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开敷夜神章 (第三集) 1986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12-004-0003
请掀开经本,第七百八十页倒数第四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善男子。若有众生。盛年好色。爱着纵逸。五欲自恣。憍慢醉心。】
从这个地方开始。在前面曾经将安乐众生行这一小段介绍过了,今天我们读的这一段是利益众生行。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出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所谓佛教的事业,它的宗旨、目标也就是这两点:第一,令一切众生得安乐;第二,叫一切众生得利益,决定没有损害一切众生的。可是讲到利益,实在说许多众生对于利与害他搞不清楚,利害都不能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他当然搞不清楚。能够辨别利害的人,他一定趋利避害,这是一定的道理。佛门里面常常讲智慧,什么是智慧?能够辨别是非、利害,这个人就有智慧。今天这个经文我们要讨论这个事情,看看什么是利、什么是害。这个经文里面有十三句,刚才念的这个是总说,后面还有别说,别说里头有十句,总的里面有三句,合起来一共是有十三句。这个十三句也不过是举个例子而说,其实利害之事太多太多了,数不尽!举几个例子,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晓得世出世间哪些对我们真正有利益,哪些没有利益。
一开端我们看到经文里面所说的,『盛年』是在年岁最好的时候,在我们一般讲二十岁到三十岁,这是在一生当中的黄金时代,最好的时代。在二十岁之前,人之春,拿春夏秋冬来讲,春天,最好的时候;二十一岁到四十岁,那是夏天;四十一岁到六十岁是秋天;六十一岁以后是晚年,那是冬天,就是光景不多了。「盛年」就是指二、三十岁的时候,盛年。在这种年龄,大家觉得什么是利益?『好色』,你看是『爱着纵逸』,「纵」是纵欲,放逸;『五欲自恣』,「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贪图这些,享受这些,以为是很乐、是很自在,这是利益。大家都是这么说的,都是这么想的。其实错了,真正的错了。
我也经过这个年代,可是我在这个年代当中都是读书,也正好学佛,天天往寺庙里面跑,去听经,去念佛,去参加法会。我那些同事、长官、同学都说我太迷了,这个人很可惜,迷在佛教里去了,人生的享受一点都享受不到,都很替我惋惜。其实他们那种生活,我不是不了解,我了解,当时也有很好的同事、朋友来跟我谈这些问题。我就告诉他,我说人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看得太近,我年轻的时候可以吃苦,吃一点苦头,不在乎。我的希望是什么?我也要享乐,也要「五欲自恣」,我也要享乐。我在什么时候?我在晚年。我说你们享乐,年轻的时候就享掉了,晚年就苦了;我年轻的时候多受点苦,希望老年的时候来享乐。他们摇摇头,都不大相信。现在我这些老朋友看到我的时候都说,你的路子走对了。我说是,我在二十岁之前不就告诉你了吗?你不相信有什么办法,今天看我悠游自在。我们把享乐、吃苦的时间颠倒了一下,换了一下,他们的乐老早享完了,现在该受苦了;我那个时候这么多年都在受苦,现在该享乐了。这是以世间法来说。
人在一生,就是拿世俗来讲,命运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凡夫往往是被命运所转。其实也有很多同修曾经问过我,命运可以转吗?可以。难不难?不难。怎么转法?只要你心里头有主宰就转了,心里面没有主宰就被命运所转。所以主宰,我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面,我决定不变更,这就是主宰。一心一意的念佛、学佛,跟着一个老师,学不成功决定不离开老师。所以选老师,这个也是,俗话讲也是命运,可遇不可求,人能遇到一个好老师,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我大概过去世还有这么一点善根、因缘,所以学佛没有走冤枉路。介绍我入门的是方东美先生,虽然他不是佛教徒,他是到快要走的时候才皈依的,但是他是一个真正有学问的好老师,尤其是对于佛学,他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所以晚年,在台大、在辅仁的博士班里面,统统讲的是佛经哲学。他是接引我入门的,介绍我入门的。我入门之后不到一个月,很幸运,就认识了章嘉大师,承蒙他指导我三年,所以我佛学的根柢是在他手下奠定的。他老人家过世,我亲近台中李老师,跟了他十年,在台中十年就是学教,专门学讲经,自己修学的根柢是在章嘉大师那里得到的。所以我学佛没有走冤枉路,这几个老师都是大家所公认的一流的善知识。所以学不成决定不离开,决定不舍弃。
成功与否,在此地我要告诉诸位,其实这是我自己亲身的体验,但是还是古大德教导的。世出世间法,无论是求学、是求道,成败的关键是在师资。换句话说,没有老师,你说能成就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从《坛经》里面看到,永嘉禅师那一段就说得明明白白,如果没有老师指导、传授,说你要能够修行成功,经上讲,那是威音王佛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后说是自己自修而成就的,都是天然外道。换句话说,决定不可能的。所以六祖能大师还要亲近五祖,五祖给他印证。永嘉大师在六祖道场只住一晚,叫一宿觉,他只住一晚,一晚就行了。所以他的老师教他多少天?一天,教他一天,第二天他就走了。他本来一晚都不住,他在六祖大师那里,六祖给他一印证,他马上就要走。六祖说你走得那么快干什么?住一晚上,明天再走。所以称为一宿觉,他是永嘉玄觉禅师,叫一宿觉。这是一日为师,他是指点你的路,给你印证。所以说是没有老师传授的决定不能成就,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
亲近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善知识亲近他的人多,为什么有的人有成就,有的人没有成就?这个关键在哪里?绝不是聪明智慧,某人聪明、根利,某人很愚笨。其实不然,这个不能说没有关系,不是第一因素,那是第二、第三因素。第一因素是什么?在诚、敬。所以印祖,你看在《文钞》里头常说,有人请教他老人家,问学佛有没有秘诀,就是很快就能成就的。哪个人不图快?现在一般人就是因为有这个心理,希望快快成就,希望不要吃苦头,自己就能够得道,就能够开悟。于是乎妖魔鬼怪就现身欺骗你,变现一点神通,变一点魔术给你看看,你就相信了。其实都是一些骗人的把戏,不足以为道的。印祖说得很好,他说有,秘诀是什么?诚敬二字,就是至诚恭敬,学生对老师有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对于老师没有恭敬心,那你就不必在那里住,住了没用处,住一辈子也得不到东西。所以成就与否,与自己的诚敬心成正比例。
所以我们在佛门里很多语录、传记里面往往看到,有参学的人见到祖师大德,一番谈话之后,他就指点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在某某地方,你到那个地方去。果然到那里去不久,他就证果了,他就开悟了。既然这个善知识有这么大的神通,能够指他开悟之路,那为什么在他这里没有因缘?传记里面所记载的简单,谈话绝对不是就这么几句话。像我们初见面的,一定问你,你贵姓?你叫什么名字?你学佛多少年?曾经看了些什么经?有没有听讲过?总是问一大堆。亲近哪些善知识?你最景仰的是哪一位?必定会问这些。所以不是善知识有神通,一问之后,看看他的确是个法器,能成就,他对某人最景仰,那就直截了当告诉他,你的因缘不在我这里,你要到你最佩服的那个人到他会下去,你才会有成就。指点是这么个指点法的,不是随便指点的。所以对于某一位善知识他有十分恭敬,他到那个地方他会有十分的成就。他在我这里只有三、四分恭敬,换句话说,他只能成就三、四分,我要把他收留了对不起他,道理在此地。所以善知识对于学生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希望他成就的,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因缘实在不在此地,一定要介绍、推荐,使他有圆满的成就。这是我们求老师,我们求老师是这样求法的。
既然你是十分恭敬这个善知识,从什么地方表现?那就是百分之百的顺从,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做法。像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一进老师的门,首先给我开示的,就是从此之后只能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不准听第二个人的,这老师交代的,我们要能够做;非经过他许可的,任何经典都不可以看,我们要想看什么经,一定要报告老师,老师看了同意,这个你可以看,才行。如果你要不听话,那就是普通的学生,像一般来听经的,老师对你不负责任。老师为什么要这么专制?有他的道理。学生像一块材料,老师是什么?像雕刻的专家,他要把你雕刻成一个什么样子,你得要听他的话,他要随心所欲,他才能够雕塑得出来,你要不听话他就没有办法。所以老师对学生要负绝对的责任,要负责任,学生要绝对服从,这样叫师资道合,才能成功。老师也欢喜,学生有成就。
现在难了,纵然有这个老师,没有学生。所以我过去每次去见李老师都劝他老人家,现在佛法衰了,弘法人没有了,希望他赶快培养一些学生。我想我大概总讲了二、三十遍,他听得也烦了,到最后有一次跟我说,是,你替我找学生来。我从此以后不敢开口,为什么?我找不到,我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服从老师的人?找不到。现在的学生不听话,意见多多,不肯顺从,好老师找不到学生。所以说是学生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好老师找学生更难!看到师资道合,那是无限的感慨。这是求学,我在此地贡献给诸位,我自己有这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就是得力于对老师的诚敬。
自己成就之后,我们在外面弘法,弘法讲因缘。这个因缘看什么?看那个地方的信众,第一个对法门,第二个对我本人,他有几分诚敬之心。而且这个诚敬不能在表面上,表面上诚敬没有用处的,那个力量很薄弱。如果这个地方的信众对于我们所主张的这个法门,譬如说我今天无论是在哪个地方,我所提倡的两部经,这一部《华严》,跟一部《弥陀经》,专修净土,他要乐意了,肯跟我在一起专修净土,这是第一个条件符合。第二个条件,他对我很有信心,对我很尊敬(其实并不是我要他对我恭敬,这个就没有意义),他对我有恭敬,他能得到好处。
说实在话,善说不如善听,这里头有恭敬心。佛经里面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的比丘,喜欢开玩笑,碰到一个老比丘,那个老比丘就求这个年轻的,他说我很想证阿罗汉果,不知道怎么修法?年轻比丘就跟他开玩笑,这个不难,容易。他说那要怎么样?你先好好的办一桌好菜来供养我。那个老比丘真的把自己的衣单都卖掉了,卖了钱真的办些好菜来供养他。供养了之后,他说那你现在可以传法给我了。这个年轻比丘哪有什么法?没有法,他就告诉他,你蹲到那个墙角下,眼睛闭上,他拿个球在他头上打了一下,好,你证须陀洹果了。那个老比丘被打了一下之后,起来给他磕头礼拜。好,再换一个墙角,再打他一下,你证斯陀含了。四个墙角打了,你证阿罗汉了。这个老比丘欢喜得不得了,给他磕头顶礼膜拜。结果他说我跟你开玩笑的。他说不是开玩笑,我真证阿罗汉。那个年轻的比丘惭愧得不得了。他为什么会证?他有十分诚敬之心。所以说,善说不如善学。
你有十分诚敬,你真正有成就,老师不行,学生行,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道理在此地。所以古时候人常说,听说有状元的学生,没听说有状元老师,就是这么个道理。问题就在我们学的人,对这个老师,对这个法门,有几分信心,有几分诚敬心,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弘法利生、选择道场要看这个。如果这个道场里面的信众都是一心一德,同修一个法门,而且对于老师能够尊师重道,能够认真的修学,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场,这个道场里头决定有成就。所以这是成功之后弘法,你怎么样选择道场,你到外面去,哪个地方与你有缘,你一看,这就是有缘。一个是求学,一个是弘化,都是在诚与敬上。
上面说的这几句,世间人以为这是利益,以为这是好事,『憍慢醉心』,醉心于前面所讲的这些事。所讲的这几句里面意思非常之广,诸位要明白这一点。「好色」,不只男女之色,凡是对于一切法生贪爱染着之心,都包括在这两个字里头。乃至于佛法,我世间法不好了,喜欢佛法,对佛法起了贪心,还是糟糕,还是堕落在这个里面。譬如有人学了佛法,贡高我慢,那也就是「憍慢醉心」,他不贪世间法,贪佛法。佛法是教你断贪心的,不是教你换对象的。他没有断贪心,他换了对象,把世间法换成佛法,贪心还是一样的,这是大错特错。所以佛法也不能贪。菩萨怎么做法?看看菩萨如何来教他,教他真正的利益。所以前面这是害,不是利,世间人把害当作利,把真正的利益当作害,利害都分不清楚,都颠倒了,这叫愚痴。
【我为示现老病死相。令生恐怖。舍离诸恶。永断无明。离生死怖。】
菩萨为他现相,现什么相?现无常的相,使这个人正在得意的时候能够帮助他提高警觉。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能常常想到死到临头,他所有念头都毁了。所以我在年轻刚刚学佛的时候,我每天看报纸,但是我看的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看新闻内容什么东西,我每天看讣文,报纸一打开我先看讣文,这么多人走了,天天都有这么多人走了,看看哪一天轮到我了,我看这个。看这个为什么?提高自己的警觉。所以印祖过去常说,念佛人应该把死字贴在额头,常常想到我要死了,这个时候你不念佛你到什么时候念佛?也许你要问,菩萨没示现这个相给我看!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像我刚才说的,每天报纸登的讣文,就是菩萨示现给你看的,可惜你不警觉。每天医院里面、殡仪馆那些,都是菩萨示现给你看的,你要觉悟!你不能说那些事情于我不相干,那你就是迷惑颠倒。那些都是诸佛菩萨在那里示现给我看的,都是来度我的。
如果我们对于生死大事还不清楚的话,应当生恐怖之心,世间没有另外一桩事情比这个更严重了。生死事大,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我们这个问题没解决,这一生遇到了佛法就应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一生再得不到解决,我们这一生又空过了。空过不要紧,来生我们继续再干。没错,是有来生,来生不见得得人身,得到人身不见得遇到佛法,这是真的。如果这一生恶业做多了,来生到三恶道去了,闻不到佛法;如果这一生修的福报大,来生在人天享大福报,也闻不到佛法。我们看到许多这些豪富大贵的人家,都是前生在佛门修的福,现在佛门连进也不进来。他福报享完了之后,他过去生中造的恶业又现前,必堕三恶道。
真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应当『舍离诸恶,永断无明』。这两句话我们用最粗浅的话来说,「诸恶」无过于贪瞋。顺自己的意思起贪心,贪爱,这是恶;不顺自己的意思起瞋恚心,这是恶,大恶。「无明」就是愚痴,就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甚至于利害,都辨别不清楚,都颠倒了,这是无明。我们在顺境里面不起贪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心,一切境界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就是断无明的方法,这样才能够『离生死怖』,这个生死恐怖才能够远离。生死能不能真正离?能。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学,你愿不愿意修学?必须要晓得人生苦短。你要想真正成就,我要告诉诸位,首先要突破命运的主宰。如果你的命找个人给你看个八字,算算命、看看相,要算得很准的话,那你就好可怜。为什么?你被命运控制住了,你没能够超越,这个太可怜了。所以你要有能力突破,他算算不准,看也看不准,要有本事突破,这是了生死的第一步。连个命运都不能够超出的话,那生死如何能够超越得了?
要想摆脱命运的主宰,没有别的,就是修定、修慧。我们念佛,一句弥陀定慧都有,定慧具足。一句弥陀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应用在一切事物没有一桩不是了了分明;念这句佛号一切妄念不起就是定,就是禅定,就是一心不乱,心里只有这一念,没有别的念头,才起一个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所以这是定,定慧等学。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就是一句名号,所以八万四千法门,这个法门最为殊胜,道理就在此地。这是给诸位略说,细说说不尽,这里头太奥妙了。《华严经》主修的法门就是念佛,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念阿弥陀佛。他五十三参到处参访不是善知识给他说了很多法门吗?对的,那叫历事练心,那就是修行。什么法门都接触、都听、都看,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增长智慧,自己怎么样?如如不动,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一心不乱,他是定慧双修。他修行的原理,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参访样样清楚,但是他不着相,不着相是禅,内里头不动心,一句弥陀念到底,绝对不受你的影响,这是定,这是修一心不乱。所以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的定慧就升了一级,从圆教初住,到这个地方是第七地,一次一次提升,现在善财童子是七地菩萨。到最后他成佛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成佛了。所以我们在《华严经》,释迦牟尼佛讲经,《华严》是第一部,第一部我们看到善财童子一生肉身成佛,给我们示现一个榜样,做一个样子。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你要懂得他的妙诀,知道他怎么个修法的。菩萨示现这些,就是教他得真正的利益。
【复为称叹种种善根。令其修习。】
除了示现这些之外,提醒他的警觉,警觉之后又要教给他修学。所以对于他的善根要赞叹,同时要教给他『修』,要教给他『习』,「习」是实习,「修」是修正,你有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习是应用在生活当中,把它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天天练习,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生活。修的是什么?拿前面这个经文来说,好色是病,修正过来;爱着纵逸,这四个字都是病,爱是病,着相也是病,纵欲也是病,放逸也是病,都是病;骄傲是病,慢也是病,醉心更是病,醉心就是心迷惑颠倒,这些都是病,要把这些病修正过来。所以正心诚意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之处,这叫习,修习。
下面举十个例子,这十个例子立刻要修正过来,不能叫这个毛病延续,所以修正得愈快愈好。古人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不怕,念就是前面讲的恶念,这个恶念起来不怕。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生死习气哪里说是一下能断得了的?你要能断掉了你就是佛菩萨,你不是凡夫,凡夫必定是一天到晚起恶念,这是必然的现象。要紧的是要觉得快,所谓觉得快就是转变得快,念头一起「阿弥陀佛」,马上转成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文殊菩萨教善财童子的。如果你说这个方法是老太婆修学的,好像没学问、没智慧下愚人学的,咱们问一问,文殊菩萨下愚吗?没有学问吗?大家要晓得,文殊智慧第一!文殊菩萨修什么法门成佛的?念阿弥陀佛成佛的。所以对于最得意的学生,教他这个法门。所以最得意就是什么?百分之百听话的,就教他这个法门,他很快,一生就成佛了。对于诚敬心不具足的,对于文殊菩萨信心大概只有个八成、九成,不圆满,恭敬心也不圆满,菩萨就教给他其他的法门,拐弯抹角,到最后还是会走到,那都要走一些冤枉路。所以这个法门是教最清净的学生,才传授的。
我们如果明白这个道理,自己一定要非常的珍惜,闻到这个法门实实在在不容易。我自己学佛三十四年,我在讲台上讲经讲了二十七年,我自己所得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全程肯定,我一丝毫都不怀疑,我相信我这一生决定生净土,我很有把握。所以我生活非常自在,谁给我的?阿弥陀佛给我的。所以我今天介绍给诸位,我学这个法门要没有得到好处,我不会这么样告诉你。我已经得到好处,我告诉你,你不相信,那你另外学别的,你走那个冤枉路。我告诉你是最直捷的、最近的一条道路,你不走,你搞别的,那我也肯帮你忙,我也肯帮助你,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都好,到后来都达到同样一个目的地,就是有人到得快,有人到得慢。我这个路是最直捷的、最近的一条路,最快速的一条路。请看下面经文:
【为悭吝者赞叹布施。】
这是第一句。『悭吝』是毛病,我们清净心里头找不到「悭吝」。实际上悭吝也在贪的里面,通常我们讲贪悭,悭吝是自己有的舍不得放下,讲贪是自己没有的希望得到,这是贪心。这是无量无边烦恼的根本,只要有这两种心,你的烦恼就断不了。所以你要想断烦恼,善学的人从根本修,这是根本。底下讲的十个病都是根本大病,但是十个病里头是以这个最严重,这个病要是拔掉了,其余那九个都没有了,所以这个病最重。哪个人没有贪心?不但三界之内的个个有贪心,三界之外的,没有见性的,二乘、权教菩萨还是有贪心。只要有贪心在,他就不能了生死。三界之内,就是贪图三界之内的,我们讲三有、二十五有,你就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我们念佛人如果对于世间法还有贪心、有贪爱,你不能往生。为什么?娑婆世界的缘没有断,西方世界纵成就了,这个缘没断,没有了,去不成。不是阿弥陀佛不肯来接你,是你此地放不下、舍不得,那就没法子。所以你一定要能放下、要能看破,你才能往生佛国。
你自己真正想得自在,不看破、不放下,决定得不到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譬如说你有苦,这几天很不自在,你坐下来好好想一想,你那个苦在哪里?去找。苦在哪里?脸上满脸的愁眉苦相,对着镜子照一照,哪个细胞里头有苦?去找。结果找得到吗?找不到。好,你说心里,你再去找找心,连心在哪里都找不到。你看《楞严经》,阿难尊者七处找心,结果被释迦牟尼佛一个一个都驳倒了,心也没有。《金刚经》上说得更明白,「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哪个心里有苦?你哪个地方有烦恼?自己认真一回头,回光一返照,觅烦恼了不可得,没有。烦恼不可得,苦也不可得,生死也不可得,你不自在谁自在?迷惑颠倒里头起的幻觉,不是真实法,迷里面产生的,悟里头没有这个事情。
所以『赞叹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是舍,你就放下了。此地,很多同修们一看到布施,大概是要拿一点钱去供养、去做善事,这是鸡毛蒜皮,不管用。要把什么布施掉?把妄想布施掉,把贪瞋痴慢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把六道轮回布施掉,这个多自在,没这个事情。所以要把这些东西布施、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了。布施个几文钱,那算什么?不能解决问题。把贪瞋痴慢给布施掉,把它舍掉,这才是大益,真正的利益。为什么经论里面讲布施供养先要讲财?这个里头也有道理,愚痴的人、贪着的人财难舍,所以古人有所谓要钱不要命,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的,真有,真有这种人。甚至于他到年岁老了,他晓得不久要死了,怎么办?天天在那里烧纸钱,为自己准备着。这个意思很简单,我死了以后做鬼,做鬼怕没有钱用,儿孙不孝,不烧纸钱,我现在多烧一点,准备我做了鬼做个大富鬼,不要做穷鬼。都叫打妄想,烧那么多纸钱,结果被阴曹地府的国库没收去了,等到他死了,一文也拿不到,妄想,实实在在是妄想。
所以有财,我们财存在哪里?存在什么地方最可靠?我告诉诸位,存在法界里头最可靠,银行会倒闭,法界不会倒闭。存在法界里面就是叫你要做功德,怎么做法?利益众生。我命里头有这个财,财来了,财来了我不享受,我给大家去享受去,给一切众生去享受去,这个叫布施,这个叫放下。可是放下,心里不要起个念头,我现在布施,将来我有好多的回报,佛法里面讲「舍一得万报」就是这种修法。是不是真得万报?不止万报,不止,但是你不能够有希求的心,我今天布施为了将来要得大福报,那你所得到的有限。会不会有福报?有,得到的有限。为什么会有限?因为你心里头有界限,境随心转。你不求果报,心清净、平等的,心没有界限。心没有界限,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随你布施一文钱、布施一块钱,那个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的。如果心里一有界限,我将来要得,有个我,马上就有我执,就有界限,一有界限将来福报就有限量,再大都有限量。
世间福报最大的无过于帝王,你看古时候的帝王他能传十几代、传二十几代,他能享国几百年,没有修那么多福报不可能得到的。但是享得尽,周朝在我们中国历史最长的,八百年,它还是享得尽。罗马一千年,也享得尽,没有享不尽的。只有清净心,不求果报的布施,那个福报是无有穷尽,它跟法界一样,跟法性一样。所以修行常说要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一定要懂得这个原理。所以首先叫你放下,放下的前提是看破。你为什么不能放下?因为你没看破,看破了的人没有不肯放下的。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所以这个学问,不在乎你念了多少书,你拿了多少个学位,不在这个,学问是在看破,功夫是在放下。这是修正我们第一个大病。第二:
【为破戒者称扬净戒。】
戒律在佛经里面非常的重要,而且分量非常的可观。佛法可以说分为三大类:经、律、论,它占一类。这个经典也是浩如烟海,分量非常之多,而且这个里面境界更是高下不同。它的内容、精神一句话可以说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就是戒律。律藏那么多,所讲的不过就是这八个字而已。为什么佛说这么多?就是给我们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确不容易辨别,符合戒律标准的是善,与戒律相违背的是恶。诸恶莫作是小乘戒,就是自律的;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萨戒。所以自律宗旨是修清净心,你一切恶不做,你的心自然清净,这是对自己;对别人是要修我们的大慈悲心,那你一定要行善,你这个慈悲才有具体的表现。否则的话,我一样好事都不做,我说我修大慈大悲,这是自欺欺人,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对别人要大慈大悲,要众善奉行,对自己要诸恶莫作,修自己的清净心。而且修的时候两者同时修,这叫菩萨道,叫菩萨行。
所以戒律有那么多,就是佛教给我们,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等觉菩萨,位次不相等,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戒律,不相同的。虽然名目相同,譬如说不杀生,我们刚刚一学佛就学不杀生,等觉菩萨还持不杀生的戒。但是等觉菩萨那个不杀生跟我们所持的这个不杀生,境界不相同,理论依据也不相同,方法也不相同。这个譬如学校科目,科目里头有国文,初中一年级有国文,二年级有国文,三年级有国文,高中也有国文,大学也有国文,统统都有国文,内容、程度不一样。所以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在某一个阶段戒律是怎样来持,如何是不犯,每一条戒律都有开遮持犯,一定要明了。
戒律是学佛的大根大本,现在学佛的同修把这个疏忽掉了,所以千万人学佛,难得有一、二个人成就。这一、二个人成就还是讲念佛的,还不说别的,别的成就,我一个没听说过。为什么原因?就是不持戒。所以古德一直教给我们持戒念佛。但是现在又有困难,一讲戒律大家跑掉了,没人来学佛了。我们今天在讲经,经好听,大家都来了。我今天在讲戒,人家都跑掉了,为什么?听你在骂人,骂得我身心难过,算了,我去看电影去,你就不会来了。所以现在出家人也随缘,不讲戒了。不但平常不讲戒,受戒的时候也不讲戒,不讲戒那个戒怎么受法,我不懂。
佛菩萨慈悲,看到这种情形,所以你看印祖(这是再来人,印光大师大家晓得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他因为看到目前这个情形,大家都疏忽了戒律,所以他老人家特别提出三本书,让我们自己自修。这三本书代替戒律,非常的重要。第一种就是《了凡四训》。所以《了凡四训》一定要熟读,从《了凡四训》那个地方,你可以能启发信心,信因果报应,相信因果报应,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定要断恶修善才能有成就。所以《了凡四训》是启发我们信心的,建立信心的,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建设的第一个阶段,然后他老人家教给我们《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印光大师一生提倡,另外一本书就是《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一个详细的批注。「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教的,他老人家拿这个东西,因为「阴骘文」与《感应篇》完全讲因果报应,拿这个东西来代替戒律。如果我们依这两样东西来修学,来断恶修善,以这个来做善恶标准,就是持戒。
所以他老人家把这三样书,在他一生当中,我概略的给它估计了一下,他至少印了三百万册。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偶然的一个机会,在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印光法师弘化社出版的书,我把它后头翻了一翻,那个版权页,一看,都印了几十版,每一版都是印的五千册以上,多的时候五万册,这使我吃了一惊。我回头一想,老法师一生印经不少,但是这三种书可以说在他印书总的数量里面几乎占一半,这一定有道理,没有道理他不会这么大量的去印。他是挽救末法时期的众生,大家不讲戒律,所以特别提倡这个法门。我回台之后我也印,好像我印了有五万册。而且我在台北跟高雄都讲过,讲过好几次,我讲过《了凡四训》,讲过《阴骘文》,讲过《感应篇》。当时我讲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在中国佛教会大专讲座,那个时候大专讲座人数最多的时候,曾经到八百人的样子。讲这个,曾经有一个法师质问我,他说你这么多年来,经讲得不错,你为什么不讲佛经,讲外道?我说我没有讲外道,我不承认我讲外道的东西。最后他指出来了,《感应篇》这个不是佛经。我说你说这个,我就请教他一句话,我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偈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他说是,没错。我说那就好了,我说这个书是我们佛教的法印,盖大印,盖上去了,盖上去就是佛教,你去看看《感应篇》里头,是不是讲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脸红了,调头就走了。
诸位一定要明了,虽然不是佛说的,不是菩萨说的,外道说的,可是他讲的宗旨跟佛教完全相符合,就是佛教的东西。佛教不排外,不跟人划界限,他跟我们划界限,我们不跟他划界限,我们包含他,他不包含我们,我们比他大。所以要晓得,印祖选的这些道教的东西都符合佛教的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就是佛教。所以我们用这三部书代替戒律,这三部书都是中国人写的,虽然是文言文,是很浅的文言文,而且里头引用的故事非常之多,很能够警惕我们自己,诸位放在案头常常看。我们这几种书,这些年来不断的在印,现在都送得差不多了,最近我又印了,最近《安士全书》又印了。所以这是『称扬净戒』,非常非常的重要,我们千万不能够疏忽。第三句说:
【有瞋害者令行慈忍。】
这就是瞋恚心重的人,这个业障也是很大,因为瞋恚是地狱的业因,我们一定要警觉,常常喜欢发脾气绝对不是好事情,到临命终时再发一次脾气就入地狱了,这个不得了!所以一定要修忍辱。贪爱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愚痴是畜生道的业因,所以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能断贪瞋痴就不堕三恶道。所以对于恶人,极恶之人,也不能有瞋恚心,也不可以有瞋恚心,一定要慈悲帮助他回头,帮助他改过自新。如果机缘没成熟,慢慢的等待,不要着急,总有回头的一天,我们对人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心。
所以遇到瞋恚心重的人,这真有,不是没有,我过去有一个同事,他的嫉妒、瞋恚很重,他阶级虽然高,跟我是好朋友。那时候我初学佛不久,他就常常来跟我讲,他就说老弟,我的瞋恚心实在太重,喜欢发脾气,而且记仇,哪个人得罪他,多少年他都不会忘记。他自己晓得,这也很难得,晓得这是大病。他受持《金刚经》,《金刚经》念得之熟,他亲自背给我听,从头到尾一遍背下来,十三分钟。他念了三十多年,还是这么大的脾气,还是这样恶的习气,真是没有法子。但是知道,这也是他自性当中一念觉悟,他还晓得。晓得,换句话说,就有改过的机会,就怕他不晓得。脾气一发,发完之后,晓得,就后悔。这好,常常后悔,对他有绝大的好处。所以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要教他修慈心、修忍辱,对待一切众生要慈悲,对待一切不如意的事情要能够忍耐。忍耐是功德,这是头一个要修学的。为什么?不能忍就不能得定。所以忍辱波罗蜜是禅定波罗蜜的前方便,就是预备功夫。我们对什么事情不能忍,你的定怎么能修得成?你念佛怎么能得一心不乱?所以凡事能忍才能得一心,才能够成就禅定。所以一定要修慈悲。
【若懈怠者令起精进。】
『懈怠』也是大病,这个虽然不是外来的,偷懒,每个人都有,都有这个毛病,这个要『精进』,「精进」就是方法。方法无量无边,自己要晓得对治,就是自己知道我自己有懈怠懒惰的病,懒病。勤奋不会死人的,你听到哪个说勤劳而死?有没有听说过?只听到「懒死了」,懒会死人,懒惰会死的,勤奋不会死的。所以你要用方法对治,这条很重要。而且对治,每个人不一样,每个人的习气不相同。所以对我有效,对你不见得有效;对你有效,对他不见得有效。自己一定要晓得什么方法对自己最有效,要选择方法。
从前寺院里面,那就是陶冶人的一个道场,真正能成就人,他对于精进警策非常重视,所以大家在一块修行就是依众靠众,自己一个人会懈怠懒惰,大家在一起就不好意思了。所以寺院里面在一块住,没有说一个人一个房间的,一个人一个房间都会懒死了。为什么?他有隐蔽,人家看不见。所以寺院里面统统是广单,通铺,就跟军队一样,他就没有法子,处处要守规矩,你不守规矩个个人都看到。所以今日之下我们想办个佛学院,学生一个人一个房间,这个佛学院充其量他对于经教,他能够学到一点,对于行门的功夫,讲定与慧,完全不相干,只是在教上学一点皮毛而已,没有用处。换句话说,佛学院必须要住通铺,要住广单,才能成就人。他不愿意来的,那就不要来,我们这是为道、修道的,不是来贪图享受的,贪图享受到别的地方去,真正想修道的到此地来,这是我们要明了的。
居士们发心更要注意,法师真是难得,我们要好好的供养。供养他舒舒服服的,把那个道心都供养跑掉了,到最后都把他供到阿鼻地狱去了,你有什么功德?现在真是如此,好些发心的年轻法师一个个都堕落了。怎么堕落的?居士帮助他堕落的,把他供养供堕落的。看到他吃的也不好,不行,赶紧去买一点补的、好的给他吃;看他穿的不行,多做几件好衣服给他;睡的这个地方太硬了,又要给他加点软垫子,结果都把他垫到阿鼻地狱去了,一定要有警觉。出家人睡的床铺就是睡硬板凳,睡得太舒服就贪睡了,就不愿意起来了。睡得很不舒服,实在没有办法,睡一下,是不是?警觉一起来,他马上自己就爬起来,为什么?睡得不舒服,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有些居士觉得很不忍心,他是不忍心他成佛,希望他快堕地狱,这个就是利害、是非不能辨别。我们一定要明了,晓得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
我自己也很懒惰,你看看多少人要我写书,我从来一篇文章都不写。为什么?懒!过去教育部给我出版的那一次讲演的,那是他请我在中山堂讲的,我也没有讲稿,他们替我记录下来的,我看了还不错。如果常常要有人记录的话,那我今天的著作比我人还要高了。我对治这个毛病是怎么个对治法?就是上讲台,上讲台就不懒惰了。欺骗老师很容易,我从小还有这点聪明,所以不念书。遇到考试,之前十分钟,书赶快翻一翻、看一看,马上去考试,决定及格,所以就不念书了,有个强记的能力。但是三天就忘掉了,又还给老师了,所以很能骗老师。但是上了讲台,这么多眼睛在此地,骗不过了,所以就要很认真充分的去准备。
最初出来讲经的时候,讲一个小时要预备二十个小时,所以不能偷懒。那是一个星期讲一次。到后来讲熟了,讲一个钟点,只要三、五个钟点去准备就可以。怎么办?一个星期要想办法讲三次,逼着自己不能懈怠。所以一定要想方法逼自己。所以有很多人说我喜欢讲经,不是的,不是喜欢讲经,治病。我有病,治病,不是喜欢讲经,是治病。所以我过去曾经说过,我说因为不会讲,学讲;如果会讲,我就不讲了。会讲,何必要讲?会讲,人家请我,我还未必讲;不会讲,我要找着讲,找机会去讲。对治自己懈怠最有效的方法,逼着自己不能不看经,不能不搜集资料,不能不做充分的准备。所以说自己的病,懈怠病,自己晓得,哪个方法对治有效,自己也晓得,你一定要用最有效的方法坚持到底,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这样才能够成功。这个十波罗蜜讲到这个地方讲了四条,后面还有六条,也就是六句,今天时间不够,我们钟点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十条就是十度,十度就是十波罗蜜,就是要对治我们十种病根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