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36
第36集 A
第36集 B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七面第六行,第二个字看起:
【问。据上所说。即先顿后渐。一念顿悟。而长时渐修。如何得成双入。】
这是宗密大师,在此地假设一个问答,使「渐顿无碍而双入」这个意思更明白、更容易理解。所以假设这个问题。『据上所说』,如前面所说,这是先悟后修。这种说法、这个观念,在大乘佛法里面非常普遍,是悟后起修。至于顿渐同时,实在只有圆顿法门里面才有。前面曾经举禅宗的例子,禅宗只有能大师所传的这一宗是顿渐双入,神秀大师所传的这一支就是先悟后修,所以属于大乘。由此可知,他问这个话是有来由的。我们看看宗密大师的开示:
【答。一念悟时。即离染着。便是修行。一悟永悟。尽未来际。而无间断。修亦念念相应而无休息。故始终相收。皆名双入。】
这个答得很圆满。可是诸位一定要知道,《华严》是圆教,这个地方不但是顿悟,而且是圆悟、是彻悟,不是普通的所谓说小悟、大悟,不是这个。如果以《楞严》里面来说,那就是六结统统解开,三空确实证得了,人空、法空、空空。这个境界确确实实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我们眼看现前无论是中国、外国学佛的人,没有悟入这个境界。为什么?真正悟入这个境界,他的思想、见解、行为决定不相同。不同在什么地方?简单的说,他是念念为利益一切众生,绝对不会有一念为自己。还有一念为自己,这纵然是悟,不是彻悟;彻悟之人,确实不为自己,他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所以诸位从这一点来观察,看别人、看自己,就晓得自己有没有悟入。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勘验的方法,我们自己在佛法上究竟有什么样的成就。
这自利的心是一年比一年淡薄,这是个好境界,表示这功夫有了进步。但是诸位要知道,如果不能把自私自利这个念头完全断掉,就是最容易的法门(念佛法门)也不能往生。为什么?这世间的世法,你还有攀缘,你还有放不下。这一念放不下,就是你临命终时的魔障。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只一、二人而已,万分之一、二。他念佛,不是念得不勤,他念得很勤,甚至于每天《无量寿经》念六、七遍,佛号念十万声,能不能往生?不能。这是培养自己的善根。为什么不能往生?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放不下,不能彻底放下。这个因缘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彻底放下,完全放下。我们中国人常讲舍得,舍得这个名词是从佛教里来的,舍就是放下,你真正能舍,那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得到了。你不肯舍,就得不到;一定要肯舍,你才能够得到。你舍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你所得的与你所舍的,决定是成比例的,成正比例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肯舍,真正肯放下。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彻悟。
他悟了,他当然是离染着。如果有染着,决定不能彻悟。染,是心里面有妄念。染有两种,我们凡夫是被世间法染污的,所谓是五欲六尘,你被这个东西染污。学佛的人,他把这世间染污舍掉了,也就是说,在世间法里面,他不动心,不起心动念,舍掉了。佛法上他舍不掉,他喜欢佛法,贪爱佛法,这个样子,又被佛法染污了。所以佛法也不能染污,《金刚经》上教给我们的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所以在一乘法里面,大乘法讲,行起解绝,就是此地所说的顿渐双入。行,是真正修行;解是理论,先解后行。把理论都搞清楚,发心修行,修行的时候怎么样?把你所解的统统舍掉,行的时候不要再去求解,解要给它断去,要给它离去,你的心才真清净。如果行里面还带着解,我们也常讲,解行相应,给诸位说,解行相应是大乘法,大小乘法是解行相应。往上再提升一层,只有行没有解,这是最高级的佛法。所以说摄解成行,全部懂得,理论也懂得,方法也懂得,境界也懂得,这是好,行了,真正用功。真正用功的时候,解舍掉了,就是佛法都舍掉了,你才能够成就、才能够彻悟、才能够明心见性。就是此地讲『即离染着』。
所以这「染着」,包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于佛法也不染着。知道什么?真如本性里面一法不立,哪来的佛法?没有佛法。给你说还有佛法,那是低级的;中级的、高级的不讲了,高级的没有了。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个境界,所以我们的修行,解行能相应就好了。解行能相应,在念佛法门可以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可以生这两土。如果真能做到行起解绝,那就是实报庄严土,那就不是底下这两土,底下这两土解行相应,上面去是解行都没有了。所以他这个离染着意思很深,完全是真如本性的流露,绝对没有一丝毫的染着。
实在讲,佛法里面讲的法门虽然很多,要讲到真正的原理原则,只有一个;这一个就是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佛教给须菩提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这一句,佛教给须菩提。我们再看看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讲修学的法门、修学的方法,是在《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他用的什么方法?入流亡所,所谓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音菩萨用的就是入流,实在讲,他的方法就这两个字,入流。入流这两个字什么意思?入是回头,流就是法性。古德有两个讲法,两个讲法都好。一个就是回归自性,回就是入,回归自性。另外一个说法比较浅一点,就是从世出世法里头回过头来,入圣人之流。所以你想想看,还是跟《金刚经》上所说的一样,入流就是如如不动,亡所就是不取于相。两个经上讲的名词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向专念,还是这个意思;一向专念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入流亡所。所以你从原理原则上看完全相同。
所以说法门平等,无二无别。你用哪个法门,你就一直用下去,决定有结果。不要常常换,不要朝三暮四;一个法门深入用到底就行了,门门都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原理。离染着就是修,这菩萨讲闻思修三慧。所谓闻是代表接触,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与外面境界相接触,用这个字做代表,所以闻代表接触。思代表通达明了,就是此地讲的悟,一念悟,思就是明了的意思。修,修就是离惑、就是断惑,此地讲离染着。所以从离染着来说,就叫它做修;从一念悟上来讲,就叫它做思;从接触上讲,叫它做闻。实际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这叫三慧。所以菩萨闻思修三慧,是一剎那当中完成的,没有先后次第。这不是顿渐双入吗?
所以他这个悟是彻悟,是『一悟永悟』。悟了以后,会不会再迷?不会。悟了以后会再迷,这是我们通常讲的小悟,或者是大悟。大悟有的时候,遇到了严重的业障现前也会迷,也会迷失了自己。唯有彻悟之人,他永远不迷。他为什么不迷?他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他明白了,他不迷了。凡是会迷,于一切法的真相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境界里头有的时候他做不了主,他会迷失自己,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我们凡夫修行为什么时劫要那么长?就是悟的时候少,迷的时候多;悟的时间短,迷的时间长。在菩萨道上,修行过程当中,进进退退,进得少,退得多。所以这个时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需要无量劫,原因就在此地。
我们今天虽然遇到佛法里面可以说第一方便法门,这个方便法门就是人人可以修,人人在一生当中,可以成就的持名念佛法门。遇到这个法门,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成就;只能说有机会,不能说一定成就。问题在哪里?你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把握不住,你还是不能成就。什么叫把握得住?什么叫把握不住?把握不住,你还是会被境界所迷,那你就把握不住。如果你能够在境界上,这一生当中,数十年寒暑,你能够把握住,在境界上不迷,那你很幸运,你这一生必定成佛,这是当生成佛的方法。如果你把握不住,你还会迷失,那这是给你种下净土的善根,你这一生不能成就。这是关键的问题。
如何能够把握着自己不迷惑?给诸位说,唯一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读经。这个方法很有效。开头这个经读起来,好像很难读、很别扭。有不少同修都告诉我,最初读的,特别是最初的三个月很难读。可是这个经要是读上半年以上,就不一样,每念一遍都能生欢喜心,这是他渐渐入了境界。换句话说,他的业障逐渐消除。为什么读不下去?有业障。你能够欢喜读,乐意读,读得欢喜,这是业障消除的现象。常常读,常常提醒自己,不至于在这个社会里头迷失,这是所有一切方法当中,我觉得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如果这业障确实有很重的人,这个方法还不见得有效果,那还有一个最有效果的方法,什么方法?上讲台来讲经。你每天讲,每天劝人,每天劝人要这样做,自己要是不这么做,总觉得很难为情。这个方法确实非常有效果,比自己私下读经那个效果还要大,还要殊胜。所以展开经本劝别人,就是劝自己。这个讲,决定不能中止,不能中断,要发这个大心,要发长远心。学个一部、两部经就可以了。讲完了,从头再讲。到哪里去讲?你总会认识几个人,亲戚、朋友,到他家里去讲,一个星期讲一次。张三家里,这部经讲圆满了,明年再换一家,到李四家去讲,从头再讲。如果你一生要不中断,给诸位说,你保证往生,这个方法很有效。决定不要顾虑,我是在家身分,讲经没有人听。我不需要人听,我不要很多人听!我只要一个、两个听就够了!这就好。在家庭里面,先度自己的家亲眷属,你每个星期可以天天陪他们去玩,但是讲清楚,一个星期有一天我讲经你们听,这样好!
李炳南老居士最初到台中讲经,就是在同修们家里讲。他每个星期天天都讲,一个星期七天都讲,但不是在一家,七家。星期一在这个人家里讲,星期二在那里讲,星期三讲,讲七种不同的经。每个人家给他讲一部经,用这种方法。那他是佛法已经有了根底,同时讲七部,天天讲可以。我们初学,一个星期讲一次,只讲一部就可以了,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是我们现在能够办得到的。经上讲的这个境界,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所以人家是一悟永悟,是顿渐『双入』,我们做不到。我们再看下面,他又设了一个问题,在一百二十七面倒数第二行下面:
【又问。此句是证。何故兼修说耶。】
这一科里面是有两句文,文是有两句,前面一句是讲的修,后一句是讲的证。他提的问题,也问得很好,很有道理。前面一句是「万行亡照而齐修」,那是讲修;「渐顿无碍而双入」,这是讲证果。既然说『证』,为什么还要说『修』?你看看答,答得很好。
【答。上句是证之修。故云亡照。此句是修之证。故云渐顿。又无碍无相。修证皆妙。故云双入也。所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也。】
这是法身大士的修证,这两句话实在是给我们叙说无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圆修圆证,修证同时。所以『妙』!妙修妙证,这『双入』。『四十二位』是说从圆教初住,到如来的果地,总共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前面四十一是菩萨,最后一个是成佛。前面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就是四十一个位次。末后这是成佛,佛也就叫做妙觉,总共四十二位。『位位成佛』,这更妙的是每一个位,一位即是一切位,这妙极了。初住就是等觉,等觉就是初住。为什么?他所运用的理论、修行的方法、境界是完全相同,是这么个修法的。《楞严经》上所讲的修行方法,《楞严》是圆教,虽然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示现的是圆教初住菩萨,但是他用的修行方法,一直通到等觉,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入流亡所,就是这一句,四十一位菩萨,统统用这个方法来修。在我们净土宗里面讲,就是一心不乱。无论什么境界现前都不必执着,都不必理会,功夫一直用下去,这就对了。
所以你看看宗门教下,这《华严》、《法华》都是圆教,禅宗也是如此,的确我们初学,真的是不得其门而入,净土宗是大开方便之门。如果在净土宗里面讲入流,那怎么入法?也是把世出世间一切法放下,回过头来专念阿弥陀佛,我们入的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流,这是法流。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我们性德的德号。古德给我们说,无量寿就是理体,自性的理体,就是本觉;我们执持名号,这一念就是始觉,所以念佛就是始觉合本觉。如果就这个意思来讲,那的确与《楞严》上讲的入流亡所这个意思相应,与本经所讲的理论、方法、原则也相应。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无量法门里面,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唯独这一门。
「所以四十二位,位位成佛」。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示现佛身度众生。像《普门品》里面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现佛身,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身相来度众生。真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有能力。圆教初住就有这个能力,何况初住以上!所以位位都成佛。如果以天台家,六即佛来讲,这四十二位前面四十一位是分证即佛,末后这一位是究竟即佛。所以他是真佛,决定不是假的,不是相似即佛;相似佛不是真佛,那名字佛、观行佛就更不必说了;所以他是真佛。再看底下这一段《疏》文:
【虽四心被广。八难顿超。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
这是第五科,第五段。这科判诸位翻开在第七面,科判在第七面。第七面在第一行倒数第三行,就是第五,这是第五段。这个第五段是哪个第五段?他这个前面有线是在「别叹」,别叹里面的第五。别叹是在第六面第二行,上面这一栏,这一共是三栏。上面这一栏「次别叹」。别叹里头一共有六段,第一个是「本源深妙」,第二是「成益顿超」,第三是「诠旨圆融」,第四是「说义深奥」,这一段我们刚才讲完了。现在讲的是第五段「明器非器」,这里头又分为两个小段。第一个「是器」,第二个是「非器」。好,我们再翻开一百二十八面。这个文不长,这个段落分的这是一句就是一个段落,就是一桩事情。所以古人这个文字非常的简练、简单。我们看注解《钞》,这是第五个小段:
【第五约器明。非器不测者。疏。虽四心被广。至绝听者。】
就是刚才念的这段文。
【初二句约器也。】
这一共是四句,前面两句是『器』。
【上句应。下句感。】
所以感应道交。
【四心被广者。】
这个『被』,就是我们常讲的加被,跟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挑手的这个字是一个意思,在古时候这通用。实在讲,这本省人常讲加披,这个是对的,这个音念得很对,如果念加被,这个音就不对了,意思也就不对,这是个多音字,应当要念加披,这跟那个挑手边的字是音相同。
【四心即是四无量心。】
这个『四心』这里注得很清楚,就是『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也叫:
【四平等心。】
就是底下讲的:
【慈悲喜舍。缘境宽多。名为无量。】
『缘境』。这几句话要说说。『慈』是予乐,帮助众生,令一切众生得到快乐,这叫慈。『悲』是拔苦,众生有苦难,帮助他离开一切苦难,这叫悲。『喜』是欢喜,见到众生欢喜,自己也欢喜;见到众生忧苦,如同自己忧苦。『舍』是放下,也就是六度里面讲的布施。真正能够舍己为人,虽然为别人,牺牲自己,也不着舍己为人之相,这叫做舍,所以舍就是不着相。这是菩萨的四无量心。这四无量心,不但菩萨要具足,再给诸位说,我们六道里面的凡夫,这高级的凡夫,也具足这四德。这四心是四种德行,美德。色界天跟无色界天统统具足。所以修禅的人,禅定功夫很深,他要没有慈悲喜舍,他不能到初禅天。因为初禅以上,不仅仅是要成就四禅八定,还要具足四无量心。
四禅,这是色界有十八层天,四空有四层天,四禅八定合起来二十二层天。这二十二层天愈往上面去,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愈广大、愈清净、愈平等。诸位想想,四禅天也不是容易去的;心量小的人,没有慈悲心的人,去不了。所以修来修去还是在欲界,你欲界不容易突破,突破要断欲;还有欲望,这个欲界没有办法超越。这四心是缘,「缘」,我们通常讲就是人事环境。我们人与人相处,人与一切有情众生相处,都叫做缘。「境」是物质环境。我们生活总离不开这两个环境,一个人事环境,一个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都非常之广泛,范围广大,事物众多,所以是『宽多』,这就变成『无量』。这四种心对待这对象就无量。境缘无量,你的慈悲喜舍也无量,这是我们修学的根本。下面这是引经论来给我们解释:
【俱舍二十九云。】
『俱舍』是《俱舍论》第二十九卷里面讲:
【无量有情为所缘故。】
这就解释前面那个缘境,缘的意思。缘是指『有情』的众生,无量的众生『为所缘』。我们用心,所谓是待人接物,这个「人」,从诸佛菩萨到地狱众生都是有情众生,都是我们所缘的,所以要用清净心、平等心来看待。
今天下午,日常法师回来,来看我。告诉我,台中南普陀寺的佛学院,现在有四十多个学生,统统是男众。我听了非常的欢喜,我告诉他,今天全世界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这两位法师广化跟日常领导这个佛学院,对于将来佛法所负的使命非常之重,负有很大的使命。真正能把佛法再中兴、再恢复起来,我特别提醒他,第一个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容忍。不但对于佛法里面所不同的法门要容忍,就是对于妖魔鬼怪也要容忍,才能够复兴佛法,才能够救这个苦难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容忍,修得再好也没有用处。何况佛法绝对平等,愈是心清净,愈是心平等,处事待人接物,那诚敬之心自然就生得起来。
我今天处事待人,恭敬心生不起来。为什么生不起来?心不清净、心不平等。心真正清净平等,这四无量心自然流露。为什么?四无量心是你的性德,不是修德。不要修的,你本性本来如此。今天你性德透不出来,是因为你有障碍。障碍除掉之后,确实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你自然做到了。礼敬诸佛是平等的礼敬,诸佛在哪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会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念分别执着之心,平等礼敬,自己谦虚。这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榜样?就是性德流露出来的榜样,也就是心地恢复到清净平等的样子。那个样子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做作出来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对自己决定谦虚,对别人决定恭敬。
从这一点,也能够测验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夫。如果我们学得一年比一年谦虚,一年比一年卑下,一年比一年恭敬别人,你学佛决定是有进步,你确实是有受用。如果学佛学得是一年比一年骄傲,一年比一年瞧不起人,那你就颠倒了。那是什么?烦恼增长,菩提消失,烦恼增长了,贪瞋痴慢都是烦恼。这是许多地方都可以能够反省、检点自己在菩萨道里面有没有走错路,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这个东西都不需要问别人,自己好好的想一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再继续看底下文:
【又有二义。一引无量福故。二感无量果故。名为无量也。】
这两个意思也好,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为什么称『无量』?这四种心会给你带来无量的福德,所以这四种称作无量。同时这四种心能叫你得无量的果报。你看看在三界之内,色界天、无色界天,那在佛法里更不必说了,从十信位的菩萨,一直到成佛,无量无边的善果都是这四心所得。所以诸位同修,学佛,首先要真正知道因果报应。佛在经上给我们说,我们人生来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你有没有想到,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为什么要来?来干什么?佛把这个事实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人生酬业。你过去世造的果报、造的因,这一世来受果报的。你从前造的因善,那你这一生来享受你善的果报;过去世你造的恶,这一世你要来受你的恶的果报,六道轮回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那我们每个人生生世世,或者说这一生一世,我们所造的因很复杂,有善、有恶,因此我们所受的果报里面也就有苦、有乐。这就是人生、就是六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过去生造作,决定你这一生。你如果真正彻底觉悟、明白了,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大量的印送《了凡四训》,目的何在?就是希望你认清这个事实真相。真相明白了,你不会再做糊涂事情,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这里我跟诸位提示一个原则,利益众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是恶,这是佛法讲善恶永远不变的标准。念念都为利益众生,这是大善,你的果报不可思议。凡夫愚痴,念念为自己,纵然想帮助别人,非常有限。能够将自己的利益分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给别人,他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好事、做了很多善事。这是不错,是做了善事,能不能出三界?不能。为什么?把自利看得太重了。
你看看全世界,现在甚至于还有智慧财产权、版权,这个名词是外来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当中没有这个概念,真的没有;佛法里面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中国自古读书人被社会所尊重,为什么?清高。他之所思所作都是希望利益天下苍生,自己多受一点苦难,他甘心、他情愿。所谓清高!清是清苦。孔老夫子清苦清高,你看看后世的子孙到今天,孔德成在这个世界还被人家尊敬。人家凭什么尊敬他?听说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如果当年孔老夫子说,我这些著作,我有版权,翻印必究,给诸位说,孔老夫子传不到第二代就完了。人家不要,希望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大圣大贤。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什么智慧财产权、版权统统是外国的东西,这是舶来品,真正道地的舶来品,现在在中国推销。中国人愚痴,这不是好东西,我们也接收过来,这样就是把我们中国被人家同化。这是一个不善的同化,我们这个好的不能去同化他。我们能够同化他,实在讲,这个世界能够达到太平,天下太平。我们被他同化了,这世界上有苦难。为什么?自私自利!现在这个同化很厉害,甚至于我看印那个《大藏经》后头都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不知道是哪一尊佛菩萨把版权给他?这搞不清楚。如果说真的,这将来决定堕阿鼻地狱的。阎罗王判地狱的时候,他都有证据确凿,他翻开这个书,你看版权所有,你盗取释迦牟尼佛的版权。释迦牟尼佛没有版权,你盗取他的版权,那你应不应该到地狱?证据确凿,辩都辩不掉。不要说是佛菩萨、祖师大德这些著作你不可以窃取他们的版权,你自己的著作,你都不能要版权,你要要版权的话,还是要堕地狱。这个书不是世间书,问问你,你是不是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说,是!我是发过这个愿,四弘誓愿我也一生念了不少遍。既然念了不少遍,你这个东西为什么还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就不能自圆其说。所以决定不可以。
凡是佛门东西,的确一草一木都是普利众生。把诸佛菩萨这种慈悲喜舍的大心大愿,你把他障碍住了,你想想看,你这个罪过有多大?造什么样的罪恶,没有这个罪恶大。你想想看,这个果报多可怕?所以流通佛法,功德是无量无边,诸佛欢喜,诸佛赞叹。你障碍佛法的流通,连一些恶鬼、恶神都讨厌你,都嫌弃你,你后来还会有什么好日子过?所以不仅仅是佛法,就是世间法也一样,有益于社会道德的,有益于社会安定的,有益于世界和平的,都不可以要版权所有,都希望什么?传播得愈广愈好。大家能够接受这个教育,人心安定,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我想这是著作人的本意。著作人要不是这个意思,只因为我这个东西出版之后,我可以拿多少版税,可以赚多少钱,天下要乱了,他也免不了遭殃,他也逃不了这个浩劫。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四无量心『引无量福,感无量果,故名为无量也』。这个底下:
【依杂心中有其二种。】
这个『杂心』是《杂心论》,是佛经里面一部论的名称。《杂心论》里面有两种说法:
【一大。二小。大无量者。唯佛所得。体即后得智。是平等智故。一向无漏。】
这是讲四种大的慈悲喜舍,我们佛门里常讲,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这就是说『大』的。讲慈悲喜舍不加这个大,就是《杂心论》里面所讲『小』的。这个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实在来说,至少是八地以上的菩萨,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他这个四无量心是大。由此可知,七地之前,都还算是小四无量心。下面有个简单的注解「慈悲即无瞋」,这个小无量。
【二小无量者。慈悲即无瞋。】
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大小乘经论都一样,色界初禅以上,没有瞋恚。我们如果还有瞋恚心,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心里还会不高兴,你就晓得,你禅定功夫再好,你也生不到初禅天。再高的禅定,生欲界天,没有办法到色界。为什么?色界天人没有瞋恚,所以真正慈悲。瞋恚,虽然这个根没有断,他伏住了,决定不起现行。我们讲烦恼,欲界十种统统有,十种全有。就是见思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见惑这五种;思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也全有。到色界只有九种,去哪一种?去思惑里头的瞋,他没有瞋恚,瞋恚没有了,这才叫『慈悲』。欲界不叫慈悲,色界叫慈悲,没有瞋恚。没有瞋恚,当然就没有嫉妒,嫉妒是从瞋恚里头生的。
【喜即喜受。舍无贪性。】
『舍』是没有悭贪,悭贪没有了,这叫舍。瞋恚没有了,叫慈悲。所以『小无量』这个讲法:
【与俱舍同。】
与《俱舍论》讲的同。《俱舍论》是小乘论。在小乘,现在中国没有了。从前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其中有一个就叫做俱舍派,他们就是以《俱舍论》立宗的。《俱舍论》里头有这么一句:
【慈悲无瞋性。喜舍无贪欲。】
有这两句,跟此地讲的,跟《杂心论》里面讲的大小二种,这个小的讲的完全是相同的。所以有小乘的慈悲,有大乘的慈悲。
【若依成实论。大小皆以智慧为性。】
《成实论》也是小乘。小乘两宗就是成实宗跟俱舍宗,就是依这两部论而立的。俱舍宗偏重讲有,与法相宗接近;《成实论》讲空,与大乘性宗比较接近。所以《俱舍论》里头讲七十五法,大乘讲百法,《百法明门论》讲百法,《俱舍论》讲七十五法。从前学法相宗大概先都要学《俱舍论》,做为法相宗的基础。《成实论》里面说法,跟《俱舍》讲法稍微有一点不相同,『大小皆以智慧为性』,这个性就是体。
【彼论云。以智慧心。利益心。清净不浊心。名慈悲喜舍。又以四心等行无偏。故名四平等。又此四心皆具三缘。谓众生缘。法缘。无缘。今略明慈心三。余可准知。】
《成实》接近性宗,所以它解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它以『智慧心』解释慈,『利益心』解释的悲,『清净不浊』解释为喜舍,他用这个方法来解释也很有道理。也能够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慈悲喜舍,实实在在是从智慧里面生的。愚人没有这四种心,所以愚人是自私自利,没有智慧;以为身就是自己,以为家亲眷属就是自己所有的。眼光很窄小,只看到眼前这个小局面,疏忽了大体,这叫迷惑颠倒。一定要用智慧。
诸位同修,还要知道一桩事情,现代这个世界讲民主潮流。民主好不好?好与不好没有定论,要看在什么环境里面去推行。如果这个地区,人民个个有智慧,民主是好的。为什么?他聪明的选择。如果这个地区,教育很落后,无知无识,那民主就非常非常可怕。为什么?人民投票是盲目的,是感情的,不是理智的,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再说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话,我是不赞成民主的。为什么原因?你要了解中国的文化道统、历史,你就会认识清楚了。美国式的民主,中国不是的。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超级市场,每个人到那里买一个摊位在那里做生意,是这种情形。真正美国人是什么?红番。全世界的国家民族到那里去,移民过去的,它的历史才两百年。移民不过是前后相差两百年而已,最早移去的是两百年前。它是全世界许多民族的一个大集合,它没有文化历史的渊源,这样的人大家在一块,好像一个大商场,我们每个人买个摊位,我们怎么办?怎么来管理法?当然我们商量,推选一个来做总经理来总管,这民主。我们中国这个店,几千年祖宗代代相传下来,老店。老板是谁?当然是家长,怎么可以搞民主?去搞民主,这兄弟、子女、妯娌,这大家都来打架,这成什么话?不成话。所以要晓得,中国是一个有历史渊源的老店;他们是新开幕的,好多好多家合起来,合拼的,你想想看怎么会一样?所以中国这个方法拿到美国行不通,美国的方法拿到中国,中国人就造反,中国人就苦了。我们中国的方法拿到美国,美国决定行不通的。美国人不知道中国历史的渊源,在那里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民主,他们觉得他那一套东西好,硬要向我们推销。我们盲目的来接受,我们吃亏。
诸位你再要晓得,孙中山先生,我非常佩服,他很了不起。上个星期有个聚会,我跟他们党里头有些高级的干部,偶然的机缘接触谈谈话。我不是国民党员,竞选当中,我也帮不上忙。我就提醒他,我说你们国民党有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所没有的好东西。他说是什么?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什么?三民主义是中国五千年道统、文化的现代化。几个人知道?如果能够真正发扬光大三民主义,就是发扬固有中华文化的道统,我们的社会决定是长治久安,每个人都自在快乐,幸福美满,怎么会有今天这个动乱!所以我提醒他,最重要的是要去研究三民主义,去把三民主义发扬光大。研究三民主义不简单,为什么?不读中国的古书,三民主义不会懂。要去读中国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还得念中国的二十五史,然后看三民主义才会看懂。否则的话,这个你看不懂。孙中山先生一生念书,从来没有一天间断,所以他真是博古通今。这个东西很了不起,可惜现在没几个人懂得,这真正是值得惋惜。
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