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第19集|文字版|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安士全书评论阅读模式

安士全书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18/11/1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WD19-025-0019

视频MP3点此

诸位老师、诸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跟大家来学习《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上。我们上一次在我们学院录像室,跟大家讲到《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上次讲到「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文昌帝君阴骘文》本文不长,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经典来做批注,所以内容就相当的丰富了。所以《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录了很多集,它的本文只有几句,「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所以本文只有几句,在清朝周安士居士的批注发明,也都有一些很圆满的数据。

 

今天请大家翻开经本,新的版本是第四十二页。大家的课本都新的,因为它有旧的版本跟新的版本,页码不一样,新的是四十二页第一行,「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上一次我们学习到「长为清河令」,前面这段发明我们再重复来温习一遍,发明:

 

【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

 

这一段发明是周安士居士,他把《阴骘文》做一个发明,给我们再补充说明。上文「未尝虐民酷吏」,一直到「广行阴骘,上格苍穹」,都是文昌帝君他所实行的阴骘,这是具体的给我们说明出来什么叫阴骘,具体的一个说明,也就是文昌帝君他具体去落实的。从「未尝虐民酷吏」一直到「容人之过」,都是帝君所行的阴骘。阴骘的事情不胜枚举,就是很多,上面是举出五个具体的事例,就是这个事情、这个例子,让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也知道要怎么去落实,有一个具体的示范。从这个五句引申,那就太多了,我们生活上方方面面,有关阴骘这些好事是不胜枚举,要举也举不完。所以他这里用「广行」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来包括、概括阴骘。就是孔老夫子讲的举一反三,举出一桩事情,我们都要懂得以此类推,在生活当中方方面面的去做,这个就是广行。下面讲:

 

【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合。似当作阴德解。】

 

《洪范》,蔡元定注这个《尚书·洪范》,『阴骘』他的批注是『训默定』。周安士居士对这个批注觉得不适合,不适合用在《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周安士他提出来『似当作阴德解』,「似」就是似乎,似乎应该做阴德这样来解释比较适合。古人讲话用语都是很谦虚的,就是用这个似,似就是似乎,应当作阴德讲。阴德我们一般听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一般比较通俗。大家听到阴德,像我们读《了凡四训》,「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阴德也就是做好事没有人知道,完全就是出自于善心,不求名。如果做好事,刻意的去宣传,要让人家都知道某某人做什么好事,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赞叹,得到好的名声,这个做的善是属于阳善。所以《了凡四训》讲「阳善享世名」,阳善就享受世间很好的名望,名望也是一种福报,大家都知道某某人他做了什么好事。「阴德天报之」,阴德就是做好事人家不知道,甚至人家也瞧不起,有的甚至还遭受污蔑毁谤。但是真正做好事,虽然世间人不知道,但是上天知道,天地鬼神知道。做好事总有好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社会大众不知道,但是上天会报答他的。所以「阴德天报之」,做好事别人不知道,但是上天会报答你,而且这个果报,那比阳善殊胜太多了,而且这个福报现前,庇荫子子孙孙。

 

享受世名也是福报,但是这个名当中也是造物者所忌,我们常讲「树大招风,名大招忌」,虽然是做好事,但是出了名,总免不了忌妒障碍,所以就没有阴德那么殊胜。最近我们净老和尚非常赞叹的海贤老和尚,我们看了他的光盘,的确他一生的行谊都是积阴德的,他也不出名,到往生之后人家才知道。平常跟他接触的人,知道这个老和尚不简单,但是他什么也不说,他要早说他早就出名了。不说,人家也不认识他,只知道这个老和尚不简单,哪里不简单,他也不讲,大家也不知道。所以他能够平平安安过一生,往生的时候的确是表演得潇洒自在。那个是真正做阴德、做好事。下面讲:

 

【苍穹天也。苍言其色。穹言其高。】

 

这是给我们解释『苍穹』这两个字,「苍」就是讲它的颜色,「穹」是讲它的高度。我们看天空,天很高的,高不可测。我们俗话讲苍天,就是苍穹的意思。

 

【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

 

这个都是根据佛经讲的,日月都有天人住。这个日天子,在我们人间看到日(太阳),这个怎么住人?经典上给我们讲有住,但是我们看不到。在《药师经》里面,佛也跟我们讲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所以那个星球都有住人,但是法界跟我们不一样。这个是佛菩萨、阿罗汉他们才能接触到、看得到,佛见到这个事情就给我们说,日天子他身上穿的衣服、宫殿,都是『青琉璃色』,青色的琉璃就是代表苍。

 

【据忉利天之形量言。】

 

忉利天是在欲界第二层天。

 

【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在经典上佛给我们讲,天也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在欲界天以下,人道一直到地狱道都属于欲界。天它有分三界,欲界天第一层四王天,第二层忉利天,第三层夜摩天,第四层兜率陀天,第五层化乐天,第六层他化自在天,这个欲界六层天,再上去就是四禅天,再上去就是四空天。在欲界天,四王天跟忉利天属于地居天,这两层天的天人,他们还是住在地面上;夜摩天以上就属于空居天,夜摩天以上的天人,他们住在虚空,不住在地面,所以叫空居天。四王天、忉利天它是地居天,根据佛经的记载,四王天是在须弥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在须弥山的山顶。须弥山我们看不到的。过去有人读到佛经讲须弥山,以为是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现在有很多人去攻顶,登上那个最高峰,也没看到忉利天人。但是你根据佛经这个高度,也不符合,这里讲,忉利天离我们这个地球的高度是有八万四千由旬。一由旬等于我们古时候四十华里,八万四千由旬再乘以四十那有多高!我们现在飞机都飞不到那里,恐怕火箭都射不到。所以经典上讲这个须弥山,我们人间看不到,第一个四王天在半山腰我们都看不到,那我们当然看不到忉利天顶,除非我们自己修善,生到那一层天我们就看到了,或者你得禅定,那你可以看到。

 

这是讲它的高度,就是给我们解释「苍穹」这两个字。下面举出两则公案,就是文昌帝君他做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上层的官吏,有知识、有名望的,士大夫。我们看看这个文:

 

【清河善政。帝君曰。予既离恶道。受形于赵国。为张禹之子。名勋。长为清河令。宽明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于儒矣。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视民如家人。吏有失谬者。正定之。弛慢者。勉励之。卤莽者。教诲之。诡诈者。诘难之。争财贿者。以义平之。争礼法者。以情谕之。为贼者。使偿其赀。伤人者。使庭拜其敌。初情可悯者。犹宥之。本心可恕者。犹出之。必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为政五年。而雨旸以时。蝗疫不作。小民之祷颂兴焉。】

 

上次我们学习过这一段,今天我们简单再讲一遍。这是文昌帝君他自己讲,他离开恶道。因为他的母亲是汉高祖刘邦的妾,很得刘邦的宠爱,被吕后害了,把她四肢剁掉了。这个在《史记》上都有记载。文昌帝君那个时候是刘邦这个爱妾的儿子,看到母亲那种死的惨状,他就发愿要报仇。因为瞋恨心,就堕到龙道去了,他报仇就把那个城发大水,把他的仇人淹死了。那个仇人几个而已,但是淹死很多无辜的人民,所以被上帝处罚就堕在受罪的龙,全身长虫。所以龙的种类也很多,有大福报的像龙王,也有受罪的,像地狱一样。后来离开恶道了,这个小字讲『遇佛之后』,他遇到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开始就学佛了,就像关公一样。关公是智者大师入定,在定中遇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给他开示,后来他发愿做汉地佛教寺院的护法。现在我们上供都念「伽蓝圣众」,就是指关公。文昌帝君他是遇到释迦牟尼佛,遇到佛法,后来他离开恶道了。

 

『受形于赵国』,赵国就是现在河北省的邢台,做『张禹之子』,张禹是东汉中期的大臣,『名勋,长为清河令』,这是河北省邢台清河县,他当县令,我们现在讲县长。『宽明自任,人不忍欺』,他当县长,对人宽厚开明,以这个来自任。他不忍心去欺负人,不会以他的官位欺压人。『待吏如僚友』,对待他的下属像僚友。吏有大有小,就县长以下的这些,像现在的局长、处长、科长,那个都属于吏,就是在他下面办事的这些,我们现在讲大小公务员,视他们如同僚、朋友一样。『视民如家人』,对人民就好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那也真正名符其实是父母官,地方上的父母官。

 

『吏有失谬者,正定之』,「失」就是有过失,「谬」就是有错误。他下面办事的人,不可能每一个人他都办得非常的正确,有过失的、有错误的,他给他校正,再给他审定、给他辅导,不是马上就去责罚他。『弛慢者,勉励之』,「弛」就是很松懈、很散漫,我们一般讲懒惰懈怠,遇到这样的下属他就勉励,给他鼓励劝勉。『卤莽者,教诲之』,他的下属也有很鲁莽的、很粗鲁的,遇到这样,他就去教导、训诲他,就跟他讲道理,就像我们现在讲这些圣贤的道理一样。『诡诈者,诘难之』,也有的下属,他的心就不老实,心都是欺诈,遇到这样的下属就「诘难之」,诘就是责问,问难。他欺骗人或者欺骗上司,他会去责问他,让他自己知道错了,让他不敢再用这种欺骗的手段。『争财贿者,以义平之』,有争这些财务的、收贿赂的,跟他讲道义,财不是不能取,合乎义就可以,不合理的财物那就不可以取。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小人爱财就不择手段了,合理、不合理他都要,但是君子一定是以义,合理的来取得财物,不接受不正当的贿赂。

 

『争礼法者,以情谕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时候下属有会失礼的,也有人很讲究礼法,一个是礼,一个是法。有时候下面的人也会争,某人不懂礼也不守法,彼此在那里会争。「争礼法者,以情谕之」,就是晓之以情。所以在我们中国讲情礼法,在西方国家它只讲法,法令,情礼他们就疏忽了,他们只讲法律,中国是讲情礼法。遇到礼法有争执的,以情来给他开导。我看以前蔡老师讲的《群书治要》、《弟子规》,其实就是这里讲的以情晓谕之。还有北京胡小林老师,他刚开始学《弟子规》,回去跟父母争理法,父母不懂理、不懂法,不懂佛法,还在杀生吃肉,回去就教训父母。文昌帝君以前就有这种事情,文昌帝君遇到这样的下属就以情晓谕之。你要通情达理,你要劝父母也不是用这种态度、这种口气,劝有劝的方法。像兄弟争财,争一个道理,那就不讲情了,情就没有了。所以这个礼,实在讲也是在人情世故当中,就是在情礼当中,那是真正礼的核心。

 

下面讲『为贼者,使偿其赀』。做贼的被抓到了,文昌帝君并不是马上把他关起来,马上判刑。小偷被抓到了,叫他偿还,你偷人家的钱要还给人家;如果你花光了,你要做工去还人家,你不还就把你关起来。就是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不给他判刑,必须还钱,去向人道歉;如果马上给他判罪,他那个污点就抹杀不掉了。你看文昌帝君是什么存心?抓到了就是叫你去赔钱。『伤人者,使庭拜其敌』,打伤人的人,被文昌帝君知道了,就叫他要登门去给人家谢罪,去赔罪,向你打伤的人,要去向他赔罪。『初情可悯者,犹宥之』,这个「宥」就是宽恕,「初情」就是初次犯错的,他还是可以怜悯的。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这些讲传统文化老师讲的,也都是讲这一点。特别现代人,他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育,犯错了,实在讲也情有可悯,就是从这个方面去想。特别是初犯,那就要宽恕他。『本心可恕者,犹出之。』有一些人犯了再犯,像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也都是这样,明知道错,但是那个习气改不掉。他也知道自己不好、自己不对,就是习气一来,他自己控制不了。他还是有心要改,但是习气实在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像这样还是可以宽恕他的,「犹出之」就是不罚他了。

 

『必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词穷心尽」就是讲也不听,怎么劝也不行,犯了再犯、犯了再犯,没办法,只好给他用法律,这个时候再用法律来给他判刑。『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这个「失出」,他在判这个刑罚,还是有减轻刑罚叫失出,应该判重刑的,给他判轻一点,或者轻罪的给他判无罪,这个叫失出,古代名词。好像他犯罪,照这个法的规定要判十年,先给他判五年,应该判三年的给他判三天,这样叫失出,刑还是给他尽量降到最低。

 

所以『为政五年,而雨旸以时,蝗疫不作』。他施的是仁政,完全是用圣贤教育在教化下属人民,当然他这个教化,很多人也会受感化的,也会回头,也会断恶修善,它这个地方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个「旸」就是太阳在云层忽隐忽现。该下雨就下雨,该天气晴就天气晴。「蝗疫不作」,蝗是蝗虫,吃农作物的,疫是瘟疫,蝗虫、瘟疫也就不发生了。『小民之祷,颂兴焉』,所以人民庆丰年,庆太平盛世,大家祈祷、歌颂,就兴起来了。因为人民能过安乐的日子,大家才有心情去歌颂;如果过得太痛苦了,哭都来不及,哪还能歌颂?下面周安士「按」,就是他对以上这个公案的评论。

 

【汉世良吏多矣。有如帝君之视民如伤。慈祥恻怛者乎。】

 

他说汉朝这个时代好官很多,有如同文昌帝君,对人民好像对自己儿女一样,慈祥宽待,有没有像他这样的?实在讲也很少,很不容易。

 

【乃考之史鉴,但见曲诋张禹。而后人之善政无闻。然则史鉴。果可尽信乎哉。】

 

史鉴上有批评他父亲张禹的。但这个史鉴,有些人可能纪录错误,无意的冤枉人,有意的那罪过就更重。所以没有读《文昌帝君阴骘文》,看《史记》,跟这边都有落差。实际上自古以来,好人被冤枉的也真不少。我们接着再来看第二则公案,「雪山大仙」。

 

【帝君曰。予在幽王朝。既以谏诤获罪。魂无所归,哭于宫闱三日。王以为妖。命庭氏望声射之。余乃长辞王国。一意西方。历岷峨。背井络。登飞越岭。遥望西极一山。高广百余里。积雪凝寒。非尘境也。】

 

到这里是一段,这个公案也是讲文昌帝君过去世他的事迹。这是讲在周朝,文昌帝君讲『予在幽王朝』就是周幽王,在公元前七百九十五年到七百七十一年。周幽王在位十一年,也是当时的暴君,所以西周亡国之君是周幽王。他有很多政策都是很不好的,文昌帝君当时也在周幽王这个时候当官,是个忠臣,皇帝有错误就劝谏,据理以诤来劝谏。劝谏周幽王,他不接受,而且得罪周幽王,周幽王很生气,就赐药酒给他喝,等于是给他处死。这个小字讲,「时王以帝君谏诤,赐药酒而殁」,赐药酒给他喝,喝了就死了。死了之后他『魂无所归』,灵魂还在宫闱。这个闱是宫廷里面,他这个忠臣还是念念为他这个国家。『哭于宫闱三日』,灵魂在那个宫廷哭了三天。哭三天,周幽王他也听到了这个哭声,周幽王以为这是妖怪,就命令庭氏射杀。『庭氏』是古代周礼设的一个官名,是秋官,秋天的秋,秋官。秋官这个官掌管射杀都城附近的一些鸟兽,他这个官主射杀的,秋是指肃杀。就是命庭氏用箭往哭声的方向射过去,『望声射之』。文昌帝君看到周幽王不高兴,又命庭氏用箭射,他就离开了,『乃长辞王国』,就离开宫廷了。

 

他的灵魂『一意西方』,就是一意往西方走。『历岷峨,背井络』,「岷」就是四川的北部,「峨」是现在的峨嵋山,岷峨是四川北部峨嵋山,「井络」是在岷山之地。他没有身体的执碍,『登飞越岭』,灵魂就飘着,没有身体这个执碍,飞越这些山岭。『遥望西极一山』,往西方很远的地方有一座山,『高广百余里,积雪凝寒,非尘境也』。这个山应该是现在讲的喜马拉雅山,跟须弥山是不一样的,这座山叫雪山,雪山是佛陀时代很多修行人都上去的。在《沙弥律仪要略》里面讲,修禅定,持戒清净,他得定了,他就有神通。所以在佛的时代,这些修行人上雪山不用登山工具的,他们是用神通就飞上去了。不像现在那个麻烦,背包背了一大堆,而且有生命危险。这个大家去看《沙弥律仪要略增注》,以前我在山东讲过。戒律持得清净的,他心得定,开神通;一犯戒就飞不动了,就要用爬的下来。这个雪山「积雪凝寒,非尘境也」,不是我们世间这些尘境。这个小字讲,「山在天竺界,近梵衍那国,玄奘法师曾到」。这个山在天竺,天竺就是指现在的印度,印度在古时候叫天竺国。那个「界」就是边界,靠近梵衍那国,唐朝玄奘法师曾经到过这个山,到过梵衍那国。梵衍那国就是现在的阿富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的一个山中,这也是古代一个王国,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也曾经到过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阿富汗。

 

【山神白辉曰。】

 

这座雪山有山神,掌管这座山的。这个山神的名字叫白辉,『白辉曰』就是跟他讲,跟文昌帝君讲:

 

【此名雪山。】

 

说这座山叫做雪山,因为终年积雪。

 

【昔多宝如来。修行于此。八年得道。】

 

山神白辉给文昌帝君讲,他说这座山叫雪山,过去有一位多宝如来在这里修行,修了八年他就得道了。这些山就像现在我们中国喜马拉雅山,西藏这一带的,西藏这一带的这些高原都是终年在积雪的,这些都属于雪山的范围。

 

所以修行人很多,有佛在那边修行得道,我们看小字:「释迦如来,曾在此山,六年修道。若多宝如来,则是贤劫以前之古佛。山神何由而知?盖佛之名号,随处不同。经言:一名号有无数佛,一佛有无数名号。然则多宝如来,当即指释迦而言」。周安士居士再给我们批注,释迦如来也曾经在这个山修行六年,就是每一天吃一麻一麦,就在这个山修的。过去修行,那个时代的人体质好,有功夫,你看在那么严寒的地方他还能够一麻一麦,我们现代人大概还走不到那里就往生了,这个是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个时候体质好,你看佛都住在外面的,他连个茅蓬也没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释迦佛曾经在这个山六年修道。我们如果讲多宝如来,应该是贤劫以前的古佛。以前我们图书馆,过年我们韩馆长都要拜《三千佛名经》。过去庄严劫,现在我们这个叫贤劫,未来叫星宿劫,就是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都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叫贤劫)第四尊佛,将来第五尊佛是弥勒佛,第一千尊佛我记得是韦驮菩萨成佛。以前年年拜三千佛忏,记得几尊佛号;实际上是三千零五十三尊佛,一天拜一千佛,三天拜完。这个可能是贤劫之前的,贤劫以前,过去庄严劫的佛。就是我们这个贤劫,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贤劫有一千尊佛,他是第四尊佛),将来第五尊是弥勒佛,还没有下来,多宝如来应该是在贤劫之前,就是过去庄严劫的千佛之一。这里给我们讲,这是贤劫以前的古佛,山神他怎么会知道?盖佛之名号,随处不同,一尊佛有很多名号,释迦牟尼佛也叫多宝如来。这样山神他才知道,不然山神怎么能够知道过去贤劫的古佛?因为他还没成佛。这里给我们做一个解释:

 

【盍留焉。】

 

这个『盍』就是何不、为何。就是说过去有佛在这里修行得道,这个地方很好,山神给他建议,你为什么不留下来?留下来这里雪山修行很好,叫『盍留焉』。

 

【予从之。】

 

文昌帝君说,我就听从他的建议,听从山神的建议,就留在雪山。

 

【未几。】

 

『未几』就是说没有多久。

 

【上帝有旨。以予为雪山大仙。】

 

玉皇上帝就下一道谕旨,就封文昌帝君做这座雪山的大仙,『雪山大仙』这个名号是这么来的。下面「按」,这个按就是:

 

【帝君掌桂籍。列仙班。】

 

文昌帝君掌管科举考试登第人员的名籍。所以过去很多读书人赴京赶考,都要去拜文昌帝君,现在台湾还很多,大陆我不知道。台湾我也曾经去看过,龙山寺后面有供文昌帝君,每一年高中考大学,或者初中考高中,家长都会印准考证,印了很多放在文昌帝君那个桌案上,就是求文昌帝君保佑他的儿女考上好学校,因为这属于文昌帝君在管的。大家有到台湾可以去参观一下。『掌桂籍,列仙班』,他就是掌管科举考试的。

 

【皆上格苍穹之实。此特其一耳。】

 

『上』就是上天,感格苍天的实际事迹,这只是举出其中一个例子。

 

【凡经上帝所用者。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既可以贵之。则亦可以贱之。独修行出世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或暂生色界禅天。则唯自去自来。不由上帝之命。】

 

这里再给我们说明,凡是经过上帝所用者,则『皆听命于天者也』。这个上帝就是佛经讲的忉利天主,在我们中国人讲玉皇上帝,在外国讲上帝,都是指这个忉利天,第二层天。忉利天主他掌管我们人类的四大部洲,所以我们都归玉皇大帝管,玉皇大帝是我们的领导,大陆讲领导,我们就要听领导的,领导派你做什么,要听领导的,就是这里讲,「皆听命于天者也」,玉皇上帝是我们人间的领导。『天既可以贵之,则亦可以贱之』,上天可以让你得到富贵,也可以让你贫贱。给你贬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给你提拔起来,你就得到富贵。这里讲,我们在欲界里面,都受到欲界忉利天主的管辖,天可以贵之,亦可以贱之。

 

『独修行出世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或暂生色界禅天,则唯自去自来,不由上帝之命。』「独」就是唯独,什么样的人他才不听命于天?就是「修行出世人」。什么叫出世?就是你最少证阿罗汉,出尘罗汉,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叫出世人,出离世间了。所以修行人,他第一个发心要发出离心,要发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心。想要解决生死,要出离生死,他去修行他才能出世,出世就是出离六道轮回,出离三界。出三界当然不受天所管,不但忉利天管不到,欲界第六层天也管不到,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些天人都管不到出世的阿罗汉,超越了。这讲修行出世的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我们修行没有能力断见思惑,我们就出不了,但是我们遇到净土法门,信愿念佛,带业往生,横超三界,往生到净佛国土,天也管不到了。「或暂生色界禅天。」如果你生到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生到色界天,你超越欲界了,欲界天当然管不到色界。以上举出的,出世修行人,或往生净佛国土,或暂生色界禅天,「则唯自去自来,不由上帝之命」,自己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你得禅定了,你要走就走,玉皇上帝管不了,你往生西方他也管不了,你修行出世他也管不了。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文昌帝君还在六道,在神道里面,但是他是聪明正直称为神,在神道,没有离开六道,所以要受命于上帝,上帝安排他什么职务,他就要依教奉行。就告诉我们,周安士居士给我们做个说明,就是他还在六道,还没有出离六道。

 

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一句,在四十四页第四行:

 

【人能如我存心。】

 

这是《阴骘文》本文,下面是发明:

 

【先要看明存心二字。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须先识心是何物。然后再讲存与不存。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

 

这里是一段,这一段就是周安士居士给我们发明《阴骘文》,『人能如我存心』这一句当中「存心」这两个字,就是存心存什么心?文昌帝君讲,如果每个人能够像我这样的存心,就是这个意思。周居士给我们发明,我们要先看清楚存心这两个字,然后再讲到人能如我。先要知道什么叫存心,要先看明白这两个字,然后再讲到人能如我;也就是告诉我们,教我们要先认识什么是心,什么是我们的心,就是给我们提醒。所以下面讲,『又须先识心是何物』,要先认识我们的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我们必须先认识我们的心是什么东西,什么是我们的心。你没有认识清楚,胡里胡涂的,我们大家都会讲心,心是什么?心在哪里?什么是我们的心?人家一问,我们就三不知。你认识之后,再讲存与不存。『如教人取宝,务要先知宝所』,你教人家去取得宝物,你要知道它藏在哪里,你才能找得到宝。如果要去找宝,不知道那个宝藏在什么地方,那你怎么能找得到?所以首先要知道、认识宝所在哪里。什么是宝所?这个就比喻我们,要先认识我们的心,去找我们的心,找到了那才讲存不存;连找都找不到,存什么?实在讲,我们现在讲心,概念上也都很模糊的,虽然大家都在讲心。这个心,西洋人讲心理学。但是真正认识心的人,实在讲不多,如果没有学佛,真的,我们不认识自己的心。下面是举出儒家对心的一个看法。

 

【人心道心之辨。吾儒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

 

这三句,第一句讲『人心道心之辨』,讲人心、讲道心,这是指儒家『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也』。这个「辨」就是辨别,辨别什么是人心,什么是道心。『吾儒』就是我们儒家,「千古以来,圣圣相传之真命脉」,真命脉就是心法。在佛门讲以心传心,儒家也是传心法,实在讲道家也是传心法,儒、道它真正的命脉也就是在传这个心法。周安士居士举出来,也是针对宋朝之后这些大儒,有一些说法是不正确的,说:

 

【道之大原出于天。不过依稀彷佛语。并非孔颜道脉之宗。】

 

儒家讲道,道很大。实在讲,我们无法理解的叫道,在大乘经典讲叫不可思议,不可思、不可议。实在讲,我们中国的话,不知道就是不可思议,你不知道什么叫道,叫不知道;如果你知道了,那你就是圣贤,你得到心法。那我们现在人,人家问我们什么,我不知道,其实不知道就是佛法讲的不可思议。真的我们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叫道,听说而已。他这里就跟他讲,『道之大原出于天』,道很大很大,就像天一样那么大。但是这个讲法,周安士居士给我们讲,『不过依稀彷佛语』,就是很含糊笼统的。你说道像天那么大,我们听起来还是胡里胡涂,还是不知道,「依稀彷佛」。但是这个说法,「道之大原出于天」,这不过是依稀彷佛的一个话,『并非孔颜道脉之宗』,并不是孔子、颜子,他传道那个道脉的宗旨,其实不是这样的。

 

【而世儒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吾儒本天之说。戕贼自己心学渊源,独让镇家之宝于释氏。大可扼腕。乃无识小子。竟有从而和之者矣。安得有大圣贤。起而正其谬哉。】

 

这就讲到世儒,世间有些学儒的,从宋朝程朱之后,实际上程子跟朱子都学佛,所以他们有一些心法的发明都根据佛经来的,但是他们又不承认佛法,自己去讲一套,就是这里讲的『世儒有意谤佛』,他是要排斥佛法、毁谤佛法的。这个叫做门户之见,我学儒的,就是要去毁谤佛法。他就凭空自己制造出『释氏本心』,他说你们「释氏」,学佛的人,你们是求本心,『吾儒本天』,我们学儒的是求本天,跟你们不一样。这个说法,周安士居士就很感叹,『戕贼自己心学渊源』。他说儒家、道家跟佛是一样的,都是传心法的,怎么变成佛是本心,儒就变成本天?讲那个天又讲不清楚,道之大出于天,那这个谁听得懂?看到上面的天空就是道吗?周居士就提出这个批评,这种讲法实在是「戕贼」,戕就是戕害,贼害自己儒家心学的渊源,把自己心学渊源障碍了。『独让镇家之宝于释氏』,本来我们儒道也是讲心的,都一样的,现在变成你自己为了要去毁谤佛法,然后就说我们不是讲本心,我们是讲本天,把这个心法就拱手让给佛家。你原来要维护儒家,反而是害到儒家了,把你这个心学的渊源堵塞了。但是有一些无知,就是不知道的人还跟他相附和,被误导了,这就非常可惜,就是『大可扼腕』,很可惜,很多无知的,没有知识的人『从而和之』。这样『安得有大圣贤』,这样儒家怎么会出大圣大贤?你把主要修学的心法把它扼杀掉了,怎么会出大圣大贤?以后怎么会有大圣大贤来纠正他这个错误?那你不是一直误导以后的人吗?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圣贤学问。不过要人求放心。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何云求放。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

 

这一段给我们讲圣贤学问。什么是学问?我们懂得很多、知道很多,那个叫学问吗?那个叫学识、那个是知识。昨天到昆士兰大学跟校长开会,他说我们这边传授知识。知识跟儒家讲这个学问不同,圣贤这个学问讲的是心法,不是知识。这个心法比较讲具体一点,就是讲孔老夫子教学的四个,道德仁艺。第一是讲道,道我们不知,我们不知道,所以才讲德,德我们还是很难懂,所以讲仁,就比较好懂。仁就两个人,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还有别人,不能只想自己,自私自利,仁。一般有讲道德仁艺,道德仁艺那个艺不是道义那个义,是艺术的艺,艺术就是各行各业,百科,连造原子弹都是在那个艺里面。《弟子规》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个文是文艺,文学、科学、哲学。这个印度讲五明,医学各方各面的,科技、知识,统统在艺术那个艺来代表。现在人学的就学那个艺,上面那个道德仁他统统不知道。所以我们去大学跟他们沟通,他学的那个艺我们知道了,但是我们要让他们明白的就是说,上面那三个你们没有,你们学校哪一个科都没有。而且每一科都需要的,它是属于共同科目,道德仁是共同科目,那个艺是自己可以选修,我学物理、我学心理,我学医学的、我学美术的、学科学的、学哲学的,那个统统在艺这个字里面,或者学文学的。

 

圣贤学问,什么是学问?孟子给我们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所以这个放心是出自于四书的《孟子》。我们常常讲放心,就是放不下。他这个放心,意思是你放在外面的心收回来。所以现在收手机就是放心。但是现在很难,特别西方国家,你这样侵犯人权,怎么可以把人家手机收起来?侵犯人权,我们要保护人权。但他不懂这个,西洋人不懂这个,他只懂道德仁艺后面那个艺,他们学的是那个,其实现在中国人也是学那个。昆大有个孔子学院,他们校长一直要跟我合作,问我要怎么做,我说先来办个「孔子圣迹图」展览,慢慢来。这个要教到他们懂要很长时间的,因为他们的文化底蕴不同,你要从各方面让他导入这个心学,他才慢慢再明白。现在西洋人很想知道,学不到,都会千里迢迢跑到中国去学,但是没老师,因为中国现在的人他也不懂,他也不知道,那你跟他去学,学到最后都不知道。

 

所以『不过要人求放心』,这个就是圣贤学问,做学问就是从这里做起,就是把你放在外面五欲六尘的心收回来,不要去攀缘,佛法叫不要攀缘,把放在外面的心收回来叫放心。以前我当兵放了七天假,然后回到部队,班长说你们七天,心都跑掉了,来,我们来个收心操,收心操就是要把心收回来。所以孟子讲,就是把放在外面这个攀缘的心收回来,不要一直往外攀缘。『但心既放矣,谁复求之?』它这里给我们说明的就是求跟放这两方面,心既然放在外面,放出去了,谁来求这个放心?你这个心不都放在外面了,那用哪一个心来求?所以下面讲,『一放一求,似有两心』,一个放在外面,一个要去求,把它求回来,那不是两个心了吗?就这个意思。「一放一求」,你现在要把放在外面的心收回来,去求这个放心收回来,那你求是一个心,放是一个心,不是两心了吗?『若无两心,何云求放?』如果没有两个心,你放跟求都谈不上。『此处当研之又研,不可草草。』这里讲这几句就是禅机,这个不能解释的,你去参,参透了你就开悟了。愈讲心就愈多,讲到最后不晓得是哪一个,愈讲愈胡涂了。所以它这里就「研之又研,不可草草」,这个话就是禅宗讲的机锋话。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也是这样,研究之,再研究之、再研究之。所以这个地方「不可草草」,不可草草率率就看过去了,就放心嘛!什么叫放心?你也没有深入的去认识什么叫求放心。这个大家参透了就有奖,参透了你就明心见性了。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吾儒论心。到虚灵不昧。具众理。应万事之说。精醇极矣。但此意本出之《华严》《楞严》诸解。孔孟以后。周程以前。儒家从无此语。朱子发之。不可谓非有功于儒矣。】

 

我们这一节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这一段下一节课再继续来学习,我们下课,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11日15:34: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632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