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10/10/26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35
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们接着看经句,「忠孝友悌」。「忠」,前几节课跟大家有探讨到了。而这个「孝」字,我们中华文化假如用一个字来彰显它的精神,就是这个孝的精神,「百善孝为先」。《三字经》第一句话讲,「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学习中华文化就是要恢复本善,而恢复本善要从孝道做起,所以孝道是恢复性德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基础。所以《论语》才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整个道统,它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孝悌。
而这个「孝」字,我们看,上面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孝」字,其实它就是一体的精神。从家族来讲,什么是尽孝?时时想着要报父母的恩,进而把这份报恩落实在自己的学习、自己的工作处事当中。今天我们假如在读书的时候,还让父母操心、担忧,我们不用功、不努力,那这就是不孝,心里没有父母了。时时把父母放在心上,不分彼此,这才是孝。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在前半辈子,在还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之前,可能都有不孝的行为,让父母操不少心。现在学了以后,就应该「知耻近乎勇」,「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学了之后再犯,那叫明知故犯,就要更警惕自己,下决心改习气,力行孝道,力行古圣先贤的教诲。在学校是学习,我们现在修行也是学习。所以父母欢喜我们学佛、修道,我们就要好好的精进,让父母欢喜、欣慰,这个也是尽孝。而且这一生修道能有大成就,「一人得道,九祖生天」,这是更高的孝敬。
最彻底的孝敬是能引领父母修行学佛,当生了脱生死,往生不退成佛,这个孝才能算圆满。所谓「父母离尘垢」,「尘垢」就是生死、轮回,能脱离生死,又能当生成佛。「子道方成就」,这个「子道」是究竟圆满。那是对我们这一世的父母圆满。佛陀又告诉我们事实,我们在无始劫的生死轮回当中,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所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真正明白这个真相,这一份孝心就延伸到对一切的众生。
所以我们修道学佛遵循佛陀的教诲,「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有修行成佛的都是力行了这个净业三福。而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一句话是从对这一世的父母、师长的孝敬,延伸到对生生世世父母跟师长的孝敬。像「奉事师长」,佛门讲「一佛出世,千佛拥戴」,我们就看佛菩萨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一大事因缘教化我们,都不知道有多少的古佛来配合,成就了这个法缘。人一明白这个真相,那我们生生世世,多少佛菩萨,真是无量无边的佛菩萨,生生世世在护念我们。人真的感悟,真的明理了,不忍心再糟蹋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所以一个人怎么能发出菩提心?就要念本师的恩,念累世师长的恩德;念父母的恩,念累世父母的恩,这个菩提心就能发出来。所以我们反思,我们学习、我们修道不能让父母担心。我们在工作当中,跟同事要和睦相处。假如常常不愉快、冲突,这父母也会担心,也是不孝。成家了,立业了,成家之后夫妻不和,这个不孝。我们确实,这个时代缺乏圣贤教诲,人的耻心、人的这种善心比较弱。我们看到很多夫妻在父母面前吵架,这个怎么忍心!
我们看到二十四孝的风范:为了父母,子路是百里负米,就看到父母吃了欢喜,他再怎么累,完全都忘掉;老莱子,就为了让父母欢喜能够笑,七八十岁的人扮成小孩,让父母高兴。这个是孝子的存心。我们现在不只没有让父母欢喜,还做出让父母可能几夜都睡不着觉的行为出来。在他们面前夫妻吵架,在他们面前打孩子都是发脾气的,包含工作常常换来换去,这父母的担忧都非常的深。
所以这个孝是一体,能时时感同身受父母的心,时时念著父母的恩,不愿意再多让父母操一点心。赶紧安定自己的家庭事业,赶紧调伏自己的习气,这是孝心很自然流露的态度。所以「忠」跟「孝」是「不可须臾离也」。什么时候离开忠孝,什么时候就已经不在道中,而在习气当中了。
不只时时念著父母,这个孝还时时念着要尽好为人父母、为人长辈的责任。我们看,结婚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把下一代教育好,承传家族的家风、家道,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也是尽孝道。古代很多圣贤之人,父母去世了,尽心尽力照顾他的姪子姪女。他想到,这些孩子、晚辈都是父母生前最挂念的人,现在父母不在了,我这一份孝思怎么抒发?尽心尽力照顾好这些晚辈,以告父母在天之灵。我们体会体会孝子这些胸怀,我们的心量,我们的善心、爱心,就能不断的扩大。
范仲淹先生相当有德行,他在一篇写给孩子的文章当中讲到(因为他贵为副宰相,这一生事业也很显赫,但是他非常节俭),今天他能够有这么好的发展,都是祖先的庇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我假如糟蹋祖先的福报,那我没有办法见我的祖先在天之灵,往后我结束生命了,我没法见这些祖先,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福报,照顾好所有祖先的后代。在祖先的眼里,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心上肉,都没有分别的。范公这个对祖先的尽孝,真正做到照顾好整个家族的人。所以《义田记》里面就提到,范公照顾是几百口家族的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样的孝子为官都是爱民如子,「忠臣出于孝子之门」。
我们今天从家族的这一份孝的态度,我们再延伸到我们佛门,我们是佛弟子,佛门是个大家庭,是以什么为单位?虚空法界是一个僧团。我们面对师长、面对祖师,我们不能让他们操心、让他们失望。而众生欢喜,佛菩萨这些祖师、师长欢喜,我们在佛门尽孝,就是全心全力为佛法、为众生,这是尽孝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佛门的大事:培养下一代的弘护人才。因为正法的事业、教育的事业,那不是一天两天做得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要每一代人持续努力不懈的做下去。我们看我们这三十几年,就这一代人忽略掉了,从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这么样的璀璨的民族,变成最短视的民族,可见文化承传是世间第一重要的事情。我们看华人的地方,经济一开发,没有文化的承传,那做出来的行为让人看了非常的震动。为了几百块、几千块伤害至亲,这样的事都出现了。
我们都可以感觉,祖先代代把最优秀的文化智慧传下来,结果传到我们这一代,居然发生杀父害母这些事情,祖先在淌血、在流眼泪!所以站在一个民族的本分上坦白讲,我们这一代是不孝子。我们再袖手旁观,甚至带动社会不好的风气,那绝对是堕三恶道的。在这样的一个关键点上,我们一个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应该把这个历史的使命承传起来,要承先启后,要「为往圣继绝学」。没有这种心,不能尽心尽力去做,人做人的本分都没做到位,那就谈不上什么往生成佛作祖。所以印光大师提醒我们,从「敦伦尽分」开始。
大乘佛法为什么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欧洲离印度也很近,比中国的长安离印度还近。为什么是传到长安而不是传到欧洲?为什么印度也没有了?东土,神州大地还是代代都有高度成就的这些祖师呢?这都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华民族重视孝亲尊师,有了大乘佛法的基础,其他地方没有这个根基,他发展不起来。「东土难生」。但是假如没有东土的这个中华文化,我们纵使学大乘佛法,没根!所以近代这三五十年,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问题就错在缺乏根基,缺乏忠孝的根基、孝亲尊师的根基。
所以师父大慈大悲护念我们,「要扎根」,深怕我们无始劫来的机缘就这样侥幸的错失过去。不管要做弘法还是护法,统统要从德行的根基下功夫。今天我们不扎根、不对治习气,脑子里常常想着要讲课、要弘法,坦白说,叫好高骛远。这是讲真话。为什么?佛菩萨是法界身,哪一个人的状况,佛菩萨不清楚?佛菩萨念念为众生着想,我们德行真到位了,佛菩萨哪有不安排的道理?今天没有安排,一定是我们德行还不够,然后我们又硬是要去攀缘,那不是随顺自己的意思吗?,那不是更看不到自己的根基问题,看不到自己的习气了?甚至于不反思了,还责怪他人,或者是误解,「你看,这领导都对我有看法,都不重用我。」这个意念就愈来愈偏颇,念念都在造业。
所以师父一直讲,你要信佛!佛是无处不现身的,哪有说不加持我们的道理。但是我们的心态不对,那加持不上去。君子务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为本。真的都在本上用功夫,往后的因缘,佛菩萨自有安排。但是这个时代,要找老实人难。做护法就觉得这个我能做,那个我能做。做弘法就觉得我可以讲课了,怎么样了。所以老实得最大利益,但人现在不老实,不愿意安住当下历事炼心、对治习气。
刚刚讲到,东土有孝道,所以整个大乘佛法才能够建立起来。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这些大乘的菩萨契入了一个真相,就是法身,就是众生跟我是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想一想,这个一体最容易体会的就是这个身体:眼睛跟嘴巴,一体;手跟脚,一体。一体是什么?感同身受,哪边有需要,全身配合去照顾它。
佛菩萨就是这样,灾难愈多的地方,佛菩萨示现的愈多。观世音菩萨都是契入法身,所以能「千处祈求千处应」。这个是自然的,「法尔如是」的,这是每一个人契入真心之后,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好像你哪里痒哪里痛,自自然然全身就去照顾它。假如今天哪一个地方受伤,其他的地方不理它,那这个人就有问题了。或者这里受伤了,这个右手还去掐它,那这个人是不是不正常了?绝对不正常。
我们跟众生是一体,今天你骂哪一个人,那我们正不正常?不正常。你去骂一个人,就好像你用嘴巴去咬自己的手,是不是这样?你们好像不是很能体会,这个不是那么复杂,一体,你去伤害哪一个人,就好像你在伤害自己的身体,那是真不正常,那是颠倒了。
所以我们听师父讲经听这么久,最起码要了解这个真相,我们跟一切众生一体。还看哪个人不顺眼,还跟哪个人对立,那叫迷惑颠倒。师父常讲,「佛陀讲,叫可怜悯者。」你说可怜,「那些犯错的人很可怜。」他是不懂,他才做错;我们是懂了,还继续错。那叫什么?那叫明知故犯,比那个还不知道的还可怜。为什么?罪加一等。
所以我们有幸闻到大乘佛法,要用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来处事待人接物,这样才没糟蹋大乘佛法,这样才是对得起自己。所以为什么俗话讲的「助人为快乐之本」?有时候别人得利益了,自己比他还高兴,为什么?那是本有的,本有的善心,一体的真相。他舒服,你也舒服;他痛苦,你「人饥己饥」的胸怀。
所以这个孝确实是一切法大总持的法门。而师长也是带头让我们落实孝道,在世界各地都有建立万姓祖先纪念堂。人,孝父母、孝祖宗,「慎终追远」,人心就厚道。我们要落实孝道,要能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从这几方面我们去尽孝道。
我们看《弟子规》开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叫「居则致其敬」,要恭敬对待父母,父母的心才能够安慰,才能欢喜。假如侍奉父母不恭敬,纵使有再好的物质,都不能算是孝道。所以,「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用恭敬的态度孝顺父母,这个难。首先从敬入手。接着「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个叫「养则致其乐」。我们看这经典都是互相呼应的,这个是「养父母之身」。「亲有过,谏使更」,这个属于「养父母之志」。
这几点,我们怎么落实在当前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怎么效法古圣先贤这些孝心,我们承传下来,我们代代都要有孝子做榜样,这个文化才能承传。明天我们再一起来探讨。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