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第9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了凡四训(台湾)评论2阅读模式

了凡四训  (第九集)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09

第9集 A

MP3下载

第9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上一次我们讲到改造命运,也就是转命运的方法,在这个地方云谷禅师所教给了凡居士的,换句话说,也就是教给我们的。今天这一段就更重要了。前面一段最重要的一句话,改过自新,首先要检点自己的毛病,如果我们自己不晓得毛病,你就无从改起。我们读了前面一段文,看看了凡先生他是认真切实的反省,把自己的毛病一条一条都找出来。云谷禅师教给他的方法,你看并没有什么玄妙,只是把自己已经觉察到的毛病改过来就行了,改造命运就从这个地方做起。今天这几句话是劝勉他要更进一步,叫他注意到积德。

 

『务要』是务必要,也就是一定要积德,修德,这已经很重要了,修德要懂得积。我们世间有许多的同修们,尤其是学佛的同修们,人人都知道修德,但是他不知道积德,一面修一面就漏掉了,这在佛法里面讲,有漏的福报,一面修就一面漏掉了,丧失掉了,因此修了一辈子,自己这个命运还是转不过来。这个我们通常在经论里面也说得很多,怎么样会漏掉?实在前头都说过了,大经里面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么漏掉的。一提起来人人都知道,经上常讲的「火烧功德林」,遇到逆境现前的时候,不能够称心如意,心里不高兴了,或者发了脾气,这样一发作,福报就少了。所以德要积,着重在积这个字上。

 

我们为什么德积不下来?底下一句话就劝我们了,下面三句都是照应积德的。『务要包荒』,包荒简单的说就是要拓开心量,要能够包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就是包荒的意思。你能够容人,才能够积德;不能容人,德纵然修,没有办法积,你看这一点多重要。我们读经,看到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大在什么地方?心量大,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的心多大?能够包纳太虚空,我们现在看到的,太虚空是最大的,太虚空可以藏在他心里,肚量能容纳恒沙世界,绝不止一个地球,所以他那个德就积得无量无边了,这个叫真正的积德,就是说他能够包容。如果我们这也看不顺眼,那也不满意,诸位想想,纵然修德,你没有心量去包容。这就是叫我们要拓开心量。佛与众生不相同的,佛的心量大。

 

第三句教给我们,『务要和爱』,你看看,能包容才能和爱。和,昨天晚上我们讲过,六种和合,唯有和才能谈得上爱,这个爱就是慈悲、慈爱,没有和决定没有慈爱。有和才有平,你看六和敬里面所说的,能照这个去修学才能够得到平等,平而后才能得到安定。现在世间为什么不安定?不平等,它就不安定了。为什么不平等?没有修六和敬。你看这些都是因与果的关系,和是平的因,平是安的因,安是乐的因,这个功夫一层比一层深,效果一层比一层圆满。

 

末后一句说,『务要惜精神』,人生在世最宝贵的无过于精神,许多人不知道珍惜精神,而去珍惜那些身外之物,这些财宝,去珍惜那些,为了名利把自己精神消耗掉了。这个得与失,稍稍聪明一点的人一想就晓得了,身外财物是得到了,精神消耗了,得不偿失。我有一个朋友,一天到晚在外面为名利奔波,假日都找不到他。有一天我去看他,也没有在家,他的父母老人家在家,就给我说最近忙得不得了,忙些什么?还不是想多赚一点钱。他比我大概小两岁,可是我们两个站在一块,他要比我大二十岁。所以我就给他父母说,我说这一点钱财得来了,想尽方法得来,精神消耗了,寿命减短了,是不是得不偿失?他老人听听我讲这个话,点点头,是有道理,你看起来比他至少要年轻二十岁。这里得到了,那个地方失掉了。纵然你所得到的还是你命里注定的,你不必去奔波也得到,那又何必去操那么多心?《了凡四训》就是一面镜子,「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不相信那是没办法,不是说不相信就没有命运,不相信的人还是为命运所转。

 

所以我们谈到修道,谈到学佛,如果是连袁了凡都比不上,那还谈什么修道?这个人是知命,所以他的心能够那么清净,能够将世缘都能够放下、都能够摆脱,他才有这一点聪明智慧,云谷禅师一点,他就省悟了。我们为什么读这个书,看了多少遍都不能省悟?实在说依旧是迷在名利之中不能自拔。所以佛菩萨、祖师大德怎样劝告我们、勉励我们,我们听了很有道理,看了也会点头,可是书本一放下又迷了。这是自己的命运转不过来,自己在这个生命过程当中不能够做主宰。所以聪明人应当要晓得,精神是第一宝贵,应当要珍惜。也许我们同修当中有学禅的,学禅大多数早晚学静坐的时间很长。你看看袁了凡前面自己所说的,他喜欢彻夜不眠,在那里静坐,这一句话就是对这个毛病讲的。说个实实在在的话,现在你们年轻同学们说是坐禅,恭维你几句话,你不过是跟袁了凡这个禅一样,是盘着腿坐在那里打妄想,哪里是禅?

 

为了补救这个缺陷,我们这个学期在华冈跟同学们在一块研究《永嘉禅宗集》,你看看人家学禅走的是什么个路子。决定不是一学禅就叫你盘腿面壁,在盘腿面壁之前还有许多的学问,还有许多的常识,都是不可不知的。前面都不知道,就是盘起腿来枯坐,消耗精神,这种禅是学的什么?人家禅最低限度也是修长寿,你这个禅是修短命,你看这不叫颠倒吗?所以这一桩事情要小心、要谨慎,没有明师指导没有不走错路的。这是讲你盘着腿在那里打妄想,不打妄想的就昏沉,昏沉就睡着了,诸位想一想,坐在那里睡觉哪有躺着睡舒服?坐在那里睡会睡出毛病出来的。这都是无知,好高骛远,不晓得爱惜精神,这是大毛病。云谷禅师这一句话是针对他前面,他喜欢静坐,针对他这个毛病讲的。说老实话,他坐的这个功夫,我相信我们在座初学学禅的还比不上人家,人家跟云谷禅师面对面坐了三天三夜,心里头没有起个妄念。如果我们有这个功夫,坐在这里三天三夜不打妄想,自己以为不得了了,我已经得到禅定了,你看看袁了凡怎么样?依然是博地凡夫,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夫?这是不可不知的,现在犯这个毛病的人不少。

 

其次要懂得爱惜光阴,一寸光阴就是一分命光,不可以浪费光阴。怎样叫不浪费?心住在道上就是不浪费光阴,心不入道这就是浪费光阴。道是什么?道是禅定。禅定是一个总称,修学禅定的方法有无量无边的法门,哪一个法门都是修的禅定。禅宗的这个方法我们用不上,我们换一个方法修禅定,一样有成就。念佛法门也是修的禅定,叫你二六时中心里面的佛号不断,这就是修定。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这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的辨法,因为我们凡夫要叫这个心不起念是辨不到的。禅家的参话头与净土宗的念佛,实在讲,没有太大的差别,参话头是将你心的注意力集中在话头上,这样才能够止住妄念,止住心的散乱。但是参话头如果不到见性,这个利益很少,所以它是属于自力法门。念佛这叫二力法门,纵然没有到一心,这个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成就,只要得一心了,跟禅宗里面的功夫成就没有两样。这就是说明了净宗的方法,不到一心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种功德,通常讲的,带业往生,我们可以换一个处所,离开娑婆世界而生到极乐世界去,那边是一个修学的好环境。

 

这个在大经大论里头,这些理论、方法、事相说得太多太多了,利用这种方法成就的人真正是不可计数。我们念佛团李济华老居士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这是有很多同修们看到的,看到再要不相信,那就没有辨法了,这正是拿证据给我们看。他的生死多自在,告诉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交代明白了他就走了,你看看多么自在。我们过去只在古人传记里面看到,经典里面看到,这就在台北市的,事实摆明了,那再要不相信,那真是迷惑到所以然处了。所以我们要惜精神,我们要惜光阴,念念在道。从净土法门上来说,就是你心里面念念有阿弥陀佛,不出声念,心里面要念,所谓是行住坐卧皆不失念。这个地方特别要提醒同修们的,行是走着,散步、经行,可以出声念,坐着也能出声念,站着也能出声念,睡觉的时候不要出声念,睡觉的时候出声念伤气,所以睡的时候,躺在床上可以默念,不要出声,这样就好。不洁净的所在也默念,这是表恭敬,不出声念。这是叫我们惜光阴。

 

这个里头小注有几个字,「以上数者是了凡对证之药」。前面了凡说了,他自己不积德,他的心量太小,他的脾气很大,不能够包容人,对于自己过分的洁身自爱,失掉了和爱的精神,都是他的毛病。所以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对症之药,前面讲「尽情改刷」,怎么改造法,一条一条举出来告诉他。「吾人可各就特异之心病变通药之」。这几句话是注者尤惜阴居士给我们解释的,袁了凡毛病是这些,他的对症之药。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想想我自己的毛病是什么,我要用什么方法来改我自己的毛病,这就行了。袁了凡前面讲的这些毛病,你念念看你有没有?你要有,那这几句话就是你的对症之药;他还没有说到的,或者你还有毛病,这个地方没有提到,你得要想什么方法来对治,这才叫尽情改刷,才叫做改过自新。这就叫什么?这叫转命,造命。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过去那些毛病,那是以往的事情,从今以后都改了,过去的毛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再也不犯,这就好比昨日死了。『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今而后我彻底的改过自新了,这就是今日生的意思。『此义理再生之身也』,义理是拣别不是我们这个身命,身命死了以后再去投胎这叫再生,这个就是现前这个身体就能改造。过去我们是受业力支配的,是生活在烦恼里面,是生活在生死轮回里面,从今以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佛家常讲的乘愿再来,我们是愿力之身,这多自在。小注里面说,这个注注得好,「此至人造命诀也」,诀是秘诀,我们要想改造自己的命运,就照这个法子学习,照这个办法去做,这个办法非常的有效。

 

我记得我刚刚学佛的时候,我有一个同事住在新竹,那个时候他的家境非常困难,曾经有好几次想自杀,他的太太、他的儿女,他的儿女有六、七个,跪在他面前求他不要自杀,一定要咬紧牙关把这个苦难的日子度过去。他来找我,我就送他一本《了凡四训》,我说如果你们全家能够依照这个奉行,三年之后一定能够完全改过来。他拿回去读了之后,果然不错,全家奉行,不出三年确确实实整个家运都能扭转过来。所以他碰到我,他说法师,你救了我一家。我说不是我救你,是你自己救你自己,我不过是指出一条路,指出来你不肯走,你不相信,那也是枉然;你自己有善根、有福德,你相信,你能够依照这个去做,这是自求多福。

 

「改造命运第一步功夫便是痛改前非」,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就从这改起。「一一积习」,习是习气、毛病,这个毛病由来久了,养成了习惯,坏习惯,世法常说习惯成自然,要把这些积习「悉皆扫除,一一病根悉皆拔去。时时处处常自警觉」,这一句话很重要。所以古德教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老毛病一犯了,没有关系,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的积习,哪里能够说一下就断了?断了就成佛了。这也是修行重要的方法,断不了不要紧,毛病一起来立刻就觉悟,我的毛病怎么又犯了,你一觉这毛病就会止住了,这就叫功夫,这就叫修行。你能够觉悟,觉是慧,佛法里面常讲观照功夫,这是行门里面第一步,首先要提高警觉,常常警觉、时时警觉、处处警觉。

 

「严自克治」,警觉之后不可以放任,要有对治的方法,一觉得错了立刻要改过来,这就是克治,要克服自己,要有对治的办法。佛法里面,小乘人所修的三十七道品,那是对治的方法,大乘菩萨法里面,六度万行都是对治的方法。譬如说我们通常讲六度,这是把菩萨的行门归纳为六大纲领。为什么要修布施?布施是对治悭贪的,贪是贪欲、贪爱,悭是吝啬、舍不得。自己有的舍不得放下,自己没有的有贪心,念念想求得,这都是大毛病,一切烦恼的根源。用什么方法把这个烦恼根源给截断?用布施。你懂得这个意思,布施度度谁?度自己,布施不是叫别人得利益,是叫自己得利益,得什么利益?把这个悭贪的大烦恼拔除,用意在此地。所以成佛,六度圆满了。

 

诸位想一想,如果我们布施要是对别人的,这个布施哪一天能圆满?没有圆满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布施度圆满了,释迦牟尼佛没布施给我,他怎么就成佛了?也许说,我们闻到佛法了,得到释迦牟尼佛法布施的利益,那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没有佛法的,释迦牟尼佛布施他什么?六度圆满不是对外,是对内,就是说他悭贪心断掉了,布施度就圆满了,大家要懂这个意思。上根利智的人,譬如在讲堂、在道场,一说到这个法门,他内心立刻把悭贪断除,他的布施度就在此地当下圆满。他有没有布施给别人?没有,没有就圆满了,为什么?他这个烦恼断掉了。布施是一服药,悭贪是大病,药到病除,病除了药就不要了,就是这么个道理。持戒是度的恶业,造作恶事,譬如讲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都是罪业,持戒不造这些罪业了,所以持戒是度恶业的,你要是心里面根本就没有恶业的念头,持戒就圆满了。忍辱是度瞋恚的,精进是度懈怠、懒惰的,禅定是度散乱的,般若是度愚痴的。

 

诸位想想看,你看菩萨的法门,岂不是每一种都是对治自己的毛病?会修行的人,你看看这些方法,我哪一个毛病重,我就用哪一个方法要特别加强功夫。如果我悭贪心很重,别的很轻,那你就要特别在布施度上下功夫;如果你瞋恚心很重,喜欢发脾气,你就要在忍辱度上特别下功夫。因此,法门无量无边,我们要用它,要想修学,先得要检点检点自己哪些病最重,先要度,毛病小一点的列入第二步再来治疗,这样的修学这才算是得法,才能够有受用,才能够见效。现在大家看到菩萨六度万行,这什么?这是功德,好像与自己的毛病毫不相关,自己是完人,一点毛病都没有,修这干什么?做好事,别人得功德的,为佛菩萨修的,为众生修的,与自己没有关系,我自己是完人,绝没有毛病,这大错特错!为谁修的?完全是为自己修的。你要说为佛菩萨,佛菩萨不需要;你要说为众生,你自己成了佛之后那才算是为众生,没有成佛之前,等觉菩萨还是为自己,这是不可不知的。这里给我们说得很明显,所以对于法门要严格的受持,才能够克服自己的病根。

 

「保善天真,如保赤子」,天真就是清净心,就是真心,要能善加保护。真心理体是纯善的,这个善绝不是相对的善,相对的善就不善了,相对就是善恶之善,那就不善,这里讲的善是要把善恶两边都离开,这才叫真善。这也是大乘佛法常讲中道第一义,所谓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才叫善,这才能够保得住天真,天真也叫做佛性,也叫做真如,禅家明心见性就是说的这个。下面一句是比喻,如保赤子,这个赤子是婴儿,母亲照顾婴儿无微不至,比喻一个修道的人照顾真心也要无微不至。

 

「改造命运全权在己,不属造化」。命是自己造的,千真万确,这个道理经论里面发明得太多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不就是说明自作自受?过去世我们造的什么,我们这一生的享受就是的。来生我们怎么样?来生,我们今生造的是些什么,因果循环,这就是轮回的道理。换句话说,不但命运是自己造的,六道轮回也是我们自己制造的。大经里面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力量是相等的。既然是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要想别人来给你扭转,办不到,没有人有这个力量,佛菩萨不能扭转我们的命运,诸天鬼神更没有这个力量,这是我们自己要明白的。谁能够改造我们的命运?还是自己,自己可以制造自己就可以修改。因此,第一我们要明理,就是命运的道理我们要懂得。命运的道理,在佛经里面,可以说所讲的、所发挥的,世间一切的学问没有佛法讲得这样的透彻,在事相上来说,也没有佛法说得这么明白。这是非常深奥的一门学问,虽然深,只要你肯用功夫,也不难懂。古人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诚心去研究、去追求,就不是一门难的学问。你要是不用心,世法里面小常识你也感觉到很困难,为什么?心不在焉。所以不要怕难,一步一步的深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理论搞清楚,方法搞明白,然后改造命运是轻而易举的事,并不困难。

 

改造命运可以做得到,给诸位说,成佛作祖那还能难得到你吗?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种子)我们每一个同修个个都具足,种子要结成果,果报就是现行,当中一定要缘,因缘果。如果种子要缺乏了缘,这个种子不会结果的。虽不会结果,种子可不会消失的,永远保存在那里,什么时候遇到缘什么时候它就结果了。我们现在得的人身,到这个人道而来,这是十法界里面人道的种子起现行,遇到缘,起现行了,其余九法界的种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头。如果理论方法要明白了,我其余九法界的种子把它的缘都切断,都不要它,我只要成佛的那个种子起现行,将佛种子给它加上缘分,那不就一生就成佛了吗?这个道理不难懂,实在讲,那个方法也并不怎么太困难,难的就是我们放不下,不肯把那些烦恼、恶业、积习痛下决心一一拔除,这些是佛菩萨道路上的障碍物。这就说明了,连成菩萨、成佛也是全权在己,不属造化。再进一步的说,造化的主权也在你自己,这就更深了。天地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谁造的?你自己制造的。这个话不能多说,这愈说愈玄,这是极深的道理,一般宗教不懂得,认为这是造物主,实际上大错特错,他不晓得这是自己制造的,安上一个造物主,那就叫心外求法,这就叫外道。外道永远不能有成就,不但是不能够彻底的证得解脱自在,现前的命运他也没有办法改变。

 

底下说,「即上文所指,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是也」,这是照应前面的话,云谷禅师讲过,极善极恶都能够改变现前的命运。这一段是说出改造命运的纲领。如果我们能照这个去做,一定可以扭转自己的命运,像前面讲的,转无福为有福,我命里没有福报,可以扭转为多福;命里面短命,可以改为长寿,真正是能达到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所以我们看到祖师的手眼,祖师的用心,跟我们想象确实不一样。我们眼睛里面、心里面只知道大经大论的功德大。功德是大,是不错,但是要是没有基础,大经大论的功德都落空了;有了这些基础,大经大论才有名符其实的功德。这也是历代祖师们为什么大力提倡《了凡四训》跟《安士全书》、《太上感应篇》,提倡这些东西道理之所在,你也就明白了。这一次我们印《安士全书》,我们把《太上感应篇》加进去,使同修们将来拿这一本书,这三种东西都有了,都完全了,依照这一本书去修学,云谷大师教给我们的全都在里面,这是进修大乘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大乘佛法很难有成就,这是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到的。再看下面的经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

 

『数』就是定数,现在讲就是命运,你这个命被人家一算,算准了,那个看相的一看的时候,能够断定你丝毫不错,你就是落在数里头,落在数里面就是凡夫,你会被人算定。

 

【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这个『格』是感格的意思,就是与天道感应道交。底下说,「精诚所至,金石为裂,此至诚所以格天也」。这两句话是有典故的,出在《汉书》上「李广传」,大家要是念过,你就会知道这两句话的来源,你也能够看到无分别心的功用是不可思议的。「李广传」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他有一次行军,路上有一块大石头,他看错了,他以为是一只老虎,就用箭狠狠的射了一箭,以为是老虎,这个箭射进去的时候,差不多整个这一支箭,箭是很长的,几乎完全射进里面去了。下了马再一看,是块石头,心里一想,我这个本事不得了,这个大石头,我一射几乎把它射穿了。再试试看,射不进去了。为什么射不进去?原先心里面认为那是老虎,所以才能射进去;现在知道那是一块石头,射不进去了。佛给我们说境为心转,一点都不错,境界是随心转的,心随境界转这是颠倒,是错误的。无论你是在迷、是在悟,你要晓得,境界一定是随心转,所谓是依报随着正报转。在境界里面,心是主宰,这个应当知道。如果在境界里面,外境做了主宰,这就叫颠倒,为境界所转,这是凡夫。《楞严》里面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佛跟我们有什么不同?佛能转境界,我们为境界所转,为境界所转是境界做主,自己做不了主;转境界的人他自己做主,境界不能做主,所以他得大自在。

 

这个地方是云谷禅师度袁了凡,袁了凡是初入佛门,给他上第一课,第一课就是改造命运。这是说,我们血肉之身,尚且有数,义理之身,当然可以感格天心。这个调并不高,这还是迁就袁了凡他的智慧、他的见识来给他讲,句句话都是叫他能听得懂,也是他平常读书所熟悉的这些术语。他是个读儒书的人,所以处处引用儒家的东西来给他讲解,这是便利他接受。底下一段引的《书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书经》里面的两句话。『太甲』,底下有个小注,「商之贤君,初颇失德」,以后也是改过自新的,这几句话是感谢伊尹的话。『天作孽』我们可以违背,可以不跟着它走,『自作孽』那就没有办法。这个「天作孽」意思就是讲的数,就是讲的命运,天命我们可以违,自己要是造恶,习气病根太重,还要随着它去,那就不得了了。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经》里面的两句话。小注里头说,「此千古不磨之金言」,金玉良言。『永言配命』,是说我们自己的心要与天心合一。晚近王阳明的学说倡导天人合一,他是把儒家、把佛家合起来创这么一个学说。王阳明是佛教徒,对于教理、对于宗门都有相当的基础,儒佛都精通。他发明一套学说,我们世间人觉得他了不起,你要懂得佛法就晓得,他每一句话那个根源你都能找得到,不足以为奇。天心,这个天不是指的上帝,天是指的大自然,大自然对于一切万物是无心,天心什么?天心就是无心,你要能够以无心对万物,就与天心合一了。以无心断恶修善,就是上次给诸位讲的菩提心,这才叫自求多福。这一种福那可不得了,这叫称性的福、无漏的福。所以儒家经论里面所讲的东西,严格的说与佛经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儒家只提起纲领而没有详细的解释,因此我们读也都是囫囵吞枣的含糊过去;佛家的经论是说得非常的微细,读了佛书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儒家的东西,境界、眼光都不一样。可见得圣人之道确实是相通的,古人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一点都不假。这是举儒书教训了凡先生。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这一段话回归正传了,孔先生算你那个命,你命里头没有科第功名,命中没有儿子,那是前世造的,好比是天作孽,可以违背。怎样违之?你从现在起,『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就行了。诸位在此地看到,善事与阴德还是以德性为第一,如果不能扩充德性,单在善事阴德上下功夫,力量很薄弱。这三句话里头,德性是最重要。什么叫做阴德?阴德是做了善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就叫阴德,阴德之报不可思议。所以佛常教给我们,我们造了罪业要发露忏悔,露是什么?表现在外面,露出来,不要藏起来。自己有过失,说出来大家都知道,这个人骂你一句,那个人说你一句,报掉了,不要等到以后再报,立刻就报掉了。你要做了好事你要说出来,这个人赞叹一句,不是也报掉了吗?所以告诉我们,恶要赶紧求报,快快的报掉,善要藏起来,不要让人知道。换句话说,现在不要报,积在那个地方,愈积愈多,到后来这个报才大,福才大!

 

现在人你看跟圣人所教的恰恰相反,恶的事情不说,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恶是愈积愈深;做了一点好事情,唯恐人不知道,赶紧登报纸做广告,叫大家都知道,立刻就报掉了,当时就报掉,他这个善哪里还能积?他到来生、到来世,甚至于不说到来生来世,说我们一生当中到晚年,他还有什么福报?没有了。年轻所干的一些好事善行,都当时报掉了,晚年就没有福,我们这是讲的近。诸位要知道,我们在座年轻人多,年轻的时候吃一点苦不算什么,年轻的人有福报不叫做福,晚年有福才叫做福,要求得晚年的自在。你要求晚年的自在你就得懂得因果,年轻的时候有精神、有体力,多替别人做事,多力行善事。你能够为别人,到你年老的时候,人人都为你,这个多自在,老的时候不能动了,大家都为你,都来照顾你,这多么自在。你要不肯为人,想人家来帮助你,没有这个道理,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这个小注说得很好,「作善于人所不知不觉之地,谓之阴德,获福甚大。若能并作善之念、获福之念而忘之,则作善之心益真,而善量愈不可以测量焉」。后面这两句就是菩萨所修的,这叫无漏善法。他行善,他帮助别人,连自己心地里头印象都不落,你看多干净,这种福不但叫阴德,而且叫清净的福德。末后这一句说得好,「非天下之大德,其孰能与于斯」,这就讲德性了,要不是大德的人他做不到。可见得真正能够行善事、积阴德,就不是普通人,他有相当的德性基础他才能做到。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听到善言善行,心里就生欢喜,这叫善根。这是说你自己修福,现在就修福,现在修福现在当然能够得到果报。底下再举《易经》做例证。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太好了。《易经》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源,六经以《易》为根本,其余的五经乃《易经》之脚注。《易》的作用绝不仅限于占卜问卦,《易》是一部高深的哲理,包罗万象,可以说世间一切的学术都包含在其中,它讲的是原理原则,真是博大精深。现在大家把它误解了,一看到《易经》,那是算命看相的。正如同不了解佛法的,一看到人家看佛经,某人迷信,迷信的帽子立刻就扣在他头上去了,这才叫冤枉。《易经》里有这么几句话,『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这是举出这两句话来说。下面云谷大师就说,如果要是天命有常,常就是一定的,天命要是一定的,那个吉还能趋吗?凶还能逃避吗?那就不可能。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天命是无常的。所以佛教、儒家也不是讲宿命论,命运有没有?决定有,但是不是宿命论,命运确实有,但是确实可以改造。

 

小注我们念一念,「有常乃众生妄想,试平心观察,无论何事何物,有哪一件站得住脚跟,但见一一无常而已」。这以佛法眼光看更是如此,万法无常。所以吉凶祸福才掌握在自己手上,愿意得吉祥,吉祥就随之而来;愿意躲避凶灾,凶灾确实可以免得了,不是办不到的。这在整个佛法大道里面这算是小道,小道要是做不到,大道就不必说了。这个小注里面说,「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着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确确实实是这样的,我们应当要相信。至于怎样去做法?《感应篇汇编》里面说得非常的详细,将善恶的标准一条一条都列出来,不但理论、事相说得清清楚楚,而且还举出很多的实例,举出例子。那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希望大家,《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原则,要做都要照《感应篇》去做,这才能做到力行善事,广积阴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下次我们再接着底下讲。

 

了凡四训|第9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8日10:06: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3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