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诚敬心是修学成就的关键

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淨空法師 講述   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点此下载PDF

誠敬心是修學成就的關鍵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淨土大經解演義》

末法時期,佛教已經到了存亡繼絕的關頭。這個世間,人迷得太深,偏邪太過分,如果不回頭,可能傳統文化與大乘佛法就會在這個時代斷掉。佛法斷滅了,傳統文化亡了,人就更苦了。

我常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可是很少有人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中還是妄念紛飛,沒有正念。為什麼?聽經不夠,沒有悟。為什麼不悟?真誠恭敬心不夠。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可是我們連一分誠敬都沒有做到。有一分誠敬,是正信;有二分誠敬,是正解(真理解);三分以上是真幹,決定往生。

修行功夫不是每天念多少佛,讀多少經,磕多少頭,功夫在放下。放下之後,用真誠心念佛,佛號就非常管用,一句佛號就與阿彌陀佛連上線了。沒有放下的人,怎麼念也接不上,好像信號中斷,總是接不上。印祖說的一分誠敬,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誠敬就是圓滿的接通。放下,真誠心才現前;放不下,真誠心不能現前,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功夫就得力,什麼樣的災難也不在乎,就得大自在。

《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多生多劫修學累積而來,善根指什麼?能信、能解。有善根還得有福德,福德裡面第一個就是恭敬。所以,對一切人事物恭敬不吃虧,是修福,沒有恭敬心的人福薄,苦難就多。

真正的道場,不論在家、出家,心地清淨沒有妄念,起心動念都在思道,不思道就想佛,不夾雜、不懷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以這種精神、心行接受十方供養,就能消化得了,供養三寶的人也能得福。起心動念思道,開口閉口念佛,這是行在菩薩道上,行在正法上。只要道場有一、二個人如教修行,這個道場就是正法道場。

現在人學佛難,為什麼?心浮氣躁。不要說一分誠敬心,百分之一的誠敬心都沒有,佛法再殊勝,又怎麼能受益?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只要自己具足真誠恭敬,讀經也好,聽經也好,包括在網路上、衛星電視上聽經,沒有不得利益的。普賢十願,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一切恭敬,不僅對一切人、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對一切法沒有不恭敬的。

布施也要誠敬心。在《了凡四訓》裡有一則公案,有個農村女孩,家境貧窮,她到寺院裡來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拿出這兩文錢,恭恭敬敬的供佛,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祝福。以後,這個小女孩長大做了王妃,她帶了一千兩黃金來供養寺院,可是這一次老和尚卻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就問老和尚:我小時候到這裡來,只有兩文錢的布施,老和尚親自給我做迴向,可是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反而叫你的徒弟給我做迴向?老和尚告訴她:妳年輕時候,那兩文錢是用真誠心供養佛菩薩,我不親自給妳迴向對不起妳。今天妳富貴了,身分地位不一樣,妳雖然帶著一千兩黃金來供佛,可是妳的心與從前不一樣,有了傲慢的習氣,因此讓我的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所以不是說窮人就不能修福,窮人真誠的供養,往往比富貴人修的福大得多。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虛設的,「遇之無空過者」,只要遇到,一定能得利益。但是要記住,沒有恭敬心得不到利益。得利益多少,與誠敬心有關,有十分真誠恭敬心,你能夠吸收十分利益;有兩分真誠恭敬心,你只能接受兩分利益,一切在自己,不在老師。佛菩薩的法音是平等圓滿的,但是眾生能得到多少由他自己的福慧決定,因此,從恭敬的程度能夠體察到一個人有多大的福慧。有十分恭敬心的人,佛菩薩必定幫助他早一天圓滿功德,成就福慧。

現在請法師講經是愈來愈困難,為什麼?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我們要發心請轉法輪,第一等的要務是培養法師,遇到真正發心的年輕人,首先在一年的時間內幫助他把四個根扎下來,這是根本,沒有四個根肯定學不出來,為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誠敬完全體現在四個根中,從四個根來看你有幾分的誠敬,然後就知道你將來會有幾分的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誠,態度愈謙虛,對人愈恭敬,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絕對沒有一點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沒有功夫的表現。

老師看學生,哪個學生有成就,哪個學生沒有成就,看什麼?看誠敬。誠敬不是對老師的,誠敬真的是對自己的。我學習是敬業的心,我會敬重這一門功課,會敬重這一門功課的老師,會敬重學習這門功課的同學。如果沒有敬業的精神,或者懈怠、用心不專,就不是真正想學,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沒有誠敬心,即使聖賢佛菩薩來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因此,求善知識教學,恭敬之心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不誠不敬是一切罪過的根源,不能忽略。

為什麼聽經聽不懂?誠敬心沒有。會聽的,一句之下都能開悟;不會聽的,聽上一百年還是老樣子。什麼叫會聽,什麼叫不會聽?唯在誠敬。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半夜聽五祖忍和尚說法,一聽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什麼緣故?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何謂誠?誠是心中沒有雜念。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心中還有念頭,誠就沒有了。做到一念不生,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只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才能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這是十分的誠敬。如果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那是九分的誠敬。阿羅漢能把見思煩惱放下了,他有多少誠敬?五分誠敬。我們現前想一想,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多少?一分都沒有放下,換句話說,沒有誠敬心。所以學佛不能說不用功,勇猛精進幾十年了,佛法的利益沒有得到,每天還是過著六道輪迴凡夫的生活,這就是沒有誠敬的緣故!

我們對經教的誠敬心生不起來,對什麼能生起誠敬心?名利。對經教沒有誠敬,對道德沒有誠敬,對倫理沒有誠敬,對一切都沒有誠敬,唯獨對名聞利養非常有誠敬,這就完了!名聞利養放不下,學佛學到最後是墮三惡道、墮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自己晚上睡覺之前好好想想,我這一生走的是哪一條路?佛講的十法界,我走的是佛法界、菩薩法界,還是人天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如果對經典不熟悉,自以為在學佛,其實全都錯了。我跟章嘉大師學佛三年,他老人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不能離開經教。遇到李老師,要求我在經教中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可學得太多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安忍就沒有了。所以,修行人頭一個就是心要清淨,無論處於什麼環境,不受外界影響,不受外界誘惑,這就叫安忍。如果禁不起誘惑,被外面境界影響和左右,你就不會成功。為什麼伏不住煩惱?因為沒有恭敬心。如果有真誠恭敬,外面的緣不容易動搖你,你有能力控制住境緣。

經上一再講「一切恭敬」,這是有道理的。儒家《禮記》開篇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敬太重要了。人要是存誠敬之心,不會妄動,不會起惡念。起一個念頭就是不敬,敬就失掉了。從這個地方看,一個人不管對佛學研究有多深、多淵博,講得多好、修得多苦,如果還會被外面境界所轉,等於考試不及格,一無是處,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成敗的關鍵。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8月10日04:28:3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03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