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3集下)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3/1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3B

MP3下载

成德法師:謝謝趙老師。我們這個分享不限於今天聽的課程,我們上個禮拜所有的課程,甚至於不一定是課程裡面的,你剛好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的領悟,都可以跟大家分享。想不起來也沒關係,不要硬想,一切自然,身心放鬆,不用刻意,不要有壓力。好,我們接下來請袁同學。

袁同學:法師、各位同仁們,大家新年好。首先學生這麼多年沒有跟法師還有各位見面了,大家一定很擔心。現在十多年過去了,首先要報告一下自己現在很好,請法師安心,不用擔心。再一點,自己把自己修學的說一下,跟老師匯報一下,看這樣做對不對、合不合適。

這麼多年在修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老師這麼多年一直幫助我們去扎根,實際上就是幫助我們去發起菩提心,一向專念,做這一點。我想這兩者是一不是二,不能分開,我扎根就扎根,學淨土就淨土,分開了,我想這是一不是二。弟子最近在聽老師(法師)講到《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感覺到一點,就是四弘誓願前兩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自己要發起這個菩提心,然後「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通過改習氣,這樣來去做,兩個方面去入手。弟子目前現在就是讀誦「勸發菩提心文」,幫自己發起這個菩提心,發起心來;然後同時自己每天堅持讀誦《無量壽經》;在目前主要聽劉素雲老師複講的《無量壽經》,是這樣的。然後當我在這個緣分當中,我們仉老師和王老師他們幫助我們去扎根,所以又聽老師的教誨,在扎根上。我想這方面兩者修好自己很受益,努力去自己的習氣,勿自欺、改過去習方面去下手,幫自己去建立起信心,發起這顆真正的菩提心,不雜染,然後好好的這樣去修。這第一個方面,修學方面。

我感覺到這次課程是非常用心的幫助我們去建立信心,根上去入手你才會成就。然後老師講到各行各業都是在行菩薩道,所有根本還是在孝親尊師上,通過王希海老師、通過「醫道」、通過師長,他們根都在孝親尊師上,不同層面上去成就的,所以都會感覺到扎根的重要性。

在此弟子有兩個想法和問題,有疑惑,請老師幫忙開解。第一個是怎麼做好弘護的工作,讓同仁獲得喜、樂、清淨?現在每天的工作實際上是他們一天工作十幾小時,比較辛苦一些,怎麼樣讓我們的同仁們獲得喜、樂、清淨,我們怎麼做好這個弘護的工作?當然今天課程當中就是面臨問題設置的,有點提太早了,但是我想在這次聽經當中,既然講到了讓弘護人員、讓同仁們獲得喜樂清淨,第一個我想請教的。

第二個就是想讓自己的母親怎麼樣能夠堅定信心,此生證無量壽?這是做兒女的一個心願吧,因為父親已經去年離世了,老母親還健在,母親現在還特別願意念佛,她現在也在每天聽《無量壽經》,念佛,聽劉素雲老師講解的《無量壽經》。所以我在母親這塊問一個問題,我怎麼樣可以幫助父母、幫助母親能堅定信心?就這兩個問題,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袁同學。首先我們要成就,老法師提醒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才專,就像挖井一樣,你要見到水,就一口井一直挖下去;你一中斷了,結果挖了好幾口還是見不到水。尤其我們現在的人很忙,所以真正很好的聽經、讀經、念佛、修行的時間相對都少,在這樣的一種社會環境要當生成就,真的念佛法門是最應機的了。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在這一生了脫生死,黃念老說他斗膽的說,不可能。其實這些話裡面都有智慧,我們要懂得去觀察他這個話語背後的智慧在哪裡。這個話後面也有慈悲,他怕我們沒有認知自己的程度,沒有選對法門,時間一天一天都在過,好快,一年一年就過去了。

修行的路上最怕什麼?出現執著。什麼時候會出現執著?隨時,你聽一句經教你就會著一句,除非你很有警覺性。其實我們要冷靜,我們還沒學佛以前的性格改掉多少?有些人很較真、很固執,其實這個才是修學的重點。但他著在我一定要怎麼樣,但是他看不到自己的執著、固執。就好像一門深入,這一門他又有他的執著了。什麼叫一門?可能每個人的理解又不一樣了。但說實在的,還是尊師重道最重要。到底老和尚怎麼教的,哪有那麼多想法?老人家叫扎根就扎根,那也是照《觀無量壽佛經》教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無量壽經》講往生,上中下三品都要發菩提心一心專念,菩提心怎麼發?你不孝親尊師,菩提心發得起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四大菩薩首先是地藏菩薩,那師父讓扎根,不就是扎孝親尊師的根,不然要扎什麼根?孝親尊師不是菩提心嗎?

所以我們容易分別執著,那學佛就大難大難,為什麼?佛法叫不二法門,你這個把學淨土跟扎根,把菩提心跟扎根你又看成二了。其實不就是修一個真心嗎?扎根不就是修真心嗎?修淨土不就是修真心嗎?工作不就是修真心嗎?處事待人接物不就是修真心嗎?所以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這老法師在「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給我們教導的。我們沒有這樣圓融的去理解佛法,我們就會有偏執在裡面,老人家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很可能人家現在家庭很需要他工作,你還一直勸人家放下工作,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二O一二年到了,結果搞得人家家裡面動盪很大,都不會觀機。為什麼不會觀機?為什麼不會應機說法?執著。所以內心的分別執著才是修行的重點,這叫心地法門,要在心地當中下功夫。

我們有一個同仁,他看那個香港四十集,他說他好受用,結果見人就說:「你假如不從這一套光碟看,你絕對修不成。」逼著人家,每一個人他都逼人家一定要從這裡開始。後來我知道了,我說:「阿彌陀佛,你不要讓我跟人家結惡緣好不好?」逼得人家聽了都快吐了怎麼辦?你看其實這種問題很可能我們都犯,比方說吃個什麼東西,很好、健康,然後見人就說你都要吃這個。拜託一下好不好,每個人體質會一樣?這因材施教就是讓我們別執著。比方說吃糙米很好,你一定要吃糙米的。結果一下子他全部換成糙米,全家的人都快昏倒了,吃不下去。你幹什麼事情要循序漸進,你先加五分之一就好了,讓他慢慢習慣;再來,有些人對糙米的消化不好,他的腸胃不習慣,你都要觀照到。

所以現在要幫人,首先要先幫自己,放下這些特別容易執著的地方。因材施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些話不是拿來念的、不是拿來講的,是要用出來,佛法就是生活!而且人聽話他有執著,他講出來的話跟你的執著相應,你就會覺得他特別對。所以大家都要冷靜,「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你很認同他,你就不容易看到他的問題;你對他有意見,你就看不到人家的優點,這一關都不好過。

所以四弘誓願這個是修學的次第,發了願,要從煩惱無盡誓願斷做起。尤其我們教學的人,是要拿著自己的明明德去親民,徐醒民老師講這個很有道理。就像老法師講經,他都是自己去落實這些大乘經教,然後自己的心得娓娓道來,不是照本宣科。大家要注意,我們跟的老師到底是怎麼學的?我們跟他學得像不像?自己要檢查檢查。我們有時候師父的經教很好,都是照本宣科,都是只是講他講的話,自己有沒有領悟、自己有沒有落實?假如沒有這樣去觀照,很容易就落得變成一個講課的演講的匠,我們說工匠、教書匠,連講課也會變講課匠。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

你常常念「勸發菩提心文」,很重要,提醒自己不能忘失。再來,「勸發菩提心文」雖然不長,所有四十九年佛陀的經教都在裡面。祖師都是入境界的人,他講長講短都是圓滿的。你看印祖大師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那一段話差不多一百個字,它是圓滿的。我們要這樣去體會,我們對祖師敬佩,對祖師的話不敢輕視,不能掉以輕心。就像剛剛王同學講的,我們拿到法寶太容易了,就不容易珍惜了。

諸位仁者,你們能聽到六祖大師的話很有福報,大家能聽到省庵大師,那都是見性之人。你看當中華民族兒女多有福報,你假如生長在不同的國度,人家都在增長你的分別執著了,這種見性的教誨聽都沒聽說過,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祖先、這些祖師。

能夠聽劉老師講《無量壽經》也是很大的福報,她自己實修念佛很有成就,老人家也是教書的,都當過校長、當過老師,她所講解也是深入淺出,大家要好好去聽。更重要的,讀經也好、聽經也好,目的是明理,明了理要照做,不然聽經聽習慣了,聽成什麼習慣?只聽不做,那又不行了。人要提升沒有別的,一定要解行相應才會提升。

而依報隨著正報轉,你的母親也是你的依報,隨著你的正報轉。所以你要勸別人,首先自己要堅定。因為母子連心,你假如一心求生淨土,一定會帶動你的母親。跟母親賞月的時候,要說「但願人長久,唯有念彌陀,親眷永團聚,法界逍遙遊」。母親,我們這一生就是統統到極樂世界,以後跟阿彌陀佛在虛空法界度眾生,跟著他老人家去接引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你愈孝順、愈體恤,她老人家就會愈感恩佛法,愈感恩師父上人跟劉老師的教誨,她就愈有動力,這些都要自己用心去體會。

現在這個時代成就事情很難,為君難,為臣不易,現在當領導不好幹,當下屬也不簡單。為什麼?大家都不是從小開始學的,我們也都是成年才開始學傳統文化的,能夠透過經典把自己的習氣調伏,就是大功臣,先不要說要利益別人了。所以我們要守忠恕之道,面對領導、下屬、親人、朋友,我們要有一個恕道,體恤人家的不容易;對自己嚴以律己,這叫忠。所以老祖宗留了兩句經文讓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這個在「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是怎麼教導他的後裔的」講的,刻在白鹿洞書院上的),對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很容易在家庭、工作的團體去見家人、同仁的過,我們一見人家過,我們就不真誠了,那我們再去勸人,效果不會太好。我們一定是自己做好了,人家認可了,君子「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我們付出不夠,人家都還沒有很信任我們,我們就提意見,那可能對方會誤解成,你是不是對我有看法?最近有一句話叫理解萬歲,每個人都在渴望別人理解。說實在的,要人家理解是結果,因是什麼?因是要先理解別人,種因才能得果。

所以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的?諸苦皆從貪欲起,我們有求了,雖然所求的還是希望他好、希望團體好,那畢竟還是求,自己會有苦了。我們自己有苦了,那所有的家庭、工作環境是依報,依報隨著我們正報轉,我們有苦,這個依報有沒有苦?這個大家要自己去體會了。信解行證,這個每一句經句要我們自己去體證,味道會愈來愈濃,愈來在境界當中不敢忘這句話,依報隨著正報轉,問題不在境界上,在我自己的心上。

當然,我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都是成年才學傳統文化的,怎麼當爸爸、怎麼當媽媽、怎麼當兄弟姐妹、怎麼當領導、怎麼當下屬?人不學不知道、不知義。為什麼老和尚要特別重視《群書治要》?《群書治要》裡面很多怎麼當領導者、怎麼當被領導者。我們有時候翻開書來看很驚訝,我怎麼都沒考慮到這個?所以《群書治要36O》不一定要讀很多本,第一本好好看。我們最近還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了一本《群書治要中修齊治平的智慧》,這個我們再請我們張班長發給大家,文字檔發給大家。你一日修身的問題趕快翻一下,齊家的問題翻一下,治國的問題翻一下,帶領團隊翻一下,應該會有不少相應的句子。

工作多,這有好幾個角度了,第一個,是不是現實狀況?你比方說我們現在英國漢學院就我們幾個人,所有的事都得幹,那這是共體時艱,這是這個情況;再來,有可能領導者他領導授權分配工作不當,也會讓底下的人很累,這又是一個情況;或者領導者也很付出,底下的人也很辛苦,但是領導者沒有適時把情況告訴底下的人。所以老法師特別強調要溝通,見面三分情。實實在在講,我們在座不少老革命了,像我們袁同學也是幹了十幾年了。我們不怕身累,身累有時候還特別踏實,我今天沒有空過,還能出點力,心裡很舒坦。怕的是什麼?心累,到底忙的有沒有價值?我怎麼愈忙修學愈不得力?自己也會惶恐,我可不能忙到最後,我往生的事給耽誤了。所以我們一個團體首先要很清楚,我們都是念佛人,第一大事求生淨土。工作呢?工作跟求生淨土是一不是二,這才叫佛法。正助雙修,所有工作都是為了積累往生的資糧,所以工作跟念佛是一不是二,在工作當中也是發菩提心。

所以老和尚引了《法華經》的精神,《法華經》是當生成佛,四個最重要的原則,第一個「接受諸佛護念」,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其實實在講,你都是用真誠慈悲的心在做事,鐵定得諸佛加持你。所以佛菩薩的感應不分弘法、護法的,都加持了。有時候護法加持得很強,為什麼?護法比弘法難做,因為護法的話人事境緣比較複雜。所以第一個接受諸佛護念,第二個「植眾德本」,就是積累往生的資糧。植眾德本就是積功累德,就是落實五倫八德,落實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那你生活就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功德。第三,「入正定聚」。這個正定聚在《無量壽經》裡面有,其實翻得白話一點就是目標堅定。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見阿彌陀佛,你所做一切都是為了這個目標,你不留戀世間任何東西,這個就是入正定聚。最後一個是「發救一切眾生之心」,這個慈悲哀愍眾生的心要發出來。

然後你這個第二點「植眾德本」,第三點「入正定聚」,第四點「發救一切眾生心」,你接受阿彌陀佛跟諸佛的加持有多少,跟後面三點成正比,你一心一意要求生,那加持力大。你的心真的是為一切眾生,有緣我盡力,沒有緣我不攀。你不要沒事找事做,那變攀緣了。真正來到我們面前可以利眾的緣,盡心盡力做,你在做當中心量愈來愈大。就像好幾位年輕人,他們說去照顧小朋友他們很歡喜,因為他覺得小朋友像一面鏡子一樣,把他們的習氣都照出來了,特別感謝這些孩子。那不是在境界當中自己的願力、自己的心量都在擴寬?這才像一個當生要成就的人。善財童子,所有的人都是來成就我的,只有我是學生,其他的都是善知識,小朋友也是善知識。

從工作來講,工作就是要辦道、就是要修行,所以要為了修行而工作,而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修行而工作才叫歷事練心,那你就會在工作當中有成長、有法喜。你剛剛說的喜樂清淨,只要有法喜了,身體再累,心不累。那當然就事論事,我們還是要度德量力、審勢擇人,我們在做事當中,領導者還是要依循經教的做人做事。其實我們在社會當中習染不是一下子就去掉的,除非我們警覺性很高,不然我們以前還沒遇佛法之前做人做事的社會習氣還很重,縱使在佛門,在我們自己的團體,還是用本來的習氣在做人做事。其實自己不是故意的,但是還沒轉過來這個習慣。所以自己聽經的時候,老和尚每句都講給我聽的、劉老師每句都講給我聽的,不然聽一句,講某某人、講某某人,那自己怎麼聽受益不了了。修行的人要認識自己,我自己還沒學佛以前的習氣去掉多少了?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是來護持正法的,可不能來添亂,這個都得自己觀照清楚才行。

做為下屬,也是要「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甚至於犯顏直諫,但都要注意態度,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得大家看著辦。有時候給大家講得太細,變成害大家了,你就把成德的話拿做公式去背、去套,結果跟你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那我就讓你生煩惱了。所以講話也是一門藝術,要點到為止。

現在成就事都有難度,所以不在要把它做大,要在把它做紮實,做出榜樣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要好大喜功。實實在在講,有什麼好大的?我們自己的習氣都伏不了要怎麼大?大是自自然然大的,又不是我們讓它大的。自然中自然相,我們自己有德了,慢慢能利眾了,從家庭得利益了,再延伸到親戚朋友得利益了,就自然延伸開來,不能躐等,很重要。以上僅供您做參考,謝謝您的分享。我們接下來請光同學。

光同學:大家好、法師好。

成德法師:你好。

光同學:學生學習的時間不長,所以也很慚愧,也很榮幸能夠分享。學生聽到今天的課程裡面就感覺到時間很緊迫,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因為學生早上聽了課程,就聽進去一句話,「你不發心講,他不發心講,沒有人講,佛法就沒了。」學生就感覺到這個要馬上發心。然後就在拖地的過程當中就說,前面人他沒有拖乾淨,我要不要也先放著?因為它在一個角落裡。然後就想起這句話說,「你不發心拖,他也不發心拖,那就沒有人拖了,這個地方就放著」,馬上就拖了。

學生最近在落實及時回應。學生的媽媽、學生的父親、姨媽、奶奶都在跟著張老師學習,所以姨媽也有一些公事會找學生來辦,姨媽就希望學生能夠和奶奶做一下法人認定的程序。學生就遇到了很多障礙,首先是奶奶的手機它的所有人是姨媽的兒子,所以先要把這個給解決掉,然後學生就和姨媽去匯報這個情況,姨媽又解決了。然後等到這個事情解決之後,又有奶奶的法人帳號它比較難認定,因為她現在支付寶帳號還沒有解決。然後等到支付寶帳號自己又跟姨媽匯報,結果就拖了一天,第二天姨媽又問,自己又拖著,就是解決不掉,因為其他事情很多,然後回應不過來,就放下了。接著等到今天又想起這句話,「你不發心把這件事情解決,他不發心把這件事情解決,那奶奶這個法人就認定不了」,就在中午就克服了自己這個想休息的心意,然後就等奶奶醒來的時候把這件事情做完了,大家都很高興。

學生等接下來的時候就想起了孔老夫子說「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很多時候學生也總是覺得不想做,像有一次這個視頻要發給負責人,結果視頻發給負責人的時候,這個視頻又太大,微信發不過去。負責人一催,學生就著急,然後就從這個釘釘上面發,結果釘釘也發不過去。學生又找了百度網盤,百度網盤也發不上去。然後學生就放棄了,學生直接就擱下了。然後就覺得沒有珍惜這次能做好自己本分的這個機會,然後在最後還是請同仁幫忙把這個視頻發回去的。然後學生就希望自己能夠一直發心,能夠把這些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在前面,不再一直放下。學生就是這些,請法師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謝謝光同學。首先他說到接觸傳統文化不長。傳統文化要學得好不在長短,在肯不肯老實、聽話、真幹。真心離念,腦子裡不要太多念頭,我還接觸不長、還很淺,連這些念頭不如拿來念佛。人有時候念頭容易預設立場,所以最重要的安住當下,依教奉行。老和尚說放下便是。所以六祖大師得衣缽,他還沒聽過經;神秀大師可以講十二部經論,但是他沒有得衣缽。祖師這些表演在提醒我們什麼?成就不在接觸的長短或者年齡,在能不能依教奉行去放下分別執著。

你剛剛也提到慚愧,慚愧是善根,但慚愧之後是奮發才是真慚愧,進一步改過;慚愧假如沮喪,那不叫慚愧,那叫負面情緒。所以這慚愧二字可要領會對,慚愧自然會奮發改過。

你也提到修行要有緊迫感,你那麼年輕就有緊迫感,非常可貴,但緊迫是要精進,緊迫不是要緊張,這些念頭都要觀照得到。所以修行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蕅益大師留給我們觀心為要,觀自己的心念是最重要的,一切法都是從自己的心想生的,從根本下功夫。

那你也很可貴,從「你不發心講,我不發心講」,能夠舉一反三,「你不發心拖,他不發心拖」。所以傳統文化很重視悟性,不是知識的學習,教你一個,你會一個,那是死的;要活學活用,善於去領悟。當然你發心講了,你不要又執著在講。有些人一發心我要講經了,叫他幹其他的事他就很不歡喜了,你看一聽又執著了。你要講經,你當前有什麼因緣、有什麼本分,要共體時艱,一個不能共體時艱的人能把經講好,我也不相信。你發了心要講經,佛菩薩自有安排。

成德十九年前發心到澳洲淨宗學院去,因為老和尚在那裡說了,「誰肯來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我就把工作辭掉,就衝到澳洲淨宗學院去了。現在經過十九年了,我一年比一年任務還多,那我假如還執著在我要八小時聽經,我要八小時念佛,那我不是來添亂了嗎?發了願,佛菩薩安排,佛菩薩知道我們要怎麼鍛鍊、怎麼栽培,我們不挑境界,安住當下來鍛鍊自己。

大家要知道,你發願要做一件事都會有挑戰,第一個,我們有不耐煩,我們有毛躁,我們有習氣,這是第一個障礙;第二個,別人也有業力,尤其你是要利益眾生的話,那魔王會來障礙你的。但是你只要「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誰也障礙不了你,魔王最後被你感動,變你的護法,他也障礙不了你,只有自己的分別執著障礙得了自己。做事當中,最重要經一事長一智,我有沒有著急了?我有沒有體恤他人?我有沒有懂得度德量力了?我有沒有真的自己不行的時候趕緊找人幫忙?不要太逞強,逞強也是性格。所以都要觀照自己的心,才能經一事長一智。好,那以上回饋光同學。我們接下來請邱同學。

邱同學:非常的感恩,歡喜有機會參加學習。這生也非常的可貴,能夠遇到師長和法師,可以說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自己在學習路上確實是懵懵憧憧的,很感恩法師手把手的教我們、引導我們,以身作則,演繹著怎麼樣學佛菩薩、學師長的存心、智慧、慈悲和行誼,特別的感動,也確實挺受益的。在這裡因為這週是孝親尊師,這是根本,第一個就是學生要反省,這麼多年來一個學習的習慣、慣性的問題,一直這個習慣滿強的,走知識記憶的路,它是不知不覺的,從小因為就這麼長大。那師父說,記憶會增長分別執著,永遠不會開悟。所以就記了很多知識,這些佛學常識、知識,其實在境界中它會用不上,然後會長傲慢,特別容易去用經典去看別人的過失,導致。這是第一個。

這一直也聽師父、法師講孝親尊師是根,也一直當知識,在那裡講、那裡記。這幾天確實反省,一定要從對父母的心態和對老師的心態去反觀。其實自己一直都有偏頗,第一個對父母,對母親都有怨氣,以前都會有。因為可能從小長大,父母媽媽對我們是很愛的、護念的,自己可能有確實很多的不是,所以就把父母的一些過失放心上了。那法師教導我們要念恩忘怨,要能夠感受父母的愛,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也一直在用功去轉變這個心念,就是跟母親現在是都很貼心,感覺很好。爸爸也是一直在我的心目中他就是默默無聞,非常的感恩。

師道,因為這一生遇到了法師這因緣,也反觀這麼多年來,在這裡要向法師懺悔,因為自己內心還是很匱乏,因為法師非常有愛心、有德行,就會形成一個什麼?我自己觀照,會形成希望能夠一直跟著法師,不是學習成長,是希望得到法師的關愛,然後得到教誨也有,因為聽到法師教誨後,所有的煩惱……就是會特別的受益,於是也又產生了執著,就是法師說的,真容易執著,所以這個就會導致偏頗掉。法師跟我們是道義之交,不可以有控制、佔有,不可以有利害之心。現在也轉變很多,也坦蕩很多了,以前特別的有患得患失,生怕做不好法師不要我了,那可麻煩大了,這一生就完了。後來聽到法師講,我們都是阿彌陀佛的心肝寶貝,「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那師父和法師這一生力行佛道,也是一樣的,跟佛菩薩一樣的,就是為了我們能夠離苦得樂而來,我們怎麼能夠對老師有這樣的心?所以要向老師懺悔,要一顆至誠的心對父母和法師,這是根本,一定要從這裡開始去洗滌內心。

再看到許浚那個,就是一個鏡頭我覺得挺感人的。他一會說不小心,一會說不知道,然後那個老師教訓他,「即使殺了人也替自己狡辯」。其實自己發現在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都在為自己狡辯,就是都沒有為眾生。你看柳義泰他做為醫生,他的心只有病人、只有病人。所以許浚他的第一念是錯的,第二念是錯的,因為他沒有想到病人,這個水出了問題病人會死的。這個是從師父和法師身上也可以看到,師長和法師這種念念把眾生的慧命擺在最重要,其他什麼都不算什麼。這是法師在《淨修捷要報恩談》裡頭講的,我覺得這個就是,好像我們一定要學,可是好像總是做不到,境界來了以後會著在是非人我中,就是沒有念念想到佛門的形象、眾生的信心。這個就是許浚徹始徹終,我們可以看到從古到今這些真正有成就的人,他的心中真的是只有眾生、只有正法。可是自己在境界中好像會出來以後它不是這樣子的,非常的強烈,很容易著到是非人我這樣的境界中去。可能有些時候也知道不對,好像也回不了頭的感覺,就是那個力量挺強的,就是感覺到是根深蒂固的一個自我。所以這個怎麼樣能夠做到?恭請法師給學生開示,就是都能夠提起像法師、師父這樣的心境,念念想著佛門的形象、眾生的信心,其他都不算什麼了。我覺得這個如果能夠都是這樣子的話,那就應該很幸福、很開心。

有不對、不是的,請法師、各位家人批評指導。謝謝,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好,謝謝邱同學的分享。很歡喜他往這個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邁了一大步,然後今天還要隨喜他,居然沒有哭,還忍得住。

那我們這一生遇到師父上人,是我們成佛的機緣到了,這個機會要掌握住,確實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我們真肯回家了,哪有回不了家的?「便就今朝成佛去,樂邦化主已嫌遲」,你怎麼現在才回來?枉受輪迴苦了。阿彌陀佛是大慈父,時時都希望我們趕緊離苦得樂。那我們有幸跟隨師長,師長給我們講得很圓滿,也表演得很圓滿,我們好好效法。那當然自己也很慚愧,自己以身作則做得很不夠,自己也人情事理很匱乏。所以看到這麼多老同仁這次也都參與課程,也是要向大家懺悔,自己人生的智慧、閱歷不足,沒有很好的護持好大家的修學。所以在這裡也是要跟大家懺悔,成德有什麼做不到位的地方,還請大家要包涵。所以不止沒有以身作則,做錯了不少事情,那佛菩薩慈悲,還給成德可以戴罪立功的機會,這是成德可以感覺到佛菩薩的慈悲。我們還有一點願意利益大眾,佛菩薩都加持,這真實不虛的。

那邱同學他能夠反觀到他自己的學習狀態,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學習會有收穫是心態用對了;心態用錯了,再怎麼用功,反效果。就像知識的學習,「學問愈多,我慢愈熾」,自己的慢心增長了,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習氣愈長,去道愈遠」,這個是蕅益大師給我們提醒的。所以「惟益多聞」,只覺得我多聽一些課,我多背一些經句了,我就是進步了,喜歡多聞而已,「增長我見,可懼也」,這樣的學習狀況是很危險的,要趕緊洞察到。

所以今天邱同學開悟了,發現自己過失了。他也提到了,要怎麼樣突破?要從敦倫盡分開始,人的悟性是從孝親尊師自然啟發的。「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孝、敬兩個字開我們的性德,那悟性就開了,都要從父母、另一半、家人,我們開始盡本分愛護他們。

剛剛邱同學也提到,最近覺得感覺很好。感覺很好不要執著,一執著了又不好了,要好好保持它。你不要明天又有點煩惱了,我怎麼回不到昨天的樣子了?又是煩惱了。安住當下,好好老實念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剛剛還說,就是要跟著、得到關愛,那是來要愛的,那不是來弘法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個要時時觀照念頭。我們處到一個因緣裡面,都要有一種擔當。所以邱同學的罩門就是感情太豐富了,他假如這一生是女的,我看就不知道成啥樣子了。所以我看你感情這麼豐富,可能你的夫人會承擔很多,你不夠承擔的她都得承擔,所以你要更像個男子漢大丈夫。

你從許浚那個能領悟到,要念念從為病人想到為眾生想。其實我們的任務比治病還要重要,那不是有個故事嗎?斷人慧命要墮十九層地獄,治人家的病沒好好治是十八層,因為斷人慧命的罪比斷人身命還要重,因為他好不容易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會,結果我們給人家誤導了。所以那一段劇情也是提醒我們,我們可自己在供養大眾正法的時候,可不能一下子不知道、一下子不小心,不能離經一字,要照佛法、照師父的教誨去說,不能摻自己的意思。下錯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尤其我覺得我們現在這個時節因緣難度很高,因為大眾好不容易遇到正法,他容易激動,甚至於還給你下跪,感恩你是他的救命恩人。但那都是佛菩薩加持的,不見得都是我們的力量,甚至於根本我們就只是出了一點點力而已,佛菩薩是藉我們的身加持他、利益他,所以不能邀功。你看老法師德行那麼高,任何讚歎來,他都馬上說,「這都是佛菩薩祖宗的加持」,從來不邀功。

可是很危險,我們聽說,在大陸一些團體,信眾見到這個團體負責人還要給他跪拜,我聽了真的是雞皮疙瘩都起來,太狂妄了。眾生激動可以理解,我們敢受?我們自己貪瞋痴都還有,還敢接受人家的禮拜,那我們不是狂妄了嗎?有時候講對幾句話,人家說,「老師你有神通啊?」我們還把它當真,我們自己給自己害死了,佛菩薩都不以神通度眾生,我們還有什麼神通不神通?所以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比老和尚難十倍、百倍都不止?我們內有煩惱,外面的境界財色名利的強度比他老人家那時代強多了。人這一生最遺憾的、最冤枉的,就是把自己作佛的機會給搞砸了,其他的都不算啥事。所以海賢老和尚說,「成佛是大事,其他的啥都是假的」。

其實回應大家顯得囉嗦了,大家多包涵。因為觀心為要,善觀己心,要在自己每一個念頭上,你講的每一句話,你發問的每一個問題,有時候你自己回光返照,你自己就找到答案了,不一定要問人,有時候問人也會變成一種習慣、一種依賴。當然我講這個,你們不要又憋著不問,我什麼都沒說。但是最重要的,不要產生依賴。

像邱同學剛剛說的,我怎麼覺得遇到境界總是做不到、總是過不去?其實我們講這個話的時候,你對於經歷過的事情都有落印象。落了印象,遇到挫折的時候,這些以前的印象就浮出來了,就會給自己洩氣。所以修行沒有別的,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落印象。遇到境界考驗了,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我保持正念,佛菩薩都會加持我,有恆為成功之本,我只要不退心,任何問題慢慢都會迎刃而解。

當然邱同學剛剛說的,應該也是我們修學路上每個人都會感受到的,怎麼那些錯誤的念頭的力量這麼強,有時候拉都拉不回來?正常,因為我們在無始劫輪迴,這些念頭比較熟悉。修行它有一個過程,就是讓熟悉的分別執著慢慢陌生,讓陌生的佛號跟正念慢慢的提起來,這個著急不了,這個只能安住當下。所以「過去勿留滯」,過去的事不要懊惱了,「未來勿將迎」,安住當下是提升的關鍵。

好,趙老師,還有兩位同學舉手,看……

趙老師:是,法師,看您時間,您這邊時間。

成德法師:我待會要上課,不過應該還可以,我們就簡短再做回應就好。我們請周同學,把大家都串一起,請她分享一下。

周同學:大家好,學生今天聽課是聽到師長隨時可以看到別人的付出,適時的稱讚如來,肯定付出的人。今天上午正好遇到一個境緣,得到昨天網上幼兒園課程的一個反饋,有家長反饋說,這個課程適合剛剛接觸的人,像他們這個學習很久了就不適合。同時家長給學生分析到說,現在家長都很忙,沒有更多的時間,就覺得在網上開一條龍不太現實。聽到之後自己是有反駁的念頭,但是想到師長說,師長都是隨時看到別人的付出,同時法師也教導說出言要順人心。一想到自己不能夠去否定別人的看法,當下和對方應對的時候就說,首先自己先肯定了這位家長陪伴孩子的心,同時他自己也帶著家庭來修學。但是同時也知道現在社會客觀的情況是這樣的,現在家長都有各自的家庭情況,都需要養家糊口,可能有的人會因為各種因緣、各種因素不會一直跟著學習。但其實別人來不來是一個果,關鍵是老師提出來這樣的因緣,同時已經開啟了,做為學生這個角色是盡心盡力的一個態度。

並且「十年因緣」裡面師長講到自己的例子,師長在當時剛出家的時候非常辛苦,沒有人供養,老和尚勸師長學經懺,把想講經教的人都嚇跑了,師長沒有被嚇跑,是因為章嘉大師老人家告訴師長,真正發心講經,學釋迦牟尼佛,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自然有佛菩薩保佑你,你這一生當中佛菩薩替你安排,什麼都不用操心,順境、逆境統統都是佛菩薩安排的。師長說,縱然餓死也相信。那其實就想我們所做的這件事情,現在誰也看不到結果,重點是在這樣的緣分當中提升自己。比方網路課堂當中需要自己的言語很精練,透過屏幕要傳遞正的狀態,這都是自己要下的功夫。最終這個事情成不成有很多因素在其中,不是個人的能力所能決定的。並且這個結果也不是自己所需要去希求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有這個發心想要去做,就認真在境緣當中提升自己教學的能力,以及和大眾接觸為人處世的能力就好。

向對方表明自己的想法,對方也比較認可,但同時也沒有更深入的去交流。就想請教,學生這樣的念頭是否正確,有沒有偏頗的地方?也請法師能夠給予指導。學生的匯報就到這裡,請法師、諸位家人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謝謝周同學。妳有這些觀照很可貴,也讓我想到後生可畏。經一事還要長一智,尤其我們從事教學的人,我們剛剛提到的因材施教,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充分了解現在大眾的心態、大眾的生活狀況,我們才能給予他應機的教導或者是應機的安排。愈忙的人,其實只要他覺得他聽的東西可以利益他的家庭、利益他的事業,再忙他都會擠出時間來聽。所以這個時間其實不是問題,是人家聽了有沒有受用,這是我們講學的人要精益求精的部分,要設身處地他們的狀況,這樣才能夠應得了機。佛法是最現實的,馬上可以用的。他得利益了,他就主動來學了。

再來,我們面對大眾提意見,老法師教導我們,人家提的意見哪怕不對,你都要接受。還舉了唐太宗的例子勉勵我們,底下臣子錯了,勸他,他都沒有解釋,解釋了人家下次不敢給我們講了,不以人廢言。其實一個團體,包含接觸我們的,哪怕是第一次認識的人,都能跟我們談話沒有顧忌,心裡話他都能談出來,這是很重要的,那我們才能真正清楚情況去調整。

現在時節因緣,網路教學可能在這些年會非常非常重要,怎麼來善巧運用,團隊要多經過事之後好好來切磋總結,讓這樣的一種手段愈做愈好。成德是感覺應機,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只要我們替他想了,應該都能開出比較適合他的傳統文化的護持,那當然我們自己也度德量力就對了。只要我們用對真心了,佛菩薩都會加持,在因緣當中都會自自然然調到愈來愈適當的發展,這個我們要有信心。

這些年輕人也難得,餓死了都相信,他們都聽到這些重點。我是感覺我們這批年輕人很剛毅,很有這種使命感,但剛中要帶柔,柔中還要帶剛。發願是要下決心,要剛,但功夫還得用軟磨,還得很有耐性,還得要調柔,柔才能克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處在低下的位置,「故幾於道」。

好,謝謝周同學。我們最後請王同學。我們都串在一起了,一起成功飛到極樂世界去。有請。

王同學:弟子這裡是有一個問題,就是一直在聽課的時候會聽到一些經教,感覺好像都有聽過,然後能應上自己的一些點,自己力行就會很快,然後很快就會受益;但是應不上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好像沒有什麼收穫,就會生煩惱。然後這個問題就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個地方比較執著?這個問題就是一直比較困擾,也是想請法師開解一下。

成德法師:這個可能可以具體舉個例子,比方說妳覺得哪一句應不上心?

王同學:好像這種情況就是,比方說我經常會遇到的情況就是家裡面需要我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我就感覺我自己很沒有力量,然後好像聽課的時候我就感覺自己,好像那些經教可能自己就不是很上心了,就進不去。

成德法師:所以妳這個不上心主要是因為妳有煩惱了,妳心裡有事了,那當然應不上心了,聽著聽著又會想到這些事上面了。所以不是句子的問題,是妳的狀態的問題。不知道我這麼分析對不對?就是妳的心很歡喜、很清淨、很平靜的時候,聽當然容易聽入心;妳現在心裡有事了,妳當然聽就不容易入心了。所以我們先要把情況看清楚,妳是挑著句子,這句我應不了,那句我應得了,還是是因為妳的心態才產生,這個我們要先釐清,清楚。

那妳這個情況很正常,我們都在修學的過程,遇到境界都還要鍛鍊。那妳就要面對家裡的這些事,用經教來思惟,思惟清楚了就照著去做,不要有太多的擔心、害怕,不要有很多情緒在影響妳。妳反而思惟清楚了,很有信心的,然後求三寶加持,拜那個《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常住三寶、天龍八部來加持自己去辦。而且不能變成挑境界,我喜歡做的我就很歡喜做,家裡這些境緣來了,我就不是很想面對。所以不挑境界,其實這個對於我們心境能不能提升非常非常關鍵,都在磨我們自己的心性。要把事處理好要真誠,要把事處理好要有耐性,要把事處理好要能傾聽別人說的話,才能冷靜的把事情搞清楚。這都是練心,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經一事長一智。

老法師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別人這些情況又不是突然變成這樣的,都有他的因因果果發展到現在,所以別人錯的也是正常的;「我對的也是錯的」,我們自己覺得我對了,可能又就用道理來看別人,或者要求別人,或者有高下見。所以大家一處理事,不要著在事上面,不要著在相關的人上面,那都叫著相了。人一著相用不了真心,用不了真心,我們處理的事就很難變好,因為處理的事是依報,我們的心是正報,依報是隨著正報轉的。所以只有練心法,沒有練事法,都在練這顆心。你只要把自己的心念都時時能夠觀照守好,真的事情會往好的發展,家裡面的情況也會往好的去發展。所以老人家這些話真精闢,都是他修行真實的領悟。你看,別人錯的也是對的,精彩吧;我對的也是錯的,你要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這幾句法語我們在處理事當中隨時提起來,真的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是只要我們有生煩惱了,那事情就很難往好的去發展了。

當然,首先家裡的事找你們,是對你們的信任,假如覺得你根本幫不上忙,連找你都不找你了。所以找你代表對你的肯定,要感謝家人的信任,好好來歷事練心。

以這一點回饋我們王同學。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12: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