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8/12/10 斯里兰卡康提 WD20-037-0023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悟道,悟道一行现在在斯里兰卡康提。我们今天接着再来学习《论语讲记》「学而」篇雪庐老人的提要。
我们今天从「子曰父在观其志章」。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章的提要「父在观其章」,「(按)旨」,按就是按照的按,旨就是宗旨。「有论孝观人两说」,这是按照这一章书的宗旨,有谈论到孝道,还有观人,观察一个人两种说法。「余可论孝」,余,雪庐老人讲可以谈论这个孝道。「观志观行,有争」,这一章书观一个人他的志向、他的行为,是观志还是观行,这个古来注解有争议。「余从观子之说」。雪庐老人他讲他从观子,观察儿子说法。「其父之道,只言善与常者,不及其恶」。就是父亲过世,那父之道,只讲他善的方面以及与平常的,没有讲到父亲的过恶。「经有继志与几谏之训,知孝者决不顺恶继恶」。经典有继承父亲的志向以及几谏,这个几就是不止一次,谏是劝谏。就是父亲造恶业,当儿女的也有责任、义务来劝谏,不是不劝谏,就任凭父母亲造恶业。所以一个孝子应当要劝谏。从这个地方知孝子绝不顺恶继恶,从经典教训知道一个孝子决定不会再顺着父亲造的恶业,然后继承父亲的恶业继续造恶?如果这样那就不孝,那不是孝。「但善与常者,亦自万殊」。但是这个善跟平常的这些事情也很多,万殊就是种类很多,都不同。「如父子大小不同,无妨三年后变通」。这个就是说善跟常也很多方面,父亲跟儿子大小当中也不相同,无妨三年后变通。就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他做的善事以及平常的这些些事业,过世了,子女无妨三年再去做个调整、变通。就是不需要父亲刚过世,还不满三年就改变,三年后再变通就比较合适。
「父在观其章。有人问难:父有善行,可以不改了」。父亲有善的行为,当然就不可以改,要继续父亲的善行,儿子继续做下去。「父的恶行,要改吗?这一章章旨有论孝与观人两种说法,依本文来看,决不是观人的说法」。依照这章文来看,决定不是观人的说法。「所以吾认为单论孝就可以了」,吾是雪庐老人他自己讲,我认为这章书单论孝就可以了。「观志观行,也有争论,有观父与观子两种说法,吾从观子的说法。其指子。父之道,只说父的善与一般常行(平常而不善不恶的行为),不必论到父亲的恶行」。雪庐老人讲,他依从观子的说法,观察儿子的说法,父之道,只有说父亲的善与一般平常的行为,就是不善不恶一般的事业,也不必论到父亲的恶行。
经典有云:「善继父之志」、「事父母,几谏」。就是父母有过恶,也要常常,这个「几」就是常常去劝谏,让父母避免造那个恶业。「可知孝顺决不是顺恶继恶」,这个孝顺不是说顺着父母的恶业继续造恶业。「就善行与家常不善不恶的事,这二桩也有千万种不同」。就是父母亲在世的善行,以及家常这些事情,不善不恶的这两桩,两方面也有千万种不同。「例如父亲喜好饮冻顶」,这个冻顶是台湾的乌龙茶,雪庐老人举出这个例子。「父亲喜好饮冻顶茶,儿子也喜好喝茶,若是喜好铁观音,难道就是不孝了吗?」父亲喜欢喝茶,父亲喜好喝冻顶,儿子也喜欢喝茶,但是儿子喜欢喝铁观音这个茶,难道这样就是不孝了吗?这是雪庐老人一个问辞,这举出来让我们知道说善继父之志,一样喝茶,但是也有不同。「善行也有若干种,或者喜好放生,或者喜好音乐。这些善事或家常事,何妨三年后、服丧以后才改换?」善行也有很多种,或者父亲他喜欢去放生,放生是好事;或者喜好音乐,好的音乐可以调理情绪,这个也是好的。这些善事或家常事,何妨三年后、服丧以后才改换?你说父亲喜欢放生,那他刚过世,还是继续这个善行,继续父亲的善行放生;父亲喜欢听音乐,这三年也不改变,等到三年以后,这个过世三年以后要改再去改,就是不要很快就去改。
「父在时,观其子的志向与父相同与否,这当中没有恶事。父放鸟,子放鱼,父在时,父作主,那就放鸟,虽所好不同,也顺从父亲,也用不着劝谏」。这章雪庐老人给我们举出个例子,就是观其子的志向,这个儿子的志向跟父亲相同不相同,这个当中没有恶事,就是说善的一方面。譬如父亲他放生喜欢放鸟,儿子他都常常放鱼,水族类的。那父亲在的时候,让父亲来作主,那就放鸟,由父亲作主。虽然儿子喜欢放鱼,父亲喜欢放鸟,所好有不同,也顺从父亲。这用不着劝谏,因为善事。「父殁以后,观儿子的行为」,父亲过世了,再观察他儿子的行为,「是放鸟或是放鱼,若还放鸟,那是善继父之志」。那父亲在,他放鸟,儿子继续父亲的在世的时候的志业,他也放鸟,「因为服丧期间,志在孝」,服丧就是要孝,孝也从这里来表现。「从前服三年丧时,不吃鱼肉,不行乐,要斋戒。斋中必有戒,心中时时刻刻想着父母如在眼前;三年后,慎终追远,祭祀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就像父在眼前,这是观想。在外祭神也是如此。佛家说这能感应,儒家说,如此祭祀,神才能来格。万法唯心,凡事诚则灵。所以三年以内,终日思想父亲办的事情,父亲既然喜欢放鸟,若是自己喜好放鱼而放鱼,那就是将想父亲的心拆散了。又例如:父亲吃月饼、粽子等平常的事,或者不善不恶的风俗,等待三年丧期结束后,改变就可以了」。
以上两段是讲,祭祀,想父亲就像在生前一样,这是观想。跟佛家讲的观想道理一样,这样才能感应。所以祭祀要祭神如神在,神才来格,才有感应,这点非常重要。这个祭父三年之志,就是思亲的心,这个三年不要改变,这个善事、不善不恶的风俗,服丧的期间不改变,三年后再改变就可以了。
「父丧三年,子夏还不肯为乐」,子夏他父亲过世三年,他还不肯去做这些娱乐的事情,因为思念父亲的心还在。「但是孔子为他解释说,如此礼必坏,乐必崩」。这个孔子跟他讲,礼它有个节制,乐也是一样,如果他不遵守这个三年极限,那礼乐就崩坏了。所以孔子跟他解释,不可以这样。「虽然子夏也弹琴,但是八音中,奏的不成音,必有余哀」。就是没有心情奏那些快乐的音乐,因为思念父亲,思念父母。「当时的人心厚道,所以灾难少」。人心厚道就是从对父母这里来讲起的。
好,这个提要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面「为政」篇我们下一集再继续来学习。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