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五八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58
第158集 A
第158集 B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经文到这个地方,普贤菩萨为我们做一个比较。这个地方所说的比较,跟《金刚经》上世尊所说的完全相同,那就是说明以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供养,都比不是法布施的功德。那要像《金刚经》上说的还比不上四句偈,这个四句偈是指《金刚经》上任何的四句经文,那个功德都超过无量无边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我们在《行愿品》里这一段又看到了。读这些经文的人多,实实在在说这个意思没有能体会到,于是我们也很难接受这个说法。这给人家讲四句偈,送人家一本经书,这有什么了不起,哪里能够跟七宝布施的功德比。我们看起来是不能比的,我们看在眼前的事,佛的看法是深远之理,纵然为人说四句偈,他这一生当中,我们看实实在在得不到利益。佛怎么看的?因为这个经法种在这个人八识田中,永远不会坏,将来缘成熟了,决定使这个种子开花结果,得度成佛。这个利益决定不是七宝能够相比的,七宝布施只能够叫你享用一世,来世享受不到;而佛法的功德利益是永恒的,生生世世永远不灭的,道理在这个地方。所以这是真实的利益,这个世间一切物质享受,那是假的,是眼前虚假的利益,不是真实的,决定带不去的。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底下的注解:
【准先经文。以前本行校量法供养。】
这是前面的经文,先说这个世间七宝的供养,这个经文在四百二十六面,我们看看就行了,不必念了,说的是财供养,经文上只是举几个例子。以世间无尽的财宝来修供养,而不如法供养。所以经上说赞叹法供养,法供养在四百三十三面。经上为我们举了七个例子,从如说修行供养,到不离菩提心供养,举了七个例子。这七个例子我们都讲完了,一直到今天的经文,这把两种供养做一个比较,然后显示出法供养胜财供养,胜过太多太多了!
【诸经论中无不此说。】
这个说法不是一部经上、两部经上说的,诸位如果涉猎一些大乘经典,可以说大乘经论都是这个说法。
【文殊章中已广解释法供养胜。】
『文殊章』是前面,不是在这一卷。下面这个《钞》是宗密大师解释清凉大师前面的注解,这个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这一段我们要细细的看一看,这个世间人修福,怎样修大福德,怎样修圆满真实的福德,这不能不知道。我们学佛的同修大家都读过《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说得很好,行善是因,福报是果,善因则有善果,恶因则有恶报。如果善恶都辨别不清楚,这叫愚痴。因果里面有真的、有假的,也就是说,我们说善,善有真善、有假善,有大善、有小善,有满、有半,了凡先生为我们分析得很详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在一切善法当中,没有比大乘佛法更善的,正如同普贤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第一要度自己,一定要如法修行。也就是说,佛在经典上怎么说的,我们要把它记住,要充分的理解,然后要做到,这才叫做如法修行。我们真正肯修,就是供养诸佛如来,就是布施一切众生。我们依教奉行修行的人,怎么就是供养诸佛如来?怎么就是布施一切众生?好像这与一切诸佛众生不相干。我们凡夫眼睛里看到好像是连不起来,不相关,实际上关系非常密切。
诸佛如来天天盼望着我们成佛,我们依教修行成就了,满他的愿,这是诸佛欢喜,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是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怎么会与众生有关系?你作了佛、作了菩萨,一定是普度众生,你没有成佛、没有成菩萨,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当然不能度众生。你要是作了佛、作了菩萨,必定跟阿弥陀佛、跟观音、势至一样,普度一切众生。可见得,如教修行供养就是上供诸佛,下摄众生,每一条意思都是这样的圆满,都是这样的究竟。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你就会肯定相信财供养确确实实比不上法供养,正如经上所说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样去修学,自己就明白了。请看四百三十八面,第三行《钞》:
【后善男子下。】
这解释疏的文。
【正明能校量。准先经文下。于中二。】
这先把段落交代清楚。
【先释义。】
说明这个意义。
【后销经文。】
这一段我们把它省掉。我们看底下这一行:
【准先译意。以本行观想供养为劣。以校量法供养为胜也。然法供养下。立理覈破。文中四。一指余文以明。二正斥其失。三借净名对辨。四覈此文无端。】
文到这个地方都是交代底下的段落,这是注解它层次很清楚明白,我们一段一段的来看,底下这是第一段。第一段是『指余文』,就是指其他经典上也是这么说的。
【今初。诸经论中无不此说者。彰其易知也。】
『彰』是明显,这个意思很清楚、很明白,大家很容易知道。读大乘经典常常看到佛菩萨给我们做比较,财供养不如法供养。
【文殊章中者。】
这是前面,不在这一卷,《行愿品》一共有四十卷,这是最后一卷,是普贤菩萨这一会。文殊菩萨这一会还在前面的两会,在这个前面的一会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再前面是「文殊菩萨会」。这是指前面两会里面:
【即善财再遇文殊。智照无二相之文也。】
『智照无二』是科判,就是指名前面的两会。
【彼经云。】
这是把文殊菩萨这一章,宗密大师很难得,把这段经文录在这个地方,因为这一卷经叫《别行疏钞》,单独流通的,我们可以不必去查经来对照,他把经文抄在此地。
【复次善男子。菩萨有十种法。具足圆满修真供养一切如来。何等为十。一者以法供养。二者修行诸行。乃至如说能行。如行能说。】
这当中的经文就省略了。
【九者长时遍修。心无疲厌。十者常不舍离大菩提心。】
由此可知,文殊会里面所讲的菩萨十种法修圆满的供养,跟此地所讲的七种法,这个地方法供养当中举的是七种,意思完全相同,只是条目有多少的差别,内容并无二致,我们一看就明白、就晓得了。
【随要引之。不能繁具。】
它这个地方引用的经文是摘要,没有把它完全节录在此地。
【若诸菩萨具此十法。能成就供养如来。非以财宝饮食衣服。名真供养。】
这就说明『真供养』是修法供养,绝对不是财物,这个意思我们要很清楚、很明白。佛法在这个世间,它主要的目的是要令一切众生觉悟,它目的是在此地,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结果就离苦得乐。苦从哪里来的?苦是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所以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是来做这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就叫做佛事,这个事情也是经论里头有时候讲的如来家业。佛菩萨的事业是什么?就是这个。苦,什么苦?六道轮回苦。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迷来的。什么是真乐?成佛是究竟乐,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苦事都没有了,而成佛是圆满的觉悟,所以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教导人觉悟。
这个同修问了一个问题,佛教确实是佛的教育,佛教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语,什么意思?是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有的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从外面来的,是本有的。本有的你现在迷了,因为迷才现轮回这个境界,真正是作茧自缚,本来没有轮回,自己造个轮回在里面去受罪,你说多可怜!怎么造的?迷惑颠倒。佛来帮助我们,唤醒我们,让我们觉悟。觉悟了之后,不但六道没有,跟诸位说,十法界也没有,十法界也不是真的。真的是什么?不得已说一个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不是真的。在大乘法里头的确是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帮助我们、指引我们,要我们自己用心去体会。
佛菩萨、历代祖师大德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我们还是不觉,这原因在哪里?是我们的积习太深了,无量劫来迷了,所以把那个颠倒错误的想法成了一个习惯,因此我们把佛菩萨的教诲往往也想偏差了,也想错了,因此真实的利益得不到。佛家的教诲可以说都是最好的教导的方式,可是遗传到今天,真正明白的已经不多,就是经典明了的已经很少了,何况有些修行的法师。这有一位同修提出来了,这几天过年,很多道场拜千佛忏,他说千佛忏是教育吗?千佛忏是佛陀教育吗?是佛教修行方法吗?是,一点都没错。年节当中,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拜千佛、拜万佛,这是对于老师、对于传法的圣贤,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恭敬,是这个意思。它怎么不是教育!我们对这些佛菩萨从来也没见过面,名字也不晓得,我们居然对他们都这样恭敬。诸位想想,眼前的老师、尊长、朋友,你会不恭敬吗?所以拜千佛、拜万佛,它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启发我们对一切人物的恭敬心,是这个意思。可是我们今天迷了,因此这个意思也没有了。现在拜千佛、拜万佛,是拜这么多佛菩萨,保佑我升官发财,搞这个!这就迷信了。你看本来是很好的教学仪式,结果一变就变成宗教了。
三时系念的法事是元朝中峰大师编的,是专修净土的修法,自他两利,不仅仅是超度亡人,对自己的利益功德更大。就像《地藏经》上所说的,超度别人,人家所得的功德七分之一,七分之六自己得。佛法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所以跟我们世间教育不一样,跟儒家也不一样。世间教育只是一生一世,佛法教育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所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我们一定要用真诚心、清净心去观察,你就明白它的意义之善,真实纯善,无非是诱导我们破迷开悟,明心见性,都是走这条路子。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了,诸位接着看底下的经文:
【何以故。如来恭敬尊重法故。】
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他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成佛的,所以对这些理论方法非常尊重,这些理论方法确确实实能帮助人超凡入圣、成佛作祖。世间财宝再多,没用,顶多是帮助你生活过得舒服一点,过得自在一点。其实那个生活一过到奢糜的时候,你就造无量罪业,那太可怜。不如贫穷人家,贫穷人家不造业,想造业没有能力,富贵人家造业太容易了。从饮食上来说,我们台湾跟大陆比较一下,大陆现在贫穷落后的地区,一个月难得吃一口肉,这是真的。前两个星期报纸上刊登的蒙古,现在蒙古是独立了,就外蒙古。外蒙古绝大多数的人民一个月赚不到他生活的工资,那一个月生活工资多少钱?美金十块钱。你们诸位想想,十块钱是我们台币多少钱?二百六十块。一个月赚不到二百六十块,他造什么业?我们这里天天吃鸡鸭鱼肉,天天杀生,天天跟这些众生结生死的冤仇,还自己以为了不起,自己以为享福。没错,这个福可以享几年,几年之后,阿鼻地狱去受罪去了。然后到畜生道的时候,再去还债。所以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才晓得财布施怎么能跟法布施比,不能比的。
修福,末法众生愚痴颠倒,你看佛在《般若经》里面为我们讲的五五百年,从五五百年来观察,人类的根性一代不如一代。佛灭度第一个五百年解脱坚固,这证果,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第二个五百年禅定成就。换句话说,修行证果的人少,修行得定的人很多,得定不如证果,证果可以出三界,可以了生死。得定来生在四禅天,看你定功深浅,你生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生到天道去了,跟人家出三界了生死不能比。第三个五百年叫多闻成就,天天在研究经论,讨论这个,修行功夫不得力,会说不会修。还算不错,会说,都说些好话,没有说坏话,可能人天福报还能够得的到,那个天是欲界天,不是色界天。色界天要有禅定,没有禅定的功夫,修了一点福,天天讲经说法是修福,劝人学佛这是修福,这个福报人天福报,欲界天,色界天没分。第四个五百年塔庙坚固,经也不看,也懒得去看,盖庙,盖很多寺庙,叫塔庙坚固。盖庙也是修福,那个修福不如讲经说法,果报就更差了,人天果报,那个果报可能最高也只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往上去,没分了。如果建塔庙,自己还有贪瞋痴,还有贡高我慢,那堕到恶道里面去享福。
第五个五百年,现在是第六个五百年了,什么坚固?斗争坚固!诸位想想看,一代不如一代。我们真的搞明白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那个僧团不小,经上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加上释迦牟尼佛,一千二百五十六人,那么大一个团体,佛住在哪里?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没有像现在富丽堂皇大道场佛去住,没有。祇树给孤独园也是普通的房子,你们到印度去朝圣,一直还能够看得到,并不是很辉煌,不是的。佛在灵鹫山讲了不少大乘经,《法华经》都在灵鹫山讲的,灵鹫山你们也去过,住在山野里面,石头洞里面,大树底下,佛是过这样的生活。我们今天拿到在家信徒的供养,盖大庙,住得舒舒服服的,是没错,可以舒服几年,可是来生就不舒服了。古德给我们提出了警告:「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些话都是真的,绝不是儿戏,句句是真实的。
我们看看过去的大德,距离我们近一点的印光大师,你们到大陆去旅游,到苏州去看看灵严山寺,印光大师的关房去看一看,看看他居住修行的环境。听说现在苏州的报国寺也恢复了,报国寺印祖晚年在那里闭关,他提倡印经,印经的场所就在报国寺,他那个印经的流通处叫弘化社,弘化社就设在报国寺里。都可以去看看,参观参观。那叫真修行,叫如教修行供养。然后冷静反省反省我们自己一天到晚在干什么,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果报,不要问别人,这自己统统都明白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尊重法的,所以我们自己对于法要尊重,怎样尊重?依教修行,还要尽心尽力去传播,这是尊重。
从前传播难,要靠手写的,所以古时候有钱的人家,他请人写经,这个会写字的人家里头请了好多人,天天给他工钱,来写经,这是修福,流通佛法。现在方便太多了,印刷术发达,印经数量也大,印刷非常精美,这是从前人想不到的。现在人的福报比从前人大,我们也会做,除了印经之外,现在还有录像带、有录音带,最新的还有激光的激光片,这些是从前没有。利用科技弘扬佛法、介绍佛法、推荐佛法给广大的群众,这就是法供养。这些意思我们在前面统统都说过,不必再重复了,我们看底下的经文:
【犹如孝子尊重父母。承顺颜色。心无暂舍。若复有人敬其父母。其子倍复尊重是人。诸佛如来亦复如是。】
这个话在从前,清凉、宗密都是唐朝时候人,说的这些比喻,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完全正确,都是事实。可是今天说这些话不行,为什么?今天人不孝顺父母,你对他父母尊重,他理也不理你,时代不一样了,现在人不要父母了。可是我们读这个书要想那个时代。那么现代人心目当中尊重什么?可以说他没有尊重的东西,现在人只看到利害,有利可图,他就跟你交往;利益失掉之后,马上就翻脸了。这个社会非常的悲哀,非常的可怕!人活在这个社会里头,诸位想想有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如果要是不闻佛法,实实在在讲这一生空过了,冤枉来这一趟。于是我们想到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这两句话说的有道理,确实是难。如果真正得到大乘佛法,这个得到是真的明了、真明白了,那你眼前的生活立刻就改观了,你的生活会很快乐、会很幸福、会很充实。
我今天早晨在景美吃早饭的时候,跟那边大众说了几句话,这在一起都是出家修行人,大家在道场,特别是在厨房里,每天烧饭、洗碗、抹桌子,苦差事,每个人都认为很苦。可是真正得到大乘佛法的人,他乐,乐得不得了。为什么?因为他那些工作在修六度万行。他这些工作劳心劳力这是供养,用我们的精神、用我们的体力叫内财供养,拿出钱财是外财,这内财供养,供养大众。工作有程序、有次第、有条不紊,那是持戒波罗蜜。前面出力跟大家工作,那是布施波罗蜜。一切按照顺序来做,如法的做,持戒就是很如法。有耐心的去做,那就是忍辱波罗蜜。不但做,天天还在研究改进,菜怎么改进,饭怎么改进,精进波罗蜜。心里头有主宰,如如不动,禅定波罗蜜。样样清楚、样样明了,般若波罗蜜。他在厨房里干什么?修六波罗蜜,菩萨行,他怎么不快乐!不懂这些,累死了,苦死了,天天抱怨。你看不一样!
所以大乘菩萨行,需不需要改变你的生活环境?不需要,任何一个行业都是修菩萨行。我们可惜就是时间不够,要不然《华严经》讲讲大家都明白了。《华严经》五十三参,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我们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他在那个行业里头怎样修菩萨行。所以佛法要用在生活上,用在生活上是福慧双修!定与慧是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是修福,福慧双修!他怎么不快乐!所以大乘佛法好处在此地。这个学了不是没有用的,很现实,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你们读《坛经》,你看惠能法师到黄梅去求法,五祖把他送到槽房去工作,槽房是做苦工的。道场人多,他那个道场几千人住,在那个生活环境当中,厨房里面煮饭,诸位想想要煮多少米,烧柴火,惠能是破柴舂米,干这个工作。在人家看到苦事情,在他是福慧双修,他在那里修六度,所以他快乐的不得了。那里修修,他开悟了,他会,懂得。不会的人在那里埋怨,吃苦头;会的人,在那里开悟,得道证果。
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学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这一代不但在佛法上迷失了,我们传统的文化也迷失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智慧财产非常多,这著名的诸位晓得《四库全书》,在佛法里面的《大藏经》,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今天几个人去接受?你们的父母祖父母留下财产,那是拼命去抢、去争!兄弟姊妹都不认识了,都冤家对头!这祖宗留下来这么多丰富的智慧财产,为什么你们不争?教育彻底失败!所以今天我们要帮助大众,帮助这个社会,哪一项工作最重要?在佛法里面讲帮助他认识佛法,在世法里面讲帮助他认识传统,帮助他认识历史,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就有前途了。他认识、明白了,他就会珍惜,他就会修学,会把这个智慧财产看得很重,而名利他逐渐就看轻了,这样他才能过得幸福,才能生活得快乐,才真正生活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读到这几句经文,今天看这个社会,无限的感慨。底下说:
【诸佛如来亦复如是。若诸众生供养法者。是真成就供养如来。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世法是变了,佛法没变,诸佛菩萨依旧跟三千年前一样还很尊重法。所以我们今天学法布施,诸佛菩萨欢喜,诸佛护念。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盖大庙,供养很庄严的佛像,佛并不欢喜,这实实在在的。不要以为那个很有功德,那个没有功德,佛不欢喜,为什么?世间人都迷惑颠倒。把佛像当作神像去膜拜,盖大庙、塑佛像提倡迷信,怕众生迷得还不够。你想想诸佛菩萨看到,会生欢喜心吗?所以今天在这个时代要做的是怎样把佛法,把世间圣贤法,为一切众生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底下解释:
【法供养最。故名为真。若通相说。于佛深经。难见妙理。起十法行。皆名法供养。】
这句话跟我们刚才所说的意思完全相同。佛的经典太深了,我们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智慧财产也相当的深度,何况现在人已经舍弃文言文,这是很大的一个错误,我们对不起祖先。现代这个世界,外国人常常有个口头禅说这个世界上的人,一个一个比,中国人第一,承认中国人的智慧是其他的国家民族比不上的,中国人智慧高,这是最近二、三十年外国人才说出这个话,他们跟中国人接触多了。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三个比,日本人第一。这就说明了中国人虽然聪明,不团结,一盘散沙。所以外国人对日本人是又尊敬、又害怕,他们能够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中国人聪明,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怎样把他的智慧、把他的经验,能够原原本本不变样子传到后代,传给后世的子孙,这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要用什么方法来传递。那确实是聪明,我们后人不能不佩服,发明了文言文,文言文是工具,这些人晓得言语是会变的,思想意识形态都会变的。所以在西方国家,古代东西跟现在就没有办法连结,他没有工具,像欧洲古时候遗留下来这些文献,只有现在极少数的专家、考古学家他们能够懂得,是不是真的完全懂得很难说,这就是没有工具。我们中国祖先晓得,把文字跟语言把它分开,因为语文会随着时代变,随着地区变,它这个文言定下的格式永远不变,你要能懂文言文,读孔子的书就跟二千五百年前孔夫子书信往来一样,彼此意思很明了、很清楚。所以文言文是个传递智慧经验的工具,多么重要!难得他想得出来,想得这么好,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没有,这个发明真正了不起。西方世界这几十年科技怎么样发明也比不上文言文的发明,到我们这一代的子孙不肖,对不起祖宗,不肯学了。大家以为文言文难,难在哪里?是你不肯学就难了,肯学就不难了。
我早年还有一些民国初年小学的课本,现在搬家搬了好多次,不晓得搬到哪去了,我也找不到了。我那个时候有十几本,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作文,都是文言文写的,小学四、五年级也不过就是十一、二岁的学生,他们写的这个文章,大概现在在大学中文系的恐怕都看不懂。为什么十一、二岁能写?因为他学,他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学个三、四年就能写。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在不肯学,所以我们无尽的文化宝藏摆在面前,文言文是一把钥匙。今天《四库全书》送给你,你可以摆在家里,你没有这把钥匙,《四库全书》是一堆废纸,你看不懂。这是说明了文言文的重要,它的优点太多太多了,言简义赅,言语少,文字少,意思非常圆满、非常完备,这是它的好处,便于流通。现在对深经,大家不学了,就更难了。所以在眼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最重要的使命,是先让他认识,先让他明了,然后希望他发心去学习,依照这个原则去修行。
我们在今天,特别在净宗学会缘起里面提出修学的纲领,五个科目:《观无量寿经》的「三福」,从三福学起,三福只有十一句,第一条里面: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从这学起,这个简单。处众,人不能离开人群单独生活,人是群居。跟大众相处,遵守佛的「六和敬」的戒条,都很简单,六条。以这个做基础入佛法,佛法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我们提五个科目。这就是善财童子参访要问的,学菩萨行。这六条科目就是菩萨行,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守则。他还有一句,怎样修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道是存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存什么心。我过去说了八句,以《无量寿经》来说的,《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清净、平等」,它下面一个觉,我们加一个字「正觉」,「慈悲」,我们存这个心。我们用什么态度来修?我们也有四句,要看破、要放下,众生的大病就是看不破,就是放不下。《金刚经》上讲的「无住生心」,无住就是放下,放下之后你才能得自在,然后处众随缘,所以我们处事的态度:「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最近我又加了两句,前面加一个「真诚」,最后面加个「念佛」,这个很简单,很容易记,要认真去做。
学佛的人都知道戒律很重要,佛祖教给我们以戒为师,持戒念佛。可是我们展开戒律,许许多多的教诲戒条,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已经不适用了,所以我们在最基本的《沙弥律仪增注》里面,我们节录,节录的这些教训现在能用得上的,我们总共节录了一百四十一条,印成一个小册子,可能同修们都看到了,题目上我写的是「净宗同学修行守则」,题目上写了这八个字。希望我们常常看看,常常认真去反省反省,检点检点,这就是此地讲的『起十法行,皆名法供养』。法供养胜过财供养,底下说:
【以财供养资养四大。】
『四大』就是身体,财富再多,养身体。养身体刚才说了必定造罪业,里面的过失无量无边,法供养里头没有过失,你看:
【受持读诵。解说修行。增于法身。】
我们以这个方法『受持』,「受」是接受,对于佛给我们的教诲完全接受过来,这个接受就是依教奉行,我一定照着佛的教训去做,这叫做受持。『读诵』,天天要去念,念是什么?提醒自己,而且以真诚清净心去「读诵」,一定有悟处。这个经的意思无有穷尽,你读一遍有读一遍的悟处,读两遍有两遍的悟处,不一样。同样是一部经,去年是去年的境界,今年是今年的境界,不相同,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只要你用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去读,它能够增长你的法身慧命,你要读诵。你要『解说』,「解说」是为别人讲解,教导别人。『修行』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要依教奉行,这样能够增长你的法身慧命,能够充实你的生命,你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比得财富那个快乐不晓得增长多少倍。这个世间财富地位真的没什么了不起,你去接触接触他们,问问他们,他们很苦,他日子不好过。发大财的人日子好过吗?苦不堪言。做大官的,你看美国总统日子好过吗?不好过,谁最快乐?念佛人最快乐、最幸福,他们不能比。这就是你有真正的乐趣,有真实的幸福。
【又全其理供养义也。】
这供养当中有理有事,财供养是属于事,法供养是属于理,理与性通。
【今疏意云。】
『疏意』就是清凉大师的意思。
【善财再见文殊。已曾广释法胜。】
这是叙说前面善财童子第二次见文殊,第一次见文殊那很早,那在初会,就是在本会。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是他的老师,他在老师那个地方接受基本的训练,也就是说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有这个能力,这是基本的训练。我们后来所讲的五年学戒,亲近老师,老师教你什么?就是教你这个本事,有能力辨别真假,辨别邪正是非利害,有能力辨别,老师就叫你出去参学,你就可以出师了。以后离开文殊菩萨才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到第五十一,五十一又是文殊菩萨,所以再遇文殊是第五十一参,文殊菩萨;第五十二弥勒菩萨,第五十三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在最后。所以再见文殊,这是第五十一会,在那一段里面已经把法供养的殊胜说得很清楚。
【故知此中更有深旨。不可以此观行之供。还同前财食供也。】
到这个地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也就是说普贤这一会是大圆满,样样都圆满,广修供养也是圆满的。前面五十二会虽然说得很精很细,都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普贤这才是究竟圆满,所以这个意思比前面意思更深、更要殊胜,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当然那些『财食』供养是决定不能够相比的。再看底下这一段:
【但先文意。】
前面经文的意思。
【将前本行观想供养。为财供养。校量于法。则抑其本行。】
我们看《钞》,这是第二个意思。总共这是清凉大师讲了四个意思,宗密都为我们做注解。这个意思就是责备它当中有过失。
【校量本为褒扬行愿之妙。】
这是赞叹的意思,功德的比较,它的意思是赞扬普贤菩萨的功德,怎么能够贬斥它,那当然是错误的。所以它这个地方,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前面的文,比较困难一点,前文不在这个本子里面。要是有看到前文,这个意思就非常明显,前文是行『观想的供养』,这是为财供养跟法来做比较。在这一段里面,财供养里面还离不开观想,像前面你供养灯油如大海水,灯炷如须弥山,这个都要靠观想,不是事实。尽量的把七宝供养扩大,这都要靠观想。但是你怎么样观想都是属于财供养,与法身慧命不相干。诸佛如来重法,唯有法才能解决问题,财供养不能解决问题,这个我们必须要注意到。
但是在现前这个社会里头,大家重财不重法,完全用法供养,人家瞧不起你,人家说你没有对社会做贡献。修一点财供养,你看政府都褒扬,匾额都送给你,你对社会做了多少慈善事业。你说这个糟糕不遭糕?这桩事情佛知道,不是不知道,佛是大智慧的人,当然知道,所以佛对于这一类的众生教学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佛这个方法好。你重视财,我就先用财来接引你,送点礼物给你,让你欢喜,这是慈善救济。慈善救济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令他入佛智。这诸位一定要明了。先满足众生对于物质生活上的欲望,然后再把佛法送给他,这就对了。假如我们只有慈善救济,后头没有佛法,那就大错特错,不是佛说这部经的意思。
在我们佛门里面,翁阳春居士,也许有人认识他,算命的。现在世间人对自己命运很重视,所以算命这一行很不错。翁居士算命劝人念佛,这行菩萨道!他给人算了命之后,就送佛书给他,送《了凡四训》给他,叫他照着经本教训去改造命运。他用这个方法,他度了很多人。在我们台北八一七医院的副院长,学佛也很虔诚,他给人看病,看病送佛经给人,劝人要念佛,修清净心,心清净了,病就好了。他直截了当跟人说:人害病,不是药医好的,药治不好病,心清净病就好了。都利用自己的职业上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世间人尚且如此,我们学佛的人要不懂,那就错了,就大错特错了。所以慈善救济是接引众生的手段,一定要把佛法介绍给他,这才是真正彻底解决问题。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