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57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七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57

第57集 A

MP3下载

第57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前面第一百七十八面,第二句五问答分别者,从这个地方看起。科题在一六八页,这一大段的经文都是解释三宝,大师把它分为五个小科,就是五小段,前面四小段我们讲过,今天是最后的这个小段。小段的科题在一六八页,倒数第三行,这是最后这一段,「第五问答分别」。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一段。三宝,平常我们很难有机会讲得这么清楚,这次是在这《疏钞》里面,遇到这段注疏,使我们对于三宝的意思,能更深、更广的理解。因为三宝如果要是不理解,或者是理解得不够深度,于我们的修学都有障碍。我们一入门是皈依三宝,什么叫做三宝搞不清楚,这皈依效果就很难说了。我们看这段文:

 

【问。前云三乘圣人皆是僧宝。声闻众多。可名为僧。独觉独出。云何成僧。】

 

三宝当中的『僧宝』,它原文是僧伽,翻成中国的意思是和合众。换句话说,一个人不能称为僧,在佛法里面,必须四个人以上,依六和敬修学,才称之为僧团,才能称僧。所以现在无论是在国内、在国外,我对于这桩事情非常的留意。可以说,几十年来走遍许多地方,没有见到僧团。不是说一个道场住的人不多,人住得很多,但是没有依照六和敬来修学,所以虽然人住得很多,不是僧团。一个僧团一定要依六和敬,要同依羯摩。如果这个基本的条件不存在,这个僧团就不能够建立。

 

六和敬里面,第一条就是「见和同解」。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共识。这很重要,这是和合的基础,就是见解相同。古时候,对于基本的戒条是非常重视。个人修学着重在五戒十善,这些根本的戒律,这是自律的。与大众相处,基本的戒条就是六和敬。所以六和敬,首先就是要建立共识。因此一个道场,都有这个道场独特的道风与学风,这就是见和同解的具体模式。佛法内容非常的丰富,到中国来分成许多的宗派,许多不同的法门。如果一个道场有很多人学习各种不同的法门,这个道场就乱了。所以一个道场只能够依某一部分的经论修一种法门。

 

像在从前,我们《华严》是属于华严宗,华严宗的大本山是五台山,五台山是华严道场。这些住持,就是后来我们尊称为祖师大德,都是当时的住持。他们所提倡的,就是依据这部经。以这部经为主修,与这部经有关连的经论,选一些做为辅助,这样建立宗派的的。凡是有志于《华严》的,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那都到五台山来修学。所以五台山就变成华严大学,华严专宗道场,都是这种情形。那学《法华》的,智者大师在浙江四明建立天台道场,天台是专修《法华》的。所以几乎是每个寺院,它都是一个专科的学校。大家在一块同学共修,确实是依一部经的理论为修学的基础,这样建立见和同解。我们的想法、看法都一致,依照经论的教学,所以他不乱。

 

我们现前这个道场,当然与现在社会结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我们确实找不出一个道场,你问他,他修的是什么?他学的是什么?都说不出来。这一个道场,纵然是一年办几次法会,请几位法师讲经,请的人也不一样,讲的内容也不相同。也有请讲《金刚经》的,也有讲《弥陀经》的,也有讲《地藏经》的,不知道他学的是哪个法门。道场内部的人不知道修什么法门?信徒就更无所适从。所以就变成一种佛教的宣传大会,讲演大会,实在讲,对于修学的利益是没有法子达到的。这要想真正达到修学的目的,诸位要记住,一门深入。还得用过去的老办法,一门深入,这样才能够有成就。

 

法门虽然多,我们只能选一个。好像一个讲堂,进来的门很多,门多是便利大家都能够进来。你要想进来,你只能走一个门,你不可能同时走两个门进来,这是进不来的,这诸位一定要知道,只能够从一个门才能进来。这是我们现在的道场不如从前,现在修学,实在讲,不是大家不用功,但是成果不如古人。古人三、五年就有成就。这个成就,最低的成就是得禅定,高一层的成就是开悟,更高一层的成就是证果。我们现前修学,禅定都得不到,禅定这是最低的成就。在念佛人来讲,叫功夫成片,也叫念佛三昧,连这个都得不到。你要追究为什么原因?学乱了,学杂了,不像古人那么样的专。所以古人在从前科技不发达,印刷术不进步,给大家修学的人真的有好处。为什么?他想看一些经找不到,没书。他一生能够遇到一部经、两部经就很难得。他就抱着这一、二部修学,那就成了。现在印刷术发达、进步了,每个人家里都可以请一部《大藏经》,从头到尾看过几遍之后,无所适从。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修一辈子,心地得不到清净。所以科技的发达不见得是好事情。便利的地方是有,那个副作用也很大。一定要有智慧善于抉择,我们才能够在短时间得到真实的利益。

 

道场,简居士讲《六祖坛经》,同修们听,很多人听过。你看六祖二十四岁就见性、证果了。五祖忍和尚把祖师位子传给他,他那个时候只有二十四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二十四岁明心见性,这明心见性是什么样地位?圆教是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所以这是上等的成就,这证果!从前人年纪轻轻的,那都行,我们今天怎么不行?绝对不是说我们现代人的头脑不如古人,现在人福报不如古人,不是的。现代人的头脑聪明,福报之大,都超过了古人。这不能成就的,就是观念上错误、方法上错误,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六和敬里面最重要是三条:第一个是见解要相同;第二个是一定要遵守生活规范,大家在一块住,秩序,要有规矩,这就是戒律,戒和同修;第三个要紧的,就是利和同均。生活待遇一定要平等,出家人决定没有私财。所以这个利和同均是真正的共产,没有私财。我在大陆上、在国外,共产党干部来听经的时候,我都告诉他,共产党一定要学佛,因为佛是真正的共产党。你们共产党把佛教排斥掉,这很没有道理。排斥其他宗教,我觉得还有道理,排斥佛教没有道理。这三种都很难,所以僧团在现前这个社会,我都没有看到过。现在一个寺庙里住两个人,两个人意见都不一样,常常都有争论,哪里有僧团!这就是四个人以上才称为僧团。

 

这个地方说,『三乘圣人』,菩萨众人多,『声闻众』人也多。缘觉里头有一种独觉,那独觉是一个人,他怎么可以称僧团?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独觉独出』』,一个人,『云何成僧』。我们看下面,大师给我们的解答。

 

【缘觉有二。】

 

『缘觉』有两种。

 

【一独觉。出无佛世。静处思惟。即能悟道。此既无众。阙于事和。但是行法。非僧宝也。】

 

这的确,他只有一个人,他不是四个人,这不是僧宝。在此地,同修们特别要留意,『独觉』怎么称为独觉?这一类的人很聪明,佛在大小乘经典都告诉我们,修学真正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证得初果。这个初果是位不退,证得初果。初果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第七次再到人间来,如果遇到有佛住世,或者遇到有佛法住世,他能证阿罗汉果。如果没有佛住世,他第七生,这个时候,这个世间没有佛出世,他就称独觉,所以是绝对不会到第八生。初果到断见思烦恼,证小乘的果位,天上人间只有七次往来,不会有第八次的。所以这个叫不退转,位不退。

 

我们修学,实在说,在佛法里面讲,实在在大乘经典,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授了记。《金刚经》就很明显的,《无量寿经》,大乘经典,给我们授记得很多。我们过去世,生生世世都是学佛的。如果不是生生世世学佛,你没有这么大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这一生怎么会可能遇到大乘佛法?台北市人这么多,为什么偏偏就你遇到,那么多人都遇不到?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为什么今天还当凡夫?生生世世无量劫的修行,现在还当凡夫?换句话说,从来没有一生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换句话说,没有一生,你这个修学,拿现在像考试,都没有及格,从来没有及格过。如果你有一生证得初果,现在绝对不是这个样子。纵然再到人间来,也是二果、三果圣人。没证到阿罗汉以前,二果、三果圣人!决定不是凡夫。所以落到今天还是个凡夫位次,我们要知耻,这是很大的耻辱。我们过去同学,都成菩萨、都成佛了,我们现在还在搞生死轮回,这实在是很难为情。这一生觉悟之后,一定要认真努力。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断烦恼。烦恼要不断,你就决定不能成就。烦恼不断,你所学的一切经论、一切法门,你得的结果是什么?清凉大师讲的话,我们这个注解是清凉大师作的。增长邪见,学来学去,学什么东西?学得很多邪知邪见,这个糟糕不糟糕?那不学的人,不学佛的人,这世间不学佛的人,增长无明,学佛的人增长邪见,这怎么办?这问题来了。学也不对,是不学也不对。修学的态度与方法非常重要。

 

修学在第一个阶段,我常告诉同修们,像上个礼拜,净律寺的几位法师来问我。他们大概是听了录音带,听了很欢喜,想修念佛法门,来问我怎么个修法?从哪里下手?我告诉他,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非常好的修学指导原则。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就是菩提心。要发广大的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后面三条是菩萨行,你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他就说,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已经发了无上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第一愿。我不知道如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菩萨行、菩萨道就是后面的三条。这个顺序不可以颠倒,从哪里学起?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所以一部《四十华严》,就是完整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这是《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四十卷经》讲什么?就是讲四弘誓愿。《四十卷经》分为本会、末会。本会就是文殊菩萨会,末会就是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修学的一个示范,他做一个样子给我们看,告诉我们怎样修学。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下,他修的什么?他所修的就是断烦恼。文殊菩萨没有给他讲经说法,没有给他讲什么开示的。拿净宗来讲,这个时候是修清净心。

 

这是在中国佛教里面,所谓的五年学戒,就是本会,五年学戒是本会。这个戒不是戒律,是老师的教诫。对于老师一定要百分之百的服从,遵从老师的指导。老师在这五年当中,所以五年不能学经,教下有讲堂,这五年没有资格到讲堂里听讲经;禅堂,你也没有资格到禅堂里参禅。你这五年干什么?五年在寺院里做工、打杂,侍侯别人,这是什么?修福。这五年当中,修清净心。那么修学的方法很多,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四大类。这四大类当中,第一种就是读诵,这是教下普遍提倡的。像华严宗,他就是叫你念《华严经》,就是一直念下去,不求解释,不求解的,只叫你念。天天念,念五年。天台宗念《法华经》,各宗有他主修的经典。不要求解义,因为他的目的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他目的在此地。目的就是用这个方法,恢复到自性清净,所以他不求解。

 

实在讲,这个时候是定慧等学,用这个方法来修定、修慧。这个慧是什么?就是般若里面讲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般若无知。所以这五年修什么?修无知。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他这五年完全修清净心。教下用读诵的,禅宗用参究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净土用念佛的方法,可以说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四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所以说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因为它不是求解义的,它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断烦恼。烦恼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东西是妄想的根源,烦恼的根源,把这些东西给念掉,心地清净了。清净心就是定,清净心就是根本智,所以般若无知,它修的是这个。

 

这个得到之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参学。参学是什么?什么经都可以听,什么经都可以去研究,那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就什么?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无所不知,那就是四弘誓愿,修学的第二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诸位要晓得,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后得智,「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你有根本智,后面所修学的一些法门是智慧,是无所不知。如果没有根本智,你前面烦恼没有断,你所修学的一切法门是邪知邪见。学多了,贡高我慢,瞧不起人,愈学烦恼愈重,愈学愈颠倒。将来果报不是往上升,是往下坠,三途去了,所以这个次第不能够躐等。《华严》到了末后,到这一卷,这一卷是第五十三参,善财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四弘誓愿里的最后一愿,「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一部《四十华严》讲什么?就是讲这四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说佛不慈悲,修行的次第,修行的态度、方法,全都告诉我们,我们不遵守、不相信,自以为聪明,那有什么话说?这不是佛的责任。所以后来的果报,是自作自受,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虽然不是初学,所以我特别劝勉同修们读经,不要求解。读经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念掉。我每天念一个钟点经,我一个钟点不打妄想,没有分别执着;念两个钟点经,两个钟点不打妄想。所以我这个念经是在修行,是修这个,不是求解义,是修清净心。念三个钟点,就三个钟点修清净心。这样累积个三年、五年,我们妄念少了,分别执着少了,这个东西少了,烦恼轻,智慧就增长,这是一定道理的。烦恼少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少两分,智慧就长两分。烦恼增加,只是增长邪见、无明,不会增长智慧。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

 

为什么要叫大家认真老实去念经?念上几年以后,你再来研究就不一样了。现在研究没什么大用处,说老实话,这个时间光阴都是浪费掉了。为什么?你所学来的都是知见,都是邪知邪见。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决定不会懂得的。如来的心是清净心,我们自己心清净了,才能体会到如来真实义。自己心不清净,怎么可能懂得如来真实义?那不可能的事情。由此可知,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我们今天诵经、念佛,求什么?求心清净,不求别的,也不求神通,也不求感应,就是求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那就是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修学的态度方法错误,所以搞到今天还是生死凡夫,一无所成,这是应当要惭愧、应当要警觉,要改过自新。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走过去错误的道路,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再看底下的文,在第五行最后三个字:

 

【二众出。亦有无量大缘觉众。具理事二和。所以成僧。】

 

独觉固然有,但是有许多独觉聚会在一块,那他也是僧团!他也具足了『理事』两种和合!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三乘圣人都可以称之为僧。

 

【今约众出。】

 

此地所讲的是讲众多的独觉在一块的,不是说一个一个人的,是取这个意思。

 

【故仁王经云。时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常。四谛十二因缘皆悉成就也。】

 

这是举经做证明。这经里面说的缘觉不少,『有八百万亿』。可见得『缘觉』出现在世间,有的时候是单独一个人,有的时候也是成群结队,也是有众多同时出现在世间,这是指这一类的,具足了僧宝。下面一问:

 

【出家菩萨具有二和。可名为僧。在家菩萨唯有理和。莫不成僧。】

 

菩萨中,有在家、有出家,实在说,在家菩萨多过出家菩萨。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就看到。《无量寿经》一开头,就给我们列举十六正士。十六正士,这十六位在家菩萨,不仅仅是在家菩萨,而且是证得等觉果位的菩萨,他们的修证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都相等的,绝对不是一般普通的菩萨,是等觉菩萨示现在家相。在家菩萨具不具足六和?能不能称之为僧团?看底下:

 

【答。在家菩萨虽无事和。而有理和。性无乖诤。即得成僧。不同声闻要具二和也。】

 

这点我们要留意,为什么?往往我们误会、轻视了在家修行人。简居士就常常告诉我,我劝他到国外去讲经,他说不行。他说我们在家这个形象出去,再讲得好,人家总看到是在家人,信心就打了折扣。信心打折扣,那效果当然也要打折扣。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原因在哪里?就是大家对于在家、出家修学,真正的情况不了解。实在讲,修行不分在家、出家。对于佛法的弘传,在家、出家人所负的使命不相同。除此之外,可以说没有不相同之处。这是诸位要知道的,在家一样成佛。说老实话,在家人成就,在近代比出家人多得多,成就比出家人高,换句话说,在家人修得比出家人好。这是事实,这不是狡辩,这段经文可以给我们做证明。

 

『在家菩萨』,他一个人是菩萨,他一家妻子、儿女、眷属不是菩萨,只是他一个人是菩萨。所以他『有理和』,他没有事和。事就是六和敬是事和,他没有,但是他有理和。有理就够了。『性无乖诤』,他在家庭里面、在社会他能随缘。普贤菩萨十条修行纲领里面,他能做到随喜功德,他能做到恒顺众生。所以他于世法、于众人,没有乖是没有违背,他不违背他,没有争论。他为什么没有乖诤?我们读了全经就知道,读了五十三参就知道。因为一切人、一切境界、一切事物,都是菩萨修行的增上缘。

 

菩萨之所以不同凡夫,他觉得快。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觉得快。凡夫念起不觉,不觉这个妄念一个接一个,相续而生的,这就造业。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他不造业,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内里面这个心一动,他就觉悟了。这一动是什么?动是妄念,是妄动。譬如说顺境里面,生了欢喜心,这是妄念,这是迷。你在境界里头,心不清净,他马上就能够把境界转过来。遇到不顺心的境界,他生瞋恚心,心里不高兴。这一不高兴这个念头,他马上觉悟,我错了,境界没有错,我错了,我为什么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为什么在境界里面起贪瞋痴慢?为什么在境界里面生嫉妒障碍?这个念才一动,他马上一觉照,妄念就没有了,又恢复到平静。换句话说,他能够在境界,他修什么?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修他的清净心,修他的平等性。这就是唯识里面常讲的转识成智。第六识是分别,他一切境界里头不用分别心,就变成妙观察智。第七识里面执着,他一切不执着,就变成平等性智。八识,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是果上转,那个不必修,六、七转过来了,五、八自然就转过来。所以古德常常提醒我们,修行要在转识成智,听教、听经要在会归自性,不在记诵这些言语文字,这不相干。不要着言说相,不要著文字相,要会归自性,修行要转识成智。禅家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一觉就是转,就是转识成智,这是真正做功夫。

 

所以在家菩萨往往用功夫很得力。从前出家人的障缘少,因为寺庙丛林很清净,都是建在深山上,交通也不方便。几个人会到山上去游玩?很少。现在交通便捷,车一下就开到了,所有寺庙都变成观光旅游的场所。一天到晚,接触这些多复杂人,没有在家人清净。你在家人,你有几个亲戚朋友天天来看你?这寺庙可不得了。所以现在出家人为什么不如在家人?就是环境颠倒过来了。现在在家环境清净,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寺庙都变成观光旅游的场所,也就是打闲岔太多太多。所以现在这个环境,出家比不上在家,这个是事实。所以这个真正能够做到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里,他无有乖诤,『即得成僧』。这个僧的意义,他虽然是一个人在家里修,他具足了。

 

好像这个军队,军队有很多人在军队,虽然没有很多人,他一个人,我们也称他军人,是不是?一个人也是军人。所以在家菩萨,一个人可以称僧。这跟出家不一样,出家一定要四个人以上才是僧团,在家一个人,因为他具足了理和,所以他能称『不同声闻要具二和』。出家人一定要理事二和,才称之为僧团。在家人不必要事,只要理和,他一个人就可以称之为僧。这是我们同修要知道。今天在家学佛的多,受菩萨戒应当认真学菩萨行,像善财童子一样。

 

【问。菩萨僧中有其几人。】

 

这些问题都是假设的,当然有不少人有这个疑惑。【答。依仁王经。璎珞经。说有四十二贤圣。所谓地前三贤。地上十圣。及等觉妙觉。如彼广说。】

 

这就是给我们说出来,『菩萨僧』,这是讲在家。他主要是讲在家菩萨,有多少?数量太多太多了,『三贤十圣』统统都有。所以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对于任何人不可以轻慢,要知道慢是烦恼。不但是烦恼,是根本烦恼,贪瞋痴底下就是慢。看这个瞧不起,看那个不顺眼,这是什么?这是烦恼起现行。如果说得不好听的话,就是业障现行,再不好听的话,是罪障现行。这真的,不是假的。这是最可怕的。稍稍有一点轻慢心,马上就觉悟,对一切人、一切事物要修恭敬心。

 

你看四十八愿,是《华严》修学的纲领。《华严》是整个佛法的根本法轮,这是大家公认的。《华严》的修学纲领,就是整个佛法修学纲领,从哪里学起?从恭敬学起。第一条「礼敬诸佛」,所以佛法从哪里学起?从恭敬学起。不但佛法从恭敬学,世法也从恭敬学。现在大家不念古书了,这很可惜。你看念古书的人,从前念四书五经,五经里面有《礼记》。《礼记》你一翻开,第一句,你先看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跟十大愿王头一条,礼敬诸佛,完全一样。你才晓得世出世间的修学,统统都是从礼敬修起,礼敬是性德。我们学佛目的在哪里?目的要明心见性。

 

现在我们迷失了自性,如何能恢复自性?必须要用性德才能恢复自性,要用性德才能够开发自性。现在人我们一看,这个人,他比我差远了,他不如我,贡高我慢的心马上就生起来,这怎么行?他那个法门比不上我这个法门,心里面都有高下心、不平心、嫉妒心、瞋恚心、障碍心,这怎么能入门?入不了道。别人能不能入门,说老实话,与我不相干。真正修行人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六祖说得太好了,「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自己心里没有过,自己心里没有过,怎么会见到别人过?所以见到别人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外面那个形相在那一诱惑,自己的烦恼就又出来、又恢复了。自己心里头没有烦恼,外头怎么样诱惑也无动于衷。几时我们不见他人过,你的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诸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华严》、《圆觉经》上,佛都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眼看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看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没有把他看成佛菩萨。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万法唯心。一切法真的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觉悟的人,他变的境界,愈变愈殊胜,愈变愈与真如本性相应。迷惑颠倒的人,愈变愈倒退,愈变愈与真如本性相违背,这就看怎么个变法。由这里看在家菩萨跟出家菩萨没有两样。出家菩萨有三贤十圣,在家菩萨也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这个地方,没有说十信位,底下讲:

 

【所以不取十信者。为是凡位也。】

 

『十信』位的菩萨没有见性,没有见性是凡夫位,不是圣人位。因为这部经是《华严经》,《华严经》讲圣人,他的标准最低限度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他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因此不包括十信位。《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具足四相的菩萨是谁?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没有离四相,没有离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没有离,所以他是凡夫。不列在这个数字之内。破了四相、四见才是真正的菩萨。四相四见是什么?就是分别执着。你有分别执着,你才会有四相四见。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四相四见了不可得,那才是真正的菩萨。

 

【于四十二位中。四十一是僧宝。】

 

到等觉是『僧宝』,妙觉是佛宝。

 

【妙觉一位是佛宝所摄也。】

 

在家成佛的多,不可思议。

 

【上来五段不同。略明三宝义竟。】

 

这句是总结。上面这五段,可以说很详细的把三宝的意义都给我们说明了。我们这段讲了不少次,这很难得,在讲的时候,我特别提醒诸位同修,因为平常我们一般介绍三宝,即使三皈依的时候介绍三宝,也不可能讲得这么详细。因为这需要十几个小时来讲,相当不容易。再看底下一科:

 

【后。别销疏文者。】

 

这一科的来源在前面。科题在一百六十八面,第六行,解释归敬三宝,「先标三宝义」。先标三宝义讲完了,后面「正销疏文」。我们这个地方是『别销疏文』,就是正销疏文。现在底下要解释的就是疏文。疏文我们也把它念一念,我们才晓得底下讲的是什么。疏文在一百六十五面,大家打开一百六十五面。顶格的疏文,我们把它念一念:「稽首皈依」,前面讲的一大段,稽首皈依就是讲这一句。讲了这么多天才讲这一句。底下的文,「真法界,光明遍照诸如来,普贤文殊海会尊,愿得冥资赞玄妙」。底下要解释这些,从真法界解释。我们再翻过来一百七十九面,接着看:

 

【疏真法界者。】

 

这解释这句。『真法界者』。

 

【即法宝也。摄法差别。但归真界也。先标法者。诸佛之师故。】

 

这是解释第一句后面三个字,因为它是稽首皈依,真法界,前面解释的皈依,皈依三宝,现在解释真法界。真法界在三宝里面就是『法宝』。前面在三宝跟诸位介绍过,有一体三宝、有别相三宝、有同体三宝、有住持三宝。在别相三宝里面,法宝最贵。为什么?一切诸佛是依法而成就的,所以此地这个归敬偈里面,第一句是法宝。尊法,这个缘故。这个真法界就是法宝,『摄法差别』。法,千差万别,所谓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但是这一切法统统归一真法界。十法界是相,一法界是体。学佛,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的归宿,归到哪里?归到一真法界。所以真法界在《华严》,也叫做一真法界,最后都要归到这个地方。归到这个地方这才成佛、成菩萨。

 

什么人归到一真法界?这里讲得很清楚,『四十二位』。四十二位最低的是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怎么就归一真法界?那么拿《金刚经》做例子就好了。初住菩萨四相离了,四见也离了,《金刚经》前半部是讲四相,后半部比前半部的意思深,讲四见。不但不着相,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那后半部讲的,「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那个见是什么?就是念头。念头都没有了,你说这个心多清净。所以从圆初住以上,说这四十二位是佛,方便为众生而说的。入到这个境界之后,还有没有菩萨位子?没有了。如果还有我是初住,你是二住,换句话说,他这个心里还有分别心,还有执着,还有妄想!所以从此以后,他这个功夫叫无功用道,他不起心不动念了。人家那个是修行是这样修的,不像我们现在,有修有证,他们那个时候是无修无证。那个用功方法跟我们完全不相同。

 

所以初住是一个很大的界限,凡圣的界限。也就是用心跟用识的界限。像交光法师在《楞严正脉》里面所讲的「舍识用根」,初住以上的菩萨,用根不用识,所以他不相同。《金刚经》跟《大乘起信论》,可以说都是这个界限的分水岭。我们还起心动念,我们用的是识,是凡夫。如果把这妄想执着统统舍掉,这是圣人,这就是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就是所入,能所不二。一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一真,是一不是二。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才会恍然大悟,净土宗在一切法门里面,为什么十方诸佛赞叹?就是它是直捷修一心的,不像其他宗、其他法门,修到某个程度之后,再转到一心。净宗一下手就修一心。所以它的快,它是直捷的,这当中没有宛转,没有委屈。

 

我们在《华严》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这就给我们说明,用其他方法修行,修到一真法界之后。在一真法界里面,就是华藏世界,圆教初住就入华藏世界。在这里面修成了到初地,也就是四十一品无明,要破三十品;破掉三十品,这是初地菩萨。从此以后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你看看这个念佛法门不是普通人修的,地上菩萨修的。所以如来把地上菩萨修行的方法教给我们,这个法,难信之法。你要相信,你岂不就等于地上菩萨。地上菩萨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成佛道。你要相信了,老实念佛,这一生当中,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带业往生,也是一生圆成佛道。跟那些华严会上的地上菩萨,无二无别。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不赞叹这个法门的。这个法门的殊胜,知道的人太少了。所以古大德说,《华严》、《法华》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

 

《华严》、《法华》一乘圆教,是什么样经典?是诱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经论而已。这是说明一真法界。一真既然就是一心,可见得一心多么重要。你修一心就证一真。一真,既然是『诸佛之师』,这一心不乱就是诸佛之师。一切诸佛凭什么成佛的?就是凭一心不乱成佛的。这很清楚、很明白,把修行的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今天学什么?就是学一心不乱。这个一心不乱怎么个学法?《楞严经》上有两句话说得很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是果报,忆佛念佛是方法。后来还有一句补充,就是「净念相继」。所以《大势至圆通章》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两句话,八个字,「忆佛念佛,净念相继」。你只要把这八个字抓到了,你这一生就成就。这个意思就是说明,我们什么都不要想,为什么?《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觉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什么是有为法?《百法明门》一打开,前面九十四种都叫有为法。有为法里面包括八心王(八识)、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十一个色法;还有二十六个烦恼法,统统都是有为法。这些有为法都不是真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不要想了。想什么?想佛。

 

在原理上讲,万法唯心,《华严》是唯识宗六经之一,就是《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怎么一回事?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你想佛,佛法界就现前;你想菩萨,菩萨法界就现前;念天就生天;念人,来生就作人;念贪瞋痴,来生就到三恶道。念贪,就变饿鬼,念瞋恚就下地狱,愚痴就堕畜生,念什么就变什么。就是连算命、看相都常说,「相随心转」,我们天天念佛,念上个十年、五年,我们相就变成佛相。为什么?相随心变,这个道理不难懂。你看心地慈悲的人,相貌祥和,一看这个人,相貌很慈悲。心狠手辣的人,一看那个相貌就很凶,看到就害怕,相随心转。我们因为不念佛,所以这个相都不像佛。天天念佛,天天想佛,慢慢的就变成佛了。所以你能够这样子忆佛念佛,尤其净念相继。这个净就是决定不夹杂,不夹杂是净,相继是不间断,这是修一真法界的不二法门。净土宗就是用这个方法,所以这是十方一切诸佛成佛的法门,他成佛就是这么修法的。

 

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过去生生世世吃了大亏,到现在都没成就。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得要认真干。从今之后,我们就想佛,就念佛,什么都不要想了。想别的,就是制造六道轮回。想佛、念佛就是制造极乐世界,都是自己造的。看看我们自己愿意造什么?那就得认真努力去造。一真、一心,诸佛之师,我们今天取这个法门,我们也跟诸佛没有两样。疏文,这才讲了三个字,真法界。现在时间到了,底下一句「光明遍照等者」,这句我们只有下次再接着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6:08: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93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