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36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10/10/27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36

play-sharp-fill

诸位同仁,大家早安!我们学习《太上感应篇》,谈到「忠孝友悌」,讲到「孝」这个德行。这个「孝」是人的天性,圣人教化人民,都是顺着天性来教育。所以《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教育就是回归人的本善,而回归本善很重要的就是要教「孝」。这个「孝」也是人的天性,「父子有亲」,是很自然的流露。那如何让它保持,如何让它更发扬光大,把这一分孝、爱心,能推演到整个家族,推演到社会大众?这就是后天教育很重要的功能。

「孝」是天性,我们再看一两岁的孩子跟父母的相处,就容易观察出来。看那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那种喜悦、那种安全,流露在他的脸庞。甚至于犯错了,父母责罚他,他往父母的怀里钻,这是天性。我们回想一下,看到的这些情景。你看那个小孩,看他爸回来,看他妈回来了,张开双手跑过去抱着他的父母。你说这个谁教他的?你们有看过哪一个爸爸妈妈教他的孩子说,「来,我进来的时候,你就要这样抱我」?不是这样教的。

大家有没有看过,六七十岁的人一开门,「妈!爸!」有没有?有。你看,翟俊杰翟导演,包含我们大陆前司法部部长高昌礼先生。高部长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他母亲九十几岁,好像是九十七了。他一谈到他母亲,眉飞色舞,他说,我还有人可以疼我!然后他说,他在省的单位做干部,省级的干部,那都五六十岁的人了,他说有时候他要出门,他爸爸说:「来,过来。」他说他都乖乖的站在那里,他爸爸摸摸他的帽子,弄一弄,好,可以了,出去了。然后他就「是!」我们可以看那个情景,高部长一生都保持那种对父母的恭敬跟亲爱,难怪他老人家七十几岁,现在遇到弘扬中华文化,那种赤子之心,表现在对自己文化的那种孝心,尽心尽力,哪里有需要,他那么大年纪都去给大家讲课,给大家信心。所以人这一生幸不幸福,第一个,能把这个孝心保持进而发扬,这个人是最幸福快乐的人。所以「二十四孝」,我们最熟悉的大舜是终生保持了这一分孝心。而且,不是说父母对他好他保持,父母对他不好他还保持,「亲憎我,孝方贤」,心中只有父母。时时想的是,怎么让父母更好,怎么让父母欢喜,绝不见父母的过失。

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发展非常快速,在这两三代人,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都还没想清楚怎么样走是对,怎么样走是不对,都还没想清楚,人生就不知道过了多少岁月了。所以很多的家长接触了《弟子规》、传统文化,他们都非常的自责,我当初不懂,小孩小的时候不知道,应该这么教他才对。所以,父母他们是用了很多的心血、辛劳在照顾这个家庭,但是由于接触传统文化少,甚至没有,所以「人不学」,就「不知道」。他不知道为人父、为人母之道,但是他又很想做好,其实他是很苦的。我们看现在,尤其在大都市谋生活,哪有那么容易。有的父母都要一起赚钱,才养得起这个家。体力已经相当的负荷,回到这个家还有这么多人事问题,还要教育好孩子,这两三代人真的都是身心俱疲在面对家庭、面对生活。我们现在学了传统文化,不能用这些传统文化的道理去要求自己的父母,这个就太苛刻。那个时代是没学,但是他们很想做好。所以我们体恤父母的难处跟辛劳,我们学了以后,更让这个家更和谐。感恩父母这几十年的付出,父母有不妥当的地方,完全要包容。其实,父母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当,他比我们更难过!我们能体恤父母的难,父母心上那个石头就掉下来了。

所以「不知者无罪」,不懂,他做不妥,本来就不应该再指责。而我们学了,不只不见父母的过,而且还要期许自己:我既然学了,从我开始以后,就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传下去,我要当一个好的儿子,我以后要当一个好的家长。这才是有志气,才是对的心态。不能带着怨气,对不起上,也对不起下,这就愚痴。要用理智来包容,要用理智来承担,这个才是可贵的人生态度。而这个行孝,其实只要孝心真的发出来,那行孝不难。我们能从生活的点滴当中,看到父母的不容易,看到父母对我们的爱,体恤到,父母宁可为孩子付出生命都在所不惜。我相信在我们成长过程当中,在生病的时候,在病得睡不着觉,痛苦不堪,我们想像得到,父母比我们还难过。父母可能曾经都在我们的病床前,向老天爷祈求:你别让我的孩子再这么苦了,你赶紧把这个病痛加在我的身上。所以,我自己也常回想,父母的爱真的都在生活的一举手一投足当中。

包含父亲,我们自己长大了,在社会当中打拼努力,容不容易?不容易。就这样二十多年过来了,父亲在我们的面前,从没谈过工作谋生活的辛苦,那等于是父亲大男人把整个家庭经济的重担,全部承担起来,没皱过一个眉头,也没抱怨过,给我们一个完全安全的环境来成长。包含交学费,我们家三个孩子年龄都差不多,三个人同时上大学,那个对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都很大,我们家也不是做生意的,是公务员,薪水都是供家庭的生活就已经不容易。包含,虽然男人是比较阳刚,但是当我生病的时候,往往在睡梦当中,都有感觉到父亲的身影,父亲在半夜的时候来抚摸我的额头,看我的烧退掉没有。包含自己考试不好了,有一些挫折了,父亲笑着拍拍我说,加油,加油,不要气馁。这些都是真爱的流露。母亲,我们早上一起床,母亲早在那里准备早餐了,晚上要去睡觉,我记得很多次都是跑到一楼,母亲还在那里洗衣服,说「妈,我们去睡觉了。」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起床,也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去睡觉。

父母对我们的爱都在这些生活当中流露,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为什么?因为父母觉得,爱孩子太自然了。从我们来到家庭的那一天,父母就一心一意希望我们长大,希望我们幸福,真是对我们没有丝毫的索求,没有条件的爱。所以我很感激父母对我们的这一份爱,也让我们往后在爱人的时候,也不带任何的条件。所以假如能真正体恤到父母的不容易,那就不愿意让父母再操心,再担忧我们了,时时自自然然心上就有父母。

《孝经》告诉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一个人会很自然的关注到自己的健康,不糟蹋自己的身体,更不能养成一些坏习惯,戕害身体。为什么?因为他想着父母,不能让父母多担心,我们生病了,父母比我们着急。所以我们假如在生活当中,该加衣服,不加衣服,该注意生活作息,还是常常熬夜,而且熬夜还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那这个就是不孝了,没有把父母放在心上。所以孝道的落实就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面。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我们出社会了,在团体里面服务,假如不能尽忠职守,那父母伤心;不能跟同事和睦相处,父母担忧,孝子绝对不会这样。「终于立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我们要成就德行,父母会觉得这一生养育这个孩子非常的荣耀;我们做出不好的事违背德行,那是以身羞辱自己的父母。我们中华民族是孝道传家、光宗耀祖的人生态度,所以行为处事都非常的谨慎。

我们看《德育故事》里面的这些孝子,真的能为父母豁出生命在所不辞。我们看庾黔娄,「黔娄尝粪」。他的父亲生病了,他怎么知道的?他刚上任当官全身不舒服,他就觉得一定父母有事了,马上就把官职给辞掉,是绝对不会贪著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去孝顺父母。所以以前的孝子,很多都是有当大官的机会不做,等奉养完父母,他觉得良心安了,再去奉献国家社会,这种心境是真性情的人。哪有说为了谋自己的功名利禄把奉养父母摆在一边?那这个就心性上就有问题。

这个黔娄赶回去之后,果不其然,他的父亲生了重病。为了赶紧了解父亲的病情,那个医生说,你尝你父亲的粪便,它假如是苦的就比较有可能能救得回来,甜的就难救了。话一说完,黔娄没有任何的想法,马上就去尝他父亲的粪便。这是心中只有父母的安危。结果是甜的,他就非常担忧,当晚就跪下来祈求上天,折他的寿让他父亲活下去。包含女子的尽孝,「杨香扼虎」。她父亲被老虎给咬住了,杨香不畏生死,马上冲过去救她的父亲。我们看到这些榜样就心生惭愧,这是世间的圣贤,我们既是学佛之人,想要成就出世间的功业,没有这个世间人的德行基础,那就谈不上出世间的功业。包含,确实,大舜也好,闵子骞也好,完全不见父母之过,这是我们要学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我们心上还有对父母哪里不悦,哪里不愉快,哪里有埋怨,这个心就被自己的习气给污染,就不真诚。你看闵子骞,后母对他不好,他念念想着为后母好,为这个家好,所以他才能真情流露、至诚感通,讲出了那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千古的名言。

我们心中都能放著父母,我们来奉养父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我们看养父母之身,「蔡顺拾椹」,有什么好吃的,先想到父母。春秋战国时代,颍考叔是孝子,国君赐给他好吃的,他包起来没吃。郑庄公问他,这么好的食物,你怎么不吃?他说,任何好吃的,我一定让我母亲先尝过了我再吃。这种孝心感动了郑庄公去把他的母亲迎回来奉养。这不只解了郑庄公的误会,还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孝道。

一个孝子对国家社会的贡献非常大。我们看晋朝李密《陈情表》,李密孝顺他的奶奶。这些榜样,皇帝知道了把他树起来,所以汉朝跟晋朝的孝子最多。为什么?榜样。汉朝汉文帝当榜样,「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养父母之身。「病则致其忧」,生病了,感同身受,尽力照顾,尽力找好的医生来给父母治病。在汉朝有领导人做榜样,民间东汉黄香冬温夏凊来孝养,这个是养父母之身。而且,当我们要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年龄都比较大,所以照顾老人要像照顾小孩一样细心。这个老天爷也很有味道、很有智慧,让人有一个循环,懂得饮水思源、知恩报恩。小时候,因为有父母才得以长大成人,父母年老了,那我们要报这个恩,也像照顾婴儿一样来照顾我们的父母。所以这个养父母之身重要的要体恤备至。

接着要养父母之心,时时能体恤父母的心意,不要辜负父母的好意。包含:不要让父母忧虑,不要让父母烦恼,让父母心情愉快。我们侍奉父母要懂得顺,懂得柔和。父母所担忧的事,我们赶紧去做好自己,让父母不要再担心;父母所挂念的人,我们尽力去照顾好,让父母欣慰;兄弟姐妹互相友爱,「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的孩子,父母也挂念,也好好照顾这些晚辈,教育好他们,这都是尽孝。

晋朝有一位读书人叫刘殷,七岁的时候就丧父,九岁的时候,他奉养他的祖母。所以不简单,七岁就在照顾自己的奶奶。结果刚好他的奶奶很想吃堇菜。堇菜应该就是指芹菜,旱芹。他观察到他的奶奶十天吃饭都不怎么吃得下去,他就主动问,奶奶,妳是不是胃口不好?你看一个九岁的孩子很细腻,发觉奶奶表情不对,就赶紧主动去关心。奶奶说,我这几天很想吃堇菜。而那时候是冬天,根本不长堇菜。九岁的孩子到了水田边,嚎啕大哭,祈求上天能不能给他奶奶一些堇菜吃。哭了半天,那个水边就长出堇菜来。至诚感通,万物都是有情的。而且他割回去给他奶奶吃,那个菜又会长好,他每天割都吃不完。等到堇菜的季节到了,它就不长了,因为已经有人在卖堇菜了。后来,他作梦梦到有人告诉他,在他篱笆西面底下埋了一百石的五谷杂粮。他真的去挖,挖出来了,上面还写着要给他的。至诚感通,福报现前。而且还写着,让他吃七年,真的吃了七年。而且,刘殷以后还生了七个儿子。这福报现前。所以这个不只养父母、养爷爷奶奶之身,体恤备至。所以我们昨天也提到了,「亲所好,力为具」。我们学业,父母会担心;我们夫妻、家庭,父母会担心;事业,父母会担心,我们都应该尽力把它做好,养父母之心。

再来,养父母之志。当然,这个养父母之志,要随顺父母的佛性,不随顺父母的情执;随顺父母的智慧,不随顺父母的烦恼。而老者「戒之在得」,人年纪大了,容易患得患失。我们为人子女能善巧方便,借由生活上发生的这些事情引导父母,万般将不去,人生不要再执著这些东西了,死生事大,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一生有更高的价值,而且生命结束之后,有最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去。这个都是养父母之志。包含,父母对民族、对社会国家有使命,他这一生尽力了,但还有遗憾的部分,我们为人子女能体恤到能继承父母对国家民族的这一份使命感,我们做得更好,这个也是养父母之志。

今天就先跟大家先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46: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6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