段時間,說:「哎呀,逸子(就是叫江老師的名),對不起,剛好我們慈光圖書館辦大專佛學講座,我不能給你講詩了,我得跟你請假。」那江老師就誠惶誠恐,哪有老師跟學生請假的?當然是一定要以人家大專佛學講座為主,那就空一二個禮拜不能上課了。結果李老師就開始上佛學講座,來了很多人。結果江老師上課己經上癮了,所以沒去聽老師講課很難過,他就到慈光圖書館外面,就在那探頭,邊聽邊探頭。結果李老就從窗戶看到他,就叫他的名字,「來,進來,進來」。這麼一叫,就非進來不可了。一進來就把他安排在第一排正中間那個位置,然後讓他坐在那裡。然後接著怎麼說?「你們真是有大福報,今天江同學來了,因為他來,我給你們講一首唐詩」,大家都鼓掌,「他假如每天都來,我每天都給你們講一首」。那你說他來不來?接下來,當然江老師他就上了那麼多天佛教了。結果後來課程結束了,然後下一次他又跟老師一對一上課,老師還沒說話,他說:「老師,我要學佛了」。
可是重點還不在這裡,重點是「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不著相,看一個年輕人說我不學佛,他看到的不是這個相,是什麼?因在哪。他知道他會這個態度,絕對不可能是空穴來風,有原因的,這個原因不解除,必然是他的障礙,是吧?所以教學的人不能著相,不然一著相,你就挑這個學生不好,挑那個學生不好,你就完全被這些相給障住了。然後一障住了,這個緣就把我們的傲慢、脾氣都給叫出來。那接下來更恐怖,就斷人慧命,就不好玩了。
就問江老師,這麼一問就問出了,long time ago(很久以前),他小的時候生病,那個年代是吃不上白米飯的,母親看他病那麼重,就去借米煮了一碗白米飯給他吃。好像那個年代的人都挺想生病的,生病才有這些東西吃。結果他就很期待,那個白米飯煮好了,他媽媽正好要把它端出來給他吃,你看想了多久的東西過來過來,突然聽到出家人那個錫杖的聲音,托缽。他媽媽一聽到這個聲音,就有出家人來托缽了,二話不說,把那一碗飯就趕緊端出去供養那個出家法師。所以在江老師幼小的心靈當中,就覺得出家人把我那一碗期待已久的飯給搶了,所以他的內心對出家人就有反感。那小時候他又沒有這個判斷,什麼恭敬三寶、奉事師長,這個他不懂,他只知道白米飯我沒吃到。結果就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了。
當李老聽到這個原因的時候,非常的嚴肅,然後看著江老師說道,「你母親恭敬三寶的這個功德太大太大了,她這個福報大到她的後代要不出龍象,就是出佛門的大護法。」你看這一段話一講完,那江老師對李老很尊重,他這麼一聽,「哦,我媽媽的後代要不出龍象,就是出佛門的大護法」。當然成德沒有在現場,可能江老師一聽,看著他的未來是什麼?你看把一個煩惱轉成什麼?菩提,轉成一種願心,你說這個教書的智慧有多高!他藉每個因緣,因緣雖然是剎那生滅,借假修真。這個身體是假,可以修成佛;每一個緣是剎那生滅,每一個緣在聚散當中你會用了,可以「護佛種性,常使不絕」,把人的菩提心、善根都給護上來了。
剛剛我們是講到哪?講到窺基大師。窺基大師這個三車法師,就這個善巧把他引進來了。那他也很仰慕人家持戒,所以就要經過那個終南山,就要去參拜道宣律祖。每天都有天人來供養,道宣律祖也想:他來了,天人來供養的時候好好讓他看一看。結果後來窺基大師來了,那一天天人沒來。隔天天人又來了,道宣律祖說:「你昨天怎麼沒來?」接著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來了,然後護法神把這個山團團都圍住了,我進不來。」道宣律祖聽到這裡,背後流冷汗。你看他持戒精嚴,他也想說表演給他看一看,怎麼知道很可能人家的境界還更高都說不定。所以持戒精嚴,但是絕對不能見人過,不然這個戒就破掉了。
事實上我們假如善於去體會,在這個時代龍蛇混雜,佛門強調慈悲為本,現在的眾生比起三千年前的眾生苦難多還是少?多。請問大家,佛菩薩是同體大悲,那現在來的菩薩會比三千年前少嗎?假如比較少,那同體大悲就不成立了吧?既然愈苦難的時代,佛菩薩示現得愈多的話,我們是肉眼凡夫,有沒有可能佛菩薩我們把他看錯了?有可能。那怎麼辦?假如他是菩薩,我還把他當凡夫一直批評,造這個業就麻煩了。怎麼辦?總要有個解決方法出來,不然今天成德講到這裡,大家心頭上有一顆石頭了:這個人是不是菩薩?那個人是不是菩薩?你每天煩惱,很恐懼,那不行。「禮敬諸佛」,修普賢行,既然分不清楚,那看一切人都是菩薩。所以師父講平等心的時候,把他的心法告訴我們,「在我的心目當中,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我對一切眾生的供養跟對阿彌陀佛絕對沒有兩樣」。平等心的落實。師父再加一句,「不是把眾生當作阿彌陀佛,眾生本來就是阿彌陀佛」。所以佛菩薩入法身境界的他見性,跟人一見都是見人家的真心、不變的本性,所以他看一切人都是佛。所以說當我們看一切人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當我們看一切人都有問題,一切法從什麼?心想生。
所以這個時代龍蛇混雜,請問大家,提婆達多是什麼來歷?提婆達多現在在哪?在地獄。可是他享的是很高的福報,因為他是來配合佛陀演戲的,是吧?有正面就有什麼?反面。所以沒有他配合,怎麼會給我們後世這麼多的啟發?你現在有沒有遇到提婆達多?沒有遇到那麼厲害的,說不定人家示現的是浪子回頭金不換,所以都要禮敬。達摩祖師說,「你絕不可輕視執迷不悟之人」,有沒有?最後這段話很重要吧?都有可能在一念之間棄惡從善。修行愈來愈簡單,也不要去打量人家長短,禮敬諸佛,一切皆恭敬。就像師父講這個「受辱不怨」,教導我們處事一定要什麼?恭敬、謙虛去對待一切人,不跟人結怨,隨緣消舊業。我們不是淨土為歸嗎?什麼時候淨土為歸?不可須臾離也,不然就是假的,信願不具足,一時激動而己;真正信願具足的,念念求生淨土,就像印祖講的:「隨忙隨閒,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這個花花世界太厲害了,我們一念不求生,那一念就可能開始沾染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三時繫念有一句話講得特別透徹,「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只要不念佛、不持咒,就是輪迴心起來了,又造輪迴業了。所以真正知道自己妄想紛飛伏不住的,鐵定很用力的老實念佛,不然我又要造輪迴業了,我可這一生要牢牢把握這個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這樣的機緣不能再錯過了。「不再造新殃」,因為再造新殃又要帶我們去輪迴了,「隨緣消舊業」。有這個心,人家找你麻煩高興,為什麼?早一點報掉,千萬不要臨終來扯我的腿,我可沒那個功夫被扯腿還伏得住,所以趕快都報掉了最好。
我們也都在探討,這個修行關關難過要關關過。夏蓮老、俞公都給我們啟示,夏蓮老說:「此二關不破,任你談玄說妙,終是門外打之繞」,入不了門。第一關,自欺;第二關,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而見人過就是過失當中很厲害的,大家要知道,見人過是傲慢,傲慢可是瞋恨的核心。而瞋恨一起可不好玩,「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所以師父講經的時候說,我們修了多少功德,想一想上一次發脾氣什麼時候?假如是剛剛,就叫並無功德,全部燒完了,重新再來。
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法得成於忍。」忍辱重要,不修忍辱成就不了。所以師父說,小忍小成就,大忍大成就,不忍不可能有成就,不管是世出世間。所以要栽培自己,要從忍辱下功夫;要選人才,也要看他忍辱的功夫到哪裡。你看自受用、他受用。我們體會得深,才能護得到別人;我們都沒有體悟,我們傳遞的還是知識。所以孔老夫子的教學我們佩服他什麼?師父講經說的,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的教化能影響幾千年,那個力量還那麼大?沒有別的,因為他們是做到再說,聖人,身教的力量非常大。
曾子曾經講一段話,說他跟著夫子觀察到夫子有三個優點,他非常佩服,可是他都還沒做到。這三個優點,第一個,見人一善,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很容易親近。這個我們要不要學?要學。這句話跟哪一句菩薩道相應?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也想這麼做,但是這個是心地功夫。我們一不高興,嘴角就翹得很厲害,人家一看,趕快走吧,狀況不大對勁了,那怎麼可能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所以這個心法,這一句就是,見人一善,忘其百非,代表老夫子的心中只放人家的好、人家的優點、人家的付出。師父教了沒有?教了,師父說,只念人家的恩,不記人家的怨;只見人家的優點好處,不見人家的過失。這善護自己的心,這些都跟普賢行完全相應,他禮敬諸佛、他稱讚如來、他懺悔業障,只見自己過,不見別人過。
第二,「見人有善,若己有之」。這個就是《太上感應篇》說的,「見人之得,如己之得」。我們很多年長的學長們也很可貴,看到這些年輕的學長,都隨喜他們的善根,這個就是「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夫子就是「見人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他對人沒有嫉妒心,不會去跟人家爭高下,不爭也。其實嫉妒心很厲害的,我們現在還沒什麼,它還不起作用;有什麼的時候,那嫉妒心可厲害了。
第三,「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這個太用心良苦了!他遇到好的教誨,他不是先去跟人家講,他是先自己親身去落實,體悟得很深了,然後再去供養給大眾。所以徐醒民老師在講《大學》的時候,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是用我們的「明明德」去什麼?「親民」。「明明德」是性德,他一定是煩惱輕,他調伏煩惱,然後智慧長,他用這個修出來實修的智慧去供養大眾,這非常重要。
成德曾經聽到,有講課的老師他在跟別人講:我一年講課三百場。請問大家,你聽到有一個人一年講課三百場,你會怎麼看這個事情?請問他的時間都在哪?飛機上,在講台上。包含會講出這一句話,他的內心也要慎重,是不是有「不炫己長」?再來,我們是同一個時代的,都是成年以後才學的,請問修身要不要下功夫?請問齊家要不要下功夫?那三百場是對大眾,都是治國、都是利益社會國家,那什麼時間拿來修身齊家、拿來格致誠正?對。所以上台是因緣,下了台很心虛,因為講的自己沒有做到,還得下功夫才行。實在講,成德假如現在沒有出家的話,這個講台我真的不敢上,就是希望自己趕快多下一些功夫。但是因為現在己經出家了,出家也是個行業,對,行業要幹活,出家人最重要的,師長老人家說你要講經,而且交代不能中斷。當然不是說講課了,就忽略了修身、齊家、格致誠正,那不行的。所以那個學不躐等,對我們都是提醒。
所以《大學》重要,我們所學、所用功,離不開明明德、親民,明明德是自愛、自利,親民是利他、化他。還有一句很重要,「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最重要的是什麼?知止,你才能有後面功夫的提升;不知止,後面什麼都沒有了。請問要止於哪裡?止於至善。還有點抽象,對我們來講,止於求生淨土。所以剛剛跟大家講說,為什麼說淨土為歸?你有念頭沒有求生淨土,無始劫那個對世間習染的慣性就上來,四大煩惱常相隨就上來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做不了主。這個不是我講的,老法師在英國漢學院的時候,一談到知止,他說這個知止就要止於求生淨土。
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就不要說過去生的習染,就前面這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四十年,世間的東西可染得不少,在夢中都還常出現。所以趕緊要多念佛,「生處令熟,熟處令生」才行。自己要做到,這個是身教的力量,很大。
我們再說回來,「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句話我們重視領悟的話,見人過就連在道中都沒有了,就不是真正的修道人。當然,就是說還沒正式打八段錦,還在熱身當中,還沒正式打,還沒真道人。可是問題是無常迅速。成德跟大家講那麼久,其實成德對治這個習氣也是己經幾百幾千回合還沒對治好,但是以這個錯誤的過去供養初發心菩薩。
比方成德有一次,有一個同事跟人家衝突很大,那個衝突後面會有很大的流弊。結果成德就剛好抄經句,就是要提醒他:你現在這個狀況,脾氣、跟人的對立,這個是不對的。我就寫了一段,我己經不記得那一段話了。結果也很善巧,就遞給他,善巧他就不會說敏感,好像我在挑他毛病,就善巧很自然的拿給他看。他一看完,眼睛瞪得很大說:「你看,他們就是這樣」。我很震憾,你知道嗎?就是他嚴重到我要勸他了,然後他看完那一段話就很生氣的說,他們就是這樣。成德講這一段的時候再拉回來,其實我看他,我也在看他的過,我統統還在夢中的夢,我也沒醒。真的沒醒,沒有覺悟,以後會不會犯同樣的錯?以後也犯。
所以成德身體不好也不是偶然的,我們處在這個位置不好玩,處在這樣的位置,你做錯一個決策,影響多少人?很難算,你做錯了一個決策、走錯了一步,後面因為你而跟上的人成德都有因果。所以《孝經》裡面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為什麼一個國君要這樣?他一錯了,影響的是一國的老百姓,所以他得「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人有聲望了、人有權力了,調伏不了習氣的時候,在這樣的境緣,哪有不習氣做主的道理?對。所以雖然大家都很慈悲,看到成德生病了說:「你太辛苦了!」都是很厚道,給成德台階下。人家給我們台階下,我自己可要反思這十幾年走過的路才行,沒有反思徹底了,下一步還是會犯前面的錯。
所以成德觀察到,一個人是這樣,在團體裡面也是這樣。什麼現象?比方說,團體裡某一個人他現在掌權了,權力握得很厲害,同事就會:他這樣做不對,他這樣做獨斷專行,整個團體攪得亂七八糟。可是成德經歷過這些事之後,觀察到什麼?當這一個掌權的人下來了,換當時候批評的那個人上去,他的嚴重程度有時候不亞於他前面批評的這個掌權的人,這樣的情境成德看了不止一次。所以有一句俗話叫「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個對我們有沒有提醒?為什麼他三把火?他覺得前面的哪些做得不妥、不對,他上來他就想改。其實他得冷靜冷靜,因為有時候他看不對的時候只是他的角度。
所以有一些一上來把整個國家政策改很多的,最後都非常嚴重的失敗。誰就是個例子?王安石變法,把那些忠臣,司馬光宋朝這些名臣都被他貶走了。你說他學問好不好?很好。結果你看,這麼多有德行的人提醒他他都沒醒,最後還去找一些小人來合作,搞到最後很慘,他的兒子也死得很慘,絕子了,他唯一的兒子很年輕就死了。所以讀歷史對我們也是一個重要的提醒,不能意氣用事。
我們再擴大來講,現在民主政治都強調政黨輪替,有沒有?那個反對黨批評的,底下的老百姓「好,痛快」,他那罵人罵得底下都鼓掌,罵他貪污。結果下面一個上來,貪得比前面的還厲害,那你能怪誰?師父老人家說,那個票是自己投的,那個叫因果票,你自己投票選出來,你要受那個果報。所以你看,沒有古聖先賢的智慧,我們有時候在共業當中會整個被拉進去,不冷靜的。
所以師長講,幾千年來選幹部哪兩個字?孝廉。你看現在都是學歷、口才,那個口才好到群眾一堆支持他的。你要拉攏這樣的人,告訴你,以後他就把你給推掉了,因為他那個煽動根本就是為了他的什麼?利益。可是當他的看法跟他的領導不一樣的時候,下一個他要推掉的目標是誰?可能就是你了。所以我們處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哪有一個有德行的人常常在那裡揚人家的惡?所以現在弘揚《太上感應篇》很重要,「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他學過《太上感應篇》,他善惡他會看,這個人行為都跟《太上感應篇》不一樣,這個人的票不能投。
所以大家有沒有看「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自身也好、團體也好,大到政黨也好,都是因為只見別人過,不見自己過,才衍生出這些對立跟衝突。所以「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還是要拉回來,不然又完了,又被自己給賣了。所以這個叫一切皆考驗,不是考別人,考自己。「一切皆考驗」,不能被境轉,不能被境牽出去,「看爾怎麼辦」?面對境界,「對境若不識」,面對境界不知道只有一個人是學生,是內學,「須再從頭練」,就被境界給抓去了。
成德只要想一想,我去批評別人,可能我以後還比他更嚴重,自己那種警覺感,因為那個景象發生在成德面前印象很深,就拉回來提醒自己,都是不彰人短,都是純是一顆護念他人的心。昨天還跟大家強調,什麼叫信具足?自他一體,無差別相,這個叫信具足,這才跟菩提心相應,才跟慈悲相應。所以師長老人家為什麼用五心?就是讓我們時時觀照,念頭不要用錯了,五心就是真心,時時不離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我們這一會,看得到的這麼多的善友在護念我們,看不到的不知道多多少倍,是吧?說到這裡,成德再供養大家一個心得,成德的觀察,每一個人,甚至每一個團體、每一個國家,佛菩薩都盡了全力護持他。可是他現在怎麼還是墮落,或者這個團體還是出問題?問題都不在哪裡?不在佛菩薩那邊,不然他就不叫佛菩薩,他也入不了那個境界。
大家讀過《地藏經》沒有?《地藏經》裡面有很重要的一段話,佛陀跟地藏菩薩交代,閻浮提眾生,哪怕只有什麼?一毫的善,一絲一毫的善,你都不能讓他墮到三惡道,有沒有?
學生:有。
成德法師:好,地藏菩薩答應沒有?地藏菩薩做到沒有?你們沒反應,你們居然懷疑地藏菩薩,這個就很嚴重了。再來一尊,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哪有苦難眾生需要他老人家幫忙他不幫忙,那他就不叫觀世音菩薩。他契入的是什麼境界?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就是六道眾生的痛就是他的痛,他焉有不知?對。所以重點在哪?佛菩薩苦口婆心,掏心掏肺,但是我們不聽話。不聽話,又不敢讓我們造嚴重罪業,因為不聽繼續講,他在那罵人,「太囉嗦了」,毀謗,毀謗佛菩薩那是罪,佛菩薩不能讓我們造這個罪,他就先退開了,在旁邊看,「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所以這些真相,我們沒有從經典、沒有從祖師那邊,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假如不是遇到聖教,我們可能不知道父母他那十重恩,他那養育之恩,我們可能都己經忘了大半,都是透過經典慢慢給我們喚醒,才體會得少許父母的恩德。所以這些真相我們體會到了。
「勸發菩提心文」,我不知道大家讀是什麼感覺?我們以前讀書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悌。當時候成德就聯想,讀「勸發菩提心文」不哭者沒有良心。你看祖師他有這麼高度智慧、德行的人,他怎麼勸我們修行?「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稽顙」是給我們頂禮,乞求我們受持,「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淨信男女等,惟願慈悲」,請大家慈悲,只要聽我一點點就好了,「少加聽察」。這不就是祖師給我們掏心掏肺嗎?你說我們這個因緣裡面,俞淨意公來了沒有?這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那是絕對的。你在讀他這一篇文章,他焉有不加持你的道理?
我們所有讀的經典,每一部裡面都有無量因緣我們才讀得到,「一日常規」那也是依據「程董學則」,那是《養正遺規》裡面的一篇綱,那背後也有應該是廬江的同仁把它整理出來,跟我們整個生活當中相關的把它列出來。所以真的我們說重視領悟,我們去體會。
《法華經》亦講:「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就是要讓眾生當生成佛。可是在這個大事因緣裡面又包含著什麼?無量因緣。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這個千佛裡面,這每一尊佛又有無量的因緣在裡面。我們就回到自身,那請問師父的背後有沒有無量因緣?哪個因緣沒有了,就沒有師父給我們講法了。我們的成長有沒有夏蓮居老居士的護持?會集本是他老人家。夏老的後面又有無量因緣,甚至於夏老當初在民國時期、在抗戰的時候,有沒有生命危險的時候?說不定是哪一個菩薩幫他擋了一槍都說不定,我們只是沒有去研究而己。他們那個年代都很不容易的,他們都把一生的成就和盤托出供養我們。
知福、惜福、造福,知恩、感恩、報恩,知緣、惜緣、造緣。這樣的感悟,成德覺得自己的信心恢復了不少,因為我相信佛菩薩隨時在護持我,在護持著每一個人,這一點成德是非常相信。這也是從觀察當中得來的,從自身,還有從我接觸的所有的同仁,他修行有起伏,但是在關鍵的時候都有人去護持他,不然我們走了十幾年哪能走到今天?哪一個坎沒過來就沒有到今天了。成德觀察到,不只是人、不只是團體,國家也是這樣。
二OO九年,師父老人家在台灣治牙齒,還講了一部很重要的經典,《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就是把《華嚴經》的精髓,這是賢首大師寫的學《華嚴經》的心得報告,《華嚴經》的濃縮就在裡面,第二次宣講在台灣講的。不會看的人,哦,師父去弄牙齒。佛菩薩哪有一個念頭:「我要去弄牙齒」,他是隨緣的,隨眾生的緣。結果去了,那一年成德也在台灣。結果那一年老人家一有機緣,尤其跟國民黨這些什麼立法委員、什麼各個縣市首長,都跟他們對話,把《三民主義》的精華、把老祖宗好的教誨都介紹給他們,這麼多人,幾十個,還有民進黨的都有,都是在政界有一定力量的,最小的是個縣市長,要不是立法委員,要不就是中央官員。可是幾十個人在那樣的機緣,就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中華文化重要」。這個人一出來,師父一生的智慧、福報完全就加在這個人身上。你說加不加?鐵定加。師父一直強調,哪一個地方做中華文化示範特區最好?哪裡?你們這麼小聲,因為這裡只有我一個台灣人而已,我不自己講沒氣了。
結果最近師父說,看看海南島能不能做?我一聽緊張了,聽思聰,本來都講台灣,現在變成海南島了,哎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你說台灣有沒有機會?完全的機會。還是澳洲有福報,把這個大善知識請去澳洲,馬上特批,給他永久居留,還派部長親自送,尊賢!《群書治要》在哪裡?right now(此刻)。你會看的,《群書治要》師父在表演,人家澳洲也在表演。陸克文也在表演,他一上任,把師父邀請去給他講治國之道。師父不是常講經的時候說,那個陸克文邀我去堪培拉,就見師父的時候一大杯咖啡,一大杯。師父說幹那個事累死了,還是他老人家自在。當個國家領導人可不輕鬆,他上來可不得了,很不簡單。師父跟他說,你不要叫反對黨,每一叫反對黨、反對黨,自己落一個印象都是對立的。所以有沒有看到師父的智慧?老人家看一個字都知道這個字的流弊在哪裡,看到一個詞都知道怎麼樣護念眾生。善巧方便,所以告訴他,你以後不要叫反對黨,要叫什麼黨?兄弟黨,反對黨就是為反對而反對,兄弟黨就是一起為老百姓謀福。他真做,國與國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政黨與政黨、族群與族群。
所以陸克文一上來,就對著他們澳洲原住民的一個長老,非常有威望的長老,給他懺悔道歉。為什麼?他們政權進去了,一定殺戮了本來住的這些澳洲的原住民,這個冤仇不能化解,他道歉。這麼好的人,才做不久。為什麼佛門叫福慧雙修?人民沒有福報,好的人上去也坐不穩。陸克文的中文可好了,他是在中國讀書的,這麼好的人,你看他在位的時候,現在中國跟澳洲關係那不知道多好。所以你看這機緣都過去了。你看愈多,就不著急了,什麼緣絲毫勉強不來,未來煩惱,看多了就算了,別操心了,沒用。最重要的什麼?安住當下,趕快修福修慧,這個是我們能掌控的,其他的緣,我們不要皇帝不急急死太監,趕快回來修。
台灣機緣過去了,新加坡有沒有福報?假如老法師現在還在新加坡,新加坡現在是什麼國家?領導全世界的教育跟文化,是不是?你看師父己經到了聯合國,己經「淨空之友社」都設了。新加坡也是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假如師父沒走,現在榜樣在哪?對。新加坡不用賺其他的錢,就賺觀光文化教育就賺翻了,這個機會它不見了。
所以成德是因為經歷了很多事,最後說真的同體大悲是對每一個人,他還會遭難,那絕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我們自己看不懂,沒有聽話,隨順了自己的執著分別,嚴重的固執性格造成的。佛菩薩也只能流眼淚,在旁邊很有耐性的等我們不固執了、等我們相信了,「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加持力瞬間就過來了,沒有時空的障礙。所以為什麼懺悔以後,一個人的臉可以馬上變一個樣?那一懺「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它消了,消了之後那個加持力「啪」就進來了。懺悔都是因為突然明白佛菩薩苦心、父母苦心,他肯聽話,那個加持力就進來。
我們剛剛是從「一切法從心想生」談起,章太炎大師到地獄去也了解到,地獄是自己的業力變現,所以叫地獄十因六果。「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念生死苦。」大家念這一段的時候印象深不深?尤其這一段雖然是講地獄、餓鬼、畜生,請問哪一段最長?地獄。是吧?「登刀山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饑……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花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己過百年。」好,謝謝大家。
我們念完這一段,這些情景我們要想到,阿羅漢他脫六道了,他可以看五百世,他一想到自己墮在地獄的情境,想到都恐怖得怎麼樣?流血汗。請問大家,我們這一生有沒有痛到流血汗的經驗?沒有。那就知道那種痛苦比我們世間不知道多少倍。佛是真語者,地獄太苦了,若能念地獄之苦,這個懈怠不起,精進自己會生起來。
《楞嚴經》裡面講的地獄十因六果,我們就不能造這個因。成德只舉一個因跟大家做供養,佛陀講到,「阿難,此等皆是」,就地獄這些業報,「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這個習其實都是習氣,過去今生的習氣,然後「受六交報」,就受那些苦報。「云何十因?」哪十因?「阿難,一者,婬習交接」,就是邪淫,「發於相磨」,摩擦,「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我們慢慢去體會,一切法從哪?心想,所以我們這個習它是相磨,結果你看磨的東西它就會出火,所以它感的就是猛火。「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慢慢形成這個業果,「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你相磨它就熱了,暖相現前。
接著說「二習相然」,這個「二習」的意思就是過去生有這個習性,現在又遇緣,現在生這個習性又被這個緣喚醒,過去、現在這個習性「相然」,就是加乘作用,就好像乾柴遇到烈火,就愈燒愈旺,「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一切如來都了解這些真相了,所以他講到的他自己內觀照,或者是勸別人,都是提醒這個欲感得就是火,就是欲火。所以「菩薩見欲」,菩薩見到這個欲望,「如避火坑」。所以這一句也告訴我們「菩薩畏因」,菩薩己經了解事實真相,他知道這個習染感什麼果,他絕對不起這些習染。
這裡還舉了《寶鏡疏》,也應該是祖師的疏,「諸佛同訶」,這個訶就是很慎重的勸諫我們,「審宜刻骨」,我們應該記住這個教訓,刻骨銘心;「菩薩共避」,菩薩都避這些惡因,「寧不驚心」,就是我們怎麼不戰戰兢兢的來護好這個念,地獄都是我們這些相應的念頭感召來的。所以「嗚呼,欲之為火,其毒若此」,這些習性是五毒,危害很大。惟願有智的男子女人,「幸勿自效撲燈蛾也」,我們不要自己像飛蛾一樣去撲火,把自己的慧命給毀掉了。
最後我們再回到我們今天講第九,重視領悟。大家想到重視領悟,有沒有想到哪一句經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怕堵了他的悟性。還有沒有?子貢講,我聞一以知二,顏回聞一以知十。所以好學要跟誰學?顏夫子。你看,孔老夫子讚歎他好學,沒有說他每天K書,是不是?說他什麼?「不遷怒,不貳過。」所以這個真正的學問是什麼?調伏自己的習氣。這兩句話己經到什麼功夫?「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才能「不遷怒,不貳過」,都是在念頭當中下功夫,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樣,都是克己的功夫。他老人家也是聞一以知十,其實這些都跟《華嚴》的境界很相應,是吧?你看得懂《華嚴》的表法,你從一個點就悟到一切處了,這樣就不白費東方持國天王在那裡給你彈琵琶。你在那不知道表法,哦,彈琵琶,我比較喜歡聽古箏,還在那分別執著,那就麻煩了。
還有一句也是重視領悟,「吾道一以貫之」。請問這是不是用悟性來學習?不是用知識吧,知識都是記很多,它不相干,它是「一以貫之」。這是第九點,這個第九點明天再跟大家做交流。
第十點,慕賢當慕其心。這一點不去重視,大善知識來你都看不懂,還挑他很多毛病,那就麻煩了,當面錯過。這是第十。
十一,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也是很重要的。《四十二章經》第三十七章講的,「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就在佛陀左右跟在旁邊,「雖常見吾」,常常看到我,「不順吾戒,終不得道」。這句也是強調親近善知識也不能在形式表象中,要重什麼?實質。所以經典裡面常常都跟這個呼應,比方說「廣修供養」,普賢行擺在第一位的是什麼供養?如說修行供養第一,就是把老師的教誨去落實,而不是買很多好吃的去孝敬,這個還排不上位置,第一供養是如說修行。
大家要了解,我們沒有契入重實質不重形式,學了就是偏掉了,偏成什麼?搞情執。他只想著老法師,一想就哭,想別人都不哭,都想老法師哭。你怎麼不想眾生哭?我想,你想眾生哭的時候老法師最欣慰。看到老法師高興得不得了,看到家裡的人臉很臭,這是真正尊重老法師嗎?所以搞情執的,情執是什麼?愛憎,他愛老人家愛得不得了,他一定有討厭別人討厭得不得了。這個嚴重,因為他表不了法,人家會說,你看這個人都跟老法師學得這麼執著,只會講道理,都沒做出來。一直在強調「我跟老法師學的,我跟老法師學的」,人家一聽,學成這樣,我不學了。
不能搞情執,我們學佛是學覺悟,怎麼換對象?老法師有沒有講不能換對象?佛教我們不能貪,我們不能在佛法裡又舊戲重演,又在搞貪。所以我們常常都說老法師,我們做的跟他老人家講的不一樣,都在斷人家跟老法師的緣。所以最重要的,當下落實老法師的教誨,這是真正供養老法師、恭敬老法師。這是十一。
十二是四依法,四依法我們之前有提過。十三,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第十四,掌握綱領,綱舉目張。
你們不用抄,我整理給你們,你們上課的時候不要那麼辛苦,不然我看大家抄得這麼辛苦,我也過意不去,我有整出來了,再過幾天我修一修。
第十五就是「勸發菩提心文」那一段話,這一段話包含了很多心態都在裡面,把它節出來,「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這一段包含很多都在裡面,這段特別把它節出來,這個大補湯大家喝一下。
最後十六,我就講十六點,你們有的再麻煩回饋給成德,成德再幫你們去修供養。十六是修學要有高度的警覺性,面對境界要有高度的警覺性。為什麼挑十六?十六,《無量壽經》說:「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我們沒有德行,但是也湊一下表法的意境。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