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四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04
请掀开经本七百八十一面,第一行,我们将经文念几句,对对地方。
【若散乱者令修禅定。住恶慧者令学般若。】
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段经文,去年因为时间的关系,没能把它讲完。这是开敷一切树华夜神,他是代表第七地的菩萨,远行地,七地菩萨。在开导善财童子法门这一章里面,第一个段落他是讲令一切众生得安乐的修行方法,前面介绍过;第二个段落是讲得利益的修行方法,经文里面给我们标示出来的十波罗蜜。这个十条我们仔细去看,确实不但为我们自己带来最殊胜的利益,同时也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个经的文字看起来非常简单,意义实在是太深了。十波罗蜜从「为悭吝者赞叹布施」起,每一句就是一个小科,就是一个小段落,也为我们说明一种修学的方法,修学得利益的方法。每一句里面上半句是病,下半句就是药,治疗,对治。这些毛病我们看看,都有,不但都有,而且都很严重。此地是讲七地菩萨,七地菩萨如果没有这些毛病,没有悭贪、没有破戒、没有瞋害,那何必还说?所以诸位要觉悟,这些毛病到了七地菩萨还有,还没断,根还没断掉,可见得不容易。不但七地没断根,后面还有八地、九地、十地,到等觉,修什么?还是修的这个东西。由此可知,悭贪、破戒、瞋害这些,对一切众生来讲,就是九法界有情众生,上到菩萨,下到三途,就是病根的浅深不相同。
今天我们读到这个地方,这是十波罗蜜里面的第五条,就是禅定波罗蜜。禅定是对治散乱。散乱,诸位要知道这是大病,十种毛病里面这是最大的一个病。因此佛法的修学修什么?就是修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实在讲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全是修禅定。我们念佛,用执持名号念阿弥陀佛这个方法,修什么?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名称不一样,事实是一桩事,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你才能够真正看出来,禅定是佛法修学的关键。所以把一切法门归纳为三学,叫戒定慧。定是枢纽,戒是帮助你得定的,唯有得定之后才能够开慧。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定?心散乱。所谓散就是不集中,乱它就不一,处处去攀缘。散乱心学佛,只能够说阿赖耶识里面种一点佛法的种子,做为将来成佛作祖的远因而已。这个远是非常非常的遥远,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个大劫之后才能成就,那是真正的远因。如果你有禅定,换句话说,你的心不散乱,你这一生就能成就。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把它认清楚,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对治我们的散乱心。
但是散乱的习气、毛病,可以说是无始劫以来就养成了,俗话所谓「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想得禅定,念佛人修一心,不容易成就。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要晓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最不好的一个习气,拿现在的话来说,好奇心、好高骛远,这个都是从散乱心来的。看看这个新奇,心就动了;再看看那个,心又动了,散乱。有定功的人,他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他不动心,人家的本事就是这个。我们跟人家,两个比一比,除了这一点不一样之外,我看没有什么不相同的,佛与众生没差别。如果说有差别,就是佛在一切境界里能不动心,凡夫在一切境界,起心动念,动心。动心就被外面境界所影响,佛法里头的术语叫被外境所转,不动心的就不为外境所转,不为外境所转就能转境。所以转境这个转的意思就是能控制环境,能够运用环境,而不被环境所操纵,这个就自在。《楞严》上说得很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同如来就是如来,那叫成佛。
我们自己常常讲,我们的修行有了相当功夫,其实这个功夫是真的是假的?真假也不要去问人,问别人,问了那个不通的人,他欺骗你,你反而被他玩弄,不值得;你问到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也不会说你。所以遇到真正修行人,你去向他请教,他会不会认真开导你?给诸位说,不会。为什么说不会?这个里面一定要讲到师资之道,你随随便便去问他,不能够具足诚敬心求法,遇到高人,他也点点头,称赞你一句,把你打发走就算了,要懂这个道理。真正高明的人他不是不愿意传法,不是不愿意点醒你,而是你自己太顽固了,点不醒,他无可奈何。当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就遇到一个慧可,这是一个能点得醒的人,九年当中去参访他的不知道有多少,不是九年才遇到一个,为什么?点不醒。点不醒就是因为你的心是散乱的,我们要想对治这个毛病,还要从根本上说起,那就是信心。
如果说我们修道,我们学佛,我们自己问问我们的道业有没有进步?你从你的信心上就能够觉察得出来。如果我们的信心一天比一天坚固,一天比一天清净,这就是道业精进之相。如果我们修了多少年,自己觉得很不错,看到别的还见异思迁,那个法门不错,那个殊胜,你的修行可以说是白修了。你看到这个好,跟他学,过几年,看到那个好,这里又放弃,又去学那个,见异思迁,这就没有法子成就。必须要真正的理解「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要真正理解、真正体认肯定的,法门决定是平等,没有高下的。就好比药店里卖的药,你看几千种、几万种,统统是良药。为什么?都能把人的病治好,那怎么不是好药?法门那么多,你要会选择,正如同药那么多,我们自己现在有病,我们要去选择药,药要选错,麻烦就大了,不但不能把病治好,反而把人治死了。
所以你们有病的时候求医用药你们很谨慎,学佛比那个还重要,吃药吃错了不过送命一条而已,没什么了不起,法门搞错了,法身慧命伤害了,这个麻烦大,这个误的事情大。生命是一生,《地藏经》上所说的,四十九天又投胎,有什么了不起?舍身受身,这个是很平常的事情;法身慧命这个起了障碍,这个麻烦大了。所以我们选择法门应当比害病用药还要谨慎,这个才对。决定不能说,人家说这个法门好,你就去学那个。好比你害病,人家说那个药不错,某人一吃就好了。那个人吃了不错,是治好了,你害的病跟他不一样,好,人家说那个药不错、很好,你也去拿来吃,你这一吃的时候,不但不能好,病一天一天加重了。今天选择法门就不能不谨慎,选择之后就要有定,就是一个法门决定要修到底,才会有成就;常常去更换,不会有成就的。不但诸位初学,那些老修的你也去问问他,你对于生死有没有把握?如果对生死没有把握,这里头就有问题,一定有问题。
真正修行的人你问他,生死有没有把握?他有把握。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广钦老和尚往生了,出家人当中像他这样走的,诸位在台湾都看到,有几个人?多少出家人不如在家居士,这是我们一定要提高警觉的。他老人家在晚年全心全力的提倡净土,在南部开念佛道场接引大众。那就是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要高手来指导。这个高手是真正的高手,不是冒牌的高手。我们今天想找一个真正的高手,能不能找得到?要碰运气,未必能碰得上。世间所传说的,知名度很高、名气大的,未必是高手,那是名师,是有名的法师,知名度高而已,心地一塌糊涂的还多得很,并没有放光明。可是世间人的确迷惑颠倒,大概哪一个知名度高,这个人就了不起。现在尤其很容易制造知名度,可以制造,稍微动一点脑筋,花一点金钱,要不了多久,很短的时间,知名度就能够打到全世界。可是真正有道心的人他肯不肯干?他不肯干,他不干这个事情的,他绝对不做自我宣传。世间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都不肯做自我宣传,都不肯替自己来吹嘘,何况一个学道之人?由此可知,真正有道的高僧,他不出名,你也找不到他,甚至于遇到他,你还没把他看在眼里头。假的高僧,冒牌的,多得是,你见了他,尊敬得不得了,把他捧到天上,你去跟他学,那是以盲引盲,你自己吃亏上当了。
在从前找真正有道行的高僧还有个标准,现在没有了。以前是什么标准?闭关的,在山上住茅蓬的,这是高人。你去找,你去打听,哪个地方有法师,居士也有,有法师、居士他在那里闭关,你可以找他,所谓叩关,向他请教。他要是不能够解答你的疑难,你就可以把他的关门打开,你还不够资格,跟我一道出去参学,你还不够资格。那个闭关的人是什么意思?在从前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布,我所学、所修的已经圆满,我不要再做学生,我可以做老师。可以做老师,为什么不出来弘法利生?没有人启请,没有人知道,所以闭关是等待天龙八部去拥护他出来弘法利生。这样的人才有资格闭关,才有资格去住茅蓬、静坐,才有资格。现在不行,现在头还没剃他就要去闭关去了,那有什么法子?闭上几年关,你去问他,他什么都不通,一样也不知道。
现在闭关是有名无实,从前闭关的标准高。你看古人所谓「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和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了不起的人,八十岁了还在外头参学,他不晓得去闭关、去住山,去休息休息,去自在一下,天天到外面参学干什么?自己没有开悟,没有到大彻大悟。所以从前闭关的人,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有资格。念佛的人闭关,要到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闭关,事一心没有资格,还要参学。于是乎从前人寻求善知识,就找住山的、闭关的。现在这个标准没有了,现在找不到了。愈是真正善知识愈谦虚,你看五十三参里头,每一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善财童子请教,我无量法门里头只懂得一个,我其他的都不晓得,你去请教别的高人好了,我知道的就这么多,全都教给你了。个个人都是谦虚的不得了,自己谦虚赞叹别人。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识,哪一个不是如此?没有看到一个自己觉得很自满的,你不要去参学了,你到我这,我什么都可以教,我样样都懂,没有看到一个这样的善知识,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学佛要想有成就,不容易,实实在在不容易。我们怎么办?我也常常劝同学们,实在没法子,我们找古人,找古人做老师,这个没错。譬如我们学《华严经》,这个批注是清凉大师作的,我们以清凉为老师,这个不会错。私淑古人,为古人的弟子,跟古人学,不至于走错路。古人的文章跟经典一样,都是从自己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佛是从圆满觉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章,那是经典。菩萨的心性虽然没有圆满透露出来,他已经透露了一部分,那不是假的,所谓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因此他透露出来的也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与经典决定相应。这个意义我们不能够疏忽,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东西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不像我们世间人是从思惟想象,所谓意识心里面写的文章、言语,那个意思是有范围的,是有尽的。从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意思是没有穷尽的,没有止境的。
所以你读经,决定不能说我读一遍、二遍就行了,那是不会读的。不但你读一辈子,你没有办法完全了解里面的意思,你从初发心,到你证等觉菩萨位,这个里头的意思还是没有看得圆满。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这个无量是真的无量,不是假的无量。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对这个法门才能起真正的恭敬心,才真正肯发心我这一辈子就学这一部就够了。为什么?这一部里头每一字、每一句与法性完全相应,如果把它学通达了,不要说完全通达,通达个万分之一,现前世出世间法都通达了,妙就妙在此地。搞多了,搞杂了,浪费的时间很多,浪费的精力也很多,结果一样也没通。这是可惜,你不会学。你会学的,一门深入,不但是讲行门要一门深入,解也要一门深入。
我前一次跟诸位提到过,古人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这个里头意思也是无有穷尽的。我们对于一个人要爱护他,希望成就他,他修学这个法门我们就要赞叹,绝不可以在他面前去称赞第二个法门,去诱惑他。你称赞第二个法门去诱惑他,那是有时间性,为什么?他的定功差不多有相当定功,你跟他说其他的法门,那是试验他,看他动摇不动摇,就是你考一考他,那个不是诱惑,那是增上缘,是帮助他。他果然能够听到其他法门,他如如不动,这行,到这个时候他就有资格学善财,学五十三参,他不动摇了。这一个法门选定了,不要说一般人来劝你,还有法门比这个还要高,成就还要快、还要大,就是释迦牟尼佛来、毘卢遮那佛来跟你讲,我还有一个法门,你学了马上就成佛,我们自己做学生的人也应该谢谢毘卢遮那佛,我就学我这个法门够了,你那个法门去教别人去,我不学,我就学这个,这才决定成就。绝对不为其他的知见所动摇,这才叫不动道人心。
动道人心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换句话说,他要负因果的责任。人家修这个法门,他一生能够成功,你去扰乱他,劝他修另外的法门,使他这一生不能成就,法身慧命因此断绝,你造的罪就大了,太大太大了。这个是毁人的法身慧命,是不道德里头最不道德的事情,比杀害众生的生命还要残酷。所以我们今天讲到这一句,我特别要奉劝诸位,你修学一个法门,一生决定不改变,你这一生决定会成功,而且你的法缘一定会殊胜,为什么?你必定感应到佛菩萨来教导你、来指导你。你见异思迁,你所遇到的只是妖魔鬼怪,佛菩萨不会来。为什么?佛菩萨来了没用处,来了辛辛苦苦给你讲,到明天听了别人的话,你又变了心。所以佛菩萨不来,看到你,孺子不可教也,不教你了。你的心志坚定,佛菩萨会常常照顾你。诸佛护念,龙天拥护,他护什么人?护那个坚定心的人,护专一的人。不管你学哪一个法门,你只要专、只要一,决定不动摇,一定有佛菩萨护持。这是在此地我奉劝给诸位。
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不能破坏别人的修行,不能够破坏。譬如说学禅的道场,我到那个地方去,我会去赞叹禅,我不会劝他们放弃禅来学净,我不会这样做法,这样做我太不道德,我自己就做错了。他走那个路,他走不通,他走那个死路,他不是那个根性,不能成就,那是他的事情,他不来找我,我绝对不去理他。也许有人问,你这样做是不是太不慈悲?明明看到人家走死路,你为什么不拉他一把?这个里头有因缘,能拉得回来拉他,不能拉得回来随他去,不要紧,他掉在里面去了,来生来世他会回头;来生来世不能回头,来生来劫他会回头。诸佛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不在这一生,这叫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只要他真正有缘,到该回头的时候他就回头了,不是回头的时候,勉强叫他回头,只有增长他的障碍,他有一种抗拒心、排斥心,他不能够接受的。在他有排斥、抗拒,不能接受的时候,不必说,不要多事,因为他多一次的抗拒,他就增长一次的业障,我们是希望他消业障,不要叫他业障增长。教化众生实实在在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
所以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要不乱,我们的信心、意念要专一,在整个佛法里面,我们修学的法门也要不乱、也要专一,这样才能成功。所以古大德,你们诸位看《净土圣贤录》、看《往生传》,我们讲念佛的人,在家的也好,出家的也好,念佛成功了,就像《楞严》上所说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讲现前见佛的,从三天到三年成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快的三天,慢的三年,成功了就自在往生。我们想想,我们念了多少年,连个消息都没有,可怜不可怜!为什么人家念三年就成功,就见到阿弥陀佛,说走就走?没有别的,他专,他一,他不散乱。我们现在这个心散乱的,不但所有法门在此地诱惑我们,我们自己的心把握不住,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也在诱惑我们,接触到之后都会起心动念,你当然不能成功。那些成功的人,对于世出世间的法心如止水,不动,只有一个希望、一个念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就这个念头,二六时中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他没有第二个念头。如果这样去念的话,三年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不可能不成功。
所以自己要想真正成就,真的要放下万缘,身心世界一切要放下。世间一切法要放得下,佛法也要放下。无量无边的法门我只取一个,其他的统统放下;三藏十二部经典那么多,我只取一部经,其余的经典都放下。绝不去想,绝不动心了,这样才能成功。我们看古来许多的大德,那些念佛人,那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居住的房子很简陋、简单。为什么?简陋容易放得下,太豪华、享受就很难放得下,这个要知道。这也喜欢,那个也舍不得,这就麻烦来了,所以他居住的简陋、简单。佛像就供一尊,普普通通的佛像就可以了,不要供很名贵的,名贵的你又放不下了。经书就一本,就一本《弥陀经》,你找不到第二本经书,他这种修行的方法,他能成功。比你那个房间里面摆上几部《大藏经》的,你没有他成就快。因为什么?你摆上几部《大藏经》,证明你放不下,证明你心散乱,这是实在的。心不散乱,一切万缘放下,他没有,他就是一个目标,解行专一,这叫做禅定。
禅定非常诱惑人,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在中国、在外国,你看学禅的人多少。什么叫做禅?能把禅定这两个字的定义讲清楚的就不多。什么叫做禅定?一定要认识清楚。六祖大师把这个定义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禅是不着相,外不着一切境界相叫禅,内不起心动念叫做定。我们晓得,六祖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所以他这个定义还是从《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在末后,须菩提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如何去弘法利生?换句话说,弘法利生应该要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求佛指教他。释迦牟尼佛给他讲了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解释禅定,就是根据这两句话来说的。不取相,不但世间法相不能取,出世间法相也不能取,所以法相与非法相统统不能取,这是禅;不动心,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定。无论在世出世间法里面统统是这样,这个时候的心就是真心流露,也就是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的心。一切法里头,你执着我有禅、我有净、我有密,清净心里头哪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染污。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你分别个禅,执着个禅,你被禅染污了;你一说净,你的心已经不清净了,心本来是清净的,清净再加上个清净,那个净就是染污了你的清净心。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你才能真正的离开散乱,修成禅定。
在念佛法门里面讲,禅定就是念佛三昧,功夫跟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里面所讲的层次一样,三个阶段。江居士在《金刚经》里面讲修禅三个层次,第一个初步的是观照,第二步功夫是照住,第三步功夫是照见。我们读《心经》,「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上乘功夫,那是明心见性。照住是得定,是三昧,正受成就了,观照那是初学。念佛也是如此,所以念佛这个功夫里头,有功夫成片,功夫成片相当于观照,事一心不乱相当于照住,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但是在方法上来讲,念佛比参究实在是要方便太多,要容易太多。所以蕅益大师在他一生最得意、最成熟的著作,就是《弥陀经要解》,那是他一生修学的代表作,他一生修学的心得,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蕅益大师一生修学的心得报告来看。他给我们说这个法门简易,简单、容易;稳当、直捷,不拐弯抹角;而且是圆顿,圆是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顿是顿入、顿证。不但蕅益大师这样说法,法相宗的祖师窥基大师也是这个说法,他看《弥陀经》是至圆至顿,为什么?七天成功。哪一个法门有七天成功的?这个法门七天成功。如果说密快,一般人常说密是即身成佛,你还这一生成佛。《弥陀经》一日成佛,「若一日」,一日成佛,可见得密没有它快。七天已经是钝根了,利根是一天。所以业障深重的人才七天,你七天成不了,那是因为你自己不认真,你要认真哪有成不了的事情?
你们看《往生传》,宋朝的莹珂法师,他念了三天成功的。传记里面记载得很详细,他是一个破戒的出家人,恶习气很深,常常造罪业。他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他自觉,他相信因果。所以他自己一反省,我出家这样的行为,将来一定堕阿鼻地狱。他相信这个,所以请教他们同修应该怎么样来救,同修劝他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不堕地狱了。他真有善根,也有福德。有善根是什么?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他就肯干,关起门来拼命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三天三夜没有吃饭、没有喝水,一定要把阿弥陀佛念来。人家是拼命在干,我们念了两个钟点,肚子饿了、口渴了,这个不行,所以你念阿弥陀佛不会来。人家念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觉、不喝水,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你好好的念、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后我再来接你往生。他怎么说?我的毛病太多了,习气太重了,禁不起外面诱惑,一遇到外头境界,我的心又跑掉了,算了,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就跟你去。阿弥陀佛就答应了,好,既然这样,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
他到第二天房门一打开,告诉大家我三天后往生。像这种人,寺庙里大家看到谁能相信?但是听他说话的口气不像骗人,好像是真有这么回事情,到第三天大家看他,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早晨做早课的时候,他跟大众也是告别,也是请他们助念,就在课诵的时候,《弥陀经》念完,佛号才起来,他就向大家说阿弥陀佛来接我了,他就走了。这就是讲一生造罪业破戒的,三天成功,这不假。可见得我们现在讲念佛求往生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心。如果真心,好,三天后你往生,我看你不会来,我不干、不念了,三天就要死,这还得了!不来了。所以现在学佛、念佛人口是心非,所以佛也不来,来就把你吓坏了,让你种一点善根,佛也不来吓唬你。你真发心的时候,佛就真来接引你。所以你们想想,哪一个法门有这个法门快?这是说到,你一定要有自信心。清净的信心、坚固的信心就是禅定,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谈玄说妙,这就是禅定。
再看下面一句,『住恶慧者令学般若』。「般若」是真智慧。「恶慧」是什么?邪知邪见,不是正知见。邪知见也很难辨别,为什么?这个里面的等级太复杂了。我们说不学佛的邪知邪见,学了佛的叫正知正见。你们听到我这个解释好像没错,这个解释里头有毛病。学了佛的,执着在佛法里头,还是叫邪知邪见。为什么?只要你有知见,就是邪知邪见。没有知见?没有知见叫无明,你什么事情都不晓得,胡里胡涂的。没有知见是无明,有知见都是邪见。什么叫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没有知见而又清清楚楚,没有邪见,没有知见就是没有邪见,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样不清楚,所以他不是无明,他也没有邪见,这才叫正知正见,这就叫般若智慧。所以《大般若经》讲得很好,「般若无知」,般若真的无知。而我们学佛唯恐自己无知,这糟糕了,一天到晚去求知,错了。连世间的圣哲都教给我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是什么?世间法,你要天天求增加一点,像这些常识,要天天丰富一点。学道可不行,道怎么样?要把你的知见一天一天剔除、减少,要到无知,般若无知。唯有无知的时候,你的心才清净,才净到了极处。佛经上说「净极光通达」,心净到极处就放光,这个光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他那个知不是学来的,正是所谓自然知、无师知,不是学来的。师就是学得来的,它不是学来的,是自然的,是本来具足的。六祖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来具足的。具足一切智慧,具足一切能力,具足一切万法,一样都不缺,它本来具足的。你天天去求知,那叫头上安头,把你本来具足的智慧淹没掉了,你本来的智慧不会现前,这是愚痴。
所以我在讲台上讲经也常常告诉诸位,你们要会听,会听能帮助你开智慧;你要不会听的,你要把我所讲的意思,所讲的这些音声、言辞都牢牢的记住,那叫增长邪见;你要坐在这里打瞌睡,那是增长无明。你要会听,会听能帮助你,启发你开智慧。会听是什么?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要有这种能力。听了之后,听得句句分明,这是智慧;心里面怎么样?像刚才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言说相,不取文字相,也不起心动念,也不要去想这些道理,这就是离心缘相,这个叫真听,这叫会听,这就能帮助你开智慧。而你在此地坐上这一个半钟点是干什么?这是戒定慧三学同时来修学,修戒、修定、修慧,这个三学一次完成。诸位坐在此地一个半钟点是修行,修戒定慧。否则的话你就搞错了。你在此地坐上一个半钟点干什么?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高明。如果你说来听经的,听我在这里说得还不错,我这是胡说八道,增长你的邪知邪见,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什么叫恶慧,我们要清楚。换句话说,心一定要清净,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要保持你的清净心,不要被外境染污了。再告诉诸位,不要被佛法染污了,那你这一生就有希望了,就决定会有成就。连佛法都不能被它染污,心才有喜欢,就受了染污;才有排斥,也染污了。换句话说,才有一点点分别、执着,就是被染污。所以告诉诸位,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将来到你自己有这个因缘,也上台讲经说法,你要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个就自在了,自他都能得真实受用。再看底下一句,第七句:
【乐小乘者令住大乘。勤修一切善巧方便。】
这是方便波罗蜜。《华严经》讲十波罗蜜,前面所讲的是六度,六波罗蜜,这是第七方便波罗蜜。众生根性不相同,有喜欢小乘的。譬如我们在现前有些同修就非常明显的能看得出来,有的人喜欢持戒很严,一举一动都合乎法度,一点不敢违越,戒律精严,他喜欢这个修行;有的人看到那个害怕,戒律把我捆住了,我动都不能动,佛法不能学,他喜欢开放,喜欢自由自在,像济公长老一样的,他喜欢这个方式。佛法什么样法门都有,你喜欢很拘束严谨的,好,就教你学那套;你喜欢开放自在,好,又有一套给你学,门门都是佛法,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适合于各种不同根性的人,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法门。所以这个戒律,有守得很严的戒律,有普遍开放的戒律,不一样的。济公,外面小说那个《济公传》,那是胡造谣言,小说是不负责任的,那个东西不能看,你要看就看《高僧传》,《高僧传》济公长老的传记也相当长。
学小乘的要劝他回小向大,为什么?诸位要晓得,小乘的修学只能到一个阶段,不能向上提升,他能够得禅定,他不能明心见性,不能大彻大悟。为什么不能大彻大悟?因为他有执着。这一点诸位也要记住,真正的佛法,自始至终,破执着而已,你有执着就是障碍。所以小乘人他能破人我执,他能得九次第定,得禅定。所以在六波罗蜜里面,他只到第五个阶级,第六般若波罗蜜,他就没有了。为什么?般若波罗蜜要破法执,他有法执,他没有我执,他有法执,所以他不能证般若,不能见性。由此可知,我们在《华严经》上非常明显的能看得出来,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无非就是五十一种执着,破一个执着升一级,又破一个执着又升一级,到一切执着统统破尽,就成佛了。所以到等觉菩萨,他还有一个生相无明的执着,他还有最后这一关,这一关突破了之后,他就圆满菩提。
这是劝他修学『一切善巧方便』,「一切」是包括了世出世间法,「巧」是巧妙,「善」要特别注意这个字,善是不着相才叫善,一执着再巧妙都不善了,善是不执着。一切方便法可以修学,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应用怎么样?心决定清净。正如诸佛菩萨应世一样,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的方法善巧,非常之多,能够教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他自己心地决定清净,决定没有一丝毫染污,那叫善。我们凡夫做一桩善事,被那个善事染污,做一个恶事,被恶事染污,那就不善。所以要学善,二边不执着,所谓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叫善。第八句:
【乐着三界诸趣中者。令住菩萨愿波罗蜜。】
这是十波罗蜜里头的愿。『乐』是爱好,他喜欢住在三界六道轮回里面。这是什么?悲心重,慈悲心重,看到三界许许多多迷惑颠倒苦难的众生,总是想来救度他们,不愿意舍弃他们,这是菩萨发心。好,很难得,可是怎么样?你要有智慧、要有定力,你要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想度这些众生,而被众生所染污,不但度不了众生,自己也堕落。这是自己必须有自知之明,我有没有资格住在这个世间,有没有资格?换句话说,我还受不受染污?如果还有一丝毫染污,都不可以,这个世间不能住。为什么?那个丝毫的染污渐渐会扩大。所以不要看到我现在染污很轻,稍微心动一点点,不行,那个心才动一点点,那就是个麻烦事,将来逐渐逐渐会扩大,终有一天还是要堕地狱的,出不了三界。这就劝你修菩萨大愿波罗蜜。
菩萨的愿,简单的说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正称自己的意思,我们要度一切众生,后面三愿是你的条件。你烦恼断了没有?烦恼断了就不染污。换句话说,在一切顺逆境缘里面,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真正做到了,你行,你自己入六道轮回就像禅家所说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有这个本事。这是烦恼断了,可以住在三界里面。但是光不染还不行,你自己保住自身,断烦恼是保住自身,你还得有能力教别人,因为我自身可以保得住,没有能力教别人,那还是不能度众生。因此怎么样?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学法门。但是学法门的基本条件,先要不动心,才有资格学法门,否则的话学法门一定被法门所染。譬如他参访一个学禅的善知识教他禅,他就跟着参禅去了,糟了;再碰到一个学密的,他又跟他去持咒去了,那不就糟了吗?你参访一个被染污一次,那好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已经染污了五十三次,他糟了,变成大染缸,这怎么能成就?不染,不染为什么要学那么多法门?为了将来教别人,学这么多法门是利益别人的,不是为利益自己。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法门与自己毫不相关,是为众生设施的,不是为自己的。
底下还有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么要成佛道?因为成佛道,断烦恼跟学法门才到圆满,究竟圆满,然后你才能够满你自己前面的一个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才能满愿。否则的话,那个愿是空愿。换句话说,第二愿「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修戒、修定;「法门无上誓愿学」,就是修慧,定慧等学是这个意思,圆满,这才叫成佛。所以你一定要学菩萨愿波罗蜜,尤其是在这部经上,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十愿是全经的枢纽,全经的精要之所在。你要问《华严经》讲的什么?就是讲的十大愿王。你看这么大的一部经,归纳起来不外这个十句。而十句我再告诉诸位,其实只有一句,就是「礼敬诸佛」。所以《华严经》教什么?教礼敬,就教这个。你们诸位想想,你要没有礼敬你还会赞叹吗?不会赞叹了。我敬重他,我才会赞叹他。你没有礼敬你会供养吗?你没有礼敬你能忏悔吗?乃至于回向,统统是从礼敬里面出来的,这是佛法。
世间法,诸位看看《礼记》,《礼记》一打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我们学佛学的什么?希望自己显露自己的真心本性,禅家讲明心见性,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那是什么?诚敬就是本性,诚敬就是一心不乱,由此你就晓得礼敬诸佛的重要。我们看看一个人的根基,看看这个人可不可以教,可不可以学,从什么地方看?看他诚敬的程度,他待人接物诚敬的程度,就晓得这个人将来能不能成就。他有十分的诚敬,他有十分成就,他有两分诚敬,他只有两分成就。所以《华严经》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这个意思前面都跟诸位说过。诸佛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无情众生也包括在其中,这个经上讲得很清楚,「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为什么?都是法性变现之物。有情众生叫佛性,无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所以礼敬诸佛就是真性的显露,我们要修明心见性,要修一心不乱,从哪里修?从礼敬当中修,这个意思非常非常之深。
礼敬是根本,其余的那个九愿,从称赞、供养、忏悔、请转法轮、请佛住世,乃至于普皆回向,都是诚敬心的起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的作用,所以诚敬是根本。能够修礼敬诸佛就是修普贤行愿,就是此地讲的菩萨愿波罗蜜。如果我们对这个意思都不能够明白,你怎么个修法?对一个人不敬,自性就有障碍;对一物不敬,你一心不乱就得不到。你看问题,我们为什么参禅、念佛不能成就?你要把那个病根找到,根本就在此地。你找到病根,你从这里改变过来,你明心见性得一心不乱就不难。所以要找到根本原因症结之所在。我们把下面这几句念下去,这是一个段落。
【若有众生福智微劣。为诸结业之所逼迫。种种障碍不自在者。令住菩萨力波罗蜜。】
这是十波罗蜜里面的力波罗蜜,菩萨力。菩萨有什么样的力?在此地不能跟诸位细讲,前面也讲过,此地细讲要耽误很长的时间。菩萨力跟如来的十力是相彷佛的,就是没有如来十力那么圆满就是,有十种能力。但是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定慧之力。菩萨有定,定刚才讲了,他有清净、坚定的信心,所以他能突破一切障碍;菩萨有无量善巧方便的智慧,所以他能够化解一切的疑难问题,他能够化解。这一段经文里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如果我们在一切生活,乃至于修行过程之中,有障碍、有苦恼,这是我们的福薄、智不够。从这个果上你回过头来就能想到因,菩萨十力从哪来的?必定是修福、修慧,福慧当中来的。人有福报、有智慧,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了。所以要记住,要修福,要修慧,福慧双修,我们在菩提道当中才能够减少许许多多的障碍与不自在。
我记得以前在讲堂也跟诸位提到过,我讲到法缘的问题,我们自己修行需要法缘,将来你教化众生也要有法缘。法缘真正殊胜,真正能够对自己、对别人有帮助,就是障碍少,自在,这就是有缘;如果这个地方障碍多,种种不自在,这个地方缘就少。这个也是观察有缘与没有缘的一个条件、一个因素,可以从这来观察。另外的我以前跟诸位提到,就是我们要想学东西,你对老师的尊重心,我们对这个老师有百分之百的恭敬心,那我在他的会下一定有成就。如果我对这个老师,觉得他并不怎么样,虽有敬,不是真正的敬心,你自己要觉悟,你不要在他这个会下长住,住久了,你的光阴浪费了,很可惜。为什么?得不到东西,他就是佛菩萨转世再来的,你也得不到。为什么?你对他没有恭敬心。换句话说,没有恭敬心,你不是真心求法。诸位要记住,恭敬心是真心,真心必定恭敬。所以第一愿教你礼敬诸佛,就是教你用真心,用真心来求法,用真心来修行。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礼敬那个心是真心。末后一句:
【若有众生其心闇昧。无有智慧。着我我所。种种昏蔽。令住菩萨智波罗蜜。】
此地所讲的智慧与第六条讲的般若波罗蜜有区别,假如只讲六度,不讲十度,第六条般若波罗蜜里头就包括了方便、愿、力、智,统统包括在里头;讲十波罗蜜,就是把般若波罗蜜展开,般若是体,是本体,其余这四种就是般若起的作用,统统属于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