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第23集/蔡礼旭老师主讲

《太上感应篇》心得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10/10/11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33-0023

play-sharp-fill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安,早上好!我们《太上感应篇》的学习进入第三段,怎么样积德行善。

所以一开始,就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而「道」最具体的,在我们当下,敦伦尽分就是道。五伦的本分,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先要把这个本分做好。假如本分都没有尽,然后说要去行善积德,做好事、做义工,那这个社会大众不容易接受。人家说妳媳妇不当好,还说出去做善事,那人家就对儒道释这些圣人的经典教诲产生怀疑了,「是这么教的吗?」所以《大学》里给我们讲了很重要的次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提到一句叫「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这不可能的,自己家都不能够和乐,孩子都不能教好,还能够去利益他人、教导他人,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所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提醒我们要敦伦尽分。这个本分再延伸出去,那就非常的深远了。比方说父子有亲,佛家给我们讲了个真相,「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个行孝就是对一切的人都有这样孝敬的心。

我们都很熟悉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从孝敬扎我们德行的根,那不只是以这个孝敬的心对父母、对师长,它的深意是用这样的态度再延伸到对一切的人、一切的众生,这个就是善学。假如能以这样的心境去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开头第一大愿,「礼敬诸佛」,这个「诸佛」就是情与无情都礼敬、都恭敬。所以,这个敦伦尽分、尽本分,用佛家的宇宙人生真相,它就非常深远了。包含「奉事师长」,我们这一世的老师,我们感激恭敬他们,那生生世世呢?一佛出世,千佛拥戴。当然我们要报这些佛菩萨的恩德,不是说给他们好吃的、好穿的,他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最欢喜的是众生得离苦。所以「奉事师长」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利益众生,那这个就是更实质的奉事师长了。从敦伦尽分知道了本分,开始落实首先要先提升自己心地的功夫。所以善行更重要的是,它的根本是善心。知道怎么尽本分,还要从心地下手。我们看「修身、齐家」前面,还要「诚意、正心」。

所以紧接着经文讲到的「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两句话提醒我们,心地要真诚,不自欺、也不欺人。所以这个「不欺暗室」,「暗室」一般讲,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深一层讲,其实是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纵使有人在了,他人也不知道我们的起心动念。而事实上,我们心有妄念、有邪念了,自己的真心就障碍住、这就不自爱了。所以明理之人知道,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恢复自己的性德,这是有志气的人。我们假如再随顺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习气,那是自甘堕落,有羞耻心的人,不愿意这么做。哪怕没有人、哪怕独处,甚至是自己的起心动念都不愿意违背性德,这个就是自重自爱之人。有这样的心境就能有勇猛的心来对治习气,所谓「知耻近乎勇」。所以「不履邪径,不欺暗室」提醒我们,用功从起心动念与真诚、与慈悲相应开始。

古代的人对「不履邪径,不欺暗室」,他们是非常的敏锐。我们现在看到这些圣贤的风范都觉得很惭愧。像明朝有一位先生叫董朴,他学问道德很好,教了不少的弟子。结果他的孩子要参加科举考试,他以前的一个学生也当了大官,就把今年的考题事先寄给他,知道他儿子要考试了。你看世间的人都很高兴,「我关系不错,都可以打好这些关系。」但这是「邪径」,是不公平了,对其他考试的人都不公平了。

我记得我在念大学的时候,刚好有一个亲戚,他知道我姐姐大学毕业(念师范学院的),师范学院出来找学校,到哪一间学校教书。这个亲戚关系挺好,他就要介绍某一个学校的校长给我姐认识。当时,我还觉得挺好的,有关系真方便。结果我姐姐过来了,亲戚把这情况跟我姐姐讲,那我明天带你去跟这个校长见一下。我二姐说,不行,我假如去了,对其他的人都不公平。当下我听我二姐这么讲话,我真是对她肃然起敬。虽然我一开始还是动了凡念,觉得有关系挺好的,但是当自己的二姐是正气凛然说,「这样对其他的人不公平,不可以这么做」,把我的这个正气也唤醒了,所以印象很深刻。

以后处事,我们不能做出占人便宜的事情、不公的事情。你说,做这些事都没人知道。「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最后还有菩萨皆知,佛菩萨统统都有他心通,这么多都知道,哪有不知的?所以董公并没有把这个考卷给他的孩子看,后来他的孩子还是考上进士。大家想一想,真的把那个考卷打开了,反而不见得考得上。所以人的祸福在一念之间:是正还是邪、是迷还是觉、是染还是净,可能人生的命运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绝对不可以用不妥当的手段去求来,这个就「小人冤枉做小人」。

可能我们说到这里,「世间那些名利,我把它当垃圾一样,我求都不求」,有人讲起来挺清高的。世间有名利,请问大家,在一个弘扬传统文化的团队里有没有名利?有。所以佛门是要我们在心地当中下功夫。你说世间贪,我到佛门不贪,不见得。贪法,这一本也要看,那一本也要看;法宝一来了,赶快先抢几本放著。那不都是贪心吗?一看,法宝这么少,先让人家拿、自己后拿,这才是去贪心。

佛门的名利,不输给世间。你看人家一知道,弘扬传统文化的,人家对我们很恭敬。我们要了解,「恭敬」也是名、也是福报。但名要副实,名不副实,我们福报都花完了。今天我们对一切人都恭敬,这个态度才对。我们对上、对有名的人、对有影响的人特别恭敬,对平常的同修甚至对下面的人就很傲慢,这个一定是在搞名闻利养、谄媚才会做出这种事情出来。所以那个追名逐利的心态,攀缘、攀关系的心态一定要彻底放下,在心地当中要放下。

今天世间的人追名逐利,他还承认;我们在弘法利生,追名逐利,有时候自己不承认。我们口头上不要名利,事实上都在搞名利,反而世间的人觉得,人家社会当那些人摆明了说,我就是要名要利,人家还比较容易接受;口头上不要名利,事实上都在追名逐利,反而让人家看了不舒服。所以真正修行,一定从清净心开始,不能染著、不能攀求,不履邪径。

「不欺暗室」,没人看到的是「暗室」,甚至于做梦也是「暗室」。尤其平常,人意志力比较强,但在梦中的意志力就可能没那么强。比方我们平常杀盗淫妄的行为绝不会做,可是在梦里就不能保证。所以平常有功夫,还要看看梦里有没有功夫?梦里有功夫,病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就不知道还有没有功夫,所以叫勘验功夫。《了凡四训》里面有一段,「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这就是好事了。假如「夜梦颠倒」,梦里都是犯了邪行,那这个就要特别痛定思痛,在平常要下大工夫,平常正念分明,梦境就不会出现这些情况。所以做不好的梦也提醒我们功夫还差得远。

明朝的杨翥,他后来当到尚书,很不简单。在书上记载,杨翥非常厚道,我们佛门讲的「柔和质直摄生德」,跟这样的人做邻居都被他感动。他邻居盖房子,屋顶盖得特别大,然后那个屋顶的雨水,统统都流到他们家屋上了。然后他们家里的人就觉得,这个人建房子怎么这么超过,就来告诉杨翥。杨翥说,不下雨的时候比下雨的时候多!不跟人计较。然后刚好隔壁邻居生了小孩,那个婴儿特别怕惊醒,他就把自己的驴卖了,因为那个驴有时候会叫,他怕吓到孩子。你看,为了一个小孩,他自己当官的人连驴子都卖掉,走路,念念为人着想,绝没有丝毫自私自利。我有时候看到《德育故事》这些风范,我说,他们假如又知道念佛,个个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德行是太不简单了!

所以为什么整个神州大地学大乘佛法,成就的人远远在印度之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实在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孔子,那都不是一般人。在永明延寿大师写的《万善同归集》里面,就指出来了:在《起世界经》里面讲到,佛遣两个菩萨于震旦方向讲经说法。印度的震旦就是中国。震旦方向,你们以前没学过地理吗,全忘了吗?告诉大家,心地愈清净,以前学过的东西会自己冒出来。假如以前学过的东西还是都提不起来,那就不大正常。你不要说,佛门就是要放下,放下。你心地清净的时候,本来忘的东西都会浮起来,你愈学记忆愈差是不正常的。所以就讲到了,东北西南的震旦方向,遣两尊菩萨:迦叶菩萨跟儒童菩萨。大家一听就知道是谁了,儒童菩萨是孔子,迦叶菩萨是老子,给我们打好根基之后,大乘佛法一传来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要了解,成就一个人、成就我们的道业,你说佛菩萨要伤多少脑筋!要不疲不厌,这样子来呵护、来护念我们。我们再糟蹋了这么希有难逢的因缘,那就是这个心太狠、太不感恩了。假如能用心去感受,缘分实在是千载难逢。远的我们不说,就光是师父护念我们这一生的道业,大家看,多少的良苦用心在其中:坚持讲经说法,坚持以自己的行持来彰显释迦牟尼佛的行持。佛陀就是这么教我们的,佛教就是教育、就是讲经说法,结果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受了多少毁谤、多少侮辱,才成就我们闻法的因缘。所以时时这么想,念念就想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杨翥,他这个心地非常为人着想,所以他把驴子卖了。看人的修养,往往在他面对一些境界瞬间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那种至善、那种对人的体恤、关怀。刚好有一个小孩在玩耍的时候,把他祖上的坟墓的墓碑给推到了。诸位同仁,你们家的祖坟墓碑被人给推到了,我们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杨翥的仆人(专门在整理这个坟墓的仆人)是惊慌失措的跑回来报告,主子,墓碑被推倒了。杨翥说,那个孩子有没有受伤?我们看到这里都佩服,人家完全没有我执。而且还主动的到这个孩子的家里,看看那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对他父亲讲,「孩子没受伤,要多注意孩子的安全」,就回去了,一句批评都没有。用德感动人。而这个杨翥他刚好有一天做梦,梦到走到一个果园里面,摘了人家两颗李子吃。结果他醒过来就非常自责,我在梦中会摘人家的李子,铁定是自己平常这个「道义」跟「利欲」还没分清楚,修养太差,怎么在梦中不守规矩,还有盗人家东西的情况?所以他好几天都不吃饭。

他们克己、格物的功夫,非常的扎实。所以常常我们说「参善知识」,《德育故事》里面这些风范,确实我们看一则、效法一则,把他们的行持要放在心上。接着就具体谈到,怎么样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所以经句接着说的:

【积德累功。】

这个『德』偏重在存心。我们说看一个人有没有德,看他善心、爱心。『累功』,这个「功」比较是强调在它事项当中,做出哪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积德」最重要的要增长自己的善心,「累功」就是积累自己的善行。而佛菩萨、圣贤,事实上他们生生世世都是在做积德累功的事情。

在《三字经》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例子,叫「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个例子就是积德累功很好的事例。他本来三十几岁了都没有孩子,他的祖父梦中告诉他命中无子,但是命运可以改变,叫他要赶紧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福气,首先在能尊重圣贤、尊重长辈的劝告,这个就是他得福最根本的一个原因。祖父来交代他的,他不敢懈怠,所以很认真的从隔天开始,只要有行善的机会,他都尽心尽力去做。

刚好,他有一个仆人偷了他的钱,偷了两万钱。以前的人很有意思,毕竟文化的薰习氛围比较强,所以偷了人家的钱不好意思,就写了一个借据贴在他一个女儿的身上,然后自己就跑了,意思就是以女儿来抵这两万钱的债。窦禹钧先生就把这个借据烧了,把这个孩子很用心的照顾长大。我觉得他夫人也不简单,面对先生的善心,成人之美,配合先生做这些善事。结果这个女孩后来十五岁了,他又花了两万钱把这个女孩嫁出去,嫁到一个好的人家,就是把这个偷他两万钱的仆人的女儿当自己女儿一样的爱护。后来,这个仆人知道了,自己的女儿都嫁到好的地方去,痛哭流涕很惭愧,又跑回来做他的仆人。然后这个窦禹钧先生就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还是一样对他很好。我们说这叫厚德,『积德累功』那个「积德」就是他心地非常的宽厚、厚德载物。

后来又在一个地方一个佛寺里,捡到两锭金子、十两银子,时间晚了,他先回去了。隔天又去站了一天,等那个失主来。果然那个失主来找,那个失主是拿这个钱要去赎父亲的罪,都是很危急的事情,所以救人危急。而且,亲戚结婚没有钱,他资助;办丧事没有钱,他支持,一生做下来都是几十件这样的事情。在自己房子的南边建了四十间书院,所有这些没钱读书的学子,他都供给他们生活的需要,让他们考功名,帮国家成就了很多人才。所以他后来做到谏议大夫,生了五个儿子,后来还有八个孙子,全部很显贵、当大官。结果他的祖父又来托梦说,你积德行善,上天给你延寿三十六岁,活到八十二,而且子孙都很贵显。而且上天已经留个洞天真人的位置给他。结果八十二岁那一年,他跟朋友谈笑风生,谈著谈著就走了。真好,哈哈哈几声就走了。

所以诸位同仁,当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莲花就开了,而且你愈念它会愈大。西方的位置都帮我们留好了,大家别担心,这一辈子好好积功累德,自自然然就去了,水到渠成。大家这几天念佛特别努力,有没有感觉莲花大了一点?功不唐捐,「如母忆子」,就像念著自己的父母一样,归心似箭,赶快要回老家,一念相应就一念佛,念念相应就念念佛。

早上先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月31日15:40: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426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