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108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0八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108

第108集 A

MP3下载

第108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二百六十七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故大品经云。须菩提问佛。为用初心得菩提。为用后心得菩提。佛反问云。如然灯。为用初燄然燋炷。为用后燄然燋炷。须菩提言。非初燄。不离初燄。后燄亦尔。佛问须菩提。炷实燋否。须菩提言。燋。佛合喻云。菩萨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后心亦尔。】

 

这段是引《大品般若经》来解释法界的体性。这段《疏》文在二百五十二面,宗密大师的注解很长,我们上次没能讲完,现在又隔了好几个月,从这个地方一开端,初学,不但初学,恐怕就是老修的同修也摸不到头绪,这是因为这部经不是每天接着讲,这是必然的一个现象。但是今天《大品经》里面这段文的意思很重要。有不少的同修常常来问,菩提心怎么发出来?正好今天这段文跟我们说这桩事情。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菩提?菩提是梵语,也是古印度的言语,意思是觉悟。这个觉是真正的觉悟,绝对不是世间的聪明,所谓是世智辩聪,那不是觉悟;这是真正的觉悟,也就是禅宗里面常讲的大彻大悟,教下所讲的大开圆解,是说这个境界。学佛的同学,不管是学哪一个宗、哪一派、哪一个法门都想开悟,这个开悟,菩提心就是开悟。

 

这个地方,『须菩提』,实在讲须菩提是古佛再来示现为释迦佛的弟子,在此地这一问一答都是为我们,实在讲我们问也问不出来,这他老人家代我们问出来,我们从这个问答当中去体证。他问得很好,他说『为用初心得菩提,为用后心得菩提』。初心,什么叫初心?什么叫后心?这就很难懂,很难体会。此地讲的心是讲念,禅宗常讲的参话头,实在那不是话头,是念头。这个念起来了,从哪里起来的?那是头。念头没有了,到哪里去了?那是尾。参话头是真实的功夫,可是现在有很多人把这个参话头,他不会参,结果他搞的是什么?他在打妄想,以为打妄想就叫做参话头,那是完全错了。

 

现在我们就讲这个心的初与后,到底要用哪一种心才能够得圆满的大觉?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来,释迦牟尼佛没有答覆他,反过来从一个比喻上来问他,问他说像点灯,现在我们点的是电灯,这很难比喻。从前点的是油灯,油灯在台湾也很多年不用了。虽不用油灯,但是点蜡烛还常常看到,尤其是逢年过节,点蜡烛,无论是寺庙或者是民间家里点蜡烛跟这个差不多。点蜡烛有燄,或者叫火燄,我们无论是火柴或者是打火机都有火燄,燃那个蜡烛芯,这个『燋炷』就是那个蜡烛芯,里面那个点着。你点着是用初燄还是用后燄?佛用这个来做比喻,这比喻得很妙。尤其像火柴划开来时候那一剎那,那是『初燄』,等到燃烧的时候,那是『后燄』。你点灯的时候,到底是用初燄?是用后燄?佛反过来问他。须菩提答覆,这个不是初燄,虽不是初燄,没离开初燄。没有初燄,后面不就熄掉了,就灭掉了?那一支火柴怎么能燃烧那么久?我们把蜡烛,把这个灯点燃了,像一支火柴把它点燃了,点燃之后有没有离开初燄?没离开。『不离初燄,后燄亦尔』,也没有离开后燄。

 

佛再问一下,问须菩提,『炷实燋否』。炷就是灯炷,是真的点燃了吗?是点燃了,灯炷是点燃了,燋是点燃了。佛用这个比喻来答覆他前面的疑惑。『菩萨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后心亦尔』,这句话里面的意思非常的深长。我们今天讲开悟,究竟要用什么心来开悟?给诸位说,不是初心也不是后心,真正要想开悟,佛家常讲的平常心。我们的心平不平常?我们的心是很不平常,我们是非常,不是平常。什么叫平常心?平是平等,你有念头就不平等,有念头,这个心就起波浪,像水一样,它不平。常是什么?常是永远保持这个样子,这就开悟了。为什么说平常心就开悟?平常心起作用就是菩提,就是觉。我们今天的心是妄念纷飞,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华严.出现品》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菩提,「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佛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的,妄想什么?就是念头。这个东西不得了,妄想发展就变成了所知障,就变成了法执,执着发展就变成烦恼障,就变成我执。所以佛法彻始彻终无非是破二障、破二执而已。烦恼障破了,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如果我执不破,决定不能超越轮回。

 

诸位如果明了这个事实,你才深深理解到,佛家无量法门,为什么诸佛如来偏赞念佛?就是《华严》到最后,这部经是《华严》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究竟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一切法门,你们自己想想看,有没有办法破我执?有没有办法断烦恼障?如果我执、烦恼不断,换句话说,你修得再好,也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人天福报享尽了,还要往下堕落。要讲生路只有一条,带业往生,这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叫你带业往生,唯一的一条出路,除这条出路之外,别无二路子好走,这是真的。从理上讲,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就,问题你有没有本事破我执,破烦恼障?有没有本事去破法执,去破所知障?这关键的问题在此地。所以这不是初心、后心的问题,也离不开初心、后心,就是一个平常心。学佛实在讲,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什么?就修平常心。下面,再引龙树菩萨的一段话:

 

【故龙树判云。佛以甚深因缘答。】

 

前面这一番问答,佛答的意思很深很深。

 

【意云。】

 

这意思说:

 

【若初心得菩提。初发心便是佛。若初心不得。二心三心亦尔。心心不得。毕竟则不成佛。】

 

『得菩提』就是成佛。

 

【故云尔也。此中灯喻菩萨道。炷喻无明烦恼。燄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

 

佛说一句话,举一个比喻,里面有这么深的意思在,有这样广泛的意思在。龙树菩萨不给我们说明,不给我们解开,我们就听佛跟须菩提一问一答,也不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原来他们所说的是意在言外,这不会听就听不懂。说的是这桩事情,意思在另外一个事情,这也是读佛经的一个难处。如何能真正体会?一定要有修学的功夫。现在人学佛,一些人只学一些佛法文字上的常识,言外的意思完全觉察不到,这个原因在哪里?没有认真的去修。

 

今天下午,郑石岩居士来看我,他告诉我,最近工作非常的忙碌,还要到处去讲演,最近有一个地方请他去讲《普贤菩萨行愿品》。我告诉他,我们净宗学会提倡修行的法门,五个科目,十大愿王是最后一个科目。他最近要去跟人家讲十大愿王,我提醒他,十大愿王好像盖楼,那是五楼,五楼建立在四楼的基础上,四楼是什么?四楼是六度。没有六度,哪来的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空中楼阁。六度又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六度是菩萨行,三学建立在六和的基础上,六和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观经》,佛给我们讲的三福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讲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成佛他的基础是什么?就是这三条,你说这三条多重要。今天什么人认真照这三条去修学?

 

我这次从国外回来讲了一部「地藏经大意」,有很多人很诧异,问我为什么讲《地藏经》?《地藏经》不是净土宗的经典,为什么讲《地藏经》?一部《地藏经》,就是三福详细的说明。《地藏经》内容讲什么?就是讲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直讲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全部《地藏经》就讲的是这句。你说这多重要!这是我们修学的基础,是我们修学的大根大本。不从这上着眼,不从这里下手,那十大愿王是空中楼阁,说来好听而已,决定做不到。

 

龙树菩萨把佛的这个话的意思跟我们解开了,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菩萨道就是觉道。觉悟的障碍就是『无明烦恼』,能把无明烦恼破除,菩提这就现前了,烦恼不是一下就断干净的,分分断,分分破,所以菩萨才有五十二个阶级。这五十二个阶级从哪来的?就是你断得多少而来的。这部经是大乘圆教的经典,当机者,当机就是修学的对象,教学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换句话说,我们都还没资格。必须得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是华严会上的学生。破一品无明,这是初住菩萨;破二品无明,是二住菩萨,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四十二个位次,这是华严会上的当机者。在这段经文里面那个标准又高了,此地是专讲十地菩萨。所以底下讲的,『初地相应智慧』,这是证入初地。『金刚三昧相应智慧』,这是等觉菩萨,第十一地。底下这段话重要:

 

【又若断者。一念便是。何假三心方断。】

 

这个『三心』就是有初心、有后心,当中还有个住心。这个念头有初、有后,有当中暂住的,三心不可得,那《金刚经》上说的。由此可知,你要想真正证得菩提,证得自性,菩提就是自性,我们讲真如本性,是一桩事情,这个名词不一样。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叫做一心不乱,你要想证得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此地讲的菩提,用什么?『一念便是』。你们懂不懂这个意思?二念就错了,三念就更远了。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称念,你就容易证得。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那就三念、四念,五念、六念去了,这就不能成就。佛在《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一向专念,着重那个「一」。《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都是着重在一心。一心就能证得,二心就不能证得;一心就是平常心,二心就不平了。

 

权小以下,就是权教菩萨小乘以下,统统用的是八识。这八识什么?八个心,不是一个心,是八个心,所以他不能得菩提。阿罗汉没有得菩提,辟支佛也没有得菩提,权教菩萨也没有得菩提。你问他为什么不得菩提?因为他用八个心。我们平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是八心。三心讲什么?心意识,第八识是心,末那识是意,第六识是识,就是心意识,这叫三心。二意是什么?二意讲的是末那与第六意识。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二意。权小以下统统用的三心二意,这不能成就。用三心二意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不可思议。三心二意念佛能不能念到一心不乱?给诸位说,理一心是决定得不到的,因为理一心是菩提,事一心可以得到。不要说事一心,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很低,功夫成片就可以了。

 

什么叫功夫成片?这一句佛号不夹杂、不间断,就叫做一片。这样的功夫就决定往生,这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生凡圣同居土,虽然品位不高,你们念过《无量寿经》,你们念过四十八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个享受就跟等觉菩萨差不多。这叫难信之法,说实在话,许多菩萨都不相信,为什么?那些菩萨没有到极乐世界去过,你跟他讲极乐世界情况,他不相信,这是真的。所以你是把这个宗门教下统统搞通了之后,你一定老实念佛。为什么?想一想,做不到。其他的法门好,理论也好,方法也好,自己决定做不到,还是老实念佛可靠。所以要证菩提,要见自性,这一心就达到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称为第一法门,这有它的道理。

 

《楞严经》上,我们看到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更改过,这个法门不可思议。先就用三心二意来念,念到功夫纯熟,就变成一心称念,不要换方法,就是一个方法用到底。你看《大势至圆通章》上讲的,他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我们今天讲同志,志同道合五十二个人,这不是五十二个人,是五十二种人。哪五十二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等觉、妙觉,五十二个。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人家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这句佛号念到底,你看这个法门多简单、多容易。所以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上讲了很多,愈是最殊胜的法门,必然是最简单的法门。他用照相机做比喻,这最好的照相机,傻瓜照相机,一按张张漂亮,张张都照得好。愈是高级的,又要对焦距、对色晕的时候,三十六张不见得会张张照得好。这个比喻也很有道理,所以愈是最殊胜的法门,一定是最简单的。千万不要瞧不起那个最简单的法门大概不是最高、最殊胜的,那你自己看错了,看走眼了。才晓得这一心称念,那里面的理论、方法、境界,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我们再把这段文念下去,一念便是,『何假三心方断』。

 

【既假三心。明智无性。无性故非初中后。因缘故成初中后断。此上犹通实教。】

 

『实教』就是终教,终是始终的终。贤首家立的是五教,小、始、终、顿、圆,实是属于终。如果在天台家讲,藏、通、别、圆,是别教,这是别教的教义。这个地方要紧的是告诉我们,『智无性』,性就是体性,智慧没有体性。无自性,所以就谈不上什么初中后,讲初中后,必然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决定是无自性的。所以这是天台别教的教义。下面说:

 

【若依圆宗所断之惑。】

 

这是圆教。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天台立四教,藏、通、别、圆,贤首立五教,小、始、终、顿、圆?实在讲,四教、五教是差不多的。这就是说,把一切众生的根性,众生根性不相同,分为四大类,分为五大类,然后教学的方法手段不相同,这是用分类的方法。这五种人,我们就贤首家来讲,这五教这五种人,五种人根性不相同,固然是过去生中修学的习气不一样,而在这一生当中所遇的缘也不相同。根性最利的是圆,圆人到底他那个根性的特色是怎样的?圆人对于一切法不甚执着,所以他才圆融!不很执着。对于一切法坚固的执着,那是小乘人,那是小根性的人,愈是往上面去,他这个执着就愈淡。

 

可是诸位要知道,坚固的执着,我们佛家常讲严持戒律,对那个戒条认真执着,这是小根性的人,有没有好处?有好处,决定不堕三恶道。为什么?他戒律守得好,不堕三恶道。确定在哪里?决定不会见性,决定不能证菩提,为什么?他有执着,他执着不能破,证菩提要破执着。我持戒,我执很坚固,不能出三界;破我执,这才能出三界。我执这么坚固,所以他得的果报,人天福报,人天两道,他不会堕三恶道。圆教根性,他对这个很马虎,大而化之,不甚执着,他要不开悟,要不超越三界,三恶道他有分。他要成就比他高,不成就不如他们,要堕要堕落得很惨。这是我们从外表形相上看。但是那个严持戒律,我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说过,大小乘统统是严持戒律,他持的方法不一样,小乘人严持戒律是在戒相上,戒条、戒相上,大乘人严持戒律是在心地上,不重视事相。

 

在中国唐朝有个故事,佛家叫公案,我们现在讲讲故事,过去的事情,那是真正的事实。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是我们中国律宗的初祖,戒律之严那当然没有话说的,律宗初祖。日中一食,感应得天人供养,天人看到他持戒严,佩服!每天中午的时候给他送饭来。有一天,窥基法师,这是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听说道宣法师在这里修持不错,去拜访他。窥基大师对于戒律就大而化之,他出家的时候,传说他三车法师。这个人很聪明,贵族出身,他是尉迟敬德的姪子,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尉迟公,尉迟公是他的叔叔,所以这是贵族出身。玄奘大师要他出家,他提出条件,他说要我出家可以,我要享福,喜欢读书,他说我要带一车书;喜欢用钱,出家没有钱不行,我要带一车黄金;还要带一车美女去跟他作伴,三车法师。

 

道宣律师对他老人家学问是很佩服,行持就有点轻视的味道。那天,大概这是窥基大师在山上住的时间久了一点,到中午,道宣法师是希望天人来送供养,表演一下给他看看,你看看天人来供养我,哪里晓得那天天人没有送供养来。到第二天窥基大师他们已经走了,第二天天人中午来送饭了,道宣律师就问他:你昨天为什么没有给我送饭来?他告诉他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的护法神保护着,我进不来。道宣法师听了,一身流汗,才晓得人家那个大乘戒跟小乘戒不一样。所以大小乘结罪都不相同,小乘结罪是论事不论心,大乘结罪是论心不论事,这个不相同的。那这圆教是大乘当中的大乘。『若依圆宗所断之惑』:

 

【一迷一切迷。一断一切断。】

 

这是圆宗,所以这种根性的人就太难了。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过去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再没有看到第二个人,哪一个人?禅宗六祖大师。六祖以前没有看到这种人,六祖以后,也没有发现第二个,那是『一断一切断』,一悟一切悟,这是真正圆宗。其余在中国我们所看到的,多半慢慢培养到最后入了圆宗这个境界,这样的人有,也有不少。那是过去生中的善根,这一生遇到圆顿的缘,慢慢培养,在这一生成就。所以这段非常重要,我们也不能够把它误会。所以我们的修学还是要从事相上老实来修,圆是没错,我们自己做不到。圆人心地清净,顺境里面不生贪爱,逆境里面不生瞋恚,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他的心永远是平静的,这是圆人。我们想一想我们的心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是不是平静的?如果不是平静的,那就学不得,那一学,问题就严重了。还是要按部就班,自己属于哪一类的,还是学哪一类的好。这是古人把一切众生分为五大类。这五大类,或者是四教、五教,说实在话,都是我们中国祖师们分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分的。释迦牟尼佛当年说法是应机而说的,哪一个来问,随问随答,没有分类,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这才分的,便利于教学。我们再把文念下去:

 

【如梦所见事。】

 

这底下用比喻说:

 

【一切皆非。剎那觉悟。一切皆是。】

 

迷了,『一切皆非』;觉悟了,『一切皆是』。

 

【非待断却梦中物。亦非留着梦中物。故云无断无不断也。又尚无有断。岂可更言无断。】

 

说实在话,这个断跟不断都说不上。怎么说不上?说断或者说不断,那真有这个事情才行。事实的真相不是如此,事实真相就像《金刚经》上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地方用梦来做比喻,这是事实真相。你说它有,它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你说它没有,它又有相,就像作梦一样,实在是非有非无。你了解这事实真相,有无两边你都不执着,你也不会说这个是有,也不会说它是无;说它是有,说它是无,你已经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已经迷了。觉悟的状态之下绝对没有这些妄念,事实是摆在那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起心动念,梦中如是,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也如是,看得清楚,听得清楚,绝不起心动念,这就对了。

 

眼前境界是什么?梦境、幻境,所以这个有叫幻有,佛法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很透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什么?色就是形相、物相,是一不是二,色空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色空分做有无,那就错了,它是一桩事情,这是最难懂得的,这就是事实真相。真正明白事实真相,你在事实真相才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跟诸位说,这个戒律就是圆满的。戒是清凉,戒是自在,因戒得定,这种戒这叫性戒,就是本性之戒。戒律是防非止过!真性里头没有非也没有过,这个戒是圆满的戒,这个定是自性本定,这个智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是这么一桩事情。不但权小不知道,实教菩萨也不能透彻完全的理解,这是事实真相。

 

今天我告诉郑居士,整个佛法一言以蔽之,它说些什么?这部《大藏经》它讲什么?要用佛经上话,说作诸法实相;要用现代话来讲,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晓得佛教经典与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整个佛法讲的是我们本人,我们生活状况,这个关系多密切,没有比这个更密切。他今天告诉我,现在教育界对佛法,佛教教育逐渐慢慢重视了。这是应该的。这是真正的教育,真实的教育,教你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环境,这就是菩提,这就是大觉。觉悟的人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为非作歹?那不可能的事情!这下面有两个问答,做为这一章的总结,这两个问答问得好。

 

【问夫真如者。是诸法实相。体性空寂。本自湛然。离诸句数。不可分别。云何此说分十真如耶。】

 

这个问得很好,『真如』怎么还可以讲十个,它不是只有一个,哪还有十个?实在讲,连一也不能说,怎么可以分十个?实在讲是一,既然是一是真相,真相就不可说,不但不可说,也不可思。你一思惟、一想象,就错了,所以说不可思议。思是思惟,议是什么?议是言说,就是议论。不可思议,那是真的。但是这个不可思议,几个人懂得?我们塑造的诸佛菩萨的像都不可思议。你看那个佛像,他也不思,他也不议,他坐在那里不动,他所代表的就是不可思议,他所代表的就是诸法实相,几个人看得懂?这个味道就深了,味道非常浓。唯有圆教上上乘人他懂得,以下的都不懂。不懂怎么办?不懂就得要指示、要教导,指示、教导,那就不能不用分别。这个分别不是真的分别,而是教学的手段,是教学的方法,绝对不是目的。随着众生的分别而分别,随众生的执着而执着,所以所谓的分别就是不分别,执着就是不执着,就这个意思。诸佛菩萨哪里真的有分别执着?没有,决定没有,随顺众生,这才跟你讲十种真如。我们看:

 

【答。疏云。体虽湛然。】

 

体是什么?本性,性体就是前面所讲的「空寂湛然」。空寂湛然这四个字是形容真性的,形容真心。谁的真心?我们自己的真心,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现在有没有变?没有变,永远不变。所以佛在《华严》里面才说出这个真相,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他本来成佛从哪里看?就是从你自性性体上看的,从来没有变过。体没有变过,体要变了,它就不是真实的,真的就不会变,会变的就不是真的,真心。那今天你会变的是什么?会变的是妄心,那不是真心,这妄心。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受这个罪是妄心盖覆了真心,真心如如不动。我们把真心迷了,不认识了,把妄心当作真心,《楞严经》上讲得详细,《楞严》上有比喻,认贼作子,冤枉搞六道轮回。佛法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的真心,认识自己本人,禅家所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要认识自己。《疏》是清凉大师的,为我们解释的,『体虽湛然』,性体湛然,没错。

 

【随缘有异。】

 

随什么缘?大体上来说,十法界,十法界就不一样,就不相同了。就好像我们用黄金,这个金是不变的,金是体,湛然的,金是体,我们把这个黄金塑成佛像,这个黄金做成佛像,那个黄金做一个菩萨像,佛法界跟菩萨界不一样。再把黄金做个饿鬼像,那个鬼像跟你又不一样,黄金一样,分量也一样,你到外面去卖价值也一样的,都是一致的,完全一样,它形像不一样。如果从体上看没有两样,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一真法界;如果从现象上看,这十法界完全不一样,苦乐完全不相同,『随缘有异』。

 

【即真如体本无有异。但对障染粗相。即证不同。遂说有异。】

 

这十种真如就是讲的十法界。这个说得不一样是什么?十法界众生二障,烦恼障跟所知障污染有粗浅不相同,有的染污得很重,有的染污得很轻,愈往上面去染污就愈轻,愈往下面染污就愈严重。这么样分出来的,不从体上说,体决定没有染污,相上有染污,相既然有染污了,作用就不同。底下又问:

 

【似于何者。】

 

这似于是像什么?请你举个例子说像什么?下面就举例说明了。

 

【答。疏举喻云。】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举个比喻说:

 

【如陶冶尘滓。鍊磨真金也。】

 

我们知道这个金从矿里面采出来,里面掺着有沙石、有泥土,必须要冶炼,然后才能够提炼出纯金,就像冶矿一样。用金来比喻真如本性,比喻我们的真性,用这些矿、这沙石比喻的染污。一样的道理,我们提炼的时候也要经过好几道的手续,先把那个粗的东西淘汰掉,然后细的,再微细的这个纯金才提炼出来。就好像我们这十法界一样,烦恼习气,先把三恶道的习气断掉,然后再把人天习气淘汰掉,再把二乘淘汰掉,再把菩萨也淘汰掉,那就成佛了,就是纯金了,要这样一层一层去淘汰,一层一层来冶炼。方法、手段、速度快慢因人而异,也不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从我们表面上看,每个人出身不相同,生活的环境不相同,所受的教育不相同,所处的这个社会背景不相同,教学方法手段自然不一样,这是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凡夫能看到的。其实这能不能看得完全?不完全,差得太远。怎样才看得完全?还得看这个人生生世世过去生中久远劫修习的善根福德因缘,这样才能看得准,这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然后使用这个方法,那的确圆满就很周到,决定有效。就如同大夫看病一样,真正高明的大夫给你诊断的时候,一定能够找到你病的起因,那真叫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了。绝对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不是一个高明的大夫;要找到你得病的这个根源,从那里下手。我们今天佛法也是如此,所以诸佛菩萨他们有大智慧、有大的能力神通,他能够观察到你过去生生世世的业缘,他教你的方法很容易成就,那个方法就正确了。

 

现在这些出家的法师没有这个本事,只看到你表面,看你、摸摸你,发烧,赶紧找个退烧药吃一吃,这烧怎么发的?不晓得从哪里发的。所以往往这个药下去,眼前有一点点小效果,后面有副作用,为什么?不能治根,不知道他病怎么发的。这就是我们众生没有福报,不能遇到诸佛菩萨为我们说法。但是诸佛菩萨实在也是慈悲到了极处,知道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诸佛菩萨不住世了,所有一切这些法门方法都不甚灵验;换句话说,治不了病。实在说不但治不了病,还病上加病,本来你对这个世间妄想分别执着就够多了,再一学佛,又加上佛法的分别执着,这就是病上又加病,这个就麻烦,太难太难了。所以佛给我们留下一服叫阿伽陀药,是万病总治,这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这个法门无论对什么样众生,无论对什么样的根性,绝对有效。所以即使在华严会上,华藏世界,一真法界,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最后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就晓得这一服药的价值。一切病总之你修这个法门是决定不错。也就是说,我生病了,遇不到好的大夫,没有人来给我开药方,我用这个药就不会错,只好,绝对不会变坏。所以这一服药,一切诸佛赞叹,一切诸佛宣扬,一切诸佛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就这句佛号就能够把你的所有尘沙慢慢统统给你洗刷干净,把你的真性给提炼出来。

 

你看楞严会上五十二同伦,最后一层一层提炼,就是圆教圆满成佛了。他用什么方法?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用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最后两句话就是教我们用功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个字,你看多简单。什么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不要看世间形形色色,什么也不要看;耳,什么也不要听,乃至于意,什么都不想,专念这句佛号,净念相继,这个净就是清净心去念。什么叫清净心?不怀疑,心清净了,不夹杂,心就清净了。我们念佛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对这个佛号有怀疑,或者不怀疑了,夹杂,念这个佛号,心里还想东想西,所以这个功夫不得力。真正做到不怀疑、不夹杂,这叫净念,相继是这一句佛号念念不要中断。

 

现在北京黄念祖老居士,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我在美国,他带信来告诉我,他现在一天念十六万声。老居士给我们做一个榜样,他今年八十岁了,放下万缘,真正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没有一个不往生,没有一个不成佛。这就象是冶金一样,像陶冶提炼金矿一样,这种方法效果非常的显著,非常明显,也非常的快速。你只要肯用这个方法,三个月就见效,半年,真用功的人,半年的功夫脱胎换骨,不一样。学佛,我们这个形象就是招牌。学佛学得愁眉苦脸,学得一身的病痛,人家一看到,佛不能学,你看学佛都这个样子。这学佛的人身体愈来愈好,愈来愈年轻,又不生病,这学佛人好,我们要学佛,招牌。自己不得受用,怎么能叫别人相信;自己得到真实的利益,别人看到了就羡慕。三福末后,劝进行者,拿什么劝?拿这个样子去劝他,就行了。

 

今天下午,赵福崇先生来看我,他问我说:法师你为什么身体这么好?念佛。他从前学密,他现在密不学了。他说我现在念佛,身体还是不好。念的功夫不够。他说是的,妄念很多。我说不要再打妄想了,所有一切妄念统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增加苦恼。为什么去打妄想?为什么不想佛?要想,想阿弥陀佛,要念,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也不想,是什么也不念,这叫真正念佛人,念到心清净了,身体自然就健康,你的身体体质自然就起变化了。心地清净,你这个身体细胞结构一定符合于自然,那就是最健康;动一个念头,里面这个细胞组织就改变,改变就发生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病痛,就是疾病的根源。所以病从哪里来的?妄想来的。所有一切的病根都是妄想,不打妄想的人永远不会生病。这后头几句不要讲了,这诸位看看就明白了。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7:02:5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402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