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38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10/10/29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38

play-sharp-fill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我们这几节课程跟大家一起共学「忠孝友悌」这一句经文。其实「忠孝」跟「友悌」就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整部《太上感应篇》最重要的也是这一句经文。我们探讨了几节课,其实这个「忠孝友悌」的存心应该是「不可须臾离也」,我们每天在工作当中都在奉行尽忠。像《了凡四训》有一段话也是在尽忠:「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一句话就是对自己要尽忠,对于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家庭、亲人,都应该尽自己的本分,尽力去付出,去成就对方。

包含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了解灾难的根源在人心不善,那我们尽力弘扬中华文化,尽一分中华儿女的忠心。同时,我们又了解到,人的善念、意念的力量很大,所以近代物理学研究有一个说法,八千人至诚发出的善念,祝福地球消灾免难的话,这个灾难能够化解。很多同仁听到之后,也是尽力做定课,念佛、拜佛、诵经来回向,我们体会到尽心尽力功德都是圆满的。孝,真正孝顺了对自己健康,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非常谨慎,因为他心中念念不敢忘父母,不敢忘父母的教诲,甚至于哪怕动一个不好的念头,都觉得对不起父母,这是孝子的心境。为什么动一个不好的念头觉得不孝?因为德行有损,他自己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他的师长。

接着「友悌」,其实这个友悌在家庭当中,「友」是指友爱,兄姐对弟妹的友爱,延伸到长辈对晚辈的友爱。包含妯娌之间,同嫁到一户人家,这些媳妇之间也要年长的友爱年幼的;包含同娶一家的姐妹,这个在马来西亚是怎么称呼?这几个男子之间称谓,我们在台湾叫连襟,这个都属于友悌的范围,这缘分都是很深的;包含姑嫂之间,嫂嫂跟小姑,大嫂都应该友爱小姑。「悌」,在这里专指弟妹对兄姐的敬爱、恭敬、尊重,那延伸,也是晚辈对长辈的恭敬、尊重。所以这个悌道的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这个「友悌」,法昭禅师有一首偈,叙述兄弟的情谊非常深刻,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其实这每一句都含有很深的情义在其中,不只是对兄弟的情义,也是对祖先、对父母的这一分孝思。同气连枝,连到那里啊?连到祖先,连到父母。所以兄弟不和,父母是最难过的;兄弟能友爱是父母最欣慰的事情。再有钱,假如兄弟不和,父母一定无法安心。

有三对姐弟,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也是爱护子女,然后留了点钱,就希望给这三个孩子宽裕一点。结果就问这个大姐,这个大姐就讲了,爸妈,我不需要这个钱,你就给妹妹跟弟弟好了。结果问老二,这个二女儿,二女儿说:我不需要钱,你就给姐跟弟好了。结果问这个小弟,这个钱的事情,然后这个小弟说,爸妈我不需要这个钱,你就给我两个姐姐好了。当父母问过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态度,都是「给我的兄弟姐妹就好」,我相信这父母会很放心,纵使他们不在了,兄弟一定会非常的互相爱护、互相照顾。

「各自荣」也是一体的,所以兄弟如手足,哪有说手跟足不高兴对立打架的道理。所以兄弟姐妹吵架、记怨,这样的人生叫颠倒。假如还体会不到的话,那我们就拿手去打脚,拿脚去踢手,感受一下是不是颠倒。古人这些比喻都是让我们好好去体悟这些人生的道理,各自发展,但是互相照顾。人这一生,陪我们最久的就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大我们一倍,而兄弟很可能陪伴我们的人生,七八十年都有可能。有的长寿的,兄弟九十几岁还聚在一起,那是他家族的造化。

古代这些圣贤,他们非常珍惜兄弟姐妹之情谊,甚至于在面对危难的时候,都能为兄弟姐妹付出生命,在所不辞。汉朝赵孝、赵礼,他弟弟被抓去了,盗贼要把他煮来吃,他赶到现场,赶紧就站出来说,我弟弟病很多,我比较壮,吃我好了。兄弟两个在那里争着要死。我们看到这样的事例为之动容,古代连生命都可以为兄弟付出,我们现在还为一点小事,几个月不讲话,甚至几年不讲话,那真是太惭愧。

所以接着下一句告诉我们,「些些言语莫伤情」,不要因为一点芝麻小事,就伤害了这一份人生难得的兄弟之情。在古代,兄弟相处,懂得忍让,懂得礼让,他就不会因为言语发生冲突。所以在明朝,陈世恩的弟弟行为不是很好,但是他也非常柔软,体恤备至,用一份诚心去感动他的弟弟,没有用言语去斥责。我们要了解,这个兄弟之间,不要常常拿着道理去要求,讲理就伤情。坦白讲,伤情了也不在道理当中了。所以,重点不在讲的有没有道理,重点在心态对不对。讲的都是道理,强势了、要求了、指责了就适得其反。所以这个「些些言语莫伤情」,还是要调伏得了自己的傲慢、自己的情绪化。

尤其,假如我们是弟弟妹妹,讲话还傲慢,那铁定长辈、兄姐更受不了,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长辈、哥哥姐姐,从小看我们大的,都帮我们甚至一把屎一把尿都换过尿布的,这样的情境,居然我们现在大了,我们拿着权势压自己的兄姐,傲慢了,学历高了,压他们,那这个不符合人情。所以,兄弟姐妹之间相处,还是要懂得恭敬,懂得礼让,懂得不要要求对方,先把自己做好要紧。

所以就有人问他的老师说到,说我尽力已经去奉侍我的哥哥,但是还是得不到他的欢心,怎么办?他的老师告诉他,你就用更至诚去奉侍就对了,你也不要去强调,去要表白你的心意。这个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自己觉得,我已经很尽力了,其实很可能我们还没尽力。而那一份对兄姐的侍奉其实还是带着条件的:我对你好,你得要对我好才行。这不是情义,这还是利害,还是自我很重。得不到想要的,情绪就起伏,这一份恭敬就难保持。真心是不会改变的。而这个不只在言语当中要能忍,「莫伤情」,包含财物也要忍、要让,不要去争。所以《弟子规》才讲,「财物轻,怨何生」。言语能忍了,财物能让了,甚至于家里的这些工作能主动去承担,不去互相推诿,那这个家庭的气氛也会好了。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都是成人了,这一句话读起来,就很有味道了。成年之后,可能有各自的事业家庭,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的机会相对减少,有时候一年见不到几次。所以每一次见面感觉彼此好像这个头发变白了,或者皱纹变多了。我们当弟弟妹妹的常常想到,这个成长过程当中,兄姐对我们的爱护照顾,常常放在心上,一有机会,表达这一份感恩,甚至于表达在对兄姐他孩子、后代的关心上面。

我自己感觉这一点也很深刻,因为我父亲是长子,我们小时候是跟姑姑、叔叔统统住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和睦,和乐融融。现在回想小的时候,一家这样十口人,住在那个房子这么小,奇怪,怎么挤进去的?现在想起来,觉得不大可思议,可是那时候虽然挤,觉得很温暖。我现在回自己老家,进我的房间,那个时候是三个姐弟一起住,那是小得不得了,可是我记忆当中,我们三个还在里面玩捉迷藏。所以,其实家里有温暖的时候,不管吃什么、用什么都觉得很愉快。家里假如都争来争去都不知足,所有最好的条件,也觉得匮乏。叔叔、姑姑都是后来出去成家立业,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每一次回到老家来,叔叔姑姑就对我们特别好,都可以感觉得到,他觉得要回报自己的哥哥跟嫂嫂。尤其是嫂嫂,为什么?嫂嫂没有血缘关系,都能够这么样照顾他们,这样的家风就是重情义、重恩义。我在看到唐朝「李勣焚须」,把胡子烧掉,就为了帮他姐姐煮个粥,因为年龄都大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可以帮姐姐多做一些事情。

在淮阴,淮阴是在江苏一带,有一个官员的两个儿子从小就不和睦。结果后来,年纪大了,这个哥哥生了重病,可能也寿命不久了,他就把弟弟叫到跟前来。他感叹的跟他弟弟讲,他十九岁就结婚了,结婚之后,跟妻子的相处也不是很好;三十八岁,父母就去世了,所以也没有再有父母的爱;兄弟又从小就不和。所以他现在就很感慨,没有好好珍惜兄弟的情谊,悔悟了,生命却不长久了,可能就快离开。他谈这个话的时候,旁边这些亲朋好友听了,都为之动容。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勿以小嫌疏至戚」,不要因为小小的不愉快,疏远了自己至亲、兄弟姐妹。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居住在一起,要多包容、多体谅,要能忍住脾气,忍住要求。为什么齐家之后可以治国?因为在大家庭当中,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处世态度,忍让、谦让的这些态度,他出社会当然能跟人家和睦相处。所以唐朝的皇帝看到张公艺先生,他们家是九世同堂。九世住在一起,那挺不简单的,那都可能这个大家族,延续几百年都有可能,甚至更久了。孔子的后代现在八十几世了,他们这个大家族假如汇集在一起,可能会有十代同堂的情况。为什么?因为我见过夫子的后代,已经七十三代到八十一代,我们都见过或听说过了。我们接触到的很少,假如孔子后代全部聚集在一起,可能有超过十代了。我们曾经在南京办课程的时候,一期的学员居然出现四个孔子的后代,然后是七十四代,七十五代、七十六代、七十七代。然后相见欢,他们一起拍照,四代同堂,而且那个七十四代年龄最小,辈分最大。

皇帝看张公艺先生,能把自己这个大家族领导得这么和睦,就去请教他。皇帝请教了,臣子当然很慎重,结果在纸上写了一段话,敬呈给皇上看。皇上一看,写了什么?写了一百个字,都是「忍」。这很有学问,很有哲理,这一百个字就回答了皇上所有的问题。假如这样了怎么办?忍。假如那样了怎么办?忍。假如又这样了怎么办?忍。人遇到一件事情,能想忍想一百次,我看也没有脾气了,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所以「兄弟同居忍便安」。

其实人与人会冲突,就是觉得自己有理,要去争理了,可能就容易吵。所以汉朝的缪彤这个读书人,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四个兄弟住在一起。后来他有个兄弟吵着要分家,他自己觉得很难过,黯然神伤,进自己的房间里就对着上天讲,「缪彤啊,你这个修身、求学问是为了要代圣贤人教化风俗」。从这个话当中,我们可以领会得到读书人的胸怀,只要读圣贤书了,就应该代古圣先贤教化人民,不管有没有当官,这是读书人的本质。「而你既然要教化风俗,居然连自己的家都齐不了,那是太愧对自己所读的学问了!」说完,就自己打自己的脸。

结果他的弟弟跟弟妇发现了这个情况,就非常的惭愧,就跪下来哀求,「大哥,您可不要这样,都是我们错了。」我们相信,他这个至诚心的流露,马上可以感动他的一家人,主要还是他长久以来,其实德行在他的家人的心目当中都是非常崇高的。只是刚好兄弟遇到一些事情,可能一时迷惑,起了贪念,起了争夺,而他这个至诚的反省自己就把这一家人的良心给唤醒。

所以这一个故事也给我们体会到一个人生的道理:天地之间,除了「自责」,自责是自我反省,自「尽」,这个「尽」就是尽忠、尽心尽力,人不管跟自己的亲朋好友相处,以至于遇到任何的人事情况,都能守住先反省自己,先问自己有没有尽力,不先往外去指责、要求,自责自尽了就能感通。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没有其他的道理可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有没有该反省的?我有没有还需要再提升、再尽力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古人可贵,在于一言一行都想着给后代好的榜样,恩泽于后代。所以我们的民族能五千年不断,就是为人父母、长辈有这样的胸怀。我们现在自我重了,做什么事情很可能都没考虑后代,所以整个社会的风气快速下滑。其他人没学经教,「人不学,不知道」,那不能怪他,我们既已学习了,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我们要做好样子来带动风气。就像师父常讲的,「威仪住持有则德」,给这个社会一个好的样子。不管是对家庭还是在我们自己工作的团队当中,都要这样期许自己。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47:0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6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