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57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五七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57

第157集 A

MP3下载

第157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四百三十六面,第四行:

 

【代众生苦供养者。】

 

这是普贤菩萨为我们说的,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而法供养里面,菩萨为我们举了七个例子,这是第四『代众生苦』。

 

【以代众生上契佛意故。】

 

注解里面虽然注得很少,这个意思很深很广,跟前面所说的没有两样,只是把重点说出来了。「代众生苦」为什么也是大供养?因为我要度一切众生,这是佛的本愿,佛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就是代众生苦,这一点我们如果细心一点,一定能够体会得到。就像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三千年前降生在这个世间,经上常讲的八相成道,这八相成道是示现。佛需不需要与我们一般受这些苦难?在世法里面我们看到生老病死,所以佛示现的也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爱别离、有怨憎会苦、有五阴炽盛,岂不是我们世间三苦八苦,释迦牟尼佛示现那也具足了!他可以不到人间来,为什么要到人间来?来了是为帮助众生觉悟的,要想众生觉悟,就要示现的跟众生的一模一样,没有特殊的,在人间要像一般人所承受的;在畜生道里面也要像一般畜生所受的;在饿鬼道、在地狱道亦复如是。为什么?为了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示现种种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这都是代众生苦具体的表现。这样的苦难,为度众生,佛不辞辛劳,何况其余的!

 

我们在这个世间,你一生所享受的,物质的享受、精神的享受,都是命。我们俗话讲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世俗所说的。佛法里面把这些事理说得透彻,佛法说的是你有这个福报,每个人一生际遇不同,是他过去生中所修的因不一样。这一生所受的是果报,有果必有因,你前生修的因修的殊胜,那这一生你就享福;前一生福报修的少,这一生就要比较苦一点,是这么来的。譬如说你做生意会发财,命里注定的,你说你有能力,你很能干、很聪明、机会好,那都看错了,命里有的;命里有的,丢也丢不掉,到时候它就来了,时节因缘。急着去追求,求到了,那可能是时节因缘提早结缘,总是你命里有的。譬如说你五十岁该发的,你三十岁、四十岁就发了,还是命里有的;你不那么积极追求,过几年也发了,是这么一回事情。命里没有的,怎么追求也得不到。事业失败,经营不善,破产,什么回事情?福享尽了,福报没有了,这是真正的原因。佛说的话都是真实话,所以细细去思惟,就是因缘果报而已。不但世间法离不开因缘果报,出世间法也不例外,《法华经》讲的一乘因果,《华严经》你们看清凉大师注解五周因果,哪一法能离得开因果关系?这个不能不相信,不相信就是愚痴,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才知道要修因、要修福,代众生苦供养就是最聪明的人,这是修极大的福报。

 

如何代?我今天有福报,我能够少享受一分,我对众生就提出一分的供养。现在新的名词叫反馈社会,回餽社会这个意思就是此地讲的代众生苦供养。社会上苦难的众生很多,我生活有多余的,我就应当去帮助他们,这是物质生活上的帮助,解决他的苦难不是彻底的,不是圆满的。他今天没得吃了,我供养他一餐饭;没有衣服穿了,我供养他一件衣服。这救一时之急,明天怎么办?因此我们就明白,要想真正帮助他、解决他的困难,是要启发他的智慧,教给他技能。他有谋生的智慧,有谋生的能力,这叫彻底解决。

 

现在在台湾或者是已开发的国家当中都相当的富裕,物质生活没有多大的问题,他贫不贫苦?贫苦,非常的贫苦,贫在哪里?精神生活贫乏。所以这个贫与富不仅仅是有钱就富,还得要有智慧才是富有;愚痴没有智慧,这是佛眼睛里看的贫穷。那个富有是前世所修的因,这一生当中要没有智慧,那个福报很快就享完了。所以诸位仔细去看看历史,观察现在海内海外多少富贵人家能够保持多久,你从这里去观察。能够保持到自己一生的不多,到晚年倒闭失败的,甚至于中年倒闭失败的,都多得很,常常可以看见。能够保持到三代,那真是凤毛麟角,非常希有。谁能保持?积德就能保持,好善乐施这个人家能保持。如果只顾到自己的享受,没有想到别人,那个福报很快就享尽了。所以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念念当中要想一切众生,这是大乘法,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以它这个不离菩提心供养。

 

菩提心是什么心?帮助一切众生的心,那就是菩提心。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度就是帮助,全心全力去帮助众生,想到这些苦难的众生,在物质上、在精神上帮助他,特别是帮助他觉悟。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迷了就有苦。乐从哪里来?乐从觉悟来的。所以佛教导一切众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怎么帮助?教导大家破迷开悟。由此可知,最殊胜的供养就是佛法,以佛法供养众生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我们自己以自己的财力、物力,甚至于劳力,来弘扬佛法,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推荐给大众。像我们这个小道场,不少同修在这边做义工,他来做义工,代众生苦供养。他不在家里享受,他到这来工作,这工作也没有薪水可拿,为什么辛辛苦苦到这工作?这就是代众生苦。我吃的一点苦头,众生得乐,众生得利益,出钱出力,是这个意思,这就是佛的意思,佛念念帮助众生,我们也念念帮助众生,就是『上契佛意』,跟佛的意思相契合。

 

【勤修善根供养者。彼云不舍勤修一切善法。若不勤修一切善法。是亦不能利乐一切众生。】

 

可见得种种供养都是为了利乐众生。利益众生使众生得安乐,在大乘菩萨叫布施,普贤菩萨称供养。从事相上看是一桩事情,布施供养是一桩事情;从心里上看不一样,普贤菩萨的心比大乘菩萨的心更要真实、更要圆满、更要恭敬、更慈悲,所以他是用供养的心来布施。这是普贤菩萨跟一般菩萨不相同。要『勤修善根』,这个地方要注意「善根」两个字,善根是什么?无贪、无瞋、无痴。也就是说决定要舍弃贪瞋痴,去修供养。我们世间一般人也修布施供养,没离贪瞋痴。我为什么修财布施?听说财布施得财富,他有所为而修的。如果说财布施不得财富的话,大概他不肯布施,也不肯供养,是为了得财富。但这也是实在,也不是假的。可是你要有这个心,能不能得财富?能得,得的少;如果没有这个心,得的大,因为这个果是从心量上结的。这个心量小,念念都为自己,那个果就小。没有贪瞋痴,那个心量大,无所为而为之,心量大;你因小,它结的果报大。所以佛的果报尽虚空遍法界,不可思议,因为心量大。大心结大果,小心结小果,同样是布施的一个因,因相同,果不相同。为什么原因?那个心量不一样,所以不可以贪图果报。有些人贪图名声,现在讲的荣誉、荣耀。因为我们布施做好事,得到许许多多人恭敬赞叹,他喜欢这些,我们讲好名,为这个来修供养的,也是错。还有一些人眼光比较远大,不求这一世,求来生,求来生还是为自己(果报上)。这举几个例子来说,这都是有所为而为,这就不是「勤修善根」。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做了绝对不执着,绝对没有一念要求果报这个念头。

 

像诸佛如来要灭度一切众生,这是大布施。度一切众生加个「灭度」,那个灭就是一定要帮助众生成佛,灭是灭烦恼;灭见思烦恼,灭尘沙烦恼,灭无明烦恼,那就成佛了。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圆成佛道。可是又说「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他的心里确确实实没有一个意念他在度众生,没有。事情做不做?做,虽然认真努力不休息的在做,心里头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毫的污染,这就对了,这就正确,那叫勤修善根供养。这个勤修善根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是勤修善根,你利益众生还有限度的,因为他发的这个心不清净,他是需要有报酬的,有施有报这个意念不清净。他所修的有限,他所得的也有限,这不能利乐一切众生。这是局部的、少数的,不是广大无边,它不是这个意思。第六:

 

【不舍菩萨业供养者。彼名不舍一切菩萨事业。何以故。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故。】

 

什么是『菩萨事业』?菩萨的事业无量无边,我们在《华严经》末后看到的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菩萨事业」,这里面包括了各行各业。我们古时候讲士农工商,现在分的行业更多,现在分工细。男女老少、出家在家,没有一样不是菩萨事业,只要是菩萨心,所做的事业就是菩萨事业。菩萨事业是什么?大乘经里面说得很多很多,总归纳起来六大纲领,叫六波罗蜜。读《华严》要仔细去观察,你看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他们从事不同的行业,怎样把六度用在他的事业上,你要这样去学,学了就是菩萨。你经商,你是菩萨商人,商业里面的菩萨;你做工,你是工业里面的菩萨;你在家庭做主妇,你是家庭主妇菩萨;你在学校念书,是学生菩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菩萨。

 

菩萨的心觉悟,菩萨的行利他,这是大乘菩萨法里面极高明的一招修学方法,为什么?众生无始劫以来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心量太小,成见太深,起心动念「我」,我执,《金刚经》上讲的我相、我见,这个东西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生死轮回怎么来的?我执来的。诸位想想,我要没有了,谁搞生死轮回?没有人了。只要有我,决定有生死轮回,只要有我所有的,只要有我所,你就有无量无边的苦恼。你的苦从哪来的,是我所有。什么都没有了,晚上睡觉自在,不做梦了。为什么?干干净净,一无所有,不打妄想。又有这个,又有那个。那妄想才多,患得患失,苦恼无边,苦恼里面一定造罪业,造罪业又要受恶报。所以三恶道是妄想太多的人变现出来的。所以菩萨觉悟,菩萨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菩萨经商为谁,为社会,为大众,完全为了是利益别人,不为自己,这才叫菩萨。

 

菩萨的事业令一切众生觉悟的事业,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有善巧方便,使他这个团体里面每一个成员都觉悟,都跟他一样。古时候圣贤人的教化,我们在古书上读过。他是教导一个从政的,用现在讲,现在的话来说政务官,对于人民要尽到三个责任,君亲师。作之君是领导人,你是人民的领导人,作之亲,你是人民的父母,也就是说你领导老百姓,你要用父母爱护子女那种心对待人民。作之师,师是教导老百姓。你要把百姓看作你的学生一样教导他,看作儿女一样养育他。政务官这三个责任,君、亲、师。这是我们在从前念圣贤书里面要求做政务官,在佛法里要求就更广泛,不一定要做政务官,只要你学佛,无论你在哪个工作岗位,你对待一切众生,一样要尽到这三个责任,这就叫做菩萨事业。

 

对广大的群众,对一切众生,要爱护他,要帮助他,要教导他。而教学的目标是要令他觉悟,这是佛法跟其他教育不一样的地方,破迷开悟。要教他开悟,迷悟的标准是以佛做榜样,是以佛来做标准,这就是令一切众生成佛。像地藏菩萨所说的,众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要有这样的愿心,有这样的智慧,来做菩萨事业。我们在一般大乘经里面如果讲菩萨事业,这是讲一般道场,出家在家的菩萨弘法利生。但是在普贤行愿里头不能这样讲,他的范围更广,涵盖前面五十三参。五十三参里面,出家人只有五位,在家人多,在家人几乎每个行业里头都有。可见得这个普贤行里面没有一个不是菩萨,个个都是菩萨,无论在哪个行业里,都是觉而不迷,都是念念利益众生。

 

我在过去讲席当中也曾经跟大家举几个例子。在台湾学佛的同修,经商的很多,仅以经商为例,你每年经商赚的钱,你赚的钱有没有照顾你的员工?有没有分享你的员工?有照顾。不够,有没有把你的员工看作你自己的儿女,看作你自己的学生?这个没有做到。你要能够这样看待,利益能够均分,你的员工会把你的公司当作家庭,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他会尽心尽力来帮助这个团体,团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公司的员工更认真、更努力,这一定的道理,老板看他们都是兄弟姐妹,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是菩萨,菩萨有这个心量。照顾社会,我们有盈余,在盈余里头拨出多少分,或者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造福社会。造福社会,学佛的拿钱来弘扬佛法,弘扬佛法怎么做?这个好事情,你的顾客常常把佛法寄给他们家里,不要寄广告,广告,人家看到讨厌。你寄经书,哪个公司都寄经书,他就对你的公司产生很好的印象,你送佛法送到他家。你劝善,善书送到人家。你为什么不多印这些东西,这叫行菩萨道。如果利润更多,你还可以送录音带,还可以送录像带,广结善缘,利益众生。像学校里面可以设奖学金奖学,帮助一些苦难的学生,清寒的学生。品学兼优,家境清寒,帮助他,这是好事情。你能存这个心,做这些好事,菩萨事业。而不为自己,自己这个享受减少一点,房子可以住小一点,没有关系,坐公交车也很安全。自自然然,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你那个福报永远享不尽,为什么不做菩萨?哪一个行业里头都当菩萨。这是我们举一个例子。

 

商场里面做广告,广告都是宣扬自己的东西,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广告是假的,不可靠。为什么佛经里面这些善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格言,多多的加以宣传,净化人心,移风易俗。底下你公司制作的,写几个小字,不要写大字。人家一定会看,这是什么人做的,仔细看看;公司行号的字那么大,旁边的字那么小,没有人看你的。念念要以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着想,这是菩萨。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大家都能这样做,我们的社会祥和,天下太平,每一个人都过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是菩萨。大家现在学了佛,还是只顾自己,我得度就行了,我超生去,我往生就行了,别人与我无关。存这个念头,说老实话能不能往生?不能。为什么不能,《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只有一向专念,上头没发菩提心,去不了。这个重要,所以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往生。这八个字,少一个字也不行,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一定要明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做。

 

现在我们台湾同胞对佛法也很热忱,我们走在马路上这怪现象,在全世界看不到的,人家街道都很整洁,我们贴得乱七八糟。你看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地藏王菩萨,你看这拐拐角角、电线杆上到处都有,有没有用呢?没用。人家一看这个,迷信,不晓得什么意思。不如写几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一看他懂得。佛经里面很多教训的句子写出来好,佛菩萨名号他不懂得意思,念也没用,念得不相应。

 

我这次在高雄讲经,听众很多,法缘很胜。我问问大家,你们学佛,佛是什么,几个人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就叫是糊涂佛。胡里胡涂学佛,胡里胡涂皈依,你将来还指望成糊涂佛?不可能,哪有糊涂佛,这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明了。人家来问的时候,总要说得出来。我们学佛求什么,求升官发财,求佛保佑平安,错了,佛不管这件事。与经典里面佛所讲的完全相违背,佛是老师,不是神明。我们开经之前,先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要懂得这个意思。我们供养佛,跟一般家庭供养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慎终追远,我们对于教学的创始人念念不忘,最早的创始人都不忘,眼前的老师恩德当然就更厚,道理在此地。远祖都不忘,我们纪念祖先,千万年前的祖先,见也没见过,梦也没梦到过,还要供养一个牌位,过年过节还去拜拜,什么意思?远祖不忘,眼前的父母会更孝顺,教孝、教敬,孝亲尊师,教这个,这是教育。所以他不是神明,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错了。那就迷了,那就不是觉。佛教给我们破迷开悟,怎么学佛学迷了?许许多多人不知道,迷信,都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

 

我们供养西方三圣,供养西方三圣什么意思?供养阿弥陀佛,让我们时时刻刻见到阿弥陀佛的像,就想到阿弥陀佛的教训,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的教训都在《无量寿经》上,想阿弥陀佛发的什么心,阿弥陀发的什么愿,阿弥陀佛怎样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见到他要效法他、要学习他,是这个意思。这叫相应,我们的心跟佛心相应,我们的愿跟佛的愿相应,我们的解行跟佛的解行相应。换句话说,时时刻刻把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要把它做到。无论在哪一个行业,无论你是什么身分,一定要遵守佛在经典讲的这些原理原则。把佛所讲的道理、讲的教训,变成我们的思想生活行为,这叫做念佛。念佛不是口念,口念没用处的。

 

观音菩萨代表的慈悲,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把这个至高无上究竟圆满的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都能依这个法门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叫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代表这个。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至高无上的智慧就是选择这个法门,自始至终,始是初发心,终是成佛,从初发心到成佛决定不改变,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修行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了不起的智慧,看到大势至菩萨,对这个法门信心坚定,决定不改变,一门深入,这叫大势至菩萨;全心全力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这是我们供养西方三圣真正的意思,哪有迷信!这个功德多殊胜。你要是认真去做,人生最高的享受你就得到了,真实的幸福快乐就在其中。你要不做,你得不到;你要真的去做,你就得到,所以快乐是要自己去求。佛教给我们的没有错,菩萨事业非常之广泛,任何一个行业都是菩萨事业,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服务社会大众。菩萨跟一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菩萨的心广大,纯是利益众生的心,而不是利益自己的心。利益众生,自己就包括在其中;利益自己不包括众生,利益众生包括自己,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包括自己,所以福报无有穷尽。最后一个:

 

【不离菩提心供养者。彼名常不舍离大菩提心。离世间品中。有十种退失善根法。所谓舍菩提心。凡所修善。魔所摄持。】

 

我们先看这一段。『菩提心』,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跟我们讲了三种: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也跟我们讲了三个名词,直心、深心、大悲心,菩萨的论跟佛的经合起来看意思是很明显,直心就是至诚心,深心,经论都是一样的。但是第三个,一个叫大悲心,一个叫回向发愿心,这个说法不一样,意思相同。菩提是梵语,翻成觉悟,菩提心是觉悟的心,心要觉悟,不能迷惑。直心、至诚心是体,心之本体,深心与大悲心是心之起用。所以要晓得这三个是一心,不是有三心,三心就错了。一心有体、有用,一个体二用,怎么有两种作用?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心对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对别人,起作用了,有自、有他,自受用跟他受用。这样说出三心。

 

而在儒家讲二心,跟我们讲的三心意思确实是相同的。儒家讲的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至诚心,我们讲三心,起用的时候有深心、有大悲心,儒家是把这两个心合成一个,叫正心,诚意正心,它讲得简单。起作用的叫正心,正就是不邪,不偏不邪。可见得儒家的境界确实是相当高。它也是以菩提心做基础,跟大乘佛法非常接近。深心是什么?古德的注解讲好善好德,这叫自受用,喜欢善、喜欢德。其实这个讲法不是菩提心真正的意思,为什么?因为好善好德有个「好」,好有个贪心在里头,贪是烦恼,哪里是觉悟!菩提是觉!由此可知,深心的真正解释应当是般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那个深心就无知,就是《心经》里头「无智亦无得」,无智无得是深心,这样说法与大菩提心意思就很接近。换句话说,《金刚经》上所说的「无住相」是深心,不住相布施,布施是回向发愿心,布施是大悲心,利益众生,不住相是深心。不但法相不能住,非法相也不能住,就是说空无两边都不住。《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是属于深心。度一切众生是发愿回向心,是大悲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就是深心。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才明了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一发,那你就是菩萨,你就超过声闻、缘觉、权教菩萨,超过三乘。在圆教里面是初住的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菩提心一发就是这个地位。

 

现在我看我们在座不少同修,很多都受过菩萨戒,菩萨戒是受了,菩提心没发,菩提心不发,当菩萨很奇怪。这就是我们现在市面上常讲的仿冒的,仿冒的菩萨,不是真正的,是仿冒的菩萨,没有菩提心!这些必须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三心要搞清楚。

 

在净宗里面,净土宗是大乘佛法,不发菩提心,决定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他这样说?因为你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是你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念念都为你自己,这个不行,这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念为众生,而真正帮助我们觉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得很好,真正发愿求生净土,这就是无上的菩提心,蕅益大师这个讲法。他这个讲法意思是很圆满,但是一般人看这个看不到他圆满的意思。为什么?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着空。要想求生西方世界,这个世界一定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着有。空有两边不着,这是他真正的意思。空有两边不着,跟《般若经》上讲的那个意思就相应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为了自己学法门,成佛道。成佛为了什么?为了要普度一切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为别的事情,成就自己,然后才能普度众生。现在没有智慧、没有能力,度众生度不了。这是真正无上菩提心,说得没错。

 

佛法归根结底就是破执着而已。佛给我们讲,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有两种执着,一个我执,一个法执,这病根。《华严经》上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福报跟佛完全相同,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把我们那个病根说出来了。妄想变成了所知障,法执;执着就变成了烦恼障,我执。两种执着,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消除了,我们的智慧德能就又恢复了,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什么原因?因为智慧德能是你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所以说佛不度众生,道理在此地。你成佛了,成佛是你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没有给你加一点,这是佛法基本的原理,我们不能不知道。然后才晓得破执着、断烦恼有多么重要。

 

大家都烦恼很多,痛苦很多!你自己找的,没人给你,自己找的,活该,自作自受。马鸣菩萨说得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个话说得好,能增长我们的信心,本有当然可以恢复,究竟圆满的智慧德能可以恢复,本有;本无,当然可以断得掉。如果它本来有,那个麻烦了,那个不好断。烦恼本来无。念头一转,就没有了,叫破迷开悟。就在这一念觉心。至诚,真诚到极处,我们要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都用真诚心。别人骗我,我还用真心对他,好像觉得不甘心,那个意思是别人要堕地狱,我为什么不去?意思一样!这个多愚痴!别人骗我,我不骗他,他堕地狱,我不去地狱,我要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要用什么心,到三恶道要用什么心,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为什么跟他一样?我吃亏了,我被骗了,没那个道理,你命里有这个福报,怎么丢也丢不掉;你命中没有,怎么求也求不到。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话说得真是有道理,是事实真相。所以怕什么?我诚实,或者我利润赚得少一点,我的利润在后头,后来会愈来愈多,不能看眼前,眼前不是真实的,往后才是真实的,后福无穷,何必斤斤计较这眼前,一定要知道。要用真诚心,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你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风顺。菩提道难,世间事业那叫鸡毛蒜皮,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你的世间事业哪有不顺利的道理!不可能的。一定要知道菩提心才真正可贵。

 

这一次也是我们一位同修,谢居士的哥哥,也是一位名教授,他来找我,找了很多次,要求我讲《金刚经》,我也答应他了。本来想在这个地方讲,我们把这部经暂时停一段时期,来讲这部《金刚经》,因为他们有一帮同参道友都是教授,他告诉我有十几个人,都是教授,对于《金刚经》都很有兴趣,来找我。馆长知道这个事情,她要求到图书馆里讲,我就好,到图书馆讲。在图书馆讲,比这里讲殊胜一点,因为那个地方一个星期讲四次,这里讲两次。全部《金刚经》可以说一句话,就是讲发菩提心。发心重要,对我们念佛的确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菩提心没发,所以功夫不得力。大心量要怎样把它搞大?这是我们现代很严肃的一个课题,所以我们这部《金刚经》可以细细的来讨论。我这一次在高雄讲《弥陀经要解》,做了一个尝试,这过去没有的。我们采取讲演的方法来讲经,完全离开经本,大家来听讲演,不要看经本,经本送给大家,回家去自己看。在这里听讲的时候不要看经本,把经本里面的意思用讲演的方法讲出来,这样讲法更活泼,大家听到更容易接受。可能将来我讲《金刚经》也采取这个方法,完全讲演,像专题报告一样。经本、讲义发给大家自己回去看。

 

宗密大师在《钞》里头引用「离世间品」当中一段经文,「离世间品」就是《行愿品》前面的一品,『有十种退失善根法』。这十种里面就有舍菩提心,舍菩提心是「我」的念头生起来了,菩提心就没有了。换句话说,那个老毛病又出来了,自私自利,念念为自己,或者是为家庭,乃至为大的,为一个国家,为一个民族,还是私心,你的心不平等、心不清净。利益这一个世界,这个心还不够清净。除这个世界,还有他方世界。所以这个心一定要发,发得很足,发到无限大。这经论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太虚是太虚空,我的心包太虚空,我这个量周遍恒沙诸佛世界,要有这样大的心。诸位想想那个心一发,本来是我执、法执,我执、法执都是圈圈,那个圈圈挤破了,我执法执没有了。妙的不得了!阿罗汉更要破我执,执着我执,就破我执,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好难好难!这才能把它破掉。大乘菩萨高明,他就是用什么?把心量扩大,扩大自然没有了,小圈圈自然没有了,我执不破,就破掉了;法执不破,自然没有了,心量就是大。大心量才是清净平等觉,我们《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清净平等就是大心量,以清净心、平等心看一切众生。

 

菩提心要失掉了,妄想执着又生起来了,『凡所修善,魔所摄持』,《华严经》上说的,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业都是魔障!这怎么回事?难道我修一切善法修错了吗?不是修错了。善,将来在六道轮回三善道受报;你造恶业,三恶道受报。换句话说,你不能超越轮回,不能超越轮回,纵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也是魔障,出不了轮回。天福享尽了,无量劫以来阿赖耶识里头的恶业种子成熟了,又堕三恶道,在六道里头头出头没。我们要认真冷静反省反省,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念头利益众生?几个念头自私自利?你去想想。再想想,从初一到腊月三十,这一年当中我们所作所为,就晓得将来会到哪一道去。往哪一道去,不要问人,自己想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多就三善道,恶多就三恶道。大概一般人总是想利益别人的少,想利益自己的多;换句话说,都是三途。有人祝福你,你的前途光明远大,庆祝什么?庆祝入三恶道,这一点都不假。生意做得很大,送他个匾额「鸿图大发」,发到哪里去?发到三恶道去。一定要晓得。所以忘失菩提心,魔业,道理在此地。决定是魔所摄,魔是折磨,就是苦难,生死轮回的苦难,没有法子!

 

【前章又云。若暂舍菩提心者。是亦不能利乐众生。何以故。善男子。夫为菩萨。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

 

《行愿品》这一品很长,诸位今天你们手上拿到这一本,这是最后一卷注解,它的全文是四十卷,这是四十卷最后的一卷,这一本是全经四十分之一。『前章』就是本品前面所说的,不在我们这一本书里面。因为《华严经》太长,在过去受持读诵很难,因为在从前印刷术没有发达,书本都是手抄的,你想想看这么长的经,抄一本很不容易。所以清凉大师参加翻译《华严》之后,就将最后这一卷别行流通。因为一般人没有能力、没有机缘去读全经,读这一卷,把这一卷提出来多抄一些,普遍去流通,所以叫「别行」。这一卷是《华严经》的结论,《华严经》里面最重要的都在这里头,这是《疏》,清凉大师的注子,疏是完整的,四十卷都有疏。《钞》是宗密大师的,只就这一卷他做了注解,其他的没有。只有这一卷有钞,其他的有疏没有钞,这是前面本品里面有这样一段经文。

 

『善男子,夫为菩萨』,「为」就是做,你真正想做菩萨,那就要利乐一切众生,因此勤修无上菩提,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没有智慧不能帮助人,没有智慧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智慧离不开苦难,世出世间一切问题靠什么解决?靠智慧解决,你有智慧,事情到你这都解决了。所以菩萨一定要求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从哪里求?从利益众生这方面去求,你要不是发大心,要不是真正去利益众生,纵然你有智慧,那个智慧是假的,那个智慧不能变成事实。所以说解行相应,教学相长,真正的智慧要在生活当中得来,这是真正的智慧。

 

善财童子为什么要五十三参?不五十三参,在家里坐禅入定不能得智慧吗?不行,要五十三参,要接触社会大众,要跟大众打成一片,在这里面成就真实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讲的经验,从经验当中学习得到的。所以怎么可以离开人群?怎么能离开众生?要想在人群众生里面得圆满的智慧,就要发心利益一切众生,舍己为人,你才能成就圆满的智慧。『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不成正觉』,没有众生的话,菩萨不能成佛,也就是菩萨不能得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末后这个结论很重要:

 

【善男子。汝应如是解法供养。】

 

你要像前面所说的,真正明了法供养的精神,法供养的意义,你要明了。

 

【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如来』是什么?不是别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如来」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自性佛!你自己才成得了佛,这不是别的佛,是要自己成佛。所以你一定要明了法供养,一定要真正修学法供养,你的自性才能开发。自性开发给诸位说,那叫真的自在。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间,生活的空间很小,活动的范围也不大,纵然现在大家富裕,可以到全世界观光旅游,你活动的范围不能超越地球,地球就那么大了,所以你的生活活动都很有侷限,这个很委屈。你要是圆满智慧得到了,那个不一样,智慧里面就含着有德能,德能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神通。你看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生活活动的空间尽虚空遍法界,那个生活多自在,想到哪里去玩就到哪里去玩,想到哪个星球就到哪个星球,航天员比不上,外星人也比不上。

 

外星人活动的空间,在佛法里面也解释得很清楚,他们在太空飞行要工具,我们今天看到飞碟就是工具,那个飞碟是什么?我们经上讲的「轮宝」,转轮圣王的轮宝,轮宝是交通工具,我们现在看到飞碟就是轮,像个轮子一样,轮宝。他的活动空间也很有限,不能超越三千大千世界,太虚空当中三千大千世界是无量无边。所以他的活动空间也有限,而且范围很小,并不大。唯有脱离六道轮回之后,当然最究竟圆满的是往生西方净土,那个活动空间的确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自性、性德、智慧、德能都显露了,这叫「成就供养如来」。

 

【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为供养也。】

 

这个世间拿这一点小小东西作为礼物,那不是这个意思。那还不如送人经书、法宝,法宝比世间一切的珍宝都要名贵。因为法宝,他要依照这个修学,他能够转凡成圣,他能够破迷开悟。世间财宝供养只有增长他贪心,增长他的迷惑,魔所摄,增长贪瞋痴,所以那不是好事情。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39:0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1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