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护人员扎根共学班(第2集)成德法师主讲

成德法師分享  2021/3/11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18-085-0002

MP3下载

成德法師:大家吉祥。我們這個共學班今天進入第四天,相信大家也都有很多收穫。這個班等於是老中青都有,所以每一個人的願力都會互相促進、互相交感。大家都有共同的一個特質,特別講道義,我們佛門說光光互融,年紀大的人看到年輕人這麼發心,都很隨喜;年輕人看到年長的人走在這條路時間這麼長,也都非常感佩。我們共同走這條路,不分彼此,我們相信就像我們王老師給我們表演的,證明了《孝經》的教誨非常真實,「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我們一定都得諸佛菩薩、古聖先賢、老祖宗的加持。

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了這個「醫道」精華,可能大家都不是第一次看,但是這個片子拍得還是很好,因為它也是真人真事。許浚大夫,甚至於是柳義泰大夫,也是給我們表演在醫學界行菩薩道的典範。所以我們傳統文化它是圓融的,各行各業可以行菩薩道,甚至於是每一個角色都可以行菩薩道,我們看王希海老師是在當兒子裡面他就可以行道了。其實我們每一個角色都能行道,就像我們開幕的時候是三八婦女節,那周朝的三太就是在她當妻子、當母親的角色當中行菩薩道。很圓融,要敦倫盡分,安住當下,而不是去攀緣。就像武訓,他在乞丐的角色上他也行菩薩道,他雖然能力有限,他可以傾其所有,這都很值得我們啟示。雖然這個影片我們看了多次,但孔子在《論語》當中有說到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應該是每一次看體會不同,體會愈來愈深,體會愈來愈廣,這個我們學習的狀態才應該是正確的;假如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所以這兩句話也是夫子對我們學習的一個護念,讓我們可以自己檢查檢查,勘驗勘驗。其實這個分享的內容沒有限在比方說一定要談其中哪一個情節,甚至於只是一個表情,沒有任何台詞,對你內心都有很深的觸動,這個都可以跟大家來分享。剛剛我們趙同學也把這個分享的一些原則跟大家說明。好,那我們有請第一位同學,樊同學。

樊同學:尊敬的法師,各位同仁,大家好。剛才看了一下上邊還沒有舉手,覺得要跟老師配合一下,就趕緊舉個手。今天上午也是很認真的看了一下這個片子,看到了有幾點是以前看的時候沒有太注意到的點,但是特別特別的受觸動。這裡邊有一個點就是講到,許浚大夫在做學徒的時候,他就有幾個同門相輕,然後就有一點整他的狀態,他本來有一點想要發火,但是就在馬上要動手的那一刻他忍住了,然後就感覺到一定是心中有一股力量讓他去做正確的事情,他忍住之後,他把所有的事情都接著去做。之後他的老師柳大夫就跟他兒子在問的時候,有講過一句話說,做一個大夫,所有的東西都具備了,還要有最後的一個東西是一定要具備的,才可以成為一名真正的醫生,就是「矜恤」二字,矜孤恤寡的矜恤。看到這兩個字以後,就是特別特別的受觸動,就感受到這很像師長老人家講的真誠的那個誠,發出來就是菩提心。如果一個人他有真誠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兄弟姐妹就是悌,發之於朋友它就是信,一切都離不開這一顆菩提心。那無論是做醫生,還是做什麼樣的行業,就是都要用真誠心去面對。而真不真誠就看自己在每一個角色本分裡邊有沒有盡到它,如果沒有盡到,說明我們的誠心不夠,可能有私心在裡邊夾雜,才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而且柳大夫還在跟他說,你要成為哪一種大夫,就是是不是要做那種看到他的眼神就讓病人內心安定的大夫。學生就忽然想起,無論是師長老人家也好、法師也好,真的是讓我們看到你們的眼神,我們的內心就能安定下來,就會有一股安定的力量。就是感受到學習傳統文化的人可能一定是心裡頭有真誠,有這一分仁慈悲憫之心,才會讓別人看到眼神,他就能產生一種內心安定的力量。所以看完以後就覺得差得很遠,就期許自己也能夠成為這樣的一個人,把內心的那一分矜孤恤寡,特別是柳大夫不怕髒,無論是去吸人家的膿,還是去觸碰人家的糞便,都讓人很震撼,就真的是感覺到他沒有分別心,所以他才會給到許浚大夫如此這樣的一分力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忘師恩,都要去實踐對師父這樣的一分承諾。所以這個也是讓我們感覺到我們也有這麼好的師長給我們做了這樣的榜樣,我們也應該是效法許浚大夫去做一個好弟子,然後用一生去稟承師訓,去走這樣的一條路。可能這樣的話,遇到困難也能走得過去,不會執著在自己的感受裡邊,而是真正循著道義去做。這是今天上午學生看這一次「醫道」的感悟,請法師指正,請各位同仁指正,感恩,以上。

成德法師:謝謝樊同學。影片只要跟性德相應的,每一次看體會會不同,甚至於是一些細節可能以前沒有注意到,現在注意到了。就像許浚大夫他剛去學的時候被人家欺負,大家人生過程不可能不遇到逆境的,那到底什麼是他不去跟人衝突,面對逆境的動力所在,這個我們要觀察出來。進一步我們自己在面對一切境緣,尤其是逆境的時候,我們內心首先浮起來的是哪一個念頭。因為強者先牽,這個不是臨終才是強者先牽,隨時其實我們善觀己心,觀心為要,哪一個念頭其實在境界當中是比較強的。所以師長老人家說,我們下一輩子會去哪,不要問別人,得要問自己。就像剛剛樊同學提到的自我感受太強了,自我有一個我的話,那鐵定還在六道輪迴,因為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的。所以明理很重要,明白道理就知道應該怎麼去用功,我們求的是出輪迴,不能起的是輪迴心,那就背道而馳了。

剛剛還提到的,其實不管我們是在醫學界還是其他領域,最重要的是用真心去待人。你看那個屠夫的兒子看到柳大夫在幫他父親吸膿,他眼淚都掉下來了。我就不講太多細節,因為可能一段情節裡面有好幾個表情,感覺有時候這個片子裡面沒有台詞的表情給人印象深刻。好,我們接下來請范同學。

范同學:老師、法師好。學生在看上集的時候,有聽到三積大師講道:「為什麼你師父把你趕出去?是因為醫生能醫病患,但是病患也能醫醫生。」學生就體會到許浚大人當時不明白,學生理解是他的老師是讓他先修身,不要馬上出去去接觸名利的一個場所,其實是在護念他,他可能當時還沒有理解到他的師父對他的一個護念。這是學生第一點的理解。

第二點就是他師父身邊有一個師姐,和許浚的這種純真的一個關係,也是當代像我們在男女交往的時候也是應該效法的。包括在修學當中,男女同修都在一起,也效法這種純真的一個友誼,和修學的一個場所,天天都能夠在一起,還能如此的護念,沒有起邪思邪念。這是這一點。

另外還有就是,有人說許浚大人的醫術比柳大夫高明,但許浚先生不這麼想,他心目中就是師父還是他的師父,他自己是那種非常把自己拉得很低,師父就如那種父親的感覺。但師父說,身為大夫,讓他去了解病情,這也是師父給他做為學生的一個機會,師父心中是看到未來的一個傳人,能夠看出來他是能夠受教的一個學生。所以說學生就自己體會,許浚那種好學的精神,他自己雖然很家庭貧困,但是他不為這些,而是為一心求醫,向這位明師,是個明白的明,而不是說為了他非常有名去巴結他的師父,這個是學生非常欽佩的一點。

第三點就是柳大夫教許大人如何去施針,學生體會就像師長老人家、法師苦口婆心的一個教育,去引導我們在這條路上如何去修學,成就菩提的道心。柳大夫就請許大人針、艾一起用,學生理解就是老師看學生看得特別清楚,他的師父是名氣在,但是師父覺得如果說的一直把許浚放在身邊,有可能去害了他。可能就是請師父去指教,那是學生的一個體會,因為他的老師名氣太大了,老師也是在護念他這一顆心。當許浚把那位失明的老人給治好的時候,他那種激動和感動,柳大夫就能看到他的學生能夠獨立,就像佛法中講的可能就有八風吹不動的那種感覺,所以說柳大夫最後就走到山裡邊,把自己身體獻給醫學,讓他的學生進行一個施術,最後就是柳大夫……

學生就是感覺到師父就是老人家在放下自我,就像老人家在講經講不了的時候,老人家還在用這個視頻然後向大家來道歉,自己講不了經了現在。學生自己體會到就是展現了師徒如父子,老人家跟法師就像我們的法身父母,耗盡了自己,讓自己畢生的心血都成就大眾的一些道業,為法忘軀。就是像我們做晚輩和學生的都應該去效法,學生自己也期許自己去效法。以上,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范同學,她的分享在師生方面她體會比較多。其實老師在做很多事,在做的當下其實就在教我們學生,是我們會不會觀察。觀察很重要,要用心觀察、用心體會。就像師父上人在他應該是七十三歲的時候,他在講《太上感應篇》已經有談到,他隨時都可以走,憑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放下了。那可見放下重要。那老人家七十三歲他已經表達他可以走,但是在九十四歲要走的時候,大眾又留他,他又留下來了。他的用意何在?他的考慮何在?這都是我們弟子要體會到的。

老人家講經一生,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他還說他沒有學生,那這些話我們當弟子的怎麼去體會?很可能他講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了。我們可以冷靜的想一想,他老人家哪一句話我全心全意去把它落實了?佛法的修學老人家特別提醒我們一點,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依教奉行多少,實質可不是我在夢裡夢到多少次了。其實不強調依教奉行,而強調夢到多少次,就很有可能我們還是情感重,跟善知識搞情執了。大家要了解,跟善知識搞情執的時候,要正確的觀察善知識是很難的,他在給我們表演什麼,我們不見得能看得很客觀、看得很清楚了。所謂情生智隔,你用感情去看,會看有偏頗了,甚至理解錯了。所以我們遇到師父上人是太難得的機緣,可不能用錯心,可不能搞情執了。

那面對老人家很嚴肅的言語,大家假如有留心,在《太上感應篇》,因為那是面對身邊的這些四眾弟子,常常跟著他的,針對一些發生的事,也是很用心、很義正辭嚴的在規勸身邊的人。很多人會觀察錯,說老法師都不講人,你去問老法師,老法師都說好好好。這是身邊的人傳的,他都把師父看錯了!師父說好好好的時候,是問問題的人根本不是真心要向老法師請教,是要讓老法師為他要做的事背書。多少我們弟子做的事情做出問題了,都要讓他老人家背黑鍋,都不是真正要請教他的,那他老人家也恆順。等我們真正良心起來了,原來老人家都知道,那時候慚愧心、懺悔心就能夠讓我們醒過來了。成德的觀察,只要我們弟子真心請教,老人家沒有一次不具體給我們指導的。所以我們有情執,我們有摻雜一點名利,那我們無量劫來遇到師父上人這樣善知識的機緣,就被我們自己給障礙住了。

其實菩提道不好走,造業者有一百人,為善者才一二人;為善者有一百人,向道者才一二人;向道者有一百人,堅久者,能夠堅持下來,堅久的人才一二人;堅久者百,堅之又堅、久之又久、直至菩提者,又只剩下一二人,要到這種程度才是真道人。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做老人家的真弟子,都希望落實《無量壽經》說的「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但菩提道上一個念頭偏差可能就偏出去了。念頭很細,所以印光祖師說,一天當中,日用之間是萬境交集。不打破自欺的話,其實自己偏了自己不知道,身邊的人又跟自己感情很強,也都會順著自己說話,你就很難看到問題了。

所以領導者首先要讓身邊的人跟我們講實話沒有任何顧忌,我們一定要堅定的不能忘,我們走向弘揚文化的路要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身為一個領導者,人家跟我們講話還有顧忌,我們有可能無過嗎?唐太宗先生令我們敬佩,魏徵本來跟他是對頭的,他還能重用,對他直言勸諫他都能夠接受,這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這一代人是很特別的,我們從小也沒有學,長大才開始學,我們不說過去生的習氣了,這一生形成的習氣,要對治都不簡單。在我們還在對治自己習氣的過程,我們可能又要當老師、又要當領導、又要當人家的父母,其實挑戰挺大的,我們的警覺性要非常非常的高。

老法師說了,他們這一代人對不起佛教。當然這個話只能老法師講,我們可不能講,老人家有那個威望,才能講那個話。但是我們聽的時候要善於去體會了,老人家那一代人的根性,他成長的背景、受的教育,遠遠比我們的因緣還要好。每一個出家在家的人走入佛門,我相信沒有一個人不是為了自利利他走的,可是為什麼走進去初心是這樣,最後變成要過名利關相當困難?我們聽老人家的話可能都要動態去體會,他那一代人,甚至於他的下一代,比方以成德來講,都是孫子輩的了,我們的成長背景遠遠不如上兩輩的人,我們現在面對的誘惑又比他們多很多,所以我們的警覺性要相當相當高。但警覺性不是緊張,你要又覺得壓力大了,這又不是真心了。要很有警覺,自己的念頭要時時觀照才行,要真正形成直心是道場,團體之間都能直言不諱,護念對方。當然,勸諫要注意場合,勸諫要注意態度,這些都是要圓解,對於佛法圓融的去理解,圓融的去修行。

那我們剛剛跟大家談這一段,再拉回來剛剛我們范同學講到的,許浚被他老師轟出去了。實在講,他所求的那個推薦信也是人之常情。你說他為自己嗎?其實他是為了他的母親、他的妻子,他希望她們不要再像奴隸一樣的生活,他有一個名分,社會有一個地位。這一般來講人之常情,但是假如他要成為毫無自私、完全只有病人的心醫,那這裡就是他卡住的關卡了。所以他的師父看得更深,所以以非常嚴格的方式教訓他。他自己也沒有緩過來,但是他為什麼沒有緩過來?這其中又有我們的學處了。他為什麼會消沉、為什麼轉不過來?這些點我們體會到了,對我們菩提道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關鍵點。

包含剛剛提到睿珍她對於許浚大夫的這一分情義,這真的是學處,大家可以回想整個情節去感受,那裡面沒有所求、沒有佔有,那才是愛;摻雜了東西,那是欲了。這些我們都可以用自己的過往的人生,或者以後的人生慢慢來體會。

其實這一個片子的每一段台詞,每一個情節,對我們走這條路緊密的相關,因為大夫是醫病人的身體疾病,走弘揚傳統文化的路是醫人家的心病。剛剛我們樊同學提到了,讓病人看到大夫之後心就定下來,安定了。老法師講經的時候也說,他跟一個醫師在那裡談,不是醫生把病治好的,是病人對醫生的信心把病治好的。醫生能給病人這樣的安定,我們弘揚文化的人可以給來接受傳統文化的人這樣的安定力,但是首先我們自己的心要安定。我們對過去還有懊惱,我們對未來還有擔憂,我們對於現在還有很多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那我們自己的心都不安,我們怎麼去安人家的心?所以我們有這顆善心是可貴的,但是我們得從根本修,自覺才能夠覺他,自知才能夠知人。為什麼傳統文化叫內聖外王?內聖是一定要先提升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夠幫得上家人、有緣人,甚至是社會國家。好,謝謝這兩位同學,我們接下來請楊同學。

楊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上午在看的過程中最受益的是有兩點,一個是許浚大夫在科考的路上看到很多病患,多次延後自己的時間來給這些病患治病。期間應對過程中,他的愛不斷的激發擴大,就是這個愛心。然後他在這種情況下,人生的天平拿出來之後,一邊是名利,一邊是師父的教誨,回到醫生的本分,就是用最專業的矜恤心拯救病人。在拯救的過程中,他心力超過體力,就想起母親的教誨,「人活著的時候要多付出,死了之後可以多睡覺」。學生就想到我們現在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也是很多時候需要心力大過體力,這種情況是很多的,也希望自己能夠在遇到境界的時候,想起老師的教誨、父母的教誨,回到本分上,來突破這些境界。這是第一個。

第二點受益的地方是,在拯救一個病人的時候,他師父說可以用艾灸來減緩疼痛,然後遇到一個矛盾,就是既可以用針術,也可以用艾灸,在這個點的時候,我們一看的時候可能一下就有點暈,有點看不懂了。但是通過三積大師和柳義泰大夫的對話,然後才知道這是柳義泰大夫在給徒弟許浚一個成長的機會。我感覺這個應對,它是一個師資道合,就是只有師徒二人的心充分的相應的時候,才能夠聽懂師父的話。回到學生的身上就是,有時候感覺在團隊裡面聽不懂老師的話,希望自己在這方面能夠突破,也希望能夠像許浚一樣,爭取也創造師資道合,達到這個境界。這是兩點非常受益的地方。

下面還有影片中需要完善,感覺要完善的地方,有一個就是許浚他太太聽說許浚先生救了很多病患的時候,她扭轉了她的看法,其中有個台詞感覺可以更好一點,她說她以女子狹窄的心量去考慮她丈夫,現在這個詞「女子狹窄的心量」,感覺這個詞可以完善一下,因為現在很多女子人家這個承擔也是挺好的,把這個要去掉。

還有個疑問的地方,就是之前柳義泰是把介紹信燒掉,那就是啟發許浚不要為了名利,不考這個科舉了。後來為什麼又考科舉了?就是前面不考後面又考,這個我就感覺不太理解。然後自己思考了一下,是不是在不同的境界上,教學目標不一樣?就好比我們現在考教師資格證,前段時間老師說我們就是深入傳統文化,提高德行;現在為了更好的去接眾,是不是又要考教師資格證?所以學生想請教一下法師,是不是在不同的因緣上,這個應對是不一樣的?學生就先匯報到這裡,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好,謝謝楊同學。首先他分享第一點,其實我們的人生路上都會遇到義跟利益的境界,我們是取了義還是取了利?取了利就是隨業流轉了;取了義,我們就是義理再生之身。這過程真的有不少,成德還沒有學佛以前就遇到了,業績不錯,可是來聽課的人,當時候成德是在辦這種潛能開發的這些課程,但大眾受益有限,那這個錢我還要不要繼續賺?這個義利之辨,可能在我們過往甚至於未來都會遇到,我們要把持住。

第二,用針跟艾灸一起用,這一個點其實最重要的是老師藉這個因緣,讓他放下對老師的依賴,讓他建立什麼?依法不依人。所以佛要滅度,在《涅槃經》裡面指出四依法,非常非常重要。首先老師不可能常在身邊,老師也有可能比我們先走了,這個時候要以經教為師。所以這個柳大夫的深意,以至於佛陀的深意,這個是很值得我們去體會的。

您還有提到說,這個小女子狹窄的心,這個台詞,我想這個編劇可能有編劇的用意,當然您的顧忌也是有道理,因為我們講課面對大眾有時候也得要考量大眾的接受度。所以記得成德有曾經講過這個鄭濂碎梨,他們家上千人,皇帝給他兩顆梨子,看他怎麼分,他分得很公平。後來皇上問他怎麼治家的?他被封「天下第一家」,結果他講「不聽婦言」。但是這個時候我們不能說他講錯了,我們要說,這句話,四依法說依義不依語,你心量要大,你心量不大,常常計較,你們家就要紛爭了。所以男子假如心量小,那這句話也是在提醒我們。女子假如沒有受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她假如情感比較重,她可能只為自己的家庭著想,那她的心量可能就不夠大。你看我的言語裡面有用可能、可能,這個就是比較含蓄了,不然你說一定不大,那個女的一聽很不舒服了。所以這個出言順人心,大家也要多去體會。

我們說因緣它是會變化的,所以前面不考後面要考,前面不拿教師資格證,後面要拿教師資格證,從相上看不同,但是存心要一樣,因為形勢會有不同,有時候要順勢而為。實在講,這些都要你們多自己去體會,假如我們都習慣了,好像都要給一個答案,而不是自己去領悟到,那體會不會太深。當然,假如是身為領導者被問了,那當然要回答。老法師也說,他一切都隨順佛菩薩的安排。那我們要知道,孟子有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你今天有很多很好的農具,春天還沒到,你要耕作也不行;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時機還不到,你也不能急著做,有時候會適得其反。這個在我們走過十幾年的路,例子太多了。比方說在一個大都市裡,有一個社區,人家特別認同傳統文化,讓我們每個禮拜去講課,結果就有出家的人跑到這個社區去聽課,他也是好心,可是這麼一個動作來,這個跟宗教有關係,結果這個社區的課就開不了了,這社區裡面的管委會這些人統統被調查。你說大家那麼支持,最後還被調查,會不會影響他們的積極性?所以不能感情用事!成德第一次回到西安,我的祖先出生地是陝西楊陵,那個是太王他們都是從那邊來的。回去我很高興,要上五天的課。結果第一天就有很多出家人要去聽,結果一下就被封掉了,也沒上成。所以傳統文化我們要審時度勢,要遵守國家的規定,還有國家的形勢,不能激動。

請教一下楊同學,假如明天又告訴你不用考了,那你會怎麼樣?

楊同學:法師好,那我覺得這個一個原則就是看大眾當前的需要,如果需要有資格證,然後又不違反國家法律規定。

成德法師:對,很好。

楊同學:不違反法律規定去利益大家。

成德法師:很好,他提到了看大眾的需要。這個《楞嚴經》有一句很重要的指導,「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實實在在講,我們這一生要成就,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除非我們不夠真信切願。所以海賢老和尚也給我們表演,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成就了。海賢老和尚在表演什麼,我們都要看得懂。能看到他老人家的表演是福報,看不懂,這福報就花掉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其他的經典?為什麼還要提升這些能力?教師資格證也是一個條件、一個能力,那是為了護念眾生的。護念眾生也不能強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因緣還沒到,要好好提升自己;因緣一到,我們說兼善天下,要盡力去做。真的有這個狀況了,領導沒有說明,你要去請教領導;或者真有變化了,領導也要給底下的人講清楚,不要造成底下人的疑惑。所以大家注意,每一個角色都有每個角色正確的應對進退。五倫關係裡面會出現問題,都是雙方或者是這件事裡面相關的所有的人,都沒有正確的心態應對了,這個事才會愈來愈有問題;只要雙方有一個人,或者這個家、這個團體有一個人是清醒的、正確的,都能夠改善這個情況。

因為許浚一開始他考的心是有他的功名在的,所以這個因地不真,他不去反而好,而且後面還發生了非常微妙的變化,我就不講了,看可能後面的人會分享到。後面為什麼考?三積大師有講,因為最完整的書籍在宮廷的御醫院裡面,他也要有這些助緣,都有一些考量在其中。所以我們觀察事情因因果果,種種條件的因緣的客觀,甚至它有變化了,都要做動態的觀察領悟,你不能形成一種固執的看法、固執的成見,以前是這樣不代表現在是這樣,你都要很客觀。我們說科學發展觀,要動態觀察因緣,因為萬法是因緣生,你很冷靜、很客觀觀察因緣,我們心裡就知道怎麼應對進退了,所謂多少緣做多少事,不攀緣。我們接下來請洪同學。

洪同學:看「醫道」對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許浚到有瘟疫的村莊去找師父,柳大夫叫他回去,師父讓他回去,他堅持不回去,然後三積大師就對柳大夫說,面對許浚的這個固執,你也拿他沒辦法。學生就在想說,這個固執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就像剛剛法師講的說,依義不依語,許浚的這個固執,學生理解是他真正的稟承了師父的教誨,把病人放在第一位,面對病人不能夠放棄,把師父的這個教誨他始終都堅持,始終去落實,甚至面對師父對他的這種好像有生起雖然是愛護他,也是有情執,好像有一點點情執的情況下,他還是能夠堅持住師父的教誨,要成為一名心醫。學生感覺到是柳大夫也好,還是許浚也好,他們師徒之間都是在演繹著一種心醫傳道,要把醫的這個道傳下去。所以他的這一分固執,其實是真正的實質的在傳承師父的這個道。

學生也想到師長老人家他弘揚推廣傳統文化,我們也一直自己在發心要「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就想到自己在這個過程,是不是也像許浚一樣,我們為往聖繼絕學,有沒有真正的繼承這個道,有沒有慕賢當慕其心,有沒有把師長老人家還有法師的行誼把它繼承下來?這才是真正的成為一個法器在傳這個道。學生自己在這個修學過程,一路上也是磕磕碰碰,一直在做錯事,也是期許自己能夠像許浚一樣,面對一切的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能夠真正的有這個固執的精神,要把這個真正的道傳下來,期許自己真正能夠成為一位傳道人。

這是學生觀看的一點體會,有不對的地方,請法師還有諸位老師、學長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洪同學。這個固執上面要加兩個字,叫擇善固執,這個在《中庸》裡面也有提到。他那個擇善最重要的就是把病人擺在第一位,其實對我們來講就要把眾生擺在第一位,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成德自己很慚愧,雖然跟隨老人家有一段時間,但是自己還是根性太陋劣了,很多重要的話都是很多年以後才有一點感覺。所以真的是要把師父上人的每一句話當作都是給自己講的,就比較容易體會得深入。也問自己,我跟著老人家學習,學是效法,那有沒有跟老人家有一點像?假如自己跟了十幾年,自己還是自己,沒有比較像老人家怎麼處世、怎麼待人接物的,那這個是變成我自己誤了自己,這麼好的因緣,我可能都是激動而已了,沒有靜下心來一點一滴觀察老人家怎麼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進一步我怎麼去效法他。這個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確實是要我們自己去檢查,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

我想可能接下來做個調整,抱歉,因為我看舉手的人不少,可不可以每個人講一點就好了,你體會比較深的那一點,三分鐘之內。三分鐘之內不是一定要講三分鐘,比方說你體會那一點一分鐘可以講完,就一分鐘;那假如這個體會很長,也要訓練三分鐘講完。我們接下來請陳同學。

陳同學:法師好、大家好。學生今天看完這個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對許浚他的這顆真心,就是感覺他自從遇見了師父以後,整個他這一生過程當中都能時時的守住他這顆從醫者的真心,他的初發心就是照顧病患。就是因為他有這顆心,學生就感受到他面對很多抉擇的時候,他能夠很順其自然的就去做了很多正確的抉擇。譬如說他們在趕考的時候,他身邊的那些同樣要去趕考的人就都會說,面對那些病患,他們說,「你們的處境也值得同情,可是我們也等了一輩子,我們一輩子苦讀就是為了考取功名」。但是許浚先生因為他的初心一直就是為了照顧病患,哪怕考取功名,學了這個醫也是為了照顧病患,所以他面前心中最大的就是不忍心看這些人受痛苦,看到病人受痛苦。所以當所有人都走了,都去趕考的時候,他自己就能很堅定的留下來,去照顧這些病患,即使到最後四天四夜沒有合眼,他心裡也沒有怨言,覺得自己累。學生覺得就是因為他那顆初心一直都在。

因為在修學路上也時時要反觀自己的初發心,就想到也是關於遇到考驗。前天的時候學生去考科二,就是駕考考科二,當時考的時候就想到,我們考試的時候是考試前要練習,前面有五六天的時間,就全天是十個小時學習,中午都是家人給我們去送飯,去駕考那個練習場地,而且很多家人都在給我們迴向,當時考試的時候學生就覺得大家都付出很多,一定要考過。其實到最後隱隱約約那顆初心已經就迷失到去執著那個結果去了,就覺得我一定要考過、我一定要考過,就是會在那個結果上去執著,其實也忘了自己為什麼要考駕考這顆初心了。然後當時考完沒過的時候,結果是沒過,學生心裡就想,我一直念著佛,我考試的時候我也很端正心態,為什麼沒有過?我們有一個全校都在裡面的一個群,大家一般都是考試有什麼好消息都會在群裡匯報,當時學生就在那裡轉念,轉念完以後,考過的同仁就在群裡匯報了說,他考過了,謝謝大家的迴向,下面就發花的、祝福的。我當時就想了,我要不要也匯報一下?後來同仁就說,事事是好事,咱們群裡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妳這個要不就別說了。後來我一想事事是好事,回到初發心上的話,我這個也是歷事練心,這是佛菩薩對我的一次考驗,如果我要過關了也是好事,所以我也要匯報,所以我也在群裡匯報了一下學生沒有考過,以及自己反思到的地方。後面家人都給了很多很正向的回應,譬如說他說這是佛菩薩對妳很高的標準的要求。就感覺其實自己在這個方面如果端正心態,以後給身邊人的傳遞,或者是給自己以後學生的一些分享,他們也會有考試失利的時候,這都能成為我做為教學很好的一個資糧、一個經驗。然後我就感覺這就是好事情,這對於我守住初心也是一個很好的歷練。所以我就後來感覺這件事情很好,時時能夠守住初心,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就也能像許浚先生那樣,都是問心無愧的,心裡不會覺得人家都去參加科舉了我沒參加上,心裡有懊悔,不會,因為初心一直在。所以我感覺守住初心很重要,今天看到了以後就更加堅定了,事事都要歷事練心,也是為了教學為先,更好的自覺才能覺他。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陳同學,很好,她看影片會回到她當前遇到的境界去反思。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許浚就是因為考不上才重新回到柳義泰先生門下。所以大家想一想,他考不上是不是佛菩薩安排的?不然他沒有機會,他的醫學造詣不可能那麼高。再來,初發心成佛有餘,但是發心容易恆心難,所以這個初發心自己要護持好。賢護等十六正士,首先要能夠護自己。再來,我們實實在在講,一開始面對一件事心態挺好的,但在過程會有很多情況,就不一定能守住了,慢慢慢慢就忘了初心。比方說你去勸你的爸爸、勸你的媽媽,勸到最後是氣他哪一句話了,明明你是要勸動他,最後你在那生悶氣了,跟初發心都不一樣了。所以重要的是每一個過程我們有沒有用對心,而不是因為那個結果而產生患得患失。

陳同學轉念很好,煩惱即菩提,很好,沒考上,這可能是佛菩薩安排,我以後對這個曾經考場失利的人我也可以感同身受,跟他勸勉,這是對的。成德再補充一點,經一事要長一智,也要檢討出為什麼沒考上,還有沒有我們的不足在裡面。妳說許浚那他也沒有不足,他去考會考上,可是問題是什麼?他為了病患。但是我們有時候在利益大眾的時候,我們還不是純粹都是利眾,我們裡面可能還有摻雜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名利,那你這個沒有檢討出來,就不能經一事長一智了。所以學傳統文化是覺,覺照,不能打迷糊仗。

剛剛我們陳同學還講了一句話,報喜不報憂,這可是團體致命的問題。一個朝代假如報喜不報憂了,這個朝代已經走向敗亡了。所以不要小看一個看不見的風氣,它每一天都在影響每一個人。所以其實要經一事長一智談何容易,我們假如能真正經一事長一智,我們隨著每件事一直提升。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每參一個他就上去了,因為他完全效法對方了。我曾經跟我們院長(漢學院院長)講,我們的警覺性不夠高的話,在五千年歷史當中每一個朝代出現的問題,我們的團體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最怕的不聽真話了,最怕的粉飾太平了。所以有一個讀書人寫到了,「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句話我相信可能每個人都會念,但是我們能真正把它用出來嗎?所以「以史為鑑」也只是四個字,其實我們現在能夠講出來的經句不少,但是每一句我們有沒有真正去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這個就要完全看自己下功夫了,因為師父領進門,修行還得靠個人。我相信你們團體不是這種,只是妳剛剛用了這個詞,這個成德善巧的拉出來跟大家共同提醒一下,底下的人都不敢講問題了,這問題可大了!大家要知道,處理團體的事情就跟治病一樣,時間拖愈久愈難治;一有徵兆,領導者馬上能夠洞察,或者底下的人馬上能夠直心勸諫,這問題很快就化解了,大家還經一事長一智了。好,謝謝。我們接下來請王同學。

王同學:尊敬的法師、諸位前輩學長,大家吉祥。學生也看了幾遍這個「醫道」,但是每次一看的時候,第一個念頭就是說它在講師徒之情,我在看的整個過程當中,所有的念頭就全在老師跟徒弟之間的應對當中,我來吸取到了什麼。但是這一次學生在看的時候,就發現了以前沒有看到的一幕,就是剛剛開篇的那一幕,許浚大人和他的母親離開了家鄉去到別的地方逃亡,剛剛安頓下來的時候,許浚大人的母親說了一句,就是許浚大人說,我哪怕上山採藥去做礦工,也一定會侍奉好娘。然後許浚大人的娘親就說,你只要不再背負著賤妾之子的污名,不受他人的干擾,你能夠自己過好這個日子就可以。學生突然就想到,就是許浚大人為什麼會在一開始去柳大夫家求醫的時候被人欺負,他都能夠去控制住自己,可能就是因為他首先是孝順的,他是有那顆孝心。法師講課也總說,我們要時刻的把父母放在心中。所以可能許浚大人一路走來,一開始是因為他保持了這顆孝心,後來慢慢的在學醫當中從師父傳授的一些真正的立身處世之道的時候,他才能夠慢慢的把病人放在心中,以至於到最後他被罰一千次來回走的時候,他也在向師父禱告,我只是為了這一次不再讓那些貧窮的病人看不起病,我只是想讓他們能夠受益,希望師父給我力量。其實可能就是因為許浚大人一開始的這顆孝心,因為孝之後才能夠有敬,才能夠有對師父的那分情,然後慢慢延伸到把所有人都能夠裝入心中。

學生就想到了,學生小的時候家裡也有一些困難的地方,那個時候是很小,好像剛上小學一二年級,媽媽就有跟學生拿出來了一個本子,上面寫滿了很多人的名字。媽媽就跟學生說,這個是我們受困難的時候,所有幫助過我們人的名字,媽媽一定要一個一個的回報這些人。所以媽媽的教育給學生,就以至於在後面的修學路上,學生有在時刻的想,走在這條修學路上,學生是這樣的,就很容易有的時候想:我走在這條路上不容易,父母護持我也不容易,我要感念爸爸媽媽。然後走在這條路上又遇到了好多的老師、好多的學長對學生的幫助,我要感念這些人的恩德。但是可能僅僅是一剎那,或者是說我這一天能想起來一二次,然後平時的時候就執著於自己的我吃得好、我睡得好、我別太累就行了,就好像這個感恩心不能夠時常的提在心中。所以今天看這個「醫道」,最深的這一幕就給學生最大的一個警覺性,讓學生能夠在這個修學路上時時刻刻不忘所有人對學生的幫助、對學生的護持,哪怕是好的緣分也好,或者是說對於學生的一個增上緣,逆增上緣也好,都是來幫助學生、成就學生的,學生就應該時時刻刻保持住這顆感恩心。以上向法師和諸位前輩學長匯報,感恩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這個念眾生恩很重要,感謝每一個人對我們的成就,這個就是善財童子的心境,這個也是我們決定這一生要成就一定要具備的心態。所以《勸發菩提心文》的教導非常可貴、精闢,不能忘失菩提心,但菩提心必有因緣方能發起,念師長恩、念父母恩、念眾生的恩,而這個念恩的心能夠時時保持,我們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了。而且她剛剛分享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他假如對母親沒有孝心,他可能被那些人整了他就退心了;那因為他有孝心,自然在面對老師的恩德,這種常念師恩就會生起來了。所以老人家這一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個分量還是很重的。我們接下來請梁同學。

梁同學:尊敬的法師,各位學長大家好。我就分享其中的一個場景,「醫道」也是看了很多遍,而這次體會很深的點很多,基於時間的關係,就說柳大夫知道許浚為了救治那些沿途的病患,而沒有趕上考試的時候,後來老師見到這個學生的第一次那種刻板、嚴厲、苛責,變成了慈祥、柔和、讚許。當師徒對視的那一刻,這一刻我非常的震撼,師徒對視的那一刻,許浚的心中,我彷彿聽到了他的心中有一種巨大的聲音在轟響,因為他那種好像丟失多年的孩子見到了母親,那種又喜悅又委屈,這種聲音也在我的心中響起,我也非常的震撼。因為學生經常在夢裡邊去找老師,有一次好像找到了,但是一轉身老師又不在了,然後我就對著那個大江大河、那個高山就嘶聲力竭的喊,師父師父的喊,結果師父的聲音在我後面響起說,「我在這裡,妳喊什麼?」然後我一轉頭,看見師父的那種真的說不出的感受。所以經常聽法師的課,我修學有十年,前五年是聽老法師的,後五年是聽成德法師的,也學著複講,在當地也去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從老師的課程中聽到說,不是學生找到老師,是老師找到學生,一直不理解,這一次看到這一個場景的時候,一下子就豁然開朗了,是真的,只要學生做好了,老師一定會找到學生。所以還是自己的問題,自己沒有做好、沒有學好。真的是老師經常講的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收穫一定是會有的。好,感恩法師、感恩大家,我就分享這一點。

成德法師:謝謝梁同學,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她向道之心很切。那在夢中老人家師父上人說,我在妳身邊,這個可能也是在提醒我們,只要時時把他老人家的教誨放在心上去落實,他跟我們就沒有分開了,那外在的因緣不能強求,隨緣,該見的時候自然就見了。成德是還差得遠,但是以我自身的經驗,我當時候接觸老人家的教誨,我就想這教誨這麼好,我得好好用,因為老人家講最多的就是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所以我是沒想說一定要去見老人家,就想著趕快要怎麼落實、怎麼運用。那是後來剛好海口有因緣,我們去了解、去做了,就接上了跟老人家一起做事了,所以一開始也沒有刻意去求,就是後來自然發展。但是很重要的要安住當下,不然每天在那裡盼、在那裡求,這個也是有煩惱的,要安住當下,依教奉行,重實質不重形式。而且說實在的,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沒有白走,只要你走過的路都覺醒過來了,很可能往後你都要幫助跟你有曾經同樣經歷的這些人。煩惱一轉就是菩提了,危機一轉就是轉機了,悲憤一轉就是力量了。

比方說我們這次有我們延吉的同修,他們跟北韓相鄰,我就會想到老法師說,四個國家團結起來很重要,這個都是有漢文化的,他們剛好就出生在那裡,可能就是個因緣。這次我們文山也來了不少同學,文山跟越南相交,越南、韓國、日本,還有我們中國,這四個國家都是有漢文化的,所以有可能大家在那裡出生都有因緣的,這個有賴大家去感受,佛菩薩會加持。

成德看這個「達摩祖師傳」,每次看到一個地方必哭,這個感情還是太豐富了,就是那個二祖慧可跪在這個洞前,結果達摩祖師不是轉過來了嗎?轉過來師徒一對眼,那個剎那自己也是忍不住淚。所以這個師生的緣很深,因為老師都是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不暫捨。所以佛菩薩跟老師都是這樣對待我們,我們得真正體會到了,就不願意再辜負他們了。所謂「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佛菩薩是法界身,同體大悲,隨時都在,我們安心,不要擔心。好,我們接下來請張同學。

張同學:尊敬的法師,各位老師、長輩,大家現在好。學生在看影片的時候很深的一個感觸,就是當柳義泰醫生把許浚趕出了自己的門下的時候,許浚當意識到自己錯誤在哪裡,一直一次次的跪求師父再次接納他。而師父的那一分用心,因為當時看到柳義泰老師他看許浚的那個眼神,其實在那個裡面是有慈愛、有不捨,有想要呵護他道業的那顆心。因為可能老師是看到了他還有一些沒有去除掉的,不是純粹的真心去對待病患的一些問題,因為當時出現了三積大師建議他可以去三積寺照顧麻風病人。當時學生在想,三積大師和柳義泰師父他們應該是心意相通的,可能都看到了許浚醫生還有一絲恐懼病患的那一點點的心。也是因為柳義泰老師真的覺得他是一個傳承的人,是一個好學生,所以在一次次的拒絕他的時候,也是想要更大的去成就他,讓他能夠發現自己的問題,去樹立自己最純粹的那顆為病患的能夠成為心醫的這個品質。

也是感受得到對於老師來講,我們做為學生要更多的能體會到老師的那一分用心,而不是說當自己的心念被老師拒絕,或者是感覺自己有不被理解的時候,是聽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去理解老師的那一分成就自己的用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看到許浚醫生他的那一分主動求學,為了求道、為了成為心醫的那一分好學和求學的心,也是給予學生一個警示,就是說走在這條路上,老師有成就學生的心,可是學生如果沒有想要成就的心,是很難去提升自己和利益大眾的。也是感覺能夠有師長和法師在前面引導我們,能有明白人來引導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師長和法師的每一句的法,學生是否真正的用心體會到這句話後面的用意和心境,也是做為學生應該去勘驗自己和反省自己的。

僅此以上心得向法師和諸位老師匯報,如若有錯誤的地方,還請法師及老師們指點,謝謝。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我想父母老師都是有要成就我們的心,夏老說的,「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所以父母、老師,以至於所有的助緣能不能幫得上我們,甚至於能幫多少,還是自己決定的;「自棄者天棄」,我們自己放棄了,那人家要幫我們就很困難了。其實佛菩薩是同體大悲,哪有不幫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自己要信任自己,提起正念,他們才加持得上。

當然,這個片子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感悟,這個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大家一起來探討。剛剛張同學講到了,這個柳大夫也都是為了要考驗成就他。可是柳大夫後面也說,他在生命將要結束的時候,他也有他人生的反省,他說我只會把不成材的人趕出我的門外。他也是恨鐵不成鋼,但是他也還在修行。當然他那種為病人的,那我們是敬佩,也要向他學習,但是在脾氣這一點上,他自己也承認他要有所調整。所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都會有反思。

那你說許浚大夫他跪下來給他老師懺悔,實實在在講,他那個當下,很可能他的念還是很純的,可是他阿賴耶識有什麼我們怎麼知道?你過去生起的念頭、一言一行的種子都在阿賴耶識裡面。結果師父沒有收留他,他在外面一直跪,跪整夜的,那冬天多冷,隔天他老師過去,也沒說話,就走過去了。後來是三積大夫來了,然後找他去給麻風病患看病,他那時候就有猶豫了。但是你能說他前一天跪他那個老師面前不真心嗎?也不一定,也不能這麼說。但是可能那個一講麻風病,他可能會有擔憂,有時候「我還有母親」,他會有他人生的罣礙在裡面。但是我覺得這更高的是佛菩薩祖先在加持、在安排,哪怕他會有一些轉折,但是只要他的心不變,只要他沒有退心,那佛菩薩跟祖先都會一直伴隨著他,「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除非他自己退心了。所以這也是僅供參考,成德從另外的角度來分析探討一下。

因為實在講,就像成德到了祖國大陸,到了海口,我才三十歲,很多事都不懂,也沒經歷過,有時候也會情緒起伏。那假如我帶過的人大家都說,那個蔡老師成德法師都是為我們好。我也做錯很多事情,我假如接受他們都說我都是為他們好,那我不是自己騙自己?我也要經一件事看到我自己還是有情緒,還是有脾氣,還是要調伏,我自己考慮事情還是有不周到,我還是有激動,我發現了我還是要跟同仁承認錯誤。我不能因為我現在被人家叫老師,我不敢真誠去面對我自己的問題,那我不就死在執著在這個老師的一種表相上面了嗎?所以修行的路上最難的是什麼?執著看不到。隨時都會執著,連付出都會執著。「我有付出」,那就執著了;「我有付出」,有這個心念了,就會有期待別人認可、就會有期待別人回報,可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已經有執著點了。所以有時候人家一勸我們,我們那個委屈感就上來了。為什麼會有委屈感?我都做那麼多了,我很辛苦,你怎麼都不體諒我一下?就哭了,一哭人家就更不敢講了。你看,所以這個不簡單,這個修學的路上,念頭太細了。

所以大家有沒有觀察到許浚大夫,當三積大夫見到他很落魄的樣子,講了他幾句,你看他抱怨就來了,「你看我這幾年不分晝夜,所有的活都是我幹的」,一堆都出來了。這有沒有給我們啟示?這個抱怨一起來,火燒功德林,前面做的全部燒掉了,都不是功德了,還有福報,但不是功德了。只要有情緒上來了,所有一切所做全部翻成輪迴福報。大家注意,不是福報這兩個字,是輪迴。所以修道的路上最重要的是清淨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下來是「自淨其意」,不然前面兩句幹的還是六道的福報而已,沒有出輪迴,所以護好自己的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接下來同學們就說「大家好」就好,就分享一點。我看還有不少人,我可能請一些比較年輕的,你們之後在小家庭也可以分享,假如沒叫到你們很抱歉,可以在小家庭,也可以在大家庭,之後還可以分享。我們請張同學。

張同學:大家好,學生在這邊想分享一點自己的體會。就是在影片的最前面的時候,因為以前自己沒有看過這個版本,看到有一幕就是,當時許浚大夫好不容易柳義泰師父同意他跟著出診了,那一次是治療一個背部有瘡的病患的時候。當時自己就看到,一開始他的眼神也是很崇敬的那種,但是當他看到柳義泰大夫用嘴去吸膿的時候,他的眼神一下子就變了,就感覺好像他的內心那個時候有一個很大程度的轉折,有一種信任了。包括看到後面就是有一幕也是柳義泰大夫治病的時候,看病人糞便的時候,旁邊左邊有一個人就是特別噁心,在哪裡嘔吐的那個樣子,然後許浚大夫就坐在旁邊。

自己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就一下子感覺到,做為一個老師,好像能夠真正去讓其他人內心發生很大的變化,並不是說我的醫術多麼高明,我的技術有多麼強大,而是發自內心那種真誠心、那種德行的感召。因為自己有發心就想當一個音樂老師,最近就一直很糾結,就是想學專業課,那個過程好像就忘記自己的初發心,我是要去從內心做一些轉變,然後才能幫助別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自己一下子就反省到,最近自己的覺照度,還有這些事情就是過於的執著了。應該在自己這個當下,我的因緣是提升德行的因緣,我就好好的去上課,經常去轉念,然後也不要忘記自己這分發心,那可能過段時間佛菩薩就會給安排上一些其他自己希望學習的課程,心上就放下了這樣一個執著。所以看到那一幕自己也是比較震撼。以上就是學生的一點體會,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成德法師:好,謝謝張同學,這個體會很難得。大家了解,你想自己安排了,那佛菩薩會恆順你。所以老法師有一句很重要的心法,「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要安住當下。那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學釋迦牟尼佛」,然後你的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個話你不可以聽半句,要整段聽下來。佛菩薩安排,那就是說(前提也不是說你一定要出家),你要學釋迦牟尼佛,一切為佛法、為眾生(出家、在家看每個人的緣,這個也不能強求),那你就歸佛菩薩管了。你只要安住當下,你會慢慢體會佛菩薩這段時間在考我們什麼。所以佛菩薩今天就安排了「醫道」在護持張同學,在提醒她。

我們看許浚大夫跟著他師父出診,我感覺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表情,你看給那個屠夫看病,最後一個景象你們還記得嗎?他看著他的老師,他的表情就很震撼之外,他顯露出「我一定要效法」,雖然沒有台詞,我不知道我的解讀對不對,你看他那個不是敬佩而已,他那個傳遞出來的眼神是「我一定要當這樣的醫生」。所以很可能老師在啟發我們,甚至很可能是學生在啟發我們,所以說不定在音樂教室裡面那個小男生,他講那句話,說不定佛菩薩來點化張同學的,這個只有到極樂世界去才知道了,他可能是因為他那個很真誠的喚醒了我們的責任心,這都是。所以我們在娑婆界龍蛇混雜,你怎麼知道誰是佛菩薩?那怎麼辦?很簡單,把每個人都當作佛菩薩就好了,都是來點化我們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用印祖這段話,我們這樣來存心,那什麼因緣都會給我們很大的受用。我們接下來請劉同學。

劉同學:大家好,非常榮幸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這一點心得體會。這個「醫道」也看過,通過姐姐的光盤我先看過這個電影,之後今天看了一段之後,下半集還有一點沒看。但是在柳大夫他去世之後,留給許浚的這一封遺書當中,我就反反覆覆的看了好多遍,就這一封遺書就把我的心給喚醒了。怎麼說?因為他這個遺書說到,他逝去之後,將他的遺體完全的貢獻出來,讓許浚研究五臟六腑,然後經絡,包括骨骼。所以他所有自己能貢獻的,教給這個徒弟的方法,乃至於自己的身體,完全貢獻出來。而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小河的故事。小河當有魚的時候,就是它的孩子去吃魚,可以讓自己溫飽,樹可以蓋房子,沙子可以拿去鋪路。最後小河這個旁邊的樹都砍伐了,河也乾的時候,它說,我還可以有這個河床,你還可以躺在我這個樹上面的木根上可以休息。所以柳大夫他也是鞠躬盡瘁,然後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來貢獻給人類,所以他說是醫道。醫道,所以要遵道而行,先做人才能做醫。所以他就給我們一個深深的理論,就是我們要學到佛菩薩的精髓,從來無我的精神。還有就是說人的品質,首先不能被名聞利養、被所有的五欲六塵迷惑自己的這個心。所以許浚他也是依照師父的這個警言,也是去救病患,後來他正式成為一個真實有德行的醫者。

所以我們的師長老人家也就是這樣,他把他一生都貢獻給我們眾生,然後佛菩薩就是這樣示現在我們面前,包括父母,我們從小到大被呵護著,乃至父母將最後的一切都給我們。所以我就覺得我自私的心,和佛菩薩這種表法,就是看到了自己的慚愧心。所以就是通過這個「醫道」,首先我就要學會真正的依教奉行,然後把自己真正完全交給佛菩薩。這是我今天發出了一點真心,說得不好,謝謝大家,就是這樣一點心得體會。

成德法師:謝謝劉同學,我們也隨喜她的發心,她這個是發出了菩提心,念父母恩、念師長恩,這是非常可貴的,我們要護好自己的菩提心,這一生一定能夠成就。而《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把念本師恩(其實本師就是佛菩薩的代表)擺在第一位,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他們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他們在無始劫當中陪伴著我們,都是捨頭目腦髓。

所以《法華經》當中說到了,「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這個芥子,那麼小的一個種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一個範圍,每一寸土地,哪怕是芥子這麼小的土地面積,「非是菩薩捨身命處」,全部都有佛菩薩為我們捨身命。那老人家也給我們表演了一生弘法不中斷,八十五歲以後還每天講四個小時,都是如李炳南老師說的,「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那我們也要效法,因為我們要求出離就要行菩薩道,菩薩道就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是大家不要太激動,去耗損自己的身體,那個也不對。老法師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但老法師沒有熬夜。我們效法老法師不能挑著學,因為老法師是落實給我們看,我們不能挑著學,挑著學那是順著自己的意思挑了。那挑著學,到底是跟老法師學還是跟自己學?這個很值得我們自己去思考。

時間差不多了,看是不是再延個十五分鐘?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大家吃飯?

張老師:可以延一點時間,我們晚上可以少半個小時,七點到八點半。

成德法師:好,那謝謝。我看就有舉手的為止,但是每個人就說一點,我們就要差不多兩分鐘就好了。我們請劉同學。

劉同學:阿彌陀佛,各位家人大家下午好。阿彌陀佛。學生這裡就是看這個「醫道」,感觸的點處也很多,剛才劉學長分享的那一幕也是學生感觸比較深的。因為通過看「醫道」這一塊,感覺到就是許浚他通過對他母親的這個孝,而放下自己所有的一切來力行,在他力行的過程當中,他受到了很多的侮辱,所以他就非常非常的精進,不管他在挑水的過程當中,他都是在自學,而沒有柳義泰真正的去教他,他就學到了很多,讓我感觸非常非常的深。那就在師徒之間這個恩情當中,師父是對許浚所有的一切都很瞭如指掌,許浚他自己本身並不知道。就像學生也是,在自己成長的路上,學佛的這個路上,學習傳統文化的路上,就是兩眼是摸黑的,不懂的,不知道的,也都是師長老人家不斷的提攜,每次指引著這個方向。所以通過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最後師父把遺體也交給了許浚,為了能讓醫術將來在人類發揚光大,最後讓許浚來學得更多。

師長老人家也是為了拯救我們所有的苦難眾生,這次又演繹得那麼淋漓盡致,用病苦來讓我們知道無常時時都在,讓我們時刻要有一個警戒的心,鞭策自己努力精進,不能懈怠。所以非常讓學生這塊感動,聯想到很多自己做得不當,希望能夠通過這次的學習再提升自己,希望在座的法師和前輩們不斷的鞭策學生。學生不求別人,只求自己能夠真正的站起來,真正的能承擔。就像師父上人對學生說的,只要妳那有一個人能成,就一切都會好了。所以我不求別人,我求我自己,我讓我自己站起來,把這塊能承擔起來。希望法師能在學生修學的路上給予批評和指正,和所有的前輩們的指點。感恩所有的家人們,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謝謝劉同學。老法師說請佛住世,首先要自己請自己,求人不如求己。而面對師長的信任,師父的信任,就像柳大夫信任許浚大夫,所以把身體都交給他了。所以,我們要對得起領導、老師、父母的信任。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有整個家庭的支持,我們才能走到這一條道上來。我們也要珍惜大眾對我們的信任,不能辜負,不能糟蹋,這信任是非常非常可貴的。我們也要用一種願力來觀察老人家的示現,不能只是感情太重,我們要轉成一種向上的動力,要勇於承擔。老人家現在畢竟年紀大,不能講經說法,我們每一個地方也要把經教宣講起來。都有方法可以克服的,哪怕我們還不能講,可以請會講的人來講。因為眾生畢竟還是著相,老人家不講,他喜歡聽新的,可能他就減少聽經了。那我們出來宣講,我們可以複講老人家的,那進一步讓大家覺得我們跟著老人家學很有受用,他就會更重視老人家曾經講過的經。老人家講了六十年,講得很圓滿,也表演得很圓滿,這個就要我們弟子來展現接受他教誨的受用,來讓大眾有信心。我們接下來請曾同學。

曾同學:大家好。學生在看這個「醫道」的時候,就是這一幕,當許浚被罰朗讀一千遍匾額的時候,其他的人說有一個醫官去調戲宮女,五百遍就撐不住了,可是許浚他是一千遍。在他撐住能達到最後的這個一千遍的時候,這個過程當中,許浚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為了這些貧苦的百姓能夠醫治,為了朝廷的風氣能夠有正氣的風氣,所以他就依靠這個願力和意志力,還有對老師的這個承諾和願心然後撐過來。後來看到那一幕,他最後爬臺階的時候,當時他的那種呼喚。學生前一陣也是,因為身體特別的透支,所以也休克過,也沒有意識過,在面臨生死的這個時候,學生想到我想的是什麼?我沒有像他把眾生想在心裡,而是想著自己,擔憂、害怕,為啥?因為母親的過世,對生死就是太突然了,就是母親的最後一堂課,讓我上的這個課就是讓我認識生死,可是認識得還不夠透徹,到後來四十九天之後身體就已經透支了,那個時候就已經面臨了好像是要生死了。然後跟師父說,再受三十多天八關齋戒能行嗎?師父說,那妳就求往生吧。我說我就一個月就求往生了?其實學了佛這麼多年,對這個生死沒有真正的認識。天天喊著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真正面臨生死的時候就是沒有做好準備,就是一點功夫也沒有。所以說到這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想的是自己而沒有想到眾生。

而且他說到醫者可以救病患,病患也可以救醫者,學生在這裡也是體會非常深刻。後來過年期間學友們來看我的時候,一撥一撥的,聽到大家種種的苦難和這種對求學的渴望,和能夠去把這個學習的方向掌握好,還看到一些學長對扎根沒有信心種種,然後把我喚醒了,然後我也就發起這個願心,說我不能就這麼沉迷,我不能就這麼,我還有責任和使命。看到這些就像「醫道」裡說的,那些病苦在門外哀求的時候,你會怎麼樣?老師剛才說的,我們自己都不安心,怎麼能去幫助別人?所以當這個願心起來的時候,也受到佛力和祖宗的加持,開學典禮那一天下午參加完之後,就好像身體一下子恢復了很多。所以非常感恩法師和班長大家的幫助,讓學生再次提起正念。不耽誤大家時間,謝謝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曾同學。我們還是要經一事長一智,母親還是在啟發我們最重要的一刻,死生事大,無常迅速,輪迴路險,不是年長的人是這樣,任何一個年齡層,只要是學佛的人,都要有這個警覺性,每一天是最後一天,不能留戀,上了床練習阿彌陀佛來接我,明天睜開眼了,有一天就盡心盡力做一天,保持這種警覺性。所以印光祖師教我們要一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再來,在每一件事當中,甚至每個境界要觀照自己的心念有沒有偏頗,這樣才能成長。就好像母親去世了,妳也不能哀痛控制不住,這也是一種性情,這絕對不是妳母親願意看到,也不是佛菩薩願意看到的。有時候都是在一切境緣更認識自己的性情要修正的部分!

包含妳求往生很好,求往生也要表好法,妳這求往生太壯烈了,壯成眾生不能理解,那咋辦?我也遇過,就一心求往生,飯都不吃了,水也不喝了,那這樣子求下去,到底社會大眾一聽,你是餓死的還是阿彌陀佛給你接走的?你表法也都要很冷靜,不要造成眾生誤會。你沒看那個瑩珂法師念三天阿彌陀佛來了,「我現在就跟你走」?人家阿彌陀佛有智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不然馬上接走了,人家門一打開,死了。都要用理智來面對因緣,不能衝動。那也聯接到確實是大夫可以救病人,病人也可以救大夫,眾生也在喚醒我們本有的真心,因有眾生而起大悲,因有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眾生恩我們要放在心上。我們接下來請王同學。

王同學:大家好。這次看「醫道」,大家時間關係,學生就跟法師、大家匯報分享。這一集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說,老師經常講的,人生成就與否在於遇緣不同。感受到許浚大夫他的成就是他遇見了真正的老師,明師。在這個過程當中,感受到老師的心一直在成就著學生,但是許浚大夫他的整個的從頭到最後,他有那麼一個完整的成就,學生就感受到去感悟自己的差距,感受到許浚大夫一直是對他的師父愈來愈信、愈來愈感恩、愈來愈珍惜,愈來愈跟他師父的心相應了,真學到師父的心醫。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感受到他能夠真是孝親尊師的心,在生活當中實實在在的行出來了。

許浚大夫一直以來就被趕出那次好像確實也不承認錯,譬如說三積大師其實是來護念他,這個時候他就把心裡話都說出來了,覺得我三年怎麼樣,那次好像他那個心裡說出來那種怨心,體現出他最大的一個不平,在那個當中有真誠,不平的也能夠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能夠看到他一直的成長,是對老師那分真信,和真正的能夠在這個因緣當中珍惜每一個因緣。睿珍學姐對他那分指導的時候,師父跟他說那個水的時候,他去想辦法請教小姐,但是小姐跟他說的話,他卻記在心裡,一直在行動上回憶著,就是說去行動,在行動上所謂……我們也遇到好的恩師了,師長老人家和我們的恩師,就找自己的差距,自己就是說情感也好,還是說在依教奉行也好,還是在堅持也好,感受那分差距就是沒有落實在生活當中那麼到位,或者那麼持之以恆,在這個當中就找自己和許浚大夫的差距,感受到他是入在心裡,行動在外,他一直堅持到最後他都沒有,名利一直在考驗著他,但是他一直都很敏銳。

這個時候學生就一直是自己的心願,報父母老師的恩,要首先孝親尊師,能夠不辜負父母老師這樣的來培育。在這個當中也最後一個願心,以前看幾次就是感動、流淚、哭等等,這次最後自己發一個願心。覺得我們也遇到緣了,但是我關鍵的時候過不了關,自己就找理由了,然後就想我這次生起一個信心,因為也是一直聽老師教誨當中,都是遇見任何事情不畫地自限,有信心。但是通過許浚大夫他給我一個淋漓盡致的演出來,他遇見事情都實實在在去做,沒有想更多的難。所以今天我就有了信心,一定能做到,因為佛菩薩是法界身,老師一直說,老師和師長也都是法界身,隨時在。一直聽老師教誨,最後就發願,從這次信心上比較更加實行一些,然後會好好珍惜這次學習機會。時間關係,就跟大家匯報到這裡,感恩法師、老師。

成德法師:謝謝王同學,學習一定要積極主動。孔子講:「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所以要自己主動,父母老師這些助緣才幫得上。再來,很重要的,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能不能提起師父上人的教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的,「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你不能忘了他的教誨去辦事。你做人做事有沒有時時提起他教的?還是還隨著我們還沒學佛以前在社會當中的那些習慣?那我們實質上還是沒有變,甚至於很可能就是又拿著這個因緣還是搞名聞利養。所以老法師特別提醒我們,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不是貪換對象,不是那個控制、佔有換對象。這些話都很深刻,都得在我們接觸一切人、處理一切事當中去練,去放下這一些。老法師講經的特色,就是他講出來不是照本宣科,都是他修行真實的功夫。放下控制、放下佔有、放下對立的念頭,你說這每一個詞不簡單吧,控制要放下、佔有要放下。我看有幾位同學就沒舉手了,他們可能是禮讓是吧,我們請張同學。

張同學:感恩法師,家人們好。學生太幸運了,學生是第一次看這部影片,對於學生這部影片的意義真的太不一樣了,這幾天就是從頭哭到尾。因為學生的姥姥就是朝鮮人,所以當一開始那個鏡頭,一個年輕的朝鮮婦女頭頂著那個缸的時候,我就想到了我已經過世的姥姥,她年輕的時候也是用頭頂著那個缸的。就想到姥姥、姥爺雖然都已經過世了,但是我總是能感覺到他們冥冥之中對我的這種加持和護佑。

所以看這個影片的時候,讓學生特別特別震撼的,就是剛才很多學長都分享,但是對學生還是特別震撼,就是看到許浚看到他的師父在給屠夫吸膿的那個瞬間,當時許浚大夫他的那個表情就是眼睛瞪大了,而且嘴也張大。當時學生看那個影片的那個表情,和許浚大夫是神同步的,甚至比許浚大夫還誇張,因為真的是太震撼了!就是因為學生自己的分別心是很重的,而且很多時候是沒有恭敬心的,所以很多時候不能以一顆平等恭敬的心去對待一切的眾生,而且覺得自己面對生活各個方面的事情的時候,都沒有說像柳義泰大夫這樣去用最真誠的心,全身心的去付出,所以這個是特別震撼。

然後還有最震撼的就是,最後柳義泰大夫用他的生命去為天下蒼生,以及為了成就他的這個弟子,把身體去奉獻出來的時候,特別震撼。就是許浚他當時痛苦到,就是人在極度痛苦的時候,他其實是沒有辦法去失聲痛哭、嚎啕大哭的,他整個身體就已經在抽搐、在抖。真就是在抖,已經是哭不出來。我就在想姥姥、姥爺真的是不管是他們生前,包括他們去世之後,都是全身心的在愛我、在呵護我。許浚是用一種至純至善的這個圓滿的孝道、孝親尊師的心,用一生、用生命去報答、去回報。學生為什麼就不能夠以一顆真誠的心,始終念念的去記住這個姥姥、姥爺,然後不忘他們,去報答這個師恩,以一種孝心真正的去改自己的習氣?所以就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是很慚愧、很欠缺,也是真正要去做的。

而且還期許自己能夠放下情執,因為法師在之前的開示中說,無情不能修道,情不空不能證道。就是自己要把這種情執轉化為一種修學的動力,從而去提醒自己、去克服自己的這個習氣,改正自己的習氣。像王希海老師那樣去真正的把這個孝道做圓滿,這個才是大根大本,孝親尊師。不耽誤大家時間了,萬分感恩法師和所有的家人們,請大家批評指正。阿彌陀佛,無限感恩大家。

成德法師:謝謝張同學,她能從許浚大夫看到自己師父給病人吸膿血,這個景象觀照到自己,在一切境緣當中能不能放下這些分別跟執著,這一點特別重要。老法師講經最重要的都會一直重複,其中有一句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會修行」。老人家也說,不起心不動念我們現在做不到,我們往生西方,自然阿彌陀佛教我們就做到了,現在練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在一切境緣當中一發現有分別執著,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把佛號提起來。但是在這個鍛鍊當中,首先要從孝親尊師開始,地藏菩薩開發我們心地的寶藏。所以王希海老師這個禮拜給我們上了幾堂課,非常重要,一定從根我們來提升自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父母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嫌棄、不耐煩,那個心境就是練不忍心讓老人家有一點難受。所以王老師把心法傳給我們了,我們這麼有福報能聽到、能見到,就要見賢思齊的心一定要提起來。那也要對自己有信心,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分別執著是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好,我們最後請董同學。

董同學:尊敬的法師、尊敬的各位學長,大家下午好。剛才聽了各位學長的發言,我深有同感,我也會真正的發言了,我受益匪淺。「醫道」這個影片我也看了數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看都有更深的體會,我就整個一點談點自己的想法。

許醫生他這種捨生取義的精神,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的精神,值得我去學習。特別是最後影片在發生瘟疫的時候,他不顧一切,不顧生命,全心全意的去救助每一個人,最後倒在了救護的現場。他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我們求道也好、學佛也好,應該向師長老人家學習,學習他那種憐惜眾生,為救助苦難眾生,教學六十多年,耕耘不止。也像釋迦佛為我們表法,為了救苦難眾生,「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所以說我們一定要發大心願,不辜負師長老人家的諄諄教導,至心求道,耕耘不止,有所成就,為苦難眾生去服務,讓他們去覺悟。所以說藉這次學習機會,我一定要好好的修學,重新更改自己,把自己的觀念有一個新的提升,以師志為己志,苦行學道。阿彌陀佛,我的分享就到這裡,感恩法師,感恩各位同修。不當之處,請法師和各位同修批評指正,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謝謝董同學,我們能夠以釋迦如來、能夠以阿彌陀佛為榜樣,以師父上人為榜樣,這個願心都是很可貴的。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四弘誓願修學的次第,首先眾生無邊誓願度;發完願了,接下來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從儒家來講,你要明明德於天下,要從內聖,要從格致誠正,格是格物,格除自己的習性,這個跟我們剛剛提到的煩惱無盡誓願斷非常相應。所以我們有大願要利益眾生,但是我們眼前家裡人會不會因為我們而痛苦、而難受?我們一句話會不會刺傷他們?我們在團體裡面會不會人家還得看我們的臉色,還得要遷就我們?我們雖然願很大,但是一定是要落實在這些點滴當中。我的家庭、我的團體因為我愈來愈好,我不給他們一點負擔,我的家風、我的團體的風氣都因為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端正起來。所以儒家這個次第很重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看了不少,在這十多年的因緣,格致誠正、修齊都跳過去了,直接要治國,要利益眾生,要平天下,這是沒有基礎的。哪怕是佛菩薩再來,也不可能這麼表法,因為這麼表法眾生會學錯了。

所以印光祖師為什麼教誨當中頻率最高的,「敦倫盡分」。我們很多的人到道場去很熱心,對家裡的人沒有這麼熱忱,對本分沒有這麼上心。為什麼到道場去很熱心?道場做有讚歎。所以剛剛也跟大家提醒,學佛是教我們放下貪瞋痴,不是換對象。有些人可能在世間他沒有找到人家對他的肯定,他可能跑到團體來希望人家肯定他,其實希望人家肯定也是一種求。所以我們在利益大眾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煩惱,那跟別人沒關係,跟自己內在的執著有關。所以境界沒有問題,事事是無礙的,障礙都在我們內心的分別執著點產生了。所以執著隨時都會產生。

為什麼釋迦如來講般若要講二十二年?假如他講一年我們就懂,他不用講二十二年,他不會多事的,就是太難了,遇到一個人、遇到一件事,甚至遇到一句法語,我們都有可能產生執著點。所以大家仔細去觀察,人家說可能有人體會到,學佛的人怎麼比不學佛的人難溝通?關鍵在哪?你真學了,當然好溝通;學了之後產生執著點,更難溝通了。所以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怎麼那個學佛的還更不好溝通?那可不能怪別人,那是我們表的法不好。怎麼這個學傳統文化的是非也不輸給世間的人?我們聽到這種話,我們真的是要慚愧、要懺悔,我們沒給世間人表好法,才讓人家產生這種感覺。別人怎麼樣這個我們不管,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自己的家庭、我們自己的團體,我們的一舉一動有沒有表好法,這個重要。但是假如我們還會見別人過,我們的時間跟精力就耗在這些事情上了。全心全意對治自己的習氣,真修的人還覺得時間精力不夠,更何況假如我們又分散去見別人的時候,要得力真的不簡單,所以非帝王將相所能為。

有發願非常好,但是得要很有恆心、很有耐心來護念自己、護念他人。走在這條路上,憑激動不可能可以成就的,有時候激動是進得快退得也快。這不是我講的,這是孟子講的,「其進銳者,其退速」。為什麼進得很快?激動。激動還是屬於感情,不是慈悲、不是理智,一遇到挫折了,我們把責任給別人的這種習氣還沒調伏,一遇到挫折一定責備這個人、責備團體,最後自己就跳不出來,就退心了。所以發心容易恆心難,我們難得發起利眾的心,我們要為我們這一生的法身慧命負責任。師父也好,所有的善緣都只是一個助緣,最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正確的心態去善用這些助緣、這些增上緣,這個還是要我們善用其心是個關鍵點。

好,時間也超過了,感謝所有同學這麼真誠的供養,都把他們的體會分享給我們。抱歉,有一些同學就沒有叫到,我們在小家庭或者之後大家庭分享,都可以再請大家來分享。也祝大家用餐愉快,你們那邊用餐的時間也到了,謝謝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21年12月10日10:07: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5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