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第19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台湾图书馆大专

admin 普贤行愿品011评论阅读模式

普贤行愿品  (第十九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档名:04-011-0019

MP3下载

诸位要研究的就是涅槃的意思,涅槃是梵语,在过去多半都翻作灭,我们在四谛里面讲苦集灭道,灭就是涅槃。灭的是什么?给诸位说,灭烦恼、灭生死。所以这个字的意思实在讲就是不生不灭,烦恼生死都没有了就是不生不灭。还有一个意思是新译的,翻作圆寂,涅槃也翻作圆寂,圆是说功德圆满,寂是说的清净寂灭。涅槃实在讲是活的时候证得的,绝不是说死了就叫涅槃。如果死了就叫涅槃,这涅槃还用得着修吗?哪个人都死了,他都入涅槃了?所以涅槃是活的时候证得的。我们一般把死称作涅槃,这是涅槃的别义。

 

涅槃有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有余是什么?我们身体在,我们已经证得涅槃,虽证得涅槃,我们身还在世间,这个叫有余依涅槃。这时候自己虽然得到清净寂灭了,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身体还保存在世间,做为教化众生、利益众生的工具。如果我们不要这个身了,到证得涅槃有这个能力,可以不要这个身,但是不要这个身就没有法子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这个身。无余依涅槃,身体不要了,这多半在小乘法里头,小乘法灰身灭智,灰身就是把身火化,烧成灰了,一切念头都没有了,身心寂灭,这叫入无余依涅槃。我们现在通常讲涅槃多半都是取小乘这个意思,死了就是入般涅槃了。释迦牟尼佛入灭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证道就是证得大涅槃,到八十岁示现入般涅槃,入无余依般涅槃,示现这个相。

 

可是在大乘法里面,《金刚经》所说的,《金刚经》里面讲的大乘菩萨,人家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他那个涅槃叫无住涅槃,这是菩萨法。怎么说不住生死?他虽然在世间弘法利生,没有生死,刚才给诸位说的,他自在。生死是不自在,缘聚的时候不得不生,缘散的时候不得不死,一点都不自在,业力支配。菩萨业尽情空,所以他不受业力支配,他到世间来是愿力来的,不是业力,愿力就自在了,所以他没有生死,他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不像小乘人一样,自己到这个境界入灭,入灭是享福,享清净福,把人间一切事情撇开了,他去享清福去了,菩萨不干这个事情。

 

菩萨度众生烦恼不烦恼?如果菩萨度众生起了烦恼了,这个菩萨就堕落变成凡夫。决定不会。但是他要示现烦恼的相,示现烦恼的相也是为了教化众生,你们仔细看看五十三参你就看到了,有欢喜相、有悲哀的相、有烦恼的相,什么相都有,好像跟世间凡夫没有两样。实际上是两样,为什么?他不管示现什么境界相,人家心是清净的,心是不染的,不像我们,我们的心是染污的,他的心不染污;我们的心不自在,他心是自在的。所以生死涅槃两个都不住,这是真正的超越,我们讲一真法界的菩萨就是这个境界。生死是一边,涅槃是一边,二边!菩萨住中道,二边都不住,这个就叫做无住涅槃。无住涅槃实际上就是中道第一义,这是菩萨的住处。这个意思大家自己去研究。

 

注解末后有两句话很重要,清凉说,「今劝请者,但依智离识,常作佛观,心清智明,即常见佛,不曾涅槃」,这个几句话很重要。这是说到大乘佛法主要的部分,就是依智不依识,你就常见佛住世了。什么叫智?什么叫识?一定要分辨清楚。所以在这个佛法里面这些教材,经论都是教材,《百法明门论》是非常的重要。我在四十二年的时候,方先生给我讲到佛经哲学,那个时候他就给我说明佛法的性相两宗的哲学,也就是我们讲的空有二宗。讲完之后他告诉我,从性宗下手不容易,相当困难,那是要绝顶聪明智慧才有能力从性宗、空宗入手,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从相宗入手。他就给我这样说法。相宗入手要以《百法明门论》为入门的下手之处的教材,从这个地方入门,同时告诉我一定要研究注解。我那时候听了他的话,就找《百法明门论》来看,当时这个书在台湾是刚刚印出来,朱镜宙居士办的台湾印经处印的唯识三论,小册子,注解是窥基大师的注解。这个小册子一直到现在还有流通,你们诸位要找一本来看看就晓得。

 

可是我看佛经第一部看的经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那个地方印的,上海佛学书局印的,也是带注解的本子,我是用三天的时间把它看完,看得津津有味,法喜充满。我就给方先生讲了,我看了《六祖坛经》。方先生摇头,把我呵斥一顿,这个你怎么能看得懂?可是我自己觉得我很懂,很有味道。他说我不懂,叫我看《百法明门论》。我把窥基大师的注解找来一看,就跟看天书一样,真的一句都不懂,他还说那是容易的,那是入门的,容易的我反而不懂,他说不容易的我反而懂了,这是怪事情。这是最初接触到佛法。实实在在讲性宗的东西表面看起来容易,法性宗的东西表面看起来容易,境界太高,绝不是初学能入得进去,相宗的东西看上去很深、很涩,毕竟是我们现前的境界。

 

《百法明门论》的注解,窥基的注解实在是难懂,他的文字深,意思也深,所以我们初学百法不必用窥基的注解,窥基的注解真的不好读。但是窥基大师的注解是根本的注解,研究《百法明门论》决定不能少的。所以我以后读《卍字藏》,《卍字藏》里面《百法明门论》有六种注解,我们选择浅一点的来看,这六种都是非常好的注解。台中李老师把这六种注解统统都印出来流通,印单行本,最初是慈光杂志社发行,瑞成书局承印,这个本子到现在也流通得很广,六种注解合订本。《百法明门论》一定要熟,《百法明门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每天早晚起床睡觉前都要照照镜子,《百法明门论》是照我们心的一面镜子,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起心动念,你就晓得这是哪个心王、哪个心所,你这个本事就大了,你才能转识成智。

 

你晓得哪一个心王、心所起作用,这一个知就是智慧。你晓得它起作用了,智慧为主,智是主,识是用,这就是佛菩萨,这就叫依智离识。依智离识不是不要识了,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智做主人,识是他的干部、是他的仆人,是底下办事的人员,这叫依智离识。我们凡夫怎么样?识是主人,智不晓得到哪里去了,迷了,这就是凡夫。佛菩萨一个觉者,他智慧做主,识做用事,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是用事,都起来办事,这叫做依智离识。所以你的心是清净的,智慧是光明的,你才看出一切诸佛菩萨未曾入般涅槃,佛菩萨都住世,你就真正见到了。经里头有两句偈子说,「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就是这个意思。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的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想到,佛法宣传固然重要,在以往我们大专讲座都是着重在宣传,让一般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对佛法的大意略略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致于误会,不致于再说佛法是迷信。我们的目的是在此地,台中慈光讲座多少年来都是以这一个为目标。到以后发展,许许多多的寺院都办大专讲座了,到处都办了,办夏令营、讲座,像忏云法师的斋戒学会,大家都办了,于是乎台中它的目标宗旨就改变了,改变为培养年轻的同学。换句话说,最初是宣传,以后进一步我们做养成教育。于是乎台中这些年不办大专讲座了。它有没有讲座?有,不对外招生,是从前的老学生,对佛法有兴趣的,肯修学的,在这里面选拔深造,使他们对佛法修学研究,甚至于有能力讲经说法,走的是这个道路。

 

我们看这些年来,在学校里面有很多担任佛学课程,跟你们讲经说法的,都是那个时候的学生。你们台大的杨惠南,他在你们学校讲佛学,杨惠南是慈光讲座第二期的学生,是民国五十一年,他在那个地方学的,慈光讲座大概他参加过五、六次。现在有许许多多在外面讲学的,都是那个时候的同学,都是慈光早期的同学,我听说有十几个人在学校都担任课程,也常常在外面讲经。台中的宗旨方向是转移到培养人才。我们这个讲座也带着有这个意思,所以在圆觉寺,《圆觉经》圆满之后,就有二十多个同学在我这里登记了,下一次讲席期间还是研究《圆觉经》,就是这些老同学,我们做深入一步的研究。讲座就不是像讲台上逐句逐句来讲,而是一大段,一章一节,里面经义提出来研究讨论,做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自己修学能够得到很大的帮助。

 

《圆觉》与《华严》关系非常的密切,可以说是一家人,清凉大师一生弘扬《华严经》,我们现在看的注解是清凉的,宗密大师一生弘扬《圆觉经》,宗密是清凉的学生,华严宗清凉是第四代的祖师,宗密是第五代的祖师,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这两样东西有许许多多的共同的地方,可以相互发明。今年暑假,我们希望圆觉寺那些同学,我们要特别通知他,希望能参加研究讨论《圆觉经》,每一个钟点都是研究讨论会,同学们自己读了之后提出问题,我们深入的研究。如果你们这次同学们有愿意参加暑期研究讲座的,两个课程,一个就是《四十华严》,希望在这个学期当中把《四十华严》三册看一遍,里面重要地方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到时候我们来研究讨论。再一个就是《圆觉经》,《圆觉经》听过的没有话说,没有听过的,我们这里有《圆觉经》注解的本子,你们可以在这里请,在这一个学期当中一定要研读完毕,到时候提出研究讨论。暑期讲座性质不同,是做深入一层的研究。特别是要把这些理论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做到如教修行。底下第八节「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十大愿实际上愿只有七条,从礼敬诸佛到请佛住世这个七条是愿,后面三条都是属于回向,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末后一条是总回向,前面两条是回向的别义,自利利他的回向。『常随佛学』,一看到这个名目就晓得这是属于自利行,我们学要以佛为榜样,以佛为典型,这在学习过程当中是不能缺少的。可是在修学也有过程阶段。这个地方是讲已经入了法界了,善财童子已经入了法界了,换句话说,我们由浅近的修学来说,譬如我们念佛,我们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要常随佛学了,我们的学习要以佛为典型、为模范。可是我们没有得到理一心之前学佛还不可能,学不到。没有入这个境界,没有见性,没有得理一心,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以菩萨为榜样,跟菩萨学。或者你学观世音菩萨,你学地藏菩萨,你学普贤菩萨,你以一尊菩萨为你自己的老师,就跟他学。他不在,他有经典,依照经典理论方法学,学得像菩萨,这是一个会学的。如果我们连一个典型、一个榜样都没有,我们的修就很困难,学到最后什么都不像。

 

可是学菩萨,我们初学,善根厚的人,根性利的人,初学就可以;如果根性钝的人,我们一下手就学菩萨,还学不到。怎么办?祖师大德里面我们找一个跟他学,用这个办法。古人就有这个例子,譬如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大师,莲池大师那时候已经不在世了,他对莲池大师一生的行谊非常仰慕,一生以莲池大师为榜样,他学莲池大师。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私淑弟子,没有见过面的,一心向往学他的。孟子以孔子为老师,师法孔子,孟子那时候孔子也不在世了,所以他是孔子的私淑弟子。这就是以古人为榜样,我们学他们。在文学上也不例外,譬如韩愈,韩愈学谁?韩愈学司马迁的,成为古文学家,他学《史记》,以司马迁做典型、做榜样。世出世间法得有一个宗师。

 

你对于某一方面有兴趣,你就去找一个老师,你要学《华严》,可以以清凉为老师,就学清凉,或者学李长者,学李通玄,你要有一个典型、有一个榜样,照那个样子去塑造自己。学《圆觉》的就可以以宗密大师为榜样,这个对于初学非常之有利。你学《楞严经》,以长水为宗师可以,以交光为宗师也可以。要找到一个人,看看人家怎么学的,我们跟他学,学到一个阶段到他的境界了,再学菩萨。到了菩萨的地位了再学佛,常随佛学。佛是我们最后的一个老师,一定要以佛为模范、为典型来塑造自己,自己才能成得了佛。学菩萨自己只能到菩萨,学祖师自己可以到祖师的地位。这个方法也是当年李老师教给我的,一定要有一个古大德做自己的模范、做自己的典型,我们自己的修学才能一帆风顺,在短时间收到殊胜的效果,所谓是事半功倍,能收到这个效果。

 

注疏里面要紧的意思,自利行是托佛的行事以为所缘,我们讲这一段诸位要能举一反三,我们学菩萨也是这样的,学善知识也是这样的。就是以他的行事、他的存心、他的处世做为我们自己的榜样,做为我们自己效法的对象,学习的对象,这是以为所缘,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引得心智」,心,我们要像他一样的存心,心如祖师之心、如菩萨之心、如佛之心,要像他这样的心。「随而学之」,心像佛祖之心,我们的行为必定是佛祖的行为。以观智融自己的身心,常常在这个境界里。学祖师,与祖师合而为一,学清凉,自己就是清凉,学宗密,自己就是宗密,学智者,自己就是智者大师,要这样的学习,身心与祖师合而为一。学菩萨也如此,自己身心与菩萨合一,这里才起感应道交,学佛与佛的身心合一了,成为一体了,这才真正善学,会学的人。

 

底下两句话很重要,千万不可执身心定相,不能有执着,融和成一是对的,要是执着就毛病发生了,这一执着就起贡高我慢了,就把方向路子走错了,这个是要特别注意到的。若将佛的苦行境常为心观,则遇苦事乃称本愿。这是举一个例子,佛菩萨祖师都一样。为什么?菩萨是学佛的,祖师是学佛菩萨的,是一不是二。学佛之人先要学惜福,先要学吃苦,纵然我们现在有这个福报,生活环境一切都好,我们还是要修苦行,应当从这里下手。如果一个人贪图享受而不能吃苦,这在佛法里决定不能够有成就。所以佛教给我们以苦为师,很有道理的,佛灭度之后教我们为师的只有两句话,「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能受苦的人就不能持戒,不能持戒的人他一定不能吃苦。我们有福,有福叫大家享,不要自己一个去享福,那连慈悲心都没有了,这个里头人我分别的心就重了。

 

学佛头一关就是要破人我见,人我见里面第一个就是自己有福报要大家共享,绝不是为自己,为自己一个家庭,为自己一个小团体,不是,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人我见才能突破,才能破身见。这个修学的方法比小乘的修学实在是高明,不起心动念则已,起心动念就是想到一切众生的幸福,一切众生的利乐,自己宁愿减少一分,希望别人多得到一分,这是菩萨行,这叫常随佛学。我们自己遇到苦难,想想诸佛菩萨都是这样经过的,我们心里生欢喜心,绝不以为这是苦、这是难,诸佛菩萨所遇到的我们也遇到了。遇到一切的乐事,自己心里不沾染;苦难的境界里面,那是我们自己的本愿,为什么?前面本愿说过了,代一切众生受苦,这是本愿。

 

【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

 

这是举这一尊佛是我们的本师,举本师做为我们的模范。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这是讲本师的因行,他是华藏世界的教化主,娑婆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一部分,这在大经里面可以能看到。本师『从初发心』,发心很重要,清凉在注解里面给我们举《大智度论》里面所说的发心,《智度论》里有这么几句话,「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这个就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并不是说说而已,发心有发心的样子,样子呢?经里面又说了,发心有十种相,你看他是真发心还是假发心。这十种相,第一个是「亲近善友」,发菩提心必定有这个现象。以善友为缘,善友就是你所接触的都是善友,一切不善的都不接触,凡是对我们心性有不良影响的都不接触,有好的影响的我们接触。所以善友范围包括得很广泛,这是要自己有智慧去拣别。劝我们学佛,正法的道场这是善友,如果劝你到一贯道里面去那不是善友,一贯道他也说它是佛法,那是假的佛法!真的、假的要能辨别。我在前面也跟诸位说过了,像你们看电影、看电视,凡是一些暴力不良影响的我们不要看,看多了晚上作恶梦,阿赖耶识里落下一些不良的印象,叫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保持柔和清净,这是我们初学应当要注意的。

 

第二是「供养诸佛」,这个诸佛,诸位能想象得到,包括了菩萨、二乘、一切的善友,他一定能够供养。第三「修习善根」,勤修善根,善根是什么?世间法里面讲无贪、无瞋、无痴,世法里的三善根,要从这个地方修起,对于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再进一步对出世间法也没有贪瞋痴,境界现前心是平静的、光明的。第四个样子,「志求胜法」,胜是殊胜,绝不中止在一个阶段。譬如我刚才给诸位讲的,我们先以祖师大德为榜样,学到他那个程度了,绝不满足,到他那个程度了我们要升级,我们再学菩萨。成了菩萨了,我们再升级,我们要学佛。是一级一级的,一层比一层殊胜,一定要到最究竟、最圆满,否则的话不会中止。绝不能像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了他就满足了,不再往前进了。学与道永无止境。

 

第五「心常柔和」,这是必然的现象。第六「遭苦能忍」,就是他有忍辱的功夫,这个自然的灾害、生活的苦难、人为的加害,他都能够忍受,不动心,这个是发菩提心的人。第七是「慈悲深厚」,对待一切众生,纵然是对恶人,也是以慈悲心看待。第八是「深心平等」,心地清净平等。第九是「爱乐大乘」,对于大乘佛法他特别的爱好。既爱好了,可见得对大乘佛法没有一天不读诵,不读诵就谈不上爱好了,天天读诵大乘经论。第十「求佛智慧」,是他最终极的目标。这个经文里面所举的特别是着重在求法,不畏一切艰难苦难,求佛法,求大乘佛法,所以他什么都能舍,什么苦都能受,为什么?为求佛法。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这里面所讲的包括了佛所有教学的活动,从佛会、菩萨会,乃至人非人会,这就是佛教学所有的活动统统都有,平等的学习,绝没有选择,普遍的学习。

 

【如今世尊毘卢遮那。】

 

就像现在我们的本师毘卢遮那如来,《华严经》是以毘卢遮那为本尊。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这是列举一切,我们统统都要学习。现在讲理是这样,事情我们就要辨别,哪是佛菩萨正法道场,哪些不是,我们要辨别清楚。特别是现前这个时代,佛在《楞严经》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未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是什么人?经上讲的妖魔鬼怪,妖魔鬼怪都是人的样子,而且还长得挺漂亮的,你不认识他,你把他当作佛菩萨,跟他学,学到最后你就成了魔子魔孙。一贯道是邪道,我们晓得,知道它是邪道我们晓得,佛门里面的你怎么也看不出来,这是叫门内外。佛陀在世的时候这些魔王要破坏佛法,佛就告诉他,我法没有人能破坏。魔王就说了,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到你们佛门出家,披上袈娑,做了大和尚来破坏你的佛法。佛听这么一说,流眼泪。

 

今天就是这个现象。所以佛在灭度的时候,教给我们四依法就是为了防止这个,教我们法不依人,他纵然是大法师,有什么样地位、身分,他讲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如法,我们不能跟他学,他做得不如法也不能跟他学。他所说的、他所做的跟经典里面所讲是一样的我们跟他学。我们以法为主,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智是智慧,理智,不依感情,识是感情。这就是特别预防末法时期魔来破坏的时候,我们要如何能保全自己不落在魔道里面,纵然是末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时候,我们还能保持正知正见,我们还能成就正果,就得靠四依法。底下这一段我们念下去: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好,下课。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10日14:23: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32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