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集—草堂集(第6集)悟道法师主讲 /2018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

净土集—草堂集(六)  悟道法师主讲  (第六集)  2018/7/25  台湾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档名:60-010-0006

 

尊敬的周老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两岸三地青年传统文化学习营,今天第三天。我们这个课程都是在教室上课,都属于静态的。诸位同学看到外面那些学生,大家好像都要去玩,心会不会动?会不会也想去玩一玩?动有动的时候,静有静的时候,总是要有动也要有静。我们自己找休息时间活动活动,当中都有休息,外面走动一下,这样就可以了,也不要动得太多。我们主要还是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个非常重要。特别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跟过去我们小时候,甚至更早那个时代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它是一个普世教育,特别伦理道德教育它是国家列为主流的教育,根本的教育。所以孔老夫子讲道、德、仁、艺,最高的是道,再来是德,再来是仁,最后一个是艺,艺术的艺,那个艺就包括所有的学科,包括在艺里面。艺它是属于枝末,道德仁是根本,一棵树必须要有根本,它才能永续不断的生长。如果树没有根本,那个根把它挖起来,只看到上面枝叶花果,那个撑不了多久就枯死了,就没有了,也不会再生长了。

 

这就是告诉我们,伦理道德教育它是一个根本,这些各种的知识,科技、技术,各种的艺术,那是枝末,有根本,那些枝末我们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受用。这点我们诸位同学大家必须先明了,要明了这个道理。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家庭、学校、社会都没有在教伦理道德,所以大家很难听到这些,听到了也感到非常陌生。因此,我们有因缘来学习这个课程,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在现前整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他没有接触到这方面,所以这方面他是一片空白的。所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知识、科技,各种学术,对于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做人处世的道理,他完全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诸位同学要特别珍惜这样的因缘,这个因缘非常难得。现在跟过去时代不一样,过去原来从家庭、学校,过去的学校是私塾,整个社会都在提倡这个。过去人他学习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就是很普遍的,现在是很稀有,很少。

 

我们今天把昨天第十四段还没有讲完,这个公案还没讲完,继续把它讲下去。请大家翻开二O三页第四行,就是昨天这一段:

 

【十四。圣人之心。与天地通。诸大儒阐发圣人之理。其精奥亦与天地通。故相感也。】

 

昨天我们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前面这个公案我们讲过了,就是「朱子颖运使」,这个盐运使,是个负责运送盐巴的官员,这个人叫朱子颖。他「守泰安日」,泰安在山东。他听闻有个读书人到泰山的深处,昨天讲了这些经过。我们现在人讲是一个奇遇,看到那个山上有亭台楼阁,美轮美奂,非常的庄严。遇到一个六十几岁的读书人,大儒来给他介绍这个地方,存放的这些古圣先贤的典籍,从唐朝以上的,包括这些注解,汉儒的训诂,都存放在那里。那个地方叫「经香阁」,就是那个经会散发出香气,每天到子时跟午时这个时刻,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会发出浓香,所以它那个地方叫经香阁,非常庄严。

 

纪晓岚先生就是纪文达公,他也听到了。这个事情是他听到朱子颖讲的,朱子颖说他是听一个士人(士就是读书人)讲的。听了之后,讲到这个士人他看到这些景象,真的是不可思议的。耆儒这个老人送他出来之后,他再回头,这些都不见了,只有看到都是山峰,那些什么亭台楼阁都没有,「杳无人迹」,人也没有,都不见了。经香阁这个经香,昨天也讲到纪晓岚先生,他认为是人去编的故事,他认为是人编的。这里讲,「案此事荒诞,殆尊汉学者之寓言」。寓言就是我们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编一个比较短篇的故事,大部分是以道德警示的这些,劝世的一些语言编成一个短篇的故事。那个寓言就是像我们现在编一个电影、编一个小说,纪文达公他认为这是人编的,编了这个故事出来。纪晓岚先生不是学佛的人,所以说案此事荒诞,没那个事情,怎么会有那个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故事?「殆尊汉学者之寓言」,就是说因为学儒家的学问,到清朝时代有一派是尊崇汉儒,就是唐朝以前的汉儒。注解这些经典,汉儒的注解它重在训诂,比较没有去发挥经的那些微妙义理,没有去发挥,不作发挥,就原原本本的消文释义,根据这些这样给它传下来,这个训诂学,一直到唐朝。

 

唐朝以后到北宋,被宋朝的这些大儒,像程子、朱子是代表的,他们注解这些四书五经,那就发明他们的微言大义,就是发挥它的义理,有的发挥得还可以。程、朱也是辟佛,排斥佛法。他们都学过佛,他们的微言大义都是根据佛经的,如果没有根据佛经,他发挥不出来,他也讲不出来,但是他又不认同佛法。有的地方发挥得错了,李炳南老居士在《论语讲记》,就把历朝历代注解《论语》的书,把它做一个整理对照。像《论语讲要》,他就把各家的,这一句哪一家怎么注解,那一家怎么注解,然后再做一个对照、一个比较,根据原文哪一个注解是最合理的,就采取这个。所以他的《论语讲记》也是很客观的,不是他自己注的。就像《无量寿经》注解,黄念老那个《大经科注》一样,找各种注解来给它整合起来。所以李炳老也讲过,朱子他们注《论语》都有注错的,注错了很多,因为发挥错了。所以有些就不接受宋儒,比较尊重汉儒。纪晓岚说这是尊重汉儒的学者,他们编的一个寓言,编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学佛的人来讲,对他们来讲好像天方夜谭,好像在讲神话、讲故事一样,学佛的人因为有经典的理论依据。所以有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世间人他的常识达不到,因为常识达不到才叫不可思议。就是不可以用你一般的常识去思惟、去思考,你思想达不到的;也没有办法用你的言语去议论、去讲得出来的,你说不上来,但是事实上的确有这个事情,所以叫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确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太多了,就是没有办法让我们的思想去思考的,你也说不上来的,这些事情就存在我们眼前。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一般世间人,很多事情都是要有逻辑,逻辑是局部的一个部分,有很多事情你没办法逻辑的。譬如说我们人为什么长这个样子?为什么会长这个样子?你看那个鸟,那个动物,你看,鸟也不用加汽油牠就会飞了,对不对?我们飞机要加汽油,没有汽油就动不了。牠不用加汽油,你看那个鸟牠不是就会飞了吗?牠不用加汽油。大家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看到鸟在飞,牠肚子旁边有没有放一个汽油桶?没有,牠会飞,还可以飞得高、飞得低。牠怎么会飞?我们人怎么不会飞?你怎么有逻辑?你的逻辑给我看看。

 

我们人怎么长这个样子?鼻子怎么朝下?我年轻的时候大概一、二十岁,那时候已经听老和尚讲经了。有一天傍晚,在台北工专那个人行道,我就吃过饭去散步。前面就走两个基督教的传教士,走到我面前,一手就拉住我:今天我们有个美国回来的牧师,在新生南路的教堂讲道,讲得太好了!就一直拉着我要去听,我说我想去散散步。他说你没有去听太可惜了,两个人一个拉、一个推,然后叫一部出租车把我推上去,一个人陪着我,另外一个人再去拉听众。帮我出出租车的钱,我就这样被拉到教堂去了,人很多。我印象当中,这四十几年前的事情,印象当中我听到那个牧师讲得是很精彩,讲得天花乱坠,讲到最后说,上帝造我们这个人,实在造得太奇妙了!你看,我们人的鼻子,他造的鼻孔是向下的,你说造得好不好?如果当时给我们造朝上的,我们下雨就积水了。大家听了一直鼓掌。那时候我已经学佛了,听我们净老和尚讲经已经听了两年,我十九岁学佛,那个时候好像是二十岁,听了两年,懂一点佛法的道理,我听到就在旁边偷笑,说人是上帝造的。以前我十九岁在大同公司,有一段时间去打工,中午休息的时候,在里面的一个同仁他信基督教的,就来给我们传教。那时候我听经懂了一点道理,他传那个教,我说你讲得太幼稚了,你说人都是上帝造的,那我问他,上帝谁造的?他说不出来。那怎么会有上帝?他说不上来。说不上来,你讲的我不信。

 

这个事情,其他宗教都无法去解释的,包括哲学、科学、宗教无法解释的。只有佛解释得清楚,在《无量寿经》佛给我们讲,「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众生的业力,我们自己的业力所致的。所以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我们的六根就是不可思议的,你怎么能看、怎么能听?怎么会有这些万物?这个都是自性不可思议业力所变现出来的。不可思议,就是告诉我们这桩事情,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想去思考,你想不到,你无法想得出来,你怎么想都没答案;也不可以用你的言语、议论能够讲得出来的。那要怎么办?在佛法里面叫做参。参禅,去参,开悟了,你就明白了。要离心意识参,你就见到事实真相,你就知道怎么一回事。

 

所以这个公案,在一般没有学佛的人来讲,像纪晓岚先生他认为讲这个,好像天方夜谭的故事,这很荒诞的,这是因为尊崇汉儒的学者他去编的一个故事。我们看到这一篇,大家如果听过「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那个公案,我们就不敢去否定了。当然我们不能确定是不是人编的,但是我们也不敢否定就没有这个事情,我们也不敢否定。如果我们还不能肯定,那先持保留态度,这样的态度就好了,也不要去否定。你不能肯定,那也不要否定,持保留态度,有待查证,这样就好了,说不定是真有这个事情。在佛门里面,这些事情那就太多了。佛门里面记载这些,是寓言就会给你说寓言,是事实就给你说事实,绝对不会给你模稜两可的,好像也是寓言、也是事实,不会的。

 

你看《弥陀经》佛给我们讲,在西方有世界叫极乐世界,那个世界有佛号阿弥陀,讲两个「有」就是很肯定的,有就是有,真有,不是模稜两可。似乎有、好像有,那就不太确定;讲个有,就是毫无疑问,那真有。真有,我们怎么见到极乐世界?我记得在三十几年前,有一次在三重佛学会讲《无量寿经》,讲闽南语的(讲台语的),有一个高中男生去听经。因为听经大部分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菩萨,一个十几岁的高中生来听,我说怎么这么有善根,大家这个年纪都要去玩,怎么会来听经?结果这个学生听完他就给我考试,他说悟道法师,你刚才讲那个极乐世界讲得那么好,你看到了吗?你有没有看到?我就给他回答,我说目前我还没看到,但是经典里面,佛有告诉我们,怎么见到极乐世界的方法,那方法是什么?打佛七。你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你就看到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我说那你想不想看?如果想看,我们两个来打个佛七。他听到打佛七赶快跑了,跟我念七天佛,结果赶快跑掉了。

 

所以,佛他讲这个极乐世界,他不是讲极乐世界多好、多好,但是他没有一个理论、方法,让你去证实这桩事情,这就靠不住。他有理论、有方法,你照我这个理论方法,你这样去修,你就见到了,你就能往生净土。所以说我们要不要透过实验?什么叫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精神,那不外乎第一个是理论,对不对?道理,理论。理论后面要有个方法,对不对?一个理论,一个方法。有这个理论,有这个方法,依照这个理论、这个方法来做实验,在佛法叫做行,你去实行。透过实验去证实这个理论讲的结果,在佛法叫做证果,就是证实这个理论讲的结果。科学不就是这样吗?佛法很科学的,它不是讲了半天,你无法去证实的,那就靠不住。问题你没有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实验,你得不到这个结果,你不能去否定它,对不对?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有没有极乐世界你自己就很清楚了。你没有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你就去否定它,这个态度是不对的。

 

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也做一个示范给我们看,佛他不是自己用嘴巴讲的,他是用具体行动去做给我们看。他在还没有成佛之前,他也是到印度各种宗教,宗教很多,有名的就九十五种,每一个教都说他们都能解决生死的问题,都能够达到涅槃。他就挑几个比较大的教去学,像修苦行、一麻一麦,还有拜火教,他都参学过,他说你这个理论方法可以解决生死问题,我就来跟你学。学了之后发现得不到那个结果,修了之后得不到解决生死的结果,他就发现你这个理论方法是错的。后来这个才全部放下,自己到菩提树下去打坐,在十二月八日一大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他才找到正确的理论方法,自己开悟了。然后把这个经验告诉我们,过去修的那个都不对的,我都去尝试过了,不是没有去尝试过。过去祖师大德他们去修行、做学问,也都是这种态度,自己去实验,理论方法实验,然后去证实这个效果。我们要见极乐世界就是念佛,念佛有四种方法,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我们现在采用的叫持名念佛,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就知道有没有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在你的心中,这一切法都离不开我们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

 

讲这个经香阁是很有道理的,他现在讲这是世间圣贤的经典,老子、孔子,儒家四书五经、十三经,这个经有浓香,会散发出浓的经香。佛经那个香就超越世间的香,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请《大藏经》,这个我也赞成。纵然你不看,你就弄个柜子给它打扫干净,整整齐齐供着都有功德。为什么?因为那个经会散发出,这里讲叫很浓的经香,佛经的香味都散发出佛香出来了。大家相信不相信?大家要不要实验一下?我们根据科学精神来实验一下。我在山东金山寺做百七,我在台湾请了很多古大德的书,我就根据老和尚以前讲过的、介绍的,我不会去乱摆一些书的。一些世间的杂书就要另外放,不能跟经典放在一起,给它摆整齐。百七之后,二O一O年三月圆满,后来九月我再到金山寺去,齐老菩萨那个房间还给我保留着,那些经书一打开,真的就散发出一股经香的味道,那磁场很好。过去我们净老和尚讲经也讲过,他说以前到香港去逛书店,那个书店里面都是摆着古圣先贤这些典籍,所以一进去它的磁场就很好,就像这里讲的有经香的味道。大家应该都听过书香门第,那个书有香味。那个香从哪里来的?那个香就是从圣贤这个语录散发出来的,真的有香味。所以书香门第,经典有经的香味。

 

佛经的香味就更殊胜,超越世间。所以过去佛门有个公案,有一个寺院,应该是在南方,南方比较潮湿,像浙江、福建、广东这一带的,都比较潮湿。到了夏天,寺院以前没有除湿机,寺院都有收藏《大藏经》,不管有没有看都会藏一部《大藏经》。《大藏经》,到了夏天出大太阳,像现在夏天出大太阳,寺院都会把经书拿到寺院的广场,然后把它摊开给它晒除湿,就铺在地上晒除湿。有一个农夫赶了一头牛,经过这个寺院门口,寺院门口的广场就铺了这些经典在晒太阳。那头牛走过就用鼻子去闻那个经典闻了一闻,后来这头牛死了之后就生天,生到天上去了,畜生道生到天道去了,就闻了那个经典。你看牠用鼻子闻一闻都有功德!所以这个经,你去接触到都有功德。我们六根你身体去接触到也有功德,鼻子,六根去接触到都有功德。

 

大家有没有去看过藏传的寺院?大陆来的同学应该有,台湾现在也有。藏传的寺院不是有转法轮吗?有没有?我有时候去藏传的寺院,看到人家转,我也拼命跟着转,就用手去拨。他说拨一下,好像你就有功德,因为那个都是经文、都是咒语,你身体去接触到都有功德的。所以我看到人家拼命拨,我也去跟着拨。我到日本东京浅草寺,每一次我都会去上上香,那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日本很多学校的女学生,大概就中学生,我常常去看到一些女学生,还有一些香客,外面那个香炉都有香烟,他们就把那个香烟往身体拨,就是这样把那个烟拨来自己身体。我也去学他们把它拨到身体来,好像这个拨大概有好处。我们不读佛经,也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读了佛经就明白了,因为佛在经典这些道理都有给我们说明。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一种感应,你接触到什么方面,接触到好的还是不好的,接触到好的有好的回应,不好有不好的回应,所以我们还是多接触好的这方面的。有一些同修说请《大藏经》没有时间去看,特别现代人,要有那么长时间的人真的是很少了,没有看,请一部去供着也好,也有功德。所以这个经的确有它的香味。

 

下面我们再把纪文达公,纪晓岚先生他的话,我们再把它讲完。下面这是纪晓岚先生他讲的,「案此事荒诞,殆尊汉学者之寓言」。下面这段都是他的评论,「夫汉儒以训诂专门,宋儒以义理相向,似汉学粗而宋学精。然不明训诂,义理何自而知?概用诋诽,视犹土苴,未免既成大辂,追斥椎轮,得济迷川,遽焚宝筏。于是攻宋儒者,又纷纷而起。故余撰《四库全书.诗部总序》,有曰:宋儒之攻汉儒,非为说经起见也,特求胜于汉儒而已。后人之攻宋儒,亦非为说经起见也,特不平宋儒之诋汉儒而已。」纪晓岚给我们说明,汉儒是专门只做训诂,根据李炳南老居士讲,他训诂虽然没有发挥什么义理,但是他没错;宋儒发挥很多义理,但是当中很多是错的。宋儒以义理相向,汉儒以训诂专门,看起来好像汉学比较粗,比较没有什么可看的,宋学就比较精华。但是然不明训诂,义理何自而知?训诂根据它的术语名词,这些来做解释,这是最基本的原文。你不明白这个,你那个义理是根据什么来发挥的?这个也不能自己乱发挥,还是要有个根据。

 

所以概用诋诽,视犹土苴,未免既成大辂,这个辂就是古时候马车前横的一个木,椎轮就是车轮的中心,好像我们人的脊椎一样,中心那一条,你不能车的横木做成,然后去追斥,去破坏椎轮;得济迷川,你渡过河川,你就把船筏烧掉了,也不可以。这比喻说,它原来训诂这个原文,你也不能去违背它,也不能去破坏的。于是攻宋儒者,又纷纷而起,攻就是攻击,攻击宋儒的学者又纷纷而起,因为宋儒的确是有这个问题。故余撰《四库全书》,余就是纪晓岚先生他自称,《四库全书》是他负责主编的,在「诗部总序」,诗经这部分的总序他就有讲,「宋儒之攻汉儒,非为说经起见也」,不是为了说明经典的义理,「特求胜于汉儒而已」,只是想说我们的见地比你高、胜过你。他不是为了说明那个经义,是为了求超过汉儒,好像以前你们都没有看出这个道理,我们都看出来了,这是宋儒他攻汉儒。后人,到明清时代这些学儒的人又去攻击宋儒,「亦非为说经起见也」,这也不是为了说明经义,「特不平宋儒之诋汉儒而已」,他只是打抱不平,宋儒去攻击汉儒,你批评汉儒,我们也批评你,你也有错。也不是为了说明经义,不是为了这个,是为了不平,对宋儒攻击汉儒,替他打抱不平。

 

「韦苏州诗曰: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这就是我们老和尚节录的这首偈。下面纪文达公讲,「此之谓矣」,就这个意思。「平心而论,《易》自王弼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宋儒不攻;《孝经》词义明显,宋儒所争,只今文古字句,亦无关宏旨,均姑置勿议﹔至《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诸注疏,皆根据古义,断非宋儒所能﹔《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盖汉儒重师传,渊源有自﹔宋儒尚心悟,研索易深。汉儒或执旧文,过于信传﹔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计其得失,亦复相当。唯汉儒之学,非读书稽古,不能下一语﹔宋儒之学,则人人皆可以空谈。其间兰艾同生,诚有不尽餍人心者,是嗤点之所自来。此种虚构之词,亦非无因而作也。」

 

这是纪晓岚他讲了这个,重点就是汉儒重师传,宋儒尚心悟。他是做个评论,宋儒或凭臆断,勇于改经。这个改经,李炳南老居士是很不赞同的。这个经,如果我们大家读《论语讲记》,对纪晓岚讲的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论语讲记》我们李老师给我们讲得清楚,宋儒就犯了改经的毛病。纪晓岚讲的宋儒或凭臆断,他凭自己的想法自己判断,勇于改经,他去改了。在《论语讲记》我看到李老师讲的,他说也是孔子的心法。你看汉儒重师传,师就是一个传承,他虽然没有发挥,但是他不会错。就像过去净老和尚教我们讲经,他也是跟台中李老师学的,有些经我们懂的,我们就解释、解释,不懂的怎么办?李老师说念过去就好了,念的不会错。你不要不懂,强不知以为知,不懂就不懂,念过去就好,念不会错,那个字不要念错就好了。汉儒也就是他比较规矩,守住这个原则,不懂我们就是照这样就好了,也不会错;宋儒他去发挥,可能有时候就发挥错了。

 

所以刚开始学讲经,我们老和尚规定我们不准发挥,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学复讲,你就照这个讲。《论语讲记》里面讲,他说孔子有一些境界,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都不懂,当时他的学生子路、曾子他们都不知道。他说经过一千多年,宋儒他怎么会知道?那些宋儒他们的学问会比颜回、曾子他们强吗?所以李老师讲这个也很客观的。所以我看了是有道理,如果没有他老人家给我们点出来,我们自己去看也看不懂。所以《论语》注解不能乱看的,特别现代人注得太离谱了。所以《论语》大家要看,看李炳南老居士他讲的《论语讲记》,还有《讲要》非常客观的。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十六。心乱神涣。鬼得乘之。神志湛然。鬼惭而去。】

 

它这个字是一个堑,我看它这个字上面一个斩,下面一个土,这个字应该是错字,打错了,大家记一下。我看这一本的原文上面一个斩,下面是一个心,我刚才查了字典,这个跟惭愧的惭是通用的,古字用这个。「鬼惭而去」,就是鬼他自己很惭愧就走了,下一次再印把它改过来。还有下面这段,「事皆前定,岂不信然?」跟「纪公一侍姬」,我看这个原文,它这个顺序颠倒了,害我昨天找了半天找不到。后来我就从后面找过来,怎么跑到后面去了,怎么顺序不对。这个可能排版的时候排颠倒了,所以做个记号,下次我们印,第十七段跟十八段要对调一下。这次讲这个也有校对的作用,不然平常也没时间看,利用这个时间做校对。

 

这一段就是我们净老和尚摘录的,就是『心乱神涣,鬼得乘之;神志湛然,鬼惭而去』。这就我们心乱,精神就涣散,涣散它就不凝凝聚了,因为我们心很乱。心乱,鬼他有机会乘隙而入,就会受到鬼神的干扰。我们常常看到有众生受到鬼神干扰,为什么受到干扰?自己心乱,自己心乱才有机会让这些鬼神来干扰。因为你心乱,神就涣散。所以我们学习学问,实在讲就是修心,修我们这个心。过去读书人学儒、学道,不但学佛重修心,儒跟道都重修心,甚至其他宗教也重视修心,儒释道特别是重视修这个心。所以过去读书人不是学佛的,他们都会学打坐,打坐就是心静下来。我们心静,智慧就会显露出来;心如果很散乱,我们智慧就被障碍,就没智慧。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什么叫放心?不是叫你:你放心!不是那个意思,放心两个字的意思,不是说你放心那个意思。孟子讲的放心两个字,他的意思就是你把你放在外面的心收回来,收回来看这个心在不在?如果没有收回来这个心就不在,收回来心就在。这样讲可能我们同学还不太能理解,我看大家的表情,好像有点不理解是吧,怎么叫收心?

 

我讲简单一点,以前我当兵的时候,有时候放假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回到部队里面,班长说大家放了七天假,回来要做个收心操。为什么做收心操?玩了一个星期,心都在外面,要把心找回来。现在大家的心放在哪里,大家知道吗?你现在心放在哪里,主要你心重点放在哪里大家知道吗?放在手机,对不对?你现在心是放在手机,我们的心现在是在手机那边。你现在要修心,就是要把放在手机那个心收回来。那要怎么收?要先收手机,手机先收起来。手机没有收起来,你怎么收也收不了,看到那个手机手就痒了,怎么收?所以广东揭阳谢总办那个道德讲堂,办了七天一个人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办的道德讲堂也不是老师在现场教,就是有辅导的老师,就带大家来听光盘。我去那边拜访,我去看到底他们是怎么做的。因为放光盘教学,其实谢总还没有做之前,很早我就想到了,想到我没有时间去带大家,那也没有人能去带,要有人去带,关键还是带大家听光盘那个人。不然光盘不是很容易吗?我一个人送你们一片,你回家你要看吗?恐怕丢在旁边,三年都不会去摸一下,还是摸手机比较重要,对不对?我们讲老实话。

 

他为什么有效果?他给我讲来这里就在这里住,就像我们现在办这个活动住在这里,吃住都在这里,就是做一个功课表,每天照表操课,几点听什么、几点听什么,做什么事情。他给我讲,但是手机要收起来放在柜台,圆满之后再还给他们。我听到他这句,我就知道他效果出在哪里了,就是收手机。他给我讲,刚开始有些人去那边听课,情绪很不稳定的,吵吵闹闹的,说我们被骗来怎么样,你到底什么目的?质疑很多,为什么吃也不要钱,住也不要钱,世间哪有这么好的事情?一定有企图的,给我们搞到这边来,情绪很不稳定。谢总他也有一套来安抚这些人。我说这些人也不是信佛,也不学佛的,你怎么有办法给他弄来?他说我是骗来的,他说骗来的。我说你也很会用这种善巧方便,难怪他们会心里不满,他们感觉是受骗。到这里就坐在那边听光盘,刚开始在听他也听不出味道,坐在那边真的情绪就不稳定,第一天、第二天很不稳,但是勉强这样住下来。

 

谢总给我讲,只要他不跑,七天待在这里,他就会感受到了,只要他不跑。跑掉就没办法,只要他不跑,在这边闹就让他闹。然后到第三天慢慢情绪稳定下来,因为手机也没有了,只是在这边发牢骚,手机也没有了。但是听听听,只好坐在那边,坐在那边坐了两天,这个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这个心慢慢沉淀下来。心沉淀下来,他再听那个课,他就有感觉了,好像讲得还不错!像「和谐拯救危机」,听听看看是有道理,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人一冷静下来,他自性的智慧就出来了,他自己就去分辨哪是对、哪是错,他自己就很清楚了,应该是这样,对!然后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进入状况,得到好处了。七天圆满,有的甚至他意犹未尽,现在感受到法喜了,有的还想继续留下来。所以我去看,他的效果就是收手机。下次办,我们就收手机,大家怎么样?手机如果掉了,我再赔你一台,也不要怕掉。

 

但是我们做学问,的确这样你才能够得到学问。所以学问从哪里做?孟子讲的求其放心而已!就你放在外面五欲六尘那个心,放在外面的心把它收回来,收心,这就是作学问之道。你在学习,不管学什么,那你很快的。你学佛法也好,学世间法也好,你很快就会了。学了半天为什么不会?心太乱了,心乱糟糟的,在这边听课,心里又想什么、想什么,刚才手机看到什么。有的学生在学校上课,下面还在滑手机,老师讲什么他都没听到,他怎么会学到东西?都不专心,心乱了。所以我们做任何一桩事情,要做得好,没有别的,就是专心。我现在吃饭我就专心吃饭,你不能吃饭想到这个又想到那个,那你饭也吃不好;穿衣你就专心穿衣。做任何事情你就专心做那个事情,这个做好了再做其他的。不能做这个又想到那个,做那个又想到这个,这样心就乱。

 

我们念佛也是这个道理。过去,也是早在二十几年前,在景美华藏图书馆有一批出租车,大陆叫出租车,台湾叫出租车,这些居士他们也都来听净老和尚讲经,也都修念佛法门,修净土。有一次有个开出租车的居士给老和尚汇报,报告,说师父,我现在念佛念得非常专心,念得大概快一心不乱。师父说你怎么念,念得这么好?他说我在开车,我常常就不知道红绿灯,我常常红灯当绿灯这样开过去,常常把客人送错地方。他说,师父你看,我念佛专心到这种程度,专到客人送错地方,也不知道红灯绿灯,红灯当绿灯走了。这个居士以为老和尚会发一个奖状给他,结果被呵斥一顿,你怎么可以这样?你红灯当绿灯走,那不是很危险吗?出车祸怎么办?你送客人常常送错地方,如果客人要去机场赶飞机,你送错地方了,让人家飞机赶不上,你赚人家的钱,耽误人家的事情,那怎么对得起人?

 

我们老和尚就给他讲,你错了,念佛不是这样的。就是你没开车的时候,没事情的时候,你念佛就专心念佛。专心念佛你就不要想其他的事情,我这个时间念佛,我就是专心念,其他事情我都放下。你开车的时候你要专心开车,你不要开车不专心开车。念佛要念到一心,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你开车也要一心,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你吃饭也要一心。所以这个一心,念佛说念到一心不乱,是跟你整个生活打成一片。所以你念佛的时候专心念佛,做事专心做你的事情,都是要用一心。不能说念佛一心,做其他事情三心二意,乱七八糟的,那个念佛也念不好,念佛也不能达到一心。所以念佛一心它是贯穿我们整个生活全部,所以叫功夫成片,跟我们生活打成一片。所以这个不能错会意思,错会意思三世诸佛都喊冤枉了。所以主要修这个心,念佛是一个方法,其他参禅、修止观、持咒种种都是修心的,让我们心不要散乱。我们精神集中,智慧就显露,办事就办得好。

 

我们把这个故事讲一讲,「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这个姓曹的人,曹先生他当司农,农民这个农,就是主管钱粮的官,名字叫竹虚,竹子当中空的,所以叫虚。曹司农竹虚言,这是纪晓岚先生听他讲的。其族兄自歙往扬州,就是这个曹司农的族兄,他们家族的,有一个兄长,自歙,歙就是在安徽省黄山市,有一个歙县。这个地方我去过,那边出笔墨砚台的,歙县。从安徽要去扬州,扬州在江苏。「途经友人家」,路途经过他一个朋友的家。「时盛夏」,那个时候刚好是夏天,就像我们现在夏天一样。朋友就请他进去坐,「延坐书屋,甚轩爽」。就请他到他家里书房去坐,这个书房很宽敞,夏天很通风,坐起来很爽快。「暮欲下榻其中」,暮就是晚上,曹司农的族兄就给他的朋友讲,想要住在他们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很舒服。「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这个朋友就跟他讲,这个地方有鬼魅,晚上都会出来,不能住人的。「曹强居之」,但是这个曹司农的族兄说,他不管,他就是要住,他就硬要住在那里,那就只好让他住了。

 

「夜半」,夜半就是三更半夜,「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三更半夜好像门缝有东西慢慢的进来,刚开始薄薄的像一张纸,进入之后就变成一个人的样子,是一个女子,曹司农他的族兄也不怕。但是这女子,忽然「披发吐舌,作缢鬼状」,就披头散发、舌头吐得长长的,好像吊死鬼这样。「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还是头发比较乱而已,舌头是比较长而已,那没什么好怕的。那这个也很大胆。「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耶?」她就把她的头拿下来放在桌上,曹司农的族兄又笑了,他说妳有头我尚且不怕,没有头我就更不怕了。

 

「鬼技穷,倏隐」,这个鬼就没办法,就隐起来了。「及归途再宿」,就是去了扬州回来,他经过那边,又再住那边。「夜半门隙又蠕动,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这次就不敢进来了。「此与嵇中散事相类」,《嵇中散集》就是三国嵇康他着的,也是搜集这一类的故事。「夫虎不食醉人,不知畏也」。老虎不去咬那个喝醉酒的人,因为那个喝醉酒的人他不知道怕,所以老虎不会去咬他。「大抵畏则心乱」,你怕你心就乱了,「心乱则神涣,神涣则鬼得乘之;不畏则心定,心定则神全,神全则沴戾之气不能干。故记中散是事者,称神志湛然,鬼惭而去。」你只要心定,心不乱,鬼看到你他就怕,他就走了,就不会受干扰。这段我们学习到这里,我们这节时间到了,下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来学习。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8月30日08:57: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26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