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分享 2021/3/15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3A
成德法師:趙老師、張班長,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剛剛一起聽了「師讚」,成德想到「勸發菩提心文」裡面的教導,「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那我們就不是天地人三才了,我們可能就做出縱欲墮落的行為出來了;若無出世師長,「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我們不解佛法,只有一條路,就是輪迴了,只要輪迴,問題沒有解決。而且黃念老還說道:「三途一墮五千劫。」這句話可不能開玩笑了,這句話我們聽到了,我們要自愛了,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成德也感受到一切因緣都不是偶然,我們八十幾個人共聚一堂,都有共同的一個人格特質,不然不會聚在一起,就是有一分道義在,這個義字在。「見義不為,無勇也」,所以大家聚在老人家的教導之下,相聚在老人家這一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之下。我們沒有師長的教導,我們不可能不隨波逐流。隨什麼波、逐什麼流?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所以三惡道是做什麼的?消罪業的;三善道呢?消福報的。老人家這兩句法語非常的精闢,三善道就是來把福報花掉了。可是重點是,享福哪有不造業的?別的不說了,光是吃肉,《楞嚴經》說到了,吃牠半斤還牠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酬償。人生做什麼來了?酬業而來,還命債、還錢債、還情債,沒完沒了。老法師給我們講清楚了,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所以非常難得,我們不隨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風氣而流轉,我們扛起我們對家庭、民族的道義,來承擔聖教的弘傳,所以才聚在一起了。
而走在這條路上,最重要的,也是老法師提最多次的,老人家在九十三歲,應該是在澳洲淨宗學院有說到,他老人家能有一點點成就,那當然是老人家謙虛,說到了,就是念念不忘孝親尊師。其實看起來好像境界很多、很難,從根本上看,晴天霹靂的事,也只是一個念頭的問題而已,轉得過來,危機就變轉機了,煩惱就變菩提了。佛陀遇到歌利王都不是問題,我們現在還有什麼是問題?所以我們也感謝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得這麼徹底,我們也感謝師長老人家一生修忍辱,我們遇到的事跟他老人家一比,小巫見大巫,沒啥,一轉個念就過關了。最重要的是什麼念?要止在孝親尊師上。
所以我們同仁也很用心設計了我們共同共學七週的課程,我們更有幸邀請到我們王希海老師跟我們一起共學,也聆聽他的教導。相信諸位仁者也都有很多寶貴的體悟,剛剛我們趙老師說的,分享一到二點,怕大家感觸太多、太激動,一下子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學佛是面對境界要清楚,所以掌握時間也很重要,你掌握不了時間,那是隨順自己的方便,那就很難隨順眾生的方便。所以這些都要在境上練,歷事練心。
我們看首先哪一位仁者,你們可以按那個「舉手」,我看到了就可以請你們來分享。現在不是修禪定的時候,大家法不要用錯了。好,有時候法會用錯,這個時候應該「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你不要用成「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個就用錯了。來,我們首先請路同學。
路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剛才聽法師在開示的過程當中,當下就有一個聖賢教誨的印證,轉念就在一念之間。因為今天上午在寫總結、寫週記的時候,也寫出很多本週當中感覺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感覺遇到了好幾個心念上有衝突的、有障礙的。可是剛剛在聽法師講,講到就是人生的真相,就是人生在酬業,把這些命債、錢債,還有情債,沒完沒了的,還掉了、酬掉了就沒有了。再來就是效法佛陀,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都能過去,還有什麼過不去的?還有效法師長一生的忍辱。在聽法師開示的時候,突然心裡面就一下子豁然開朗,感覺心量變大了,那些所謂的煩惱一下子就變少了。
接下來分享的其中一點就是,聽師長「十年因緣」自己體悟比較深的,還有就是也在其中也有一個疑惑向法師請教。就是師長講到了,在「十年因緣」裡面有講到這個年齡的問題,就是二十歲以前修學是最好修的,二十歲到四十歲就只能用暗示了,然後四十歲以後就暗示也不好用了。學生也是自己在修學過程當中,也是逐漸的在明晰自己的志向,也發心來效法師長、效法祖師大德,希望自己在一生當中能夠成就。但是立下志向之後,在這幾年近年的修學過程當中感覺進進退退,對自己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要不是太過,就是不及,也很難做到中道上。現在就是感覺到自己今年也是三十四歲了,時間也是很寶貴,自己在聽師長講到師長跟隨師公修學的那種境界提升就非常快,有時學生又會陷入到盲目的去隨從或者比較,自己一下子就信心方面又不太足,有時候就是很難到了中道上。
現在向您請教的就是,像現在我們這樣的根基,就是想要也能夠取得更快的突破和成就,應該如何去看待這個年齡的問題?
還有一點就是,對幹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條件的。上一週聽王希海老師在此分享說照顧父親,說自己發了心要讓父親活到八十歲,但是就是這二十幾年他是需要條件的,比方說每隔半個小時翻身,還有就是餵餐的時候要很細心,還有就是每天去運動,每個當下都不能夠掉以輕心,這樣就是時時念念都用心,在這番用心之下,才讓父親能活到八十歲。
還有就是許浚,在「醫道」裡面的許浚也是發了心想要成就自己的一生。其實過程當中就是事師柳義泰先生的時候,在過程當中也是有遇到境界,很多次這種應對,也都是具備了很多的條件,最後才有所成就。
所以說學生也是聽課的過程當中感覺這個條件也是很重要的,現在就是體悟到,其實自己現在對這些課程當中的領悟還是比較粗淺。以上是學生的一些心得,望法師能夠加以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路同學,我們首先可以感覺到他道心很堅定,然後也能反省,所以他從課程當中,甚至於從剛剛我們這一會,他馬上可以反思,馬上可以放下心裡面的煩惱。所以祖師勸勉我們,「聞教便行,奚待更勸」。聞了好的教誨馬上就去做,那這樣的人修學不用人家再督促了,不用人家在後面得推他了。老法師說的,任何修學成就的人都是主動的,被動不可能成就。孔子留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孔子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是用現代的話講「該怎麼辦?」都沒有這種積極主動要去自我突破、要去解決問題的態度,那人家很難幫他。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棄者天棄。我們真的想成就自己了,這是自助者。我們剛剛說的,不能再輪迴了,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那我們想一想,這個念頭起來了,感什麼天助?一念遍虛空法界,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天龍八部加持我們。但是這個我們要相信,你不相信就又有障礙了。所以外面境界沒有問題,障礙在自己的念頭。
念《淨修捷要》,你相信嗎?《淨修捷要》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這一念至誠心能感多少助力來?所以走這條路不要覺得孤獨,那是在自己的情見裡面會有孤獨感,你假如相信佛菩薩同體大悲了,不會有這個念頭。「稱名時即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你一念佛,阿彌陀佛放光照你,十方諸佛都放光照你。「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多殊勝,「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
路同學的警覺性很高,挺難得的,他說我都三十四歲了,這個在成德聽起來也特別有鞭策的力量,我還虛長了他超過一輪,人家年輕人都覺得年紀太大了,我這個修學都沒點消息,我就更要警覺了。「德比於上則知恥」,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開悟了,就證法身了。所以我們要德比於上,不能找張三、李四,那個不行,我們這麼一比,人就沒有鬥志了,要德比於上。有這個志向了,我要趕緊成就自己,但怎麼成就?心要用對,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怎麼作佛?釋迦牟尼佛開悟就教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能當下放下分別執著,可能放下起心動念我們還做不到,老法師說,先把分別執著不斷放淡。放下起心動念了,到極樂世界去見了阿彌陀佛,花開見佛就悟無生了。
所以當我們很有心要精進,首先你不能急、你不能躁。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誰能提升?不一定是念佛念很多的人能提升,他假如念得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著念著還增長他的分別執著,因為愈念,嘴巴在動,腦子裡還在想很多放不下的事。夏蓮居老居士特別提醒,輕忽養識,以為在念佛、以為在讀經,念頭裡都在想其他的事情,因為太熟了,經也熟了,在打妄想的時候還能念。所以念佛、讀經、聽經最重要的要全神貫注,修學重實質不重形式,不能落在相上。所以首先要調伏浮躁之氣。我們雖有向上之心,這個向上的心有沒有摻雜著浮躁?孔子提醒我們,「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所以在當下用功,放下便是。能提升的人就是能夠安住當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他的正念一直保持,慢慢慢慢自然就提升上去了。
而且要專注,你剛剛講到王希海老師照顧他的父親,他沒有分心,他全神貫注。那是王希海老師的緣,我們的緣呢?我們要全神貫注在依教奉行,我們要全神貫注在格致誠正、修齊的功夫。學不躐等,「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這些話可不能挑著修。其實當我們在揀擇經典的時候,那已經不是跟聖賢佛菩薩學了,跟自己的好惡在學了。我們挑老人家的教誨,這一句我要,那一句我不要,那也不是跟老和尚學了,那是跟自己的分別執著心在揀擇。實在講,用這樣的心,你哪怕挑了老法師的經句,你的理解會正確嗎?都是用你這一顆心,你已經在揀擇、在分別執著了,哪怕你「哇,師父這一段話講得太好了」,那你是怎麼理解的?
所以我們這一個時代修學難度,那比起老法師那一個年代難更多,老法師說我們比他難十倍、百倍都不止。可是你不要一聽十倍百倍很擔心了、很擔憂了,那老人家講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擔憂的,老人家講這句話的目的是讓我們的警覺性愈來愈高,讓我們更勇猛精進。因為我們發的願,我們也要真實去面對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但老人家提醒我們,難度是很高,可是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我們對佛法要有信心。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哪可能沒有辦法?連要墮地獄的人,佛都可以馬上讓他去極樂世界作佛,哪有什麼不能解決?
所以用功的地方還在每一個當下善觀己心,放下分別執著,而且要善友為依,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是當局者,有時候別人是旁觀者;再來,有時候我們的團體是當局者,我們一些其他的團隊,但是也都是依照老法師教誨的,那人家是旁觀者,都要善友為依,互相護念。
你剛剛提到了王老師、許浚,他們要完成他們的願望,都要很多條件。那我看我們路同學也是操心的命,性格也是很會操心。所以大家去查查《大藏經》,有沒有哪一本《大藏經》說哪個菩薩很有性格?我看可能沒有。操心是責任感,在世間法來看是很難得的特質了。但是剛剛路同學也自己講了,要中道,你不能沒責任感,你也不能因為責任感太操心,都不是在中道當中。而我們剛剛講了,自助者天助,所有的條件也是你自己的心感召來的。你沒聽出味道,王希海老師你看連鈔票都會吹過來在他面前現前,那這個不就是感應嗎?你看許浚大夫,他也感到很多善緣,包含那個很會解剖的醫生也是他的師父,也幫助他。最重要的是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守好自己的真心,自然會感得很多的助力、因緣過來。
所以別搞複雜了,修行要愈修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簡單到就是護好當下的心念,跟覺正淨相應、跟真誠慈悲相應,就對了。最後送你一句話,「只要我們心用對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好,謝謝。以上回饋。
我們接下來請楊同學。
楊同學:大家好。學生這邊上週一個很大的收穫,是在這個落實「及時匯報」上落實得不太好,犯了很多錯誤,有三方面的小點:
第一個是上週學校這邊剛開始進行網上幼兒園相關的各方面工作,緣上是事情略微比平時多了一點,感覺因上還是自己匯報的心不太強,所以給學校我們的老師張老師匯報就不及時;和下面我們同仁,小組裡面同仁也沒有做到及時匯報;和課室的負責人也沒做到。讓上面老師比較操心,同仁之間工作也誤了很多大課,課室負責人也不知道我們人哪去了,感覺就非常的慚愧。所以後面的時候希望自己,即便平時工作略微多的時候也提起這顆心。這是第一小點。
第二小點就是,匯報,它一定是先匯報再做事。否則的話,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因緣、緣分它是比較複雜的,涉及到很多組織倫理,一旦錯過了,那可能會流弊很大。就這個念頭上不能放鬆,一定要是先匯報再做事。
第三小點,是自己做得相對來說比較好一點的,就是上課的時候聽到咱們同仁們說,我們現在不能總想著向老師要答案,我們在向老師匯報的時候,要抱持一個請教的態度。譬如我們把客觀情況和工作匯報了,遇到一個問題,那我們想著提個建設性的建議或者方案。像這週的時候學生就是遇到問題了,然後用老師教的這種至誠感通的方法,拿出「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然後翻一頁,找到哪一段,看看自己理解得對不對,也會向同仁之間來交流這個。然後如果解決了,感覺沒啥問題了,也會向老師匯報一下,我們是這樣解決的,請老師看一下,理解得對不對。這次好像有兩件事就是這樣給老師匯報了,稍後老師就給回覆過來,「可以的,就這樣做」。所以當看到這個信息的時候,自己心裡面是比較開心,感覺能給老師減輕點負擔,關鍵的是之前這種翻「做孩子一生的貴人」解決問題,這種方法自己能夠用出來了,心裡面略微有些安慰。這是上週關於這個及時匯報。
第二,就是今天上午在聽課程的時候,解決了自己一個問題。現在我們是正在嘗試著辦網上一條龍幼兒園,今天就是得到個信息,有個家長發過來信息申請,說可不可以報我們辦全日制的三到五週歲這個班?自己接到這個信息的時候,心裡面略微有點怕勝任不了,我跟我們小組同仁們說的時候還說,咱們是有這個發心,但是能力上感覺欠缺。剛說完這句話沒多久,開始聽「十年因緣」分享的第一集,聽了一會,裡面說到一句話說,「我們做事情能力不是主要的,關鍵是這個真心,我們有這個心,盡心盡力全力以赴的去做就好了」。一聽到這的時候,感覺非常的相應,然後問題就解決了。好的,學生的匯報就先進行到這裡,感恩大家,請法師和大家能批評指正,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楊同學的分享,首先提到七個及時。我們練太極拳很重要的是要先蹲馬步,這個基本功好才能練得有成就。那同樣的道理,我們修學,我們要自利利人,那首先這個做人做事的基本功要扎好,這七個及時就是基本功。客觀的來講,七個及時我們做不到,真的跟我們配合事情,我們有可能會添亂。所以好心之外,做人做事要不斷提升才行。不懂做人,我們一跟人家配合,讓人家生煩惱,傷和氣了;不懂做事,亂了章法。所以歷事練心練什麼?不斷練,練好用真心,在正確的做人做事的原則上去服務他人,去提升自己。
當然,難得你也很快的察覺到自己的不足。老法師說發現自己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過失,真修行。所以發現過失不要難過,你用正確的態度,可能你就經一事長一智了。你今天沒有發現錯誤,今天就空過了,一日不知非,就一日安於自是了。所以沒有好事壞事,你的心態對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而且要經一事長一智,經過這件事了,要期許自己像顏回夫子一樣後不再造。這個也是章嘉大師教導的,這叫真懺悔,不貳過。
先匯報再做事很重要,因為先匯報了,可能可以做一個整體的考慮。有時候你很拼命去做了,結果做的方向不對了,到時候還得收拾,那就更複雜。所以面對境界都要有定力,不能太急、不能衝動,也要在事上練定力、練冷靜。都得練,修行哪有那麼輕輕鬆鬆的?黃念老說了,都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一切皆考驗,看爾怎麼辦,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練。」看不懂這件事要啟發我什麼,那可能沒過關,又會有下一件事我們還得要突破這個習氣才行。那當然在做事當中,我們不能是傳聲筒,既然有責任給我們,我們就要擔起這個任務、這個本分,不是變傳聲筒,一定是自己有充分考慮了,然後匯報領導,這樣做妥不妥當?
我們凡事要用第一念來做事情,第一念就是大公無私,就是理智的,就是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真正辦事沒有很多妄念,過去的懊惱、未來的擔憂、現在的猶豫,那個都不對,那都是過去煩惱、現在煩惱、未來煩惱,修行的人在境界當中用正思惟,哪些做人做事的原則跟這一件事相關,我好好思考清楚。你們剛剛說都是翻「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你們也要翻相應的章節,你們真的在辦事了,怎麼對人、怎麼對事、怎麼對物?
你剛剛舉到了,一開始人家詢問的這個因緣,你可能覺得勝任不了。現在覺得剛剛聽經聽到了,應該你真心發出來,會有很多支持,好像自己又覺得可以了。但是還是要很冷靜,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事不是不能做,是看你怎麼做。你一下子「事非宜,勿輕諾」,本來能做的事也會搞得一團亂,所以還是要依照做人做事來處理事情,「苟輕諾,進退錯」了。所以「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這八個字在因緣當中是非常重要要提起來的理智。以上回饋。
我們接下來請王同學。
張同學:大家好。學生剛才通過法師對於上一位學長的開示很受益。學生在今天上午的課程中,聽到法師一直都講,就是我們修學要會學、要會聽,要成為內行人,學生也是期許自己非常希望能夠在修學的道路上成為內行人。因為自己有感悟,就是心不清淨。因為法師也提到要從清淨心下手,自己的妄念分別執著很多的時候,是會聽錯師長的教誨,那在指導自己的過程中也會指導錯誤,而自己有的時候是不知道的。那也非常感恩能夠有善友為依,有師長和法師的教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就意識到清淨心以及恭敬心很重要,放下自己的成見,然後把這一顆真心找到,不相信自己的習氣的那些下意識的錯誤的知見,然後就能夠聽懂。所以剛剛法師講第一念,我們經常要用第一念去做事,對學生也是感觸很大的。以上學生做此匯報,請法師指導,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的分享。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要趕緊。這個內行,就是起心動念、一言一行要跟經教、要跟師父上人教誨相應。其實《孝經》也是教導我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是從依教奉行、從持戒開始,因戒就得定了,定就是清淨心。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恢復清淨心,徹悟大師說的,「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你要修行了,「以淨心為要」,要得清淨。包含你縱使現在有任務在服務大眾,你可不能事愈做心愈煩。我們用煩躁的心去做事,能利益到對方嗎?就很難保證。所以練心練心,歷事練心,練出清淨心,練出慈悲,練出處處替人想,練出「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你事情很多,但是你心不亂,怎麼來怎麼正思惟、怎麼處理它,不然《了凡四訓》這句話什麼時候練?所以歷事練心四個字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練出真心,是心作佛,那這個就真內行了,這個就是會修了。師父常說:「你會麼?」這個就是會修了。六根接觸六塵,能發現自己的分別執著,進而把它放下,然後提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對了。謝謝張同學。我們接著請王同學。
王同學:大家好。學生在今天上午「十年因緣」的學習分享有一點點感受,就是法師講到,師父因為是對國家、民族非常有責任的人,所以他才能夠感召好的老師、好的緣分。學生在聽到「十年因緣」前面講到,師長經歷了很多苦難,所以他對教育就非常的渴望,也知道教育對我們的重要性,所以師父就是從苦難當中發的這分願,才會感召好的老師,才會受益成就。
學生就想到了在生活當中,能有當下的這種好的因緣,能夠接觸到正法、接觸到經典。因為我們開學典禮開始的時候,就有那篇「源遠流長」的那個短片,裡面就講到了經典的來之不易。學生就感受到學生現在捧著的這本經典,是很多很多人付出生命,很多朝代的更替才流傳下來,能夠到學生的手中。所以當學生今天在中午再去捧著這本經典的時候就覺得太沉了,以前可能就沒有真正的對經典生起一分恭敬之心,就覺得可能網路太發達了,然後現在的書籍又來得太容易,印得又非常多,所以就覺得我好像很正常能夠得到這本經典。但是經過今天法師的這個分享,就讓學生再反觀自己,很有福報能夠接觸到正法,但是有沒有在這個因緣當中浪費掉了這個福報?所以就是能夠感受到師長他是因為至誠感通,才能得到三位老師的教導。而不是學生所認為的,在這條路上,哪怕弘法護法,是有多高的學歷、多少本事,而是真心的去做。
那就在改習氣當中,就當下學生在分享舉手的時候,那顆心就很緊張,得失心就起來了,在想我會不會分享得不好?會不會出錯?一緊張就點錯了。但是當下學生就在想,學生一直在生活當中告訴自己,走弘法護法這條路,不要掉到名聞利養的圈子裡面,要看住這顆心,名聞利養能害死人。但是就沒有想到,學生沒有安住當下,可能舉手的這一個心態學生就已經有名利心、有得失心了。可能習氣就是這樣以小積多,可能小的學生沒有觀察到,慢慢的就愈來愈嚴重,就到了傲慢,然後就得失心、名利心會更加的強。
所以就是法師最後第一節課分享的結尾就是,我們能夠收穫多少,是在看我們珍惜的程度,對於這個法的珍惜程度。也是期許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真正的把珍惜落實到生活當中,而不是曇花一現,我今天捧著經典了我珍惜,我今天聽了師長的法、聽了法師的法我珍惜,而是念念在生活當中待人處事珍惜。以上向法師和諸位前輩匯報,請法師和諸位前輩指點。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我聽她的分享就想到印光祖師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法師慈悲,怕我們又漏了這句話,他老人家後面再加三句,「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所以印祖說,誠與恭敬乃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絕妙祕訣。你看印祖已經講到極處了吧,所以修道最重要的真誠、恭敬。誠就感通了,所以感得他三位好老師教導師父上人,感得一路上的護法重要的因緣發展。而這樣的真相、這樣的感應,會在每一個有真誠恭敬的人的人生體現出來,假如只有師長,那叫偶然,那不叫真理了。所以大家要信佛,不能看了別人很殊勝,變成羨慕了,然後自己沒信心了。你看師父表演得這麼好,結果我們不善用心,還變煩惱。
透過像我們看了「伏生」這一個戲劇,我們知道經典不易了,我們又想到玄奘大師取經,「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我們才有佛經可以看,要懂得從因緣之不易去體悟,這樣才容易在順境當中還能夠增長道心。逆境磨鍊人,順境淘汰人,逆境一來都知道是挑戰、是考驗,順境來不容易提得起這個警覺性。所以順境要能不忘失菩提心,在順境當中念師長恩、念本師恩,像大家那麼年輕,都是父母護持你們、家人護持你們,要念父母恩、念眾生恩、念施主恩,才能在順境當中提升。
剛剛妳的一個反觀特別重要,要舉手心裡還是有忐忑,那這個就是得失了,得失就是名聞,「人家會怎麼看我?」所以老法師說放下名聞利養,名聞利養的念頭很細,人家批評,我們一聽了很難受,那個也是好名。生活當中,團體裡面有個小東西沒有分給我們,我們就有一點不舒服了,那還是有利心。都要在這些細節當中觀照,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強者先牽,強者先牽不是只有在臨終,其實臨終的功夫都是平常練的。平常在境界當中什麼念頭比較常出現,常被它拉過去?所以老法師說,我們下輩子去哪裡,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一天當中哪些念頭比較強?因為下輩子也是自己的念頭變現的。那能從當下去觀照,就很可貴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好,謝謝王同學的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