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一九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19
第119集 A
第119集 B
请掀开经本二百九十七面,大科:
【第三翻译传授者。】
本经,《别行疏钞》,这是卷第五,卷五。科题在前面全科的第十四面,诸位翻开十四面,你就看到了。这一科从什么地方来的?要把那个源头找出来,在第十面。第十面,它这是分三段,在这第一段,就是上面这一行,第一行,第三「翻译传授」,就是我们今天讲到这一科。在这一科之前,我们看看它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开章释文。里面有两段,这是在第九面,也是在第一栏,第三「开章释文」,分为两段,有「总标、后开章二」。开章里头又分两段,「正列、后别释」。别释里面分五大段,第一个「教起因缘」,第二个「辨教宗旨」,第三是「翻译传授」,我们这个文是从这么来的。诸位要是把前面表解看清楚,就知道这个文章的来龙去脉。这个我们不看了,我们翻到二百九十七面来。这个科判就是讲一部经的章法结构,可以能看出它这个组织结构非常的严谨,前后脉络一点都不会差的。这是第三段要介绍这部经的翻译,这部经从历代承传的一段历史。
【略有二门。】
底下开为二门:
【第一征源。】
要说它发起的根源,然后再说:
【第二翻译。今初。】
这个『初』就是『征源』。
【此经即贞元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别流行也。】
《华严经》,这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但是时间已经隔得很长了。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后,在菩提树下定中所说的一部经。我们从《梵网经》里面得知世尊是久远劫已经成佛,绝对不是这一次在娑婆世界,这示现,不是真的成佛,真的他早已经成佛了。《梵网经》上说这一次到我们这个世界来示现成佛,已经是第八千次。这佛示现成佛是常来,常来常往,这是第八千次。
那我们要问,菩提树下入定说《华严经》,是最初示现成佛的?还是现在示现?我们凡夫总不免有这些意见、有这些疑问。殊不知时间跟空间都不是真实的,这是稍稍涉猎大乘的人都知道。如果入了定,定中,时空的界限就没有了。如果还有时空界限是决定不能入定。尤其是世尊讲《华严经》这个境界,不是小定,这是法身大士们所入的大定。在《华严经》称之为师子奋迅三昧,在《楞严经》里面称为首楞严三昧,在我们净土宗里面所说的是理一心不乱。这不是事一心,事一心里头还有界限,理一心里头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个初后就没有了。你说还有从前,还有后,那就有界限,有初后就有界限,有往来就有界限。这个境界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稍稍起一个念头,这个法界就不现,就变成十法界。十法界有界限、有先后、有来去,这一点一定要知道,否则的话,华严境界就没有办法接受。世间人很难接受这部大经主要的因素,就是他这个界限去不掉,他有分别执着,他有时间空间坚固的执着,这是障碍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经典传到中国来之后,总共有三次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的时代,来的经是残缺而不完整的本子,这个后面都会有介绍。在中国翻成了中文,总共有六十卷,我们称它为《六十华严》。在唐朝,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实叉难陀三藏到中国来,带来《华严经》,这是第二次翻译。那他带来的这个经本分量比东晋时候增加了不少,翻成中文之后,总共有八十卷,我们称之为《八十华严》。现在我们一般说读《华严经》,都是用的这个本子,《八十华严》的本子。唐朝德宗贞元年间,乌荼国王,这是外国,西域的一个小国,向中国皇帝进贡,进贡就是送礼物。礼物里面有一部《华严经》,这部《华严经》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就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它这一品非常完整,没有欠缺。我们八十卷经里,这一品经几乎缺了一半,所以我们在八十经里面看到「入法界品」总共有二十一卷。这个完全本子到中国来之后,翻成中文总共有四十卷。由此可知,八十经里头几乎真的是原文的一半,缺的地方缺得太多了。这个本子翻出来之后,清凉大师感到经文太大了,在那个时候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经本流通都要靠手抄,你想想看,这么大的本子要想普遍流通,多么困难。所以就将全经最重要的那一部分,单独把它提出来流通。
那选的哪一部分?就选的《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这第四十卷。这一卷经是《华严经》的结论,不仅是结论,也是《华严经》的纲要,是《华严经》的精华,所以就特别提出来单独流通,这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你没有时间读全经,你念这一卷就可以了。依照这一卷经修行,等于依照全经没有两样,所以这叫『别行流通』。清凉作的《疏》,疏就是注解经的,宗密作的《钞》,所以你看这个人题上「唐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随疏钞」。这个钞是解释疏的,就是注解的注解,宗密是清凉的学生,是清凉的弟子。这是先说这一本经的来源,是四十卷里面的最后一卷,是它的一部分。再看底下这段,就是二百九十七面倒数第二行,我们从这看起:
【故西域相传云。】
这是当时传说,传说当然都有依据,不是谣传。
【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普贤行愿赞》要广说就是四十卷《华严》,如果略说它的纲领,确实就是指这一卷。因为这一卷里面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指的这一卷。古人有这个说法,换句话说,清凉选择这一卷别行流通,不是自己的意思,他的确有根据,为什么?因为全经就是细说这一卷而已。这一卷就是全经的总纲领,流通这一卷那是天经地义,决定正确而没有怀疑。所以这卷就是略本的《华严经》。八十卷再加上这四十卷,那叫广《行愿赞》,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的广说,细说。
【以今观之。】
我们今天细细看这卷经文:
【理实然矣。】
古人相传这个讲法,一点都不错,确实如此。
【一经之主。即是普贤。初会是普贤所说。穷终亦是普贤所说。五周之因。皆普贤行。五周之果。即普贤行之所成。亦是得果不舍因门之果用尔。复是四十卷之穷终。遍收玄妙。】
这段的意思,我们要看《钞》,钞里面给我们说得详细。前面这三行已经说过了,就不必再讲,我们从后一经下,在二百九十八面倒数第四行,最后第四个字看起,从这个地方看。
【后一经下。】
刚才我们念的,『一经之主,即是普贤』,所以这整部《华严经》,实在就是说一个普贤菩萨,普贤的因果。《华严》总共有九会,清凉大师判的七处九会。这个初会的会主普贤菩萨,第九会末会的会主又是普贤菩萨,这是亦始亦终,彻始彻终,统统讲的是普贤菩萨。整个经文虽然分为『五周因果』。因是什么因?普贤因。果是什么果?普贤果。这里要注意,我们现在念《无量寿经》,你看《无量寿经》一开头,「德遵普贤」,所以前清彭绍升居士,将《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有道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因、普贤果,它跟《华严》有什么两样?确实是一样。而是《华严经》对于普贤因果说得非常详细,《无量寿经》上讲的普贤因果是非常实用,可以说是完全落实在我们现在人生活的层面。因此我在过去曾经跟同修们报告过,如果要想真正明了《无量寿经》,一定要读《华严》,因为什么?它是细说,你才能透彻的理解。如果讲修行,那一定取《无量寿经》。修行要提纲挈领,不要囉嗦,抓住纲领,这好修行。要断疑生信,那一定要靠大经大论,使我们彻底明了事实的真相,死心塌地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这样就对了。我们看这个文,『后一经下』:
【释其所以。】
这是解释。
【言一经之主。即是普贤者。】
这是讲全部的《华严经》。
【普贤是法界体。】
『普』是普遍,尽虚空遍法界,『贤』是贤善,这在题里面都说过了,在前面的经题,普贤菩萨这个名号的意思统统都讲过了。
【经唯诠法界故。】
『诠』是诠叙,就是给我们叙说『法界』,法界就是普贤,普贤就是法界。
【初会等者。初会即菩提场。总有三名。约处名菩提场。】
这个处所是『菩提场』,佛在那个地方讲经说法的。
【约人。】
就人来讲:
【名普贤菩萨会。】
因为这个菩提场初会是以『普贤菩萨』为会主。若是就法来说:
【约法。名所信因果会。】
不是讲能信,是所信的。换句话说,完全讲的普贤菩萨的法界,普贤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普贤法界就是华藏法界,所以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
【普贤为主者。以此会举毘卢遮那旷劫修因。严净剎海。令物信受。知皆有分。修必契故。】
这几句很重要。这一会是讲的『初会』,这是照应前面,《华严经》一开端,实在讲,最不容易读,也最难讲。《华严经》后面的经文好讲,前面不好讲,前面文又长,总共就十一卷半。你看那么长的经文,八十卷,十一卷半,八分之一,完全讲的是毘卢遮那佛依正庄严。没有理论,完全叫你看这个、看那个。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鬼神,对于毘卢遮那佛依报、正报的赞叹。经文教条式的,看起来,这没有耐心的人都不容易看得下去。因为什么?看不到理论,看不到解释。就好像我们故宫博物院展览那些商周的铜器,叫你去参观,看到都是破铜烂铁,这有什么意思?看看,不想看了,调头而去,就有这个味道。如果有人给你一解释,这才恍然大悟,这真正是宝贝。如果没有人给你解释,你看到这一文都不值。从十二卷以后,就是介绍,那介绍就很有趣味,这《华严经》讲就好讲,《华严经》最难讲的就是前面这一大段。前面这一大段,实在讲,就是说明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是法身佛。我们知道佛有三身,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所以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这个地方讲法身。
法身佛『旷劫修因』,旷劫是指时间之长,长到不能想象,不能计算,这是真的。毘卢遮那佛在哪里?毘卢遮那佛没有形相。这个名号,完全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周遍虚空,意思是这个。由此可知,法身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法身。因此这个修,它怎么个修法?如果在我们观念当中,有修、有证就错了。它是无修之修,非证之证,就是大经常讲,法尔如是,它自自然然就是这个现象。这个现象,我们凡夫这理想观念当中有真善美,这是凡夫想象当中的,其实有没有真善美?绝对没有。打开历史,古今中外,绝对找不到一个十全十美,人也找不到,物也找不到,事也找不到。但是法界的确是尽善尽美,那一点都不错,真善美安在法界上是名实相符。法界是什么?法界是我们自己本人,法界是我们自己的真心。真心具足真善美慧,我们现在为什么找不到?我们迷了真心,迷里头哪有十全十美?迷里面只有两样、三样、四样做个比较,哪一个比较美一点、比较真一点、比较善一点,都不是绝对的,是互相比较当中,说之为真善美,不是圆满究竟的。唯独真心,真心所现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
『严净剎海』,这是果,「旷劫修因」,刚才说过,这是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因果是一,能所不二,性相一如,是这个境界,这叫不思议解脱境界。『令物信受』,他不说令人信受。如果令人信受,在十法界里头,其他九法界都没分了,所以用物,物好,人也是物,人是动物,也是物。所以物就太好了,物,把所有一切万事万法统统包括到里面去。不但十法界有情都是物,上面是佛、菩萨、声闻、缘觉,下面是六道众生。除十法界有情之外,还有依报无情的,也是物,我们讲植物、矿物,这就全体都包了。植物、矿物有没有分?有分,统统都有分。所以佛在华严会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那个植物、矿物没有分,那怎么能同圆种智?这统统有分。在有情,称它作佛性;在无情,称它作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才能够同圆种智,才能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这是教一切众生都能够相信、都能够接受。信什么?接受什么?『知皆有分』。毘卢遮那佛的因果就是我们自性的因果,人人都有分,一切众生都有分,平等平等,无二无别,佛法平等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真正的平等。虽然是真平等,可是我们是凡夫,一天到晚生死烦恼,苦不堪言,看看我们跟佛差远了。别说跟佛,跟天人都不平等,天人有六通,我们一窍也不通,怎么能跟天人平等?为什么会不平等?迷失了自性。十界统迷,这个十法界里就包括佛,那佛还迷?佛要看什么佛,天台家讲四种佛:藏、通、别、圆。藏、通、别都迷,只有圆佛他不迷。贤首家讲五教:小、始、终、顿、圆;换句话说,就是五种不同的佛,也是圆教的佛不迷,其他的佛统统迷。佛都迷了,那菩萨更不必说,换句话说,这十界众生包括佛,这佛里头不包括圆教佛,别教以下的佛统统包括在里头。只是对自性、对法界迷的程度上轻重不同而已,迷得轻的,十法界他的位子就高;迷得重的,就往下坠,就是么回事情,这是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十法界里面,这一生得人身,这一生的时间很短暂,我们迷不迷?迷,很迷。再迷下去怎么办?来生就往下面坠去了,为什么?迷!如果要觉悟了,觉悟你就往上升,迷就往下堕落。为什么我说迷?不知道事实的真相。说实在的话,我们要是不遇到佛法,没有读到经典,决定不可能觉悟。而是有幸遇到佛法、读到经典,由于这个启示,使我们豁然大悟。悟个什么?悟万法皆空,这是真正觉悟;悟的是人生是梦幻泡影,绝对不是真实。因此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对人、对事、对物,不要太认真,不要太计较,凡事得过且过,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原因在哪里?因为它不是真实的,都是假的。人在时空里面像流水一样,它不停止的。有福报,今天我有权力、我有财富,这是什么?这水流在我面前。流到你面前去,睁开眼睛一看,它又流走了,你的权势也流走了,财富也流走了。
所以你看金钱叫通货,通,流通的,决定不能把它抓住,抓住就错了,何况你也抓不住,你能抓得住?光阴抓不住;换句话说,生命抓不住。生命都抓不住,身外之物哪一样你能够抓得住?你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他觉悟了。假如权势、财富留在我这里,留在我这里时间虽然很短,我有权支配它,我不能得到它,这是真的,但是我可以支配它。那聪明人、觉悟的人就支配它修福、积善;那个糊涂、迷惑颠倒的人就想把它占有,据为己有,实在讲,这是很错误的观念,那就造作了许多的罪业。你看祸福、果报就在这一念觉跟一念迷,除了觉迷之外,什么都没有。
我们是从佛经上得到的启示,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这一生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事。这一生离苦得乐,来生果报比这个还要殊胜。不管怎么殊胜,总而言之是有限的,如何能突破有限,这是佛度众生的目的。在理上讲,千经万论、无量法门都是帮助我们突破这个极限的。理论至善,方法精当,可是众生业习不相同。这个业是过去无量劫来,我们生生世世造作的累积,这是业。业力很大,叫业障,不一样。习是什么?这一生从小至今养成的习气,所谓习惯成自然,很不容易更改。青年学佛、壮年学佛,改还好改,老年学佛,那就没有法子改了。
所以佛实在是慈悲到了极处,给我们开了一个无上方便的法门。业障、习气都可以不要理会它,这一生也能突破极限,这就了不起,这是什么法门?就是普贤菩萨在此地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就是净土宗里面所说的,执持名号,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法门好在哪里?好在可以不要理会业障习气,不要理会它,多也好,少也好,轻也好,重也好,一概不理会。只是死心塌地这一句佛号念到底,他就成功了。这个法门不能小看它,为什么不能小看它?文殊、普贤还要依靠这个法门才能圆成佛道,否则的话,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为什么?文殊、普贤用其他的方法来圆成佛道行不行?行。为什么他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这个法门比别的法门容易,这个法门比别的法门省时间。其他的法门,他统统知道,哪个法门修,他都会成就,但是没有这个法门来得快速,没有这个法门简单容易。所以人家聪明,也找一个快速容易的法门,不去找麻烦,这是聪明人。
我们今天讲的,选择便捷的法门,这是我想每个修学人取舍必然的道理,这是从菩萨本人方面来说。如从利他方面来说,也给一切众生增长对于这个法门修学的信心。文殊、普贤是华严会上的两大菩萨,菩萨当中的首领,他们选择的是念佛往生净土。那何况我们?我们选择这个法门怎么会选错?如果说我们错了,那文殊、普贤错在先。这个叫「令物信受。知皆有分,修必契故」。问题你要真修。这个法门虽然容易、稳当、快速,所谓「万修万人去」。可是要紧的是你要真修,你才能得到这个修学的效果。如果你要不真修,换句话,你这一生当中,跟这个法门只结一个善缘而已,还是不能往生。
所以近代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原因他不是真修。这个真修,他自己知道不知道?说实在话,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都是在真修。自己不知道自己修行出了毛病,不知道,这什么原因?业障。愚痴、迷惑,不晓得自己修学出了毛病。毛病究竟出在哪里?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老实。你看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里面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我们有没有做到?都摄六根,六根要怎么个摄法?我们的六根,天天攀缘外面六尘境界,菩萨教给我们,要把这个心收回来,不但菩萨教我们修行要收心(不收心就不老实,收心就老实了),儒家教学也教人收心。
你看《孟子》里面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也是把放在外面那个心,把它收回来而已,那就叫学问。世出世间圣人见解都相同,能收心就得定。儒家讲定,佛法里面叫三昧,这个问题你能不能收?用什么方法收?都摄六根,那用什么方法来摄?净念相继,就行了,你看这个方法多简单。净是什么?清净心。什么叫清净心?心里头不杂妄想,不杂分别执着,这个念是净念。以这个清净心来执持名号,再将这句名号提升自己的清净心,这个佛号、这个功夫不能间断,相继就是不间断。以清净心念佛,念到心地清净,这就是往生净土的祕诀。
那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虽然念佛,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妄想,还有牵挂,所以功夫不能成就,道理就在此地。违背了这个原则,虽念佛有障碍;念佛尚且有障碍,修学其他法门,那就更难更难了。同修们特别要记住,理上的通达是无济于事,说通不行,解通也不行,要行、要证,那才管用。我们二六时中,应付这些人事物,心是不是真的清净?是不是真的平等?是不是真正慈悲?这叫行。是不是能与佛菩萨的行愿相应?这是功夫。所以理通了没有用,该怎么堕落,照堕不误。
所以《华严经》把普贤菩萨列在第一,不把文殊列在第一,你就想一想,普贤重行,文殊重解,行比解重要。西方三圣,把观音菩萨排在第一,大势至排在第二,观音菩萨表行,大势至菩萨表解,这个法门都是重视行的;说实在话,不重理解。理解是对什么人?是对信心不足的人,是帮助他的。完全接受,绝无动摇,还解个什么?不需要解了。因此往往有许多老太婆教她念阿弥陀佛,她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她不需要解,她的成功比那个讲经说法的法师高明太多了。这为什么?她重行,她行圆满。解是帮助你断疑生信的,她已经断疑生信了,所以解对她没有用处,这要知道。所以我们对于老实念佛的人,要起真正的恭敬心,要把他当作活佛来看待,为什么?决定往生,一生决定成佛。我们还是个未知数,打问号,他已经笃定了,我们礼佛就礼他,我们敬佛就敬他。
诸位如果要是不信的话,你不看古代,看近代这些往生的人,讲经说法的法师往生的瑞相不如信徒。我这次去大陆,因为跟团体的限制,没有办法单独活动,我到了长春,距离哈尔滨已经不远,我都非常想到极乐寺去看看,修无师往生的地方。修无师在世的时候,谁瞧得起他?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做老粗的,他是个做泥水匠出身的。出家之后,什么也不会,就念一句阿弥陀佛。他能够预知时至,能够自在往生。寺庙里住持倓虚老法师,监院定西法师,那个时候传戒,得戒和尚谛闲老法师,三位法师往生都不如他,都比不上他,这不能骗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功夫,临命终最后那一剎那表现给你看,那是真的。一辈子可以作假,可以欺人,那一着不能欺人,原形毕露,这是我们要警惕,要提高警觉;换句话说,要真修。真修就是万缘放下,决定要接受佛的教导,一生随缘不攀缘。随缘,对于我们的清净心不妨碍,攀缘有妨碍。攀缘就是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计划怎么做怎么做,就有障碍了。随缘是随顺的,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讲不操心、不费力,顺水推舟不费力气,这个事情可以做的。这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就是怎样修才会有成就。再看底下这段文:
【表佛所说。如所证故。成菩提处。即说此经。唯普贤行方能证入。是故此会普贤为主。】
毘卢遮那的境界,一真法界,佛所说的。佛所说的是佛的现量境界,换句话说,不是佛的理想,不是佛的推测,就眼前所谓本地风光,这样说出来而已。这是《华严经》一开会在菩提场,佛给我们说这部经,说出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什么人能契入这个境界?普贤行,修普贤行的人就能够证入。因此这个会主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行的特色是什么?普贤行的要领是什么?我们把这一点抓到了,我们也可以修普贤行了。如果掌握不到,那普贤行我们就没有分。
诸位要晓得,普贤菩萨心量普,我们的心量不普,我们心量有界限、有分别、有执着。人家修礼敬,普贤行,我们修礼敬不是普贤行;人家赞叹是普贤行,我们赞叹不是普贤行;人家供养是普贤行,我们供养也不是普贤行。普贤行在事上讲,跟我们凡夫完全没有两样,在心上不一样。普贤菩萨广大心,普贤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我们如果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随修一一行,统统是普贤行。
那我们要问,那个什么都不懂的,这些老太婆单念一句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往生?她修的是普贤行。就是她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执着,什么也不分别。你问她什么?阿弥陀佛。殊不知这句阿弥陀佛,就是圆满的普贤行,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所以那是了不起的功夫,那是真实的功夫,我们哪里能比得上?她是真正放下。这个放下,我们在讲席里头也说过很多,不是在事相上放下,是心里头确实放下,这心里面完全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人我,没有是非,也没有贪瞋痴慢,只是一心念佛。遇到事情来了,她做,做得很圆满;遇到人照顾,她也照顾得很周到。心里头只有佛,除佛之外,什么都没有,她修普贤行。她念这个名号,就是十大愿王里头称赞如来;她拜佛,就是礼敬诸佛;她对人、对事、对物的恭敬,也是礼敬诸佛。她帮助人,无论出钱出力,都是广修供养。
真正修普贤行的人我们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什么叫普贤行自己不知道。你知道了,你会看出来他在修普贤行。他与《华严经》相应,他与西方净土相应,这个人必定往生。那我们再想一想,他能修,我们为什么不能修?他能放下,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放下的人,这一生成佛作祖,这往生不退就成佛了。放不下的人还要搞六道轮回,果报相差不能为比,不只天上地下,不能为比。所以十方如来苦口婆心,在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劝人念佛,可惜这个法门是易修难信,为什么难信?理太深了,这个境界实在不可思议。
因此我常常劝同修们,如果发心讲《无量寿经》,弘扬净土法门,对于《华严》、《法华》、《楞严》这些大经大论要熟读、要透彻,你净宗才会讲得圆满,才会讲得令人起信。为什么?净宗是所有一切大经大论的精华,所以认识的人少,那难怪。几个人一生曾经修学过这些大经大论?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到晚年几乎没有一个不念佛修净土。他绝对不是到了晚年,看看什么都不行了,不是的,他是真正明了、真正透彻、真正觉悟,也就是这宝他真正找到了。从前他摸索没找到,他晚年找了一生到最后被他发现、找到了,是这么一桩事情。这是说明这初会的要义,真正要紧意思就是这个。下面这解释疏。
【疏言。穷终亦是等者。】
《华严经》开头,普贤菩萨初会,终了是第九会,末后这一会会主也是普贤菩萨。
【善财求友。遍历诸位。至于最后因圆门中。亦是普贤所说也。】
『善财』,是代表一个大乘修学的人,凡是修学大乘的都叫做善财。童子是美称,男女老少都称童子,是通称。善是什么?真正有善根。财是什么?有智慧、有福德,有智、有福,这叫财。所以善财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的人。你看《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三者具足很不容易。华严会上这善财童子学的什么法门?这是我们要知道的。首先你看看善财的老师是谁?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修什么法门的?在华严会上,文殊菩萨自己发愿,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善财是他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必定是接受老师衣钵承传的,那他当然跟老师修学同一个法门,念佛求生净土,这我们要知道。
也许这老师的学生,不一定是跟老师学一个法门,也有这个情形,那不能说没有。那我们看看,他出师之后,到外面去参学,参学第一位遇到的善知识,这第一位善知识是老师介绍的。以后的善知识,都是善知识互相介绍。老师给他推荐去参学的这个善知识,德云比丘,在我们《四十华严》讲吉祥云比丘,在八十卷经里头翻译成德云。这位善知识教的什么?教他念佛法门,这是我们要深深去体会。这一开头是念佛,我们中国俗话说,「先入为主」,那第一个善知识教他是念佛法门,当中经历五十一位善知识,最后遇到普贤菩萨,那就更明了、更明显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念的阿弥陀佛,他不是念的别的佛。这就是一个始,一个终,所以《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是什么,所说的是念佛三昧。
彭际清居士将《华严经》修学的方法集成一部大论,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确实是了不起,《华严经》修行的精华,《华严念佛三昧论》。文字虽然不多,义理之丰富是无有穷尽,那是一部大论,不是小论。大家不要以为这《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那么多,摆在那一大堆叫大论,他这一卷的内容超过了《瑜伽师地论》,超过了《大智度论》。所以这个我们讲,论质不论量,量没有它多,质比它丰富。《华严三昧论》在近代,黄念祖老居士提倡,在北京讲解,我们从录音带把它写出来,在台湾已经出版流通,这对于念佛人有很大的帮助,那是《华严》修学的纲领。所以这个法门实在讲,认识它太难太难。无怪夏莲居说,「万亿人中一、二知」,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其他经论认识不难,这个法门、这个经论认识太难太难了。所以我们有幸遇到,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我们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善根成熟,得遇诸佛第一法宝,这才遇到第一经。若不是过去这样深厚的善根,遇到也会当面错过。
这部经的真实利益,在这几年当中我们亲眼看到了,这足以增长我们的信心,坚定我们的信念,那就是在全世界,我们把这部经介绍出去,受欢迎的程度远超过其他经典,这个人数之多也超过任何的法门,这就是证据,无比的欢喜。我曾经听说,夏莲居老居士在往生之前曾经说过,第一个预言,他说《无量寿经》将来是从外国传到中国。当时听的这些人都不相信,现在果然没有错,从外国传到中国大陆,而且中国大陆学佛的同修,接受这部经的几乎是非常的普遍。第二个预言说,这部经典将来必定传遍全世界。其他的,我就不必说了。世尊末法九千年当中,真正能得度的就要靠这个法门。所以同修们,如果我们对这个法门还有怀疑,信心还不足,你就深入经藏,这些大经大论能够帮助你坚定信心,帮助你排除疑惑。如果信心坚定,实在讲,不要去浪费那么多时间,一句佛号念到底,无边的利益你一定得到。
就像谛闲老法师早年那个徒弟一样,这个故事我讲过很多遍了。这个徒弟没有念过书,愚痴,很笨,出家什么都不会,老和尚没法子,把他送到一个破庙里面,叫他一个人去住,只教他一句阿弥陀佛,跟他讲,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就真老实、真听话,念了三年,人家是站着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来替他办后事。死了以后站三天,在历史上还没听说过。站着往生,这个历史记载很多,往生之后站三天,没有听说过。你要是问他,他什么都不会,从来没有听过经,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经,就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他就成功了。连他的老师都不如他,谛闲老法师不如他。谛老常常把这个榜样来劝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是民国初年的事情。我们看到这么多的事实、这么多的证据,再不相信,那就是愚痴到了极处,那个罪障太重,无药可救了。如果从这些证据当中,我们能够觉悟,能够死心塌地念佛,这经随顺听,实在讲不重要,重要是念佛。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念佛回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