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经 1981.7 启讲于 台湾圆觉寺 / 编号:09-007 / 共 36 集
注:共36集文字由网络同修提供。
圆觉经 (第11集)1981年 圆觉寺 档名:09-007-0011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这是以种种幻化比喻空花。空中确实没有花,只是病眼所见的幻化之相啊。虽然病眼看到空中有花,但空性绝对不会被幻化的花所障碍、所染污。我们圆觉妙心之中虽然现种种幻化的境界,但与我们真如本性并不相干。真如本性如虚空一样,决定没有染污,决定没有损坏。这个理要是明白了,你就晓得幻可以除、真可以修啊,这个正解,真并没有一丝毫的损伤。我们现在的毛病发生在不认识真、只认定幻,这叫迷啊。不认识真,就是迷真;不了解幻是假的,就是迷幻。真假通迷,麻烦在这个地方。如果说真、假实相都觉悟了,都不迷了,这修行就容易了,也就不会出麻烦了,不会着魔了。凡是着魔,都是迷情未断,烦恼未断啊,所知障未断啊,所以才招魔道,
不明了真妄的幻相。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幻心是指根本无明。我们常说“以假修真”啊,我们身心是假,佛法也是假,我们用假身心借假佛法来除掉假无明,恢复我们的真性。所以大家要好好想想,法也是假的,你何必执着它呢?用佛法把毛病对治了就行了,不必再去追问假的来源了。我有一年在中山堂讲演,那时报纸杂志辩论《六祖坛经》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一个多月天天报纸上登这个消息。有两个老师问我,你觉得《六祖坛经》是真是假啊?我就反问他,《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理论、方法是不是正确的,值不值得我们去修学。他就说,道理好像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去修学。我说,那就行了嘛,管它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药只要能把我的毛病治好就行了,不必去追究这个药是真是假啊。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真假不重要,那是学术界他们没有事情,在那里打妄想,在那里追根究底。说老实话,除非是把六祖大师、神秀和尚找到面前来问,才能问出一个明白,否则的话永远都搞不清楚。甚至有很多人说“《楞严经》是假的、伪造的,《大乘起信论》也是伪造的”,我们不能轻信这些言论啊,不能听别人说这些经论是假的就不去读它不去学它。连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经典,现在都被人认为是假的,那你又怎么能相信这些人说的是真的呢?大家要懂这道理啊。这些都是幻法、幻智,所以是以幻止幻啊。佛说法的意思是身心、无明统统是幻,诸法起幻智,以灭诸幻。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我们的觉心是圆觉妙心,圆觉妙心之所以不能现前,就是诸幻障碍了、掩盖了。只要把诸幻除掉,圆觉妙心就现前了,这个事情实在讲就在眼前啊。我们学了这些理论,学了这些方法,立刻就要用。你晓得身心都是幻,心是什么?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诸幻啊。我们这个色身一切的感受也是诸幻。身心既然是幻,外面的境界当然也是如幻。「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圆觉妙心这个名词是假的啊,是因为你有幻,才说一个觉,说一个圆觉妙心啊。诸幻如果离了,你还抱着一个圆觉妙心,那圆觉妙心也是幻的。「若说有觉。犹未离幻。」你如果说你开悟了,那你决定没悟。为什么没悟呢?你有开悟的想法,就是个无明,障碍你的悟门。
你们看看《六祖坛经》,有一个出家人问六祖,“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六祖回答说“会佛法的人得道”。那个出家人就问六祖有没有得道,六祖回答说自己没有得道。那人问六祖为什么没有得道,六祖说自己不会佛法。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五祖明明把衣钵传给六祖,但六祖竟然说自己没有得道,说自己不会佛法。我们殊不知六祖句句话都是真的,句句话都是离幻啊。他不叫你执着,你心里执着一个有得是错误的,执着一个有知是错误的。真知无知啊,真觉无觉啊。无觉不是不觉,就好像那个镜子照外面的东西,它起作用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觉,实际上那个觉是相对的,是对不觉才说觉,对觉就没得说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啊。自己的心要觉,要清凉,要离一切幻。应用时,对那么不觉的人,说觉,虽说觉但自己不能真的执着有个觉。佛对我们说他成佛了,说某人证得菩萨了,那是对我们讲的,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想法,佛心里绝对没有人我分别。如果他有这个想法,那他还有念啊,那他也是众生,那就与我们一样了,哪里成佛了呢?佛无念啊,菩萨也无念啊。“我成了菩萨了,你们还是凡夫,你们很可怜啊”,说这些话都是药方,是给我们治病的。他有没有这些想法?他没有。他心里是无佛无众生。不但无佛无众生,他心里是万相皆空啊,毕竟空寂啊。因此我们用凡夫心测度圣人的境界,这是经上常讲的“无有是处”啊,不可能的。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说有觉,没有离幻;说无觉,也没有离幻。为什么呢?你说有觉,心里有个“有觉”,有觉是幻。你说无觉,心里有个“无觉”,那无觉也是幻。你如果说“亦有亦无”,那亦有亦无还是幻,说“非有非无”还是幻。反正你一开口就错了,绝对没有对的时候。什么时候对呢?如如不动的时候,一念不生的时候,那就对了。「是故幻灭。名为不动。」诸位要知道,心在一切时一切境界里头都不动,这叫修道。与一切境界面对面,顺境也不动,逆境也不动,应用自在。佛说法四十九年,没有动啊。佛在恒河流域,一天跑到晚,也没动啊。就像圆一样,轮天天在那里转,而心却永远不动,从来没动过。我们现在怎么样?我们现在心在动啊。但是我们要晓得,我们动的这个不是真心,是妄心啊,真心从来就没有动过,所动的是无明变现出来的妄心。阿赖耶、末那、意识以及相应的心所,全是圆觉妙心变现之物,是它们在动,于真心如如不动根本就不相干啊。要晓得这个道理,才能破除我们的疑惑。
下面就教给我们修行方法了。「善男子」,加一个“善男子”,表明是另一个段落的起头,而且叫着“善男子”也是提醒你注意。「一切菩萨」,指从初发心到等觉的菩萨,没有例外的。「及末世众生」,这是指末世发心修菩萨道的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身心世界,一切都要放下,放下,放下,再放下。“远离”就是放下,换句话说,修行的方法就是放下啊,就是远离啊。在六度里面,这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啊,放下就是离幻啊,样样要放下。也许诸位要问“我一切都放下了,我把我的钱财、房屋都放下了,我明天到哪去住啊,我都放下了,我明天吃什么”,有这些疑问,表明他把意思完全都错解了。你以为是事项上放下,事项上统统都放下了,你也成不了道啊。放下指的是心里不执着啊,要从心地里面放下,只要心地里面放下,事项上有也等于无。真正放下之后,日用平常生活之中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什么呢?随自己所修的福报,绝不强求,所谓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求不到的啊。
我们图书馆里有《了凡四训》,给大家每个人发一本,大家仔细看看。了凡居士就放下了,不求了。他那个放下,并不是他破了无明,懂得了诸法实相,并不是的。他是被人算命算定了,晓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求也求不到。他能够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坐三天三夜而不动一念,他认命啊。云谷禅师还以为他有了不起的功夫,结果以说穿了,不值一文,原来是认命了。所以我叫了凡居士为标准凡夫,一个标准凡夫就很难得了,他不妄求,他心安理得。了凡居士理是没有得,但是他心安了,他心能安是因为认命。于是云谷禅师给他开示,告诉他命可以自己造,福可以自己修。虽然修福,但也不攀缘。我们先要学放下,就是要修布施。如果真正懂得佛法,对佛法有信心,他会欢喜布施。为什么呢?他知道命里如果有这个财富,即使在这里布施掉了,过两天又会从那里来了。换句话说,你的福报你舍都舍不掉啊, 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欢喜布施,不会有顾忌。你布施后,你舍掉后,还会再来,而且来到还会更多,这就像利息一样,来的总会加一点。
我第一次见章嘉大师,他就教我布施,我就开始认真修布施啊,一直到今天,我这三十年一直都修舍。只要舍掉了,过几天来了又更多,所以我有充分的信心,我肯舍。他老人家教我认真修六年,我真干啊,六年后舍得干干净净,舍到身上一文都没有,只有两套换洗衣服、一床铺盖。舍光了,出家的因缘就成熟了。我喜欢的书,统统舍光了,一本书都没有。我在家时有个老校长,叫周邦道。我把《大藏经》也布施掉了,他对我说“你学佛,《大藏经》要保留着啊”,那时我很年轻,对老师说话还很冒失,我说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啊,将来我需要它,一想东西就会来了”,我老师一听也就没话说。以后确实是这样,我想读的经书,只要一动念头,就会有人给我送来,而且送来的都是非常好的版本,有求必应啊。你如果不舍,那你就只能保持原状,你的福报就永远停在那里,不会增长。福报享受完了,福就尽了。所以要舍啊,欢喜舍。统统都舍掉了,给诸位说,就一切都得到了。你要不舍,你得道的就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你如果舍掉了,你得到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啊,这多自在啊。人人都想得这个自在,可是人人不想舍。这个就没有办法,无可奈何啊。叫你舍,你怀疑,不肯相信,这就得不到真实利益啊。我学佛前读过《了凡四训》,我受用很大,章嘉大师教我布施我肯舍,也是《了凡四训》的启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相信命里有时决定有,命里该饿死的我不舍掉也会饿死,命里不该饿死的,即使我舍光了,明天自然有人送饭给我吃,我就相信这个道理啊。所以我能够舍得干干净净,决定没有恐惧,死了也不怕。为什么呢?如果我死了,来生的果报一定比今生更殊胜,这是我十二万分的肯定的自信心。换句话说,早一天死,我就早一天换一个殊胜的身啊。就好像衣服穿脏了,我立刻脱下来穿一个新衣服,这不是很好吗,这个旧衣服何必舍不得呢。所以你看破了,就肯放下。放下就得大自在。
这段经文是世尊为普贤菩萨解释第一重远离幻境啊,也正是教给我们用心的方法,我们修行着眼要在此地。从初发心到等觉,不管你修哪个法门,“远离”是最高的原则。离开了这个原则,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得到的只是世间的有漏福报,不是无漏功德。能够远离,能够放下,这是修的无漏功德。「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这就是进一步了,是第二层远离幻心啊。前面一句是讲舍境界,这句更进一步要把能舍的心也舍掉。为什么呢?能舍的心也是如幻啊,也不能留着啊。佛法里面常讲“三轮体空”,你如果留着,三轮就不空。譬如说修布施,你布施的心没有舍掉,没有能够远离掉,有能布施的我,有所布施的物,也有接受布施的对象,四相不空啊,所以不仅要放下外面的万物,连能放下的心也要放下。
「远离为幻。亦复远离。」除了要放下身外的一切,还要放下能放下的心,最后连“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连“远离”也要远离,一层比一层微细啊。「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这是第四层。「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这才叫究竟成就,幻离觉显了,这才是真正所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啊。《楞严经》里讲的“六结三空”啊,一层比一层微细。《楞严经》里讲的六个层次,第一个讲动,第二个讲静,第三个讲根,第四个讲觉,第五个讲空,第六个讲灭,灭还要灭掉,这个时候才真正是如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啊。有一个“离幻”念头,这心里还是有一物啊。有一个“灭”的念头,还是有一物啊。这就障碍了大觉。所以到“得无所离”的时候,就是生灭灭尽,寂灭现前,寂灭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这个境界,我们比较模糊不清。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功夫上没有下手之处。这样,即使听了,我们还是得不到受用。我们毕竟是烦恼业障深重,《楞严经》上教我们舍识用根,我们做得到吗。诸位要真正到能够舍识用根的程度,我看至少得修二十年,《楞严经》的方法才能用得上。为什么呢?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我们全用的是心意识。
那用心意识怎么办呢?还是章嘉大师那个方法有效。布施啊,就是放下啊,这个有效。你最心爱之物,别人问你要,你要能够舍掉。这个事情要慢慢来啊,刚开始是要忍痛啊。比如说我有几把扇子,最初,把最好的一把扇子留给自己,把其余的不太好的布施掉。到后来慢慢觉悟点了,把坏的留着自己用,把好的布施给别人,这就进了一大步了。到最后只剩一把扇子了,人家再问我要,还能布施出去,我不用让别人用,这就更进一步了。逐渐逐渐地放下,逐渐逐渐的进步,到最后身心一切物都可以布施。你的房子人家看中了,要你送给他,你也能布施掉。你们现在做不到啊,这个要慢慢来啊。如果真正能做到一切放下、一切都能舍,二十年能做到,算是很快的了。能达到这个程度,才能用上《楞严经》里的舍识用根,渐渐入平等的境界,心逐渐清净了、平等了,慈悲心真正现前。你不肯舍,那决定不能得圆觉妙心。你不能施舍,决定在轮回之内。所以,舍这个方法是叫你脱离轮回、脱离生死。同时,在舍的时候,心里头决定不能沾染、决定没有执着。
以前在临济寺时,我手上有很多经书的注解,有人找我希望我把书送给他,我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发心讲这个经,二是发心翻印流通,两个条件只要满足一个,我就会恭恭敬敬的把书供养给他。但如果两个条件都不满足,我就会对他说“你两个条件都做不到,你保存不如我保存好。你保存未必肯送人,如果是我保存,只要有适合条件的人找我,我一定奉送给他。”所以,布施也要看什么人啊。如果是个外道,他讨厌佛法,你送给他,他转头就把这些经典一把火烧掉,那你不是愚痴吗?所以,布施要有智慧啊,不能仅凭感情啊。心地里面完全放下,事项上的放下得要看时节因缘,这才具无量功德。佛门里面有两句话“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那叫滥慈悲、不懂方便。我们我知道,慈悲、方便都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这才叫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方便。如果建立在感情、无知的基础上,慈悲和方便就变成祸害了。
下面佛是举比喻说,「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这是用钻木取火做比喻,中国古人有做蜡印的比喻,印成蜡尽,与这个比喻很相似。钻木取火,火出来后,木头也烧完了,这是说明能所都要离啊。能钻的是木,所钻的是火,火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火一出来时,木就尽了。我们今天要求觉,能钻的是幻智,所钻的是诸幻,以幻消幻,幻灭了,觉就现前了。所以是「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绝不是断灭,断灭是外道,不入断灭。为什么呢?大觉现前,所以他不是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四句话非常重要,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不觉啊。你一觉,迷就没有了,迷就离开了,这里头没有方便法啊。所以禅宗的方法直截了当,就是求悟,它不求方便,所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就有方便法了,像天台、贤首、唯识、三论,这些都有方便法。是用方便还是不作方便,这要看众生根性,有些众生必定得从方便法才能契入,上根利智之人不用找麻烦,他可以单刀直入。
我最初看经,第一部看的是《六祖坛经》,被方老师骂了一顿,章嘉大师也把我骂了一顿,后来见了李老师,李老师也把我呵斥了一顿,说我不够资格啊。方老师说唯识是入门,比较容易,他教我去学唯识,看《百法名门论》,看窥基大师的注解,我拿来一看,像天书一样,看不懂啊。我看《六祖坛经》,看得津津有味,好像句句都懂,他说我不懂。以后想想,老师指导得对啊。《百法名门论》是真正的基础啊,那是很浅很浅的。浅的不懂,深的竟然懂,有这个道理吗?那是自以为懂啊,自以为悟了,实际上一窍不通啊。所以确实要遇到善知识啊,如果是一个老师说我不对,我还不服,但三个老师彼此不认识,也没商量,都说我不对,那大概是有道理的。像大乘了义经典,我们听听,有个了解是好事,但是功夫确实用不上劲。功夫必须要看次第来,按次第来是稳稳当当的。何况,次第里面也可以圆融,这个妙极了。《华严经》里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以我们现在的修学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修次第,一方面修圆融。在事项上面修次第,从持戒、研教下手,这个是次第;圆融呢,用背诵经典的方法,之前给诸位讲过多次,背诵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所以圆融与次第同时做。本经里面讲的二十五轮,方法真是妙觉了,二十五轮里面前面二十四种是次第,后面第二十五种是圆融,也跟《华严经》一样“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啊。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老师指导啊,最要紧的是自己要相信老师,自己不相信老师,即使有再好的老师,那个老师也没办法教你。
你看中国古代《高僧传》、《五灯会元》、《禅林宝训》等,有个参学的人来了,祖师一看那个人的言语态度,就告诉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的因缘在某个法师那里,你到他那去参学能成就”,祖师怎么看出来的呢?其实是在聊天中了解了那个人对哪个法师最敬佩,跟那个最敬佩的和尚学,即使那个和尚没有修行,但你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个不三不四的话,你反而能证果。换个别的法师,即使这个法师真成佛了,你对他没有十分的恭敬心,你在他那学,你也不会成就。古时候就有这个例子。为什么呢?诚敬是入道之门啊。一个人能不能成就,老师是增上缘,但不是亲因缘啊,亲因缘是自己啊。实在遇不到好老师怎么办?我也给诸位讲过,学古人,学古人一家之言,千万不要学杂了,一杂就完了。这是讲没有老师指导之下的方便方法啊。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这是讲最高的原则,“离幻即觉,亦无渐次”这是讲顿悟、顿修、顿证,确实是对上上根人所说的,也是从初住到等觉菩萨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前面第一会,文殊菩萨会的宗旨就是教我们看得破,而普贤菩萨这一会的宗旨是教我们放得下,这两章一合起来,整个的佛法都在其中,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超不出这两章的范围,所以这两章是最高的指导原则。长行我们讲完了,后面这个偈颂是重颂,读一读就可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