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九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90
第90集 A
第90集 B
请掀开经本,二百三十五面第二行,看《疏》:
【今此即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
这个经文到此地才说到本经,前面都是泛说宗旨,一般经论共同具有的。从这段以下就专指本经,我们看《钞》:
【今此即以下。】
就是指前面这段《疏》文,这是:
【第三。】
第三小段。
【别明此经宗旨。于中有三。一指其所宗。二释其义理。三总结归宗。】
这段里面又分三个小段。
【今初。】
这是第一段,就是指其所宗。
【如大疏中。贤首大师。总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
这是《六十华严》里面所说的,贤首国师所讲的。贤首是华严宗第三代的祖师,华严在中国佛法成为一个宗派,正式成为一个宗派,实在讲是在贤首大师的时代,因此本宗也称为贤首宗,道理在此地。华严的初祖杜顺和尚,二祖云华大师,我们不称杜顺宗,不称云华宗,而称贤首宗,这个宗派是在贤首大师手中完成的。清凉是继承贤首,清凉是贤首的学生。贤首大师那个时代,他老人家所见到的《华严》是《六十华严》,晋朝时候翻译的,唐译两种,贤首大师没有见到。他给《六十华严》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注解叫《探玄记》,《华严经探玄记》就是贤首大师《六十卷经》的注疏,他是『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
【若疏主自判大部。】
这个『疏主』是指这个《疏钞》的著作人,疏主这就是清凉大师,是宗密的老师,这华严宗的第四代,八十、四十《华严》的注解都是清凉国师著作的。清凉的看法,跟他老师的看法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不过顺序次第上不太相同。『大部』就是八十卷经,《八十华严》。
【即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为宗。】
看这是清凉跟贤首判这一部经的宗旨,从这里能够看得出来。贤首大师所看的《华严经》欠缺的部分太多了,《华严》全经有十万偈,《六十华严》只有三万六千偈,诸位想想,三万六千跟十万,少得太多了。所以往往我们读经读到一段,好像后面应该还有,忽然没有了,这就是经文不全,传到中国来是一个残缺不完全的版本,当中脱漏掉太多了。
实叉难陀,这是在唐朝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本子比东晋来的本子要多了一些,但是还是不完整,增加了九千偈,那就变成四万五千偈,还不到一半。但是增加这么多的经文,对于《华严经》的义趣、理解实在是有很大的帮助。清凉参加这个译场,而且给这部经做了注解,后世学《华严》都是以清凉大师的《疏钞》为主要的依据,而将《六十卷经》列为参考资料,因为它比较上完整。以后贞元年间,《四十华严》就是最后这一品,「入法界品」,这一品的经文很完整,没有欠缺,贞元年间传到中国,翻成中文总共有四十卷。这四十卷跟八十卷合起来确实超过了原经的一半,在今天全世界要说《华严经》,大概只有中文本是最完备的。梵文的原本已经失传了,只剩下极少部分残缺的经卷。从两位大师的说法,我们能够肯定这个解释是正确的,是值得我们信任的。我们再看底下的钞文:
【即该罗本末究竟之大宗也。】
这是讲全经的宗旨。
【今但取一品之意。】
《别行疏钞》,这专门是取大经里面的一分,不是『一品』,是一品里面的一章,也就是《华严经》总结。总结的这一段,不是全经。
【一向修证趣入。返本还源。故以入字为首。文阙果者。能入所入契合之处。即是果也。】
这段文下面有解释,我们继续往下看。《疏》:
【法界缘起。即所入也。普贤行愿。为能入也。入通能所。】
『入』,这个字『通能所』。这几句话非常重要。佛法所贵之处是要修行,如果我们只理解而没有真正的修行,这个佛法就没有价值。修行,什么叫行?行是指的行为,行为那个范围就非常广大,佛在一切经,将一切众生的行为归纳成三大类,这样为我们说法就方便了。第一大类就是身体的造作,身体的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身体的行为;第二是言语,口业的行为;第三种是思想、见解,属于意业的行为。行为再多也超越不了这三个范围,所以用身语意统摄一切众生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有了过失,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记住。
所以修行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经,拜多少佛,念多少咒,假如你干的这些事情与你身语意不相干,那统统不叫修行。不但不叫修行,说老实话,如果说得客气一点,这是念经总比骂人好一点,这是说客气话;说得不客气的,你在造罪业。早晚课诵经,以为是修行,把那个经念给佛菩萨听听,佛菩萨要听你这东西吗?不要听的。自己以为我早晚课都做好了,天天都有交代了,像小朋友骗老师、骗父母一样,这种行为叫欺骗佛菩萨。早晨做早课骗他一次,晚上做晚课又骗他一次。佛菩萨不在身边,泥塑木雕的假象你都忍心骗他,欺骗他,那还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这叫造罪业,哪里叫修行!因此佛法最可贵之处,就是要将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我们要怎样去把它做到;换句话说,变成我们自己的行为,这才叫受持经法。受是完全接受过来,持是在生活当中保持而不失掉,是这个意思。哪些地方修正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修正我们意业行为;哪些开示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应对,语业的行为;身体一举一动合乎威仪,那是身业的行为。经典的作用是这样的,不是叫我们念,不是叫我们研究什么理论的,不是的。佛法就是实际的生活,生活就是佛法,这是它可贵之处。
『法界缘起』,这句前面已经说了不少。法界确实从缘起,不但一切依正庄严是从缘起,十法界也是从缘起的,乃至我们起心动念也是属于缘起的。这个地方讲的法界就是华藏世界,要怎样才能入?这个入就是证入。把法界缘起变成自己的生活、思想、行持,这一定要修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能入』,法界是所入,能所不二,这才是究竟入。我们读《华严》才真正得到受用,真正得到利益了。下面这有很长的一段文要跟我们解释,我们看底下的疏文。看第三行,二百三十六面第三行。
【今释此义。】
现在就解释前面所说的义理。
【即为三门。一明所入。二辨能入。三能所契合。】
我们再看《疏》,《钞》就不必看了,钞是解释段落。
【今第一明所入者。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
实际上经文里头只有一句话,就是『一真法界』。学佛的同修,无论你是学哪个宗派,你是学哪个法门的,无一不是以一真法界为归宿。一真法界就是《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换句话说,学佛的目的就是要真正明了、真正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学佛的目的。悟入诸法实相,就叫成佛;换句话说,对于诸法实相不能完全理解,佛法里面叫他做众生;对于诸法实相真正通达明了,就叫他做佛菩萨,就这么回事情,佛菩萨跟众生差别就在此地。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不明白?明白了,你是菩萨;彻底明白、究竟圆满明白了,就叫成佛;不明白就叫凡夫,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说「统唯一真法界」。
下面这八个字是对于一真法界的形容,实在讲,这一真法界怎么能说得出来?不思议的境界,不能思惟,也没有办法言说。这是说不思议当中勉强来说,所说的,诸位要知道,是勉强而说的,能说得出来是相似的境界,并不是真实的,真实境界是不可思议。这个经题里面讲,「不思议解脱境界」,连思惟想象都达不到,那怎么能言说?可见这个言说是不得已,言说是烘云托月,好像画画,画月亮,月亮画不出来,画个云彩,云彩当中露一个圆圆的,那就是月亮了,用这种手法,把这个真实境界烘托出来,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决定不能执着在言说文字,那就错了。言说文字是我们契入一真的一个线索,一个引导,言说文字统统不是,所谓意在言外,你要用心去体会。底下《钞》里面就解释这八个字,解释。我们把钞念一念:
【后今第一下。牒释文三。一明所入。二辨能入。三能所契合。初中又二。初总指一真法界。后别开三重法界。今初也。】
到这个地方,统统所谓的科判,就是文章的段落起止,在这个本子前面有总科,总科是用表解画出来的。这个地方列的我们通常叫半科,跟表解合起来看,它这个层次脉络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看底下文字:
【一标指辨相。言统唯一真法界者。标指也。】
标示出来,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目的就是这个。底下这八个形容词都是形容一真法界的相状,这一真法界到底是什么样子?实在不得已用这八个字勉强来形容。第一个是寂。
【无声曰寂。无色曰寥。】
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也就是自己的真心,现在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大乘经里面通常用一个字来解释,就是空。这空很难懂,空为什么说空?因为它『无声无色』。换句话说,它不是物质,没有物质,物质是色法,没有物质。这物质从哪里来的?是从它变现出来的。所以它这个空,空不是无,这就难懂了。我们一般讲空,空什么都没有,它不是的,空,它能够变现一切万法,它会变。不管它怎么变,不管它变多少东西,所变的还是空,为什么?它本体是空的。因此一切现象,它变出来的一切色相,这个色相,佛跟我们讲那叫假有,假有不是真有。怎么个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它怎么会变的?那就是缘生的,前面跟你讲缘起,起就是生起。他不说生,讲起,起比生这个意思好。讲生,怕给你觉得生会有灭,就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变成真的,那都不是假的了。缘起,缘起性空,性是体性,体性是了不可得,这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所以是无声无色。
我们要怎样才能入这个境界?佛法无论大乘、小乘,修学的枢纽统统是禅定。禅定,就是叫我们的心远离声色,心就得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是寂净,寂净与法界就成了一片,就入了,就相应了。所以佛门里不管哪一派、哪一宗,没有不重视禅定的。我们念佛法门,你看《弥陀经》上所讲的,《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如果不能够远离色声,你的心就不会净,就不一了,这是要知道的。所以与一真相应,这就对了,绝对正确。我们通常讲相应,这是最高的标准,第一个标准就是与一真法界相应。
【虚谓虚无。旷谓宽旷。】
这是形容一真法界之大,无量无边,法界无量无边,法界就是真心的本体。大乘经上常常形容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心量多大?各位看虚空很大,其实心包虚空。虚空也是缘起的,也不是真实,也是我们自性真心变现之物,所以虚空不大,心量广大没有边际。
【冲即玄奥。深即幽微。】
这两个字是说它的理,我们讲真心理体不可思议。为什么说它『玄奥幽微』?因为它虽然是空寂,它什么都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缘聚,它就现出来了。诸位对于这个事情当然很难体会,这不得已我们要从比喻当中来说。譬如我们每个人晚上睡觉都会作梦,这个梦从哪里来的?梦中有很多境界,我们要问,那梦当然是心变的。那要问问,你心里头有没有梦?心里头要是有梦,那个梦就不能失掉了。心里面果然有梦,那每天梦都一样的,不会有两样。由此可以证实,心里本来没有梦,当你睡熟了以后,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现梦境。这个条件佛法里面讲缘,缘具足它就起现象。我们的真如本性就跟作梦一样,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经上讲无量无边诸佛国土,都是我们自性在作梦,梦中境界。《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例外的。华藏世界是梦幻泡影,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梦幻泡影,我们现前这个世界还是梦幻泡影,几个人觉悟了?假如真正觉悟,这个现前境界是梦幻泡影,我问问你还要不要执着?你在这个境界里头还有没有取舍?还会不会动感情?不会了,为什么?假的,空的,不是真的,这才叫真相。
凡夫迷了,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在里面妄生取舍、虚妄、分别、执着,这样子没有苦恼当中,你生了很多苦恼。就像作梦,不知道那个梦是假的,以为是真的,梦中他要造业。如果晓得是在作梦,那梦里人家送你一个金山,你也不会喜欢,为什么?假的,作梦。那梦到一个老虎要来吃我,我就布施,就给你吃吧,喂你一餐!你就很痛快喂牠,为什么?假的,作梦。所以喜怒哀乐都没有了,一切取舍、分别、执着也没有了,那就是佛经上讲的,诸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在境界当中真正得大自在,不迷惑,不生烦恼,不造业,也不受果报,梦中到极乐世界也不会快乐,到阿鼻地狱、刀山剑树也没有痛苦,不执着了。
所以它的理很深,本性什么都没有,能现一切万法。诸位要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肯定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古书里面记载,许多现在人认为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知道那确实是有。譬如古人讲龙凤,我们说那是图腾,取这个、取那个凑合的,未必是真的,我们学佛的人相信那是真的。为什么是真的?一切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能变的心它的能力太大了,这你怎么想,它就怎么变,事实上有没有东西,统统没有。一切法是因心想生,你想什么变什么,你想佛变佛,想菩萨变菩萨,你想个龙就会变个龙,想什么就变什么。能变的这个东西,那是功能不可思议,那所变还有什么问题?决定没有问题。每个人想的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世界不相同。我们大家坐在一堂,好像这个样子是一样,其实不一样,各人各人的天地,绝对不会有两个人相同的。所以这个好像看到是一样,这在佛法叫共业,个别看法不相同是别业,共业有相似的地方,别业各个不相同,这就是玄奥幽微。
【包谓普含。博谓广遍。】
这是讲虚空,世界。这世界里面所有一切有情、无情,万事万法统统包在这里面,正所谓是「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包万法,万法统统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现与变都是真心的作用。心是讲本体,从体起用,才现法界,才现世界,才现万法。所以虚空、世界、万法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家的本性。这是不得已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一真法界的样子。我们再看底下:
【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法界的本体,一真法界的本体就是『一心』。前面讲『总该万有』,这句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体就是一心。所以我们读《华严》读到这个地方,就豁然悟入《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一心不乱就圆满包含了普贤的十愿,普贤十愿不出一心,所以才知道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里面最不思议的法门。
我对于净宗的信仰就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从前老师劝我,我都不甘心、不情愿。读《华严》、讲《华严》,在这些地方悟入,真正明了,修学起来比《华严经》简单,比《华严经》容易,没有《华严》这么繁琐,那效果还远远超过了《华严》。这才真正认识净宗法门,《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一切诸佛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经。这是我自己发现的,以后再看古注,我得到证明了。像我这样的看法,隋唐的高僧大德就说过了,《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引导。换句话,就像经开三分一样,《无量寿经》是正宗分,《华严》、《法华》是序分,引导你入《无量寿经》,这才是真正把佛法里头的尖峰,佛法的精华找到。那其他的经论都是《华严》的部分,唯独《无量寿经》是《华严》的全体,是《华严》的精华,这实在很不容易发现。然后认真的修学,仔细去对照,果然不错,这个心才真正定下来,不会再动摇了。我们看钞里面的注解:
【二释一心为体。】
这是第二个小科,前面第一个是「标指辨相」,这第二小段就是『一心为体』,解释。
【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者。直指真界之体也。】
这个真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哪里来的?一真法界的本体是什么?就是一心,一心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我们现在要问,我的心跟你的心是不是一个心?我心跟菩萨心是不是一个心?我跟佛的心是不是一个心?我跟蚊虫、蚂蚁是不是一个心?这问题大了。佛在《楞严经》上有个比喻很有趣味,他把真心、一心比作大海,把我们众生心比喻大海里起的水泡,这才有味道。那个水泡没有破的时候,以为你那个心就像水泡一样,就这么大,水泡一破了之后,才晓得我的心那么大,这整个大海都是我的心,这个比喻很有味道。
一切凡夫是妄想执着,真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华严经.出现品》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是什么?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此地这个一心是体,这是如来智慧德相。凡夫为什么不能够证得?就是因为你分别执着。你一分别就起了界限,这一执着,愈执着愈小,你那个心量愈小,就是你那个水泡愈来愈小,没有办法破,打不破,坚固的执着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小圈,这就是自己,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
好像我们作梦,梦里头当然有自己、有人,不可能做个梦梦中没有自己,不可能的事情,梦中一定有自己,执着自己是我,别的人不是我,所以在梦中也颠倒妄想,也造一切业,受一切苦报。我们醒过来之后,我们想想,梦中哪一个人不是自己?梦中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梦里面所有一切众生、山河大地乃至虚空都是自己心变现的。除自心之外,还有什么东西?真正觉悟了,原来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我整个心变成梦境,整个梦境就是自己的心,这就是佛法里常讲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妄是什么?十法界。真是什么?一真法界。十法界就如同我们梦境当中的现相。由此可知,真心是相同的,妄心就不同了。妄心是什么?是你那个小圈圈,水泡不同。水泡破了之后,那个大海是相同的,因此佛法里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包括我们自己。像《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从你心性上看,你的心性跟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你本来成佛。本来成佛,你现在为什么不成佛?是你现在迷了,你现在有执着,你不承认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就好像你在作梦,你不承认整个梦境是自己,你不承认。你如果承认整个梦境就是自己,那就成佛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个理确实玄奥幽微,这是事实真相。这一段,大师跟我们解释:
【然此心非佛非生。】
真心说不上佛、说不上众生,为什么?因为生佛是缘起的,真心不是缘起的,那就是不同。佛与生都是因缘生法,都是缘起法。就好像什么?佛与众生是梦境,能作梦的那个心里头无佛亦无生,但是它能够现梦境,所以真心什么也说不上,不可思议,没有办法思惟,也不能够说,说不出来,这不可思议。『非佛非生』:
【非真非妄。】
『真妄』也说不上,这是略说两句,诸位要能够触类旁通。那我再多讲几句,非邪非正,非善非恶,你所想的、你所说的统统都不是,这就是不可思议。
【虽非一切。而为一切根本。】
它确实不是一切法,但是它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从它而生,没有它决定没有一切法。它什么都不是,它能现一切法。
【故序云。】
前面清凉大师在序文里面讲:
【万法资始。既世出世间之法。不出此心。故云总该万有。然体非万有。故云一心。】
清凉大师在序文里面第一句就讲『万法资始』,始是开始,资就是缘起,一切万法都从它而生的,都由它而变的。所以学佛的人,要紧的是要找到能变,不要在所变里头求,所变的不足以为贵。像我们中国传说里面讲,吕洞宾最初学道的时候,遇到一个仙人,仙人是点铁成金,把这个黄金送给他,他说我不要这个,我要学那个点,我会点多自在,我何必要黄金?这就聪明了。我们今天学佛要学什么?学这个能变,那个能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随心所欲变化,那多自在!你今天变个极乐世界给我享受,那我不要,我要会变,我也会变,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你要学这个。能不能学得到?决定学得到。为什么学得到?因为能变是你自己本来有的,自己本来没有,那要想求,不容易了。自己本来有的,可见得是决定可以得到的。正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惑颠倒,那本来无。本有,决定可以证得;本无,决定可以断掉。凡夫修行成佛,可以说《起信论》这两句话是理论的依据,必定成佛,这个必定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讲的。
所以此地讲,『既然世出世间之法不出此心』,世间是讲六道,出世间是讲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就是十法界全部都包括,不出此心。『故云总该万有。然体非万有,故云一心』,我想这个意思诸位应该能够体会。一心里头没有万有,万有是一心所变的。因为这个道理,我们念佛决定成佛,念佛为什么会成佛?念佛为什么会往生?往生为什么会不退?为什么一生圆成佛道?就是这个道理,这道理决定不假。因此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取舍,这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因为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要想得什么?都得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一样你得不到。你想作佛,你决定成佛;你想作菩萨,你决定成菩萨,问题在你自己取舍,在你自己怎么样去用你的心,那个心是能现能变。
这样说来,佛法确实不骗人,佛法所讲的都有理论依据,这个理论是决定真实,理不在外,在自己的一心。十法界的取舍,这个权在自己不在别人,靠别人错了,靠不住,别人做不了主,自己才是真正做得了主。十法界里面,大家都晓得,最殊胜的、最真实的无过于佛法界,那想不想作佛?佛法界里面有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我们想作什么样的佛?《华严经》上讲毘卢遮那如来,法身佛;卢舍那如来,报身佛;释迦牟尼佛,应身佛,佛有三身,一而三,三而一。在报身、应身佛当中,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得很多很多,而是以阿弥陀如来第一殊胜。殊胜在什么地方?他的大愿大行与法界相应,与法界可以说相应到究竟圆满,这个难得了。我们听了释迦牟尼佛这些介绍,这真正搞明白了,我们要成佛,我们要成阿弥陀佛,我们向阿弥陀佛学习,使我们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做法都像阿弥陀佛,那就成阿弥陀佛了,这就是决定往生。
我们这一生在这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最后身,来生不来了,来生作佛去了,决定不再搞轮回。这就看你会不会取?取舍是我们将来所得果报的关键。这个原理都在这段经文里面说出来。净宗经论告诉我们,生西方净土即是生一切诸佛净土,见阿弥陀佛即见一切诸佛如来,这是净宗第一殊胜之处。你生别的佛国土,未必能生到一切诸佛国土,你见别的佛,不一定能够见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不一定能见到。唯独西方净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不可思议,这是它真实无比殊胜之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
有些人对于弥勒菩萨感情很深,很喜欢弥勒菩萨,希望将来能生到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兜率天不容易去,你看看中国过去在大陆上修弥勒净土的人有多少?几个人往生了?虚云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岁,他在定中到过兜率天。在兜率天遇到大概有二、三个熟人,那时是已经往生多少人?所以他没见到,那到哪一道就不知道了。难!不容易去。那要很深的禅定,不是万修万人去,净宗法门的殊胜,万修万人去。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想到弥勒净土,你在那里动个念头这个身已经就到了,已经跟弥勒菩萨见面了。而弥勒菩萨对你非常礼遇,为什么?因为你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他也是阿弥陀佛的学生,你到他那里去,如果我们从这里求生弥勒净土,到那里去是他的学生,跟他的关系是师生关系。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到他那里去,我跟他是同学,平辈,这不一样。你看这些帐都要把它算清楚,然后我们的取舍就不会有过失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一门成就,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成就了。我们再往下面看:
【所以次云体绝有无等。】
这是总结上面。我们看底下:
【然诸经论。俱说万法一心。三界唯识。】
这是佛在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很多。
【后人不知宗旨各别。权实有殊。违于己解。则拒而不受。此是一切经论所宗。若不深浅具彰。宁究一心旨趣。】
所以《华严》上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是《华严经》上的两句偈,也就说明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此地讲的『万法一心』是唯心所现的,『三界唯识』是唯识所变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唯识所变的。
『后人不知宗旨各别,权实有殊』,这是讲学浅的人,往往他有成见,真正圆融的人没有成见,真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就怕学习的东西不圆,于是乎就有偏见,偏见就是偏执,有执着了。与自己所讲的不合,马上就排斥,这是错误的,这是很大的错误。说实在的话,这样的修学,他这一生得不到结果,还要等来生来世慢慢的再薰修,这个时间搞长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普遍的存在。我学净土的,我排斥学禅的;我学禅的,排斥学密的;我学贤首的,排斥天台的,总是与我意见不合适,统统排斥。这是我从前在讲座里面常常劝勉同修,不能有这个态度。为什么?所有一切宗法全是佛说出来,你要排斥,岂不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你自己修得再好,你毁谤三宝,那个罪还是堕阿鼻地狱。你有排斥这个心,不能容纳别人这个心,你的心量窄小,你烦恼没有断,情执没有忘,你决定得不到一心,你也不能得禅定。那个心在定中,他决定一切不分别、不执着,他心才能得一心。所以这个不要说别的,从最多最多,他有一点戒律的成就,没有定、没有慧,没有定慧怎么能证果?怎么能出得了三界?三界之内,色界天还要修四禅,无色界天要修四种定,四禅八定,那是世间禅定。我们再看看佛在经上给我们所讲的,初禅以上没有瞋恚,为什么没有瞋恚?有瞋恚就得不到定;没有瞋恚他才能得定,才能得禅定,这小小一点东西都装不下了,他哪来的禅定!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所以学佛对于不同宗派的这个态度,一定要学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学的法门统统不一样,但是每个人自己谦虚,我在无量法门当中我只学一门,我不如其他的善知识,他们都比我高明,都是自己谦虚,推崇别人,这个对。修禅,禅要上上根,我遇到修禅的人,我赞叹他。他问我为什么不学?我根性不如你,你上上根,我下下根。我能念佛带业往生,我就很满足了。一定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为什么?每个法门都是佛说的,决定不能够毁谤三宝。所以中国俗话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你所学的各种不同法门的人彼此互相赞叹,自己都谦虚,佛法就兴盛了。一个个自己贡高我慢,瞧不起别人,这还得了,这个佛法非灭亡不可,给世间人带来一个最恶劣的印象,你们自己毁谤自己。修净土的毁谤禅,学禅的人毁谤净土,旁边人看,你们两个都不是东西,我一样也不要学。给别人看笑话,这是大错特错。所以这段要给我们说明,「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整个佛法的理论依据。如果要讲宗旨,这个宗旨才是通一切经教,通一切法门,千万不要是『违于己解』,跟自己所理解的、自己所学的相违背就『拒而不受』,这是错误的。
『此是一切经论所宗』,不但是一切经论所宗,我们前面读下来了解,那是一切万事万法所宗,任何一事、一法都出不了这个范围,所有一切经论也出不了这个范围,所以下面这就要给我们详细来解释了。『若不深浅具彰』,这就是有浅说、有深说,这种各宗所说不一样,有的说得浅,有的说得深。浅深是一个道理,这样才真正了解整个佛法的宗旨、归趣,才真正的了解。我们从此以后,绝对不会再毁谤其他法门,再也不会轻视其他宗派。不但对佛法如此,甚至于对外教,你对基督教、对回教、对天主教都会心平气和,为什么?它也不离这个宗旨,不过他不知道,他所了解的就更浅了。他排斥我们是应该的,我们不能排斥他。我们排斥他,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他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明了。换句话说,我知道他跟我是一家人,他不晓得,他不知道他跟我是一家人,他才迷惑颠倒。我们要原谅他,不能跟他计较,这样才对。所以底下这一段文很长,这里面的理也很深,要细细的来探讨,确实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利益。我们常说,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理要没有搞清楚,这个心里总有疑惑,总有怀疑,总有知见,总有执着,总有分别,总有排斥,唯有道理统统搞清楚了,一切万法都能圆融自在。
所以我们根据这部大经的理论,我在大陆上给共产党说佛法,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实在讲与资本主义与民主主义一定是有兼容之处,现在他没有找到,为什么?体是一样的,都是法界缘起,哪有不兼容的?决定有兼容的,你们好好去研究,冷静去想一想,不会有冲突的,这个结就慢慢会化解。希望他们也能改进,这个结可以化解,使天下人都能得到和平安乐。由此可知,经典用处太大了,对自己,可以带给自己一生真正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世界大同,这是很浅近的利益。那大的利益,那是不可思议,说不出,没法子说得出来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