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分享 2021/3/18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4A
成德法師:諸位家人,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剛剛這一首歌曲「神愛世人」,首先我們相不相信。佛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聖教大海,信為能入,我們相信不懷疑。我們相不相信佛菩薩是同體大悲,隨時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照顧我們?這個我們要相信,相信,佛菩薩就加持得了我們;相信,他們的教誨我們聽了就放在心上了。
所以聽這首曲子,我們就想起老法師說的,「神愛世人,那是抽象的,在哪裡?所以佛弟子要代表佛菩薩來愛護眾生,其他宗教的神職人員要代表神來愛眾生」。這一段法語應該大家都熟悉,老人家這段話就已經在勉勵我們身為佛弟子,就有這一分責任要愛護眾生。所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要愛別人,那也得要先愛自己。格致誠正,這個就是自愛了。內聖外王,內聖是格致誠正的功夫,外王是修齊治平。正己,然後去化人;自愛,我們進一步能夠去愛人。格致誠正,那是從格物下手了,格除物欲,佛門講息滅貪瞋痴,這個叫自愛了。因為我們本有的真心、本有的圓滿智慧德能就是被習氣障住了,放下它,它就恢復了,所以能息滅貪瞋痴,這個叫自愛了。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是自愛了。那我們懂得自愛,我們自然懂得去愛人。
世間從個人身心,到家庭、團體、社會,以至於整個國際,有一帖阿伽陀藥是可以治的。我們學佛都知道,佛門有一帖阿伽陀藥,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統攝萬法,三根普被,誰都能修,萬病總治,是阿伽陀藥。這個世間也有一個阿伽陀藥,不管你現在的問題是身心、家庭、社會、國際間的問題,只要用愛,這些問題都能解決。解決不了,那就是愛還不夠;只要是無私的愛、真誠的愛,慢慢都會化解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這是我們剛剛這一首歌曲,我們首先能聯想到老人家對我們的教導。我們遇到境界隨時能提得起老人家的教導,那我們都是用理智來面對境界了。用理智不會被境轉,不被境轉就可以轉境界了。但是我們假如意氣用事了、感情用事了,那很可能就會被境界轉了。所以什麼時候檢查我們的孝親尊師?我們遇到境界的時候,是提起自己的想法、看法,還是提起老人家的教導、善知識的教導?其實都在這些很細微的地方就可以勘驗出來,就可以檢查出來了。我們護念自己得要更細心才行,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
我們已經共同度過十天的歲月了,我們八十個人共聚在一個因緣當中。在末法時期修學,蕅益大師有一個教誨「淨社銘」,「淨社銘」是「淨土為歸」,做傳統文化,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目標不定在求生淨土,很容易就被世間的五欲六塵給染著了。儒家講「知止而後有定」,要止在哪裡?要止在求生極樂世界,看破世間都是虛妄的,甚至都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搞煩了,不想再搞了,不再搞輪迴了。知止,就止於極樂世界,不然有時候我們一做事了,就陷在事裡面了,陷在人我的是非當中了。老人家又強調了,你這一生往生了,生生世世都可以來護持傳統文化;你沒有往生,傳統文化只能做這一世,因為就又去輪迴了。而且這一世做傳統文化,可能下一世就有福報了,一有福報就享福了,一享福就墮落了,一墮落就到三惡道去了。所以輪迴路險,所以要淨土為歸。
「持戒為本」,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要從根本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而戒裡面最重要的,孝親尊師。「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這個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第三,「觀心為要」。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最後一個是「善友為依」。有同參道友互相護念,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就很重要了。所以我們一起共學,也是依眾靠眾、善友為依、相觀而善。這樣的緣分挺難得的,我們要懂得珍惜。一般的人,包含我自己,在人生的際遇當中,都是即將面臨緣散的時候,我應該好好珍惜。以前在學校讀書不用功,最後要考試了,然後就跟老師說:「我以後會好好學,你可不可以讓我過關?」說實在的,真的讓我過關了,我會認真學嗎?真認真、真惜緣,會在當下。我們都是緣分過了之後才後悔的,或者在最後的時候才開始覺得可惜了,假如能夠在每一個當下很用心、很珍惜,那收穫就會很大。
那我們現在請諸位家人,可以來就這十天的課程,不一定是今天的課程,都可以做分享,還是你在家裡這幾天有很深的領悟,這個都可以。大家要深信因果,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能夠很歡喜的去做供養,這是種因,自然會得果。我相信大家都聽過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那我們有沒有抓住每一個機會做法供養?但是不要變好為人師,這個不能過,也不能不及。但是這個要隨時很清楚自己的心境,不敢的要能突破;很愛講的可以忍一忍,這都是歷事練心,沉澱沉澱,不要那麼急著要表現。這都是看我們善用其心,就能成就殊勝功德。我們先請樊同學。
樊同學:法師好、班主任好、各位家人好。學生想請教一個問題,也在小組裡邊討論,但是感受到可能法師要講得會更透徹一點,所以想藉這個機會請法師來開解一下。就是我們小組裡邊前邊有探討一個師承的問題,然後也會有家人們就在想,一個師承,我聽了蔡老師的,如果有其他人的課,聽還是不聽?雖然說之前也用法師您講的課裡邊的內容跟大家分享了一下,但是感覺到自己智慧不夠,好像講得不是很清楚。也會有很多人會比較糾結這個問題,就是我跟著一個老師,那我都跟蔡老師了,那我可不可以聽李老師的課?我可不可以聽同樣一個師承其他老師的課?那我要是聽了徐醒民老師的課,那這算不算沒有跟一個師承?就想請教法師開解一下這個問題,感恩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樊同學提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任何的問題我們依照佛經的教導、師父上人的教導來正思惟。我一般也會跟同修們說,你有問題不要急著先問別人,靜下來,依佛經跟師父教導來思考,有時候你自己就想通了。假如我們習慣了什麼問題都要問人,有時候會變成一種依賴。所以人修行隨時要觀心為要,看看自己的心念狀況。所以先自己能思惟。當然,我們今天樊同學她是代大家啟問,我相信她是有思惟的。所以也難為她了,因為她可能遇到一些人說「我只聽某某人的」。
大家要了解,我們是依聖言量,聖人怎麼教的,任何一個人講的跟佛經相應,我們都應該接受。比方說你對你的家裡人說:「我只相信淨空老法師講的。」你說你爸爸聽了難不難過?你媽媽聽了難不難過?我們有時候話出去了,會不會傷到別人自己都不知道,還覺得自己很聽老法師的話。其實老法師就教我們要放下十六個字,首先就是自私自利。講話都會傷別人,那不就是自私自利嗎?你看我們在自私自利,還覺得我們很聽老法師的話,這個就是我們自己的執著,變成老法師的經教是增上緣了。明明是個無比殊勝的緣,結果我們自己不善用心,卻變成我們很分別、很傲慢的一個增上緣了。
所以老法師的經教也要圓解,要解得圓融,你不能拿老和尚的一句話就執著在這句話上。佛法最怕的就是出現執著點,一執成病,連法藥都變成毒藥了。好像上次還跟大家說,佛陀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假如他老人家講一年就夠了,他絕對不會講二十二年,就是沒這麼久不行。那個時代的人就要講二十二年,那我們這個時代呢?那我們就得看著辦。所以老法師常說要深解義趣,這個很重要了。
師承,從佛經來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就點出來師生之道了,「從明師受戒」。所以師承師承,承是什麼?他有承傳下來了,他是承傳的道統。就好像六祖大師接五祖的衣缽,這屬於明師,明白的老師。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那是我們面對明師的態度了,「精進奉行,不失所受」。
老法師講的更白話了,因為我們現在的人講得不夠白話聽不懂。老法師說「老師只有一個」,這句話大家有沒有印象?老師只有一個,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四個老師十字街頭。老師只有一個,而且這個老師的條件是什麼?他是修行的過來人,他才叫明師。當然,成德在分析的時候,你們有不認可的都可以提出來探討,沒有說成德講的一定就是對的。當然,我講話也要依照依據才行。明師也是從因緣產生的,萬法因緣生。明師不會突然冒出來吧?提醒大家,突然冒出來的絕對有問題。什麼他突然在哪一天空中有一道光照下來,他就變得什麼都知道了。佛菩薩從來沒有這麼表演過。佛菩薩怎麼表演的?印光大師毀謗佛法,最後懺悔,眼睛都快瞎了,但是精進修行,最後眼睛又復明。佛菩薩示現都會應這個時代的機,這個時代佛法被誤解了,你看他們還示現,誤解佛法是迷信,最後明白了懺悔。你看蕅益大師不是一樣嗎?老法師呢?他沒有遇到方東美教授,佛法是迷信,是泛神教,是低級的宗教。因為老法師也是從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所以他為什麼那麼感謝方教授?沒有方教授,怕他先入為主很難扭轉過來。
老法師在整個時代的因緣,他是有傳統文化傳承最後一代人,而且還是那一代的最後幾年的人,他的弟弟小他六歲,就沒有這個機會了。這個話大家都聽過吧?但是我們重視了這段話了沒有?在我們漢地,老人家是桐城派最後將要完全沒有私塾的那最後幾年,老人家有接觸到了。所以往後的人沒有這個機會了,老法師假如出生在上海,就根本不可能可以接觸到傳統的私塾教育了。老人家就是因為他才接觸到這麼一點,他感恩戴德,他覺得就是老祖宗這些經教、傳統的教育,讓他在這麼染污的時代他沒有墮落。所以他感謝老祖宗,所以他說,我犧牲生命都要把老祖宗的文化傳承下去。
成德算是從年齡上跟老法師已經差兩代了,孫子輩的。那我們這五六十年,整個內在的煩惱快速增加,外在的誘惑也是發展得很迅猛。我們不是胎教的,老法師還有胎教,還有三歲以前教育,還遇到私塾,這是老人家的福報因緣,我們是成年以後才學的。成德這段話沒有對任何人的一種看法跟批判,我們是用因緣很客觀的來看自己,來看這一個時代的狀況。不然日用之間,一天當中有多少境界?萬境交集,一個念頭不對了,就有可能會偏出去。孟子還提醒我們,人皆好為人師,人還沒有被叫老師以前,就很容易好為人師。我們自己回想,我們小的時候,念初中、念高中,我自己習氣也很重,跟一個同學在那裡就一個問題一定要爭個你死我活,一定要證明我是對的,還要把同學分成兩派,你到底是認同他的看法還是認同我的看法?所以孟子這個提醒,人都好為人師。
所以我們走在這條路上確實挑戰不小,不管是做弘還是護。做護法的人手上有權力了,人就容易在心態當中不知不覺會變化,因為你是發號施令的,人家還得看你臉色,你慢慢慢慢就會有慢心起來了。或者我們在台上講課,那也是一個境界,講都是講給別人聽,那變成是教別人,慢慢慢慢我們的警覺性不高,就都是講給別人聽,不是講給自己受用了;甚至在台上變成一個表演者了,課很會講,口才很好,但是自己處事待人接物跟講的內容差距很大。
曾經就有一個大眾跟我說,他聽一個老師講課,聽完特別感動,帶著很激動的心情要去向他感恩。結果給這個老師敲門,就相隔可能才半個小時左右,這個老師一開門,台上笑容滿面,現在站在他面前很冷漠,他一下落差太大,都調不過來,很難接受,這是同一個人嗎?
所以,有時候在台上還會變成講課匠。我們講學攝受眾生,最核心的是我們實修的功夫。為什麼有些人講完課,人家好幾天都還在回味;有些人講課,人家出了這個教室就忘了?就像聽音樂一樣,餘音繞梁,三月不絕於耳,就是它那個攝受的力量很大。攝受不在口才,在他解行相應了、他做到了,那個攝受力不一樣。所以老法師講經,他不是照本宣科,都是他自己落實領悟的心得。比方說老人家說:「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這種法語那麼容易出來?這都是老人家下的功夫。「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老人家不是練出來了,他能講得出這些話來?分析得這麼細緻?感恩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長了你的見識;感恩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恩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該自立。很細膩吧。老人家說了,「別人錯的也是對的,我對的也是錯的」。這個不在境界當中反思,能領悟出這些法語出來嗎?
所以我們傳統文化,尤其在我們大陸,也已經走過十八年的歲月了,十八年前的人還剩多少?能走這條路不簡單,為什麼?整個全世界都是功利、享樂主義。所以他走了兩年,那也是他兩年的善根;他走了五年,那也是他五年的善根;那他離開了,有沒有我們的責任?我們自己有沒有把學風、道風經營好?有沒有他是因為我做的跟老人家不相應、跟經教不相應,所以他離開了?這個我有責任。可能有他自身的責任,那鐵定也有我的責任在,假如我的智慧夠高,可能今天也不會變成這個樣子。
所以成德跟大家講的都是大實話,佛菩薩慈悲,還給成德這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自己年輕沒有智慧,閱歷不足,很多經教都還沒有領會得深入。但是現在慢慢在老人家的慈悲攝受之下,尤其前年二月十五號,老人家說的,「佛菩薩祖先承擔,你最重要的把心用對」。那天這段法語讓自己感覺壓力沒有那麼大了。其實哪是人能夠做的事?但是這句話不是讓我們不承擔,還是要盡心盡力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都是佛菩薩祖先承擔。壓力不大了,肩膀也沒那麼重了,但是變得簡單了,最重要的我自己的心要用對,我這個心念跟覺正淨相不相應?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不相應?比方說身邊的人來提意見了,我有沒有動情緒?我有沒有好面子?這個我自己要很清楚,我不能自欺,我要守好我的念頭。身邊的人要跟我提醒,他們會不會有壓力、顧忌?那我是來護持他們跟著老法師修學,希望他們得清淨心的,還因為我會產生很多顧忌、煩惱,那也違背我的初衷了。人有時候走著走著會把自己本來的目的給忘記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絕不願意任何人因為我們生煩惱。我們不是菩薩,可是我們已經遇到大乘佛法,我們得學做菩薩,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所以老師只有一個,而且這一個是已經是修行的過來人,是明師,我們先把定義搞清楚。再來,老法師也說,誰是老師?你百分之百相信他,不懷疑。那這個不能強迫吧,這都有他過去生的緣。所以師承這個不帶勉強,絲毫勉強不得。所以我們可不要拿著「師承」兩個字去壓人,那個又變成什麼?本來師承是一個很重要、很好的觀念、理念,結果又變成我們拿去要求人的增上緣,壓得別人很難受,什麼話也不敢跟你講,還偷偷的在底下看東西,因為你會批評,還說成德法師說的,要守師承,連我都拖下水。所以人不是要求來的,是自自然然透過我們的帶動、身教,人家心悅誠服,很歡喜這麼做。我們這一代人控制、要求,在我們成長過程就很重了,也不是說我們一遇到佛法了,所有習氣都不見了;我們假如警覺性不夠高,我們本來的那些習氣也會在遇到佛法跟傳統文化以後繼續增長,因為不進則退。所以得要護念好自己。
我跟漢學院的同學們講,我說我現在的能力可以陪伴你們兩年。李炳南老師跟老法師說:「我能教你五年。」那當然,這個也不能在文字當中去較量,那是李炳南老師謙虛,那是李老謙虛。你看這種應對都是我們的學處,他說「五年之後,我把我的老師交給你,印光祖師」。那我們現在也面臨因緣,這些同學們也稱我們「老師」,稱我「法師」,那我也要有自知之明,但是我也給同學們說,我現在的能力可以陪伴你們兩年,但是我會很認真修學,我不會停在原地,我也會好好用功。教學相長,你真的很用心陪伴人家,收穫最大的是自己。可是問題是,假如我們不善用心,我們就掉在好為人師的一個誤區裡面了。
其實我的觀察,尤其上了年紀,要轉變不容易,所以修行要趁早。再來,我面對這些年輕人,從人格特質來講,從他們學習的因緣來講,從他們的善根來講,太多我都不及他們了。我們現在是客觀來分析看看,比方說這個同學他性情比我好,這個同學他五歲就開始讀經了,我們現在都有收到學生,從胎教他的父母就是這麼栽培他的,我們面對這樣的孩子,他身上也有我們很多學處。可是我們已經住在我都是指導別人了,住就是執著,一執就成病。
所以我們現在的因緣是什麼?又做領導又教學。做領導已經很有挑戰了,或者你上講台已經很有挑戰了,我們現在是double(雙重),又是領導又講學。我看我們樊同學都笑了,她們跟我們的命運都差不多。所以我們這一代人真的自知知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我們團隊定位,我們是鋪路石,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鋪路石。鋪路石只要是盡力了也是功德圓滿,又沒有說要在講台當中才是功德圓滿,那太著相了吧。你看寒山、拾得在哪裡服務?在廚房,人家還不是功德圓滿?兩文錢功德圓滿,幾千兩不圓滿。所以善用其心,則能成就殊勝功德。
我也跟我們這些同仁講,你們身上的優點太多我都不如了,有些他們做事特別有章法、特別仔細。像我們趙老師、張班長,這些家長們他們的「七個及時」都做得比我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我們不能在這個位置當中不知不覺看不清楚自己的狀況。像我們團隊這些同仁,包含我們也了解其他團隊的同仁,這麼多年過去了,都沒有計報酬的,真的是道心堅定,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有道而正,這個他們做得比我好。我這個也是very dangerous(很危險),到哪都是坐Benz的,不然就是坐寶馬的,是吧?走到哪人家都是招待得不得了,不知不覺就墮落了。你看李炳南老師教學生,你去給人家講課,水都自己帶,不要麻煩別人。這是我們祖師傳下來的道風,我們體會到沒有?不給人添麻煩。現在假如我們到一個地方,人家傷透腦筋了,還為我們的住、還為我們的吃還得開很多會,那我們還是老和尚的弟子嗎?我們還是李炳老的弟子嗎?還是我們已經拿著他的名在搞我們的名聞利養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賢護等十六正士」,首先是護好我們自己的心念,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
那我們釐清清楚了,老師只有一個,那我們就是依止老法師。假如這一會,我會直接說依止老人家;可是我現在在歐美,人家也有其他的善知識,我就會說依止善知識。所以法沒有定法,我們這一會我就不用再補一句了,我就直接講,因為我們這一會都是跟著老人家學習的。畢竟有引我們因緣的老師,有陪伴我們成長的老師,他們也是特別用心,這個恩德我們要放在心上。怎麼報?跟隨老師,以師父上人之志為志。你不可以依你老師的志為志,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成年才學的,我看到很多團體都是打著老法師的,幹他自己想幹的事,太多了。所以老法師讓做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看法,他是用智慧洞察這個時代的需要。可是你也不能都做,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看看自己比較成熟的是哪個緣。像成德,我現在做這個英國漢學院,我的智慧、能力、時間都不夠,所以我的主就是做這一塊。不能我這個主沒有做好,其他的事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我有一點不務正業了。主伴圓融,我現在的主在英國漢學院的緣分,我上有領導,下我要帶很多人。成德在英國漢學院沒有敦倫盡分,我還跟你們講課,那我有底氣嗎?假如我沒有敦倫盡分,跟你們講話還很大聲,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的狀況了。自己沒做到的,講的時候又很大聲,那就已經看不清楚了。
所以我們處在領導跟老師的位置,我們是帶著大家一起依止老人家的教誨,用我們的身教去帶動,用我們的言教去護念,用我們所形成的學風、道風這個境教去護念大家。團隊的人有善根,他稱我們「老師」,我們要對得起他的信任,但是我們自己要很清楚自己修學的狀態,要更鞭策好自己,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境界誘惑,位置愈高挑戰愈大,而且走在菩提的路上,考試只會愈考愈難,考試沒有愈考愈簡單的道理。但是我不是嚇大家,有佛法就有辦法,只要我們一思惟就是用佛法來思惟,不會有問題的。所以老法師事實上教得很圓滿,但是有很多重點我們沒有放在心上。明明聽了很多遍,為什麼沒有放在心上?因為跟我們的心不相應,你聽再多,這一句教誨入不了心。我自己舉一個例子,不知道大家「十年因緣」有沒有聽到老人家說的,「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講到這裡沒有?有講到了吧?
同學:講到了,法師。
成德法師:好,我自己根性很陋劣,這句話是好多年聽這個教誨,四五年以後我才認知到這句話重要。老人家在言語的表達上就已經告訴我們最重要了,善知識給我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居然這樣的話我都能忽略了好幾年,我還在給別人講,不簡單。可是為什麼我沒有重視到這句話?因為我的心不夠跟它相應。給我們最大的幫忙是幫助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那我們要問問自己,老人家有幫助我們放下什麼憂慮跟牽掛了沒有?老人家在哪些地方在幫我們放下憂慮牽掛、分別執著?其實每一句都是。可是為什麼我們體會不深?因為我們用得不夠。比方說老人家說擴寬心量,是不是幫助我們不要執著?可是我們沒有把擴寬心量去落實,你真的落實了,哪還有那麼多看不順眼的人跟事?老人家說要學吃虧,老人家說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我怎麼還操那麼多心?因為沒有受持這句話。
我們都拍著胸脯跟親朋好友講,「我是跟著淨空老法師的」。那只是一個相。實質是什麼?依教奉行。我們不依教奉行,老人家加持不上我們、利益不了我們。利益不了,還會產生副作用,因為我們不得力了。不得力是什麼?執著了,對他的教法沒有領悟對了。所以我們也看到大陸,或者各地都是打著老人家旗號,做出來的事都不是依照他老人家做的,結果誰背黑鍋?都是老人家背黑鍋。這個是我們十八年的路真的要總結下來的經驗。我們的團體多少人離開了?甚至於離開的比現在留下來的多好幾倍。那他們離開了,對老人家的信心有沒有影響?對法門的信心有沒有影響?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有沒有影響?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檢討嗎?我們有沒有需要要總結總結、調整調整?希望他們的信心重新恢復回來,那我們得真正改正才行,我們的初心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所以總結、沉澱重要,這個也是禮敬諸佛,禮敬我們所做的事業;也是廣修供養,總結好了,後面的人不用再走這個彎路。但是我們冷靜觀察自己、觀察別人,經一事長一智談何容易!
修行不簡單,修行假如那麼簡單,孔子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還會一聲嘆息:「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已矣乎」就是哎呀,算了吧,以他人生的閱歷感受到了,「未見」就是很難很難見到,能夠「見其過」,見到他的過,「內自訟」是悔過,還沒有到改過,能見過、悔過,善根就已經很厚了,但是你悔完了不見得你已經改過來了。所以那一天我們邱同學在大家庭「心與心交流」,他說我今天要懺悔,那這個他的勇氣我不如他,他可以在大眾面前發露懺悔。這個假如孔子在天之靈會摸摸他的頭,善哉善哉,你能知過,你能悔過,但是還要改。
我聽一位同修講,他邀請一位老師,因為這位老師懺悔感動很多人,結果他邀請到他們那個地方去給大眾分享。結果那個老師在台上流淚懺悔,懺完了,課程結束了,結束一下講台到了辦公室,一坐下來,這一位老師馬上笑著對他說:「你覺得我懺得好不好?」這個老師嚇了一大跳,一個人從哭成那個樣子,突然笑著對他說,你覺得我懺得好不好,那是在表演還是在懺悔?「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發心容易恆心難。一開始懺是很真誠的,但是隨著面對的境緣,多少人給他讚歎,最後搞成表演了。
所以為什麼聽經重要?有善根的人,假如他沒有聽經,他不知道最根本的是護好真心,要恢復性德。你說這些教理一般來講,都要透過薰習的。本質很好,是善人,善人不見得是道人。造業者百,行善者一二,這是善人;行善者百,向道者一二,向道的人是要出輪迴,是要恢復性德的。所以聽經挺重要的,現在要找鍋漏匠不簡單,現在要找海賢老法師這樣根性的不簡單。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可以成,但是也要老實到那種程度才行。只要還會染著,那就要聽經才能夠知道什麼是染、什麼是覺、什麼是淨。名聞利養太細微了,人家勸我們,我們心裡有點堵堵的,那個就是名聞、面子。察覺不到,就放不下它了;放不下它,它會增長。
除非你沒有辦法深入老人家的經教,不然你的老師就是老法師,你的經教就要以他教導的去深入。你可以去聽其他老師的,但是要同一個師承;再來,你聽其他的老師,也要是真實對你修學有受用,對你能更深入老人家的經教有幫助。但是有時候我們現在變成什麼?還是一種求知的慣性,這一部經跟某某老師學,另一部經跟某某老師學,也能講,但是到底自己真實受用多少?真正學教,老法師說的,聽李炳南老師講《華嚴》,聽了一卷老人家就會講了。我們現在是跟老人家學吧,那我們是不是往聽一卷(《華嚴經》有八十一卷)其他八十卷就會講了?我不是說你現在就是這個境界,我們是不是往這個方向在走的?還是我們是往記問之學在走的?你學老人家就要像老人家,處世有沒有溫良恭儉讓?你學教,是不是慢慢以後可以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還是你的感覺就是這一部經我沒學,我沒底,我不會講?
依成德自己的經驗,我是沒有那個慧根,我是運氣好一點,祖宗的福蔭,我一學佛就是跟老法師,聽他老人家講,我也沒有提起一個念頭我要守三個條件,我剛好沒有遇到其他的人,比較lucky,比較幸運一點。然後聽啊聽啊,聽了五年之後,剛好因緣我就到海口去了,那就跟人家分享《弟子規》,我就一招半式闖江湖了,就開始講《弟子規》了。講了很多年都是講《弟子規》,應該超過五年了。後來到了馬來西亞去,結果老人家去了馬來西亞說:「文言文很重要!」然後我聽了又很激動了,我說:「師父,弟子願意學習。」師父說:「好好,很好。」我就開始講文言文了。結果講了一段時間,老人家又到馬來西亞,我記得好像都是在機場,老人家都會到貴賓室休息,然後老人家又說:「《群書治要》很重要,大家要編成《36O》」,又強調好多次《群書治要》很重要。我又開始激動了,「弟子願意學習」。師父說好好好,又笑得很高興。我又開始講《群書治要36O》。但是依我的經驗,大家參考,大家的因緣不一定都跟我一樣,就是就聽一個老師的。然後我到了海口去,很多人問我問題,我就很自然的,老法師怎麼教的,那個相應的教誨就思惟了,就供養給對方了。所以老人家在「十年因緣」強調的,你要跟隨一個老師的教導,而且他是你最信任的人,你百分之百信任他,然後依照他的教誨,你掌握住他整個教學的理念,修學、教學的體系、理念、方法,但是這個要長期跟隨。
我昨天跟同學們,他們在練習複講,因為是成德跟他們分享《太上感應篇》,他們複講成德講的內容。結果講完我就問他了,我說:「你有觀察我講的時候的表情嗎?言語聲調嗎?你能了解我講這段話的考慮在哪、用心在哪嗎?」然後我進一步問他們:「你們聽老和尚講經,你們有去體會他為什麼要這麼講嗎?你們有沒有觀察到?」因為「實用講演術」裡面就強調聲音語調,還有你的整個頭部、臉部、手部這些動作。
我就跟他們舉一句話,舉一個例子,我說老法師說,「我這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行!」我們現在在講老人家的話,請問你體會到老人家這句話沒有?你真的體會到他老人家說三個少一個都不行嗎?你體會到了,你會這麼講,老人家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行!你假如沒有體會到的,你就是複講,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行,就這樣過去了。同樣一句話,每個字都一樣,傳遞出來的心境、能量一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要善學、善領會、善用心。
我昨天還跟同學們講,我說我覺得我跟你們講太多了,我怕把你們的悟門給堵住了。因為沒人跟我講,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在聽經的過程在那裡體會的,在自己教學過程在那裡體會的。所以以前海口,我們點擊率最高的一句話叫「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你沒有去承擔、沒有去鍛鍊,俗話說的「站著說話不腰疼」,來得太容易了。
好像時間到了。
趙老師:是的,法師。
成德法師:好,抱歉抱歉,這個題目講得太長了。
趙老師:法師您這邊講完了?
成德法師:講完了講完了,等一下,雖然我講完了,我還得問一下我們樊同學,不知道有沒有回答到她的問題?
樊同學:回答到了,特別好。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其他的同學,比方說你聽了以後,你有可能在聽的過程又會產生另外一個角度的探討,或者是心裡的疑惑,這個待會我們還可以再提出來。有佛法就有辦法,有師父的教誨就有辦法。老人家講得很圓滿,老人家做得也很圓滿,這樣的緣不容易遇到,我們很有靠山,大家不要擔心。好,謝謝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