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28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二八集)  1992/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28

第128集 A

MP3下载

第128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三百三十八面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十心佛。即威势身。万法由心回转。威势威容映夺故。】

 

佛的十个意思,这是最后一个。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这一个字,第一个意思是说法界,尽虚空遍法界,称为「法界佛」,末后用『心佛』来做总结,这前后照映到很周密。法界是心变现的,能现的是心,所现的是法界。所以在十种身里面,相当于『威势身』。威是威德,势就是势力,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能力,能现能变,这种力量称之为威势。

 

『万法由心回转』,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提醒我们,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的作用,我们讲心理的作用。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十法界的差别相从哪里来的?从心想来的,想的不一样,变现的就不相同。但是能变之体、能变的性质永远不变,它的现相、它的作用是千变万化,差别不同。如果我们讲差别的法界,要细说有多少?可以说细说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换句话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事法界。理法界相同,事法界不相同,各个人的看法、想法,变现的这个法界不一样。所变现的法界,就是你自己受用的法界。譬如说我们今天变现的是人法界,人法界是很多人,我们每个人的受用不相同。有的人在这个世间很快乐,有的人很痛苦,苦乐从哪里来?苦乐就是你自己变现的不相同。会变的人就变很幸福、很快乐的境界,不会变的人就变很痛苦、很烦恼的法界。所以这些苦乐忧喜不是从外来的,是自己心里变现的,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我们一定要明了,然后才真正能够像俗话讲的,创造命运,改造命运,改变我们生活的环境,真正可以做得到的。因为这个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未必人家肯答应,这是求自己,看你自己怎么个变法。世间人心思、眼光都不很远大,所见所思都是很近的眼前的利益。譬如财富,现在这个社会,无论在国内或是在国外,没有一个人不追求财富。当然也有不追求的,少数,大多数人都追求财富,财富是大家想要的;追求聪明智慧,追求健康长寿,这个目标很近,也很短,能不能如愿以偿?佛告诉我们可以,凭什么可以?因为唯心所造。由此可知,我们所追求的果报不在外面,是在内心。那明明事实在外面,为什么从内心追求?内心是能现、能变、能造,外面是所现、所变、所造,你当然从能上去下手,你在外面这个果报就殊胜了,这是浅显而容易明了的。但是这些东西并非究竟,财富纵然好,可是我们享受的非常有限,一天也只吃三餐,这一眠六尺,你这个身体能享多大财富上的福报?你仔细去观察一下,很有限。那个多余的有什么用处?觉悟的人明白,不觉悟的人迷在其中。

 

前天有个同修来给我拜年,他告诉我,他兄弟姐妹七个人,父亲、母亲都健在。他家里相当富有,房屋、田地很多,确实非常富有。可是他的父亲非常节俭,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那么多钱,将来能不能带走?是一分也带不去,他自己也知道,一样带不去,但是就是舍不得,有了还想有,一分一毫都不轻易花,这个财富纵然多,多了有什么用处?这叫不觉,迷在其中。我们中国古人讲,这个人钻到钱眼里面去了。这个钱眼现在没有,从前用那个铜钱,民国初年还有,清朝时候铜钱当中都有洞,有个眼,钻到那个里面去,出不来了。钱做的那个样子,圆的,当中有个方方的洞,这个形相就是给人警惕。它的样子像什么?像从前刑法的枷锁一样,告诉你这是枷锁,钻到里面去就麻烦大了,这是一定要觉悟。

 

我常常说,有钱是福报,是你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中修的,这现世修的,以及过去修的是福报;用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每一文钱用得有价值,用得有意义,福上再添福;没有智慧的人用钱,造业,用钱造业,不用钱也造业。像这位同修,他家里很有钱,很保守,一分钱也不肯花,那也造业。不能够去利益众生,也没有利益自己,这就造业了。聪明智慧实在讲,世智辩聪容易,真实的智慧不容易。真实的智慧,只有修行人才有,还不是普通修行人。应该怎么说?大修行人才有智慧,小修行人没智慧。什么叫大修行人、小修行人?阿罗汉是小乘,辟支佛是小乘,他们有定,他没有慧,他有聪明,不是智慧,他有神通,也不是智慧。所以大乘菩萨明心见性,心性起用是真实的智慧。二乘人有很深的禅定,禅定能够伏断见思烦恼,不能破无明。这不能破无明,禅定的功夫还不够。

 

《楞严经》上讲得很好,阿罗汉所得到的定叫九次第定,四禅八定在世间,就在六道之内,没有超越六道,所以四禅八定叫世间禅定。第九定,就是比他这个更高一级,超越三界,九次第定超越三界;虽超越三界,没有破无明。所以阿罗汉在三德祕藏里面,他只有解脱,法身跟般若都没有。证得法身、般若,圆教是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那个人叫有智慧,见性了,心性起用,这真智慧。由此可知,世间人所讲的求智慧,实际上是聪明,不是真实的智慧。健康长寿,可以做得到,懂得理论,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学,不难得到,都可以得到的,但是寿命毕竟是有限度。如果长寿而不健康,长寿而不富足,那都是痛苦。老苦、病苦,这是八苦里面不能避免的,这些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摆在我们眼前的果报,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要真正觉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佛法,解决的核心就是心。

 

心法不仅仅是禅宗讲,只要是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无论哪个宗、哪个派、哪一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一个核心。所以禅家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个地方大师就是教给我们,由心回转,我们会转悟,那就是大根性的人。所以十佛里面以这个做总结,意义非常的深远。这个下面说:

 

【此总标七字。十佛齐融。为斯教主。示物等有。】

 

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前面一再跟同修提示,当然这个境界很高,我们达不到,达不到要知道,要心向往之。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华严》上显示这个精义,最精彩的义趣。世出世间无量无边法,我们用一个佛,所有一切法都归到这个佛,所以万法归一,这个一不是特定的一个一。如果是特定的一个一,那个麻烦就大了,矛盾地方就太多了。万法归一这个一是任一,任何一个一,这才真正平等,没有争论。所以佛,统统归佛,大就统统归大,佛也归大。佛是一,大也归到这个佛。

 

后头讲,『示物等有』,物是什么?物就是所有一切万法。他为什么不说示人等有?示人等有,就指出特别,只有人有,那畜生就没有,天也没有,那这里麻烦又来了。这个物,把人,就是六道九法界依正庄严统统都包含。等是平等,统统都有。所以经典,不要说经典,乃至于世间所会有的文字,字字都具无量义,你相信吗?为什么字字都具无量义?因为字字都是一,万法都可以归到这个一,它怎么不是无量义?物物即是佛,这就是《华严》十玄里面讲的主伴圆融,一个是主,其他的统统是伴。我们如果说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主,十方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伴;我们说阿弥陀佛是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伴;毘卢遮那佛为主,阿弥陀佛就是伴。一个主,所有一切都是伴,主伴才圆融。所以这个主,不是专门指某一个主,一切佛都可以做主,一切菩萨也可以做主。观音菩萨为主,阿弥陀佛就是伴,毘卢遮那、释迦牟尼佛也都是伴,一个主,一切都是伴。

 

我们推某一个人为主,所有一切佛菩萨也都是伴。示物等有,那是我们一个人做主,一切佛菩萨做伴,我们敢当吗?那有什么不敢当?佛在《华严》、《圆觉》上不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而是我们现在迷了自性,就是迷了自己的心性,不敢承当,不敢承认。悟了的人,禅宗里面开悟的人,他就敢承当,他就敢说他在毘卢遮那佛顶,踩在毘卢遮那佛顶,那他就是主,毘卢遮那佛也是伴。悟了才知道,事实真相本来如是!这才显示出万法平等,法法圆融,里面没有矛盾,是一个和谐的现象,一切法没有高下,平等平等无二无别。所以真正学佛的人,对于任何一个法门,不要说佛法里面,就是世间法里面,他都起真诚的尊重心、恭敬心,为什么?他知道法法平等,佛法、世法也是平等的。普贤菩萨礼敬诸佛,那个诸佛就是指一切万法,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佛,一切无情众生也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没有一物不是佛,这统统归到佛,为什么?因为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心佛变现的,哪个不是佛!这是解释经题佛字。

 

下面第五个字是华,《大方广佛华严经》,华。「华」,也有十个意思,十都是代表圆满,就是代表无量义。如果用这个体例来解释《华严经》,那这个话就长了。为什么?《华严经》上每个字都有十个意思。这经题十个意思,经文也是如此,字字句句都是十个意思。所以每个字都用十个意思来解释,那《华严经》可有得讲了,这确实是事实。但是为了怕太繁琐,所以重要的地方也都是用十个意思来解释,但不是每个字都用这个方法来解释,我们要晓得事实是如此。那《华严经》上字字句句,都可以用十个意思,这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法,任何一法都可以用这个方法,用十个意思来解释,才看到宇宙之间无有一法不圆通,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看《疏》文:

 

【五释华字十义者。一者含实义。表于法界。含性德故。二光净义。本智明显。无不照故。三微妙义。一一诸行。同法界故。四适悦义。顺物机宜。含欢喜故。五引果义。行为生因。起正觉故。六端正义。行与愿俱。无所缺故。七无染义。一一行门。三昧俱故。八巧成义。所修德业。善巧成故。九芬馥义。众德住持。流馨弥远故。十开敷义。众行敷荣。令心开故。此之十华。如次对前。为十佛因故。亦不离题中七字。】

 

经题上七个字,以『华』为主,那其他六个字的意思都在华这个字里面包含,显示出一即一切,主伴圆融,这个意思在《华严经》里头特别明显。这段我们从《钞》里面来解释,我们来看《钞》:

 

【五释华字十义者。华有二种。】

 

这是先解释,我们这个世间人所见到的花有两种,两大类。

 

【一草木华。】

 

我们今天讲的植物,开花结果。佛用这个花来做比喻,先开花后结果,花是因,果是报,用这个来表因缘果报,这很明显能看得出来。

 

【或与果俱。即喻圆融。如莲华等。】

 

这是有少数的植物,它花果是同时的。绝大多数的植物是先开花,花落了之后,果才会长成。有一些少数像莲花这一样的,这种植物,它花果同时。那不同时的,佛用它来表因果有次第、有程序,《华严》上所讲的行布,行布就是它有次第,先开花后结果。那像莲花这样,它表圆融,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佛教给我们修行的法门,大体上来说,小乘法门是行布的,先修因后证果。大乘法门里面,绝大多数是圆融的,因果同时,大乘法门可以说,统统都是这样的。然而大乘里面也有先修因后证果,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根性不相同,所以祖师大德将大乘人分成了许多的种性,种性就是根器不相同。有一类圆顿根机的人,他一入门是圆融的,特别显示在禅宗、密宗。教下,像天台家讲的藏通别圆,圆教,天台的圆教,贤首的圆顿,净宗的理一心不乱,都是属于圆融的,那就是禅家所讲的上根利智,这一生当中必定成就。次第修的,一生当中很难成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去努力,逐渐去提升,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底下说:

 

【或与果不俱。即喻行布。如桃李华等。】

 

像桃花、李花,先开花后结果,这第一类的,佛用这个来表法。第二类的是:

 

【二金玉华。】

 

像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很多明清的玉器雕成的这花朵,这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不是生物,前面草木是生物,这是属于矿物,我们称为宝花。引申这个意思就很广,不但是『金玉』雕塑成这宝花,包括了绘画,乃至于包括在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或者是绣的花,或者是印的花,这都是花,这就变成了装饰。这个表什么?

 

【喻万德严身。】

 

『严』是庄严,我们今天所说的美,佛家所说的庄严就是现在讲的美观,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些花确实在从前不是随便一般人都可以用的,现在是民主自由,你上街穿个龙袍,也没有人干涉你,在从前不行。在从前服装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章服,所以他这个衣服上有花纹,花纹代表你的身分。古时候很重礼节,尊卑上下分得很清楚,这个阶级低的见到阶级高的,一定要先行礼。那现在的社会没有了,地位高低在一起分不清楚。李总统如果不是常常在电视上出现,他要跟我们站一起,谁知道他是总统?电视上出现多了,大家都知道!见了面会认识,否则的话,穿的衣服跟我们一样,看不出来。在现在这个社会,只有军人穿了军装,戴了阶级,我们晓得,他的阶级还有高低不同。实在讲这个社会很不便于行礼,在从前士农工商,按照你的职业,你的服装上这个纹饰都不一样。所以这个衣服就是代表身分,代表地位的,叫「万德严身」。

 

【一向与果俱。十义如次一一对前十佛。以配七字释之。】

 

这就是解释下面这十个意思,都对前面十种佛。譬如第一个是『含实义』对法界佛,第二,那知道『光净义』对本性佛,第三『微妙义』对前面涅槃佛,这我们不必细说了。这些就是明显的告诉我们,任何一字都能够圆满含摄全经,就是全部的《华严经》,任何一个字,不是说单独某一个字含摄,字字都含摄,这才平等,这才是称性。如果单独说,某一个字可以代表,某一个名词可以代表,某一个名词不能代表,这个讲法叫方便说,不是究竟说,究竟说的不是这样子,究竟说决定是圆融的。

 

诸位要知道佛法跟世法一样的,世法里头任何一法要不能够代表一切法,哪有佛外之法?没有,所以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哪一法不是佛法?会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不会的,不会的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也不是,那这个问题还是在迷悟。悟了,就法法皆是;迷了,那法法都变成障碍。我们看第二个,这是草木,这个第二是草,这是底下这第一个字在三百三十九面倒数第三行,含实义,一含实义。

 

【一含实等者。】

 

这个『等』就是前面这句,『表与法界,含性德故』,就是这句。

 

【即体含真实。名含实义。即当大字。对法界佛。】

 

『体』是性体,这个字之体是性体,物之体,还是性体。无论是草本、木本,乃至于金玉雕塑,或者是我们纸上的绘画,我们六根接触的是现相,相必有体。体是什么?体就是本性,体就是真如,体就是真心。相虽然千变万化,时现时隐,现就是现前,隐就是我们讲消失掉了;现就是生了,隐就是灭。我们不说生灭,说隐现,为什么?这个生灭一般人有一个概念,灭了之后不会再生,这永远消失了。讲隐现,隐了之后还会现的,比较上活泼,这都是事实。怎么现?隐现都在缘。所以佛给我们讲缘生法,因缘生法,隐现总在一个缘字。缘具,具是具足了,缘要缺了的话,它就隐了,就消失了,隐现都是性德。

 

如果这个真相,你果然看出来、明了了,你就会很自在。为什么说你很自在?你的烦恼、执着、妄想,从此之后会断得很干净了。为什么会没有了?真相见到了,没有见到真相,总是在猜测,这就胡思乱想,这自己找自己的麻烦。真相搞清楚了,就不会胡思乱想,你就得真正的自在。佛法教给我们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这段文字大家总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再看第二:

 

【二光净等者。】

 

光明清净。

 

【即智光明净。名光净义。即当方字。对前本性佛。】

 

光和净不太容易观察得出来,尤其是草木不太容易看到『光净』。这个金玉花,这个光与净是很明显的表现出来。其实草木花有光也有净,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它的光明跟洁净?那是我们自己的心不清净。我们读往生经,这个往生经就是专门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特别是指净土三经,净土三经都可以用往生经来说,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或者我们看《华严经》,要看大经,前面八十卷的,你看前面,叙说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那讲得比《无量寿经》、《观经》上还多,还要详细。佛的报土,这个花草都放光、都洁净,一尘不染。祖师大德告诉我们,这是从如来无漏性德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往往看这句都粗心大意就带过去了。如果细心去想一想,我们眼前这些花草树木是我们自己染污识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性。染污是识,八识五十一心所里头流出来的。

 

诸位一定要知道,法界是每个人不相同的。我看到,你也看到,这叫共业。虽然是共业,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我们两个感受不一样。我看到是我的意识变现的,你看到是你的意识变现的,不是同一个意识,不同的意识。因此纵然是变现一样的,这个叫同相,我们变现相同的这个境界相,但是那个能变的意识不一样,所以他感受不相同。如果是性德变现的感受,那就相同了,因为性德没有分别,那就相同。业是有分别,既有分别,每个人的分别执着都不相同,所以他不一样。这个光与净要从心地放光,心地离染,这个真相就能够见到了。为什么说这是真相?因为光与净的这个宝花永远不变的。不变的是真的,我们这个染污识里面所变现出来的这些花木,剎那剎那都是在变化的。凡是会变化的,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远不会变,就是光净义。这是『智光明净』,智光明净是能变,这个光净之宝花是所变,所以这对前面本性佛。

 

【三微妙等者。】

 

这是微妙义,『一一诸行,同法界故』。这句里面包含着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叫一一诸行。法界有觉迷、有染净不同,那是相上不一样,用上不一样,体上没有两样,体上完全相同的,所以是一一同法界,是从体上讲的。迷了不一样,悟了是一样。迷了怎么不一样?迷了胡思乱想,每个人都胡思乱想,不可能胡思乱想想成一样的,这个不可能的。正知正见是一样的,连我们俗话都讲,「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正知见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觉了是一样的,迷了不一样。迷了是盲动,是妄动,不规则的动,这就不一样。悟了的时候,它这个动,它是有轨道的,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微妙,这个对前面涅槃佛的这个意思。

 

【四适悦等者。】

 

《疏》里面讲的,『顺物机宜,令欢喜故』。这个《钞》里头注解:

 

【即适悦物心。】

 

『物』,用现代话来说,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里面,特别指的是有情众生。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把众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情,一类是无情。有情,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动物,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动物,范围包括得还小,只包括到我们人道、畜生道,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动物,人跟畜生道。其实在佛法里面讲有情众生,包括六道,包括九法界。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再来就是天、修罗、人、饿鬼、畜生、地狱,这都叫有情众生,这个是一大类。另外一类无情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植物与矿物,这是属于无情的众生。这个地方的「适悦物心」是指有情众生。适是很适合,悦是很欢喜。能令一切众生欢喜,这个适就是他真实需要,是他需要的,是他欢喜的,这叫适悦。我们要知道,有情众生,情,情是多变的,情是不定的。今天喜欢这个,明天他又喜欢那个,他变化了,所以情不是真实的,是假的。我们中国古人讲虚情假意,说得真好,它不是真实的。你要把情当作真实的,那你就苦死了,这是自找苦吃,你不明真相。明白真相,情是虚情假意,没有真实的,剎那剎那在变化,变化无穷。

 

所以古今不一样,中外不一样,甚至于自己一个人在一生的过程当中,少年跟壮年不一样,壮年跟老年不一样,都在变。佛的教化要适合他每个变化的时节,统统都能生欢喜心,这种教学活的,不是死呆板的。所以经有无量义,它都适合,不管你怎么变,都适合。适合古人,也适合今人;适合中国人,也适合外国人,它是活活泼泼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所以佛才能够教化九界众生,能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都能生欢喜心。所以这个经典怎么讲法,我过去也曾经在讲席里面讲过很多遍,我说经没有意思,经不能研究。为什么说它没有意思?你说有意思,好了,这意思就定了,不能做第二个意思讲。唯独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在应用的时候就产生无量义。所以古人学佛,尤其是学讲经,从哪里下手?从根本智下手。这个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学讲经学什么?学无知,你这个经讲得才契机契理。如果有知,有知就是你有成见,纵然你讲经,只能适合于一类的机,另外一类机就不能适应了,原因在此地。

 

根本智怎么个求法?就是读诵,每天去念经,决定不分别经典里面的意思,经没有意思让你分别。那读经修的什么?修的真诚心,我用真诚心来读;修无分别心,修清净心。要以《无量寿经》经题上来讲,读经就是修清净平等觉。恭恭敬敬的念,经本展开,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一遍就是修一次,念两遍就是修两次。到你心地真正清净平等,就觉了。觉是什么?觉是大彻大悟,就觉悟了。这一觉悟就完全通达了,然后你再给人讲经,就无量义了。般若无知,到觉悟之后就无所不知,这个时候你讲经,你在任何时代、任何场合、任何不同的环境背景,你讲的都会契机契理,都讲得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为什么?适悦。适就是真是我需要的,听了高兴、欢喜。我们讲现代人,每个人在学校念的科系不相同,在社会上每个人工作岗位不相同,每个人需要的都不一样。一接触听经的时候,每个人,我自己需要的,这统统都得到了。他需要的,他也得到了,各个都得到,各个都欢喜,这是佛法。所以有发心学讲经,要从这个门路上学起,这就对了。换句话说,还是从心地上用功夫,从心地上去修学,这是第四个意思,对前面的随乐佛。随是随顺众生。

 

第五『引果义:行为生因,起正觉故』。经题七个字,总说,佛是果,花是因,佛代表果,花代表因。因是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你才晓得怎么修,才知道如何教别人修。就是刚才讲了,能够适合于大众。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错误了,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个名词定义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们今天对人、对事,想错了,要把错误的想法修正过来;我们对事事物物看错了,要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在生活当中,言语造作做错了,要把这个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这种说法、这种做法,谁不欢喜?谁不能接受?连那个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听到,他都欢喜,他都要接受。难道你的想法、看法、做法,就让它一直错下去吗?就让它错到底吗?错了,得的是苦果、苦报。烦恼,种种罪过,都是错误的想法、看法、做法所造成的。那我们要把它修正,什么是正?正,总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是相对的,每个时代的标准不相同,每个地区的标准也不相同。因此这些标准,用现代的话来说,国家的宪法,法律、道德、风俗、习惯,这都是标准。我们中国古人常讲,入境要问俗,要请教这个地方风俗人情,如何我们能够顺从。

 

入境要随俗,随缘这才能教化一切众生。有没有绝对的标准?有,绝对的标准不是对凡夫说的,绝对的标准是对一个真正入佛门,他的愿望是超越六道轮回,那就跟他说绝对的标准。也就是什么?诸佛菩萨的标准,我们要达到他的境界,达到他的标准。没有入佛门的,他的标准是人天标准,人天标准随时随地不相同,这标准不一样,这统统要知道、要明了、要适合。在适合当中,将他扭转,将他诱导。

 

像世尊,世尊了不起。他老人家当年在世,印度是宗教之国,经上讲的著名的外道,九十六种。他能够不破坏他们的仪规,这就是不坏世间法,把佛法的教义融会进去,他乐意接受了。所以许多宗教里面,吸收了佛教的教义,接受佛教的教学,这个就对了,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换句话说,佛法在今天要想推广到全世界,对于每个国家风俗、习惯、民情,我们要珍惜、要爱护,不能够破坏它,不能够改变它。把佛法的教义,佛法教义是什么?就是觉悟,正觉,融化它,使他的这些文化更有生机,而与佛法决定不违背。怎么不违背?前面说过了,法法圆融。你看不顺眼、不圆融,是你自己不圆,不是外头境界不圆。这《华严经》上明明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是圆融。你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不顺眼,不是外头不圆融,是你内心不圆融,毛病出在自己心理,不出在外头境界,这一点要知道,要觉悟。然后自己才能达到修行真正的目标,提升自己的境界,也能帮助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正觉。

 

《华严》对于这一层,实在讲,是讲得很多,讲得很透彻,讲得很圆满,我们在《华严经》上要学的,就学这些。真正学觉悟,决定不迷惑,心胸开阔,见到诸法实相,充实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满。否则的话,我们学这部经就没有意义。那往后面入了经文的时候,就很具体的我们要来讨论这些事情。虽然这一卷不是全经,但是全经的精华都在这一卷中。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我相信我们这一生会很幸福,会很快乐,会过得很充实、很美满。然后才真正起了感恩、报恩的心,我们很有幸遇到佛法。佛教给我们样样都是真实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15: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06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