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14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十四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14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七百九十一面,倒数第三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寂静甚深诸佛境。本性真常离分别。非着诸有生死人。入此平等无依法。】

 

从这一首开始。这一首也是总结前面的四首。前面我们上一次讲过,就是自己有障碍,不能够理解诸佛的境界。有哪些障碍?经上给我们略略的举出了几段。这个几条,我们自己要认真的来检点,自己有没有这个障碍。有了这个障碍,自己要是觉察到了,这就是你功夫的第一步。为什么?知道过失就能够改过,自己有过失而不知道,换句话说,你永远不知道改,不晓得回头。所以知道过失,这是智慧;能改过,那就是功夫。所以智在先,先要知道。

 

前面所讲的贪瞋痴我们有没有?当然有,只是程度上多寡不相同,这个东西麻烦。尤其是瞋恚,古人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什么障碍都来了。佛法里面又说「火烧功德林」,你所修行的那些功德,一发脾气就都烧光了,就没有了。所以你要想你从修行以来到现在有多少功德,你就想一想你哪一天发了脾气,从发脾气到现在没发脾气,你的功德就这么多。如果一个钟点之前发了脾气,充其量你不过就几十分钟功德而已,要晓得这个道理。功德是什么?是定慧。戒律,修戒律能成就禅定,这个戒律也是功德;修戒律而不能得禅定,这个戒律是福报。福德跟功德不一样,福德所感得的是人天,不但是人天,连恶道里头也有享福的,也有福报大的,就是三界有漏的福报,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我们要把这些嫉妒、障碍要排除,一定要把它改正过来。憍慢、烦恼、谄诳、悭贪、嫉妒,我们有没有这些东西?学佛就是要明白这些。明了之后,把这些不好的念头、不好的习气彻底把它改过来,这个叫修行。

 

今天这一段就是总结上面的。『寂静甚深诸佛境,本性真常』到这个地方,这是讲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他们这个境界是寂静的。「寂静」为什么加上「甚深」?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够得到的,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不出来,连想都想不到,怎么能说得出来?凡是说得出来的都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想象都想不到怎么能说?所以诸位要晓得,我们言语的功能有限,有很多东西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就太多太多了。像我们平常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端起这杯水,你说这杯水烫不烫?水很烫,究竟烫到什么程度,说不出来。纵然拿个温度计去量一量,准不准?不准。为什么不准?每一个人感受的不一样,舌头就像是温度计,每个人不相同。你像四川人吃辣椒,那么辣的,他吃不辣,吃得很舒服,我们不会吃,尝一点,辣得不得了,那就是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的温度计不相同,你怎么说法?说不出,言语有限。

 

思惟想象比言语范围要大,虽然大,还是有限。思惟想象,能思惟想象到哪里?分别执着妄想,思惟想象可以能够达到它的范围。假如要是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这个思惟想象就达不到,对它就无能为力。所以在唯识学里面讲,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对外能够攀缘到六尘境界,无所不缘,对内它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它能回想过去,能够幻想未来(未来没有,未来叫幻想),能够回忆过去,这就是它有能力缘第八识。但是它没有能力缘真如本性,本性真常,它缘不到,言语思惟都达不到这个境界,这种境界要我们心去领会。所以上乘的佛法讲「以心印心」,彼此在心灵上领会,以心印心,那是真的,纯真无妄。

 

在佛法,像禅宗里面特别着重这一点,以心印心。教下,像我们读《华严》,《华严》属于教,这是贤首宗,或者我们称华严宗,天台法华也是教下。严格的来说,除了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都叫做教下。教有教学,按照教科书,经典就是教科书,这里头有深有浅,次第来学习。教下讲大开圆解,圆是圆满,解是理解,完全通达,没有障碍,真正能够理解,这是教下。要能到大开圆解也要离心意识,跟禅宗里头以心印心是同样的境界。念佛法门里面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里头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第六意识还缘得到,理一心它缘不到。所以理一心的境界,也是此地讲的「本性真常」。

 

一真一切真,你要问真是什么?穿衣吃饭、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真。佛法在哪里?佛法在眼前,佛法没离开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没有一样不真,确实是真常。你今天为什么不能够入真常的境界,为什么不能入甚深的寂静?就是前面讲的,你有许多的毛病障碍。这些佛境界、大菩萨的境界要离分别,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是用的分别心。分别执着,给诸位说谁吃亏?吃亏的是自己,与别人毫不相关,这一点同修们一定要觉悟。所以佛法讲度众生,谁度你?自度,自己觉悟,自己修行,自己度自己。佛不度众生,佛没有能力度你,只有你自己有能力度你自己,所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你要自己觉悟。

 

下面这个『离分别』,这是讲真常本性里面、甚深寂静的境界里面没有分别。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没有分别是内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外面有没有分别?外面有分别。外面分别是什么?是待人接物起作用,是应用。所以分别就是不分别,为什么?自己确实没有分别,应用的时候,为了便利于别人能够理解、容易理解,人家怎么分别我也跟你怎么分别,自己无分别,对别人起用有分别。所以无分别跟有分别是同时的。自己没有分别,自己心才寂静,自己心才平等,自己心才真常;对别人起作用,一起分别,那叫后得智,叫方便波罗蜜,所以那种分别就是真正的无分别。所以佛法你要会用,你要真正去体会它,对自己来讲有无穷的受用,这里面有无量的智慧。你有智慧,待人接物不会有过错,不会有过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你自己的心里头清净,充满了法喜,对一切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众生他在那里颠倒、他在那里浮沉,你看得清清楚楚。虽然看得很清楚,你也不能帮他忙,你想帮他忙,他更颠倒,为什么?他不能接受。他能接受的时候,帮他忙;不能接受的时候,随他去。这不是不慈悲,这正是大慈大悲。

 

下面这两句就说得很明白,『非着诸有生死人』,「着」就是着相。你看前面讲个分别,真性要离分别。凡夫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因为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就有六道轮回,你就有生死流转。六道轮回谁造的?自己造的。假如你真的在一切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给诸位说,六道轮回没有了,自己没有了。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六道轮回。我们两个虽然在一起,你有六道轮回,我没有六道轮回;你住六道里头的人法界,我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六道在一起,你在六道里面你有苦乐忧喜舍的受,我没有苦乐忧喜舍的受,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入了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讲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说只要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生死,你有烦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报),你只要有这个,你就没有办法契入诸佛的境界。所以前面讲难说、难懂,道理在此地。这也是把这个原因略略的说明。再看底下,那就是能接受的,可以跟他说的,这是相当不容易,也就是《弥陀经》里面所讲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一类的根器。看第六首:

 

【生于诸佛种姓家。一切如来恒守护。能持法王教藏者。此仙智眼之境界。】

 

下面十四首都是讲得到佛力的加持,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第一句说『生于诸佛种姓家』,这是非常的难得。佛种性哪个没有?佛在一切经上常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又特别拣别要生于诸佛种性家?虽有佛性,你迷了,迷了就等于说是离家逃走了。那有什么办法?离家逃跑了。不离开这个家,这就叫生于佛种性家。我们先要谈谈什么叫「佛种性」?种是种子,能生的意思,佛种性就是能生佛的这个种性,这个太重要了。能生佛的种就是菩提心,就是一个觉心,觉而不迷。

 

如果具体说一点,《楞严》上说得很好,《楞严经》佛给阿难尊者费了很大的篇幅说明这个佛性,就是真性,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还起作用。这段文字就是十番显见,说明这个见性就是真性,见性就是佛种,用很长的篇幅说明见性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如果用见性见色就不叫色尘,叫什么?叫色性,禅家讲明心见性,就这么回事情。明心就是用六根的根性接触外头境界,这叫明心;见性,见到六尘都是性,色性、声性、香性、味性、触性、法性,都是性,不叫尘。迷了见性,迷了六根的根性,迷了也起作用,那就叫识。迷了之后就叫八识,八识见外面的境界就叫六尘。所见的境界一样,佛在我们旁边,手拉着手,他见的是性,我们见的是尘,不一样。为什么?他用见性见,我们用眼识、第六意识见。这里头有什么差别?见性见不分别、不执着,眼识见分别、执着。

 

所以你要问什么叫性、什么叫识?最简单的说,性里头没有分别执着,我张开眼睛见大众,我里面没有起分别、没有起执着,这个时候是见性见。我一起分别执着,这是男生,那是女生,这个时候变成眼识见,第六意识见。再说这个人我跟他亲热一点,那个人我讨厌一点,那就变成第六意识见、第七识见,麻烦就愈来愈多。禅家讲葛藤,斩不断的葛藤,太多太多了。佛菩萨太单纯了,一点葛藤也没有,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能够在一切境界当中,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离一切分别执着,六根用事,这就是佛种性现前。为什么?佛也是如此。佛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佛用六根根性,我们也用六根根性,他用久,用成习惯,用得很熟,用得很到家;我才开始学,用得还不到家。虽然不到家,我们走的是一条路,这决定没错,我们是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心地清净,待人慈悲。待人慈悲,心地不清净,不是佛法;心地清净,待人不慈悲,也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慈悲一定清净,清净一定慈悲。所以这个样子你自然就能与十方世界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就好像心电的交流一样,这就得到诸佛的加持。

 

『一切如来恒守护』,这一句很要紧。这两句是一个整句,非常重要,是我们修行人的大根大本,就是你要怎样去用心。第一个讲你会用心,会用心之后再讲你会学。会学什么?底下一句,『能持法王教藏者』,这个「持」里面包括许多意思在里头。最简单的讲法,你能相信,你能够理解,你能够把它做到,这才叫持;你要不信、不解,或者是不能做到,那都不叫持。「法王」就是诸佛,这个王是比喻,是形容词,形容自在。像一个国家的国王,他自在,他发号施令,一切人要听他的,他不必听别人的。拿这个来比喻佛,佛对于一切法自在,一切法都不能干扰他,一切法都不能迷惑他,他在一切法里面得自在,所以称他为法王。我们现在不自在,张开眼睛见外面境界就会被外头迷住,就不自在;听到音声,听到好听的,站在那里多听几分钟,不自在。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起贪瞋痴慢,所以你不自在。佛自在,佛为什么自在?因为佛听的不是声尘,佛所听的是声性,他自在;佛所见的不是色尘,见的色性,无论张开眼睛见什么境界,统统见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眼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境界,你所见得到的全是自性。这个妙,实在是妙极了。

 

初学的很难懂,怎么见到性?古德有个比喻,比喻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自性,把器比喻作万物。不会见性的人他见器,着了那个器的相。看到一个镯子,这个镯子很可爱;看到一条项链,这个链子很喜欢。他着了相,他没看到金。我叫你把金拿来,他看到许多这些器,金不晓得在哪里,不知道金在哪里。那个会看的,一看只有一样东西,全是黄金。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相,识能变化,所以变的森罗万象。森罗万象总是自性,除了自性之外什么都没有,所以佛见的是性,他平等。佛看到其他的佛也是自性,看到阿鼻地狱众生也是自性,看到善人是自性,看到无恶不作的人还是自性,所以他心地平等,他见到真相。这些变化、因果晓得不晓得?非常清楚,不但眼前的因果清楚,过去知道,未来知道。这种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是佛的专利,佛法之好,好在此地。佛讲一切众生跟佛完全平等,尤其是《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本来成佛。可惜你现在是个迷惑颠倒的佛,你是真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但是这种迷惑颠倒不是永久的,是暂时的,你会觉悟的,觉悟之后跟他无二无别,智慧、德能都一样,他怎么不尊敬你!所以,人不敬佛,佛没有不敬人的,佛没有不礼敬众生的,他要不礼敬众生,他就跟我们一样,他就不是佛。只有人才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佛没有。要觉悟,真正要觉悟。

 

这个「教」就是教学,在此地狭义来说就是指经典,佛的教学。我们要依照佛的教学来反省,来认真的检点,改过自新,这个叫学佛。教称作「藏」,藏是像仓库一样,就是含藏。这个仓库大极了,无量无边,广大甚深,里面什么都有,所以经典是宝藏。但是诸位要晓得,经典是宝藏的说明书,真正的宝藏在哪里?在自性里头,这是个说明书,是对我们一个启发,开发我们的自性,把我们自性里面的宝藏开发出来,那就是真实不虚。经典是佛他自性里面宝藏流露出来的一部分,来引发我们,希望把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性都能够引发出来,意义是在此地。这一句就是教给我们在事行上的修学法,前面两句是讲用心。我们会用心,又会修行,取佛教的经典做为教科书,那就成功了。

 

『此仙智眼之境界』。这样的人,虽然不是佛,比人是高明多了。比佛是比不上,比人高明多了,那是仙人的境界,人中之仙。他为什么不说是人中之佛?诸位要晓得,这个「仙」跟佛、跟菩萨意思相通,因为佛称之为金仙氏,佛是金色身,是金仙,金仙就是佛。所以此地讲仙人,你要把他讲成高的,也可以说佛,低一点的就是菩萨,都可以称之为仙人。仙人的智眼,不是普通人。学佛的同修,你们来听经不要白听,讲得再多有什么用处?都是废话,能够记住一句、二句好好的去反省,好好的去依教修行,你自己的受用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法不难,佛法很简单,不啰嗦、不麻烦,抓到了重点就得利益。再看底下一首,第七首:

 

【亲近真实善知识。爱乐白法无厌足。专求佛力受法云。彼闻此法生欢喜。】

 

前面一首偈,也是说一个纲领,说一个存心,教给我们修学的标准,是依经典、依法藏(就是三藏经典,法藏),以这个来为我们修学的依据。学佛就是学觉,也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佛教,诸位要晓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现在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般社会人把佛教看成宗教,这真是糟糕,糟透了。因为变成宗教,宗教可信、可不信,不信宗教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如果说教育,人不受教育,说话面子也不好,没面子。如果说我没受过教育,这个很难为情;说我不信宗教,这个自己觉得还挺高尚的,你们这些人信宗教都迷信,我不信宗教。如果说我没受过教育,这个很难为情,说不过去。

 

佛教是教育,佛陀的教育,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中国人一直就是把它看成教育。把它看成宗教这个历史很短,顶多也不过是一百年的历史,在以前没有,称佛教是宗教是从外国引进来的。谁引进来的?日本引进来的,日本把佛教看作是宗教,传到中国来了,所以中国人也以为这是宗教。其实佛教本身讲宗、讲教,佛教讲宗教跟现在宗教的定义不一样。佛教讲宗是宗门,专指禅宗,刚才讲了,除禅宗之外,其余九个宗都叫教。禅宗的教学法特别,它不用经典,所以说不立文字,它不用经典,它就是直接叫你去参。换句话说,直接,就像经上跟你讲的,直接叫你用真心、要你用见性,要你舍分别执着妄想,不用心意识,直接从这里入进去。教下不是如此,教下都有经典做依据,都是从经典上来学习,就是有教科书的。一个是有教科书,一个是不用教科书,这两种教学的方法不一样,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禅宗是悟了以后再读经,那读经就方便多了,他自己已经入了境界,所以他读经的时候解不会错解,方便多了。教下往往是到大开圆解的时候他也得禅定,所以说方法不一样,目标是相同的。佛门本身讲宗教这个定义要搞清楚,跟现在所讲的宗教确实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认清楚,我们接受的是佛陀教育,我们不是宗教,我们不是现在称的宗教。

 

可是今天佛教在全世界的发展,确实它有三种不同的形态,这个诸位也得要认清楚,是事实。第一个就是宗教的佛教,是宗教,真是宗教,一点没错。从哪里去看?你到寺院里面去看,天天给人念经超度,那是宗教。这些原本上在佛教里没有的,佛教传到中国来没有超度佛事的,没有给死人念经的,没有这回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从前道安法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我曾经请教过他,他给了我一个答案,我也不晓得他有没有根据。他说这个事情的起源在安史之乱,安禄山造反的时候,就是唐明皇那个时代,那时候中原大乱,郭子仪平定之后,国家在每个战场,这个战场死难的军民很多,都建一个寺,就叫开元寺。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国家请这些高僧诵经为死难的军民追悼,好像办追悼会一样。国家这么一做,以后老百姓也就模仿,家里有老人过去,也请法师去追悼,念经超度一下,大概是从这起来的。但在那个时候太少太少了,现在是喧宾夺主,全是这些事情。佛教不替活人服务,替死人服务,这些事颠倒了,这是宗教的佛教,这是宗教。所以我们要辨别清楚。

 

还有一种是学术的佛教,特别是在日本,他们把佛经当作学术、当作哲学来研究。毛病在哪里?有解无行,他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他不相信,他也不会照做。他决定不断贪瞋痴,甚至于还拿佛法来做为贪瞋痴的工具,他讲佛法的时候卖门票收钱,拿这个当作课程在学校开课去讨生活,这都是错误的,变成学术的佛教。这都是佛教畸形的发展,错误的,不是佛教的本来面目。

 

第三种就是传统的佛教,这是佛教的本来面目,现在太少太少了。我们今天要走的这个路,是走传统的佛教。我们读了这个经,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我们自己真正得到受用,真得到受用。无论在什么境界、什么时、什么处所,待人接物我们心安理得,快快乐乐。我今年在纽约,纽约的同学说:法师,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学佛,学佛就快乐了。如果学佛学得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这种佛谁要学?这个不能学。宗教里头的佛教那很苦,学术里头的佛教邪知邪见太多了,传统的佛教心地里清凉自在,怎么不快乐!无忧无虑,心里头一丝不挂,什么都没有,这怎么不自在?太自在了。所以我们走的路子要走正确,要认识正确,我学的是佛陀教育,我们接受的是佛陀教育。它跟儒家孔子的教育是一样的,像东方大圣人孔老夫子的教育,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你能把这个根认清楚了,你走的路就不会错,就不会迷信。所以佛教这个三皈,三皈就是传授你学佛基本的原则,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传授你这个方法,你要认真去做。

 

这首偈,第一个就是你要『亲近真实善知识』。这个「真实」,像我刚才所讲的,你要亲近一个宗教的佛教,这不是真实的善知识;亲近一个学术的佛教,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善知识。这是诸位自己要觉悟,我不能多说,说了会得罪好多人。我现在已经是走到哪里人家就讨厌我,走投无路,走到哪里人家都不接纳我、都要排斥我,得罪人太多了。得罪人就是处处讲实话、讲真话。但是我也不怕,我已经活了六十岁,随时可以走,不在乎了,只要大家能得利益,我绝不欺骗诸位。要「亲近真实善知识」,真实善知识诸位要有慧眼去辨别,你要去认识。实在找不到怎么办?真实善知识就是好老师,可遇不可求,要到哪去找去?求不到。实在求不到,我就劝诸位找古人。今人,我没有慧眼,不能辨别他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找古人,古人没错。古人怎么找法?有例可援,譬如孟子,诸位晓得这是大圣人,孟子当年在世想找老师就找不到。结果他找谁?找已经死了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已经死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他就依孔老夫子那些著作学习,做私淑弟子。他学孔老夫子,读孔子书,学孔子的存心,学孔老夫子待人接物,他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所以我们后人尊之为亚圣。孔老夫子是至圣,他是亚圣,他学得很像,学得很成功。诸位想一想,孟子能够学得成功,我们为什么学不成功?一样能学成功。

 

孔老夫子的著作一直到今天还流传在世间,在台湾一般的书局都能找得到。我在此地告诉诸位,大陆上找不到。在国外,我遇到一些大陆出来的人,我问他,你们有没有念过《四书》?听都没有听说过,不要说见了。这个不得了!大陆上连一本《四书》都找不到,其他的可想而知。甚至于许多年轻一代的人不晓得有孔子,不知道有孔子,孔子、孟子不知道。所以有些派到外国的留学生,连外国人都笑话他,你们中国的大圣人孔子你们都不晓得。他没听说过,到了美国才听说过中国有个孔子。你说怎么办?所以诸位要晓得,今天在台湾你们是真正的幸福,多念孔子的书,多学学孟子。佛法也如此。所以学古人的人很多,像写《史记》的司马迁,司马迁学左丘明,学《左传》,他也学成功了;韩愈学司马迁,这是唐宋八大家,诸位晓得的,韩愈就学《史记》,念《史记》,学《史记》的文章,他也学得很成功。所以在中国,古人效法前人,以前人为老师的,这个例子太多太多了。佛法里头也不乏其人,也有很多。

 

我自己学佛,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很谦虚,我跟他学的时候,见他的时候,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还跟他十年,加一倍。可是他自己还是劝我,叫我学古人。他劝我学印光大师,这是比较近代一点的人,《印光大师文钞》在。佛门里面最著名的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学莲池的,蕅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已经不在世,莲池大师的《全集》在,他就拿这个《全集》,专门念莲池大师的书,他学得很成功,也成为净土宗的祖师。这是我奉劝诸位,真正找不到真实善知识,我们就学古人。像我们今天展开《华严经》,《华严经》我看的这个本子是有批注的,清凉大师的批注,要学他,他是老师,清凉大师是唐朝时候的人。我讲《弥陀经》,我用的是莲池大师的《疏钞》,以莲池大师为老师,我们大家都跟他学。

 

我在讲台上所讲的这是我学习的心得报告而已,诸位要懂这个道理,我不是讲经。讲经有讲经一套的方法,我不是讲经,天南地北,东扯西拉,我是报告我的心得,报告我的感想,对于诸位的修学会有一点帮助。讲经要循规蹈矩,所谓念段、破字、解句、释义,再发挥里面一些道理,有好多个层次,最后还要合讲,有一套规矩的。你看我讲统统都没有。最初学讲经是要学那些规矩的,可是统统依照那些规矩,人听起来枯燥无味。那个东西只有在讲堂对学生讲,他不能跑掉,跑掉扣分数,他没有办法,在外面讲的确是枯燥无味。但是像我这种讲法,自己的确要有一点心得,要有一点感想才行,如果真的没有心得、没有感想,胡说八道那也不行,那也不可以。这就是学古人,找不到真正好老师,学古人。

 

古人都是有修有证,古人不求名闻利养,古人他的著作都是他真正的心得。他自己是不是愿意流传到后世?不见得。他写了,到他死了之后,所谓是盖棺论定,让后人去批评。后人认为这个有价值,给他流通;没有价值,一把火烧掉就完了。不像现代人,现代印刷术发达,自己随便写一点,花一点钱马上去印,到外面就可以卖了,就可以流通,古人没有。凡是有名闻利养,那个弊端就百出,毛病就太多了;没有名闻利养,心就清净得多,他的东西就真实、就可靠。所以不要以为好像古书文字文言文很深、难读,就看一些白话文,看白话文会害死人。所以现代人的东西我不看,杂志、现代人写的书我都不看。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我读书读古人的书。

 

我眼睛不认识人,可是我有个想法,古人的东西能够流传几百年、几千年,当中多少人眼睛看过,大概不错,如果要不好,早淘汰掉了。从前的木刻版是一个字一个字雕出来的,真正不容易,谁肯花那么多钱来给你雕这个版?你看我最近从香港带回来一部《法华经文句纂要》,是康熙丁丑年间的版,康熙丁丑距离现在差不多三百年。这个书也是个绝版书,我们想在此地把它印出来流通,对于研究《法华经》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看看这个经,每一本都有功德主,那个功德主一个人出多少钱上面都有,差不多一本书都要十一、二两银子。康熙年间那个时候十两银子可以做生意本钱了,你就想一本书价钱十两银子还得了,不得了!所以从前人家里放几本书,这个家庭非常富有,现在人家里放古董,从前放书。

 

你去看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印的《辞源》,那个版后面定价,大洋五块。那个时候五块钱还得了!民国五年,我还没出世,我记事的时候大概是民国二十一、二年的时候,我能记事,记得事情。在那个时候一块钱可以买两担米,四口之家,两块钱可以维持一个月生活费用。一部《辞源》要五块钱,是四口之家两个半月的生活费用。现在印刷术发达,所以东西便宜,成本低。谁肯发这个心拿这么多钱来给你流通?不是真正有价值,人家读了衷心的佩服,才肯给你流通,谁愿意给你流通?所以我们从这个观点上来看,古人的东西靠得住。今人东西虽然好,还没有经过人鉴定,我们自己又没有能力,所以暂时看古人的,今人的东西放在旁边。佛教界里知道我不看现代人的东西,所以现代那些人写的书他也不送给我,我问他要,他说「你要去干什么?你又不看。」我曾经向演培法师要过一部书,他就是我这个东西你要看什么?我说我放到图书馆里让大家看,这样才送了我一部。

 

所以劝同学们读古书。文言文不难,你把《华严经》从头到尾念三遍,你的文言文就通了。这真的,不是假的,念三遍就行了,文言文就看通了。所以以前李老师教给我们,文言文的基础,你能够背五十篇古文,他选的《古文观止》,我们那时候每个星期有一堂课教《古文观止》,他在十年当中把《古文观止》三百篇统统讲完。他说能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看文言文,能够背一百篇古文就能够写文言文。所以文言文一定要读、一定要背。诸位年龄大了,怕背书,现在听到背书都害怕,所以你不要背,你就看。你能把《华严经》,我们这个本子五册,这么厚的本子五册,你能够从头到尾读三遍,我相信你的文言文没有问题,你就能看得通了。

 

我不但劝你们,我连劝外国人都如此,我说中国真正有宝贝,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古德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都在《四库全书》,都在三藏经典里头。这把钥匙就是文言文,你懂文言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这些财产你就能够继承。否则的话,请了《大藏经》,摆在书架上让蛀虫吃,没用处。所以一定要发心,文言文不难,中国人顶多花上三年的工夫,一定通达,毫无障碍。这样就可以上有古人,下有来者。现代的人不能跟他交朋友,咱跟古人交朋友,跟未来的人交朋友,这也是个乐趣。

 

『爱乐白法』,这个「乐」字念去声,当作喜欢讲,好乐、爱乐,就是喜欢。「白法」,印度人把善都称之为白,恶称之为黑,所以白法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善法,黑法就是恶法。所以讲业力有白业、有黑业,我们中国人讲善业、恶业,白法就是善法。喜欢善法,爱乐就是喜欢,喜欢善法『无厌足』,没有厌倦,没有满足,对于善法的好乐不厌倦、不满足。『专求佛力受法云』,佛是善中之善,是一切善法里面最善之法,这是「佛力」。我们专心求佛道,专心来学佛。也许诸位会问,我专心学佛,那我书还念不念?有同学来问我,我专心学佛,我书要不要念?你自己好好的去想一想,学佛与念书有没有冲突?没有冲突。学佛是学清净心,是求智慧。你要以清净心去念书,念书就是学佛;你做事,以清净心去做事,做事是学佛,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去念书,这不是学佛。所以学佛,记住,心地清净、平等、慈悲,就是觉正净,于什么事都不妨碍,只要用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干什么事情都是学佛,都是「专求佛力」,所以没有冲突。学佛的人念书一定是第一名,为什么?他专心,他心里没有杂念。学佛的人无论干哪一行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你要经商,你在商业界第一;你学工,工程界里第一,样样第一。你说玩,去跳舞,你也是第一;唱歌,你也是第一。为什么?你有智慧。所以佛法应用到任何一桩事情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所以佛法不能不学,好处太大太大了。现在一般人不学佛是为什么?佛教是宗教,一看到佛,和尚披了袈裟天天在那里给死人念经,这个你学它干什么?所以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

 

我年轻的时候最反对佛教,最排斥的佛教。年轻的时候有同学带我到基督教堂,我也去学了基督教,也去搞了两年,但是没受洗。牧师找了多少次要我去受洗,我提出了很多问题问他,他不能解答,我说这个不行,没搞清楚不能受洗。《圣经》我也认真的从头到尾翻过三、四遍,我提出了七十多个问题,没有一个问题他能够答复得了我的。我说那不行,不搞清楚不能受洗,所以就没受洗。所以他们讲,讲不过我,我都懂得。回教我也搞了一年,我觉得回教比基督教高明,对佛教是最反对、最排斥。所以佛教不是方东美先生介绍,什么法师来介绍都没办法,为什么?他辩不过我,我有些歪理论他没法子答复我的,我不会接受的。碰到方东美先生,这没法子了,是他介绍我的,接引我入佛门是方老师。所以我学佛很单纯,就三个老师,方东美先生接引我入门,一入门就遇到章嘉大师,这是个密宗真正善知识,不胡说八道的。所以我对于密宗的东西知道得很多,我亲近他老人家三年。他圆寂之后我就跟李老师,跟他十年。我就三个老师,方先生教哲学,这两个老师,一个出家,一个在家,教我佛学。所以我在这个时代还有这么一点师承,沾了一点师承的边缘,不容易,很大的福报,可遇不可求,还能碰到,不容易。

 

「受」是接受,「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法,佛法就是理智之法、清净之法。「云」是比喻,这个字在佛经里面用得非常的多、非常的广,诸位要晓得它的意思,云它代表是非有非无。我们看到云彩,有;现在方便,现在我们坐飞机跑到云彩里看,没有,代表非有非无;也代表佛法二边不立,中道不存,相有理无,事有理无。理是空的,佛法讲万法皆空,空从哪里讲?从性上讲,从理上讲,从本体上讲。这个空不当作无讲,这个空是什么?里面没有迹象可寻,你见不到,你也听不到,你也摸不到,不但你接触不到,你心想都想不到。它有没有?有,它存在。所以佛法里讲空不是无,空是有,有说之为空,就是因为我们六根达不到,接触不到,但它真的存在。像我们现在这个电,电我们晓得确实是有,看得见吗?看不见,也摸不到。我们这里要有个晶体管的收音机,打开马上就收到声音。可见得电波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用仪器能够知道它存在,不用仪器就不晓得。佛跟我们讲一切事的理,一切现象的本体,是空寂的。但是这个空是有,不是无,就是它能够变现这些形相,能够变现这些事物,虽然能变现这些事物、形相,当体即空。因此他教我们在一切事相里面可以享受,不能执着,享受这是应当的,执着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它当体即空,你执着它干什么?佛法里面得自在就是得这个自在。

 

所以云这个字都是比喻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都是比喻这个意思。将来这个字看得非常之多,都是代表这个意思。这就是叫你对佛法也不能执着,执着佛法也错了。前面教你要以佛教的经典做为修学的依据,这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执着它,你要执着一定就是这么说的,错了,那就错了,不要执着。经要不要念?要念,念,不要执着。不执着、不分别的去念会开悟,你每念一遍会有很多意思出来,你要是分别执着去念的话不会开悟,这是真的。不用分别心,不用执着心,一直念下去会开悟,会有意思出来,遍遍都不一样。所以经典你愈念愈欢喜,为什么?每念一次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悟处,是前面一遍没有觉察到的。不要去想,不要去思惟。

 

『彼闻此法生欢喜』,「彼」是指接受佛法、信佛、依教修行的这个人,他听到这个理论、这种方法生欢喜心。能生欢喜心当然就可以给他说,因为生欢喜心他必定信受,他要不信、不受,欢喜心生不起来。他能相信,他能理解、能接受,这样的人可以给他说,虽然是难说,还是可以给他说。如果是这个人他不信、他不解、他不能接受,那就不必跟他说,说了也是等于零,不如念一句阿弥陀佛,叫他听进去之后,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个功德大。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经重要的地方、好的地方我们细讲,将来遇到长的地方,或者是我们不适用的地方,我们念念就过去,这样我们才能预定四年把它讲圆满。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45: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525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