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23集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二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03-0023

第23集 A

MP3下载

第23集 B

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零七面第六行,第二句看起:

 

【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若无有相。则无增减。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知。成等正觉。同于菩提。一相无相。】

 

这段文上次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能够讲完,这个意义是超越时空,超越因果。《华严经》这段经文,黄念祖居士在注解《无量寿经》,也特别引用了这段。超时、超处就相当的困难,何况超因、超果。这段文是给我们解释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这个法界不增不减的。这桩事情,特别是初学的同修,有许多这样的疑问。我都曾经遇到很多人问我说:法师,那我们这些人统统都成佛了,这世界上不就没众生了;如果我们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世界上就没有人了。他担心的事情很多,想得太多了,哪里晓得这事实的真相是不增不减。这不增不减,前面已经给我们说出来了。实际上来讲,这是完全讲佛与大菩萨的现量境界。

 

到底有没有佛?有没有众生?给诸位说,没有,无佛无众生。为什么佛跟我们说有佛、有众生?因为我们凡夫执着。你执着有众生,佛就那一边建立一个佛,相对建立。如果我这一边不执着了,那一边也没有。所以我们的观念,完全生活在相对的概念里面,这不是真实的,完全是虚妄。所以《华严经.出现品》里面讲得很好,我们这些凡夫「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证得,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能了解,因为你有妄想、有执着。佛法为什么那么难懂?究竟难在哪里?难在我们的妄想执着不能放下。听了佛法,我们又去打妄想。佛教给我们这个,我们又执着。佛说个佛,我们执着个佛,这就麻烦了。换句话,就是非执着不可。实在讲,佛法自始至终是破执着的,没有执着就成佛了。这经上讲得很清楚,人我执放下了,你就证阿罗汉果;法我执破掉了,就成佛了。由此可知,这凡夫为什么成不了阿罗汉,成不了菩萨,成不了佛?就是执着不肯放下,原因在这个地方。所以前面讲,前面一大段的经文,上次来听过的没有问题,你还能够记得起来。如果上次没有来的,再把前面这段文念一念,我念一遍,要不然今天这几句话,突然来的很不好懂。

 

前面的文,在一百零六面倒数第二行。我从第二句念起:「佛子,假使有人」,这都是假设的话,不是真的,假设的话。「能化作恒河沙等心」,这个恒河沙是佛在经上常用的比喻,就是印度的恒河,那里面的沙很细,那恒河里面沙数不清的,用来比喻数量之多。比喻一个人那个妄心、妄念确实是如此,像恒河沙一样。「一一心复化作恒河沙等佛」,那这个化的佛就太多了。「皆无形无相」,化的这些佛无形无相,「如是尽恒河沙等劫」,这个劫是讲时间,「无有休息」。那这个变化的数量就没法子说。「佛子,于汝意云何。彼人化心,化作如来,凡有几何」。你想想看,他等于多少?究竟他变化多少?他没有形相。底下就有一位菩萨起来答覆,「如来性起妙德菩萨」,这个如来性起妙德是菩萨的名号。这菩萨就说,「如我解于仁所说义」。仁是通常对别人的敬称,就是仁者。我想理解你的意思,「化与不化等无有异,云何问言凡有几何」。因为你所变化的无形无相,那你变化得再多,跟没有变化没有两样。你怎么能再问这个说有多少数目,这不是故意考人的吗?

 

「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汝所说,设一切众生于一念中悉成正觉,与不成正觉,等无有异」,这才把话回归到正题上来说。这个意思就是法界里面一切有情众生不增不减,等无有异,就是这么个道理。因为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自心变现之物,不能说它多,也不能说它是少。为什么?它都不是真的。形相虽然是有,有不是真的形相。佛法里面讲真与假,真的定义,真的就是永远存在,那就是真的。诸位想一想,我们这个宇宙之间,你六根所能接触得到的,哪一样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有情的众生这个身体,生老病死无常的,那就是假的。虽有形相,不是真的,等于无形无相。如果你要不相信,你可能够记得我们家亲眷属有老人过去了,他现在在哪里?形相没有了。在这个世间短短的几十年有形;几十年之后,没有形相,还是等于无形无相。我们现在在这里有身相,再过个几十年之后也是无形无相。假的,不是真的,没有一桩事情是真实的。

 

所以这结果都等于零,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你仔细去观察,大概观察到最后,只有一个虚空。虚空大概它可以常在,为什么?它没有改变,除了虚空之外,虚空里面所有一切物质都有变化,都不是常住。所以佛在《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你还有什么好执着?还有什么好计较?还说它存在不存在,真的存在不存在,都没有意义。我们今天执着这个事情存在,那个不存在。地球将来成住坏空之后,哪样东西存在?你现在做档案、做历史,那个历史档案也不存在,也都是短时间的,没有一样是真实。所以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有他的原因,这假的,何必那么执着?我们中国人比印度人执着,这个历史写得很清楚,写得很完整。印度没有历史,他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执着这一些,这是我们要了解他用意之所在。

 

那这是说出『菩提无相』,这是讲『成等正觉』。成等正觉,就是成无上菩提。菩提什么?菩提无相。所以菩提心是清净心。这一点真正学佛,想在这生有一点成就,是不能不留意。有一点成就,这个话说得都有毛病、都有语病。为什么?有一点就坏了,它这无相,怎么还有一点?这不能有,不能有才是真正的成就;有了,就没有成就。这个义趣要我们细心去体会,真实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思就是思惟,没有办法想一想就有了东西,不能想。想都不能想,那怎么说得出?所以这个不可议,议就是议论,就是言说不可议!真正的法,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说不出来的,也无法想象的,到你不说、不想,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摆在你眼前,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许有人说,我现在我也不说,我也不想,我眼前什么都不明白。这什么都不明白,是因为你有无明,是因为你那个念头还有想。我什么都不想了,我也不说了。你们想想看,有没有想?我什么都不想了,他想我什么都不想,还有个想,这很难。所以佛法里面讲,无想、有想是无掉了,我无想,无想也要把它无掉。无有想,无无想,有、无两边都离开,这才是佛法所说的无想。

 

特别是禅宗里面所提倡的,你看《六祖坛经》里面讲的无想,无想不是我什么想都没有了,那就错了。那你还是有想,你有个无想,心还是不清净,还是有无明。必须有、无两边都断,这才能开悟得了。这个地方完全是佛与大菩萨的境界。《华严》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些理论、境界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对我们念佛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我们常常讲,想求一心不乱。我们今天的心,为什么不能得清净?为什么不能得一心?就是念虽然是念了,不如法,这一句佛号不能够恢复清净心。实在讲,念佛完全符合经义,有想、无想两边都离开了,心里面一个妄念没有,这是无想,无有妄想。有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无想,有想、无想两边都不着。

 

这句阿弥陀佛没有意思,这句阿弥陀佛又含无量的意思。没有意思是般若根本智,无量意思是般若里面的后得智,所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所以每天念这句阿弥陀佛,要怎样念?要老实的念,一定要把这句佛号代替我们所有的妄想、杂念。这句佛号是清心剂,我们的心清净了,那就无量的功德。这是正修,正修还得助修。如果没有助修,正修也不太容易得力。助修是什么?助修要断外面一切恶缘,这很重要。所以真正想求清净心,环境还是要注意,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凡夫会受环境的影响,我们还没有做到八风吹不动,这一切境界里头不动心,还做不到。做不到,你就还会受外境影响。最好这个外境愈是远离愈好,我不接触。

 

现在这个社会科技太发达,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消息灵通,一切便捷方便多了。坏处是什么?这个头脑一天到晚装的东西装太多。这对我们想心定下来、静下来是很大的妨碍。所以最好还是不要看报纸,不要看电视,能够不需要接触的人,少接触;不需要讲的话,少说话,我们心才会清净。这什么?这叫断外缘。

 

从这上来说,真正修行,我们在外国,觉得比中国环境好,因为那边的外缘比我们这里殊胜。尤其像我这样到外国去,不会讲英语,话讲不通。隔壁邻居见面点点头,一句话都不要说,讲不通。所以报纸、杂志,什么电视自然就统统都不看了,心清净了。在国外工作都很忙碌,生活的压力很重,很难得来看看我,这个好。应酬就少了,一天难得有一个电话,这个环境清净。我觉得在国外生活,没有台湾那么方便。譬如讲,这做生意,没有台湾这么赚钱。但是那边的生活比较朴实、单纯,非常适合于修道。尤其适合于念佛,能够到外国去念三个月的佛,从前那个庄传忠居士,曾经跟我在美国住过一段时期,他很感慨说,我在这里住三个月,比我在台湾修三年功夫都还好。环境好,这就是外缘。如果你每年能够到国外去小住二、三个月,那就不一样,确实不一样。我不是劝你到外国去住家,住家在那里生活,没有台湾这么舒适,很苦。我劝你到那个地方去修行,等于住山,等于闭关一样。在此地闭关,天天找你的人还很多,看你的人很多,不能不应付。在那个地方,没有人来看你,没有人有时间来找你,所以环境非常之安静,这叫外缘。下面是解释,这个解释很简单,但是非常的清楚。

 

【释曰。上来但以反覆相对。故有四句。而大旨不过是因果交彻。亦可如文而见也。但众生成佛之义。难以忍可于心。略为问答。】

 

前面虽然讲得很清楚,可是初学的人,的确这里头的义趣,还是很难体会。这是清凉大师非常慈悲,不厌其烦再给我们加以解释。末后这一句,『忍可于心』,「忍」就是同意,就是承认,就是理解、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这一个字有很多的含义在里面。像佛学名词里面,无生法忍,意思跟这个相同。无生法是佛讲的真实法,一切法不生不灭。有生就有灭,不生哪来的灭!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听了这个话很难同意。几时你能够体会到这个境界,承认佛所讲的一切法,确实是不生不灭,你就入了无生法忍,你就是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个时候的见解,跟佛完全相同。无生法忍就是《法华经》上所讲的,「佛知佛见,入佛知见」,你的见解跟佛完全相同。

 

我们今天是凡夫知见,认为一切法有生有灭,那要佛菩萨跟我们的看法完全相反,他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真的;有生有灭,假的,我们看错了。我们为什么会看错?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是生灭心,八识。我们用八识,八识就是生灭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所以我们这个心叫生灭心,生灭就是有造作、有为法。在《百法》里面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叫有为法。佛菩萨已经不用八识,转八识成四智;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是不生不灭,所以他是用不生不灭的心看这个世界不生不灭。我们用生灭心,看这个世界是生灭的。

 

这个话诸位要是还不容易体会得到,我们举个浅近的比喻:譬如我们用一面镜子照外面的境界相,镜子是不生不灭,照外面境界相清清楚楚,真相照出来了,明明白白。如果我们用一个摄影机去照外面这个境界相,那个摄影机,现在玩摄影机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都用录像机,比这个更进步。从前那个摄影机,通常我们摄影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一秒钟它的镜头开合二十四次,最少的是十八次,一秒钟十八次,这就是生灭。照外面这个境界相也是一张一张的,到放映的时候,它是连续放映的。所以我们看的那个电影好像是真的,那电影是假的,你看看底片一张一张的,它是连起来的来放,放的速度太快,你感觉到好像有动,其实不动,其实它没有一张是动的,都是静止的。那个动是什么?是你眼睛看花了,看到它的动作,其实它没有动作。

 

我们凡夫的心就像摄影机,它在那里动,它有生灭。所以见到外面这个境界相,也是生灭相,也是断断续续的相。不像镜子照得那么清楚,镜子照的是真相,摄影机所得的是幻相。菩萨的心就像明镜一样,没有生灭;凡夫的心就像摄影机一样,速度很快。经上给我们讲,一剎那,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剎那里面有九百生灭。你看看我们这个妄心念头有多少,我们自己没有法子觉察,往往就是我的心很定了,其实念头不晓得有多少,自己不知道。阿罗汉入了九次第定,还不知道自己念头有多少,何况凡夫!阿罗汉粗的念头没有了,微细的念头他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佛在经上说,什么时候这些微细的念头你能够觉察到、能够把它断掉?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这是真正不动,心真正清净。这是无生忍位的菩萨,八地是无生忍,真正证得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忍,这是有三个位次,七地是下品的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无生忍位三个位次。到第十地就不叫无生忍,叫寂灭忍。十地菩萨是下品的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的寂灭忍,成了佛,叫上品寂灭忍。《仁王经》上所说的。

 

所以诸位同修,我们学佛希望将来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念一定要与经上所说的相应。不要我们操的心不要去操,不要我们管的闲事也不要去管,要知足,最重要的。你看一切诸佛如来,他在作后补佛的时候,等觉菩萨后补佛地,为什么一定要住在兜率天?二十八层天,哪一层天不好住,为什么偏偏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知足,换句话说,你要不知足,不够资格成佛,成佛一定要知足。换句话说,你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得知足才行,不知足的人不能往生。不能说我再多赚一点钱再去,那个钱你带不去的,要知足,知足常乐,就乐了。不知足的人,苦!财富再多,他还苦,因为他贪心逐渐在增长,贪瞋痴慢都在增长,他不知足。所以知足常乐。后补佛一定是住在知足这层天上,这个用意很深,我们要能够懂得。下面这就是问答,所以他的意思统统是给我们显明因果交彻这桩事实,因中有果,果中有因。

 

【问。此中成佛。为约事成。为约理成。若约事成。云何同性故。若约理成。云何成正觉入涅槃耶。】

 

这问得很有意思。你前面讲『成佛』,成佛到底从是理上讲的,还是从事上讲?实在讲,天台家六即佛是有理、有事,理事统统说到了。这个地方问,也问得很好。如果从事上讲,怎么可以说这个性相同,这个性当中同,这是理。如果从理上讲,明明有示现『成正觉』,有示现『入般涅槃』,就是示现八相成道,这个是事。我们看他问起来满有理由的。其实他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他不晓得这个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如果晓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他的问题没有了。理与事不是分开来的,是一桩事情,这个意义很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看他下面的解答:

 

【此是华严大节。若不对诸宗。难以取解。】

 

这个问题,实在说,也是一个根本的大问。这个问题要不能解决,我们的疑惑不能断;疑不能断,对于解行都是障碍。这是大烦恼,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这对于圣教怀疑。大师在此地说,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跟佛法其他宗派,换句话说,合起来看比较容易理解。

 

【今约五乘及五教而辨浅深。】

 

这就比较上,这是方便权巧的说法。『五教』,华严宗所建立的,小、始、终、顿、圆。『五乘』,大家都知道,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

 

【然诸众生。若于人天教中观之。具足人法二我。】

 

这个好懂,就我们现前的程度,现前的理解与观念,我们的确是具足人我执、法我执,这两种执着我们具足。我们认为,『人我』是真的,『法我』也是真的。人我是什么?认为我是真正存在,一切万法也是真正存在,它不是假的,这是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承认宇宙跟我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对我也执着,对一切万物都执着。自我的执着是人我执,对一切万法的执着,这叫法执,法我执。这是『人天』的境界。

 

【若于小乘教中观之。】

 

『小乘教』是声闻、缘觉。他们我执没有了。

 

【但是五蕴实法。本来无我。】

 

他们见解就不一样了,譬如他看的这人是什么?这不过是色、受、想、行、识聚集这么个现象而已,这没有我。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说,像人天的执着,我们跟他讲这是一本书,他执着,不错,这是一本书。程度高的人,你跟他讲这本书,只不过是一堆纸叠在这边而已,纸一拿走,书就没有了,书不存在。他不执着书,执着这一堆纸,他承认一堆纸。这一堆纸是什么?法执。这本书是我执,他不执着这个书,他说这是一堆纸。这就比前面那个执着来得轻,看到这事实的真相。好像我们凡夫看到一个建筑,这个高楼很漂亮,建筑得很好。那个建筑工程师在那里看,他没有看到楼,他看到这个地方多少吨的钢筋,多少包的水泥,他看这些东西。我们看不出来,他看到这些东西,这眼光不相同。我们执着这个楼房,他没有执着楼房,他执着在那里是这大概要多少工程,多少材料,值多少价钱,他执着这些,比我们看得要微细,看得也真实,这是小乘人的看法。

 

【若大乘始教法相宗。】

 

这就是法相唯识宗。

 

【则说唯识所现。】

 

他连前面那个『五蕴实法』』都不执着,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唯识所现的。色受想行识也是假的。唯识是真的,识是真的,识是能变,色受想行识是所变。这个观察法就又高一层,又进一步了,对于五蕴之法也不执着。

 

【若无相宗。则说幻有即空。人法俱遣。】

 

这都是始教,始教里面有法相宗、有无相宗。就是一个空宗,一个有宗。法相是有宗,无相是空宗。空宗的人来看,『幻有即空』,有即是空,比唯识所现还要干净利落,他心清净,他不执着。『人法俱遣』,人我、法我他都不关心,他统统都不执着。

 

【若大乘终教。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法身众生。义一名异。】

 

大乘菩萨的看法,比他们这些人,空、有两宗的看法更真实,看出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是『如来藏』变现之物,《楞严经》上就是讲这个。《楞严经》上讲,这一切万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讲的事实真相。所以眼前这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什么?是性德,真如本性的相分,真如本性的启用。有体当然就有相,当然就有作用,这是真性的德用。所谓一切众生,『众生』就是『在缠的法身』,法身就是如来,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佛。所以跟你讲法身、讲佛、讲众生,名字是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决定没有差别。

 

所以佛在《华严》、《圆觉》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真的。在大乘终教这些菩萨们眼光当中,一切法决定平等。因为他心里面确实没有分别执着。他的眼光当中,万法一如,生佛不二。这样的菩萨,这就是可以修华严三昧,可以修普贤之德,普贤之德就是十大愿王,有资格修礼敬诸佛。因为他心平等,学《华严》一定要以平等心,才有资格学。心不平等,没有办法入华严境界。你看善财童子参学的时候,学生只有自己一个人,除自己之外,都是诸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老师,没有一个人不是我的老师,个个都是,个个都是佛,个个都是菩萨。凡夫、学生只有我自己一个人,这是入了这个境界。

 

我们今天学佛,为什么入不了境界?就是我比别人都强,他总是也不如我,这就是我执。《金刚经》上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具足,怎么能入得了华严境界?我们今天念佛,所以不能得一心不乱,就是起心动念,心里面有我。佛法,前面说过要破执着,现在是想尽方法培养我执,起心动念都是我执,常常念到我,就是培养我执。这怎么能断得了?所以你真正想修行,你想成就,这个大乘法是非常之殊胜、非常的微妙。比小乘的确来得容易,来得方便。大乘法,它不像小乘一样,一定先破我执,它不用。它教给你一个方法,起心动念想别人,不要想自己,久而久之,把自己忘掉了。这个我执不破,没有了,这个方法妙,实在是妙。尤其念这句阿弥陀佛,起心动念想阿弥陀佛,不想自己,想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我要跟阿弥陀佛一样,至少我要帮助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用这种方法来破我执,我们这句佛号念得才会得力,才会起作用。所以一定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才晓得,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社会,这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现在这个修行很多人搞错了,以为什么?我每天念几部经,每天念多少声佛号,这就是修行,这完全解释错了。要晓得,行是你的行为,你的思想、你的见解、你的行为,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我读经念佛干什么?就是修正我错误的行为。我没事情做,在那打妄想,这个妄想是错误的行为,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妄想念掉,修正我错误的思想。我想昨天、想明天,计划这个、计划那个,这叫打妄想,邪知邪见。我去读经,用读经的方法修正我这个错误的知见。这样念经、念佛管用。绝对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声佛号,佛菩萨听到就很欢喜了,我是个乖宝宝,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多少人虽然每天念很多经,念很多佛号,可是他的思想、见解、行为还是迷惑颠倒,一丝毫都没有改变,这个经跟佛号念得就不灵了,没用处。

 

这句意义就相当之深,这是说明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这很难体会。过去贤首国师,用金狮子做比喻,他有一篇文章叫金狮子章,这在华严宗里面也是一个很有名的著作,分量虽然不多,内容解释这个意思。「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如来藏的性德,金比喻这个;把器比喻作十法界,众生跟佛。众生,九法界众生,九界都叫众生,那加上佛就是十法界。譬如说,我们用黄金,成分、重量完全相等,造一个菩萨相,普贤菩萨。再造一个释迦牟尼佛的相,佛法界、菩萨法界。再造一个阿罗汉,造一个辟支佛,造一个天人的相,造一个人相,造一个畜生相,造一个饿鬼相,造一个地狱相,统统是金。相虽然不同,有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全是黄金,分量相等,重量相等,价值相等,完全一样。有什么两样?你不喜欢这个菩萨相,我喜欢佛相,我把这个金熔掉,再做一个菩萨相,还是它,没变。这就是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从本体上来说,就是真如本性,一个性。

 

所以十法界众生是平等的,跟佛完全平等。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就是迷悟不一样。除了迷悟之外,可以说找不到一处地方不一样的。悟了,叫佛菩萨;迷了,叫凡夫,所谓十法界,就是迷悟浅深不相同。迷得浅的,这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迷得深的,这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愈往下,迷得愈深,愈往上面,迷得就愈少。迷得少,悟得就多,就是这么回事情而已。所以法界真正平等。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理虽然是悟,可是境界上转不过来。境界上转不过来,这要靠什么?这就要靠修行,修行无非是转境界而已。

 

譬如我们过去对人有傲慢心,我们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现在明白这个道理,我对人要生平等心、生恭敬心,自己要谦虚一点、卑下一点,这就是修行。修正我们从前的那个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见解,错误的做法。这最标准的做法,那当然佛是最标准的。为什么?他是完全觉悟,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真正修正我们行为一个最好的榜样。佛现在虽然不在世间,他那些样子都记载在经典上,你常读经,你就明白,佛是存什么心,佛一天到晚想什么,佛对于宇宙人生怎么个看法,佛用什么态度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我们修行真正的模范、真正的样子。这一切经论归纳起来,戒学、定学、慧学。

 

定学就是佛的存心。你说佛存什么心?佛心是定的,佛心里面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心清净。佛用什么态度处事待人接物?智慧。这讲佛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是智慧,慧解。佛处事待人的态度,戒学。戒律里面所讲的就是佛陀怎么样面对这社会,面对大众,与一切人相处,与一切人交往,那是戒学。他对于一切问题的想法、看法是慧学。他如何存心是定学,《大藏经》里就讲这个。这就是我们修学的样子,我们修学的根据,有人说《大藏经》这么多,从哪里读起?这是真的,一点也没错。念得太多了,不但不能修正我们的思想行为,反而把思想行为搞乱。

 

你看《华严经》四十华严,我们这一本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章,是《华严经》的总结论。《四十华严》在经题里面,就是在玄义里面,解释这个经题,清凉大师就说得很好,他老人家说「有解无行」,你读得很多,这就是解与行不能相应,我懂得很多,但是我做不到。大师说,增长邪见。你所念的这个东西是增长邪知邪见,佛法也是邪知邪见。翻过来他又说「有行无解」,天天照这个去做,意思什么道理都不懂,理论、方法、境界都不知道,看人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清凉大师说这样的人,增长无明。到底怎么办?一定要解行相应,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照做。这章经文就是这一卷,这一卷是《华严经》最后的一章,清凉大师认为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章。因为《华严经》太大,在古时候没有印刷术,清凉是唐朝时候人,那个时候你想得一部经典,只有去抄写,这么大的经,抄写不容易。所以有缘分读到这部《华严经》,那真正是天大的喜事,庆幸的不得了。整个国家里头能有几部《华严经》?没几部。不像现在,这一印就印,我们现在一印就印几万部,这太方便了,现在人的福报太大了,从前人见不到。所以把这一卷特别提出来别行流通。清凉大师说,你没有这个因缘读全部的《华严经》,不要紧,读这一卷就够了。所以这卷叫别行流通。大师非常慈悲,就把这卷还做了一个详细注解,叫《别行疏钞》。真正慈悲到了极处,便利于一切大众。

 

所以你要说是从哪里下手?从这一部下手就行了。但是当年他注解这个文字,是那个时候的白话文,这在我们中国文学上,称之为变文。你看跟古文不一样,古文难懂。他这是当时的白话文,当时最通俗的文字,可见得翻译经的人没有故意刁难,没有故意翻得很深,叫你们看不懂,没有。是用最通俗的文字来翻经,希望大家都能读得懂。所以佛经比古文容易懂,好懂多了。如果那些大师生在今天,那他翻译一定用白话文,这是一定的道理。现在人把这个用白话文翻出来,行不行?给诸位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他的知见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如果现在人也证了阿罗汉,也成了菩萨,他来翻这个经,行。他的意思会翻得不错,会很正确。现在人想把它翻过来,那些人都是凡夫,烦恼一大堆,邪知邪见一大堆,所以意思都翻错了,依文解义,这都有过失。这就是《华严》就从这一部下手。但是这部经,经义非常之深妙,必须要读注解。《普贤行愿品》这权威的注解就是这一本。虽然后人有许多《行愿品》的注解讲义,但是都不能超越这部,没有法子超越这部。

 

所以你真正想深入《华严》,还非这部注疏不可。深是深了一些,读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你诚心诚意去念,念多了,自然就懂。念多了,心就诚;心不诚,你念不下去。恭敬的念,老实的念,诚恳的念,佛菩萨神力加持你,你自然会懂。所以这个你不要着急,你有耐心,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心跟佛心就感应了。因为佛心也清净,你的心也清净,渐渐有感应了。这一感应,一切就贯通了。

 

《维摩经》里面所说的豁然贯通、大彻大悟,这是下手的方法。比这个更浅、更容易明了,实在讲,无过于《无量寿经》。你们去看《无量寿经》,你特别看看夏莲居这个会集本,里面的文字全是古文,夏莲居是会集的一个字没有敢改动,这是我们有几位同修仔细跟五种原译本校对过了,大家都非常佩服。确实像梅光羲居士所讲的,没错,真正是一个善本。这里面理论、事相没有一法不圆融,特别契合于我们现代的社会,这很难得。我们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头,我们应该要怎么想,应该要怎么做,《无量寿经》是最好的一部教科书,最好的依靠。你能够把《无量寿经》百分之百都做到了,那你是什么人?你是标准的阿弥陀佛。你要问,阿弥陀佛你想什么?你对这个宇宙人生怎么看法?你一天到晚做些什么?《无量寿经》上就讲的这些,你统统把它做到了,那你就是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的真身。阿弥陀佛的真身,哪有不生极乐世界的道理!决定是上上品往生。

 

所以我今天跟同修们讲,我们修净土往生是有决定的把握。这个把握从哪里来的?从《无量寿经》上来的。这是真实不虚。《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我们今天得到这书了,用这方法来改造我们自己,把我们从凡夫改变成阿弥陀佛,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无量寿经》就是我,我就是《无量寿经》。每天读诵,努力去学习,每天去检点、去反省,我哪些地方没做到,我要跟经上讲的做得一模一样。用这个来修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用这个来帮助别人,修正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行化他。

 

所以有很多同学来问我,从前我讲了很多经,现在讲?我说现在只讲三部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这个。我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请我讲经,我只有三部。其他的?其他的高明人很多,你去请教别人,我不会讲了。要专,专才有用处。这三部经,《弥陀经》虽然是简单一点,《弥陀经疏钞演义》、《要解》注解得非常的圆满。所以我讲《弥陀经》也是讲这两样,讲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古着里面只取这两种。所以我有把握往生,我非常快乐,我在这个世间游戏人间。这是佛法得到的利益,我得到这个真实利益,我也把这个利益贡献给诸位。

 

这三部经你要能够体会、明白,依照这个修学,《大藏经》不用看了。全部的经论,统统在这三部经上,圆圆满满,一丝毫都不缺。所以这三部经是整个《大藏经》的纲领,是整个《大藏经》的指归。如果这三部经不合起来,还不行。你说《无量寿经》虽然是这么说,自古古大德也是这么讲,《无量寿经》里面一再提到,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修普贤行。但是你要不读《行愿品》,你不晓得普贤行怎么修法。所以魏源居士把《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之后,一并流通,称为净土四经,这个见解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了不起。就是净土三经一定辅以《普贤行愿品》,这才成为一个完整的。印光大师再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加上去,究竟圆满。为什么?因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内容是什么?内容就是前面四部经全在里头。它那个讲得就更简单,里头内容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所以印光大师这一章加进去,以后任何人什么都加不上。因为他圆满了,他达到究竟圆满,再想加一个,加不上了,没得好加。这五经是圆圆满满。当然这五经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这三经,《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阿弥陀经》。这三经是最主要的三经,所以大家一定要是认真的来修学。我们再看下面,「若大乘顿教」,一百零八面倒数第二行。

 

【若大乘顿教。则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成佛不成佛等。】

 

这个『顿』是顿超。『成佛、不成佛』,这个念头都没有。为什么?他对于理事性相完全通达明了。相有没有?有。缘生之法,当体即空,所以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一切万法全是自性的流露,无有一法不是自性,性本自现。说个成佛已经是多余的废话,这个境界比前面就更高。

 

【若依此宗华严。】

 

《华严》是究竟圆满的法轮。

 

【旧来成正觉。亦涅槃竟。非约同体。此成即是彼成也。】

 

华严境界一成一切成;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说『成正觉』,同时也就『涅槃竟』。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事实,这是真相。因为我们现在所看的相是一个相续相,剎那剎那的相续相。如果你真了解这个相续相,你就晓得这一切相,非在非不在,非成非不成。你说它没有,是有;你说它有,确实没有,真的没有。就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上那个相,你说它有没有?好像是有,其实没有。为什么?影像,不但是影像剎那生灭相,你说它有,有已经没有了。它另外又有一个,第二个又来了。你说第二个有,第二个没有了,第三个来了。你就看那个底片一张一张的,一秒钟二十四张。你说第一张,第一张没有了,所以说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就好像放电影在那个银幕上,当处出生,放进去那个镜头一关,灭了,第二张出来了,张张那个片子都是当处出生,当处灭尽。

 

我们这如来藏里面,这个影片的速度比那个快得太多了,那一秒钟才二十四张,咱们这一秒钟这一弹指,一秒钟可以弹几次?一秒钟可以弹四次,这是我们普通弹可以弹四次,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那一秒钟多少?四乘六十乘九百,二十多万。所以我们不晓得这外面境界是假的,就是它生灭的速度太快了,一秒钟,二十多万的生灭,我们怎么能够知道这是假的?那个电影的影片,二十四个生灭,我们已经把它当真,已经就看不出它是假的。现在一秒钟二十多万个生灭,你怎么晓得这是假的?佛跟我们讲,我们这个宇宙人生,这些万象就是这个相。所以《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这是把真相真正给我们说出来。所以一生就是成等正觉,灭,就是入般涅槃。这生跟灭同时的,没有办法分别它先后,同时的。这是华严宗的看法,才看到究竟的真相。

 

今天时间到了。底下这一段讲至少也得要十五分钟,我看留到下次了。本来我想把这一章讲完的,今天讲不完了,留到下一次讲。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14:36: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86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