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二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62
第62集 A
第62集 B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六面第一行,第二个字开始:
【故普贤行品。及上下经文。广显事理圆融为普贤行。非独事行名普贤也。亦如曼殊千钵经云。尔时。众中菩萨摩诃萨。一切有情。同修行普贤曼殊行愿。证入毘卢遮那如来十大慈佛心观。亦表二圣不异。】
《普贤行品》,就是本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经文很长,我们现在读的这一部分是《四十卷》的最后一卷。这品经分为本末二会,这个地方『上下经』,就是本末二会。在《四十卷》里面,确实广泛的显示出事理圆融,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是一个修学大乘佛法的榜样,善财童子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大乘佛法应当要如何来修学,是非常殊胜难得一本理想的教科书。从前方东美先生在世的时候,对于《华严》非常赞叹,而特别赞叹的是《四十华严》。他认为这是全世界,古今中外,最好的一部哲学概论。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看作一部最理想的哲学概论。他这个看法实在是有道理的。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前面所讲的本身的圆融,二圣的圆融。实在讲,它是无法不圆,法法皆圆,这才是普贤行。所以佛在大经上说,菩萨要不修普贤行,就不能成佛,这是真的。佛,天台家讲有四种:藏、通、别、圆。不修普贤行,要成佛可以成前面的三种,就是藏佛、通佛、别佛,可以证这个佛的地位,至于圆佛一定要修普贤行。这普贤行究竟在哪里修?我们读一读《无量寿经》才恍然大悟,原来普贤行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这部经末后也是如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行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修的。由此可知,凡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修普贤行的。
由此我们就能够晓得,这四十卷的《华严经》,对我们修净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确是非常重要。但是这四十卷的经文太多了,真的念一遍都不容易。单单是经文,同修们过去看过,精装本这么厚一册,字比这个小得多,小字,一册,实在是很难受持。尤其在现代社会,大家的工作、生活都非常忙碌,非常的紧张,这样大的经典不容易受持。因此清凉大师把最后一卷提出来别行流通,这个意义非常之深远。宗密大师又将清凉这一卷的注解,清凉是四十卷都有注,疏是清凉大师作的,他又作上钞文来详加解释。《行愿品疏钞》,宗密大师没有把四十卷都作,他只作一卷,就这末后一卷,其余三十九卷只有疏没有钞。这个钞就是疏的注解,宗密大师只注了这一卷。这一卷的《疏钞》,就是我们现在面前这一本。他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时间读全经,念这一本《疏钞》就够了。这本《疏钞》,不但是《四十华严》的精华,也是全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都在这一册里面。我们念了《无量寿经》,才真正对于魏源居士,将这部经,就是这一卷经,附在净土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这是非常有眼光的,不是一个普通人,独具慧眼,这净土有了四经。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大势至圆通章》,又加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净土依据的经论,灿然大备,圆圆满满,五经真是圆满到极处了。再想想,用不着找六经,用不着了。这五种,净宗所依据的经论,的确是圆满到了极处。这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慧眼。
此地又举一个证明,就是《曼殊千钵经》。曼殊就是文殊菩萨。经上说︰『尔时,众中菩萨摩诃萨』,这是与会的大众。菩萨是泛指地前的菩萨,就是三贤位的菩萨。摩诃萨是指十圣,就是地上菩萨。『一切有情,同修行普贤曼殊行愿』,这句重要,他所引用这个,要紧就在这句。他把普贤跟文殊菩萨合在一起,正显示前面所讲的二圣圆融是有根据的,不是祖师随便说的。正是四依法里面,依法不依人,祖师所说的句句话都有经论为依据。这个地方的行愿,就是文殊十行、普贤十愿。文殊十行,就是十波罗蜜,从布施到愿力智,十波罗蜜。『证入毘卢遮那如来十大慈佛心观』,毘卢遮那是法身如来。也就是说,必须以普贤、文殊的行愿,才能够证满如来究竟果觉,此地就是如来究竟的果觉。『亦表二圣不异』,这段经文里面,也是说明文殊、普贤是一不是二,一体之两面。下面,大师又假设一个问答,来跟我们说明。
【问。既二圣相融。何以不名文殊行耶。】
实在讲,这是现在我们往往在讲席当中,或者与同修们在一块讨论佛法当中,有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一千多年前,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唐朝时代,宗密大师的时代,也有这些问题存在,喜欢问这个问题的。下面这解答,答得好。
【答。为摄智属理。唯一真法界。故举一全收也。】
实在说,文殊的法门、普贤的法门,既然『相融』,说文殊也可以,说普贤也可以。说一个,必定包括那个,这又何必去计较?这种计较都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确实有碍于解行,那证就更不必说了,对于解行都有障碍。这个障碍,诸位仔细一观察,就是妄想执着,妄想执着没断!智跟理是相融的。『唯一真法界』,智是一真法界,理也是一真法界。它相融就是一真法界,如果不相融就是十法界。
从前面我们能体会到,一融一切融。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还不能相融,换句话说,我们还是博地凡夫。我们对于佛法,解行都没有上轨道。所谓的解,说实在话,是邪知邪见;所谓的行,是盲修瞎练。这个话说起来是不好听,但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什么时候,你在一切法里面相融了,祖师这两句话你才会深深体会到,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为什么说功夫不得力?邪知邪见,不是正知正见,没有得到正解,盲修瞎练,不是正行,解行都不正。也许有些同修要问,有些老太婆,没有念过书的,也不认识字,为什么她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能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说老实话,我们想比老太婆比不上。为什么?人家老实,我们不老实。人家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你看她顺境,阿弥陀佛,逆境也阿弥陀佛,说老实话,她已经融了。一切人事,顺逆环境,她统统融在这句阿弥陀佛里面,她相应,我们不相应。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还有是非人我,有分别执着,这不行,比老太婆差远了。所以千万不要轻视那些没念书的,那些念佛的老太婆,不可以轻视。她们那个修行的方法,跟经论上讲的相应,反而我们不相应。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执着。读到这句,就想到《无量寿经》里面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重要。玄奘大师译的《阿弥陀经》,一心系念。只要到一心,就是一真,一心跟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举一全收也』,几个人能够老老实实,一句阿弥陀佛,统统收了,全收了。所以文殊、普贤的法门,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畅行无阻,这就是圆融无碍。再看底下这句:
【二遮那为果者。二圣法门既融。则普贤因圆。离相绝言。没同果海。是曰毘卢遮那光明遍照,唯证相应故。】
『遮那』就是毘卢遮那如来,他是说果,毘卢遮那是法身。这四个字是梵语音译,我们中文翻译,是遍一切处,翻作遍一切处。普贤、文殊这两个法门既然是相融,『普贤因圆』,因圆果就满。他怎么圆的?底下四个字,就是个圆的相,『离相绝言』。离相就是不着相,这是浅说,浅说不着相。绝言,就是常讲的言语道断,这个境界只可以体会,没有办法说得出来的。这是真实的境界,凡是能够说得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凡是能够思惟想象的也不是真实的。所以佛说法,他的原则是依二谛,真俗二谛。什么叫俗谛?是我们大家的常识观念,这是俗谛。我们凡夫的思想、见解,俗谛;如来亲证的境界,就是诸法实相,这是真谛,真谛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法子说。
佛说法,用什么方法来讲?这讲方便法,方便法就是讲俗谛。所以经论上告诉我们,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实是什么?真实。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义。真实义在哪里?在言外,意在言外。为什么?说一个俗,俗对面是个真,你要从俗去体会那个真。如果说得再白一点,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没有说一句真话,全是假话。希望你从这个假的去体会真的,认识真的。这就是你要会听,你要会观察、会体会,真正体会契入了,那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句句都是真话。但是不会体会的,着了相,着了文字相,着了言说相,那佛对你也无可奈何,没法子。这样的学佛,愈学愈迷,愈迷愈深,开悟就很难了。这是佛说法的祕诀,就是常常讲的善巧方便,他巧在哪里?善在哪里?你要懂得这个意思,他讲的东西,声东击西,旁敲侧击。虽然不是直捷的,实在讲,他也是直捷的,要在这里面去体会,这才跟这个地方所讲的意义是相同的。
离相绝言。我们今天为什么离不了相?绝言,我们不说它,为什么离不了相?那就是不知道这个相是假的,不知道这个相是空的。所以现代的科学很进步,真正能够懂得现代科学,再拿佛法来印证,不难体会。现在科学家不承认有物质的存在,从前还有心跟物,现在物没有了。物没有了,给诸位说,心也没有了。为什么?一切法都是相对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那一边当然也没有。所以佛给我们讲,万法皆空。这些现相是什么?现相,现在科学家证明出来,只是波动而已,只是光波动的一个现象。实在讲,这一个事实的真相,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透彻。现在科学家的发现,正是《楞严经》讲的,一点都没错。《楞严经》讲的这一切万象,「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我们今天谈人生观,谈宇宙观,人生宇宙都没有,还有个什么观头?哪来的人生观、宇宙观!把当处出生,当处灭尽的相续相,误认为是真实,所以你就不肯离了。不肯离是不是真正能够得到?得不到,一样也得不到,那你何必去打妄想?何必自己去折磨自己?十法界、六道轮回空无所有。空无所有,你偏偏自己去制造,就好像作梦一样。梦真的没有,他偏偏天天晚上作恶梦,那有什么法子!梦从哪里来的?还是你着相,还是你执着。你一切相不执着,告诉你,梦也没有了,哪来的梦!我们今天这个现象,叫大梦一场。这是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所谓是先要看破,看破之后,才能够放下。你能放下,又能帮助你看破,看破再帮助你放下,相辅相成。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怎么来的?也就是他看破多少,放下多少,而有差别。所以《金刚经》上讲,「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看破放下了。看你看破放下多少!
那离相绝言重要,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我们讲修行,就在这上修行。我们是凡夫,一品烦恼也没断,习气还天天在增长,这一生当中怎么能成就?幸亏有这个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的好处在哪里?不要离相,不要绝言,也能成功,这就是带业往生。离相绝言,我们在大经里面看过,是什么地位才真正做到?八地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他才做到。七地以前都还不干不净。这的确是圣者之所难,我们凡夫怎么可能做到!《华严》它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不是普通人,所以我们要晓得。那今天我们不离相,不离相不能成就,这里面就有善巧,希望我们从今而后,不离阿弥陀佛的相。我们着这一个相,其他的相就逐渐远离,我们着一个。我们不能绝言,我们这个言就念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这个言语,一天到晚念这句阿弥陀佛,把其他的言语都断掉,这个方法妙!对于我们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非常有效,我们在这上用功夫。这是从有相,慢慢真正离相;从有言逐渐契入绝言,那就证入『果海』。果海,就叫做『毘卢遮那,光明遍照』。
『唯证相应故』,这句很重要。佛法跟其他的法不一样,一定要证。我们信,勉强说大家有了;行,也勉强有那么一点,没有证。证难不难?证不难,因为证跟信解行一样,有浅有深,有浅深次第。譬如说我们今天修这个法门,我修到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清净还做不到,一月比一月清净,一年比一年清净,这都叫证。妄念少了,烦恼少了,执着少了,这就是证。这个证,不是给你讲,头顶上放光,离地三尺,不是讲这个。如果这个证,就可能入了魔道,妖魔鬼怪,那不是真的证。真的证就是心地清净、平等、慈悲。从前慈悲心发不出来,现在慈悲心能发得出来。过去慈悲心是有条件的,我喜欢的就给他慈悲,不喜欢的,就没有慈悲。现在这个慈悲心是平等的、是清净的,没有什么条件好谈,这就是进步,这个进步就叫做证。所以这信解行证要天天增上,然后才不退转。
学佛的人目的就是要作佛。怎么作佛?往生就作佛。所以念念求往生,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其余都是鸡毛蒜皮,不值得一顾的。有些人认为什么?这赚钱是大事。你能赚得到吗?如果你真能赚得到,释迦牟尼佛也来拜你做老师,赚不到。你什么时候该有钱,命里头有的,不想赚,它也来了。命里没有的,想也想不到,空想,你说这个多冤枉!把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都毁掉了。这个损失太大了,这叫迷惑颠倒。所以有一智慧的人,心地永远清净,永远是平等的,一切受用没有一样不自然,他多快乐、多幸福。佛菩萨如是,我们何尝不如是?就是自作聪明,自作主张,天天打妄想,把这个幸福破坏掉了,自己破坏自己,没有别人来破坏。所以这个地方觉与迷就是个关键。我们如何破迷开悟?
【法界品末。】
法界也就是这品,这品叫「入法界品」。《四十卷》的题目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那在《八十卷经》里面,就叫「入法界品」,它的题简单。『品末』就是这一卷,就是指我们这一卷。
【普贤菩萨后便偈赞佛德者。显果相也。】
在这卷里面,普贤菩萨有很长的一段偈颂。这段偈颂里面所讲的,都是显示佛果性德之相。就是果地上,性德展现出来的现象,这是性德自然流露。
【又品初如来自入三昧。现相无说。表所证绝言。】
『品初』就是在初会里面。初会里头,佛『自入三昧』,没有说法。三昧是定,佛入定,没说法。入定,就是离相绝言,一句话不说,那个意思统统都显露无遗。唯有有智慧的人一看他就明了了。像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而别人不知道佛到底笑的什么,不晓得。迦叶尊者知道,他知道,他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也是绝相离言,彼此心心相印,这是代『表所证绝言』。他的现量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实在话,只要我们自己也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相,如来所证的就在我们面前,我们就证得了。我们今天所以不能够证得如来的境界,就是我们不能离相,我们不能绝言。所以喜欢说话没什么好处,言语愈简单愈好,愈少愈好,多言伤气,伤身体。一个懂得保养身体的人,言语少,妄念也少,他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身体一定健康。妄想多、言语多,换句话,他病就多了。年岁愈大,病就愈多。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晓得,所以中年以上应该是谨言慎行。佛代表的理体,菩萨代表从体起用。佛不说法,文殊、普贤知道,我们这些人不知道,这必须要劳动文殊、普贤来为我们说明。说明什么?说明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部《华严经》就是如来果地上亲证的境界。
【而普贤开发也。放光令悟。】
说法究竟方便也不用言语,用一个姿势表态。佛教里头很多手印,手印就是姿势表态,让你一看,心就体会、就明白了。现在所谓手语,佛在世也常常用,用手语不说话,用放光。佛菩萨、阿罗汉都会放光,我们不会放光,用这个来代替言语。见到放光,或者见到一个姿态,他就能够悟入,这在因地上:
【表能证绝言。】
如来表所证的,菩萨表能证的。
【而文殊开显者。即其意也。】
华严会上,文殊、普贤是两个最重要的菩萨,代佛说法。
【然上理智等并不离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于心能了。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
这句话说得是非常之好,我们要常常记取。上面所讲的『理智等』,等,前面所讲的现象、所讲的事理,统统都没有离开心。实在讲,一个是从心之体,一个是心之作用,所说的都是名言。名言是俗谛,由俗谛,我们体会另一面的真谛,真谛就是性。所以说不离心,不要说上面讲的理智等,这个等把范围扩大来说,所有一切佛法。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再扩大说是这部三藏十二分教,我们今天所讲的全部《大藏经》。再要跟你扩大,世出世间一切法,『并不离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法是生灭的,佛所讲的经也是生灭法。我们从一切生灭法里面,体会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那是真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染不净,那真的。所谓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是什么东西?清净心,这是真的。
佛与大菩萨跟我们不一样,就是人家念念心清净,心不染,心不迷,心不邪,这就是佛菩萨。『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一不是二,在这上建立了真正的平等。所以平等心是真心,清净心是真心,会修行的人不管用什么法门,显密宗教,一切法门,那只是方法手段不相同,修什么?修清净心。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我在讲席里面常常提醒同修们,就是日常生活。我们人生活在世间,不能离开社会,每天所接触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不要以为善财童子好命,运气好,他遇到这么多善知识,我们一个也没有遇到。实在讲,你天天遇到,不认识!五十三位善知识,什么时候离开过你?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你不认识他!你要认识他,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里面,鍊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这是历事鍊心。把自己的真心本性显露出来,这叫真正修行,晓得心、佛、众生是一不是二。
我们在一切境缘里面,境就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就是一切人事物里面,我们那个诚敬之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诚敬是性德,心地清净平等,恭敬心、至诚心自然流露,性德流露。我们自己要是考察自己修行功夫有没有进步,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反省,我处事待人接物,对人恭敬不恭敬?十大愿王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诸佛是什么?就是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我是不是以真诚心,来处事待人接物的?要用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恭敬心,这叫修普贤行。普贤、文殊都是建立在平等性的基础上。
『若于心能了』,了是明了,明了就是觉,就是不迷。了就是心地清净,不清净就决定不明了。不平等也不明了,不平等是什么?有高下。你处事待人接物,心有高下,你就不会明了,事实真相不会明了;你心不清净,你也不会明了。若于心能了,换句话说,他的心清净、平等了。这个了就是般若智慧现前。所以『念念因圆』,这一点不假,因圆,果就满了。我们常常听到经论上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怎么个相应法?在这里就讲得清清楚楚的。念念因圆,『念念果满』,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果满了,就成佛了!这的确是究竟了义之谈,这不是普通经典,究竟了义。
所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念佛这个法门谁知道?登了地的菩萨才知道,因为他念念因圆,念念果满。我们对于这个念佛的信心,那真的有如须弥山,绝无动摇。这句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有几许功德?给诸位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来宣说,宣说无量劫,也说不尽。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一个念佛人自己在夸大。如果不是这样的,为什么文殊、普贤还要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文殊、普贤都求生净土,发愿求生净土。他们求生净土的方法,也是具足信愿行三个条件。
我们从教下来观察,这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的说明。阿弥陀佛什么意思?《无量寿经》就是它的解说。《无量寿经》又是中本《华严》,蕅益大师讲,「华严奥藏,法华祕髓」。好了,《无量寿经》是简单的解释,这《华严》、《法华》,那就是阿弥陀佛详细的说明。再要扩大一点,《华严经》是根本法轮,一切经是《华严》眷属。换句话说,整个《大藏经》,总归纳一句,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大藏经》念完了,何必还要那么囉嗦,一句就念完了。所以这句是大总持法门,不但总持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一切境界,同时它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无量劫中所说无量法门,都离不开这句阿弥陀佛。你就晓得,念这句阿弥陀佛有多大的功德。会念的人很多,不知道、不晓得这个佛号的意义。所以他念的时候断断续续,或忆或忘,原因就是他不晓得这个功德利益之大,不晓得真正的好处。如果知道真正的好处,他二六时中一刻都不会忘记。这就是说明,这部了义的大经,不可以不听,不可以不知道。明白、了解了,我们的信心坚定,信心清净,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刚才跟诸位说了,念念具足信解行证。修其他的法门,信解行证是有次第的;念佛法门没有次第,信解行证是圆融的。这是不可思议,所以它念念因圆,念念果满。
【出现品云。】
这就是《华严经.如来出现品》里面所说的。
【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故。而即一之异。不得外观。勿滞言说。若能与此观行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佛菩萨。一即一切故。心境无二故。】
前面说了,不但五十三位善知识没有一刻离开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当面错过,不认识他。「出现品」这段经文,可以给我们作证。菩萨是一个觉悟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菩萨自知,这个事实的真相,我们凡夫是不知。境界相没有两样,菩萨是这样的,我们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如果说菩萨见到了,我凡夫见不到,这就有增减,不增不减。问题出在哪里?迷悟,我们迷了,他悟了。我们迷,迷这个境界;他悟,悟的这个境界,境界没有来去。十方三世就在自己一念,一念就圆融了。菩萨晓得『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就是念念果满。我们何尝不如此?我们的性德是圆满的,六祖说得好,「何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动摇,本来具足,能生万法」,哪个人统统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所以真的是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这是从性德上说的。菩萨觉悟,念念与性德相应。
我们今天念佛,如果念念相应的话,这个境界自然会现前。要怎么念?老实念。怎样才老实?离一切妄想执着就老实了。一个念佛人,天天还在着急,我怎么还没有得一心?我念了这么多句佛号,怎么心还不清净?这叫不老实。还有人看到古大德,到临命终时念佛还能往生,他现在逍遥自在,他不要紧,我到临命终时再念。这些都是不老实,而且这个观念是个错误观念,是最可怕的错误观念。《净土十要》里面就讲得很清楚,这种人是什么?是抱侥幸的心理。你要晓得人家是有人家特殊的因缘,绝不简单。
去年美国DC周广大先生往生,人家念三天,西方三圣从云端里面下来,接引他往生,这不假,三天。你听说了,哦!那这个我念三天也可以,现在我不念没关系,我再过一个时候,我再念三天就好了。周先生一生没有闻到过佛法,你现在已经听到佛法了,不行,对你没效了。他没听说过,他是一听就相信,就发愿,这个心恳切真实。你现在听了佛法,这个心是侥幸的心、轻慢的心,这样的心不能相应。他能去得了,你去不了。人家那是过去生中,善根深厚,机缘成熟,一触动,他就发出来了。像周先生往生,可以说近百年当中,没有听说过一个。哪有那么简单的!所以劝同修平常要老实念,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不要着急,说急着要求往生,这不可以的。为什么?愈急是愈不能往生。这个急是烦恼,念阿弥陀佛,是求心清净,清净心里头掺杂着烦恼,那怎么能清净?这个念佛祕诀叫你不夹杂,还夹杂着烦恼在里头,不能成功。一定要记住,不间断、不怀疑、不夹杂,这叫老实念。怀疑,不老实,有人念的,到时候阿弥陀佛真的来接引我吗?万一阿弥陀佛太忙了,把我忘掉怎么办?这么多人找阿弥陀佛。所以这一怀疑也是夹杂。间断必然夹杂,间断就是打妄想!这很要紧,很重要。所以你要做到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就相应,这个念佛就是念念因圆,念念果满,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自行化他,在初学的时候是要有个界限,自行重要,自己真正有把握往生了,可以教化别人,可以帮助别人。我自己还没有把握,天天去度化众生,也许别人听了你的话,老实念,他往生了,我们自己还搞六道轮回,这很冤枉。虽然你劝了不少人往生,那些往生的人也很感谢你,到你临命终时,他也许要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我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他劝我的,现在他快要命终,我们去接引他。这阿弥陀佛一看,你业障太重了,我们没有办法,还是帮不了你。由此可知,修清净心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老实念重要。
『即一之异』,这就是不一不异的意思。『不得外观,勿滞言说』,这都是很重要的开导。不得外观,就是决定不要心外求法,不要向外去找,不可以执着佛的言说。『若能于此观行相应』,这个此观行,就是文殊、普贤的观行,也就是自性智慧德能的观行,要与这个相应。『则触目对境』,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常见三圣』,这个三圣是华严三圣,毘卢遮那如来,文殊、普贤二大菩萨,就能够相应,常见了。毘卢遮那,法身。诸法实相,真如本性就是毘卢遮那佛。文殊是本具的般若智慧,普贤是本具的生活行为。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都是普贤行。文殊智,普贤行。智与行都是离相、离言,这就是毘卢遮那,法身般若解脱统统在其中。不但见三圣及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佛菩萨在哪里?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没有一样不是的。『一即一切故,心境无二故』。所以佛法不是哲学,哲学有能、有所,它是二,佛法是不二法门。境就是心,心就是境。好像我们作梦,全梦即心,全心即梦,是一不是二。虽然讲俗谛,俗谛是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迷人说二,悟人不二。
【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生必圆也。】
依照这个修行,一生不能证果,是三生决定可以证得,可以圆证。那给诸位说,一生一定要证。这一生不证,那个三生没指望。这个时候,我要特别提醒诸位同修一句话,这一生必定要证。为什么?这个经是对法身大士说的,是对圆初住菩萨讲的,不是对我们。他们『一生不克,三生必圆』,我们不行,我们说老实话,这一生不能证,无量劫再加无量劫也圆不了。那要如何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专念,万缘放下。世出世间一切事物,没什么了不起的。千万不要把自己这一桩大事给耽误掉了,这个重要,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
现在一般佛门的同修们,都喜欢做好事。慈善事业不错,是好,祖师教给我们,好事不如无事。毕竟我们现在没有把握往生,我们先求往生;等到往生几时有了把握,再去做好事,那就不怕了。千万不要耽误,这个东西的确有先后顺序的。所以在清净心没有得到之前,一定要在这上下功夫。心地清净,能不能往生,自己知道;什么时候往生,自己也知道。清净心是一面镜子,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不清净,就像海水一样,大风大浪,这个不行的。做慈善事业,不过修一点人天痴福而已,不值得。
今天社会,不但我们台湾,全世界动乱不安,你要追究原因,为什么这个社会会这么乱?我给诸位说,好人太多了。好人太多了,为什么会乱?我们李老师讲,好人好事,好事的人太多了。我记得我们台湾,第一次好像选举好人好事的时候,我们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把那个「好」字画了一个圈,好事,就是喜欢做好事情的人太多了。大家都不做好事,给诸位说,天下太平,没事,天下太平了。这诸位要很冷静的去想一想。我们今天要想这个社会恢复秩序,不好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人人都无事,天下太平。别人喜欢做事,我们冷静一点,这是真正的好事。对现前的社会一定要这样做法。
法没有定法,看什么时候,如果大家都不做事,那希望你出来提倡,多做一点好事。现在做好事情太多了,把社会搞乱了,希望你不要做好事。就好像现在人不持戒律的,应当提倡持戒。中国在南宋那个时代,出家人戒律非常谨严,死在戒律上了,所以济公大师出现于世间,他表现的那一套,就叫人不要死在戒律里头,戒律是活的。正如六祖所说的,「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所以法没有定法。法是什么?是对治,你去走错路了,我要把你纠正过来,这个叫法。所以佛无有定法可说。在什么时候,应当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治我们自身的毛病,对治社会的病态,这叫做佛法。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