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63
第63集 A
第63集 B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七面倒数第四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第二请加者。疏。愿得冥资赞玄妙。可知。】
就是这句,这个意思『可知』。上面我们讲的这一大段是「归敬请加」,原文在一百六十五面,诸位打开来看一看,知道这来龙去脉。一百六十五面,《疏》一行半。一行半,一共有四句,前面三句都是归敬,我们上次讲圆满了。末后这句『愿得冥资赞玄妙』,这句就是『请加』,请求佛菩萨威神加持。这个作者就是清凉大师。古德讲经、着经,因为经论所说是圣者的境界,不是凡情可以能够推测的。所以在讲说、注疏都要求佛威神加持,希望没有过失。就是《开经偈》里面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所以都有这个例子。讲经也是如此,讲的人无论是在家、出家,在开讲之前,一定向佛顶礼三拜。这三拜就是求加持的意思,跟注疏意义是相同的。这句里面只注了两个字就是可知,就是可想而知,不要细说。前面三句说了那么多,这后面这句就不要多说。愿得,自己愿意得到佛菩萨冥冥当中资助我们。赞就是演说,注解都是属于赞。赞叹这部经典,赞叹这个法门,就是宣扬的意思。玄妙是指经典的内容,赞叹就是注疏、演说。
我们看下面这一大段。这一大段就是本经的玄义,也是概要。前面我们讲的是序文,讲了这么久,序文讲完了,归敬偈讲完了。今天才正式讲到本经的概要,玄义。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
大经是用的十门开启,在《八十卷经》,就是《华严经疏钞》,十门开启。在《四十卷经》,清凉大师疏,也是十门开启,因为现在只讲一卷,这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所以就省略了,就用『五门』,省了一半。那这五门,实在讲是非常重要的五门。古时候讲经,循规蹈矩,可是现代社会里面讲经,我们用这些方法都不合适,不能契机了,契理不契机。也就是从前这个方法能够契合那个时候众生的根机,对于现在众生不太适合。勉勉强强在台湾,我们这些大众还能受得了。换一个处所,换一个地区,外国人他们受不了,他们没有这么长的耐心,来听这样详细周详的演说,他们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换句话,在他一生经验当中,也没有过这种情形,所以对外国人来讲这个方式不契机。但是五门已经是省了一半。我们看他的题目:
【一教起因缘。二辨教宗旨。】
你看他体性就不说,从『宗旨』上来说。
【三翻译传授。四释经名题。五随文解释。】
五条,实际上只有四条,第四条已经是讲经题,第五条就是讲经文。这是玄义里面的大段。这段玄义的文也相当之长,一直到三百六十八页,你看看这么大的分量,讲前面这四个题目,就到释经名题,三百六十九面,这才开始讲到经文,这我们要很有耐心。好,现在讲第一大段,就是『教起因缘』。
【今初。】
『初』就是第一段。
【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离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故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必有由矣。】
实在讲这个佛经,像《华严经》当中的《四十华严》,文字都非常之好,可以当作古文来读。清凉、宗密,我们从他的文章上来看,不但佛法,那的确是有修有证,国学的修养上、造诣上也是属于上乘的。实在讲,文言文非常重要。文言文将来能不能再恢复?这是一个未知数,恐怕很难。可是如果你能够懂得文言文,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时代,你占的便宜就太大了。文言文应该怎么学法?它学法的祕诀就是背书。这一本《疏钞》,你能够统统把它背下来,你的文言文,不但读诵没有障碍,你写文言文也没有障碍。这是真的,因为它的分量相当多,不止一百篇古文。以前李老师给我们的标准,是一百篇古文,就可以写文言文;能够背诵五十篇就可以能够读诵。这个分量足足超过了一百篇,所以说非常好的文字。我们看下面的《钞》,钞里面解释得很详细。
【第一教起因缘。文分三段。】
这三段。
【一总标大意。二别释十门。三总结指广。今初也。】
『今』就是刚才念的这段。这段是三大段里面的第一段,『总标大意』。这段里面,实在讲,它每一句就是一个意思,我们也把它分开来研究。
【一略标言。】
『略标』在疏文里面只有两句:
【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者。】
就是这一句,这是略标。下面这是解释:
【世有人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绝虑亡言。自入真境。何用言教乎。】
这个『象』是形相,我们常讲森罗万象。森罗万象是宇宙间的小象。「大象」是什么?大象是整个宇宙。小象我们能看得很清楚,大的象我们就看不到了。这两个字是指宇宙,是指法界『无形』,法界是无有形相的。『大音希声』,大的音声,我们听不见,这个我们能够理解。我们晓得现在音声,它有声波,我们这个耳朵的功能很有限,高的音波,我们听不到,低的音波也听不到,我们能够听的,只是很小、很窄小的一部分,我们能够听得见。大音希声,『绝虑亡言』,虑是思虑。这两句话就是佛门里所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绝虑就是心行处灭,不可思,亡言是不可论,不可议论,就是不可思议。『自入真境』,这个真就是真如,就是诸法实相,自然能契入。这就是说明,正法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怎么可以议论?怎么可以讨论?『何用言教乎』,这些观念,是我们中国老庄的观念。孔老夫子的境界也非常之高,但是他能够和光同尘,他自己并不标榜很高,他把他自己降下来,跟我们的水平差不多。老庄的确是高,这是道家的思想。虽然接近佛法,并不是真正的佛法,这要知道,可以说是相当接近。我们再继续往下看。
【疏意云。】
『疏意』就是清凉大师的解释。
【非言何以知无言。】
不错,法的确是无言。但是你怎么能体会『无言』?怎么能契入无言?还得用言语,言语是个工具,以这个工具契入。由此可知,言语不是目的,只可以说是方法而已。道在哪里?道不在言语里,道也不在文字里。所以说言语、文字在经论里面,没有道。虽没有道,这个经论也不离言语、文字,这要知道的。这就是说用言语、文字的那个工具,使我们能够契入大道。
【非象何以显无象。】
『无象』是真的,但是必须要有有象才能显示出无象。也就是说,必须用俗谛,才能够显示出真谛。清凉大师距离我们一千三百年,这个《疏》距离我们一千三百年。他在此地说这些话,使我们想到近代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居士,在民国初年,他曾经在中山大学发表过一次讲演。他的讲题是「以俗说真之佛法」,跟这个意思完全一样。这篇讲演的内容,就是说明佛说法的善巧。如果你不懂佛说法的善巧,换句话说,你没有办法懂得佛经的义趣。真,真不能说,俗可说。所以佛说俗,就是此地所讲的,无言无象是真的,有言有象是俗、是假的。那么能说,只能说得出假的,假的可以思、可以议。佛俗所说的东西都是可思、可议的,但是佛的用意不在此地,佛叫你要想到,假的对面是真的,有说的对面是无说的,叫你从他所说的去体会那个对面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所以你决定不能执着言说,不能执着现相,执着现相,没有办法得到无象;执着言说,决定不能体会无言。
这是佛说法的善巧,就是在不可说,他有巧妙的方法说出来。他说得很巧,我们听也要很巧。如果我们不会听,把他的意思都错会了,执着在言语、文字之中,那就坏了。这正是古人所讲的,「依文解义,三世佛怨」,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为什么?佛讲的是意在言外。你就执着死定这个言说,那佛冤枉,你不解如来真实义。整个佛法,全部的《大藏经》,诸位要知道,统统是意在言外。我们可以说,佛一生一句话也没说,这就是一句真话没说,所说的全是假话,一句真话没说。那个会听的人,会听的人讲,佛一生所说的句句都是真话,一句假话也没有。我们想想,佛到底说的是真话、是假话?这个诸位要很细心去体会,所以学佛的人要会听。这会听很难,会听的人一听就开悟了,不会听的人,愈听愈迷惑。怎样才算会听,怎么算是不会听?凡是听经,或者是读经,死在意句之中,这就是不会听的。会听的人,听这一个半钟点,一句话也没听到,那就会听了。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字没看到,那你就会看了。这样的读与听会开悟。那我这样说出来,那个会的人,会觉得我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不会的人听了,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愈听愈迷惑。
我们再把话说得浅显一点,因为这很重要。无论是读诵,无论是听讲,千万不要执着。所谓是离言说相,不要执着讲的人他的言语,不执着言语;读经,不执着文字,不执着这些东西。不执着名字,因为讲,当然有很多名词术语,譬如此地讲的无言、无象,这都是名词、都是术语。这都是叫标旨,也是假的,不是真的。第三个要紧的,决定不要去思考。你听了,去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一落在思考里面,给诸位说,都是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我们听经,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心里不起一个念头,这是什么听?实在讲,这个听高明。这一个半小时,我们在这里干什么?我们在这里修定、修慧,定慧等学。你看心里一个妄念都没有,言说也不分别,名字也不分别,什么都不分,心里又不打妄想,这修定。一个半小时,听讲的人,在那里听得字字分明,了了清楚,这是慧。所以这种听经是定慧等学,定慧等持,这叫会听,听久了会开悟。听经的妙诀如此,读诵亦然。平常我们念经也是如此,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不执着,不执着心缘相,也不起心动念,这个人会读经,他会读。一面在读,一面在研究,这不会读,这是世间法,不是佛法。
【大疏序云。】
这个地方称《大疏》,就是《八十卷华严》,我们现在讲的《华严经疏钞》。《华严经疏钞》就称之为《大疏》,凡是看到《大疏》这两个字都是指八十卷的疏钞,《八十华严》的疏钞。《疏钞》的序里面有这么几句话说,这个序是清凉大师作的,八十卷的《华严疏钞》,疏跟钞统统是清凉大师作的。
【虽空空绝迹。】
这个『空空绝迹』是讲真如本性,讲的法身理体,这是无象。
【义天之星象粲然。】
无象当中就起了现象。现象什么?就是空中的星球。这些星球对于太虚空来讲,这是小象。我们地面上森罗万象,对这个地球来说也是小象。实在讲,没有法子,只好讲这太虚空。其实如果从我们的心性,跟太虚空比,太虚空还是有象。《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它说我们的本性有多大?佛用个比喻,把我们的本性比作虚空,把我们现在的虚空比作一片云彩,你想想看,哪个大?心包太虚,云彩在虚空里面。虚空包云彩,云彩不能包虚空,你就晓得这个真如本性,它真正是没有边际,无有边际的。虚空还是有边际的,本性没有边际。虚空也是本性里面的一个现象,这就说是,体「不离象」,无象不离有象,有象也不离无象。妙就妙在无象不碍有象,它不妨碍,有象也不碍无象,这是《华严经》里妙义,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湛湛亡言。】
这个『亡』可以念作无,古时候有无的无通用,「亡言」,这是无言。『湛湛』是形容词,像水清净安然到极处,没有波浪,没有染污;没有染污,没有动摇,不动不染的状况,这都是比喻心地清净。心水湛然,这是亡言,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没有一句话可说,也没有一句话能说的,能所道断。
【教海之波澜浩汗。】
释迦牟尼佛,在亡言当中说了四十九年,集结成《大藏经》。我们这个《大藏经》是从印度传来的一部分,没有传到中国来的很多很多。因为当时交通相当不方便,到印度去留学、取经是非常艰苦的工作。所以这些高僧在那里选了又选,是挑了又挑,把最好的带回来。次一等的,再次一等的,因为分量太多了,减少重量,都不要了。所以我们翻译的经典都经过精挑细选,选出来的好东西,精华。这四十九年讲的这么多,『波澜浩汗』。前面你看湛湛,水清净无染。这个清净无染的水,它又起了波浪,这言说就是波浪!有了波浪就不清净。这是比喻不离言说。言说与无言说也是一不是二,彼此没有障碍。这就刚才说的,你要懂得他意在言外,真正的道,说到一句没有?没有说到。虽没有说到,但是他确实指出一条路,你循着那个路去体会,真的可以得到。
【诸经假言象显无言象之文甚多。不能繁引。】
『诸经』是讲一切经。一切经都是用这种方式说出来的,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能够去体会。所以这段意思跟欧阳竟无发表那篇讲演完全相同。实在讲是非常重要。不懂得如来说法的善巧,我们就没有办法体会这个教义。教义不明了,就没有办法修行,修行没有依据,所以这是非常的重要。那这样子就太多了,不必多言。
【讲者任其广略。然言谓语言宣说。此即可知。象者。何也。】
这是在讲的人,讲的人跟注疏的人是一样,注疏是用文字来讲,以笔代口。『讲者任其广略』,广是细说,略是简单的讲。实在讲,广略自在。那什么时候广说,什么时候略说?完全要观机。不是说的人预先要计划着是长说、短说,深说、浅说,不是的。如果说预先都要计划好,讲了,这有个比喻,好像医生先把处方都开好了,才去看病。是不是?你们想,这个医生是什么样的医生?处方先开好了再看病。那你吃这个药吃不好的时候,不是我处方不对,是你病害错了。诸位要明白这个意思,你就晓得讲经不是容易事情,所以讲经不能预备。预备好的这些稿子,那不就等于说是把处方先处方好,再去看病一样吗?所以真正讲经的,观机。观机,看病,看什么病,再开什么处方,临时开处方,而不是把处方先开好的,这就难。正是大经上所讲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什么人说的?必得有修有证的他才有这个能力,他才能观机。所以一句经文摆在前面,可以长说,可以短说,可以深说,可以浅说的,看大众的根机,而不能事先准备好。但是诸位要晓得,初学讲经不行,那是得事先要准备好讲稿,那就是好像这个处方开好了,就去看病,那是学习。实在讲,病是自己有病,听的人没病,是不是?是自己在学习,在讲台上学习讲经,这跟正式讲经是不相同的。就是有充分的准备,这是学习讲经。
古时候大德的讲经确确实实是如此。讲,不容易,注疏更难。注是写成文字,文字几乎跟经差不多,为什么?可长可短、可深可浅。经可以这样讲,这注解也能这样讲,这不得了。经,文字是活的;这个注疏,文字也是活的。什么人才能写出活的文字?说老实话,得要明心见性才行。他一切都活了,没有见性,不行。证到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行。只断见思,尘沙无明没破,三德祕藏里面,他只有半个解脱,般若法身完全没有,他的东西怎么可能是活的?这又应当要晓得的。那要怎样才能写出活的文字,说出活的言语?给诸位说,必须你心活了。所谓活了就是什么?就是不死、不再轮回了,才有这个本事。你还要死,还有生死,还有轮回,你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从这个地方来观察,修证是多么重要,要认真的去修。我们再看底下:
【然言。】
『言』是言说。
【谓语言宣说。】
包括注疏,写出来也是言说。
【此即可知。】
这是我们在经文里面,这注解里面,很显然的,我们能够理解,『可知』。
【象者。何也。】
什么叫『象』?象是什么?
【象者。像也。似也。】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象』是现相,相似不是真的。这句话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为有为法是象,是现相。虽有现相,梦幻泡影,它不是真实的。下面有解释:
【谓取像似之物为象。令见于真理。】
最后这句把目的说出来了,佛说法的义趣就在此地。的确,佛说法确实是用言、是用象。象是什么?表法。你看我们供养的佛像,供养的香花、灯烛,这都是象。这个象,你要晓得什么?晓得它相似。从这里面烘托出『真理』。譬如我们说烧香,这是佛弟子可以说是天天都少不了的,最低限度,一天也要烧一炷香!香是象,这个象显理,显什么?香代表信,信香,「信为道元功德母」。香又代表戒定真香,代表戒定。如果再把范围大一点,它可以代表五分法身香,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叫你见到这个相就体会到真理,它是这个意思。所以佛菩萨的形像表的意思更殊胜,更是精深博大。譬如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立刻就想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他就是代表这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里面含的有大圆满的佛法。所以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要从像里面去取它的、见它的真理,取这个意思。供养观世音菩萨的形像,要见到菩萨的大慈大悲。实在讲,从菩萨的大慈大悲,他相似。那真理的慈悲在哪里?是自性的大慈大悲,开显自性的慈悲。大势至菩萨,开显自性的智慧。这些都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来具足」。这本来具足,开显不出来,藉言语形相把自性的真理开显出来。这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们说法的义趣。再看底下文:
【周易有大象小象以显易道。即其事也。】
这个《钞》是宗密作的,宗密大师引《易经》。在古时候,凡是读书的人没有不读《易经》的,《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的根源。中国的学术是离不开《易经》的原理,这部书是儒家的哲学。它有『大象』、有『小象』。大象是阴阳,四象八卦,这是大象。小象就是爻,六十四卦,每一卦里头有六爻,爻是讲的小象。所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这是讲大的象,用这些来显示『易道』。易,实在讲,这个易就是简易。至高无上的真道,一定是简单容易,绝对不会复杂,这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在佛法里面也讲的,至高无上的大道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多容易。佛门的这易道,易道是真正的大道,究竟圆满,这是从事上讲的。
【六龙象于阳德。变化无方。等佛说圆极之理。】
『六龙』,就是说阴阳的变化。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变化里面观察吉凶祸福。从这里面去观察、去体会,所以『变化无方』。《易经》里面这个说法,就相等于『佛说圆极之理』。圆极之理在哪里?在《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讲圆极之理。
【言之不及。多以喻况。皆此类也。】
有许多的理,言语达不到的,达不到用什么方法?用比喻,希望从比喻当中去体会,那都是属于这一类。因此这个易是简易,也是变易,变化无穷。佛说法也是如此。有人说佛法很高深,那是你把它看高深了。看高深,自己不敢学了。把它看得太容易,自己又不肯认真学,都不行。还是六祖说得好,佛法是不二法,有高有低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这说得很妙,说得非常的中肯。实在讲,佛法是简易平实,不但人人可以学,人人应当学,人人必须学,就跟我们穿衣吃饭一样。哪个人不要穿衣吃饭?穿衣吃饭是我们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佛法同样不能缺少,就这个道理。
【若更深而论之。但以名言施设。所显之义亦皆是象。】
这就更深一步、进一步给你说,就是能够体会到的还是『象』,还不是真实。为什么这个说法?因为我们能够体会的那个能是什么东西?八识心王。所以能体会的还是象。即使转八识成四智,是能体会、所体会的都没有了,那才见性,那才是真正见性。有能有所,还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我们凡夫能够体会到一点,说老实话,是第三义、第四义之下,是不是?第一义,谈何容易。所以说是破了无明之后,他体会的是第一义,能所都没有了,这是第一义,这深一层讲法就在此地说。『但以名言施设』,言是言说。施设就是表象,种种表象设施。『所显之义亦皆是象』。
【不唯譬喻。以理毕竟言不及故。】
真理实在讲,言语道断,决定说不出来的。不但说不出来,也决定不能思惟,不能想象。能够思惟想象所得来的,全都不是。所以在佛法里面,诸宗里头,唯独禅宗直截了当。禅宗教学用什么方法?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直捷用这个方法。所以开口便错,动念皆乖。禅堂里面你去参究,练什么?练离言、离念。禅堂的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出个题目来考一考你。出个题目,你一开口回答,人家马上香板就供养你。不回答,香板也供养你。他都有道理,我出题目,你怎么不答?不答该打。你答,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怎么能说得出来?还是该打。所以起心动念就错了。禅堂里面训练的,就是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不动念。先得到的是禅定,心里不起心不动念是定。定久了就开智慧,就生慧了。智慧一开,一悟一切悟。悟了的人,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的,他那个方法是直截了当。但是说老实话,要上根利智的人才能成功。
什么叫上根利智?是不是念了大学,得到博士学位?与这些不相干。上根利智,就是烦恼少、妄念少,这个人是上根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这个人根性很劣,这不是上根人。所以根器愈好的人,心里头没有妄念,这样的人学禅容易。一天到晚妄想很多,说老实话,学禅、学密都不行,只有一个法门还有救,就是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有救。所以这个法门一切诸佛赞叹,他有道理。那也就是说,禅治病,那个病轻的,禅治很好治,他烦恼少、妄念少,这病轻,不重,用那个方法一治,马上就治好了。这净土念佛法门是治什么?治重病,所有医药都没效了,这快要死了,它这个药,药到病除,你才晓得这个药高明。那个法门比较一下,我们心里就清楚了。那个轻的病,要是来念佛的话,马上就得一心不乱,很容易治好!他参禅未必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念佛准定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大彻大悟,禅宗那个方法他得不到,用净宗方法他可以得到。这诸位要是不把这些法门搞清楚,你不晓得。真正搞清楚了,这一切法门,你就会选择了。所以确实有很多真正道理、事实真相,是言语思惟不能达到的。
【谓闻教生解。义相生时。亦是变影起故也。】
这是解释这第一句,『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就是解释这句,此地做了个总结。『闻教生解』,听佛法,生解就开悟了,听佛法开悟了,怎么开悟的?也是『变影起故也』。这句话不好懂,这句话是唯识学里面所讲的。唯识里面给我们讲,从本质相遍起的影像。从这里面,你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事实真相。但是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在此地简单举一个例子说。所以世间人很愚痴,你要真正理解事实真相,你才晓得佛讲这句话是真的,我们的确是愚痴。愚痴在哪里?我们把所有一切境界相当作真的,其实是假的。我们眼睛看东西,有没有看到?给诸位说,没有。我们眼看到这尊佛像,是不是真的见到了?告诉你,没有见到。眼如果能见,《楞严经》上说得很好,那个人刚刚死,眼睛还没有坏,那他应该可以看见?他要能看见,就不叫死人了。这证明什么?眼不能见。眼只是一个工具,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把这个画面照进去,能见的是什么?能见的是心,不是眼。
《楞严经》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十番显见。眼根把外面景象照进去之后,这眼识有四分,有见分、有相分、有自证分、有证自证分。所以在它的荧幕里面,就造成一个相。这个相,是眼识就缘它的相分,它不是缘外头的。缘它的影像,就好像看电视一样,不是现场,看荧幕。把荧幕当现场,这糟糕了!眼识缘这个相的时候,只有了别,还没有分别。就是很清楚,看的相很清楚,还没有动念头,没有分别。分别是谁?分别是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怎么知道的?第六意识它取眼识的相分,变出自己的相分,那更假了。它从现场照,传来的荧幕,那个人是什么?是从他的荧幕里头,摄影机对它的荧幕,在自己后头荧幕又看到,你看看隔了多少层?那是第六意识变现的,所以叫相似,都是相似的。
第六意识才分别好恶,喜欢不喜欢,在这里分别。第七识才执取,第七识相从哪里来的?是第六意识那个相分。好像转播,这个转东西转到那里,那里转到那里,距离现场是愈来愈远,第七识才执着,起了执着心。距离这个事实现场是愈来愈远。第八识里头,投影一个种子,贮藏在那里,更是虚妄的。所以这叫变影起故。哪能够接触到外面实际的真相?接触不到。接触不到,误以为接触到了,你说这不叫冤枉吗?眼根见色如是,耳闻声也如是,口尝味也如是。乃至于意思法亦如是,没有一样不是这样的。唯识是佛法里面的心理学,那讲得的确是透彻。《华严》是唯识六经之一,唯识宗,《华严经》也是它主修的一部经典。因为《华严经》里面讲这些理论,讲这些事,讲得很多。我们要是把这些事情都搞清楚、搞明白了,这个世间法就没有留恋了,不会再起贪爱了,心才能得清净,不会再打妄想了,这个妄想真的是虚妄。如果回过头自己去反省、去检点、去找,的确是了不可得。这也是一个修行的好方法。
譬如自己在境界里头起了贪爱心,或者是贪财、贪名、贪利、贪色,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马上反观一照,那哪一个贪,那个贪心在哪里?去找,找到最后没有,了不可得。就像慧可找达摩祖师,我心不安。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回头一找,我觅心了不可得。如果你贪心起来了,你去找,找到最后,你会发觉到这个贪不可得,不晓得在哪里,没有。没有才叫冤枉。你起瞋恚心,瞋恚心也照样去找,找到最后,觅瞋心了不可得。到最后什么?万法皆不可得,万法皆空。这些道理明了了,心安了,理得到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得。理没有搞清楚,心不会安的。心里头有忧虑、有疑惑、有牵挂、有妄想、有恐怖,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心就安了。为什么?没事了,什么事也没有。就跟六祖说,「本来无一物」,没事了,天下太平。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事实真相,让我们在生活当中,在环境里面,大彻大悟,这是慈悲到了极处。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彻底的救护。救是救济,护是保护,彻底的救济,真实的慈悲。除此法之外,所谓的救护都是鸡毛蒜皮,为什么?救济一时,不能救济永远。别人苦难,得一个暂缓,小安,不是究竟,不是永脱苦海,这又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这些事实都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在人生生命里程当中的可贵,它真正的价值你才晓得。你才肯死心塌地去修学,才肯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情来做。从今之后,不再迷惑,不再颠倒,不再染污,这就恢复自己的真正面目。
【二反显。】
第二句是『反显』。反显,这个文在一百八十八面第一行:
【离言象而倒惑。】
倒是颠倒,迷惑。
【执言象而迷真。】
这两句是反显。我们看解释,解释在一百八十九面倒数第四行,第二个小段。你看它这文字之简练,一句就是一段。这一段是两句,总共四句,它就是三段文字。所以这个文字的确非常之简单,我们中国古人要求的简要详明,简单扼要,又详细、又明白,符合这四个标准,这是好文章。你看看经文确实如此,一点都不囉嗦。虽然《华严经》那么大部,确实简要详明,四个字都做到了。几个字,一句就是一个段落,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我们看这两句:
【出取舍之过也。】
这先总说,把这两句的大意。『离言象』,这是舍,不要了,不要言象,行不行?不要言象,你必然颠倒迷惑。就是清凉大师讲的,那我什么都不要学了,都不要了,不要是增长无明,这个颠倒迷惑就是无明,增长无明。那好,我要,要佛法,要佛法怎么样?增长邪见,是不是?你看,执是执着,执着是取。你要执着真有佛法可学、真有佛法可修,你迷失了自性,你迷真,迷真就是增长邪见。所以这个事情难,要也不行,不要也不行,是不是?这这麻烦大了。这说到修学真正关键的所在。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修学、来取舍,才是正确的?所谓正确既不落无明,也不堕邪见,这才是最正确的。大师在此地,这段文长,我们今天讲不了。可是底下这一句很重要,这就关键的所在。
【若众生不遇善友。不闻圣教。旷劫长守倒见。终无自悟之期。】
这就是关键的所在。第一个要遇到真正善知识,第二个要遇到正法,现在在这个世间,假佛法太多了。《楞严》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实在讲《楞严》讲的那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怎么办法?所以善友难遇,『善友』是善知识,好的老师,这不容易遇到。『圣教』就是正法,正法不容易遇到。两个关键的条件,有善知识,没有正法也不行;有正法,没有善知识也不行。
那善友的标准是什么?依照经论去讲,简单的说,就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善知识。难,很难遇得到。如果以《无量寿经》的经题上来看,我们更容易理解。善友一定具足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清净平等觉,这是真正的善知识。诸位要想多知道一些,你最好读《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特别,我们现在提倡《坛经》,是提倡的曹溪原本。曹溪原本的第五章,「传香忏悔」,你仔细去念那一章,这个标准你自然就有数。哪是真正善知识?哪是假善知识?正法依靠《大藏经》,古时候经论,乃至于这些出家、在家大德的注疏,能够收入《大藏经》的都不容易,要经过好多人看过,大家承认你的知见没有问题,是佛知佛见,才可以入藏。
所以《藏经》就是正法的一个标志,我们今天所讲的正字招牌,入了藏,这是正字招牌。没有入藏,换句话说,还有人批评,并不是纯正的。在从前,入藏那个权在谁手上?在皇帝的手上,不是普通人,我们想,我们来印个《大藏经》,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放到里面去。现在标准没有了,所以现在的《藏经》里面就有掺杂的,正法里头掺杂有邪法。所以我们求正法,求从前编的《大藏经》。这个《藏经》愈是到现代标准愈低,就很难说了。所以一定要用从前的标准,对我们决定有利益。到自己清净平等觉得到了,眼前这些是邪是正、是真是假,你一眼就看穿了,他决定不能欺骗你,瞒不过你,你有了慧眼,有了法眼。我们还没有慧眼、没有法眼,五眼里头只有肉眼,其余四眼都没有,还是守古人的标准,不会有错误。古人的标准好,总是历史的证验,经过历史的考证,总比较要可靠。现代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是好是坏,我们暂时放在一边,这比较上稳当。所以善友圣教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