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法师晨间开示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8/8/2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32-007-0015
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
我们每一天读诵《感应篇》,这个读诵,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常提起,读诵是修定。我们透过读诵这个方法,让我们心能够定下来,不要胡思乱想。我们每一天,时时刻刻,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都会往外攀缘,所以我们妄念很多,妄想很多,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特别现在手机,时时刻刻有新的东西出现,也是让我们增加妄念的一个增上缘,就是我们妄念本来就很多,不断增加。妄念多,我们心就很难定下来;心定不下来,智慧就不开,智慧就被障碍。所以读经,我们净老和尚教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修定,读的时候就不可以一面读,一面想意思,想这句是讲什么意思,那句讲什么意思。读的时候就每一个字、每一句读得清楚、念得清楚、听得清楚,不急不缓,就是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这样不急不缓的念。
诵经也是一样,像《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他也开示,当时有居士,他给他定功课,一天定十二部《弥陀经》、一千声佛号,分十二个时段来修。我们现在念一千声,大概一个小时,一部《弥陀经》,大概就差不多。他的要求就是不急不缓,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念佛也是一样,绵绵密密的。因为太慢,人容易昏沉,念得太慢脱板;念得太快,心急躁,心浮气躁。我们读经、念咒、念佛,这个原理都一样的,就是要心平气和,心定下来,我们这样一直读一直读,自然会有悟处。没有刻意去想,自然明了,那个叫悟。悟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彻大悟。我们一般人不是六祖那种根器,没有办法说大悟。六祖还是听人家念经,念了一小段他就大悟。到黄梅,去五祖那边,做苦工做了八个月,八个月后,五祖要衣钵传给他,给他讲《金刚经》,也是讲一小段,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经文,他言下就大彻大悟,后面就不用讲了,他全部通达了。像六祖这样的根器,在历史上只有他一个。一般人都是要从累积小悟,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大悟,再累积大悟到一定程度,那才大彻大悟。
这个修学就是心要先定下来;心浮气躁,很急促的念,我们心就很难定下来。特别我们念经的时候,念念念,赶快念,等一下还有很多事情还没做,那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心浮气躁,就会赶快念完赶快走,就会这样。这个就是我们平常做法会赶时间,这个叫赶经忏。因为要配合那个时间,所以要很赶,这个效果就不好。效果要好,应该要不急不缓,身心整个沉淀下来,心静下来,才会接近定;定前面是先静,才会接近定。定也有小定、也有大定,层次也很多。我们现在谈不上定,我们的心先让它沉淀下来,让它静下来。
我们每一天,白天接触到事事物物,这样那样,心都很乱,都会受干扰,很乱。所以在白天,当你很多事物来的时候,你处理事情都不会很清楚,有时候你想一些事情也不会想得很明白。所以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里面有一则,说有一些事情,你现在还想不通,你就先去睡觉,明天一大早起来,头脑清醒的时候再去处理这些事情,那就一目了然,就很清楚,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有这么一个公案。所以这些祖师大德的语录,这些也值得我们去看,很有启发性。因为我们这边法宝很多,我们大家也知道,进入这个宝山,不要空手而回;进入这个宝山,两手空空回去,那就很可惜!有一些人,甚至进入宝山,不但没有拿到宝,还碰得鼻青脸肿回家,那就更冤枉了。所以入了宝山,要懂得怎么去取宝,这才是有智慧。所以我们要懂得,我们到这个道场来,实在讲,我也常讲,就是我们学传统文化,学到佛法,学个一句、二句,我们都终身受用不尽。不管学什么东西,印光祖师在《文钞》讲,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他一点利益都得不到。像法师在上面讲经,下面听众,每一个人他得到的不一样。他讲的是一样,也不是说针对这个人特别讲一些什么,没有跟他讲,都是一样,大家在现场都一样。
过去李老师在讲经的时候也讲过,这个我们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常提到,听经每个人他收获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每一个人,他的心态不一样;也就是说他的恭敬心,态度不一样,有一分恭敬的人,他能吸收到一分,有十分恭敬他就吸收到十分。老和尚讲,如果万分恭敬,像六祖那样,他就大彻大悟。你看六祖,他就是至诚恭敬,心无杂念,所以很容易他就开悟。所以我们学,也是要从恭敬学起。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愿就叫「礼敬诸佛」。为什么把礼敬摆在第一个?可见得它是后面那个九愿的一个开始。你后面那个九愿,如果没有第一愿,后面都没有了,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
礼就是说,在外面的一个礼貌、礼节。礼有尊卑长幼、亲疏远近,这个不一样。礼上不平等,你男跟女的怎么去平等?女人会生小孩,男人你生不出来,你叫他平等,我女人生一个,男人你也要生一个,这个做不到。所以礼它不平等,但是内心的恭敬心,一切恭敬是平等的,对人、对事、对物,它是恭敬的,所以敬人、敬事、敬物。恭敬就是说他对这个事情,我们一般讲敬业精神,他对这个事情,他很尽心尽力去做,他就对这个事情恭敬。对人一个恭敬,对事对物,动物、植物爱护,也是对他的礼敬。
我们人的言语行动,都是决定我们吉凶祸福,所以我们人跟人见面的时候,就定了吉凶祸福。我们跟人家,我们今天一大早来,我们现在这样见面,今天是吉还是凶?小的方面叫吉凶,大的叫祸福。什么叫吉凶?你跟人现在接触,我们有没有恭敬心?有恭敬心就吉,没有恭敬心就凶,就是这样。所以人跟人一见面、一接触,他就定吉凶,这个在《礼记》讲的,李老师在《礼记》里面讲。所以人跟人见面,他就定了吉凶。
因此我们学习,要得到佛法、世法的受用,就是在一个恭敬心。恭敬心就是在生活上,点点滴滴上,我们去揣摩、去学习。我们对一个人事物,表现一个礼敬,这个就是吉;如果怠慢,不恭敬,那就是凶,这一点我们大家要了解。现代人也不学礼,也不知道,所以弄得整个社会家庭都很乱,大家心都不安;「有礼则安,无礼则危」,那个危就是不安的意思。大家心都不安,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做也不对,不做也不对。因为没有礼,没有学这个礼,所以就不安,所以学礼非常重要。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你恭敬,你没有这个礼去节制,你就很疲劳。比如说,常常在佛门里面,大家看到法师,我也常常碰到居士来,老和尚过去就是这样示现给我们看,人家居士要来拜三拜,说一拜就好了。老和尚常讲,拜人一拜,拜佛才拜三拜。现在很多居士看到我,我说一拜,他就是要三拜,那三拜就是他很恭敬,但是没有这个礼去节制。这个礼就是说,按照师父说,一拜就一拜,恭敬不如从命,那彼此就不累。不然你说三拜,他要不要站着给你拜?还是你在拜,他赶快跑开?好像对他失礼,人家给你拜,你要跑掉,对不对?是不是怪怪的?那你不跑,你就要站在那边给他拜,这个彼此都疲劳。「恭而无礼」,恭敬,但是没有礼去节制,彼此都会很累、很困扰,是这个意思。另外就是说,我们对人的礼貌,就是要适中,所以要礼节,节制,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太过显得谄媚巴结,很肉麻;如果不及,显得很傲慢。所以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就是适中,所以叫礼节礼节,礼貌,但是他有个节制,那个就是用礼来定,这样大家遵守这个礼,社会自然就安定。
所以中国的政治是礼治,礼治就是把人当人看,法治就是不把人当人看。为什么定这些法律?因为他不相信人,也不尊重人。人也是自己不尊重自己,所以才要定这个法去约束他,去管他。所以西洋的法治是不把人当人看,也就是不尊重人格,不尊重,礼他是尊重人的。现在一开口就讲法律法律,那个律师,那天那个张教授也讲,他说他代表台大学法律的惭愧。所以这个是法律不把人当人看,把每一个人都认为有犯罪嫌疑。礼就是说,把每一个人看作你就是圣人,那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如果没有老和尚这样提倡,没有这些老师这样讲解,我们也不懂。所以我们现在国家政府,它提倡的就是法治,它不是礼治,这一点我们要很清楚。
所以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不要入宝山,空手而回,就非常可惜。我们在一起,依众靠众,这是我们大家彼此依靠。我们定个时间,就等于是共修,虽然十五分钟,一个共修,这个也非常可贵的。平常我们也没有那个因缘在一起共修,所以有这个因缘,大家在一起共修,也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没有这个因缘,共修依众靠众,互相依靠,各人在这个时段里面,各人做各人的。各人做各人的,那做什么?有好有不好的,都有,这个就不知道。你在一块共修,再怎么样,我过去常讲,你来这里打瞌睡,对你都有帮助。为什么?这边都是正能量的。就好像印光祖师讲,那个懒惰,不念佛,他到念佛堂,他自己不念,但是别人也会念给他听,他也种了善根,对他还是有帮助。所以大家共修,就是依众靠众,这是古大德提倡的。一个人,自己提不起来,很容易就懈怠,特别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容易就懈怠,所以才有需要提倡一个道场,大家共修的时间,才有必要。如果像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他们只有听经在一起,修行没有,各人修各人的,大家不用人家去督促,自己会很用功、很精进。我们现代人不行;唐朝那个时代的人都不行,一千多年前的人都不行,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不行,这一点大家务必明白。
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