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第11集|文字MP3|jingkong老法师主讲|台湾华藏讲堂

admin 华严开敷夜神章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十一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11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七百八十七面倒数第四行,从「为诸众生」,最后一个字开始:

 

【为诸众生称扬赞叹坚固善根。令其安住。远离生死贫穷困苦。勤修福智助道之法。】

 

从这个地方开始。这句经文里面,前面一句这是总说,就是「起大悲心,修集一切波罗蜜行」。经文里面含的意思很多,我们要细心的去体会,才能够得到受用。菩萨,一般讲地上菩萨,他修行都是为众生。为什么?以圆教来讲,初住菩萨就已经破了我执,法执虽然没有破得尽,也是逐渐逐渐的去分破,因此修行都是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才能够圆满佛果,也就是说明圆满佛果乃是为度众生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晓得,也正是菩提心里面大慈悲心具体的表现。实际上说表现都是以我们凡夫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大悲心的流露,这个是自自然然的流露。并不是像我们凡夫,无论做什么一件事情,纵然是好事、善事,都起心动念,总是有念头,流露出来的不自然,总带点勉强,不像诸佛菩萨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大悲心。因此在四谛法里面来说是无作四谛,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个境界是我们没有法子能够体会到的,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说到修行,这个地方跟我们举出『称扬赞叹』。「称扬赞叹」,当然这是行门里面十大纲领,举一必定包括其余的九个项目。譬如说我们讲「礼敬诸佛」,一定包括称赞、供养、忏悔,乃至回向,说赞叹亦复如是。可是我们要晓得这十个项目的重要性,然后我们才会认真的去修学,也能像普贤菩萨一样不疲不厌。『坚固善根,令其安住,远离生死贫穷困苦,勤修福智助道之法』,这都是讲修学教化的效果,自他目标都是如是。尤其是「坚固善根」,这一条在世出世间法都非常重要,能够坚固善根,当然一切的恶业你不会造。不但你不造恶业,连恶的念头你也不会生起,这才叫真正的善人。纵然没离六道,他也绝对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他心善、行善,他的果报一定是在三善道享受人天福报,这是一定的道理。

 

此地所说的不仅是世间的善根,重要的是出世间善根。出世间的善根是什么?是精进。精进里面就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不退转,进步就不会退步,那叫进。精怎么讲?精是不夹杂,精纯而不杂。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好,门门都能成无上道,可是你要修学只能选一门,这就是精。一门里面求进步,就是精进;你同时涉猎多门,那进,但是没有精,不能叫精进。唯有精进才会有成就,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令其安住」,就是要住在善根上,住在善果上,这样才能够「远离生死贫穷困苦」。远离生死好懂,如何远离贫穷困苦?此地的贫穷是指功德法财。世间大富大贵之人他拥有的是世间五欲六尘的财富,他没有功德法财,所以谈到功德法财,他是相当的贫乏,恐怕都不及诸位。诸位在世间财宝不如他,功德法财他不如你,必须功德法财,才是真正的远离贫穷困苦。

 

今天上午我在景美图书馆主持念佛共修会,在九点多钟的时候台中给我打一个电话来,告诉我李老师往生了,今天早晨五点多钟。他老人家今年九十七岁,这是一个远离生死贫穷困苦的榜样。许多年之前他老人家说过,他要不讲经就往生,就要走。最近他是一个月没讲经,由学生代讲。我在电话里面就问老师走的情形,他们告诉我,瑞相非常之好。昨天下午还跟一些同学们在外面散步,散步的时候就告诉大家,我这次真的要走了,因为他说走说了好多次,都没有走,真的要走了。同学们也没有在意,以为像往常一样,说了好多次都没走,没想到他今天早晨的确如他所说真的走了,是吉祥卧,非常安静的念佛而去。正好与我出国的时间非常之近,我就跟他们商量我是不是要改期?那边同修告诉我不必改期。老师,这两天是比较亲近的学生在家里念佛,十五、十六、十七三天移到台中莲社,供四众同修瞻仰,十七号晚上大殓。大殓之后他们决定要停四十九天,大概要给老师念四十九天佛,然后才火化。所以他告诉我不必等,如果要等、要延期,恐怕要延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他怕我国外的事情耽误了。所以我出国定在十八号,我们讲堂讲经,星期二再讲一次,星期四正好就是十七号,李老师大殓,我要到台中参加大殓,十八号我到美国去。

 

正好讲到这段经文,你们看菩萨他要发心,「为诸众生称扬赞叹」,这句话的意义就深长了。我不在国内这个期间,由日常法师在此地讲经,另外还有几位初学的同学也在这边讲经,我希望我们听众比今天还要殊胜。我们讲堂的座位一百零八个,如果都坐得满满的,这就是称扬赞叹。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同学们,我们要想训练一个弘法的人才,绝对不是在教室里面能培养得出来的,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法师可以能把他教出来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好的法师是谁培养的?是听众们培养出来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法师说一上台讲经就讲得很流利,这不可能的事情。我自己的经验,至少在讲台上磨炼了十年,才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十年是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没有听众帮助,他没有办法煎熬得下去。一讲经没有人听,就泄气了,大概我不行,就退心了,就退转了。所以你们来听经,纵然他讲得不好,讲得枯燥无味,你来是干什么?你来是教学的,你不是来听经的,你要抱这个态度来。讲得不好要批评,好让他能够有机会改进,这就是我们培养法师。法师培养得多,后来的人才会有经听,你们只来听经,不肯培养法师,我走了之后就没人讲、没人听了。所以一定要发心,到此地来培养法师。

 

我们这个道场是培养法师的道场,所以对于年轻的,无论是出家、在家,只要真正肯发心讲经,我们会提供这个讲堂给他用,让他来练习。更希望诸位同修要来捧场,不要让他退转,要鼓励他,这就是「称扬赞叹坚固善根令其安住」。这是发大菩提心、大慈悲心,希望同修们要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佛法才能够兴隆,正法才能常住。如果你们只听我讲经,我不在你们都不来,好像法师讲的不中听就不愿意来,你们发的心不是菩提心,你们还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正法,不顾佛法,这个念头是错误的。我们一定要替佛法着想,往大处看,往远处看,心才能发得大,这个就是「勤修福智」。你到此地来听经,特别是听初学的人讲,这是培大福报,这是修大智慧,功德利益比听我讲不知道殊胜多少,希望同修们细心体会这一点意思。

 

「助道之法」,福智是总说,助道之法是种种善巧方便。像我刚才跟诸位所说的都是助道之法,帮助自己成就,帮助初学的法师们成就,帮助道场成就,帮助正法久住,完全要靠大家发心。我不但在此地鼓励你们,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只要我上台讲演,我都劝大家要培养法师,要帮助这些法师。怎么帮助?就是一定要来听经。法师在台上看到人多,他说得就起劲;看到没有人,他就退心,下次就不来了。绝大多数的法师都是这样,我是特别一点,我的脸皮比较厚,一个人我也讲,讲得很起劲,没有人我也讲得很起劲,我行。但是有许多的人不行,人多了他就起劲,人少了他的气就泄了,大多数是如此,希望诸位一定要发心。底下就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为说种种诸因果门。】

 

这是佛法里面,可以说是入门第一个必修的科目,一定要知道因果。整个佛法没有离开因果,你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五周因果,在《坛经》里面,我们看到法达禅师向六祖请教的时候,他是专念《法华经》,六祖叫他把《法华经》念一遍给他听,念到「方便品」的时候,才念了两品,六祖说不必念了,这部经上完全说的是因果。所以世出世间法不外因与果,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善因决定得善果,恶因决定得恶报,清净因决定是清净的果报。我们要想整个佛法兴旺,想叫世界一切众生都能够修善,如果我们不种善因,怎么会有这样的善果?佛法今天的衰,衰在大家不肯种佛法兴的因,这佛法就衰了。明白因果,我们就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怎么样去修,这是第一个项目。

 

【为说业报不相违返。】

 

这是第二个项目。『为说业报』,主要是说三恶道的果报。为什么说这个?你要真正懂得、明白了,你决定不作恶因。这是佛教学的第一个希望,希望我们不堕恶道,为什么?成佛决定在人天,首先希望我们在人天两道的脚跟站稳,然后好提升你。在恶道里头相当相当的困难,固然也有超越的,那个因缘不简单,那是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恶道里面发心不容易,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为说于法证入之处。】

 

这里面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正如同本经所说,本经除了十信位,他没有地位,是笼统的说出之外,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什么样的因、什么样的果、怎样修行,说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境界,每一个层次的境界非常的清楚,使我们一看就能够明了,『证入之处』。而这一品在四科里面是「行成证入」,由善财童子来做一个模范,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怎么样证入的。

 

【为说一切众生欲解。及说一切受生国土。令其不断一切佛种。令其守护一切佛教。】

 

这一句也是双关的意思,就是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两方面统统都有。一切众生的欲望要知道,一切众生理解的能力要知道,这样才能观机。其实观机包括的方面有许许多多,但是这个两方面比较上要重要。『解』也就是说众生的程度,『欲』是众生的爱好,你要知道他的爱好,又要晓得他的程度,这个摄受、教学就方便得多。底下讲『受生国土』,受生的国土不一样,大的方面来讲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国土,这里头情形不相同。譬如说娑婆世界跟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你必须要了解,在娑婆世界所用的这些方法极乐世界用不上,极乐世界佛教化众生那些方法到我们这世界来教,我们的程度不够,也没有用处。所以一定要晓得,晓得这个,附带包括的就非常非常之多,因为有前因后果,无量的因缘。

 

底下一句说,『令其不断一切佛种,令其守护一切佛教』。我刚才所说的这些话,与这两句都大有关联。我们如何能叫佛种不断?如何能叫佛法不衰?诸位要晓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佛弟子所有的责任,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定要自护护他。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护法,诸位要知道,护法神是无可奈何的。我们自己有了力量,护法神就能帮得上忙;自己不护自己,护法神虽然很爱护我们,也帮不上忙,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譬如说我们这个政府,警察非常爱护老百姓,老百姓要能奉公守法,他帮得上你的忙,无论办什么事情,他很快速度的来给你办;如果你要是干一些作奸犯科违法的事情,你叫他怎么帮你忙?没法子,想帮忙也帮不上。所以诸佛菩萨护念每一个学佛的同修、佛弟子,护法神拥护这些佛弟子,必须佛弟子要依教修行,要自护才能够得到佛菩萨、护法神的拥护、护念。我跟诸位所说的都是说的自护他护,他就是佛菩萨、护法神。

 

首先护我们自己的佛种不断,佛种是什么?你要晓得,那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佛种,你要常常念,不要叫它中断,老实念佛。李老师在临走这几天特别关照大家要一心念佛,一心就是精进,就是老实念佛,这比什么都重要,这个就是「不断一切佛种」。因为阿弥陀佛这句名号,这个修行方法,你看《弥陀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换句话说,这四个字就是一切佛种,希望诸位要认识、要珍惜。「守护一切佛教」,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年轻的法师,出家、在家我们要认真的去照顾他。照顾他,诸位要记住,四事供养够就行了,决定不能多,多了那个法师就会出毛病,怎么样?会堕落,起贡高我慢之心。叫他不缺乏就行,决定不能叫他富有,出家人富有什么毛病都出来了,会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他那个罪业谁叫他做的?还是在家信徒帮助他做的。在家信徒供养不让他多,他就认真修行,心就在道上;他供养一够、一多了,麻烦出来了,毛病出来了,心就不在道上,一天到晚就在名闻利养上,就堕落了。所以护法一定要有智慧,他的衣服破了,给他做一件;没饭吃了,送点东西给他吃,决定不能叫他银行有存款,那个麻烦就大了。更不能买个房子去供养他,那就劝他还俗了,他本来出了家,你送他一个房子,他有所有权,岂不是又还俗了吗?那就害死他、害惨他,那是灭法不是护法。所以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在做灭法的事情,他以为他做了很多功德、他在那里护法,其实他是在灭法。所以说我们要有很冷静的头脑,要用智慧来观察,真正使佛法不衰、不灭,从我们这一代渐渐的复兴。

 

【令其舍离一切诸恶。】

 

这些事情都得要用智慧去辨别,以善巧方便来做。

 

【又为称叹趣一切智助道之法。】

 

前面教你断恶,这个地方教你修善,善中之善就是智慧,无上正等正觉。此地讲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他用的句子都是四个字一句,他省掉一个字,所以「一切智」就是一切种智,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助道之法』就是帮助你证得一切种智的方法,那就是「助道之法」。在一般原则上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谓的定就是一心,就是清净心,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心就是清净心,就是甚深的禅定。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是一切种智。法门虽然是许许多多,可以说全是助道法,帮助你得定,帮助你持戒。在小乘里面,如果具体的讲,有三十七道品,大乘里面通常是讲六波罗蜜,而将小乘的三十七道品就当作辅助来用,是助道品,大乘称它为助道品。在本经里面特别侧重的是十大愿王,到末后一章把全经总结成为这十个项目,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令诸众生心生欢喜。令行法施普摄一切。令其发起一切智行。】

 

这些句子都好懂。我们要叫他发心,必须自己先发心,自己做不到期望别人来做到,不太可能。自己不做,希望别人做,也许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你可能是别有企图。这个事情好事情,好事情你自己为什么不做?所以菩萨一定是率先去修行,率先发心,做为一切众生的榜样,这也就是所谓的身教,不但是有言教,而且还要有身教。学佛,初步所得到的好处就是法喜充满,学得很快乐。如果学佛学得很苦恼,那错误了。佛法所标榜的是离苦得乐,如果我们学了佛,乐没有了,离乐得苦,这是与佛法相违背。绝对不是佛法的错处,是你自己学错了,自己学得不如法。假如如法,一定是法喜充满,一家和睦,这是如法的。

 

有些同修告诉我,他学佛了,学得很苦恼。为什么?他家里父母反对,亲友障碍,使他学佛都苦不堪言。其实这个错了,这个就是没有智慧,没有善巧方便。学佛是讲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就有方便法,会叫你一家人、叫你的亲戚朋友个个都欢喜,渐渐都能够接触佛法、理解佛法,也来修学佛法。所以我们首先要问,这些障碍、这些苦恼怎么来的?总不外对于佛法有隔阂、不了解、有误会,他才会产生障碍。这种隔阂、误会要逐步逐步把它化掉、把它解开,然后他就能明了,明了之后没有一个不欢喜佛法的。所以障碍是在误会,误会必须要用智慧来把它消除。别人对我有误会,我对别人清楚,没有误会;别人对我有隔阂,我对别人没有隔阂。千万不可以自己跟人家划一条界线,那个麻烦,那个事情就错了。别人跟我们划界线,拦着我们,那是他有误会、有隔阂,我们自己决定没有。

 

不但对家亲眷属不可以有,连对一些外道也不能有。为什么?本经,你看清凉大师说得好,本经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在一切经里面,这一部经叫《大不思议经》,圆极、顿极。如果要是有障碍,怎么能叫圆教?又如何能说圆到了极处?所以清凉给它判作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怎么会有障碍?所以修学这个法门的人,要把我们心里面所有的分别执着都要把它消除,对于十法界那个界线都要把它拆掉,然后你的生活是在一真法界里面。一真法界,所遇到的一切障碍,一到你这里都化除了、都化解了,这才是华严的境界,这是我们修学真实的受用。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就是这一句的意思,这是我们自行化他第一个效果。

 

『令行法施普摄一切』,在一切布施供养里面,法布施的功德第一。法布施里面包括的项目也非常之多,在《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里面就给我们列了十种,十个项目,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依法修行。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你自己不能够依教奉行,其余的法布施你统统谈不上。而依教修行里面范围包括的又非常之广泛,我们自己要认真的去读诵大乘,体会佛菩萨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修菩萨行,修无上道。法布施当中,除了自行之外,那就是化他。化他,第一条就是讲经说法;书写,现在不必书写,现在印经流通,用不着书写,印经流通。经典很多,印经的时候要考虑所印的经是不是契机,对于现前这些同修们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得真正的利益,不要盲目的去印。经典很多,有许多不契机,那是供给少数修行人用的,绝大多数的人他用不着,你印就浪费了。

 

所以你看这么多年来我印经有个原则,我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契机,现在大家普遍能用得着的,我印这个。这个经一流通,大家就都能够得到利益,我在讲台上讲也是讲这些经典。其次的是绝版的,绝版我们要把它印出来保存版本,这是有价值的,因为你印多了,这边丢掉了,在别的地方能找到,使这个法宝不至于断绝,是这个用意。这就是我们印经要有原则。其次的,发心讲经,要发心听经。发心讲经的功德很大,发心听经的功德也不亚于讲经的功德,一样大!你说我不会讲经,你发心来听经行不行?要发心来听经,庄严道场,护持正法,这个就是「普摄一切」。因为道场听经的人多了,这一句它的效用就显示出来了,外面从这里走过的人,他一看到这边这么多人在听,大概还不错,他就来了。如果这个法师讲经坐了三个、五个,他从这里经过一看,这个地方不要去,他还劝别人不要来,为什么?没人听。所以对外面,尤其对初学的,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心听经,这个功德无量无边。

 

『令其发起一切智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依理智,不要动感情,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的心行要以理智为基础,这就是菩萨行。

 

【令其修学诸大菩萨波罗蜜道。】

 

这个境界更高了,以大菩萨做为我们的模范,这一点实在讲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自己要想有成就,换句话说,你自己一定要有个目标,你要没有目标,你这一生就很难有成就。譬如世间人,孔老夫子是圣人,大家所仰慕的,孟子那时候他就以孔子为目标,他就想学他。他学得很像,所以孔老夫子是至圣,他是亚圣,他学得像。所以在古圣前贤当中要找一个人做我们自己的模范,我们的存心、我们的言行要学他,这就很具体。我那时候刚刚亲近李老师,还没有出家,做居士的时候,亲近他,他老人家就告诉我,「古人别学苏东坡」,苏东坡是有名的佛门居士,大德,「今人别学梁启超」,这都是大佛学家。为什么不能学这两个人?这两个人是佛学,而不是学佛,佛法他懂得很多,他没做到。

 

所以那个时候李老师就教我学印光法师,以印光法师为榜样,来学他。一直到今天,老师今天往生,我没听他的话,但是前面两句话我听了,我没有学苏东坡,也没有学梁启超,但是我没有能够好好的学印光法师,这一点想起来非常的惭愧。所以一定要有个榜样。但是我今天虽然没有选印光法师,我选另外一位,我想李老师也会同意的,我选的是莲池大师,也是我们净土宗的祖师,我选莲池大师。一个人一生当中有个榜样就好办得多,不容易走岔路,不容易迷失,你要没有一个榜样,的确容易迷失,容易走错路。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训,有很多道理在里头。学佛就是以菩萨为榜样,祖师大德,实际上差不多也有很多是菩萨再来的,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出来。再看底下一句:

 

【令其增长成一切智诸善根海。】

 

这又进了一步,他已经有这个基础了,我们要帮助他增长,希望他快速的『成一切智』。还是比喻广大、深广的意思,比喻他的善根深广,我们要帮助他成就,帮助他增长。

 

【令其满足一切圣财。】

 

佛门里面通常讲七种圣财,这是诸位在《教乘法数》、《佛学字典》里面都能够查得到的。『圣财』要满足,『满足』这两个字在此地很有意思。为什么?因为通常我们在佛门里面讲,对于物质的享受要知足、要不贪,在菩提道上不能知足,你一知足就不能精进。譬如你证了四果罗汉你就知足,好了,你就不能再往上提升;纵然到等觉菩萨,我已经知足了,那你不能成佛,无上菩提你不能成就,所以这个地方「满足」两个字的意思非常重要。此地满足是指什么?不着相,你一执着就成了障碍,所以这个满足是不执着的意思。这个用在此地,一切满足就是特别提醒我们不执着,一切都能够随顺、能够随喜,取这个意思。在一切圣财里面,当然说圣财也就包括世间的一切财宝,随缘随分而不执着。不取不舍,这叫做满足,因为取舍都是病,要不取不舍,我们的心,不但在世间法里面得清净,在出世间法也得清净。底下一句说:

 

【令其得入佛自在门。】

 

前面所讲的菩萨阶段,菩萨的境界,这讲到最高的境界,成佛了,得入佛的自在门。

 

【令其摄取无量方便。令其观察如来威德。令其亲近随顺如来寂静安乐。令其安住成就菩萨种种智慧。】

 

这是这一段的末后一句,必得有这一句,功德才圆满,如果没有这一句,你摄化众生也只到菩萨位为止,那不是最究竟。这一句是究竟的,究竟是成佛。前面「得入佛自在门」这是总说,这是一整句里面,前面这一小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第一个就是『摄取无量方便』,因为如果没有无量方便,四弘誓愿第一愿就做不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必须要有无量的方便才能度无量众生。第二句,『令其观察如来威德,令其亲近随顺如来』,如果没有如来的智慧威德,纵然摄受一切众生,也不能叫他得善果。所以菩萨决定不离佛,不但菩萨不离佛,前面屡次的说到,说什么?初发心的菩萨。深位的菩萨离开佛没有关系,为什么?他有能力。初心的菩萨要离开佛,麻烦就大了,他认识不清楚。同样的一个道理,初学的学生不能离开老师,初生的婴儿不能离开母亲,道理一样。婴儿要离开母亲,他的性命就不保了;初学的学生离开老师,他法身慧命也就断绝了。所以初学的、初发心的菩萨不能离开佛,佛是一切善知识里面最胜善知识,最殊胜的善知识。

 

我们今天,佛不在世,怎么办?我们是初学,首先你就要去找佛,亲近佛。佛太多太多了,那你得找与我最有缘的佛。为什么?亲近他容易。最有缘的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在《别行疏钞》里面看到清凉大师给我们批注的,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求生华藏世界?他要去亲近阿弥陀佛,他为什么不去亲近毘卢遮那佛?大师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因为阿弥陀佛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缘分最深。深到什么程度?念他的名号他就来接引你。这是我们看千经万论,十方一切诸佛没说这个话,只有阿弥陀佛这样说,我们念他的名号,临命终时他就来接引,缘分太深了。因此我们读到这一句,菩萨令我们亲近随顺如来,其实就是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经可以做证明,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点都不假,这样我们的修学才能够真正做到功德圆满。

 

但是在现前又如何能够很顺利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当前第一桩大事。这个大事还得从因缘果上来谈,因,西方世界、弥陀如来是我们自性显现的,所以古德常讲「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我们自己依这个理论建立信心,西方净土、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从这个理论上奠定了信心,这就是亲因缘。换句话说,从这个亲因缘上来看,人人有资格往生,人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往生。为什么?你有这个亲因,往生是果报。有这个亲因,还得要加上缘,没有缘不能结果。缘里面有两种,一种是所缘缘,一个是无间缘,你就把握这两个条件就行了。所缘缘是什么?是我们一天到晚攀缘的那个缘。我们现在不攀其他的缘,世间五欲六尘我们不攀缘它,佛法里面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我也不攀缘,统统要把它放下,只攀缘一个,就是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所缘缘。我们只有这一缘,无二缘,这是讲所缘缘。有了所缘缘,如果你间断,那就没有法子。夹杂也是间断的意思,你要夹杂、你要间断,那这个效果就非常的微弱,这一生不容易达到你的目的。因此我们要特别着重无间缘,我们的信、愿、持名决定不能间断,决定不能够夹杂,这些要求专。

 

所以我出国期间,此地主要是要培养弘法的人才,我把这个事情拜托给日常法师来主持。景美图书馆是偏重在修行的道场,专修。所以我出国之后,我那边是星期一、三、五讲经,我要用两天的时间读诵大乘,两天不讲经,念经。念什么经?一天念《弥陀经疏钞》,因为我们大家都是以莲池大师为老师,我们一个星期念一次,念一天《弥陀经疏钞》,念一天《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一遍念完了从头再来,周而复始,提倡读经。读经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读熟了时时就有悟处,读熟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观照就是修行,所以我提倡两天来读经。读得很熟了,下次我再回来讲这两部经,大家听起来就不一样。像我讲这个经,前头你也不晓得,后头也不知道,你没有法子连贯;如果你前面很熟,后面很熟,我这边一讲,前后意思统统能贯通,那个情形不一样,那就能有很深的悟处。所以我提倡读经。星期天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一起共修,念佛共修。其余的时间,你们也有几位年轻的同修在那里学讲经,也提供场所。我们希望底下一代快快的成就,我们快要老了,也快要走了,只要有人接棒,我们就安心的去亲近弥陀如来。

 

『随顺如来寂静安乐』,这是一句。末后这一句,『令其安住成就菩萨种种智慧』,种种智慧归纳起来不外乎后得智与实智,就是根本智。讲种种智慧是偏重在后得智,就是权智。诸位要晓得,所谓后得智,一定要有根本智为基础,从根本智里面生出来的智慧才叫做后得智,就是「菩萨种种智慧」。因此在修学,就是求智慧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以根本智为第一。如果你说我先求后得智,先求权智,再求根本智,那就错了,没有这回事情。就像树一样,你说我先长树叶,再长树枝,最后再长树根,行不行?有没有这个道理?没有。凡是先从后得智上下手的,跟诸位说,都是世智辩聪,在佛法里面讲是八难之一,不是智慧。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清净心,就是《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首先到一心不乱,从一心不乱里面生的智慧,这才叫后得智;如果从分别执着妄想里面生出来的无量智慧,都是世智辩聪。佛法里面讲智慧跟世间聪明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在发源的地方不一样,一个是从分别执着妄想的妄心生出来的,一个是从真心生出来的,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

 

所以学佛的人二六时中必须要留意自己心地的清净,舍一切分别执着妄想。觉明妙行菩萨讲得好,「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这就是教给我们平时用功,「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就是教给我们,如果这个妄念起来的时候,立刻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二六时中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念头。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待人接物需要用分别执着的时候全是种种智慧。你要不要去想一想?不要想,因为一想就落到意识里去了。像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没有用意识,没有想过的,弟子们一问,佛随口就答出来,没有通过思惟想象,记录下来,你看这么好的文章。你说佛有这个能力,我不行。你是不行,为什么?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你不打妄想就行了。你跟佛有什么差别?就是你有妄想,佛没有妄想。你没有妄想了,你跟佛就没有差别,一模一样。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离一切分别执着妄想,我们就是本来的如如佛。这就是「安住成就菩萨种种智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我们再看底下这一句,这是这一大段到此地就结束了。下面善财童子听了开敷夜神这一大段的开示之后,他还不甘心,还要追究根源,这也是求学的良好态度,追根究柢才能够断除根本的疑障,疑惑与障碍。

 

【尔时善财童子白言。圣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此妙行。其已久如。】

 

这就再进一步问他,前面你所讲的,『圣者』是对菩萨的尊称,你发无上菩提心,以及修学非常殊妙的行门,像前面所说的,到今天有多久了?请教他有多久了。下面也有相当长的一段文,这段文后头有偈颂,我想下次一个半小时这一段总得要把它讲完,因为不讲完不是一个段落,总得讲完。偈颂我就不讲了,这一次我只把长行文,大概长行文有两页,下个星期二我们再来讨论这段经文。这段经文很有趣,里面讲有十四心,有十二种功能,都是我们应当修学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15:44: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524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