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49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四九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49

第149集 A

MP3下载

第149集 B

MP3下载

经文:

 

【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这是能礼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普贤行愿这十条是用的归纳,十大类。每一条里面所包含的实在是无量无边。这是我们能够体会得到。他跟一般人修行,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的修持完全是称性,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这一点绝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办得到的。我们之所以学习,凭借两种力量,第一种力量,普贤菩萨本愿威神的加持,这是属于第一种;第二种就是我们今天所念的,『深心信解,如对目前』。这是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要问我们怎样才能够得到普贤菩萨加持,我们一般人讲保佑,怎么样才能得到菩萨保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具足这个条件,菩萨虽然加持,我们自己有业力在障碍,虽加持,那个效果不显著。如果我们具备这个条件,菩萨加持的效果就非常明显,甚至于自己都能够觉察得出来。因此这两句经文我们要清楚、要明了。《疏》里面的注解,这第二种。

 

【二深信解力。此即自力。】

 

净土法门称为二力法门,自力他力。普贤是净土宗的初祖,在我们娑婆世界最早提倡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普贤菩萨,娑婆世界的初祖。他提出来,就是属于二力法门,有『自力』,有他力。

 

【谓印持诸佛。遍于时处。如对目前。】

 

清凉大师这两句话意思很深,唯恐后人不能够明确的理解,错会了意思,那就不是大师弘法的意愿。所以下面在《钞》这一段,是把这几句话做详细的注解,注解的注解,我们看《钞》:

 

【以普贤行愿。至如对目前者。】

 

这一句是重复前面的经文。

 

【谓以普贤愿力。见一切境皆是诸佛。而为所缘。名为法力。】

 

这是我们首先要明了的,也是我们凡夫很难把这个观念转过来。也就是说,菩萨看这个宇宙人生,跟我们看宇宙人生,观念根本是不相同。观就是看法,念就是想法,看法,想法根本就不一样。菩萨的观念是什么?这个地方就说,『见一切境皆是诸佛』。这是佛菩萨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没有一样不是佛,不但是佛,而且都是究竟圆满佛。

 

我们听这个说法,看《华严经》上这些句子,我们就不懂。大经,大经是前面八十卷,这是第八十一卷,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情,我们今天叫动物,无情,我们今天称之为植物、矿物;动物、植物、矿物、所有一切万法都是诸佛。刚才说了,不但是诸佛,而且是究竟圆满佛。这是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看到真相,我们所看的是假相,假相把佛看成凡夫,我们看的是假的,他看的是真的。我们要问,到底谁对?谁错?可以说都对,都没错。这个话怎么说?诸佛菩萨是从性上看的,性,我们前面说得很多,它是不变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从这里看;无情众生皆有法性,不叫佛性,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才同圆种智。诸佛菩萨从性上看,所以是清净平等圆满不二的。凡夫是从相上看,相千差万别,那就不一样。凡夫着了相,相是假相,性是真性。

 

如果这些话还听不懂,古人有个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把这句话用浅显的白话来说一说,譬如用黄金造像,这大家好懂。用黄金,同样的黄金,同样的分量,我们把它造成佛像,造作菩萨像,造成阿罗汉像,造成辟支佛像,造成天像、人像、阿修罗像、畜生像、饿鬼像、地狱像,十个摆在这个地方,用这个来做比喻。我们凡夫看这是佛,那是地狱,不一样,决定不相同;对佛赶紧去礼拜,对畜生、地狱,根本瞧不起,你看你就有分别执着。那个佛菩萨看什么?他看的都是黄金,都是一样的,重量也相等,价值一样,他看的是金,所以没有分别,完全相同。我们看的是相,把金忘掉,所以着了相,相是假的,相是随便可以变,金是不变的。不变的叫性,真性,那个相叫妄相,叫幻相。譬如我们这一生投到人身,这个相貌是人,来生如果做了恶业,去变一条狗,那就变成狗身。性没有变,样子改变了,就是这么回事情。你要说是哪个看得对?哪个看得不对?可以说都对,都不对。必须要晓得性相不二,性相一如。

 

所以诸佛菩萨看十法界有情,无情的性体,这叫诸佛。性叫佛,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性就称他作佛,佛这个意思,就是大觉的意思。见性,这是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佛就是彻底觉悟之人,所以从性上看是诸佛,因此佛菩萨的心是清净,是平等,为什么?他从性上看,这里面没有差别,没有两样,所以他的心常清净、常平等。我们凡夫在相上看,相上看就不平等,就不会清净。这是我们对宇宙人生跟佛菩萨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样,想法不一样,这就是见一切境皆是诸佛。『而为所缘,名为法力』。法是自自然然没有加一丝毫勉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像刚才那个比喻,十个相,本来都是黄金,重量都一样,成分也一样,没有一丝毫差别,价值也相等,所以从性质上看,这叫法。法没错,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佛菩萨聪明,对于这个事实真相都明白、都清楚;而我们凡夫对这个事实真相迷了,完全迷惑,完全不清楚、不明白,所以在境界里面常常打妄想,常常起分别、起执着,这就是迷悟不同。今天普贤菩萨教给我们:

 

【以深信解之智。决定印可。】

 

这个信要『深信』,信的浅了,不能够断你的烦恼,你的疑虑不能断,要深信深解,浅解还不行。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解的都不够深,要深解,这个深字是贯底下两个字,深信深解,信解要深,这是智慧,能信是智,能解也是智,没有真实的智慧,要想达到深信深解都不容易,所以这是真实的智慧。有这样的智慧,深信深解,才能够『决定印可』。决定没有疑惑。「印可」是什么?印在我们中国自古至今,政府对人民,老百姓对老百姓,我们中国人还是盖印,盖印章,这是信用,市长要有公告的时候,一定要盖上市政府的那个大印。佛用这个做比喻,真正承认了,我们这个印才会盖下去。可就是同意,我完全承认,完全同意,我这个印可以盖下去了。决定印可,就是我完全同意,同意什么?同意佛所说的,同意菩萨所说的。我们同意他说的没有错,说的完全是事实,完全是真相,这叫决定印可。

 

【摄持如上佛境。】

 

『如上佛境』,就是一切境界都是诸佛,这个本来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今天也学佛菩萨,把佛菩萨这种想法、看法变成自己的想法、看法。换句话说,你自己就成佛,就成菩萨,你跟佛菩萨知见完全相同。

 

【令现在前。】

 

我们眼前一切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刚才举的比喻,我们要见性不着相。相有没有?相有,并不是十个相存在,不是十个相没有。我们见性,原来是它平等的,统统是金。假如我们能用这个看法,心就平等,心就清净,不再有分别,不再有执着,万事万法都平等、都清净,无有一法不平等,无有一法不清净。如对目前,就是『令现在前』。

 

【名为自力。】

 

这叫『自力』。清凉大师把他力、自力,用的文字不多,可是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我们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的。今天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简直不成比例,毛病出在哪里?不懂得二力法门,以为什么?自力,我每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个不断,这是我的自力,到临终,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说的是没错,未免太牵强了一点,太勉强了一点,这靠不住的。我们今天听了清凉大师这几句话,这才明白,这才搞清楚。佛力就是这个法力,以净土经论来说,我常常劝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理事因果那是法,那就是法力。什么叫自力?要能把经典所说的那些境界变成我们现前的境界,这叫自力。大势至菩萨讲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个忆佛念佛,跟此地讲的「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是一个意思,说法不同,话讲的不一样,意思是相同的。我们对《无量寿经》深深的信解。《无量寿经》那个境界常常想着,常常念着,看到我们这边境界,如果你不从相上看,从性上看,那就是跟西方极没有两样;从相上看不一样,从性上看完全一样。譬如说,又都是用黄金,一个做西方极乐世界的模型,一个做我们现在台湾台北市的模型,都是黄金做的,知道质与量都相等,你要看质,不要着相,就平等了。把我们这个念头转过来,想法看法换过来,这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眼前就见到。念,念是心上真有,而不是口上有,口上有佛,心上没有佛,没有用,这不能感应,不能往生。心上有,口上没有,都能往生,要紧是心上真有。口念,心里面想,这才行,叫忆佛念佛。所以我们要懂得什么是自力,什么是他力,这个地方的法力就是他力。再往底下看,这底下三行很要紧。

 

【是则于所见境。不取生灭一多等定相之境。则融通佛境。于能见心。依智不依识。心则见佛之心。故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这几句话很重要。真正会修的人,这个修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示。真正功夫得力,必定是『于所见境』。这个「见」是用这一个字来代表,就是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眼所见的统统叫色,耳所听的统统叫声,鼻所嗅的统统叫香,舌所尝的都叫做味,身所接触的都叫触,起心动念都叫做法。六根对外面六种境界,这叫「于所见境」。功夫得力的人,他是『不取生灭一多等定相之境』。他不着相。刚才讲,外头,外面这个相他不执着,他不放在心上。外面这个相千变万化,为什么不取?这不取就是不执着,也就是我们今天讲,不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不是没有这些相,这些相统统存在,不放在心上。

 

《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把它放在心上,错了,因为什么?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假设我们前面供养这尊佛像,这是铜的,不是金的,我们要不喜欢这尊佛像,有人非常喜欢观世音菩萨,把这个佛像融化掉,再塑成一尊观世音菩萨,你看那相貌马上改变。体质有没有改变?没有改变,还是这一块铜。可见得相是假的,体是真的,体不会变,相是随你欢喜就可以变,你想造一个什么,就可以造成一个什么。所以相是假的,你执着就错了,性是真的,体性是真的,它不变,它不生不灭。相有生灭,相造成功了,生了,销毁了,就灭了,相有生灭,性没有生灭。相是假的,性是真的,所以我们不要去着相。你要是果然不着相,换句话说,那你就很幸福,为什么?从今以后你烦恼没有了,烦恼从哪里来的?着相来的,这不着相,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你看人多幸福,多快乐,多自在!所以着相叫迷,着相叫痴,痴迷。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事实真相,所以一切境界相他不取。

 

『则融通佛境』。融会贯通诸佛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真正见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境界是真相,佛菩萨见的是真的,我们见的是假相。『于能见心,依智不依识』。前面所说的是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有真有妄。现在讲能见的心,能见的心也有真,也有妄。什么是妄心?妄心就是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头起,心就生了;念头灭,心就灭了,我们叫生灭心。所有一切凡夫,包括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统统用的是生灭心。佛菩萨用的是什么心?用的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心?真心是不生不灭。真心在哪里?妄心就是真心。佛在经上常常用水做个比喻,水你看起波浪的时候,那个波浪是妄心;波浪没有了,平静了,那叫真心。所以真跟妄是一体,没有二体。什么是波浪?起心动念、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波浪,真心不能现前,所以佛教我们修定,《弥陀经》上教我们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真心,真心就见到真的境界,就像诸佛菩萨所见的。一切境都是佛境,你要用真心就见到;用妄心见,见不到,用妄心见,外面境界也都是虚妄。由此可知,外境说实在话,本来没有真妄,说不上真妄。真妄从哪里来?从用心不同,用真心,外面就是一真法界;用妄心,外面就是十法界,差别就在此地。所以说,「于能见心,依智不依识」。识是妄心,智就是真心,真心是智慧,真心叫菩提,菩萨发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是智慧。

 

我们现在讲得很浅、很粗俗,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我们现在所谓是感情理智,理智偏向于真心,感情偏向于妄心,识就是感情,所以叫情识。落在情识里面,智慧就没有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现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很赞叹知识分子,我们佛法里面听到这个名词,听得很难过,怎么?智变成识,你说糟糕不糟糕?智是佛菩萨,识是凡夫,这佛菩萨变成凡夫,所以佛法教我们要转凡成圣,转识成智。转识成智是因上说的,果上就是转凡成圣。翻过来,转智成识,就是转圣成凡。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感情用事,往往有偏差,往往会把事情做错,一定要有理性,要有智慧。

 

这个地方所讲的智跟识,它的水平都很高。我们凡夫读到这个名词,实际上这个境界我们没有法子契入,因为它的水平太高。到什么时候,这依智不依识最低的标准是什么?《华严经》上的圆教初住菩萨,那是依智不依识。为什么?他已经转识成智,圆教初住菩萨,在阿罗汉之上。阿罗汉的修证,依《华严经》的标准,《华严》是圆教,阿罗汉只等于七信位菩萨,你看他上面还有八信,九信,十信,才到初住,往上还要去四个阶级才是转识成智,可见得比阿罗汉高得太多,比辟支佛也高得太多,是这样的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的样子,如果我们搞一个样子来看,比较容易懂得,这个样子佛在经上也说得很多,譬如《金刚经》上讲的,那就是个模样,你要问转识成智是什么样子?四相没有了,四见没有了,就是的。《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所以四相四见都没有了,就是转识成智。识里面有四相,智里面没有。换句话说,如果还有四相,还有四见,他是权教菩萨,就是通常别教里面讲的三贤菩萨,圆教里面讲的十信位菩萨,没有到初住。初住,那就是转识成智,明心见性。这个依智不依识就是明心见性,见了性,他就依智不依识;没有见性,还是依识,智没有现前,还是依识作主。可见得这个标准确确实实是高,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普贤菩萨在此地所说的对象,这个经是《华严经》,他所讲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初住以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是对这些菩萨们说的,那他们当然各个都是依智不依识,这个法会跟我们现前这一会不相同,他们听众都是大菩萨,都是明心见性的大菩萨。

 

依智不依识,『心则见佛之心』。佛心就见到。那佛心像什么样子?我们没见到,怎么说得出来?见到也说不出来。这说不出来,释迦牟尼佛有方便说,方便,就像那画画一样,烘云托月,月亮没有办法画,画一朵云彩,当中露个圆圆的,那就是月亮。用这种方法来烘托,让你细心在里面去体会,这是个办法。佛讲经常用这个方法。佛心真诚慈悲、究竟圆满。如果只说真诚慈悲,圆教初住菩萨就有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真诚慈悲,但不是究竟圆满。你才真正见到,「见佛之心」,佛之心就是自己的心。换句话说,这佛家常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到这个时候本来面目才彻底见到。我们常讲认识自己不容易,谁认识了自己?成佛才完全认识自己,没有成佛,对自己是一塌糊涂。所以成了佛,真的认识自己,也认识宇宙,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宇宙人生真正清楚、真正明了,整个佛法教学的目标就在此地。

 

『故大经云』。因此之故,这个「大经」就是《华严》,前面八十卷《华严》,清凉大师所称的大经都是指《华严经》。佛在经上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解是理解,你明白了,你真的懂得。一切法包括的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一切法不生,要紧的就是这一句,不生当然就不灭。下面那一句话是陪衬的,你懂得这一句,这个问题就解决。这句话很不好懂,怎么说一切法无生?我们随便拈一法,这也是一法,诸位看看它有没有生灭?我们把它制作好的时候,它生了;将来它坏掉的时候,它不就灭了?我们凡夫常识里面,动物有生老病死,有生有灭;植物,培养的环境好,我们现在看的神木,它能够活几千年,还是会灭,所以这个植物有生住异灭,也有生灭;矿物、星球有成住坏空,这些都是事实。我们现在在高倍的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虚空,每一天都看到有新的星出现,新的星球生了;有一些老的星球爆炸、消失、没有了,所以星球也有生灭。

 

为什么说佛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从哪个角度上去观察到?佛说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所说的是事实真相,我们所见到的是幻相,佛所见到的是物质,我们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物质不灭」,不灭有没有生?也不生,有生就有灭,不生哪来的灭?这就是我们现在科学里所讲的基本的物质。科学家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名词已经变得很多,从原子、电子,现在讲粒子,更小,这个东西不生,当然它也不灭。所有一切物质是这东西组合的,是这个东西排列的,《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合是组合。它组合起来,它没有生;它散开的时候,它也没有灭。譬如们这本书,这本书是这么多纸张组合起来,装订起来,这书生了;咱们把一张一张纸拆开,这书没有了。纸张装订在里面,这一张一张纸没有生;把它拆开之后,它也没有灭。生灭是什么?书看到,有生有灭,纸张没有生灭,诸位从这个比喻去体会。佛所看的是基本的粒子,我们这个身,身体是这个东西组合,所以佛讲一切现象只是缘聚,相就有了;缘散,相就灭,缘聚缘散。那个基本组织,它是根本,它没有生灭。组合起来,它也不生;散掉时候,它也不灭。佛从这里看到,「一切法无生」,这是真相。众生可怜,着了相,看到生就喜欢,看到灭就恐怖,哪里知道事实真相,没有生灭。就像我刚才举这书本一样,纸张聚散,是这么一个道理,这才真正看到事实真相。

 

所以我们晓得这个基本粒子组合的电子,由电子,它有多少不同组成原子,原子就很多,是因为组成方式不一样,我们今天讲方程式不相同,由许许多多的原子,原子再组成,组成分子,这大家就好懂。从分子组成一切万事万物,所以都是一个东西组成的,才真正符合佛在《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因为组成我们身体的这些基本粒子,跟组成这张桌子,它是相同的,它不是两样的,只是排列的方式不相同,其实是一样,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一合相」。大而世界,小而微尘,都是一个基本粒子组成。从基本粒子来看,它不生不灭。「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它只是组合不相同,千变万化,我们了解这个事实真相。

 

「诸佛常现前」,佛是大觉,觉而不迷。诸佛现前就是大觉现前,你真正觉悟了。佛门常讲,了生死。了是明了,对于生死这个真相彻底明了,叫了生死。彻底明了,就不会再有执着,不会再有好恶,这些烦恼统统都没有,超越三界,了生死就出三界。由此可知,在三界里面出不了三界的,对于这个生死的真相完全不明了,迷在里面,这才搞六道轮回。真正明了,就超越了,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佛法教学是教我们开智慧,破迷开悟,悟了就是一切法的真相都明了,明了之后,你就得大自在,得自在了。诸佛菩萨得大自在。我们再看下面文。

 

【然心佛境智。虽亦融通。为约因缘亲疏。故分法力自力。法即缘也。自即因也。】

 

这个地方再给我们说明自他二力之所以然。为什么有他力,有自力?这里说的也很清楚、很明白。『心佛境智』。实在说,这四个字就是两桩事情,心跟智是一桩事情,心是体,智是用;佛跟境是一桩事情,佛表人事环境,境表物质环境。虽然是融通的,『融通』就是体是一个,虽然相不同,作用不同,体性是相同的,是一个体性。自力他力从哪里来的?从『因缘亲疏』上来,缘有亲有疏。亲就是很近,力量很强;疏比较远,力量比较薄弱,从这来的。『故分法力自力』,法力就是他力。『法即缘也,自即因也』。因亲缘疏,所以佛家讲因缘,因缘具足,下面一定会有现象,这现象就叫果报,因缘果报。如果有因没有缘,这个因不会结果;有缘没有因,也不会结果,一定要因缘具足,果报就现前。所以这个「法」是缘,增上缘,外面帮助我们力量;「自」是因,这是亲。

 

【若以缘夺因。即法力。故融通普遍。】

 

「夺」是讲偏重,如果是『以缘夺因』,就是偏重在缘上说。譬如我们自性是因,佛的教法是缘,我们虽有因,遇不到佛法,遇不到经典,我们没有开悟的机会,缘就没有了,所以这外缘也非常重要,佛帮助我们。从这上面来说,偏重在佛陀教化上来说,不是讲不通,是讲得通,这就叫法力。『故融通普遍』。法力跟自性要是融通,那就周遍法界,把佛法变成自己心性的智慧,这就融通。心性没有边际,没有界限,所以尽虚空遍法界。

 

【若以因夺缘。则自力。故融通普遍。】

 

单单有佛法,自己不肯去学,不肯认真努力去体悟,也没有用处。这就是虽有因,没有外缘,也不能成就。一定要因缘聚会,所以融通就普遍。

 

【今以因缘双明。故齐举法力自力也。】

 

要成就一定是因缘具足。自他二力,我们要真正的明白。像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信愿行,说明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他讲信,他就讲六个,六个信里面第一个就是信自,信自就是信因,这没有因不行;第二个信他,他就是缘。相信阿弥陀佛,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经》,这是信他,那是缘。释迦、弥陀,十方一切诸佛跟《弥陀经》都是缘。因是什么?因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能信,能愿,能念佛求生,这是因,这个亲,所以因缘会合了,这才决定得生。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凡夫,这不必说菩萨,凡夫能修普贤行,一定是这两个条件圆满具足,一个是法力,一个是自力。法力就是这一部经典。如果我们把它落实在自己境界里面来说,法就是这部经,就是《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这就是法。经要是没有清凉、宗密大师这样详细给我们解释,经我们看不懂,看不出来有这么多意思。这两位大师等于说是我们去游览普贤境界,他们两位做导游,处处给我们详细介绍,我们才能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这两位大师对我们恩德很大,这个《疏钞》就是法力。我们自己真的明白、理解了,发愿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这是自力,这样才能够圆满成就。这是把能礼的因说出来。下面这要说能礼之相,相就是形式,外表,形式。形式上应该要怎么做法?这也很重要。

 

底下我们只剩了八分钟,这一段讲不完,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听说今天有不少同修要发心皈依,我们用这点时间来举行一个皈依的仪式。

 

这个皈依先跟诸位略略的介绍一下,今天这经里头讲了一句话,「依智不依识」,希望大家皈依要理性的,不要感情的。感情的皈依是得不到的,形式上皈依是得不到真实利益,一定要依理智。真正对佛法有了认识,真有了认识,知道佛的教法是一回什么事,我们内心起了欢喜心,起了尊重心,很想学习,从今天起发愿做佛的学生。佛虽然不在世,佛像在,佛的经典、遗教在,我们遵守经典上所讲的道理方法,依照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学,跟佛陀在世就没有两样。这个发心才是佛陀真正的学生。虽然他不在,他也承认,这是真正的学生。

 

我在这个地方只不过是把皈依的大意跟诸位详细说明,什么叫皈?什么叫依?从哪里皈?依什么?把这说清楚、说明白,大家要真的回头,真皈了,真的依了,这三皈真实功德利益你就得到。如果搞不清楚、搞不明白,佛面前磕三个头,给你一个皈依证,这就叫皈依,这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你根本就不晓得从哪里皈?也不知道依靠什么?那一张皈依证就可靠?就可以做依凭?靠不住的。这个说明要细说时间要很长,至少也要讲一个半钟点,为了节省时间起见,我们把三皈的解释说明录成一个录音带。这个录音带,今天统统送给你们,回去一定要多听几遍,听的遍数愈多愈好,你才不会迷惑颠倒,你才真正皈依。所以现前这个皈依,在佛菩萨面前做一个形式,形式,佛菩萨是不是会承认你是佛的弟子?就要看你回去是不是真的发心?你把三皈录音带多听几遍,听明白了,真正发心,那你确实是佛的弟子,决定不要疑惑,三皈有它真实的功德利益。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叫三宝。三宝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宝,那才是叫真正皈依处,不是形式的三宝,形式的三宝,泥塑木雕的佛像,靠不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靠不住;经典,经典会坏掉,一把火就烧光了,也靠不住;出家人不一定有修行,你靠他靠不住的,都不是我们自己真正依靠的地方。那三皈,我们究竟归途何处?我们依什么?依自性三宝,佛宝就是自性觉,觉而不迷;法宝就是自性正,正知正见,正而不邪;僧宝就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自性三宝叫觉正净,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这个形式外表的三宝也很重要,我们也要拥护它,为什么?没有这个形式,这个内容我们怎么会知道?所以我们皈依之后,家里一定供佛,供养佛像。佛像雕塑的可以,没有雕塑,画的也行,像我们这里印的很多,都可以请回去供养。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我要觉而不迷;见到经书就要想到我的知见要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见到出家人,就要想到我自己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住持三宝常常提醒我们,这个作用就非常之大。没有这个形像,我们皈依,过两天就忘的干干净净,没有人提醒。所以住持三宝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时时刻刻在帮助我们做增上缘。自性三宝是亲因,外面住持三宝是助缘,因缘具足,我们真的有了皈依处,这一点很重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29: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10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